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教案设计

2024-05-01

六数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教案设计(精选2篇)

篇1:六数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教案设计

六数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教案设计

六数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教案设计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本节课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2、明确合作任务是小组讨论的指向,更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学会求一副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四、教学准备: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江苏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和江苏地图)问:我国领土的面积是多少?你能找出江苏省处在什么位置?江苏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江苏省在不同的地图上所占的大小不一样?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地图都是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比例尺。 (出示红光小学新建长方形游泳池的平面图) (1)提出小组学习要求:1,组员分工测量出平面图上的长和宽。2,小组讨论说说图上的长和宽与游泳池实际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并加以验证。 (2)学生按照小组学习要求进行操作计算。 (3)分组交流,教师小结比例尺的意义: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时,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板书) 指名学生说说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4)认识比例尺与尺的不同。 说明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尺是测量工具,而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不能带有计量单位。为了计算简便,一般把比例尺的前项改为1的比。 (5) 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是用数值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象这样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就成为了线段比例尺.(演示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的转换.) 2、练习(1)说说下面各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 1:4000 1:5000000 1/30000000 (2)找一找中国地图和江苏地图上的比例尺,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教学例4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先说说求比例尺时先要注意什么问题,再独立解答。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讲订正。 (三)组织练习1、做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评讲时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说说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 2、做练一练的第3题。 3、解决问题。 一种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上是3.6厘米,你能求出设计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评讲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有时要把物体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画在图纸上,向60:1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 (四)全课小结,质疑。 (五)作业,做练习七的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 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形式的一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这一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合作任务是小组讨论的指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明确合作要求,让每个小组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开展讨论。通过全体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但是讨论前学生缺少探究问题的时间,使个别学生在小组内缺乏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的意识不强,降低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2:六数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基本上已经比例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是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呈现情境图

思 考、讨 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练习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上一篇:完结好看的言情小说有哪些下一篇:公司行政助理年终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