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

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

【摘 要】

小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作文学习。小学写作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小学生语文作文训练,是学生写作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作用,推动小学阶段语文作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发挥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为新世纪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新时代新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作练习 策略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小学语文写作训练,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增强小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让小学生掌握精准描写身边事物能力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写作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语文写作学习中。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语文写作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小学生审美眼光的提升,增强小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一、增强学生观察事物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身边事物发生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就不能用自己语言表达出自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向小学生讲解如何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身边的人或物,让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能力培养重要性。在写作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棵植物或一个手工制作品,首先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出这个物品的特征和特点,其次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完善物品特征特点的总结,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观察与总结过程进行评价。在写作课堂结束之间,对观察事物顺序、方法、角度进行系统性总结,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为了帮助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话题场景,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明?_自身写作任务之后加入到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能力,同时完成写作任务。当学生掌握观察事物方法,并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作文写作方法了。写作方法要进行概括性传授,不能讲写作方法、流程、步骤规定的过于细致,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写作潜力,禁锢学生写作思维发散。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想象力,开发学生想象能力潜在性。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能够引导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提高其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小学生写作想象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跟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不同类型写作练习的布置,帮助学生梳理发散思维的过程,掌握如何有效发挥自身潜在想象力,避免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实现通过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中,想象力培养的方式和过程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在看图作文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细致关注图片中的细节,了解图片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诱导学生将图片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完善图片内容,从而完成小学语文作文写作。然而,在固定命题作文联系时,诸如“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等命题作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让小学生学会固定思维模式,天马行空想象,将新颖的想法都通过语文写作过程实现充分的表达。无论是什么类型写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培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三、扩大学生文章阅读范围

文章阅读数量与范围是小学生语文写作的基础要求,培养小学生良好文章阅读习惯,从中积累更多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技巧。文章阅读范围扩大,能够帮助学生接触更多领域知识,还能够积累大量优秀语言词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习优秀文章行文方式、行文脉络、语言词汇运用方式、文章结构选择等等方面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文章阅读重要性,帮助学生选择文章阅读类型,引导学生扩大文章阅读范围,增强小学生语文文章阅读积累量。

文章阅读范围,不仅要求小学生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上文章,还需要要求小学生多多阅读课外文章内容,让小学生增加自身课外知识和常识。当然,在扩大小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阅读时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写作素材积累本,将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为小学生今后写作时提供丰富写作素材。通过扩大学生文章阅读范围,积累阅读文章优秀素材,让学生将这些素材内容通过不断训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实现学生综合实力的总体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教学理念与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热抢,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写作,喜欢学习语文写作,让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快乐,同时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渠道。小学生通过习作课程,挖掘内心潜在想象能力,大胆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为自己内心世界提供一片净土。

第二篇: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河头小学 李留成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走进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从多方面获得自然的、社会的知识。这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觉能动性。

那么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们才会喜闻乐见,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最喜欢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这样老师可首先阅读此类课外书,然后讲给同学们听。有时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学能力。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就像孩子们到了动物园参观一样,孩子们为什么愿意观看猴子而不愿意看骆驼呢?就是因为孩子们对骆驼了解太少了,通过给孩子们讲一些骆驼的知识,孩子们也非常乐意看骆驼了。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将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文的学习,有机推荐适合“口味”的读物,鼓励他们课后自由阅读。

二、向学生推荐读物

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独立读书,但是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要做工作是,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推荐。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语言规范,形式多样,深浅适度,能引起兴趣的读物。既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要有通俗的科普读物。 推荐读物的时机和方式,经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推荐与课内所学课文有关的读物,或者结合作文教学的需要。推荐内容上、形式上的有联系的读物。或者结合节日、纪念日,班级、学校、社会开展的活动等推荐。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孩子勤读书勤动笔的良好习惯,要求每人有笔记本,指导分门别类进行摘抄,按佳句分类,按修辞方法分类,按内容分类,如: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场面、景物、状物等。学生的抄录本可经常检查,或同学之间互相借阅等。

