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2024-05-17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精选6篇)

篇1: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定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

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2)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二、近代科技与文化

1、18世纪,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2、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方面。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就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篇2: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4.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5.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7.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8.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9.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0.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1.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整体感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虽经历了曲折,但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国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令人瞩目,是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知识清单]

一、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要成就:文化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其他艺术作品。

主要特点: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精品纷呈,地位突出;时代特色鲜明。

繁荣原因:(1)新中国成立使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3)“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开展。(4)“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2、“文革”时期文化的凋零

主要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一枝独秀。

凋零原因:(1)文化领域“左”倾错误泛滥,林彪、江青等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2)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浩劫。(3)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遭到批判和迫害。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4)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体育事业的成就:(1)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2)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3)XX年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4)XX年,北京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二、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

发展成就:(1)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2)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面向工农及工农子女开门办学。(3)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5)刘少奇倡导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6)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历史作用: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主要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2)教学体制受到严重破坏。(3)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招生制度遭到破坏。

严重后果:一度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原因:(1)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2)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初步建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成就:(1)实现“两基”目标。(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建国以来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科技发展

发展原因:(1)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2)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效力,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突出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2)医学科技领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领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新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

发展条件:(1)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邓小平的重视: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3)实行科技体制改革。(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相继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6)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重大成就:核技术领域:(1)和平利用核技术;(2)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空间技术领域:(1)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3)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领域:(1)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成功进行了“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1)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2)建立了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

巨大作用:(1)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2)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重点突破]、“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实践上有何相似的显著效果?

不同背景:“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二为”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内在联系: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都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

显著效果:都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形势:(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核心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历史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两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条件有何不同?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何特点?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条件: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几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为雄厚。五六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使科技发展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八九十代科技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特点:五六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突出成就较少。八九十年代:民用科技发展较快;尖端科技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

共同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除各种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A、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3、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郭沫若

4、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c、积极改革学制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5、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结合中国实际而倡导的教育制度有:①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职业教育制度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许海峰

c、蔡建华

D、李宁

7、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的是

A、“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发展

B、党和政府制定了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

c、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发展更加迅速

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针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26年

0、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①学前教育

②大学教育

③中小学教育

④成人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下列关于“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c、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始

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在:

A、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B、视察景山学校时

c、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D、全国科学大会上

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5、建国初期,我国科研工作起步的原因包括: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②国家科委的成立③海外知识分子纷纷回国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世界首创的是

A、人造卫星上天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7、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主要说明了

A、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能技术

B、中国的原子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中国积极利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

8、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B、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9、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是

A、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B、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c、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D、开发了曙光超级服务器

20、下列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技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迫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3)材料澄清了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错误认识?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x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中国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严加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材料二:“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2)原子弹最先研制成功是在何时何地?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

(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共2小题,第23题14分,共28分)

23、简要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什么显著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党和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专题五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0

A

D

B

D

A

B

B

B

c

D

c

A

B

D

B

B

D

D

A

B

解析1:要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对国内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A。

解析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1)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科技是生产力。(3)将脑力劳动者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2、(1)原因: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封锁,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成果,必须大力增强国防力量。

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2)1945年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

(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4)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言之有理的均可得分)

解析: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主要考查六十年代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同时又涉及到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能很好地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3、(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4、趋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措:提高和改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成就:在核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篇3:专题十四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化

对于本专题的知识点, 一、从考查的力度来看, 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涉及了本专题的绝大多数考点, 故本专题属于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二、从考查的题型来看,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而且高考题中经常和其他专题的主干知识相结合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的掌握程度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三、从考查的方式看, 高考对本题的考查侧重于不同知识的比较, 其中, 材料解析题多联系其他单元的知识, 关注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等。考查的关键点 是科技成就、文艺作品的理解与运用。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年天津卷文综历史第5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 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 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 强者生存了下来, 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正确。社会 科学可以 借鉴自然 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 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而不是简单的借鉴, 故A、B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公然将以强欺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 是应当否 定的, C项错误, 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雷·斯潘根贝格和戴安娜·莫泽合著的《科学的旅程》指出:“一个好的理论总要提出一些‘预言’, 亦即能够被检验者用来检验其有效性的事件……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 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 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类批判性思维正是科学工作 的关键要素。”下列各项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1伽利略否定了亚 里士多德 的运动观2从神创说到进化论3从牛顿经典力学到普朗克量子假设4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A.12B.13

