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04-30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共11篇)

篇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二0一一学年度第二学期

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六(4)班和六(5)班。六(4)班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8人。六(5)班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在经过了六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两个班的孩子有共性,也存有差异。六(5)班的学生整体水平稍均匀,优生少,后进生也不多,课堂上纪律良好,很少有人举手发言,班级里没有领头雁。六(4)班的几个学生的智质较高,喜欢挑战,喜欢创新。后进生的队伍也较强大,有因家长溺爱而造成的成绩落后者,有因父母离异而无人照看的后进生,有因天生智力低下者。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还有个别学生(叶龙、王泽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上学期测试情况:从下表可以看出六(4)班比六(5)基础知识与基本计算有一定的差距,综合应用差别不大。与全年级比六(4)班会差一些,而六(5)班稍高于全年级平均水平。

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如六(4)班的郑子凡、李梦天、沈雨萱等,六(5)班的有黄德强、何泽远、孙清睿等同学。但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期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根据两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的起点较低。我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

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两个班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六(4)班的钱致远、王泽雯、懂劲致同学,六(5)班的钱诚、顾晨华等同学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并且懒惰,得过且过造成成绩不理想。从班级常规看,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上课爱搞小动作,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等。

根据现状,在本学期应分期分类,定出实际目标,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强化训练学生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在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期在的数学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让学生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所有同学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7、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学习方式:

① 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篇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负数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

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篇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编排, 每单元基本围绕一个主题组织3~5篇课文。笔者实施的单元整体教学, 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编写的特点, 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目标、教材,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突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系统建构, 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停留在思考一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教什么”“学什么”的操作层面, 忽视教材编写意图, 缺少对整体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的建构。孤立解读与运用文本, 缺乏科学的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学观, 使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单元整体教学将改变教师往学生的筐里“装树叶”, 无法生长能力“树”的现象, 改变忽视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整合,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勤”, 教师“拙”或学生被动“等学”的现象,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优化学习过程;改变一味面向考试的教学技巧, 注重言语积累与实践, 把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等整体设计, 使学生能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单元整体教学将运用其整合、优化、积累、运用的特点, 克服教学的随意盲目, 增强教学的连续与阶段性, 突出教学重点与系统认知, 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遵循学习规律的需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格式塔学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 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有意义的直觉, 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统整式语文学习理论是又一种能够支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 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一种学习观点。“抱持统整式语文观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共同拥有他们的语文课程。老师设计、发展长程的研究单元 (称之为‘主题式单元’) , 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机会在各种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语文。”[2]从语文能力的评价理论看, 国际阅读评价体系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大致包括: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从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发展形势来看, 更重视联系与整合, 这就带来阅读形式随着目的的改变而改变。[3]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分解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定, 应考虑到依照课程标准, 做到单元整体架构。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内容结合起来, 就要教师有意识针对性地把课程标准落实到单元整体目标与课时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三级目标比照落实: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 简单地说, 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5]单元整体教学和单元教学相比呈现出内容整合, 目标精简, 以及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究性。依据课程内容设定合理的单元整体目标, 分配课时内容, 将“整合”的思想融入阅读与实践, 贯穿于学习始终。

二、整合教学内容

1.整合教材

表达是集语文听、说、读、写为一体的一种能力, 语用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基于表达解读教材, 促进言语运用。“学生阅读课文获得信息, 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6]关注作者表达就是在单元整体教学中, 围绕“表达”层面对教材进行整合、比较, 并以此为载体训练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根据言语运用的目的合理调整单元教学顺序,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有趣的实验》, 教学目标之一:“品读科学家斯帕拉捷好奇猜想到四次实验得出结论, 学习文章中实验过程描写得生动有序, 并尝试练笔。”教师把单元习作4“有趣的蚂蚁实验”作为了这篇课文的延伸练笔, 让学生制作和12课相似的实验记录表, 根据“试验目的”记录实验过程的四次“猜想”“操作”“结论”, 然后写自己的有趣实验。学生能感悟到观察、思考、实验, 因为好奇心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运用表达的技巧。

