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 人代会报告

2024-05-09

发改委 人代会报告(共6篇)

篇1:发改委 人代会报告

关于延庆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8日在延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延庆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

关于延庆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8日在延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延庆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延庆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延庆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县确立并实施了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延庆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完成道路、集中供暖、供水、供电、通讯等一大批事关延庆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城、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持之以恒开展生态建设,完成“四大生态走廊”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保护项目,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0年也是在新起点上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县政协的支持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县十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形势变化,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平稳发展,预计能够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实现稳步增长。虽然部分产业受天气、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未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总体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6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计划的10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1.8%,完成计划的10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3340元,同比增长8.2%,完成计划的100.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11540元,同比增长10.2%,完成计划的100.2%。

需求拉动更加有力。扩大内需取得明显实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45.8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计划的102%;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5.5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计划的100.2%。外贸出口进一步增加,预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实现1.3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市场秩序总体稳定。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同时,针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坚决落实国家抑制物价上涨的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市场供应充足,总体保持稳定。

(二)重点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受多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产值预计完成19.5亿元,同比略有下降。但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机农产品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新增认证8832亩,绿富隆有机农产品加工中心正式运行,有机果蔬生产、加工、销售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完成设施农业2248亩,超出计划任务248亩,积极推进中药材、蜂业、马铃薯等特色农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养殖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205个,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绿富隆、聚八方奶牛养殖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积极引进农业重大项目,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薯业高峰论坛”,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区域中心正式落户延庆;积极申请并获得2014年世界葡萄大会举办权,为我县推介农产品品牌、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农业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工业产值快速增长。全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15%,超出计划增速2个百分点。从重点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新能源环保产业预计完成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5%,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企业运行情况来看,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中材科技、雪莲时尚、金果园老农、三吉利四家企业预计完成工业产值23.7亿元,同比增长3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3.4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水平大幅提升,全年预计实现工业利润4.2亿 3

元,同比增长91%。工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中材科技三期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孵化器、京仪绿能150兆瓦太阳能逆变器及光伏并网系统集成等项目开工建设,华宇集团高聚光光伏、浩华实业夜视仪产业化和中航长力锌空气电池等一批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项目落户延庆,国电龙源、国电华北等电站项目稳步推进,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我县旅游业克服严寒、沙尘、交通拥堵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稳步增长,预计接待游客1495万人,同比增长2.1%;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0%。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主要景区升级改造、辉煌国际会议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建成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启用以来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为游客深入延庆腹地游览、住宿、餐饮、购物等提供了全面的服务,进一步满足了游客需求,提升了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汽车直线公开赛、国际马球公开赛、首届乡村旅游节等一系列大型旅游、赛事活动,首届“长城探戈坞森林音乐节”取得圆满成功,为游客呈现了一种融入国际流行元素、全新时尚的文化旅游休闲形式,显著提升了延庆旅游文化品位。隆重举行“2010年北京自行车骑游大会暨延庆自行车骑游启动仪式”,为游客更好地欣赏延庆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丰富户外休闲运动形式、打造中国自行车骑游第一大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沟域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百里山水画廊”获批北京首个涵盖整个乡镇面积的 4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树立了全市沟域经济的典范。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组建县城中心商业区管委会,建立日常监管机制,县城中心区及周边环境和经营秩序得到有效改善。金锣湾商业中心全面运营,带动县城商业市场进一步繁荣。商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确定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将有效解决废旧物品散乱堆放和回收利用问题;永宁、张山营、四海、大庄科乡镇集贸集期市场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农村商品市场交易更趋活跃。继续落实家电和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利民政策,农民消费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截止目前,销售总额达到7706万元。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工作,永宁豆腐和绿富隆蔬菜共实现销售额258.3万元,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

建筑业稳步增长。在中铁建工集团等企业的强势带动下,建筑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完成产值41.8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6139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5%以内。开展城镇职业技能培训7076人,开发社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岗位3090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69人。建立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衔接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以上。积极落实各项医保惠民政策,全面完 5

成定点医疗机构“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和公费医疗纳入基本医疗改革等工作。继续落实“九养”政策和11项老年人优待办法,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优抚安臵等工作,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了第七中学三期、人大附中延庆分校、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开放式”办学成果更加显著,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群众对教育满意度在全市名列前茅。学习型先进县创建通过评估验收,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积极推进县区域医疗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工程建设,稳步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实行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建立社区医院与二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全县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北京延庆端午文化节、“三朝御路”文化创意演出,积极开展夏日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开展特色文化乡镇建设,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继续完善健身设施,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努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全面开展“法治延庆”建设,荣获北京市唯一的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一条龙信访工作法”,全面推行信访代理制,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扎实推进“平安延庆”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全县社会形势总体平稳,群众安全感继续排在全市前列。全力做好安全生产、食品和医药安全、卫生防控等 6

