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重要)公选答题技巧与思路

2024-04-11

(很重要)公选答题技巧与思路(通用4篇)

篇1:(很重要)公选答题技巧与思路

一、把握命题规律和基本原则

(一)公选命题或考试的基本原则

2009年9月1日,广东公开遴选38个副厅级干部素质测试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网络问政、正确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做好“副职”等成为试题的内容,考生普遍反映试题能考出实际能力。此次公开遴选的笔试试题是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答得好”的命题原则,贴近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政府部门的特点、贴近遴选职位的素质要求,考试不需复习,避免让考试专业户得益,树立“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题量不多,但覆盖面广,对考生的政治水平、关心社会热点的敏锐度、行政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艺术等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相信考生普遍考的分数都不错,但是要考高分却不容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选考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干什么,考什么”。

新版干部选拔考试大纲,一个显著的特征和要求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这种导向实际上就是要让那些学有所长、长有所专、学有所专、专有所能、能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就是为了形成一种鲜明的用人导向,即以岗位选人、凭能力用人,最终改变过去那种大众化、大一统的选人用人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党的事业选到合适的、能用得上的人才,避免一些干部被选拔或竞争上岗了以后,工作干不下去或干不好的尴尬局面。应该说,“干什么、考什么”是对以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一次突破和完善,增强公选考试的了公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做到了“分”与“能”的有机结合,让干得好的人能考得好。以往考试最大的弊端是干什么不考什么,考试与工作脱节,出现了所谓“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偏向,让很多有实际才干的人心不平、气不顺,在保证程序公平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结果的不公平。其次,做到了“博”与“专”的有机结合,让有专长的人能用得上。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所在部门的行家里手,精通业务知识,“避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笑话。“干什么、考什么”对干部的平时积累、实践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看重的是业务能力,使真正能干的人得到合适的新平台,做出更大的贡献。

2、考活而不考死,考实而不考虚。

2008年3月,宁波公选“副局”出了这样一道题:漫画两幅,漫画一:两只猫各自职责范围内交叉重叠的部位有一只老鼠,两只猫不约而同地说:“归它管”;漫画之二:两只猫之间同样的部位有一条鱼,这时两只猫争抢着称:“归我管”—题为“职责范围”。不难看出,命题者是要你联系实际回答如何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因为无利可图,有些部门和领导互相推诿,不管不问;而一旦有利可图,则抢着来管。2007年8月,海南公选“副厅”,有道题为“坐怀不乱”。考官有意要考考你:面对金钱和美女的诱惑,即使是美女坐到你怀里,也不能乱了方寸,这是官员宦海生涯中应该记取的!此次广东公选“副厅”笔试“申论”考试是要求考生结合广东实际,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和渠道作用,促进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1000字左右的对策性论文。考活而不考死,考实而不考虚。这种考试方法是考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命题取向。领导干部公选除了前面选择题是客观题外,考题很少出现死题目,笔试内容高度灵活。大量的主观题(一般占70%左右)都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起空泛的“试论”、“再论”之类的议论文,这是一种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二)公选命题规律与特点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命题不同于学生升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也不同于其他任何资格考试,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考试考察的重点是测试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所以,公选领导有独特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从最近这四个省的公选命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覆盖面广。公选党政领导干部的考试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综合素质测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省情、公文写作与处理等,重点测试应试者胜任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能力测试,紧扣领导干部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判断具体案例,重点测试应试者决策应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副厅级干部,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行政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2009年9月1日广东公选副厅题量不多,但覆盖面广,湖北、四川、辽宁公选副厅题量大,涉及方方面面,对考生的政治水平、关心社会热点的敏锐度、行政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艺术等进行了综合的考察。

2、现实针对性强。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公选领导干部考试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公共基础知识笔试、领导能力测试,还是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大量的材料分析、案例解剖均来自于活生生的领导活动实践中,现实针对性强。公选考试其目的不是要将考生考住,而是考查考生是否关心时事,尤其是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结构化面试则大多结合所报职位,本着“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进行命题。如8月26日四川公选笔试考题紧扣四川实际,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2009年9月1日广东省公开遴选副厅的笔试试题是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答得好”的命题原则,贴近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政府部门的特点、贴近遴选职位的素质要求,考试不需复习,避免让考试专业户得益,树立“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四川、辽宁笔试策论均是要求结合本省发展战略来写对策性论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突出能力测试。从湖北、四川、辽宁最新公选实际操作来看,公选领导考试测试内容更加突出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测试,注重会考更会干。贯穿“干什么考什么”的理念,本着考用一致、人岗相适、才职相配、职岗相符的原则,在考试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坚持既重书本知识测试又重实际能力测试,确保选出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群众公信度高的领导干部,切实解决“会考不会干”的问题。笔试由综合素质测试、领导能力测试两个部分组成,综合素质主要测试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及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领导能力主要测试分析判断、决策应变、综合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更加注重多样性,综合素质测试采用笔答形式;领导能力测试,报考党政序列职位的采用人机对话形式,报考高校序列职位的采用笔答形式。考试题型更加注重科学性,除客观判断和选择题外,特别注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判断,测试参考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辽宁在笔试下半场,均是四个典型的材料案例分析和论述题,题量大,要在短时间内答好答完整实属不易。四川的副厅笔试总成绩中,综合素质测试占60%,领导能力测试占40%之重。领导测试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领导案例,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是三分钟)内作出准确的判断。

4、注重基本理论。理论素养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命题要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这是作为领导干部考试的必然要求。有些人考试下来就感叹,这次白复习了,好象书中原题目很少出现。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公选领导干部不是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考试,理论性、实践性强、灵活性程度高是其必然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是其根本所在。所以,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中央组织部最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学习读本为重点蓝本,通过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把握基本观点,奠定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参加公选考试必不可少的环节。

5、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公选实践来看,测评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一是笔试类常考题型多样。

1、题型分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申论文章;

2、从分值上看,分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月20 —30分,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和申论70--80分;

3、笔试分类形式:第一、综合卷,第二、公共卷+专业卷;第三、公共卷+领导案例分析卷;第四、有的地方把公共卷分为综合类、经济类、党群类、高校类、企业类。今年湖北、四川、辽宁笔试中均已抨弃了多选和判断题这两种题型,而加重了案例分析题的比重。二是测评方式更加多样化。以2009年湖北和四川两地公选副厅级为例,均采用了笔试、能力测试、面试、考察等几种方式,湖北还在面试中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广大考生普遍反映,题量很大,难易适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考生都能作答,让每个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特别是今年湖北和四川都把人机对话的领导能力测试作为重要环节,四川甚至把人机对话能力测试作为笔试的一部分,占到40%的比重。三是考察结果将作为任用依据。此次四川、湖北厅级干部公开选拔,在考察阶段,分别运用“德才评价”、“履历评价”、“实绩评价”三种方法综合评定考察对象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实绩。德才评价:对考察对象进行德才素质民主测评,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对考察对象德才方面综合表现情况的考察。履历评价:通过对考察对象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任职情况以及有关工作表现、受奖惩情况的了解,对其作出履历评价,进而分析评估其对拟任职务的适应程度。实绩评价:注重分析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期、显绩和隐绩、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考察对象履行职责、工作实绩等方面情况。