单元整体教学还可以把同主题的文本表达在对比阅读中, 走向学生可选择的言语运用。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描写祖国风景的文章, 表达上风格迥异, 《三亚落日》作者连续观察, 按照时间顺序细致描绘, 文中比喻、拟人, 联想丰富。《烟台的海》以冬春夏秋季节变换的顺序描写, 把景与人融合一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 移步换景的手法, 让读者鲜明感受到游览的顺序。作为指向言语运用的单元整体教学, 延伸练笔可以设计为“运用2、3、4课学到的一两种描写方法,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风景。”还可以让学生批注自己的作文, 点评伙伴的优秀习作方法。

以单元为整体基于写作进行解读, 可以多角度出发, 特级教师魏书生对一篇文章基于写作进行解读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7], 他从“分析思想”“分析选材”“分析结构”“分析表达方式”“分析语言”五个纬度展开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从表达运用的角度调整适合的高度。

2.整合学情

学校设计校本的探究方案, 作为学生前置性学习材料, 同时也是学情调查。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然产生阅读差异, 教师能否把这用差异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差异推进教学, 让不同学生获得多层次发展。

利用学生前置性学习产生的问题, “你自己的疑问”“团队交流后还无法解决的疑问”, 根据学情反馈, 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把不同的疑问和解决的问题化为教学推进的资源。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主题为“诗文精粹, 走进经典”, 有些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提出喜欢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青少版, 因为读原著困难。教学中, 教师把本单元的探究重点放在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 探究发现。学生对比阅读《三打白骨精》, 探究原版描写的特色, 咀嚼文字, 感受精彩;学生又把课文《螳螂捕蝉》与寓言成语原文故事对比, 发现原文故事用词的精准、精炼。学习后, 引发了学生读经典名著原版的热情。

依照学情整合探究内容, 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与层次, 捕捉整合的信息。例如:针对一篇文本不同的阅读批注, 教师指导学生灵活有效地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碰撞, 培养他们的研究性思维;针对一组文章的比较阅读, 学生对比探究同一主题的不同写作角度、表达方法、语言特色, 而达到单元整体阅读的立体认识, 从而深入理解, 悟得方法。教师要能从知识传授转向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上来。

三、优化教学方法

1.落实“四类课型”

教师整合教学重点, 展开单元整体教学, 主要的学习流程为:基础整体感知———重点体验运用———提升整体感悟, 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单元延伸课、单元整理课等四种。

2.推进“三性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探究方案”既是学情调查, 又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前置性学习的手段。例如:

准备性学习让学生了解目标、提出疑问、尝试学习、搜集资料, 是学生进行单元自主学习的首要策略。学生在准备性学习中需要团队交流合作的部分可以放在课前早读时间。教师利用学生交流的重难点, 及时删减或调整自己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针对性学习利用问题呈现、引导提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 更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满足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求设计教学时要进行差异性设计,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是教学策略的筛选、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8]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水平, 在课堂上提高他们的学力水平, 让学生“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产生变化, 能够提炼学习方法, 适时迁移学法。

延展性学习的策略选择为回顾与冥想、反思与评价、积累与发现, 呈现同类主题的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可以选择使用。

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合适的整体教学的“探究方案”, 并合理使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方法。探究方案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设定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实际需求, 同时考虑教学的快捷有效, 尽可能避免学生大量书写, 以最短的时间做最高效的单元预习。调整难于操作的设计, 考虑团队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时间。对方案的评价可以让团队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对方案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3]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建构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 24~28.

[2]C.C.Pappas, B.Z.Kiefer, L.S.Levstik.林佩蓉, 蔡慧姿译.统整式事文教学的理论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3:2.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13.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

[6]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17.

[7]魏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013:129~130.

篇4: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阅读试题

楚国有一个叫和氏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璞玉,拿去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看,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子啊,哪里是玉石!”

厉王认为和氏骗他,把他办了罪,(截、接)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后,武王接了位,和氏又把那璞玉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仍叫玉匠来,(辨、辩)认了一番。玉匠仍旧说是块石子。武王恼怒和氏胆敢骗他,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他王位的是文王。和氏捧着那块玉,坐在山(角、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为什么还哭个不停?”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失去两只脚而悲伤,把宝玉当做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我为此而心痛!”