四、妥善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

要使课外阅读得到落实,除了提高认识、思想重视之外,还必须有时间保证。在时间安排上应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在每周内安排一个课时,作为指导课外书的专用时间,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教师要像上课一样事前做好准备,二是学生的独立阅读有教师指导。在节假日,课外阅读可以在家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串读,或几个同学分角色读。

课外阅读是最普通、最平常的阅读方法,它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指导,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如何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课外阅读,他们创设读书氛围,购买大量书籍,开足阅读课,探索读书方法,希望让学生们徜徉于优美的语言文学中,品味着笔墨书香,在书海中尽情遨游。下面我浅谈如何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

一、读议故事,带领学生走进阅读。

新学期一开学,我就买了一整套杨红樱小说集,并在每节语文课前为学生读一个故事。这本书中的故事,前后之间总是有联系,听了前因就想知后果。这样坚持了两个月,我惊奇地发现我并没有让学生买这套书来看,而课间教室里却多了很多看书的学生,就连平时爱打闹的也变得文明了很多,对课外书爱不释手。我统计了一下,我班41位学生人人都看过其中的几本,有一部分学生是看了整套。有这套书的学生达35人。有些家长告诉我,孩子晚上一定要看了课外书才肯睡觉。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做法却收到意外的效果。

除了在课前读故事外,有时还组织学生谈故事。我会设一些问题:你最欣赏哪个故事?哪个人物?为什么?引导学生就故事中的事件谈看法,互相辩论。学生们会说出一大堆的理由来说服对方,还有的学生学会了进行补充,我也会参与其中。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跟学生好近,我们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就在这读故事、谈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逐渐有了提高。

二、推荐读物,引领学生爱上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阅读视野将会更开阔,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将会出现诸多的偏差。如果说一年级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精美的绘画读本,那么二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针对班级的阅读基点充实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不定期为学生开出自助书单,指导学生针对自身阅读面,去书店酌情考虑筛选书目。为低、中段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首先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为学生筛选的阅读书目要呈现阶梯状和文化层次上螺旋式的上升,学生在吸纳的同时,“心根”才越发丰盈。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推荐读物。

学生的年龄大小不同,他所喜欢的读物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才能迅速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因此,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的学生尽管他们对故事的内容,不能十分正确地把握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但是,这个阶段却是儿童想像力发展的顶峰时期。这期间要及时为学生推荐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如《看图学成语》(注音本)、《小学生智慧快餐》(注音本)、《儿童学古诗》、《笑话谜语大全》、《跟我学儿歌》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其阅读的欲望就在此点燃。

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然而,由于学生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我便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如《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民间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国革命历史故事》、《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春笋报》等,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

第三学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如《鲁滨逊漂流记》、《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外名人故事》、《福尔摩斯探案》、《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国儿童短篇小说选》、《100部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篇故事荟萃》、《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大全》、《现代背诵散文选》、《唐诗三百首》、《全国小学生获奖作文精选》等让学生阅读的兴趣得以充分扩张。 2.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推荐读物。

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课外阅读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 3.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教师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高年级教材中还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选出来的,就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着读一读原著:如《草船借鉴》一课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猴王出世》一课节选自名著——《西游记》;《田忌赛马》选自《孙子兵法》;《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打虎》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学到《詹天佑》,推荐学生读《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留学国外时的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以后》等有关詹天佑的故事。如果老师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就能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能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唤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三、开展活动,不断激励深层阅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一定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尊重、支持和鼓励这种差异,经常走进学生的心灵,捕捉其兴奋点,并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或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或自觉纠正自己的偏执观点,让美好的时光在书海中浸润墨香,让如歌的岁月在交流中滋养精神。 1.读书伴侣,畅谈抒发。