C.124D.234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 主要考查经典力学和进化论同以往理论的差异。材料强调科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突出在进一步检验和审视基础上的自我纠错。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 提出物体下落时间与质量无关, 故1正确;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世说, 认为物种是进化而来, 故2正确;经典力学研究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量子论研究微观粒子运动, 后者弥补了前者的不足, 故3错误;蒸汽机与互联网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 故4错误。

示例2 (2014年广东卷文综第20题)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 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D.计算机

答案:C

解题技巧:牛顿经典力学是科学知识, 与题干“直接推动”的要求不符, 故A项错误;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思想, 此时题干中动力来源的转变已经实现, 且进化论与动力来源没有关系, 故B项错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 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 故C项正确;1946年计算机出现, 而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已经完成, 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 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 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答案:B

解体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 主要考查科学理论与科学成就的关系。电磁感应定律、电磁理论和电磁波都是科学理论, 它们引发了各项发明的涌现, 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的是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 排除。

示例3 (2014年福建文综卷第20题) 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 (他的) 伟大之处在于, 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 并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 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拜伦B.巴尔扎克

C.薄伽丘D.莎士比亚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成就。从材料“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 并忠实地描述他们”说明该作家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由此判断应该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拜伦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强调抒发个人情感, 故A项错误;巴尔扎克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故B项正确;薄伽丘、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时期是在14~17世纪, 与材料19世纪不符, 故C、D项错误。

变式练习近代某一时期西欧音乐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音乐服务的对象由宫廷转向社会, 由贵族转向资产阶级;音乐家也由受雇于宫廷的奴仆变成了为争取个人的成功而创作和演奏的艺术家。这一时期

A.古典主义音乐焕发生机

B.浪漫主义音乐兴起

C.爵士乐渐趋盛行

D.摇滚乐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B

解题技巧:材料中音乐家逐渐摆脱了封建势力和旧思想的束缚, 走向追求自由和自主的道路。这符合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特点, 故选B项。古典主义音乐盛行于中世纪, 故A项错;爵士乐和摇滚乐都属于现代音乐, 流行于20世纪, 故C、D两项也不合题意。

示例4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第34题) 20世纪30年代, 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 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 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答案:C

解体技巧: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 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 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 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 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 而题干没有体现, 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 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 主张即兴创作, 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D.对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答案:C

解体技巧:“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属于浪漫主义, 故A项错误;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属于现实主义, B项错误;“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说明是现代主义特点, C项正确;对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不符合题干意思, D项错误。

【重点突破】

1.经典力学的特征和历史地位

(1) 特征:1注重实验, 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2数学化, 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3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科学发现所揭示的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 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2) 历史地位:1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 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2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 即经典力学体系, 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3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 使人类社会进 入蒸汽时 代。4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 学, 促进人类 思想不断解放。

2.牛顿力学与相对论、量子论的关系

(1)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1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 这些定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 即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2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 即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 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并提出质能转化原理, 奠定了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在哲学和科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3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 力学的基础, 牛顿所创造的概念, 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牛顿在科学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 牛顿力学与量子论的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 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牛顿力学所研究的是具有相当的直观性, 全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宏观物体, 无法正确描述原子内部世界里各种粒子, 经典物理学已陷入危机, 面临着挑战。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 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 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形成的条件及意义

(1) 条件: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2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3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5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

(2) 意义:1欧洲思想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2欧洲科学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 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3中国思想界: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机, 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4世界理论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局限:进化论思想也被殖民者利用, 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4.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积极影响:1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 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空间限制, 而且提高了效率;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多彩, 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完善, 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从而引发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2) 消极影响: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 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 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3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 往往使部分人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 特别是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易于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5.三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对中国的影响

(1) 相同点:1三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以及人类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 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 最终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4从经济上看, 都加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 不同点:1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 延续至今。2从发明者看,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劳动者, 凭借经验或能力, 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3从突破口上看,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3)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近代工业产生。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次: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6.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1) 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 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标志着现代生物学 的建立。219世纪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相对论是这一时 期的突出 成就。3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4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 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5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计算机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 西方近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14、15世纪以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3资产阶级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4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5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3) 影响: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技应用不当和科技自身的局限, 科技发展也会对地球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 要趋利避害、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7.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8.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及其特点与代表作