文王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果然是一块真宝玉!后来,就把这块宝玉叫做“和氏之璧”。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你是罪有应得”一句中的“罪”是指_______,“应得”是指___________。

3、与这块璧有关的一个成语叫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主角是__________。

4、选择正确答案(在正确答案上打“√”)。

(1)整个故事是以(A、和氏之璧B、厉王、武王、文王 C、和氏D、玉匠)贯穿全文,展开故事情节的。(2)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A、楚王愚蠢、残暴B、和氏聪明,有耐心C、玉匠无知D、和氏忠诚,敢于坚持真理,不怕挫折)。

篇5:小学六年级人教版第十二册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导学案

三道镇昌园小学黄英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通过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所产生的幻想,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穷苦孩子的同情,继而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回忆入新

1、导语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初读都学到了什么?

2、回忆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及小女孩为什么还在大年夜卖火柴。

3、联系思考练习请同学朗读: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出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

1、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下面的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

2、学生回报成果:(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第一次看到火炉;第二次看到食物;第三次看到圣诞树;第四次看到奶奶;)

3、教师质疑

你们找到的都一样吗?那么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呢?你们想过吗?再一次读一读这一部分。

4、解疑

引导同学们从小女孩寒冷、饥饿、痛苦、缺少爱的原因才会看到火炉、食物、圣诞树和奶奶。

过渡小结:小女孩想体验以下圣诞节的快乐,想得到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奶

奶的爱,所以她看到了她想看到的,你们想过吗?小女孩为什么一次一次地擦燃火柴,最后一根接一根地擦亮火柴?(让同学们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来表达:因为火柴一灭,小女孩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因为她想把看到的东西留住,所以„„)

5、质疑

她想把渴望的东西全都留住,那么老师问你们,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擦燃火柴会看到你们所渴望的东西吗?(不会)为什么小女孩看到了?(引导同学们明白这是小女孩临死之前,昏迷状态之中的幻想。)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把感受在课本插图旁写一写。

6、让学生以我口述我心,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苦、可怜小小年龄就要受这么多的罪。

7、指导朗读课文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四次幻想的描写,并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这一部分把自己刚才的感受都读出来。

8、指名读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部分,师生共同点评。

1第一次,抓住“终于”来体会小女孩不容易,学生再读,老师范读,师生齐读。

2读其它的三次描写:合作读一位读幻想部分;一位读由幻想到现实部分,并请学生点评老师相机指导。(第二次,抓住“突然、摇摇晃晃、像士兵”这些词语来读。)

9、老师激情解读

那时候小女孩什么情况,饿到了极点,那只烤鹅鹅突然向她走来,拿着刀叉,直接就可以吃到嘴里,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品读幻想部分,老师范读并指导朗读。)。

小结:刚才我们用分角色朗读方法一位读小女孩幻想到的,一位读残酷的现实,这样效果很好。在对比中我们更感觉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10、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朗读(指名读看到圣诞树和奶奶的部分)

过渡:小女孩又冷又饿,孤零零地躲在墙角里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奶奶出现了,她会怎样兴奋地叫起来?学生接读:“奶奶——”

11、创设情境

1如果你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乞求着把奶奶留住呢?(试读,指名读)

2为了把奶奶留住,她一根接一根地擦亮,齐读最后一次接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小结:要想知道小女孩的结局怎样,我们来看最后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并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你认为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

12、学生质疑

1她死了,为什么说她到天堂里去了?(只有死,才能解脱,对于她来说人间就是地狱。)

2为什么小女孩幸福地闭上眼睛?(美好的幻想,真正的死去,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还可以加上双引号)

3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在美好的幻想和幸福中死去)

小结:小女孩死了,就是一种解脱,你们为她感到高兴吗?(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小女孩死了,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没有感到一点高兴,反而觉得心里酸酸的。作者这样以喜写悲,更让人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鸣不平。(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13、指名读句子,练习朗读。

(三)测评训练,总结升华

1、引导同学们把课文中动情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自由读,指名读,分工读)

2、升华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每一个读到她的读者无不为之动情,甚至恨不得帮她解脱出来,融入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她会多幸福啊!如果小女孩真正地来到了你们的集体里,你们会对她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互相交流一下。

(四)布置作业

推荐书目《安徒生童话全集》

(五)板书设计

篇6: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3课

题一:阅读练习题

阅读文段中种树人说的话,边读边思考:

1、人养成依赖的心的原因是什么?