工作,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到96.2%。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节能监测、清洁生产等各项节能工作,完成2010年绿色照明工程,累计向城乡居民发放节能灯73万只,全部使用后每年可节电3300万度以上,折合标煤4056吨,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水平。加快新能源示范县和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中科院国家级风机叶片研发和检测中心、张山营镇有机果园沼液利用、农村阳光浴室、绿色燃气等年度工程顺利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达到20%。“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申报成功,为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科院延庆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综合研究示范基地正在抓紧建设,生态智能发配用一体化示范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大大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林业绿化工程9项,完成造林1.8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72.5%。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5万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65平方公里,县城再生水厂投入使用,西湖水体循环工程高效运行,西湖和三里河清淤工程全面完成,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加强对大气、废物、废水的污染治理,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重达到82.7%,继续保持全市一流水平。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为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县发改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下达到相关部门,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随时了解投资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严格落实责任制,全力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在项目手续办理难、市级资金安排紧的情况下,共争取资金13.08亿元,到位资金量同比增长16%,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县区域医疗中心、妫水街至110国道联络线、地表水源区生态治理、人大附中延庆分校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加快手续办理,积极完善市、县两级“绿通项目”机制,确保了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年初确定的76项拟开工重点工程年底全部实现了开复工,有效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六)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扎实推进京张城际铁路、110国道二期工程,规划建设2条对外交通线路,积极破解对外交通瓶颈问题。滦赤路、医孟路、知夏街等道路建成通车,八达岭过境路、西铁路、延琉路、110辅线应急线等一批道路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实施城东和城南集中供热、三里河燃煤锅炉改造等工程,显著提升供暖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投资2.5亿元,建设具有高品质休闲服务功能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已完成工程量的70%,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品位,成为一座具备高品质休闲服务功能的新景观。小张家口粪便消纳站、永宁渗滤液处理站投入运行,垃圾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稳步推进住宅和保 8

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三里河-自由街旧村拆迁,加快兴运嘉园、新城7号街区东关地块建设,完成康安、湖南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充分发挥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加快发展沟域经济,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林权制度改革,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7.9亿元,同比增长10.5%。投入资金3.1亿元,实施158个村的“5+3”工程,顺利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198万平米的街道硬化任务,新建公厕和垃圾房265座,实施户厕改造1.6万套。稳步落实“三起来”工程,搭建吊炕3600铺,完成农宅节能改造500户,为3000盏太阳能灯更换电池,农村新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栽植树木29.2万株,绿化面积118万平方米,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申请生态就业岗位补贴资金,有效促进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转岗就业,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为4.57万名农民报销医药费7350万元,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完成年度计划的同时,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与市级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将“绿色北京示范区”、“解决过境交通瓶颈制约”等重要内容纳入到市《规划纲要》之中,《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乡镇规划全部按 9

时完成,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体上讲,2010年全县经济总体保持良好态势,社会发展稳步推进,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强,优势主导产业亟须发展壮大。二是城乡环境建设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三是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四是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坚持和深化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一年。安排好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至关重要。

(一)对发展形势的初步判断

综合分析明年的发展形势,延庆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北京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为延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二是县委决定继续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为延庆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发布,为延庆科学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路径。延庆跨入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

2011年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高端一流、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原则,全面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力争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在计划安排上重点把握“三个注重,六个发展”:更加注重抢抓机遇,实现主动发展、加快发展;更加注重转变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 ——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2%; ——农业产值同比增长5%; ——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 ——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达到92%; ——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8%; ——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8%;

——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和98%以上;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达到22%; ——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重保持在83%以上;

——林木绿化率达到73%; ——县城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9%;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8%。

三、实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紧紧围绕“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为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筑牢基础。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按照“一城一川两园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全面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着力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加快北山休闲度假产业带、环妫河泛创意设计研发及生态休闲产业带、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东部山区沟域休闲观光产业带基础设施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继续实施重点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八达岭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实现景区封闭管 12

理;高水平建设龙庆峡不夜峡,积极推动景区向5A级升级;实施野鸭湖湿地保护二期工程,推进4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应梦寺、缙阳寺等景区建设,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作用,加快全县生态旅游咨询服务站建设,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体育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精心筹备首届八达岭国际长城文化节、第三届北京国际马球公开赛、第二届中国汽车直线公开赛(北京站)及杏花节、消夏避暑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积极引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高端赛事,开发低空飞行运动,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加大旅游特色品牌的开发力度,开展十大特色餐饮、十大特色民俗村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组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中心,打造“延庆礼品”品牌。大力推动“北京礼物”专营店建设,建立覆盖景区景点和民俗村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完善旅游、公安、工商、城管、安监、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强化旅游环境秩序管理。围绕“休闲延庆”主题,充分利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影响力。全面推进柳沟、古城等民俗村的升级改造,促进乡村旅游提档次、上水平。增强商业服务功能,促进外贸商业楼全面投入使用,完善金锣湾商贸中心服务设施,逐步健立完善的城乡商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工作,不断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商旅结合,以金锣湾中心商业区、重要旅游节点镇村为重点,构建旅游产品销售网络,推动传统商业向休闲商业转型升级。