9.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积极影响:1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直接而敏感地回应、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满足着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 泛而深刻。2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它融各种艺术于一身, 具有综合性, 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3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以独特的魅力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4流通迅速, 信息量丰富, 直观性强, 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 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体。5电视不但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而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2) 消极影响:1看电影、看电视时间过长可能使人们减少户外运动, 产生肥胖、近视、忧郁症等诸多病症。2色情、暴力等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3“坐拥天地”取代人际交往, 对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使邻里关系变得冷淡, 缺乏人情味。4束缚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的生活体验变得以间接、理性为主, 生存机能相对降低。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位伟人对某科学家的成就评论道:“他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诉我们, 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 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评论中提到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

C.普朗克D.爱因斯坦

2.观察下面两幅图, 据此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B.实用性技术, 应用性强

C.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方法

D.重视经验综合, 轻视理论研究

3.牛顿 (1643—1727)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 他的《自然 哲学的数 学原理》出版, 阐述了其后被 视作真理 的物体运 动三大定律。……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 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包括

1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2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3长期从事科学研究4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A.123B.124

C.234D.1234

4.文艺复兴后, 欧洲自然科学在许多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B.牛顿———创建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人类对微 观世界的 认识有重大进步

5.20世纪初诞生了一种新的科学理论, 这一理论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 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据此判断, “这一理论”是指

A.经典力学B.量子论

C.相对论D.进化论

6.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评价某一物理学成就时说:“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 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正确表述是

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证实了“自然界无跳跃”原则

D.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宏观世界

7.科学大师斯蒂芬·霍金教授说:“宇宙的开端, 可能出现了许多‘小泡泡’, 然后再消失。‘泡泡’膨胀的同 时, 会伴随着 微观尺度 的坍缩……反复的膨胀和坍缩导致了宇宙中星系和恒星以及所有其他结构的形成, 现代科学手段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匀性的观测, 完全证实了‘泡泡’预言。”能证实霍金“泡泡”预言的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

C.量子论D.狭义相对论

8.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进化论原理B.相对论原理

C.万有引力定律D.主权在民思想

9.18世纪六七十年代, 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 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 蒸汽机应运而生。这表明

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 学长期孕育的结果

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充裕可靠的动力

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

10.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之所以被称为“万能蒸汽机”, 主要是因为

A.大大减少了热量浪费

B.工作效率提高, 运行更安全

C.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D.机器作业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11.当今世界不分国家、不分地区, 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公民。“地球村”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最重要条件是

A.原子能工业的兴起

B.遗传工程的发展

C.因特网的发展

D.航天事业的发展

12.2011年3月, 美英法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展开大规模空袭, 有文章指出:美国领导 的“奥德赛黎明”行动通过摧毁利比亚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 由此证明那些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这说明了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13.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 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 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 网络就是传媒 (Communication) 。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14.一位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阅读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悲惨世界》等一系列相关的作品。他研究的课题可能与哪一文学流派有关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D.解冻文学

15.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下列作品与“感伤的诗”创作风格相同的是

16.恩格斯在评价某作品时说:“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 乎逐年地 把上升的 资产阶级 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 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他”的“某作品”是

A.《哈姆雷特》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D.《等待戈多》

17.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 它们都

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一明显的理由

B.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

C.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续

D.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

18.下列关于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是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在美术领域的体现

B.往往在古代历史和现实 重大事件中寻找创作题材

C.强调理性, 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D.安格尔的作品《泉》反映了当时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19.“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70岁老人, 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 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 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满头尘 土、皮肤被太 阳灼成褐 色的少年。”下列四幅画的风格与该描述相一致的是

A.《马拉之死》B.《播种者》

C.《日出·印象》D.《向日葵》

20.“画家们强调的是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和印象, 而不再重视牵强附会的主题。在他们看来, 被描写的对象仅仅是艺术创作的媒体, 事物本身的是非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此派画家

A.以德拉克洛瓦、罗丹等人为代表

B.19世纪初期开始活跃于英国画坛

C.强调色彩的作用, 画面丰富多彩, 辉煌瑰丽

D.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向日葵》等

21.学者吴玉敏撰文指出:“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 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 科技的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化危机。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转换并规制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这一“极端倾向”所形成的文艺思潮统称为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魔幻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22.2013年11月4日, 中国的万达集团在佳 士得纽约拍卖夜场以1.72亿人民币的 天价拿下毕 加索晚年 创作的名画 《两个小孩 》。观察此图, 下列有关 此画特点 的评述不 正确的是

