诫子书一词多义

2024-05-04

诫子书一词多义(精选3篇)

篇1:诫子书一词多义

诸葛亮《戒子书》解读: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其著名著述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诸葛亮《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修行的:以静下心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心定气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努力。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处于宁静之中,要增长才能必须在不断学习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操守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

益于社会,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败舍里,到那时再懊悔就来不及了。

曾国藩《戒子书》解读: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历尽艰辛为清王朝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直被誉为成功教子名人。他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此篇是曾国藩临终前为儿子纪泽写下的遗训,亦被后人称为《戒子书》。

曾国藩遗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译文: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快乐满足宽慰平安,(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这样,老百姓才会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妄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还是大事都态度恭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性格的,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形象的,我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高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到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身边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地辛劳,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无刻不是把勤奋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的。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

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被社会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得到神明对他行为的钦佩与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受到鬼神对他行为的厌恶。

篇2: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

关键词: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德育思想

一、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及其《诫子书》概述

诸葛亮, 生于181 年, 卒于234 年, 享年53 岁, 琅琊阳都人, 现山东沂南人, 三国蜀汉丞相、政治家。诸葛亮一生精于政治、军事, 同时对子侄也给予了充分的教育和教导, 勉励他们的一个最主要方式就是撰写家书[1]。这些家书内容深刻阐释了诸葛亮独到的家训思想观念, 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后世, 其中《诫子书》堪称家训传世名篇, 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 也对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现代的我们深入学习。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当时诸葛亮53 岁, 诸葛瞻8 岁, 在家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 修身、养德等, 一方面总结了诸葛亮一生的经验,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文章如下“: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逐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2]该段开头“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指出一个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应该具备的高尚修养和品德, 即宁静和节俭。同时指出, 一个人要想明确自己的志向, 就必须看淡名利;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 就必须静心专一。然后用“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一句对才、学、志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 即只有静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只有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广博的才能无法在不学习中获得, 光辉的成就也无法在缺乏志向的情况下取得。最后用“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逐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一句, 对道德修养和励志勤学缺乏的情况下的危害和不良后果进行了反面阐释, 即奋发进取在怠慢懒散的情况下无法达成, 个人的品行也无法在冒险急躁的作为中得到提升。随着时间的流逝, 年华不再, 意志逐渐消磨, 最终败落, 多数情况下多数人是无所作为的, 等到悲凉地在贫穷的小屋中独守,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二、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中德育思想

1.守道不辱。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时及当今的众多仁人志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人生态度, 而诸葛亮的这种思想和这一人生态度极为吻合, 他告诉人们要淡泊, 要安贫乐道, 守道不移, 而不应该为名利所动, 同时还要心情安宁, 而不应该焦虑烦躁,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励精图治的目的。就诸葛亮本身而言, 他始终保持着淡泊宁静的心态, 躬耕于南阳, 广求学问, 并没有一心并费尽心机地要在诸侯当中扬名立万。当刘备初顾茅庐时, 听过诸葛亮吟道:“凤翱翔于千仞兮, 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 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 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 以待天时。”[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人生态度是守道不辱的, 道德风范也是极为清高的。他那忠君忠义、守道不辱的高风亮节, 使他从一介布衣成长为一代名相, 并得到了具有“应霸之气”的刘备的极大欣赏和重用, 直接而深刻地彰显出封建士人所推崇的道德观念。

2.俭以养德。诸葛亮一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实现着俭以养德这一良好品德, 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管理者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态, 在政务处理中做到清正廉洁。鲁国大夫御孙曾说“:勤俭节约和高风亮节是相辅相成的, 而骄奢淫逸和恶贯满盈是不可推卸的。”《左传》也记载, 诸葛亮这种俭以养德的形成, 一方面是继承了前人思想, 借鉴了前人经验, 另一方面更是概括了自身修身齐国之道[4]。纵观诸葛亮的一生, 少年时期生活变动不居, 然后在隆中一待就是十年, 躬耕于南阳,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耳濡目染, 感同身受,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等品格和作风。他身上所穿的衣服全部都是官服, 在官场多年没有任何多余的钱财, 家里一点布匹都没有, 直到去世也不铺张浪费, 因山为坟, 墓冢大小仅仅只能放得下棺材, 身上穿的衣物仍然是平时的旧衣物, 随坟器物更是一件都没有, 终其一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历史证明, 俭与廉、奢与贪是紧密相连、如影随形的。在简朴的生活作风中, 诸葛亮促成了自身及蜀汉政府的清正廉洁, 从而使百姓达到了“道不拾遗, 风华萧然”的高风亮节和良好社会风气。