学生们有了对书籍的独特感受,他们多么渴望有人听他诉说,和他分享快乐啊!有的甚至在梦中还想着所读的故事。于是我开展了“读书结对子”活动,让学生在班上找个志趣相投的伙伴,结成“读书伴侣”,要求他们在同一段时间里,读相同的几本书,读完后一起交流,各抒己见,看着他们尽情地交流自己的思考、见解,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忧伤,我便暗自庆幸:多亏我关注了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的心灵之舟扬帆远航! 2.开故事会。

定期举办课件读物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事会可先分小组开,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现的机会,然后评出优秀故事员到班上参加比赛。 3.知识竞赛。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采用抢答形式,说出其中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效果。 4.语文实践活动,增添了读书的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活动正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最佳手段。每隔两个星期,我们就要举行一次与学生读书密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名人传记时,我们组织“走近名人,剖析你我”,读《三字经》、《弟子规》,我们举行“古代经典共吟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添了读书的活力,为厌倦者敲响了警钟,他们在比较、学习中找到了动力,让读书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5.“幸运点将、争霸擂主”,让厌倦点无踪。

阅读是一项快乐但枯燥的活动,尤其是名著,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都有待提高,所以不少学生虽然在教师的诱惑下捧起了书,但时间不长他们就厌倦了,有的虽然身在,但心早不知飞到哪儿去了。作为教师就应准确地把握学生厌倦点出现的时间,提前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造绚丽的阅读时空。

如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天天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我们开设了“幸运点将”天天读书活动。首先让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姓名制作成各种可爱的小标签投放在幸运桶中,每天课前2分钟抽签。第一天由教师抽取,为了调动积极性,教师可以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先卖几个关子,充分吊起学生们的胃口,然后郑重地宣布首届幸运星,以后每天可以由前一天的幸运星来抽,幸运星不仅能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而且能自豪地站到讲台上,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最近的读书成果(可以介绍所读的书目,可以复述主要故事内容,可以谈感受、表见解,也可以创造性地发挥。)

“争霸擂主”是继“幸运点将”之后的又一个同学们喜欢的读书活动。我们在教室的刊板上开辟了一方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每天课前5分钟,同学们向擂主挑战,谁挑战成功就可以将自己的照片配上自我读书名言展示刊板内,本班擂主还可以向其他班级的“擂主”挑战。“擂主”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学生陈凛炜在班内属“小草型”人物,看到同学们纷纷亮相擂场,侃侃而谈的“酷”样,他狠下决心,也要当回“擂主”。你看,他将《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和故事一一罗列出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争霸擂主时,他第一个抢到讲台上, 手捧表格滔滔不绝,条理是那么清晰,语句是那么精彩,听得同学们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们惊诧于他的出众表现,纷纷请教秘诀。他也毫无保留,把自己的经验一一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若有所悟。以后的擂主解数越来越多,演讲也越来越精彩。

“争霸擂主”和“幸运点将”吸引了众多学生们的目光,他们读书天天有激情,日日有收获,有效地遏止了厌倦点的产生。

四、“小书虫评价体系”,强化阅读磁场。

课外阅读全程开放,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因此评价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永葆读书热情,我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升级评价制度,即“小书虫评价体系”。

“小书虫”是诙谐的说法,是对爱书学生的高度赞扬。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小书虫,必须经过层层筛选;只要每天读书半个小时,并坚持一个周,就可获得一枚“读书章”;积累4枚读书章,读书笔记超过2000字才被评为“班级小书虫”;如果能吟诵20篇优秀诗文,对书中人物或故事发表独特的见解,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读书实践活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的,就可以荣获“读书小博士”发喜报一张;有的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各种读书方法(如通读、精读、泛读、品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而且每学期能够读10本书,摘抄4000字,积累30篇优秀诗文,就可加入学校的“小书虫俱乐部”,成为“读书之星”,与校长一起为学生选购图书。“小书虫”不仅是一种称呼,一种评价机制,更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我们以此为中心,辐射出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让他们乐此不疲。走进我们班,你会发现教室的门上粘贴着一张“小书虫展牌”,上面有班级读书之星——“小书虫”的个人档案和读书心得,以此激励学生不断阅读。“小书虫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它贯穿于学期始终,形成强烈的阅读磁场,感染着学生,震撼着学生。