以新能源环保产业为主导,提高二产发展水平。充分发挥 13

新能源环保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积极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检测、示范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京仪绿能、国家风电叶片研发检测中心、新能源孵化器、中科院光热发电、京能集团31兆瓦光伏示范电站等一批项目建设,争取尽快投产;促进华宇集团高聚光光伏、中航长力锌空气电池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服装、制药、食品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两个开发区和周边乡镇产业基地的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加快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土地一级开发,为企业进驻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进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入驻开发区,促进优势主导产业项目集聚。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一产健康发展。以举办世界葡萄大会、建设国际马铃薯亚太区域中心、争取农业国际科技交流服务中心落户延庆为契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有机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10家、认证面积1.3万亩。精心打造张山营有机循环农业示范镇和大庄科、珍珠泉有机农产品专业乡,建立有机农产品生产营销体系,着力打造“延庆〃有机农业”区域品牌,占领首都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制高点。积极推进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管理,切实提高养殖业发展水平。继续扩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计划新增面积3000亩。加快中药材、花卉、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积极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扩大种植规模,高标准建设优质葡萄品种展示园,精心打造世界品牌葡萄酒庄集聚区。充分发挥绿富隆、德青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 14

用,加快推动万达生态农业园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推进“百里山水画廊”、“四季花海”等沟域建设,打造环东部山区特色沟域经济产业带。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基本完成农村产权、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促进投资持续稳步增长 结合全县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要抓紧“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有利时机,准确把握市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继续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能力。2011年,县发改委征集政府投资项目101项,总投资130亿元,拟向市发改委重点争取资金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县城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旅游业发展、民生改善、新能源利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好“绿通”项目管理,完善前期工作,协调各部门加快手续办理,力争实现项目批复资金较快增长。

(三)优化收入结构,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继续稳定存量,拓展税源,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确保应收尽收。认真落实各项税收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开发区和各乡镇的激励机制,全力调动企业创收的积极性。优化投资环境,引进一批效益较好的企业,增强税源结构的稳定性,提高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保障各项支出资金及时到位,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为民生和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快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继续完善县域内外交通体系,积极推进京张城际铁路、110国道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西线进京通道(外炮-石峡-南口)、东线进京通道(永宁-大庄科-安四路)等道路建设,尽早破解过境交通瓶颈制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努力推进市郊铁路S2线纳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管理,降低票价,增加车次,充分发挥S2线通勤作用。完成龙顺路及连接线、知夏街等续建工程,启动百莲街南段、香苑街北延、益祥街南延和圣百街等一批新建城市道路,推进湖北东路、庆丰街、芳荷路、千小路、西铁路、旧小路等城乡道路建设工程,完成延康大桥和化肥厂大桥改造等桥梁工程,进一步完善县域交通网络。加快实施康辛路、昌赤路辅线等道路工程,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系统。实施城西集中供热、自由街地热示范、老旧供暖管道改造等项目,全面提升城乡供暖质量。加快实施县城安全供水改造工程,推进平原区地表水供水一期工程,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工作,高标准完成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新城休闲服务功能。实施52公里的重点公路沿线绿化工程,新建城市公共绿地45.8公顷,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水平。实施小张家口垃圾综合处理厂、环卫清运调度指挥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垃圾处理能力。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年内基本实现城乡垃圾分类管理。完成兴运嘉园建设和东关地块旧村改造,加快三里河—自由街旧村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小营—石河营等旧村拆迁改造前期工作,实施1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承载能力。

(五)切实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保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健全劳动就业培训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创建和谐企业,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公费医疗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基本医疗整合的各项准备工作,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新格局。全面落实“九养”政策,继续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安臵等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改善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

加快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校舍安全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新改建第一幼儿园、第三幼儿园和西屯中心幼儿园,缓解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扩大“开放式”办学成果,积极与首都师范大学和人大附中联合开展“区域分层带动”合作项目,共享首都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启动第一职业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各项筹备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延庆建设,全面提升全民人文素质。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全 17

力推进县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优质卫生资源,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不断提升全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北京端午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创作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成体育公园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坚持稳定低生育率,提倡优生优育,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重点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实施,积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做好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稳步推进小区物业管理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建设,满足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深入推进“法治延庆”建设,继续提高全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信访工作,全力打造“平安延庆”。加大对药品、食品、文化等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价格市场的监测检查,保持市场供应充足,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强化隐患治理工作,坚决遏制各种事故的发生,全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后续扫尾工作,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加强对各项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切实保障发挥实效。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网络,满足村民出行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完成42个特色村、5个国家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100个县级优秀村的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尽快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并做好试点工作。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成4个乡镇级文化中心建设,开展1128场星火公益下乡演出、3万场农村数字影厅放映工作,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成农民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4000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完善生态就业机制,规范用工行为,提高生态就业人员保障水平。