A.“不用画笔吃力地写实风景或肖像”

B.“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C.“利用下意识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状”

D.“从风景变化的光线中, 捕捉色彩的魅力”

23.“一代音乐宗师贝多芬, 从他的家乡法国来到了素有‘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拜会舒伯特, 舒伯特为贝多芬演奏了一曲自己的浪漫主义乐曲《蓝色的多瑙河》。”本段叙述中, 错误有几处

A.一处B.二处

C.三处D.四处

24.某中学几位同学做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 有以下几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这些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B.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C.电影的发展历程

D.电视的发展历程

25.2012年底, 徐峥自导 自演的电 影《泰囧》上映, 累计票房12.6亿元。这部电影的拍摄地———泰国, 出现中国游客激增的现象。这表明, 电影具有的功能包括

1娱乐功能2改变人们生活方式3文化艺术等传播功能4商业功能

A.1234 B.134

C.234 D.124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6分, 第27题18分, 第28题16分, 共50分)

26.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 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 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 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 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 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 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蒸汽机教我们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 式的能———热, 机械运动, 电、磁、光———互相转化, 并在工业 中加以利用。”……马克思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 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 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 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电力的火花, 将取而代之 (蒸汽动力) ”的重要因素。 (6分)

(3) 根据所学知识, 归纳材料三中所展示的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 材料一、二、三的内容, 请你拟定一个标题。 (4分)

27. (18分) 近代以来, 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 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 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 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了除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850年, 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 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 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 他题作‘喜剧’, 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 现实是令人恶心的, 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 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 “新思想”有哪些?分析这些思想当时在欧洲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6分)

(2) 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属于哪种文学流派?结合历史背景, 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 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4分)

(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出现的背景可能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有人认为, 20世纪中期,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崩溃, 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 (4分)

(4) 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 请分析其时代背景, 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4分)

28.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 文明史》中写 道:大约在1660~1789年, 西欧专制主义盛行, 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 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 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 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6分)

(2) 依据材料三, 概括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 并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的重大影响。 (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 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D4.A5.B6.A7.C8.A9.A10.C11.C12.D13.D14.B15.A16.B17.B18.D19.B20.D21.D22.D23.B24.C25.B

二、非选择题

26. (1) 普遍法则:万有引力定律。 (2分) 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 ;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 (4分)

(2) 因素:近代工业迅速发展, 作为主要动力的蒸汽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电磁感应理论为电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电力技术赖以发展的社会条件形成。 (6分)

(3) 影响:使人类分别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3分)

标题:近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分)

27. (1) 新思想:分权制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理性主义等思想 (或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科学、人权、法制、理性等思想) 。 (3分)

原因:启蒙思想顺应了欧洲社会发展的需要, 欧洲国家普遍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 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分)

(2) 巴尔扎克。 (批判) 现实主义。 (2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社会矛盾尖锐。 (2分)

(3) 世界大战、经济危机 (或经济大萧条) 。 (2分)

不符合。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 但并未走向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国家通过政策调整,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表明资本主义制度还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 功能。 (3分)

(4) 背景:两极格局的结束为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科技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的往来 日益加强。 (2分)

认识:多种文化共存, 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只有坚持文化多元并存的原则, 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全球化, 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分)

28. (1) 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 (2分)

作用:科学技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政治蓝图;科学、理性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4分)

(2) 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分)

举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大革命之后, 人们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于是浪漫主义文艺在欧洲兴起和发展。 (4分)

(3) 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 反映了社 会生活。 (4分)

篇4: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传统文化;对立与融合

现代科技代表的是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文化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节奏,在一般人看来传统文化仍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世界的潮流格格不入,在越来越依赖现代科技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会越来越少,最终传统文化会渐渐的被人遗忘走向消亡。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现代科技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吗?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恰恰相反,现代科技的发展会让大部分人重新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一、以往的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清末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凿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当时的普通民众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一无所知,而统治阶级也对科学技术充满蔑视,称之为“奇技淫巧”,但是随着西方列强持续深入的对中国的侵略,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重视起来,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有一些人甚至对科学技术充满了近乎偏执的狂热,认为只要学习了科学技术就能够使中国强大起来,他们以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又重新回过头来反思为何中国在如此富有的情况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终他们把这个矛盾归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是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使得中国变得落后愚昧。在其中就有鲁迅、胡适等代表全面的否定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视其为一种奴性、无知的文化,而同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反对旧文化的口号也彻底让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彻底的对立起来。虽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掉他们消极的一面。