总之,让我们把学生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他们在书的海洋中有目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

在现今的音乐教育中,还存在这样现象:学生愿意唱歌,但不愿意唱教材上的歌曲;喜欢音乐但不愿意上音乐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许多音乐课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和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音乐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融入音乐,当然也谈不上审美。那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1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抓住课前这一重要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它带入美的旋律之中。例如二年级下册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放映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乐曲情节,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欣赏过程中,有好多同学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有的扮演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装扮成动作苯拙的狗熊。他们边听着音乐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2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和新谱解难练习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的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是为承上启下服务的,提示主旨,引出思路,温故知新,由此及彼,为整个课堂定音定调。渲染和制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心理气氛。力求缩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体会美。

3拓展音乐教育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现今中学生,似乎流行音乐或者具体说是流行歌曲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若自恃清高,和学生们来个楚河汉界,互不相干,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例如,在欣赏歌舞音乐时,我先唱起了《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在欣赏民歌时,我将腾格尔、彝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鲜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讲到民族乐器时,我举例《真的好想你》,利用其中二胡的音乐来介绍二胡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还有,在引导学生欣赏《大海啊,故乡》时,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我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很多同学都会唱,但都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我深情地把这首歌的歌词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同学们听,重点描述了亲情的伟大。再听这首歌曲时,教室里静极了。一种浓浓的温情在教室里悄然荡漾着,歌曲把师生彼此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学生们喜欢听的,如《同一首歌》中优秀的民族歌曲和优秀的外国歌曲进行欣赏,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内容摘要:让学生喜欢课文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教师可从初中语文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课堂观念、激励方法五方面来关注学生,创造民主平等、轻松自然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并能自觉学习语文。

关键词:喜欢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和谐激励

语文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是灵动的生命载体,而语文课则是传承文化、高扬生命风帆的舞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我们只有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觉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不断发扬光大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上好初中语文第一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即将带领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开始新的语文学习时,他绝不会让学生立即踏上漫漫苦旅,而他要做的,则是出发前的准备与鼓动工作。

首先,教师本人要表现出对语文的极大热情,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温和亲切的态度亲近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这一目标通常可以利用教师的自我介绍来达到。 比如我在初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常这样介绍自己: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永俊,李白的李,虽然没有李白的酒量和才气,但我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学生表现出疑惑不解)。永远的永,英俊的俊,但大家别以为我永远英俊,其实我很丑,你们看,我单单的身材,瘦瘦的脸庞,卷卷的头发,鼻梁上还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将整个人拉扯得一点都不协调(学生微笑),因为我头发有些卷,同事们常开玩笑叫我卷子马,我就唱起“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因为我很瘦,所以同事们常叫我电线杆,我便自我解嘲说“梅花影瘦有神,柳树体媚无骨。”(学生大笑)大家别看我瘦,可我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如果有机会,我将向大家挑战篮球、乓乒球、羽毛球(不少学生高呼“好的”),但我更喜欢和大家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在刚过去的暑假里,由于送走了毕业生,心里老是空空的,现在好了,看到你们活泼的笑脸,看到你们求知的目光,我又踏实了,让我们为相聚在金秋,相识在实验学校而喝彩吧!(全班掌声响起) 在这个介绍中,我以姓名作文章,以身材长相为笑资,以兴趣爱好作诱饵,以本职工作为寄托来获得学生的信任,这种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了我,也让我更好地走近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能有的教师人认为,教师不能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实不然,承认自己的缺点,别人不一定认为是你的缺点。