二、明确备考思路和应对策略

复习备考总体要求是: ①“高处着眼与深度研究”相结合; ②“宏观把握与微观吃透”相衔接; ③“平时积累与考前冲刺”相呼应; ④“基本原理与具体问题”相融合; ⑤“系统思考与真题演练”相兼顾; ⑥“书本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统筹; ⑦“应试技巧与知识储备”相协调。

(一)平时注重知识储备与积累。我们强烈建议:以最近中组部修订的《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和即将出版的新版《学习读本》为重点读本,至少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复习和梳理,积累知识基础,奠定理论功底,为后面的冲刺作好准备。同时,阅读一些经验文章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捷径。

作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于每个参与者,公选无疑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看来,赢得公选无异于种好一棵树。尤其是在冲刺的最后阶段,对知识点的梳理,关键是要把握好巨、细、遗三点。

巨,就如同大树的躯干,只有以雄健的主干作为坚实的基础,大树才能向高处、向四周自由扩展。公选复习也是如此。我们要搭建一个可以俯瞰所有知识的平台,并且要能在此基础上分清所有知识的主次。对于主干知识,一是要“记”,甚至可以用两倍于其他知识的时间去记,因为在深入复习及做题中,主干知识会被经常用到。二是要“联”,要下大力气构建那些有交叉知识点专题之间的主干知识网,这使我们在做题中一看到材料中的某个关键词,就会联想到好几个知识点。细,就像是大树的枝叶,枝繁叶茂,大树才能挺拔耸立,而后长成栋梁之才。我们曾经访问过很多全国公选冠军,他们一个很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细微处探求知识的奥秘”。在他们的教材上,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每一个字都被用不同的颜色标以不同的符号,似乎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不遗留一个知识死角、不放过一次得分机会。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累积,最后成就了他们出类拔萃的表现。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语: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遗,就像是树上的鸟雀之窝,于不经意间在隐藏处的一现,就像锦上添花,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公选复习,缺不得的,也就是这种不经意间的惊喜。在笔记本上,要记下我们平时遇到的各种公选可能考的知识,要将它们作为中组部专用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样,在碰见新情景、新材料时,才能在别人惊讶的眼神中将题目的正确答案流利地回答出来。

(二)考前复习应突出“六个重点”。从板块到章节,从章节到原理,用网络挂住原理和考点。强烈建议,考前复习应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

1、哲学原理:找一本哲学单行本认真研读,特别是矛盾论、真理与价值原则、社会发展规律等。

2、形势与政策:十七大报告是重中之重,包括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当前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经济热点。以《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等为参考。

3、经济:宏观经济学是重点。

4、法律:以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为主

5、公共管理与领导学:专用教材{http://}所涉及内容都极其重要,均为考试重点,且多以案例分析题出现。

6、省情与行情。省情包括上年度统计年报的主要经济指标和与所报职位相关重要数据、省委书记和省长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本省调研时的讲话、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党代会和人代会工作报告、知名专家对本省发展的学术文章。行情即所报职位本行业得情况,包括国家部委主要领导重要讲话、本年度工作报告、省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和创新工作模式、本行业主要问题即应对策略、本省本行业基本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即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本行业工作的讲话。

(三)考前冲刺应关注“八度”。公选考试迫在眉睫。经过前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梳理、专题专项归纳、变式题目训练,广大考生对各学科备考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和应试基本技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现在已进入了综合模拟考测阶段—备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在考前冲刺的这段时间里,如何稳定发挥、科学高效地应对复习中出现的情况,将对考试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重点关注“八度”:

1、考查的维度。再次静心研读一遍中组部的《公选考试大纲》,透彻理解3个问题:考什么,结合教材看考试内容和范围有没有更改与删减的变化;怎么考,结合参考样题看考题类型与往年相比有没有变化;考多难,结合各地真题从试题难度值的分布上找到难、中、易试题的感觉。

2、定位的难度。考试的题目虽有难、中、易之分,但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测试目标的中、低档试题比重还是很大,一般占到总成绩的70%-80%。要把握好复习的难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如果是优秀生,当然要抓难题,因为做好难题是为了选拔区分的需要,但要把中低档题作为登高的台阶和梯子。如果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某个学科总是在中等水平上徘徊,练习的选题就不要偏离中等难度题目太远,保证自己对中等难度题目的把握。

3、补网的密度。虽然已经进行了基础知识梳理和专题知识归纳两个阶段的知识织网准备,但通过一次次的考试、练习,许多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会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来。这完全是正常现象,而且是一件好事,正好为考生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找到了方向。要通过对每道题失分原因的剖析,检查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织补好知识网。补漏洞时要注意老师讲解的规律和方法,并把规律、方法放到学科知识体系网络中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原理、规律,就地适度拓展。要以主干重点知识为树干,以一般知识为枝叶和根系,构筑起学科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

4、练手的量度。考前训练需要一定量的题目作为保证,但考生不能跳入题海战术的误区,要甄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考练时,既要注意现成套题的长处,又要体会老师自组题的好处。两类结合,适度适量,相得益彰。

5、用力的均度。“木桶”原理说明了,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木桶的最短组板决定的,在提升总成绩上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补薄弱势学科的“短”,势必会减少扬优势学科“长”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应提倡各科均衡发展,但不均衡用力。要注意突出制约学科增分的重点问题,抓住主干,适当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使培优补弱得到最大的效率和效益。

6、作答的速度。在模拟考试中要不断摸索答题的节奏与速度,把时间合理分配。在制订答题顺序时,要做到三先三后,即坚持先小题后大题、先熟题后生题、先易题后难题的原则。在审题作答时,要做到一快一慢,即突出审题要慢、作答要快的意识。在决定取舍时,要做到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答题的时间效率。

7、答案的准度。考试中作答的准确性是得分高低的关键。要根据各题答题区域安排,合理谋划好作答的布局,注意作答答案的规范性、科学性。主观题作答要做到“四化”,即抓住关键,突出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逻辑化。要注意运用本学科术语作答,叙述要准确。

8、应对的态度。越临近考期,考生越容易出现心态的失衡现象:或心浮气躁、或患得患失、或压力重重等。诚然,这时要做到心静如水是十分困难的,但也是可实现自身调节的。考生要树立自己是备考主人的思想,激发内在驱动力;要静下心来,正确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避免重小节、看弱点;要调整作息时间,树立平常心态和生活习惯,避免开夜车、强突击,使自身的生物钟节奏与考试的时间节奏相一致。

三、掌握应试诀窍和答题技巧

平时注重知识积累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明白,考试一定有技巧。

我们在多年的考试命题、阅卷及辅导实践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大多数公选笔试胜出者普遍有这样一种现象:考生能不能入围,一般取决于能不能把主观题答好;但能不能成为第一名或第二名则要看其能不能把客观题答好。由于处级以上干部公选,主观题占到了70%左右的份量,对于整个考试成败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这里重点讲一讲主观题的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思考问题“四步曲”。

提醒广大考生,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步骤去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紧扣。四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这是赢得高分的不二法门。因为,一是从辩证法、两点论等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类型的题目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说清楚楚,也符合我们的辩证思维技巧;二是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便于掌握。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和答题过程中,首先要找准“题眼”,即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核心,也就是“考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四步曲”回答,会达到“八九不离十”的效果。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别人都只强调“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忽视了“怎么看”的问题,而这正是你区别于别人,能表达出你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亮点和关键所在。以题为例:

例如问: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答题思路】

1、(是什么)题目中所反映的这三种现象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反映了我们部分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错误的群众观、不正确的政绩观、浮躁的工作观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害无一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为什么)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没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第二、党性修养严重不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第三、干部考评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提拔任用干部时是上面说了算,群众的话语权十分有限。第四、干部监督、问责不到位也是产生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第五、干部作风漂浮。

3、(怎么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工作观,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4、(怎么办)解决办法: 第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要热衷于“密切联系领导”。

第三、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调研时效,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四、依法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第五、改革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评体系,让作风漂浮、不负责任、形式主义的干部提拔重用没机会、工作没舞台,创造一个注重实效、关注民生、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二)回答问题重“五性”。

答题时应把握四度:一要有哲学的“高度”;二要有理论的“深度”;三要有结合实际的“紧密度”;四观点和遣词造句要有“亮度”。突出五性:“全面性”、“条理性”、“深刻性”、逻辑性、“创新性”。

(四)材料分析找准“点”。

公选主观题作为可信度好、区分度高、能力考查效果明显的题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特点。但很多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却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导致做主观题时出现“下笔千言,跑题万里”的现象,令分数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外,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很强的解题能力。这里主要就辨析题、材料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三种主观题答题技巧进行详细阐述。

1、辨析题。

事实上,辨析题是一种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题型。因为在命题时,该题究竟是对是错,命题者已经制定了清楚的答案,考生在对该问题作出判断时别无选择,作出判断后进行分析时余地不大。

辨析题失分的原因

首先,不了解公选考试辨析题和学历考试辨析题在内容和答题要求上的差别。答学历考试的辨析题,通常只要辨别正确,分析恰当,基本可以满分,答题的层次性要求不明显。而公选考试的辨析题,既要辨别分析到位,又要答出三至四个层次来。不知道这个要求,就可能答不出自己本来也会的内容,自然就丢分。

其次,缺少干部考试经验。不管是学历考试,还是干部考试,辨析题都应先作出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这在给分标准中占1分。有的考生缺少考试经验,不知道先做辨别,上来就答为什么对或错,结果损失非常宝贵的1分。

第三,不会根据辨析题的不同类型和内容要求,进行辩证分析、正反分析、双向分析。如辨析“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关键”。有的考生在作出判断后,要么只答“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是政府改革的关键,题目中“政府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却没有答;有的考生只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怎么改革?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答题中却没有指出题目中“精简机构为什么不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正确的答法是将上述两种回答结合起来。

第四,不知道对辨析题中正确的前提也要给予适当的分析。有一类辨析题属于“前提结论型”,这种辨析题的前提一般是正确的,但由此前提推出来的结论却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下述辨析题:“行政执行要求忠实于决策。因此,贯彻决策不能走样,要句句照办”。有的考生一看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就习惯地直接指出执行决策要从实际出发,要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句句照办,教条执行,但对“行政执行要求忠实于决策”这个正确的前提只字不提。这样少了一个答题层次,就少答了1分。

辨析题的答题艺术

一般说来,辨析题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常见题型,拿到及格分没有问题。但领导干部公选不是过关考试,而是只要前几名的择优考试。要想在严酷的竞争现实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借鉴细节管理的方法,把辨析题应该答的每个步骤、每个层次都答出来,才能拿到 80%左右的辨析题分。答好公选辨析题,要注意以下要求:

首先,层次要清楚,并且不少于 3个层次。层次清楚不只是辨析的内容有明显的逻辑层次,而是要用序数词清晰地标明三个层次。如下面的辨析题 :“公务员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正确答法是:(1)该说法错误。(2)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初期,依据的是1993年1月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所以,早期的公务员管理中,公务员的职务可以实行聘任制。(3)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取消了公务员职务实行聘任制的规定。因此,这种说法虽然符合公务员制度早期的实际情况,但现在却是错误的。

其次,一定要先作出“该说法、观点错误或正确”的定性判断。这是辨析题答案的一个层次,也是规定的答题要求,哪怕只是写了“对”或“错”一个字,也能拿到这1分;反之,不仅拿不到这1分,有时还会因为没有先作辨析而对整题扣分。

第三,根据辨析题的不同类型,在辨别之后酌情进行辩证分析、正反分析、双向分析。如对于辨析题“在我国经济活动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 ‘裁判员’的统一”,回答时不仅要指出政府不应该怎样,还要指出政府应该怎样。该题答题要求是:(1)错。(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政府的这种双重角色在当时虽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它毕竟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中的“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担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4)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明晰产权关系,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分,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四,对辨析题中正确的部分也要作为一个答题层次简要阐述。与一般学历考试不同,公选辨析题属于领导科学和行政 管理内容时,经常用“前提结论型”。虽然辨析的主体部分是结论部分,但不论对错,都要把正确的前提再强调一下。如辨析题“前人曾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那么,作为领导者,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提高非强制性影响力。”正确的答题要求是:(1)这一观点正确。(2)题中引文的意思是:凭借武力或暴力让别人服从,并不是别人心里真正愿意服从,而是因为力不从心不得不服从;通过“德治”去感化别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尊重与服从。这是我国古代正确的领导思想,是重视领导者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反映。(3)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又要重视以德治国,注意品行修养,培养良好人格,发挥领导者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的作用。

第五,慎作“不完全正确”的判断。在公选考试中的确有“不完全正确”这种类型,但实际上很少出现,即使题干前后两部分中有一部分正确,也要把该题判断为错误。原因在于一些管理类的知识或观点,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觉得都有道理,为了在评改试卷时减少不确定性,命题时一般很少出“不完全正确”的辨析题。如“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对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则是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尽管后半部分正确,仍要把该题视作错误。

此外,考生还要善于运用模糊答题法。干部考试辨析题的评分规则往往规定“辨析错误的本题给0分”。即一道辨析题通常满分5分,一旦辨别错误,不管后面分析阐述如何,一律是0分。也就是说,辨析对了未必满分,但辨析错了一定扣完所有分。考生如能正确辨别自不必说,如果对某题确实没把握辨别,就要利用该规则,不去指出对错,有意丢掉这个层次的那1分,只按自己对该题的倾向性判断去作适当阐述。在这种情况下,阅卷者遵循慎给 0分的原则,一般会酌情给分,考生可避免该小题完全失分。

2、材料论述题。

材料论述题就是给你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结合这些材料回答提出的问题。这是近公选考试中必考的题型。做好材料论述题关键在于在“审题”和“组织答案”上下功夫。

审题的技巧。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题意审的准与否,关系全题的成与败,如何培养审题能力?总体上说要从三方面入手分析:

一是审设问,准确把握设问方向。材料式论述题设问的角度多变,题目设计灵活,设问的层次又是多层次,因此解答好该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设问的指向。审设问关键能否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关键词的指向不仅规定了“答什么”,而且规定了“怎么答”。“答什么”是指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材料的结合点:“怎么答”是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如:“运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其中“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就是“答什么”。这里经济和政治就是关键词,它限定了答题的角度是经济和政治,而不是哲学。“分析说明”就是“怎么答”,而不是答“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意义”这类题型,从而与其他设问区别开。可见,设问的指向既是连接题中材料与教材的桥梁,又是联系题目与答案的纽带,在答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审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核心。材料式论述题往往材料设置的情景新,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特点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中,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考生应注意阅读材料,把设问与材料有机结合,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中组部专用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生要准确把握好题意,就要对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本质、意义、影响、相关政策做相关了解,这样才能对材料做到心中有数,突出抓住热点材料所反映的知识。更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材料的理解,并学会从中提炼信息,概括观点,回归教材,形成一定的理论观点。