2、你从“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3、不同的人读了种树人的话,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题二:写作练习题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借物育人。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普通的事物值得写,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种树人说的话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借助阅读练习题的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写作练习题的设计是学以致用的迁移,其一是迁移事物,联系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物,从中得出育人的道理。其二是迁移写作手法: “看到”——“听到”——“想到”的 写作顺序,借物育人。

篇7:小学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小测卷

一.精挑细选:(5+6+9+10)

石榴中心小学六年级第11次小测卷姓名

1.大兴安岭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调换次序意思不变)

2、对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中国人民感到无限的崇敬。(改还问句)

1、与“精细”这个词意思相近的是()A精心B精密C精美D精彩 2、玉兰树下落着鲜黄色的小花,一阵()的香气淡淡地袭来。A.若隐若现 B.若有若无 C.若离若即 D.若明若暗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是()的景象。A.春节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4、下面歇后语中人物填写错误的是()

A.(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B.(刘备)借荆州――有借有还 C.(武松)护唐僧――忠心耿耿 D.(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你正在写作业,妈妈让你去买盐,你说:()A.去不了,我作业做不完。B.你自己去吧,我没空去。C.我等会去,作业快做完了。D.好吧,我去省得做作业。二.运智巧填

1、“郊游”的“郊”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我还会写出二个读音和它相同的字。2、六年的小学时光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的日子,我会用成语,来感叹时间之快,回想愉快的生活,我会用成语,来形容同学的笑脸,回忆起老师对我的教诲,当我贪玩时老师告诫我:“一寸光阴一寸金。”正是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懂得了“,不应该随意虚掷。”

三. 活学活用:填关联词这次拔河比赛,五班

第一,六班第一?

1、请以“天气真热呀!”为内容,写一个夸张句

3.水是生命源泉,因为有了水,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金灿灿;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水,因此,我们。4.改一改(在原文修改,1个病句,2处用词不当,1处标点错误)在老师的和同学的教育帮助下,刘强进步了,他不但改正了学习态度,还在“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上扮演节目,朗读了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养花”。回顾课文:

语文给予我许多知识:《北京的春节》让我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学弈》带我走进生活,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道理,明白了;《真理

我懂

要,就能在现实中发现真理;朗读了于谦的《》中的让我知道诗人的洁身自好;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越飞越高,飞到了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让我体会到了。课文中的许多优秀品质的人物令我敬佩;面对敌人的李大钊;的张思德;还有伟大的女科

篇8: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1.自学了解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南丁格尔事迹,能够复述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刻体会南丁格尔的伟大精神,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而归纳南丁格尔的性格特点。

3.结合单元主题,从无私人格的角度诠释英雄的内涵,进一步感悟英雄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以激情

师:(出示100元人民币正面图片)这是100元钱,知道它的正面人物的头像是——

生:毛泽东主席。

师:它的背面是什么图案呢?

生:(纷纷举手猜)首都人民大会堂。

师:真不错!很多人面对熟悉的事物反倒记忆模糊呢!(紧接着出示50元、20元、10元人民币)这些面值的人民币背面又是什么呢?

生:(纷纷猜测。教室里渐渐热闹,有的学生甚至求助于后面正在找钞票的老师)

师:(揭示答案,一片惊呼。再出示10元的英国钱币)中国的钱币称为人民币,英国的钱币称为——(生:英镑)那么,10元英镑的正面图像会是谁呢?

生:华盛顿。

师:那和美元有关系。(揭示答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你们猜一猜,它的背面会是谁呢?

生:南丁格尔。

师:(惊讶的语气)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想,今天学习的是“白衣天使”,有可能就是她。

师:确实是。有时候,推理和联想也能帮助我们。(出示英镑背面南丁格尔像)10元面值的钱币是经常使用的。每天,英国民众都用这种形式瞻仰、纪念着这位杰出的女性。(出示20元面值,其背后是影响世界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最常见的1元面值后面的人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生:老师,其它的钱币呢?