其次,在第一节课上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因,学习语文的条件,学习语文的内容,学习语文的方法。许多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无所适从,盲目困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学习语文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出路。通常情况下,我是让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讨论、交流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学习语文的原因,它是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人高质量生存的需要,是人精神追求的需要,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需要。

第二,学习语文的条件,一要做到“思”,只有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迅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理解产生这一现象或这一局面的原因。二要做到“静”既要保证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内心的平静。当外部环境无法保证时,自己应完全沉浸到作品中去,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俗话说“心静则灵,灵则慧”,那语文学习将事半功倍。

第三,学习语文的内容,一是要学会说话,因为说话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首要条件;二是要学会阅读,这是一个在当今信息量极度膨胀的社会所必需掌握的生存技能;三是要学会写作,这是同学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四是要学会做人,即通过感受文章来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第四,学习语文的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其实就是方法和技能问题。我总结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听说读写,五官开放。加强积累,百炼成钢。

以上两步工作,学生从感性上接受了老师,从理性上认同了语文。这样,语文课的课内课外活动便能顺理成章地开展了。

二、众芳摇落独暄妍——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在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风格的。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家才是美的”。同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首先,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在语文课上运用自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字写得美观,将话说得动听,将文读得有情,教得有味,所以,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语文学习,只有不断的吸收新知,更新知识储备,学生才能不断喝到“源头活水”,从而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课余练练书法,听听音乐,读读新闻,背背诗歌,写写感受,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淀,教学中就能挥洒自如了。这是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

其次,教师应选择与自身素质和个性相近的教师的教学技艺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个性决定风格”,这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原则,同样适合教学风格的形成,鲜明的个性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气质,从而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亲近、尊敬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穿着、打扮、言语、举止诸方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宜妖冶、妩媚、做作。所以,教师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然后向与自己个性相近的教师学习,书法家认为,临摹是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同样,模仿与学习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必经之路。

第三,教学风格是教学语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体。教师是以语言为手段传授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他们迅速进入理性思考,继而获得领悟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故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简洁明了、符合逻辑;教学过程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需要、课文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学方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常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不断改变教学策略。

总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你是他心中的偶像,值得钦敬。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围绕在你的指挥棒下,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就会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就会得以提高。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要立足学生生活

语文课的教学,虽有教材作为蓝本,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学生有时可能对文本中的环境、人物等比较陌生,由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把文本还原成场景,在生活场景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意蕴,当生活场景形成后,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文本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

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通常可以通过再现词语、动作演绎(比如教学《背影》“望父买橘”的情节)、角色体验(比如教学《羚羊木雕》)等方式来实现。

再如诗歌教学中“意境”的教学,这是一个难点,如果不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很难突破的。一般是学生熟读诗歌后,抓住诗中写景的词句进行场景再现,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一幅画面,然后由学生用尽量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遭遇等体会诗人情感。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支小令前三句不着一个动词,全由景物构成。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时令、地点、事物组合起来形成画面,然后抓住这三个要素的特征(枯、老、昏、小、流、古、西、瘦)进行语言重组,最后再把“人”这个关键要素融入已形成的情景中,主旨就很自然地凸显出来了。

又如写作教学,不管是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取材都来源于生活。所以,作文教学不应侧重写作技法的指导,而应在学生的素材搜集上下功夫,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一般来说,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学生,其作文总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令人回味的。“真实的力量在于感人”,故写作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观察,详细地占有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因此,语文课要立足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做到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教育生活化,这样,学生才愿学语文,好学语文,乐学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体验生活并磨砺人生,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的是同样的道理。

四、绿杨宜作两家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的课堂,是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它针对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首先,语文课堂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因此新课程强调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而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上,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耐心倾听来自学生不论是正确与否的答案,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坦诚同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作品中,融进讲述中,融进交流中,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语文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找到师生感情的“共振点”,当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学生便心领神会时,那就达到了“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境界,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也莫乎于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愿意亲近老师,语文课堂上传授知识、组织活动便如鱼得水了,古语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此理。