此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涌入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人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这种浪潮,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主题具有能动性,但是面对如洪水猛兽般的西方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失去作为主体的能力,沉浸在对科学技术狂热追逐之中,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使得那个时期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越发的紧张,虽然那个时候被称为不同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但也仅仅是西方不同思想激烈的碰撞,传统文化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局面,这与日本的明治时期的情况非常的相像。明治时代的日本也遭受西方世界的入侵,面对强大的西方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选择了跟随西方世界的脚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抛弃了自己本国的文化。随后,日本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导致了传统文化消亡的例子。(虽然现在日本仍有一些传统文化,比如花道、茶道、佛教等等,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它们深层次意义已经没有了)。那么当时的中国会像日本一样,传统文化终结于科学技术的强大的发展力吗?事实告诉我们尽管在面对如浪潮般的科学技术涌入近代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它仍凭借这自身的优势继续保留了下来,尽管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技术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和埋葬者。

二、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促进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以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市场鲸吞吸收了西方世界三百年的科学技术成果,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这一时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即将被科学技术终结”的论调也甚嚣尘上,人们即将成为如马尔库塞所预言的“单向度的人”。政府相继设立了“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虽然印证了这种观点,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社会发展产生的正常结果,并不能单方面的认为科学技术是传统文化的敌人。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促进作用。运用电脑处理技术、3D技术、摄影技术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创作出了如《大明宫》、《圆明园》、《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的历史和人文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古代和当代的优秀的文化,同时,发达的信息技术使我们在接触手机的同时也浏览到了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在微信平台上流传一时的《弟子规》。此外近段时间以来网上一些网友发起的“汉服”行动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这不仅仅是网民好奇心的驱使也是因为汉服的某些地方符合了时下的潮流。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亡,相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具体的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关键在于现在的我们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没有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我们很好的发挥了主体作用。

其实,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都是因为人的认识程度的加深而出现的,都是人认识客体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两者认识的方向不一样。一个是从人这个主体出发向外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技术;一个是从人这个主体出发向内认识从而形成文化。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取决于人这个主体,当今的人们和近代时不同,没有陷入科学技术的漩涡之中,对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的重要性。善于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发扬和促进传统文化,让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有了相互融合和促进之可能。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20,32

篇5: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 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为伽利略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点拨 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彻底否定。(×)点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概括与发展,而不是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点拨 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5. 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6. 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7. 欧美的现实主义文艺流派,也即现代主义流派。(×)点拨 欧美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流派。(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现实,揭露和批判现实;现代主义流派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8. 一战后至二战前的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二战后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点拨 一战后至二战前的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二战后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

易错排查矫正练

常考易错点 混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关系;不能正确分析近代世界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能正确把握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特征等内容;对近现代文学流派与时代背景的对应关系认识不清

1.“爱因斯坦是一个造物者!”这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杨振宁在这里高度赞扬爱因斯坦的主要依据是他()

A.否定牛顿力学体系B.创立现代物理学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D.提出了相对论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分辨不清。爱因斯坦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相对论。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排除A;现代物理学有两大支柱,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论,B说法过于片面,排除;人们的思维模式的改变不仅仅因为相对论,排除C。答案为D。

2.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指出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演变发展,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A项说法符合史实。20世纪初的量子论开辟了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新途径,B项不符合史实。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C项不符合史实。开创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的是生活于16~17世纪的伽利略,D项不符合史实。

3. 马克思说:“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这里的“工具机”是指

()

A.飞梭B.珍妮纺纱机

C.改良蒸汽机D.汽船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容易误选C项,错选原因在于对工业革命的起点、标志分辨不清。结合题干信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即珍妮纺纱机。

4.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时代背景,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D.宗教改革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对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记忆不清。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答案为C。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19世纪以来文学和艺术主要流派的辨识

5.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下列符合该流派风格的作品是

()

ABC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该流派风格属于现实主义,A是现实主义风格,B是浪漫主义风格,C、D属于现代主义作品。

6. “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像新闻报道一样准确地再现。”“看上去是神奇的、魔幻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拉丁美洲现实的特征。”这是对下面哪部作品的评述()