三是审层次,准确把握结合点。在审设问的基础上,已明确了答题指向;通过读材料,明确设问与材料的结合,但教材中与背景材料相关的知识点较多,该答哪部分、不该答哪部分,这就需要用分折的方法分析设问和材料分为哪几层意思,进一步对设问的内容由小到大、层层筛选,来判断材料所讲的是哪一部分知识?是哪一原理知识?从中概括出中心观点。准确切入教材,找到与教材的最佳结合点。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纲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在审层次中,还要善于挖掘材料中的隐性观点,即要注意从宏观上来把握材料所反映的综合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案全面、观点清晰,不漏知识点。

解题的技巧。

答题过程是将头脑中理顺的知识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怎样把一份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说理有据的答案呈现出来,就需要在解题上即组织答案上下功夫。

①列提纲。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要理顺先后、结构框架,列出基本的答题思路。

②先归纳演绎。要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一般论述题都是在对材料概括的基础上,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要先准确概括观点,即从实际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出结论观点;再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即用理论观点统帅对实际材料的分析,揭示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

③层层递进、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紧扣知识点。首先要结合公选教材知识准确表达符合题意的理论论证;其次要在理论和材料、问题之间架起桥梁,搞好过渡;再次要紧扣材料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正面讲透的基础上要学会从反面例证;最后要把主要得分点答在试卷显眼的地方,使考官一下就能看到,要点之前要标清序号。做到紧扣题意,术语规范、突现要点

④体现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在组织答案时,要充分发挥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既能从材料中概括出基本观点,又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求多样性答案,在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中形成新观点、新看法,有创新。同时要注意把个体放到社会中分析,力争做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⑤进行综合评价,上升到正确的观念意识。任何一种思维过程,都要答到思想上的升华,做题也不例外。做题的过程实际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最终要通过组织答案总结深化,使个体的认识上升到一顶高度。形成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使整个答案顺理成章、浑然一体。

⑥检查,是答题步骤中最后一个环节,要从头到尾,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准确,联得是否恰当,理得是否清楚,答的是否明确完整,设计是否美观。并检查关键的字、词、句是否存在遗漏、笔误,标点符号是否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要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美观,使人阅后有赏心悦目之感。

2、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区别一材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首先考查的是审题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在题干上抓住考点(题眼)的能力;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能力,即迅速准确地把握题目材料的逻辑线索和考点原理的关系的能力;最后是答题的能力,答案切入的角度。答案的展开和丰富、层次感须记住以下四大口诀(即一般而言的答题步骤和要求):

口诀一:锁定考点。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

口诀二:原理阐述。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

口诀三:展开分析。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角度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写活,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分量。

口诀四:简短结论。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

除了答题的一般步骤和要求外,答题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答题的形式化要求:

①论点突出——“立片言以居要”,主旨句显目地写于段落开头,可以单独成行。

②层次分明——适度多分自然段,牵引阅卷人视线切入点,变一目十行为一目一段。

③轮廓清晰——前有考点原理,中有论证文字,后有基本结论。

掌握了分析题答题的四大口诀和三大基本要求,在分析题上得高分是不难的。这种有战斗力的针对性答题要领是考生在考场上夺高分的不二法宝。

4、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合案例分析。下面分别阐述。①单一案例分析题。一般科级以下干部公选居多。

案例分析题的特点。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不同层级的领导对应等级的领导能力要求提出的,一道案例分析题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领导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考生回答。考生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领导和管理中的“要点”“热点”“疑点”“焦点”或者是“难点”。

案例分析题的类型。案例分析题是让考生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考生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案例分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考生做“事后诸葛亮”,留给考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考生对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

②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考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领导决策的能力。

③方案设计型。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考生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考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案例分析题的解答

首先,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的方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考生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其次,考生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进行剖析;对“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考生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要求考生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考生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要求考生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考生应依据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

最后,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考生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

②复合案例题。

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考查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合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杂的案例分析题)。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单一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级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合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个案例题为例,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

【案例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 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 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 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 已达 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

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 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从上面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案例分析”。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考生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

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单一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合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 20分左右。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两个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都占了25分。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时,既要借助单一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方法又不能将每个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组合叠加,而应根据命题人拟制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针对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从领导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深度解读。因为不需要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所以复合案例分析题最后形成的答案与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具有显著区别。具体来说,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颇似一道较大的论述题,甚至像一篇对策性论文。

如同单一案例分析题一样,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也没有排他的最佳方法,只要考生所答符合命题意图和考查期望,就是相对较好的答案。根据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及其答题的客观要求,笔者建议尝试运用以下思路和方法。

首先,把每个材料或事件视为一个单一案例,对其反映的问题予以定性,初步判断它是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中的什么问题。

其次,把各个小案例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找出它们反映了领导工作或管理领域中的哪类问题,一般要看是否能与领导职能中的某项职能联系起来,如决策、用人、协调、监督等职能;或是看能否与管理中的某个方面联系起来,如职能、机制、规则、方法、环境等。

再次,联系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干部工作、政府工作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对该问题的背景、成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不要对每个具体的小案例分别去分析解答。

最后,依据有关理论或法律法规,站在较高的领导层次,联系实际工作,提出怎样才能做好这类工作的设想,或提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下面是关于上述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简略分析解答。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 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有1500余字,超过了干部考试中一般作文要求的写作字数,相当于干部考试中申论的最后论证部分,或策论的多半文字,足见做好复合案例分析题之不易。在实际考试中,囿于时间限制、思维差异、专业局限、经验多寡、基础强弱,多数考生分析不到这个程度,答不这么全面,写不了这么多,表达上做不到如此专业,可以不必强求这样的答案。但通过上面的介绍,准备参加较高层级公选的考生,至少应该了解复合案例分析试题需要这样做,尽量这样做。应试者要认知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揣摩复合案例分析题的回答方法,纠正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认识误区,提高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的技巧,增强信心,从而在公选考试中胜出。

(三)提出对策“八方面”。

申论或者策论是考试的重点,今年湖北的厅考就把它作为单独考试的内容放下在下午用户150分钟的时间作答,占笔试成绩的50%比例。而其他地方的考试,申论至少也在总分的3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作答关系整个考试的成败。申论考试一般分策论、政论和公文写作三个种类,而以策论考得最多。下面,就以策论为例,讲讲写策论的一点建议和技巧。

1、策论文章结构安排。

一是标题。一般我们考申论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命试标题;一种是自命试标题。当提示中要求我们自命文章题目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立题,标题的形式有以下三种:(1)直接表明主题;(2)指明内容范围;(3)由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或者判断句组成。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比较稳妥,能够简洁明了地把文章主题点明,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二是正文。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提出主要问题。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至关重要。我们要运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千万不要说空话说套话。例如: “近年来,助学贷款成为了贫困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的一剂‘救急药,许多贫苦学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正当人们对‘助学贷款’赞不绝口,大声叫好之时,助学贷款却出人意料地亮起了红牌——叫停了。一时间,贫困学生如履薄冰,陷入了无边的彷徨当中。许多学生又面临了失学、辍学的危机,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这一部分一般在资料中会有所提示,可以从资料中找出要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切忌长篇大论。把原因、影响交代完毕之后,我们要用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来进行过渡。例如: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此,要改善助学贷款我们应该要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来进行。”