其次,教师要善于寻找趣味因素,营造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一是善于抓住时机,化凝重的话题为轻松的话题。比如我在教《说“屏”》一文时,正在引导学生分析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凄美的秋夜,冷清的烛光,失意的宫女,多美的意境啊。这时一个学生手捂鼻孔,扇动书本,还大声说:“老师,有人放屁。”面对此景,只有冷

处理了,结合刚才的诗,我说:“放屁,多俗的词啊,你不是正在‘轻罗小扇扑流萤’吗?”这时,全班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于是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尴尬。二是抓住课文中描写生动、传神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表演,比如表演“圆规般”的杨二嫂,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一文大钱”,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感受了人物形象,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使课堂张弛有度,轻松和谐。三是讲述中适时穿插故事或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一节课的语文之旅中寻找一个心灵驿站。比如讲“双关”的修辞,我常以苏轼和佛印和尚的对联佳话“狗啃河上(和尚)骨,水飘东坡诗(尸)”为例;讲戏剧“潜台词”常以“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隐含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为例;学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后,我教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学生拍手称快,在电视剧《大长今》热播时节,正值2006年春季入学,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作动员讲话时,我这样说:“愿同学们在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经过你们的辛勤耕耘,我相信一定会创造一个个美丽的神话。”然后,播放《大长今》主题曲《希望》和电影《神话》的主题曲《美丽的神话》,那节课上,说者有情,听者动容,达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

五、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激励在课堂上延伸

激励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使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恰当地运用激励性教学原则,将使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选择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作语文科代表,便于帮助差生;可选择在写字、演讲、作文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还可以在班上设立进步最快奖,以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是问题激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以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教《孔乙己》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孔乙己》是充满喜剧的悲剧?在思维的跑道上,这种矛盾性问题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

三是竞赛激励。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可增强学生力争上游的自信心。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单元复习时就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他先将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幻灯,以猜谜、填空、选择、判断、简答、成语接龙等题型,以小组单位组织参赛,实行优胜组加操行分的办法,由于问题多、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四是“下水”激励。“下水”是我的作文教学法,“下水”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文题下进行写作,它便于提导学生,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工作之余,我常写一些小诗以自娱,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后,带领学生参观了福泉城外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豆腐桥后,我让学生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我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一篇下水文,题目是《桥(外三首)》,写成后还读给同学听,和学生一同分享写作的乐趣。类似的我还写了《九月礼赞》、《渡》、《仰望山村的月亮》、《教师情缘》等关于教师主题的诗歌,特别是我的小诗《女儿,爸爸的风筝》念给同学们听后,不少同学在周记中给我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有个同学这样写道:“老师,孩子是你的希望,但却被你牵在手中,其实,我的父母倒把当成一只山鹰,希望我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读后,我很惊诧学生的思维,有的意见虽然不很中肯,但至少学生积极参与了,有的学生后来也尝试写一些小诗,比如《童年》(发表于《初中生辅导》)《春天,你去远行》,就是在我读了这些下水文后创作出来的,令我欣慰不已。

激励的形式很多,比如口头表扬,分数激励等怎样运用,何时运用是比较关键的,运用得恰当,课堂上课堂外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当我们语文教师能想出办法让学生喜欢课时,也许就达到“不教“的境界了。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第9页,第375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春成著);

3、《中小学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的三个问题》,《语文天地》2003年第6期32页;

4、《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第5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勇、陈涛主编;

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第114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秋菊、关文信著。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对于怎样上好一对一的辅导课,我一直处于摸索状态,其中或偶有感悟,也属一家之谈,仅供参考。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喜欢自己”,一是“喜欢自己的课”。