(七)推进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继续实施《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全力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高标准打造生态景观。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7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73%。加强水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地表水源区生态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等工程,加快湿 19

地公园建设,积极推进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继续加强大气综合治理,使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重保持在83%以上。持续有效运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积极探索经营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式,提高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提升发展质量。全面落实节能工作方案,积极开展节能审计及监测、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认证和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的落实,使综合能耗水平、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加快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实施德青源压缩沼气入户、农村阳光浴室、绿色燃气、张山营镇有机果园沼液利用等项目,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达到22%。全面落实《延庆县农村新能源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强化新能源项目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应。全面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加快八达岭景区充电站、延庆生态智能发配用一体化示范等项目建设,提高用电安全保障能力及新能源利用水平。以打造全国自行车骑游第一县为契机,鼓励城乡群众绿色出行;启动电动汽车试点,率先在景区和县城营运电动出租车,打造延庆绿色出行的新名片。深入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使践行低碳绿色生活逐步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八)加大督查协办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着眼于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积极采取各项保障措 20

施,增强落实力和执行力,确保2011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发挥规划指导计划落实的功能。二是将重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及时下达到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并层层细化分解,逐一加以落实。三是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力度,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针对重大项目,各部门要主动配合,积极协作,加强交流,争取市级对口部门支持,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四是加强督查、考核,逐步完善考核办法,发挥牵头部门职能作用,增强考核力度,把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与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任用挂钩。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县政协的支持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篇2:发改委 人代会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04亿元,增长10.5%左右。

(一)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预计总产329.5万吨,增长3.9%。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全市新增有机蔬菜3.1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奶牛存栏1.4万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5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9家;落实各类农业补贴资金6.26亿元,全年完成造林19.7万亩,新增特色经济林7.8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各类工程8540处。工业经济明显回升,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左右,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培植力度加大,全市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泰开集团、泰丰矿业等6家企业突破50亿元。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0亿元、利税670亿元、利润415亿元,分别增长22%、17%和17%左右。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创新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实行指挥部推进和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制度,集中抓了一批中央、省投资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航天特车重型矿用自卸车项目、大汶河拦蓄工程、山能集团大型矿用掘进机、泰山会展中心等1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96亿元,是近年来进展最快的一年。48个市级领导包保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0亿元,增长20.5%左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预计全年新开工境内招商引资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650个,到位资金420亿元,增长21%。

(三)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转方式调结构扎实推进。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我市连续第五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称号。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泰山瑞奥不夜城、天乐城水世界、泰山温泉城、义乌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消费市场保持平稳,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27亿元,增长15%左右。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预计接待境内外游客4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6亿元,分别增长16%和21%。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可以全面完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工业在建技术改造项目873项,其中过亿元项目288项。质量效益逐步改善,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9亿元,增长15.01%。

(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推进力度,市政府制定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肥城市、岱岳区满庄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以及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外经外贸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1.9亿美元,增长20.3%,其中进口总值9.6亿美元,出口总值12.3亿美元,分别增长50.9%和3.7%;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分别增长64%和60%。

(五)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带动作用增强。泰城泮河水系(中央公园)建设工程、高铁新区建设工程等11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较快,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0262套,基本建成和竣工11858套,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增长22%。农房建设快速推进,新建农村住房4.8万户,改造危房1.4万户。村庄环境整治进展顺利,小城镇建设效果显着,有5个镇被列为省级示范镇。新泰市享受沂蒙革命老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持政策,泰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东平县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和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等工作全面推进。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步伐加快。财政保障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42.7亿元,增长16.5%,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支出完成140.1亿元,增长18.7%。就业形势稳定,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5个险种10个类别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率均达95%以上,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7.8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72.2万人。幸福教育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完成公办幼儿园168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分别增长13.3%和17%左右,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认真落实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教育、文化、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2年,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发有为的结果。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实体经济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总体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稳增长和调结构压力并存,市场需求疲软和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并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制约矛盾并存,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不减与财政增收困难并存,经济运行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从我市看,一是扩大有效需求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投资方面,在市场环境趋紧、预期收益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仍不强。消费方面,在住房等消费拉动作用减弱的同时,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进一步扩大消费的难度不小。出口方面,受外需持续低迷、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影响,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二是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的难度依然较大。企业面临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滑双重压力,部分行业效益下滑明显。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重点工业企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产能发挥不足、产量下降。三是促进财政持续增收结构优化的难度依然较大。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增多,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四是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难度依然较大。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依然较多。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国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增强,经济增长仍有广阔的空间;价格水平趋于稳定,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央和地方政府新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这些政策将陆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将为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从我市自身来看,一是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陆续落地,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将有力地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投资和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二是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农业连年增长,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市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外经贸跨越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强财源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支撑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四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综合以上因素,做好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1)经济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2)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3)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4)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节能减排任务。提出这样一组预期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走势,又考虑了我市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培植后劲等需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把精力引导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走持续健康发展路子。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是关键,必须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必须坚持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把增加收入、解决好就业、提高保障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四,节能减排是转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建设“生态泰安”、“美丽泰安”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作为旅游城市的泰安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及措施