第三部分,引入你所要提出的措施。这一部分是文中的的重点部分。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运用“首先,其次,再次”等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更好。在提出对策的时候最好采用总—分的写法,开头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再展开叙述。这样就能给评卷老师一种一目了然,水到渠成的感觉。

例如:“首先,改善助学贷款,学生是关键。其次,改善助学贷款,学校重任在肩。再次,改善助学贷款,政府责任如山。最后,改善助学贷款,银行也应该有所表示。”

另外,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思路。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只涉及到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如机关、企业、团体等),那我们通常从“观念、体制、管理、法制、服务等”几个方面考虑,提出相应措施。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那我们通常采取从各方面着手去进行改善(如个人、团体、政府、相关机构)。

最后一部分,要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同样非常重要。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名言或成语,语言要简洁,中心要明确,讲究辩证法,照应开头。例如:“有付出就要收获。只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群力群策,齐力改善助学贷款,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助学贷款一定会重新‘粉墨登场’,贫困大学生们头上笼罩的愁云也会随着烟消云散,我们期待着,期待着助学贷款的改善,期待着贷款危机的解除---”

提醒广大考友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评卷老师批改一张试卷用三十秒左右的时间,所以他们很难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一般就是看一下开头,浏览一下中间,再看一下结尾。因此,开头和结尾我们要多用点功夫,中间要体现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明了我们的思路。看到我们的文字优势,阅完我们的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采用的方法包括:

1、因果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2、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3、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4、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5、SWOT分析:优势,劣势(政府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政府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这是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具体措施举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共同关注》栏目对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可能就没有今年这么浓烈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想使某个社会问题尽快的被解决,迅速的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体,依靠各种形式的宣传之外,可能别无他法。党和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具体措施举例。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舆论关注;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人是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举例: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等。

四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具体措施举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五是组织协调、形成机制。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具体措施举例: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六是增加投入、依靠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具体措施举例: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七是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往往是“一个重点班倒下了,千百个‘特长班’、‘实验班’站起来”。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具体措施举例: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领导(上级)监管;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大整顿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八是总结反思、借鉴经验。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具体措施举例:总结„„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四)掌握语言的技巧。

“表达能力”是公选考试的一项考核和评分的要求。而考生在表达时往往出现层次混乱、说理不清、言不及意、用语不当等毛病。这就要在语言上掌握技巧,要突出做到: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所谓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的统一。首先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答题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这是共性,也就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当然,教材内容涉及面太广,领导们事件又太紧,那么,我们邀请全国权威专家开发的《公选考试七天冲刺宝典》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所要论证的实际问题是个性,也就是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要把二者相结合。否则离开个性谈共性,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洞的;离开共性谈个性,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

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分析论证是必要的,但要增强说服力,还必须从实践上加以说明。如考试中的材料式论述题一般是应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型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不要只答理论或只复述材料,以免形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

再次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要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要巧妙、准确地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事理交融,论点、论据、论证有机统一。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切忌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切忌将材料中提供的实际内容抛在一边,一味的罗列观点,或一味重复材料,不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使观念与材料油水不分离。

2、要有时代气息,反映现实问题。材料式论述题的材料,全部是国际国内生活的重点热点问题,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从国际国内大事、生活周围的小事出发,使语言能符合时代要求,准确反映现实问题。

3、准确用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东拉西扯的答题方式。要尽量使用政治学科术语,语言表达要准确、通畅、流畅。如回答报考职位的动因时可以运用“三个情结、四个优势”等句式来作答,注意真诚、可信、简练以及引用数据的准确性。

四、保持良好心态确保公选胜利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确保公选取得胜利的前提。关于这一点,这既有大量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

考生越到临考越要尽量保持好的状态,简单说来,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是身体准备,一定要保证最基本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其二是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公选不仅仅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同时更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准备、报名、备考、笔试、面试、考察等等,都需要我们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就公选本身而言,与其说是在跟别人竞争,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挑战。很多情况下,考生往往是被自己吓倒的。因此,不论自己站在什么样的起跑线上,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要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其三是知识准备,包括应试技巧。

这里重点讲讲面试前的心理调节。心理紧张是公选面试的最大障碍。面试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首先抑制紧张情绪,过好心理素质这一关。那么,如何有效克服面试时的紧张心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呢?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观察,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有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看淡公选考试,把参加公选当成一次检阅、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看淡,并非放弃、不积极进取,而是要对公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在参与,不过分计较成败。将公选看得太重,心理压力太大,势必造成情绪紧张。竞争总会有胜者和败者,胜败都无所谓,只有以这种心态投入面试,才能思想放松,轻装上阵。的些干部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他把公试看得过重,另一方面是面子思想作怪,害怕考砸了被周围人嘲笑,怕给人留下能力不行的印象,心理负担过重,导致面试时过度紧张,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

2、事前要精心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知识、面试技巧和形象设计方面的准备,还应有心理上的准备:

一是自信心的准备。自信是建立在足够的实力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反映。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挑战,充满信心,佣有强烈的进取心,这是成功的基础。

二是精神状态的准备。沉着、冷静、放松,休息好,心情舒畅,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这是成功的保证。

三是胆量的准备。怯场是应该失败者的通病。对此,事先可进行一些必要的模拟演练,以强化自己对考试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从笔试到面试间隔三五天时间,面面俱到地复习不仅耗神费力,还会导致头昏脑胀,状态不佳,诱发紧张情绪。再说,面试中,评委打分,不光看你问题回答得怎样,还会关注你在考场上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场上如果表现得慌乱、紧张、缺乏理智,会给评委留下不好的印象,问题回答得更好,得分也不会很高。

3、平时要多加锻炼。怯场与平时锻炼少有关。据笔者对众多面试者的临场表现的观察来看,论面试的心理状态,市级机关干部不如县里的局长们沉着,县里的局长们又不如乡镇书记、镇长们沉着,原因就在于乡镇干部平时锻炼多,而机关干部平时锻炼机会少,因此,遇到面试这种场合就会很紧张。人的心理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慢慢成熟起来的。作为领导,要多给年轻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如让他们主持会议、发表见解等;作为年轻干部,平时自己要有意识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胆量,利用一切场合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怕出丑,不怕被人耻笑。

4、要学会自我调节。面试紧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刚上场时因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紧张。二是抽到偏题、冷题时因不知如何应答而引发心理紧张。三是演讲过程中因跑题、逻辑混乱而引起心理紧张。对不同原因引发的心理紧张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第一种紧张,要学会“目中无人”,两眼平视,用眼神与面对评委,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程度。对第二种紧张,要沉着冷静,认真审题,在短暂的准备间内,迅速揣摩出出题的意图,列出简要的答题提纲,千万不能冷场,一冷场,评委和观众盯着你,会使你越发紧张。不管是否准确,只要是自己了解的,认为与该题有关的,一定要讲出来。不少评委打分时并非死扣标准答案,只要应试者说话顺畅,即使有时答跑了题,也会手下留情。根治第三种紧张的妙方是,答题时要适当放慢节奏,稳定情绪,在思考中使思维重新回到题目上来,不能急躁,更不能流露出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我们常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值此关键时刻,让我们以自己一往无悔的青春之力,用今天的辛苦和努力,去创造美好未来。