3.勤学成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独创性地提出了立志、学习和成才之间紧密而必不可少的联系, 他要求世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清净的心境和集中的精力, 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 切实做到精诚专一。如果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急于求成、浮躁不专, 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结果, 甚至会严重阻碍学习进步及培养良好的品格, 治性也就无从谈起[5]。在古代, 我国的知识分子将为学和为人紧密联系了起来, 认为学习和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4.志存高远。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志无以成学”阐释了志存高远与成名立万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 要想成为人中之杰, 就必须立下远大的志向, 然后锲而不舍地刻苦努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尚志的传统, 给予立志以充分重视, 比如, 孔孟就对志存高远的重要性进行了着重阐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及“夫志, 气之帅也”等[6]。诸葛亮对先人的尚志思想进行了有效继承, 同时对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良好的阐释。诸葛亮的这一思想, 是对前人励志思想的继承, 更是对前人立志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三、《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思想的启示

1.淡泊名利与坚守职业道德。目前, 从世界范围来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同时面临着诸多困惑,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辩证过程, 因此伦理道德更是不可忽视。在这一过程中, 职业道德能够对职业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规范, 从而对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正确的调节。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下, 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物质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也会得到有效的满足, 健康有序的社会道德风尚便会早日确定下来。我们应该以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思想为向导, 不崇尚浮华、开源节流、量入为出, 同时排除一切干扰, 将心智的层层屏障有效解除, 从而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 守住自身的职业道德底线, 为推动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2.俭以养德与廉政及公民道德塑造。一方面, 在廉政方面, 在现代社会, 官员只有以诸葛亮的俭以养德思想为向导, 对百姓的疾苦进行切实的体察, 才能做好清廉为政。现阶段, “以富为贵, 以利为重”的观念已经在现代人们的价值观中逐渐形成, 一些官员受到追逐物质财富的功利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在廉政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对此, 法律和规章制度只能对其进行表面上的约束, 而俭以养德则能够对其进行本质上的约束;另一方面, 在公民道德塑造方面, 从古至今, 一个重塑公民道德的重要因素就是提倡节俭, 反对浪费。俭以养德将一股清新之气注入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在经济大潮的搏击中, 帮助人们找到占有和享用物质及追逐幸福过程中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切实实践这种俭以养德的思想,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7]。

3.志、学、才思想与现代教育。首先, 立志思想意义重大, 它有针对性地指导着培养年轻一代的工作。诸葛亮的淡泊明志的思想, 能够对年轻一代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育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 同时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人们在追求实利的世俗化浪潮中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情怀, 从而有效停泊心灵、安身立命[8]。此外, 诸葛亮的立志思想还启发我们对立志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传统从实质上发扬光大, 切实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其次, 勤学成才思想意义也极为重大, 任何人只有通过勤奋而刻苦用功的学习, 才能取得学业的成功。在当今爆炸的社会中, 我们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再学习, 在勤奋刻苦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各方面素质。

综上所述, 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道德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21 世纪的中国人, 在面临诸多诱惑和困惑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对古人留下的良好德育思想的精华进行有效的温习, 将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培养并树立起来, 从而切实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马徽.诫子书[A].翟博.中国家训经典[C].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2.

[2]徐少锦, 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谢宝耿.中国家训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诸葛亮著, 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5]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6]余明侠.诸葛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中华书局, 1958.

篇3:心中常念《诫子书》

喜欢读书,更时常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颇多: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具体要求,道理深刻,读来发人深省。

这段简单的文字意思为: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是以专一的精神来修养自身,以俭朴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若不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坚定远大的志向,不保持宁静专一就不能求得精深学问、实现远大理想。学习要求潜心专一,才干在学中增长,不学习就无法掌握广博的知识才干,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能成就事业。懈怠傲慢就不能励精图治,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华随着时间在迅速流逝,最终像枯枝落叶一样没有用处,若不能继承前辈事业而大胆走向社会去锻炼提高,只是悲伤感叹地困守在自己贫穷的家里,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在这段文字中,诸葛亮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身,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不同,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

《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他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作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身具有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短短86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也是诸葛亮一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和经验写照。

《诫子书》的核心是一个“诫”字: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诫子书》在如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心中常念《诫子书》,能让我们在大好时光中抓紧时间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佳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

上一篇:凉城县六苏木镇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汇报材料下一篇:做表率建新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