(一)坚持不懈地扩需求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内投资总额达到2100亿元左右。(1)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国电泰安热电联产、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区、大汶河拦蓄工程、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60万吨/年LNG装备国产化、华鲁锻压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二期工程等120个左右重点建设项目,着力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条件和要素保障,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实现投资完成率、竣工率、投产率新突破。按照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要求,策划充实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或补充产业发展短板的项目,为投资接续做好准备。加大对新策划项目的前期推进,安排100个左右前期推进项目,争取早日具备开工条件。继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营造齐心协力服务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充分发挥产业招商指挥部的优势,坚持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优势资源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与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大项目招商和建设,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对接,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上实现新突破。(3)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坚持投速、投量、投向、投效有机统一,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年内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依靠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技改投入力度,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4)着力保障重点项目要素需求。积极推进建设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坚持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省市重点项目。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推进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大力开展对上争取、银企对接活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重点项目建设领域。二是繁荣发展消费市场。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培育城市商业中心,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网络。组织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搞好“商贸流通十强培植工程”,加大对30个重点商贸流通项目的督促调度力度,着力改造提升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建设一批重大涉农领域物流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不断提升城乡商贸服务水平。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家政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大对“放心肉”、“放心酒”的执法监督力度,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三是千方百计保持外经外贸稳定增长。坚持高层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以“两市(京沪)、两地(港台)、两国(日韩)、两洲(欧美)”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提升和汽车及零配件、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招大商引好资,确保利用外资实现稳定增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培植以泰山玻纤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泰开集团、特变电工为龙头的输变电设备产业,以航天特车、现代重工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大力培育出口名牌产品,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资源的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展会的平台载体功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培植壮大“走出去”队伍,引导我市煤炭、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基地县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优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面落实14个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和计划,突出有机蔬菜、奶业富民、苗木花卉三大“亮点”,年内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35万亩。加快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优势畜牧业,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力争达到11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抓好林业产业亮点培植、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防洪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年内培训农民50万人次。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继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落实好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输变电设备等十个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抓好山东尤洛卡煤矿安全检测项目、现代重工挖掘机生产项目、山东新煤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矿用救生舱生产线建设项目等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企业和培植的“百亿企业”上项目,突出抓好“四个一百”项目(100个重点企业、100项技改项目、100项技术创新项目、100项节能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泰邦科技工业园、瑞福锂业6万吨锂云母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普瑞特太阳能果蔬干燥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抓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推动服务业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泰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加大服务业投入,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酵母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发展,力争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左右。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汽车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切实做好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工作。加强对载体建设“103030工程”的指导帮扶,确保1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0家市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均增长15%以上,抓好泰山千古情城、泰山科技文化产业园、岳华能源储备物流等项目建设。深化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业12个重点产业、4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合力。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等资源优势,依托方特欢乐世界、泰山封禅大典等旅游项目集中的有利条件,探索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高起点编制《泰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泰山“龙头”带动作用,整合全市旅游项目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包装推出一批旅游线路,促进全市旅游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和统一营销,抓好泰豪旅游文化商品城、泰山快乐驿站等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五是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康平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变电工、宏康机械、宝来利来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和知名品牌。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开发区园区设立园中园,建设高校创业基地。

(三)全面推进生态泰安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好国家、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严格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能源,合理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认真组织实施《泰安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规划》,加速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确保温室气体排放逐年下降。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认真实施《泰安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搞好保护自然生态治理工程,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抓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打造生态泰安。

(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抓好泰城城市建设。全力推进泰城中央商务区、历史文化轴、泮河公园、时代发展线三期工程等10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104国道泰安绕城西线改建工程、灵山大街东段建设工程等城市道路建设,搞好供水、供热、交通、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巩固北部成果、攻克南部难点、强化常态管理、全面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宜居泰安。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认真落实上级出台的推进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城镇功能,强化产业和人口聚集,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做好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进一步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按照全省、全市推进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对县域科学发展工作及考核的调度督查,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力争在综合实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增幅等方面实现在全省位次的前移。四是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抓好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项目建设,做好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各项工作。做好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平县融入中原经济区和新泰市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工作,主动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对接融合,积极组织参加“西洽会”、“渝洽会”、“青洽会”和“喀交会”等经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五是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落实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改革举措。按照国家、省部署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及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国有林场等重点领域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十二五”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重点做好新泰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抓好附属医院综合病房楼、市精神病院门诊病房综合楼、泰安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