篇2:(很重要)公选答题技巧与思路

面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机关内部竞争上岗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参加考试的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测试,同时也是对其思维能力的检验。那么,如何才能在面试中使自己的思维水平临场发挥出色,比其他竞争对手高出一筹呢?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保持思维的明晰性

首先,要明确出题的意图。当主考官发问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摒弃各种杂念,听清题意。同时,反应要灵敏,注意揣摩出题者的真实用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答题时思维的指向不致发生偏差。例如,在一次机关内部竞争上岗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今天你下班回家,爱人不在家,孩子在学校需要去接,菜没买,家中煤气没了,请你巧作安排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饭。”姑且不论这道题是否出偏了,如果参试者能当场领悟到出这道题的用意在于检测其统筹规划水平和系统思维能力的话,要答好这个题目就不会太难。

其次,要理顺答题思路。有的同志面对试题不知怎样下手。其实,只要理顺了答题思路,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了。就一般情况而言,思维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上展开。以“是什么”破题,以“为什么”来说明答题的依据和理由,然后,通过“怎样做”来谈具体的措施和打算。比如,在回答“如何看待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个问题时,可从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含义和内容、重要性和必要性、办法措施等方面展开思维,尽量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做到要言不烦,详略得当,合理地分布答题时间。

再次,要紧扣中心意旨,提出真知灼见。不能东拉西扯,思维紊乱,不得要领。

二、讲究思维的发散性

要拓宽思路,走出思维定势,破除思维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善于从面试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引申和发掘,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由表及里地进行剖析。

一是在时空上由此及彼。既可由远及近,也可由人及己。现实问题要寻找历史渊源,共性问题可联系自身的实际,这样延伸和拓展答题的思路,能把问题论述得更加全面清楚。比如,在回答“怎样才能切实做到讲正气”时,既可结合古人有关气节方面的论述及其范例,也可联系实际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二是在层次上由表及里。对一些问题要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揭示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这样答题就会更加深刻而准确。切不可浮在面上,就事论书。

三是在范围上由点及面。既要善于做到具体剖析(点)与概括论述(面)相结合,兼具广度和深度;又要注意从特殊性(点)中得出普遍性(面)的规律。

四是在性质上由正及反。对一些现象既可从正面肯定,又可从反面驳斥,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仍以“怎样才能切实做到讲正气”问题为例,既要从正面阐述讲正气的必要性,又要从反面来说明不讲正气的危害性。

三、重视思维的辩证性

首先,要突破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地透视题意,善于从矛盾中寻求统一,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中。譬如,某国家机关内部进行 2 竞争上岗时,有这样一道面试题;“在工作中应做到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对这样一道题,回答时就不能简单地在两者之间作选择和判断。明智的回答应该是对这两者分别进行分析。举重若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求讲究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性,而举轻若重一定程度上是工作责任心强和工作态度端正的反映,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工作达到理想的境界。

其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侧面、灵活分析和假设可能发生的情况,不要把话说死。譬如,在面试中要求参试者对某部门副局长人选发表意见。三个人选的情况是这样的:王某,47岁,办事稳重,熟悉业务,得推荐票数第一,但魄力较小;丁某,43岁,思想解放,有开拓精神,政绩突出,得推荐票数第三,但工作粗一些;陈某,36岁,思想敏锐,好学上进,精通业务,发展潜力较大,得推荐票数第二,但由于任职时间较短,政绩不够突出。答题时应从干部选用工作的方针和优化班子结构的要求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起来。较理想的回答应是:从总体而言,要着重考虑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尤其当班子出现年龄老化的情况时,陈某是较为理想的人选;若现班子成员较年轻,有开拓精神,王某可作为副局长的考虑人选;若现班子思想较保守,工作打不开局面,则了某可作为考虑人选。

四、注意思维的缜密性

面试说到底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少面试题目的答案并不具有惟一性,此时,关键是在答题中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切忌前后矛盾,更不能逻辑混乱。列举的材料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离题万里;材料、观点和话题要一致,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观点、看法和理由依 3 据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遵守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等思维的基本规律。切忌观点混乱,含糊其辞,节外生枝,模棱两可,以偏概全,转移话题。

五、力求思维的形象性

有些题目诸如“你认为自己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等问题,看似简单,但要答好实则不易,参试者要想比竞争对手的思维更有深度,思考问题更加周密,就应善于化抽象为具体。不难想像,在回答“你最突出的优点”时,如果你的答案只是“勤奋敬业”、“工作非常努力”等干巴巴的几句话,是很难得到高分的。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采取举例的方法来充实话题,就能够有效避免空发议论。某机关竞争上岗时,获得面试成绩第一的参试者是这样概括自己的突出优点的:一是敬业精神强,每年加班的时间都要超过40天,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二是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平时注意学习。思考和调研,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有的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三是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先后在六个科室担任过负责人。像这样善于展开问题的答案,内容饱满、骨肉兼备,当然能得高分。

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招聘面试是用人单位以目测和问答为主要方式,选拔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特殊考核形式。通常安排在笔试和其它考核之后进行,面试的成败对应试者来说,往往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经验证明,成功的面试应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1.化被动为主动的原则

从形式上看,面试是用人单位对应试者的挑选。通常是由考官出题、提问,主导面试进程和结局,考官的态度、评价,决定着应试者的取舍。而应试者则是处于被召唤、被支配、被挑选的地位,似乎没有多少主动权可言。其实,如果应试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面试当成推销自己,展示才华的过程和机会,把面试现场当成表现自己的舞台,那么,应试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面试的主动权,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很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事先就会以积极姿态有目的地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和研究用人单位需求状况、专业特点、考官心理、应答对策;在应试过程中,就会表现得精神饱满,热情亢奋,思维机器全面开动,知识积淀不断被唤醒,应对自如,左右逢源,实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从而把自己的优势强点与对方的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赢得考官的好感,最终成为面试的优胜者。

2.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并重的原则

面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应试者的素质,重点通常放在内在素质方面。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考官对应试者的直观印象却是十分关键的。应试者以什么样的形象在现场亮相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一般说来,外在形象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气质和修养水平等,并易于给他人形成“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讨人喜欢,进而让人产生由衷的亲和力,这样就在潜意识中对考官的态度和评价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因此,应试者应坚持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并重的原则,在着力表现内在实力的同时,关注一下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态度表情,以向考官展示自己良好的修养和形象,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然而不放肆,展 5 示而不卖弄,重礼节、礼貌而不拘谨卑微。这样,讨人喜欢的外在表现就成为内在素质的一种烘托、说明和强化,从而大大加深考官的印象。

3.心理与才学互动的原则

一般来说,应试者走进面试现场面对考官时,心理压力会大大增加。如果不善于进行心理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控,影响正常应对发挥。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应试者很有才学,但他们的心理素质太弱,一走进严肃的面试现场就紧张心跳,恐惧害怕,不能自己,特别是涉世不深的青年,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式,往往乱了阵脚。这种教训应牢牢记取。实际上,心理与才学是一种互动关系。应试者应把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才学表现协调好,做到以才学稳定心理,以心理支撑才学表现,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此,在面试前既要注意才学准备,又要注意自身心理训;练和面试心理准备。在考试中,特别是入场后的前三分钟,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心理调节,稳定情绪,引导自己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这样在强大的积极心理支持下,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4.真诚与口才相统一的原则