师:其它的还是留给大家去查询。不过,我有一点可以确定,你的收获一定会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来,让我们一同走近南丁格尔。《白衣天使》是我们教材中以“英雄”为单元主题的第三篇课文。(板书:英雄南丁格尔)

[这种激趣的课前谈话,目的有三:一是在公开课上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精神放松;二是制造陌生化的手段,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南丁格尔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产生阅读期待;三是联系课文,迅速引出人物。]

未品语句先润情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边浏览边回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南丁格尔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护理事业。战争中她精心护理战士,并建立巡查制度,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回国后,她又创立了护士学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并为此奋斗一生。

师:语言简练。有一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建立”与“创建”相比,没有开创、创新的意思,所以书中用的是“创建”,可见用词的准确。

师:我想请所有的同学把书扣下。本文用不到1800字,力图展示南丁格尔传奇的一生,语言较为平实。一段时间过去,文字可能会褪色,会被遗忘,但我相信有些文字已经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挥之不去。现在你的脑海中有画面吗?说说看。

生:我眼前出现的是南丁格尔的日记。里面写了什么我记不太清晰,但这画面我忘不掉。

生:我眼前浮现的画面是南丁格尔与少校军官对话的情景。

生:我眼前浮现的是南丁格尔提着风灯走在路上的情景。

生:我眼前出现的是南丁格尔为士兵们仔细换药的情景。

师:我欣赏你能透过文字看背后的画面的能力。

生:我眼前仿佛看到南丁格尔接待来访者的画面。

师:我来梳理大家的发言。从日记中看到了她的志向。(板书:志)言为心声,通过她的言行能读懂她的心,感受到她的情。(板:言、行)其实,作者就是通过对南丁格尔的志、言、行的描述让我们对她有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了解了他的写作顺序。现在,我们就分别走进这些语段,相信在我们的品读中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入手,回忆画面,整理顺序,强化阅读期待,可谓一举多得。]

对比读中敬其志

师:请大家小声读第二自然段,相信一定会有一些词句冲击你的心灵。(生小声地读课文)说说看,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深刻?

生:“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这句话中“毅然”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师:它是什么意思?)“毅然”的意思就是非常坚定,用这个词说明南丁格尔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

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真好,让我读懂了南丁格尔的坚定。接着谈。

生:她家境优裕,能够跻身上流社会,而她对此却兴致淡薄。说明她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师:这些指的是什么?)上流社会。

师:当时的女性都以跻身上流社会为荣,而南丁格尔完全有能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据我所知,她精通4门语言,而且受到过音乐、美术的系统教育。我们梳理一下。(屏幕上出示:家境优裕、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文学家、音乐家、上流社会……)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一遍)

师:她淡薄这些,那她追求什么?

生:想当一名护士。

生: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护士。

师:护士那么好吗?你能说一说护士这个职业吗?

生:护士不好,在当时不是“高尚”的职业。

师:不好,太宽泛了。联系下文,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快速浏览后面的文字)

生:在此之前,护理工作被视为下贱的职业。护士多半由一些粗陋的老龄女人担任。她们不懂专业护理知识,缺乏爱心,愚昧、肮脏、粗野,不遵守规章制度,连最基本的“刷洗”工作也不尽职。那时的病房墙壁与地板上沾满血迹与污渍,病房内臭气难闻。

师:找得准,读得流利。能从中抽取一些形容护士的词语吗?

生:下贱、粗陋、愚昧、肮脏、粗野。

师:都说词语是有温度的,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组词语。

(生:小声齐读)

师:如果她选择了前面,她的一生会——

生:富足。

生:幸福。

生:让人羡慕。

师:如果她选择了后者,她的一生可能——

生:贫困。

生:粗陋。

生:愚昧。

师:可她抛弃了人人都想得到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后者。此时此刻,你想问南丁格尔什么吗?

生:我想问她,为什么放着优裕的生活不去过,却愿意过人人都不愿意过的日子?

师:好一个“人人都不愿意过”!