(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99.2万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保障标准,确保救助标准年均增幅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6.5万人。三是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人口等社会事业。以实施幸福教育工程为总抓手,落实好教育行动计划,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162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村文化大院、社会文化中心建设,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升级,搞好泰安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好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工程,农村健身覆盖率达到50%以上。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5%以上。四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补助、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服务指导和检查调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加大“平安泰安”建设力度,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和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篇3:发改委 人代会报告

《年度报告》从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农林废物、再生资源等4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全国约1/3的共伴生矿产资源实现综合开发。黑色金属矿共伴生的30多种有用组分中, 有20多种得到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矿的45种共伴生组分中, 有33种得到综合利用;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约70%得到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的金属量占到全国金属总产量的15%, 全国35%的黄金、90%的银、100%的铂族元素、75%的硫铁矿和50%以上的钒、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

产业废物综合利用方面, 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约15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近60%, 年利用量近20亿吨。全国煤矸石、煤泥发电装机容量达2 800万千瓦, 相当于减少原煤开采4 200万吨。从钢渣中提取出约450万吨渣钢, 相当于减少铁矿石开采近1740万吨。

农林废物综合利用方面,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1%, 年利用量5亿吨。秸秆养畜相当于节约粮食5 000万吨, 作为燃料使用相当于节约原煤约8 400万吨。通过农林废物综合利用节约代用木材超过9 000万立方米。林业三剩物及次小薪材综合利用量达到1.9亿吨。全国沼气年产量达150亿立方米, 生产有机沼肥4亿吨, 年可利用畜禽粪便10亿多吨。

篇4:发改委 人代会报告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扩大

这主要表现为,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2年,中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54.14%下降到52.60%,西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43.08%下降到40.59%。

外贸和利用外资的不平衡加剧。东部地区的外贸和外资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中西部基本处于“荒芜”状态。1995-2001年,沿海地区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88.14%上升到91.62%,沿海地区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由85.53%上升到86.88%。

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沿海地区先行、先发优势更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后发劣势更为突出,对外开放(外贸和外资)会带动对内开放,中西部地区缺乏这样的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东部地区体制渐渐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入世后这一进程在加快,原有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国有企业比重低,使产业结构调整进程顺利。中西部地区明显存在较强的“路径依存”约束,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均表现得非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增长动力不同

东部地区发展更加依赖于贸易出口和外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继续强化,消费升级仍面临较多的障碍。如汽车、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消费体制和环境仍面临较强的约束,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没有很好理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2001年,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59.65%,而东部地区最终消费占全国的比重最终消费率只有55.14%;中部地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3.72%,而中部地区最终消费占全国的比重最终消费率却高达29.23%;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6.62%,西部地区最终消费占全国的比重最终消费率却达到15.63%。

中西部地区发展既缺乏外需带动,又存在内需不足。在中西部地区消费与投资的不平衡关系与东部有所不同,投资严重依赖于国有经济,效率低,阻碍了经济潜力的发挥。投资需求不足;消费增长受到收入增长不足的影响,而收入增长不足又主要是受到就业压力增大(非农就业机会的严重不足)的严重约束。

目前,所有的地区资本深化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突出,中部地区更为突出。

区域发展矛盾集在中部

区域发展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其经济结构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压力。首先,靠农业发展出路越来越窄。

其次,工业结构上下两难。“下”指从事劳动密集产业的生产,受到东部地区的明显挤压。东部地区偏轻的产业结构因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难以向中部地区转移。“上”指跨越式发展,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市场基础不够,也根本不可能。

第三,体制结构的改善缺乏强大的外力或内力推动。

第四,除了产业结构和体制的原因外,还有以下方面的重要原因导致工业化难以“提速”,城市化缓慢,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外移,以及资本的外流,进一步削弱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为此,报告提出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其战略意义有利于扩大内需增长的基础。我国中部地区既是一个区域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即中等收入地区,加速中部地区发展就是提高中间发展能力,扩大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从根本上克服长期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

有利于承东启西,加速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如东中西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工,各自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东部成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中部成为各种专业化的加工基地,西部发展基础产业和旅游业。有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增强国家内在的竞争力。

中部发展的四条建议

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报告建议:第一,国家应尽快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关键是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整体性越上新台阶,使所有的省、区、市人均GDP尽快超过1000美元,并较快地上升到1500美元。目前,中西部的吉林、黑龙江和湖北、新疆四个省、区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

第二,鉴于目前中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成长环境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为改善民营经济发展采取前所未来的开明政策。所以王小广认为,对新创办的私营和个体企业一律实行5年期限的税收减半。对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则实行5年全免税政策,对新增劳动力达一定数量的各类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减免和政策性补贴。

第三,增加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中部地区县域和农村地区的道路、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统一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费支付的比例。

篇5:发改委工作报告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xx年计划(草案)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04亿元,增长10.5%左右。