应试者不但应在专业上用劲,还应注意追求嘴巴上的功夫,比如面试中常用到的演讲、对话等表达方式,要多加练习。面试前,在对有关内容进行预测、材料准备和策略谋划的基础上,还要精心地进行语言表达技巧的设计和试讲,看哪些内容宜直答,哪些宜婉答;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追求哪一种表达风格等。有时候,同样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的效果大不相同。在面试过程中,还要把眼耳脑口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把思想内容表达出来,努力追求出奇新巧,反应敏捷,不断闪现出灼人的思想火花。进而言之,面试口才的最高境界是要善于表达真诚,6 谈吐要真实得体。面试应答一定要说实话,把真诚表达出来,让人信服。真诚的东西才是最有矫力的。、面试应答不是演戏,不是演讲比赛,在这里,考官考察的是应试者的真实观点、看法和水平。所以,应答必须发自内心,实话实说。在这里,口才只是一种手段,决不是目的。我们应善于把个人的真实思想感情,通过卓越的口才表达出来,说得有力度,有重点,有逻辑性,思路清晰,动情感人,形成共鸣。如果你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一味地卖弄日才,那只会弄巧成拙。

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面试注意的事项

面试是竞争上岗的重要一环,是考察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决定一个人竞争上岗能否成功的关键。参加面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忌信口开河,杂乱无章

面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参加面试者必须在事前对要争取的职位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职位特征和胜任这一职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所述的内容上做文章。有些参加面试者对自己要竞争的职位,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翻来覆去地解释,对所应从事的工作,抓不住重点,东扯葫芦西扯叶,自己说不明白,听众也搞不清楚。

二忌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有的参加面试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在谈工作优势时好提当年勇,自认为条件优越,某职位“非我莫属”,做好工作不过是“小菜一碟”;在谈工作设想时,脱离实际,来一些“海市蜃楼”般的高谈阔论,极易引起听众的反感。

三忌妄自菲薄,过分谦虚

面试要求竟职者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竞争优势,大胆发表行之有效的“施政纲领”。但有的参加面试者却唯恐因自己的“标榜”,而引起评委和公众的不悦,把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弄到“水平线”以下。这种过分谦虚的表白,不仅不能反映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和气魄,也不利于听者对你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忌吐词不清,含混模糊

面试一般要求参加面试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言简意赅地把自己的基本情况、工作特点、工作设想向听众娓娓道来。但是有的参加面试者却不善于把握演讲的轻重缓急,虽连珠炮式地将整个演讲“一气呵成”,但因吐词不清,或语速过快,使听众不知所云。

五忌服饰华丽,求新求异

参加面试,服饰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和自然流露。参加面试是一项正规、严肃的主题活动,面试考官往往会以所竞争职位的需要和自己的审美观来评判演讲者。因此;参加面试者的穿着应以庄重、朴素。大方为宜。有的参加面试者认为穿得与众不同就会以新奇取胜,于是或服饰华丽,或不修边幅,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群众眼里通不过,也不会给评委留下好印象,从而使演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幸参加面试为广大人才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愿广大参加面试者能够克服演讲中的不良倾向,客观、公正地作好自我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地阐明思想观点和施政方案,向公众、向考官推销一个真实、客观的自我,通过竞争找到适合自己展示才华的工作岗位。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上)

一、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

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高层次领导者的知识面要宽,低层次的要专。总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第一层级。人们通常所说的领导者的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 9 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

二、笔试内容分类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部分,主要分为公共知识笔试和专业知识笔试两部分。

(一)公共知识笔试

公共知识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观察、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运用其理论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2.毛泽东思想。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 10 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党史党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党的历史和党建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并通过总结党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运用党建学说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党的自身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6.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基本概念的了解、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法律知识。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了解和掌握法学基本理论、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和部门法基本知识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依法行使法定职权的能力。

8现代科技。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前沿问题的了解程度。

9国情国策与时事政治。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

10.公文写作与处理。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熟悉和掌握 11 公文的基本种类、基本功能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公文的行文规则、语言运用和写作基本程序、公文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程度。

(二)专业知识

前面讲的公共知识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般要求,它反映了一个领导者的文化层次,而领导者的专业素质则体现了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和开展某项活动的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领导者的文化类别。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专业知识的考试目前主要按行业分类,共分12个大类,每个大类又细分为多个小类。具体是:

l.党务类: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机关党的工作。

2.经济管理类:宏观经济、内外贸易、交通运输、体改、统计,物价、工商等。

3.财经管理类:财政、金融、税务、审计、保险、证监等。

4.科技管理类:科技、环保、技术监督等。

5.文化教育类:教育、文化、文物、体育、广播电视、新闻等。

6.农林、水管理类: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气象等。

7.卫生健康类:卫生、计划生育、医药、防疫等。

8.司法类: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监察等。

9.劳动人事类: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

10外交外事类;外交、侨务、对台事务等。

11群体工作类:工、青、妇等。

12行政类:民政、宗教等。

关于专业经验,考试大纲的要求是:

1.报考副县(处)、正县(处)级职务的,一般应在45岁以下,具 12 备大专以上学历;报考副局(地、厅)、正局(地、厅)级职务的,一般应在50岁以下,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副县(处)、正县(处)级职务的,需分别担任正科。副县(处)级职务2年以上;报考副局(地,厅)、正局(地、厅)级职务的,需分别担任正县(处)、副局(地、厅)级职务3年以上;任副职5年以上且特别优秀的,也可报考上一级副职。

3.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县(处)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和2年以上相应的领导工作经历;报考局(地、厅)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具备8年以上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相应的领导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根据拟考职位的需要,适当放宽资历条件。

关于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则按岗位要求设定。

三、笔试技巧

笔试是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重要环节。笔试的特点是考生通过解答试题,让主考机关了解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众多考生同时临场,有统一的、较客观的评判标准,省时高效,经济易行。但笔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考生不能直观地向招考机关展现自己,而要通过卷面展示自己,因此,有必要了解几种常用的技巧。

(一)了解阅卷者的心理

考试一般都要专门制定评分标准,包括标准答案或有关评分要点及各解答步骤的分数分配方案等。评分标准是阅卷者评分的依据,它要求阅卷者按评分标准严格评分,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从理论上讲,评分 13 标准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这样才能保证评分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由于阅卷者有各自不向的评分原则。因此,往往在不同的人心里又有各不相同的评分标准。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用“你给试题分配分数的原则是什么”的问题分别询问24位阅卷者,结果竟有10多种回答。可见,在给试题分配分数上,评卷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阅卷中的认识过程就是阅卷者知觉和思维的过程,这里的知觉主要是指对考生答卷的知觉。在阅卷时,由于阅卷者与考生是相互隔绝的,因而,后者是次要的,有时不起任何作用。阅卷中的思维主要是指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要遵循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这些规律,当客观事物只有部分作用于感官时,人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补充,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存在差异。在阅卷时,阅卷者对考卷的知觉有知觉者主体经验作参考,知觉的结果与客观现实中答卷的好坏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知觉对阅卷时评分的客观性有一定影响。