生:我想问她,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

师:是啊,她选择了护士,还如此坚守。(板书:护理坚守)我也想试图找到答案。《南丁格尔传》中曾有这样的话:(出示)她的事业心是从小就有的,并且非常强烈,她的日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今日的思想和希望是从六岁起就种下的,这并不是我强装出来的。我以为世上最不可少的,乃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门事业,这事业必须是社会上最需要的,而且能使我将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上面,这是我日夜希望的。我毕业唯一的志愿就是看护事业,万一这志愿不能成功,就专心办教育事业,我所想办的教育是对堕落的人,而不是普通年轻人。”

师:这或许可以解答你的困惑,但我相信,我们还能从她的言行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大声地去读她和少校军官的对话。

(生大声读课文)

[这篇课文力求用朴实的语言实现对南丁格尔一生的描述。时间跨度大,描述内容广泛,采用取舍教、重点教的策略是非常好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从对词语的理解、对比中,感受南丁格尔的品质。]

体验读中感其情

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大家听吗?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我们都来做一个评价者。(指名读)

师:评评看,她读的怎么样?

生:老师,我觉得她没把少校军官满脸不屑的感觉读出来。

师:满脸不屑应该什么样?什么意思?

生:(做动作)意思是看不起、鄙夷。

师:少校军官凭什么瞧不起人?

生:因为当时英国舆论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

师:是啊,全国都反对,一个女人做什么护士?带着此时的感受,同桌一个读少校军官,一个读南丁格尔,再次走近南丁格尔。

(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师:(走到“南丁格尔”的身边)我特别想问你,你为什么直视着那个少校?

生:因为……(学生面有难色)因为他瞧不起我。

师:仅仅是因为瞧不起你吗?

生:嗯……

师:(有感情地读)“不!”南丁格尔直视着少校的眼睛说,“在我的眼里,他们是人,是兄弟,他们受伤了,他们应该得到护理和安慰。”

生:直视着他是因为他没有把士兵们当做人。(师:没当做人,当做什么了?)当做了打仗的机器。

师:是啊,南丁格尔强压内心怒火。因为在南丁格尔心中,黑人是兄弟,白人也是——(学生答)兄弟;富裕的人是兄弟,贫穷的人也是——(学生答)兄弟;认识的人是兄弟,不认识的人也是——(学生答)兄弟……他们都是人,不是——(生)打仗的机器。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次读一遍,把这种情感通过你的眼神、你的语气把这个将所有人当做兄弟的伟大女性的形象表现出来。

(再次指名读,学生投入地读,学生鼓掌)

师:刚刚倾听了她的声音,现在我们来感受她的行动。

[读必须通过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才能够感同身受。读中体验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转换了角色,成为了“南丁格尔”,于是便有了设身处地,便有了真情实感,于是就离南丁格尔的心更近了一些。]

想象读中浸其心

师:(屏幕出示提灯女士的的段落)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这一段,我同样相信,一定有一些词语、句子走进你的心里。

生:(默默地读,教室安静)每当她手持风灯走过长街,身影所到,士兵们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自己的崇高敬意,并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亲吻”她的身影,让我感到惊讶,我想士兵们一定是对她太崇拜了,才会这么做。

师:我和你有同感。

生:南丁格尔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要提着风灯巡视病房,一夜间巡视的路程有七公里。这个“七公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南丁格尔白天工作,晚上也要工作,还要走上七公里远,七公里是很长很长的路呢。(师:七公里有多长?)嗯,很长。

师:看看我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是400米,南丁格尔每天要走7000米,大家算一算,大概要走多少圈?

生:(默默地算,不断地听到惊讶的声音)老师,南丁格尔每天大概要走十七圈半,哇——

师:可我想,这十七圈半可不是塑胶跑道上的十七圈半呀,那可是战场上的十七圈半,野外临时的多个战地医院与战地医院之间的十七圈半!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看到词语背后沉淀的画面。你看,“月朗星稀”是夜晚,“清风习习”是夜晚,“狂风怒号”是夜晚……还有吗?(生:“大雨倾盆”是夜晚,“大雪飘飘”也是夜晚……)是啊,在这样的夜晚中,这十七圈半又是怎样的十七圈半啊!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这些词语。(生小声地读)轻轻闭上双眼,你看到眼前的画面了吗?(生:我看到了)(音乐轻轻响起)我也看到了,看到了。在一个月朗星稀、清风习习的夜晚,南丁格尔手提着风灯,在野外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快步行走,疾行使她脸色发红,轻微气喘,看到前方病房的灯光,她走得更快了……这个战士腿受伤了,她轻轻揭开他的裤脚,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微笑着说,别担心,小伙子,你马上就可以跳舞了。……(学生们脸上现出笑容)这就是南丁格尔的一个普通的夜晚。她走,她检查,她安慰……同学们,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迅速把它写下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写作,之后朗读作文,略)