(一)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预计总产329.5万吨,增长3.9%。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全市新增有机蔬菜3.1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奶牛存栏1.4万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5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9家;落实各类农业补贴资金6.26亿元,全年完成造林19.7万亩,新增特色经济林7.8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各类工程8540处。工业经济明显回升,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左右,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培植力度加大,全市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泰开集团、泰丰矿业等6家企业突破50亿元。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0亿元、利税670亿元、利润415亿元,分别增长22%、17%和17%左右。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创新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实行指挥部推进和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制度,集中抓了一批中央、省投资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航天特车重型矿用自卸车项目、大汶河拦蓄工程、山能集团大型矿用掘进机、泰山会展中心等1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96亿元,是近年来进展最快的一年。48个市级领导包保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0亿元,增长20.5%左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预计全年新开工境内招商引资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650个,到位资金420亿元,增长21%。

(三)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转方式调结构扎实推进。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我市连续第五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称号。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泰山瑞奥不夜城、天乐城水世界、泰山温泉城、义乌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消费市场保持平稳,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27亿元,增长15%左右。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预计接待境内外游客4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6亿元,分别增长16%和21%。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可以全面完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工业在建技术改造项目873项,其中过亿元项目288项。质量效益逐步改善,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9亿元,增长15.01%。

(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推进力度,市政府制定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肥城市、岱岳区满庄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以及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外经外贸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1.9亿美元,增长20.3%,其中进口总值9.6亿美元,出口总值12.3亿美元,分别增长50.9%和3.7%;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分别增长64%和60%。

(五)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带动作用增强。泰城泮河水系(中央公园)建设工程、高铁新区建设工程等11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较快,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0262套,基本建成和竣工11858套,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增长22%。农房建设快速推进,新建农村住房4.8万户,改造危房1.4万户。村庄环境整治进展顺利,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有5个镇被列为省级示范镇。新泰市享受沂蒙革命老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持政策,泰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东平县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和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等工作全面推进。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步伐加快。财政保障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42.7亿元,增长16.5%,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支出完成140.1亿元,增长18.7%。就业形势稳定,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5个险种10个类别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率均达95%以上,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7.8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72.2万人。幸福教育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完成公办幼儿园168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分别增长13.3%和17%左右,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认真落实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教育、文化、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xx年,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会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发有为的结果。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实体经济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总体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稳增长和调结构压力并存,市场需求疲软和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并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制约矛盾并存,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不减与财政增收困难并存,经济运行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从我市看,一是扩大有效需求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投资方面,在市场环境趋紧、预期收益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仍不强。消费方面,在住房等消费拉动作用减弱的同时,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进一步扩大消费的难度不小。出口方面,受外需持续低迷、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影响,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二是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的难度依然较大。企业面临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滑双重压力,部分行业效益下滑明显。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重点工业企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产能发挥不足、产量下降。三是促进财政持续增收结构优化的难度依然较大。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增多,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四是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难度依然较大。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依然较多。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国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增强,经济增长仍有广阔的空间;价格水平趋于稳定,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央和地方政府新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这些政策将陆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党的的召开,将为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从我市自身来看,一是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陆续落地,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将有力地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投资和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二是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农业连年增长,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市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外经贸跨越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强财源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支撑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四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综合以上因素,做好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和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1)经济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2)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3)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4)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节能减排任务。提出这样一组预期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走势,又考虑了我市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培植后劲等需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把精力引导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走持续健康发展路子。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是关键,必须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必须坚持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把增加收入、解决好就业、提高保障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四,节能减排是转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建设“生态泰安”、“美丽泰安”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作为旅游城市的泰安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三、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及措施