A.《大卫·科波菲尔》B.《百年孤独》

C.《玩偶之家》D.《时代在改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玩偶之家》是丹麦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时代在改变》属于美国摇滚乐的代表作,不符合“拉丁美洲现实的特征”,选B。

7. 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有“愤怒的年代”之称,这一时期,一批被称作“愤怒的青年”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表达了战后人们普遍的幻灭感,宣泄了年轻一代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怒情绪。你认为从创作手法上看“愤怒的青年”的作品应属于

()

A.现实主义作品B.浪漫主义作品

C.现代主义作品D.古典主义作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注意作品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故称“愤怒的青年”。

8.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画派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可知这种文学流派关注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选B。

9.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下列对莫言作品典型特征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A.重在对社会的写实和对生活的再现

B.以“魔幻”手法开辟小说创作蹊径

C.借助“怪诞”手法深刻表现现实

D.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就是用魔幻手法反映现实,选择C项。

10.“他的音乐如雾里看花,具有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如云、风、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这个音乐家是()

A.贝多芬B.德彪西C.毕加索D.莫奈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音乐的特征为切入点,考查理解材料准确鉴别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归纳材料核心内容即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这体现了印象派音乐的特点。A项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家,与材料特征不符合。C、D两项是画家不符合题意。

11.“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

()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拒绝旧习惯”,即反传统,“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即反理性。反传统、反理性属于现代主义文艺的特点,故选D项。

12.“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描绘变成真实。”下列作品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A.《巴黎圣母院》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

答案 C

解析 材料观点是巴尔扎克的观点,取模特的手、脚、胸等体现了写实,即现实主义,选择C项。

大题冲关规范练

1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下列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

图一 《清明上河图》

图二 《蒙娜丽莎》图三 《戴帽子的女人》

答案 图一: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风俗画。

图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艺术创作,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勃兴,作品注重表现人的美及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篇6: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评估 人民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解析】选A。由时间“1955年”及关键信息“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转向„„寻求帮助”可知,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补偿训练】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

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的 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在艺术上允许各家各派自由发展,即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应该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即百家争鸣;故②错误,选择B。

2.(2016·佛山高二检测)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 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作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选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材料中是对封建社会分期的两种观点,不属于文化继承与交流问题,故A错误;百家争鸣是“双百”方针中的内容,是指学术问题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故B正确;百花齐放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问题不符,故C错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D错误。

3.(2016·三明高二检测)1960年春天,《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选A。《五朵金花》在国际上的获奖说明了当时电影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解析】选C。“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现象,与邓小平指示精神背道而驰。5.1980年初,《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解析】选D。“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正确。【补偿训练】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B.“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为”方针的提出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故B正确。

6.(2016·日照高二检测)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选C。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错误;D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7.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

【解析】选C。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正确;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在1973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错误。

8.(2016·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编写的一本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B.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 C.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D.“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

【解析】选D。近代化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错误;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义务教育制度,故C错误;注意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和口号“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故D正确。【深化点拨】“教育大革命”不等于教育大发展

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实为一场极宏大的政治运动。这场改革有“左”的色彩,提出“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虽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也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9.(2016·保定高二检测)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选C。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联系到1977年恢复高考,故C正确。【补偿训练】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举措是

()A.迅速恢复高考制度

B.启动“希望工程” D.实施“863”计划 C.颁布《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符合题干主旨,故A正确;“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义务教育法》是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错误;“863”计划主要是针对高科技领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

10.邓小平1975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A.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符合题意。

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解析】选C。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C.③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②④

【解析】选C。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70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3年,⑤发生在2003年。注意题干时间限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①⑤,故选择C。【深化点拨】“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6·抚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奇迹》整理 材料二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一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可以概括出当时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第二问可以结合每种方针的利与弊进行评价。第(2)题根据材料一陈诚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可以总结出第一问答案。原因可以从当时决策者和影响来总结。

答案:(1)教育方针:教育应该服务于抗战的军事需要;教育应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评价:第一种观点着眼于抗战时期的军事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是没有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第二种观点更为理性,以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一观点后来为国民政府所采纳,推动了抗战时期教育的发展。(2)相同点:教育为现代化(近代化)服务。

原因: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决策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长远的教育眼光;民族复兴的需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上一篇:美丽的家乡小学生作文550字下一篇:四年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