师:同学们的想象感染了我,其实,南丁格尔岂止做了这些?(屏幕上出示:每天晚上,她还要注意士兵的伤口是否换药了,是否得到了适当的饮食。她安慰重病者,督促士兵往家里写信,把剩余的钱给家里寄去……她自己还寄了几百封信给死亡士兵的家属……)

师:作为一个护士,能做的,南丁格尔做到了;不能做的,南丁格尔——

生:也做到了。

师:带着我们此时的情感,再来走近我们心中的“提灯女神”。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南丁格尔用她全部的力量,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一生都在“巡查”、“创建”。(屏幕出示:在她执著的努力下——)默读后面的文字,相信通过你的默读,能完成你对南丁格尔的全部解读。(生默读批注)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病房的条件大大改善,半年的时间里,伤员的死亡率下降至百分之二。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南丁格尔创造了奇迹,病房条件大大改善。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英国朝野改变了对护士的看法。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创建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并建立了严格的制度。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学校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优秀的毕业生均被欧、美、亚洲各国医院聘请去开办护士学校。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受过训练的护士大量增加,护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世界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

师:可是,战场上常年的大量的工作,严重摧毁了南丁格尔的身体。(师引读,略)

[回环复沓,深情朗读,教师用读中想象的策略,通过品味词语、引导写作、音乐渲染等方法,聚焦了南丁格尔,放大了南丁格尔,感受了南丁格尔,才有了学生对南丁格尔的尊重和爱戴。最让人感动的是课堂上孩子动了真情,让我人深刻地认识到朗读是体验活动,是文学活动,更是情感活动。]

回归主题扩内涵

师:但她却把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南丁格尔曾说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单元主题是“英雄”,学习课文之后,相信大家对英雄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静静地、静静地回顾他们的脸庞——(音乐响起:屏幕出示图片)这是战斗英雄,这是普通士兵中的一员雷锋,这是航天英雄,这是奥运英雄,这是抗洪英雄、抗击非典英雄、抗震救灾的英雄、玉树地震中的英雄,还有那街头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一个都是——

生:(大声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让我们带着敬意,大声地说出南丁格尔的誓言——

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带着对英雄的敬意,完成我们今天的作业。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英雄。学生走近了南丁格尔,感受了英雄形象,但也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诠释英雄。世上默默无闻的英雄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地的壮举,却依然能感动大家。]

篇9: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答:藏戏是这样形成的:唐东杰想为百姓架桥,无奈一无所有。他结识了七位姑娘,组成了第一个藏戏班子,他们到四处表演,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唐东杰布成了藏戏的开山鼻祖。

二、《凡卡》中分别写了凡卡几次回忆,由此看出什么?

答:(1)分别写了凡卡的两次回忆:第一次是回忆了爷爷守夜的情景;第二次是回忆乡村冬夜的美景。(2)由此看出凡卡想念爷爷,想念家乡,反衬出凡卡在城里悲惨的学徒生活。

三、下面这个句子带点的两个词如果删去,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答:“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在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删去这两个词,就无法准确表达出句子原来的意思。

四、《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几次点燃火柴?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答:(1)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2)她依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一桌美味佳肴、一棵美丽的圣诞树和疼爱她的奶奶,最后她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3)从中说明小女孩十分渴望温饱、快乐、亲情与幸福。作者拿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现实处境和她五次点燃火柴是看到的种种美妙幻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露了这 不公平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五、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一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

1、鲁滨孙是一个勤快、自食其力的人。

2、这是因为他能在孤岛中畜牧种植来养活自己。于是,他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还能吃到自己种植的粮食。

六、十二册中的第110页,第二自然段里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答:第二自然段中的“?”表示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指通过探索得出了答案,发现了真理。

七、品读下面句子,体会语句表达的特点与情感。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跨越百年的美丽》)

答:这个长句运用了 排比 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和高尚品德,句中的四个“变成”实际是 人生的价值 的提升,四个“变成”概括了她奋斗的一生和不朽的功绩。

八、《凡卡》一文是怎样结尾的?有什么好处?