(一)坚持不懈地扩需求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内投资总额达到2100亿元左右。(1)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国电泰安热电联产、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区、大汶河拦蓄工程、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60万吨/年LNG装备国产化、华鲁锻压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二期工程等120个左右重点建设项目,着力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条件和要素保障,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实现投资完成率、竣工率、投产率新突破。按照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要求,策划充实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或补充产业发展短板的项目,为投资接续做好准备。加大对新策划项目的前期推进,安排100个左右前期推进项目,争取早日具备开工条件。继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营造齐心协力服务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充分发挥产业招商指挥部的优势,坚持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优势资源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与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大项目招商和建设,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对接,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上实现新突破。(3)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坚持投速、投量、投向、投效有机统一,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年内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依靠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技改投入力度,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4)着力保障重点项目要素需求。积极推进建设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坚持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省市重点项目。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推进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大力开展对上争取、银企对接活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重点项目建设领域。二是繁荣发展消费市场。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培育城市商业中心,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网络。组织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搞好“商贸流通十强培植工程”,加大对30个重点商贸流通项目的督促调度力度,着力改造提升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建设一批重大涉农领域物流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不断提升城乡商贸服务水平。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家政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大对“放心肉”、“放心酒”的执法监督力度,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三是千方百计保持外经外贸稳定增长。坚持高层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以“两市(京沪)、两地(港台)、两国(日韩)、两洲(欧美)”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提升和汽车及零配件、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招大商引好资,确保利用外资实现稳定增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培植以泰山玻纤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泰开集团、特变电工为龙头的输变电设备产业,以航天特车、现代重工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大力培育出口名牌产品,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资源的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展会的平台载体功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培植壮大“走出去”队伍,引导我市煤炭、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基地县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优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面落实14个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和年度计划,突出有机蔬菜、奶业富民、苗木花卉三大“亮点”,年内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35万亩。加快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优势畜牧业,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力争达到11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抓好林业产业亮点培植、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防洪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年内培训农民50万人次。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继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落实好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输变电设备等十个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抓好山东尤洛卡煤矿安全检测项目、现代重工挖掘机生产项目、山东新煤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矿用救生舱生产线建设项目等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企业和培植的“百亿企业”上项目,突出抓好“四个一百”项目(100个重点企业、100项技改项目、100项技术创新项目、100项节能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泰邦科技工业园、瑞福锂业6万吨锂云母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普瑞特太阳能果蔬干燥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抓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推动服务业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泰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xx-)》,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加大服务业投入,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酵母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发展,力争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左右。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汽车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切实做好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工作。加强对载体建设“103030工程”的指导帮扶,确保1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0家市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均增长15%以上,抓好泰山千古情城、泰山科技文化产业园、岳华能源储备物流等项目建设。深化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业12个重点产业、4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合力。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等资源优势,依托方特欢乐世界、泰山封禅大典等旅游项目集中的有利条件,探索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高起点编制《泰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泰山“龙头”带动作用,整合全市旅游项目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包装推出一批旅游线路,促进全市旅游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和统一营销,抓好泰豪旅游文化商品城、泰山快乐驿站等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五是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康平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变电工、宏康机械、宝来利来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和知名品牌。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开发区园区设立园中园,建设高校创业基地。

(三)全面推进生态泰安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好国家、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年度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严格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能源,合理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认真组织实施《泰安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规划》,加速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确保温室气体排放逐年下降。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认真实施《泰安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搞好保护自然生态治理工程,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抓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打造生态泰安。

(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抓好泰城城市建设。全力推进泰城中央商务区、历史文化轴、泮河公园、时代发展线三期工程等10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104国道泰安绕城西线改建工程、灵山大街东段建设工程等城市道路建设,搞好供水、供热、交通、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巩固北部成果、攻克南部难点、强化常态管理、全面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宜居泰安。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认真落实上级出台的推进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城镇功能,强化产业和人口聚集,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做好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进一步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按照全省、全市推进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对县域科学发展工作及考核的调度督查,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力争在综合实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增幅等方面实现在全省位次的前移。四是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抓好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项目建设,做好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各项工作。做好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平县融入中原经济区和新泰市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工作,主动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对接融合,积极组织参加“西洽会”、“渝洽会”、“青洽会”和“喀交会”等经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五是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落实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改革举措。按照国家、省部署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及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国有林场等重点领域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十二五”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重点做好新泰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抓好附属医院综合病房楼、市精神病院门诊病房综合楼、泰安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

(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99.2万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保障标准,确保救助标准年均增幅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6.5万人。三是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人口等社会事业。以实施幸福教育工程为总抓手,落实好教育行动计划,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162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村文化大院、社会文化中心建设,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升级,搞好泰安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好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工程,农村健身覆盖率达到50%以上。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5%以上。四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补助、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服务指导和检查调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加大“平安泰安”建设力度,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和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篇6:发改委扶贫救灾自查报告

一、强化领导、认真筹划

首先,精心组织人员参加县里举办的会议,认清这次扶贫救灾专项奖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了这次监督检查工作步骤、程序和要求;其次,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再次,健全组织,成立了由发改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

二、摸清底细、专心自查

我委对20xx年至20xx年上半年以来的惠农政策和惠农资金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摸底,在自查过程中,主要是自查以工代赈资金管理方面,主要看是否有挤占、挪用问题;是否有套取、截留问题;是否有抵扣、代扣其他款项问题;是否有贪污、私分问题;是否按照规定程序拨付、按规定用途使用问题;是否有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其他经费混帐管理、公款私存和个人保管等问题。从自查情况看,我委对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管理比较规范。20xx年安排我县以工代赈资金640万元,其中新农村直接统筹152万元,已拨付578万元。20xx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尚未下达到我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拨付,即开工前拨付项目资金30%、项目竣工前按项目进度进行拨付、竣工验收后拨付项目资金90%,留10%作为质量保证金,项目使用一年后,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一次性拨付完。拨付程序:由项目实施单位按项目实施情况申请拨付,我委按项目实施进度进行审核,有关部门及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财政部门才能拨付项目资金。从这次自查情况,我委不存在挤占、挪用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上一篇:丹东饮食文化调查报告下一篇:八年级英语下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