让学生“喜欢自己”,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 形象(尤其第一印象):干净,整洁,衣着大方;保持口腔清新。让学生喜欢在你身边呆着,不妨亲切一些,也没有必要紧绷着脸,嘘寒问暖一下;但表情一定要自信,让学生感到你可信任而且还没有架子。

二 语言:上课不能一直用平声调讲话,语气得有变化,尽量的抑扬顿挫。伴有肢体语言更好,手势语可以抓住学生眼球,避免其走神,让学生一直看着你或你的手或试题(所以,手要保护好要干净,呵呵),牵引着他们的情绪。声音饱含感情很重要(尤其是语文课),自己都没有激情是很难让学生产生感情和共鸣的,“动之”要“以情”。见缝插针地幽默一把,适当搞笑既缓解了课堂浓重的“学习味儿”,也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三 先喜欢他们:如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学生喜欢你,你当然要先喜欢他们。学生出现在你面前,就要试着让自己去喜欢他了;通过一会儿的谈话,做题,讲解,基本能了解他的大概,优缺点。不如先发现到他的优点,给予赞许,最大限度表现你对他的惊喜和欣赏,这种表现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再差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缺点和不足最好在熟悉后再适当地指出并引导其改正。

四 尊重他们:学生更愿意你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想法,他们已经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方法可能不尽科学,但总有可取之处,因为那是他们多年的经验和习惯。你可以用你认为好的方法去引导,却不可轻易否定他们。武断地否定难让对方接受你,他们毕竟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不如举例,把自己或其他好学生的经验方法当例子讲给他听,让其自己去体会怎样做能更好。

做到这些,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习惯方法,要真心待他好。要让学生感到,你在竭尽全力地帮他,很在意他的成绩和未来的道路。

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前面所讲可以算是“诗外功夫”,一堂课最重要的还是――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学的根本。

自我感觉,第一节课最重要。这是你和学生建立情谊与信任度的第一步,应慎重对待。在上第一节课之前,可到班主任或咨询师处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所在学校,兴趣爱好,甚至家庭背景。了解越多,越利于第一次的备课,备课时可把学生兴趣爱好穿插其中(因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这样做起来可能相对容易些),以拉进彼此的距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基本情况后,认真为他备课,内容只能多不能少,少了怕冷场。老师最终是靠专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的。

除了一些喜欢,学生对老师的感情里最大的成分应是信赖;信赖是维持教学进行下去的根本,只有你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会与他们的信任相称。

老师得充分了解他要考的内容,帮他分析试卷结构和对应的考点,告诉他需要掌握的内容及重点。你是学生可信赖的学习伙伴,甚至是权威。当他坐在你的面前时,他是需要你的帮助。

老师的专业知识要靠学习的,把教科书看到很熟悉,上网查看最新资料,到学校了解考试动态,多做试题,总结归纳方法,等等。最好做到对考试的趋势、题型及必要的解题方法了熟于心,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一股脑儿全教给学生。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重点内容和做题技法,对这些自然要下点功夫了,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分给学生一瓢饮。

另外,老师若能多具备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就更好了。在学生眼中,老师总是渊博的,他们或许什么都想问你并希望你知道。所以,多多看书,多多给自己充电,装得“渊博”点也行,尽量不让学生失望。 知识固然是最重要的,不过要想课堂效率更高一些,不妨注意到下面几个细节。

1, 讲述知识点多联系实际生活,多点形象化讲解,这样课堂生动活泼一些;

2, 察言观色,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据之机动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式,尽量不让学生有累或无聊的感觉; 3, 多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你正讲的内容,老师抛出的知识“绣球”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接住”并吸收的; 4, 经常问问学生对上课的感觉,也可以是建议,适时调整教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把自己的学识融入进去就形成个人魅力。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觉得你好就行:专业知识好,与他关系好,为人也不错,还挺有思想――感觉我们是他的良师益友,跟他很近,对他有帮助,值得去相处。

上一篇:如何呵护宝宝的肌肤下一篇: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