答:(1)结尾中描写的是凡卡在甜蜜的睡梦中,梦见爷爷在念他的信。(2)我们都知道他爷爷是不可能收到信的,凡卡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而已。这样写激发人们对穷苦孩子的同情,从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九、《凡卡》一课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中的省略号作用是:

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的缩成一团,送着肩膀……(动作的省略)

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例举省略)

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说话断断续续)

④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引文的省略)

十、理解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加大了若干个问好后,就能发现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答:“见微知著”的意思是:知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

势。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见微知著,善于从平常事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他与开头提出本文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互相照应。

十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观察,不断

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十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论点是什么?例举了哪几件事例证明论点?你还知道那些事情?

答:(1)这一课的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例子有三个:

A、谢皮罗认为水的旋窝和地球自转有关。B、波义耳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和碱的作用都会变色。C、奥地利医生认为眼珠转动跟做梦有关。(3)比如:牛顿发现苹果熟了以后会往下掉,最终发现地心引力。鲁班从树叶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锯。

十三、分别评价《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和孔子。

答:(1)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2)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十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1)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4月28日是父亲李大钊的被难日。

在结尾写到:“母亲嘱咐我记住那一天。”这样写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2)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文章更完整了,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突出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十五、《凡卡》中写了凡卡的几次叹气,从这些叹气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1)凡卡在课文中叹了三次气。(2)从他的叹气我看到了他十分渴望

到乡下和爷爷过着幸福的生活,更让我看到凡卡在这沙皇统治黑暗社会里的无比痛苦。

十六、分析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答:(1)这里的“不确定”的意思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磨

难。只有那些经得起磨难的人,才能成为有用、坚强的人。(2)生活中的“不确定”也有很多,比如:考试没考好、比赛中失败,将来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这些“不确定”都是常见的,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十七、分析句子:“种树的人不会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

什么不会枯萎了?)

答:在种树人的的精心培养下,桃花心木学会了在不确定中适应环境,找到

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参天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十八、《两小儿辩日》的文章主题是?

答:该文的主题是:生活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说话要有理有据。要学习孔子的虚心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

十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答:(1)这是最后一天——大年夜。(解释说明)。(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解释说明)。(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他可忘不了这个。(语意转折)

二十、分析句子:“谁也不知道他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看见烤炉里香喷喷的烤鹅,看到温暖的烤炉,还看到了最爱自己的奶奶,也投入到了奶奶的怀抱。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

答:第一个幸福指她临死前,在许多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是指小女孩死了,离开了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彻底的“幸 福”了。两个“幸福”表明了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对 比,更突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十一、分析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篇10: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反思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单元第一小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2、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3、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之初认真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又结合新课程的一些要求,力求让该课成为一节有价值的理想课堂的研究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发现比例尺;感受比例尺;应用比例尺。

在第一阶段,我从学材入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切入,板书课题。随即让学生寻找图上的比例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写比例尺,接

着出示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同时又考查学生学习关注点,便于下一步教师的整理。

在归纳“比例尺”概念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地借助学生的讲解来解决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

在教师集中梳理阶段,我针对学生研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首先搜集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不同的图做好长宽数据的对比,并强化求比例尺的方法:

9米=900厘米9:900=1:100

6米=600厘米6:600=1:100

9米=900厘米3:900=1:300

6米=600厘米2:600=1:300

9米=900厘米6:900=1:150

6米=600厘米4:600=1:150

学生抓住1:100、1:300、1: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17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比例尺化简的规范。这一环节我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并且把1:

10、1:

1、10:1的意义作为个例让学生多说说,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

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通过识图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进一步认识放大比例尺。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整合比例尺的应用中的三类习题,淡化了计算,强调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外显,引进故事这样一个载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纵观全课,学生地自主参与地积极性很高,小组活动也组织有序,教学效果良好,但是我感觉也有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

篇1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课件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也可出示课件)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参与的兴趣,让他们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使他们懂得他们也可以通过玩掌握到数学的知识。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该学习方法也是降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难度。

上一篇: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下一篇:折页设计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