从阅卷者主观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知觉是以观察为主的,而这种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阅卷(评分)就是要根据标准对考生每道题答案的对错进行判断和评估并赋予相应分值。其中包含了记忆、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等行为。分析是指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分解出来,比如,在给作文评分时,既要把作文分成若干段落来思考,又要对作文的卷面、词句、内容、特点等分别来看;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对作文评分时,经过对作文的分析之 14 后,要把作文各部分、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看,形成对作文的整体认识;比较是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将考生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比较,在考生的答案之间作比较;判断就是对事物进行最后定论,对试卷作何意见,评多少分。

目前,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试题类型主要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前者比较简单,比如判断题,阅卷者只需将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对照一下,便打分,几乎不加思考,即使外行人也能完成,一般不容易出现差错,有偶然性的差错也很容易纠正,对这类试题现大都采取计算机阅卷的方式,对于后者,阅卷者的心理过程就复杂多了,上面所说的知觉。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在阅卷中都可能存在,环节越多,过程越复杂,阅卷者的差异就越大,阅卷者情感过程中的爱好或厌恶、心境、美感、理智感和意志过程中的自制力以及个性心理等都能产生影响。最典型的是在评作文题时,阅卷者需要对卷面、立意、意境、结构、层次、语言及文字作出判断,这样,不同的阅卷者,所给的分数必然有差异。

(二)根据阅卷心理形成应试策略

l.卷面务整洁,字迹力求工整

由于阅卷人对考生是陌生的,阅卷人对考生的了解只是通过一张试卷,因此,考生在试卷上要下一番功夫。考生在答题时,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又没有乱涂乱画,字写得认真且清晰,阅卷人看起来既省力又省心,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体首先给阅卷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可能产生光环效应,对提高自己的成绩是有利的。另外,阅卷是一种艰苦的脑力活动,长时间的评阅工作必然会使阅卷人身心疲劳,智力活动效 15 率下降,如果考生字写得潦草,又乱涂乱画。且不按照规定的格式答题,必然引起阅卷人的烦躁情绪,影响评分的结果。因此,只要时间允许,一定要认真书写,字体未必像书法艺术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至少应清晰可辨。

2.答案简明扼要.切忌画蛇添足

一般情况下,正确因行标准答案是以要点或纲目的形式出现的,否则试卷和试题评定就会因人而异失去统一的标准。由于阅卷者对评分标准的顺从,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除非确属高见,且能得到大多数阅卷者的认可,否则难以得分。实际上,由于每个阅卷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和认识上的差别,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受到一致认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简明扼要,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对要点的解释要准确,若解释不对,还不如不解释。

3.做题先易后难,以求得到鼓舞

实践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和实现,产生愉悦感和良好的情绪,使人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增强信心,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反之,则会使人灰心丧气,产生一种挫折感,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难以进入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先要通看一遍试卷,心中有数后,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答,力争在不断满足、不断激励中愉快地完成全部试题。如果遇到一时解不开的题目,暂时抛在脑后,等完成其它题目后再做。4.要准确,力争一次成功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性倾向,先前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往往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使人习惯于按照业已形成的思路去思考问题。16 如果已经出现了错误,往往是很难发现和纠正的。因此,在答卷时,要把求准放在第一位,在求准的基础上求快,并且求准应立足于一次成功,即使放慢一点速度也争取一遍成功,这样就省去了反复检查的功夫。如果抱着“反正后面还要检查”的态度草率从事,不但难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可谓欲速则不达。5.尽量做到最后复查一遍

考试是一种紧张、复杂的智力劳动,总免不了犯错误,最后复查一遍是避免错误很有效的办法。试卷答完之后,头脑因得到相对的放松而较为清醒,因而,更容易发现在答题过程中注意不到、考虑不周的一些问题,提高试卷的准确度。在复查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解答上,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故多采用逆向检查法和变换方式检查法,前者指不从其正面按部就班、循老路前进,而是从其反面一步一步地进行反证;后者则是用与原来不同的方式解答同一问题,如能殊途同归爪可以确定答案是正确的。

(三)注意通免常出现的差错

在笔试过程中,有些题目并不是不会,很可能由于失误而出现差错,下面分析其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以提醒考生在考试中避免。1.选择性差错

这是在各类考试中常见的现象。考试时,如果考生对心理焦虑程度控制失度,就会引起对卷面解题信息感和灵敏度的下降。当出现外形、意义相近,但特征、本质内容有差异的相似试题时,很容易被相似因素所迷惑,造成信息感知的“错觉”,进而出现解题失误,另外,由于对题意理解不全,没有把握问题的精神实质,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动手做题,17 也容易出现失误。为此,考生在接受解题信息时,首先,必须调整情绪,保持心绪的平静,防止因焦虑过度而感知能力降低。其次,要认真审题,在弄清试题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试题的含义及提问角度,再进行本质特征的比较,弄懂试题提问的目的及解答要求,然后,再细心拟定作答内容,从而准确解答。再次,平时复习备考,掌握考试内容时,必须注意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严格区分相近的问题,力求甚解,切忌望文生义,胡编乱造。2.遗忘性差错

考生由于记忆发生故障,眼瞅着问题复习过,但又记不起来了。这是因为:第一,考生在接收知识信息时,对考试目标、内容、要求等不甚明确,在生理、心理、时间、备考内容等方面与考试的需求对应性较差,在考场上出现原先贮存信息的消失,或信息联络的暂时中断。第二,考生解题时注意力分配不当,引起记忆模糊或不完全。第三,正巧进考场的那段时间记忆能力较差。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必须注意两点:备考时尽可能使备考内容与考试内容相对应,并有意识、有规律地进行应试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适应性训练;在考场上要恰当控制情绪,合理分配解题注意力,不要做着这题却想着那题,防止出现短时遗忘造成信息联系的中断,万一答题中一时卡住,也不要焦躁,更不能胡乱拼凑。应暂时停止作答,迅速将注意力转移,等顺利解答了其他题目后,回过头来再集中回忆,或者干脆放下笔静坐几分钟,缓解一下紧张情绪,等冷静后再作答。

3.自是性差错

这类差错主要发生在那些骄矜和侥幸取胜的考生中。他们对试题的解 18 答总是视难为易,以易解难,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就立即作答,误将一些与解题非关联性的条件作为解题的已知条件,或者漏掉某些与解题紧密相关的要害内容,而单凭主观相象作答,致使解题失误,要克服这类差错,重要的就是要克服盲目自信。答卷时,应当见易思难,视易为难,认真细致,避免粗疏,镇定自若地解答。4.猜测性差错

这类差错主要发生在那些缺乏主见和自信心的考生中。他们在解题时容易为他人的神情或暗示所左右,如遇到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根本未理解题意等情况,便凭一时的感觉错误地推断,有的考生则以其他考生的面部表情、眼色等形式的暗示为依据判断是非,造成胡乱猜测。要避免此类差错,就要坚信自己意见的正确性,防止因他人暗示而造成应考失误,强化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贯穿于应考的全过程。5.习惯性差错

这类错误主要由于考生受原有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所致,在考试时,一种惯性使考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解题思维引向定势,严重影响了能力的发挥。避免这类错误的方法是:消除紧张情绪,充分发挥想象力,避开思维定势的影响,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地设想答案,然后进行分析筛选,从而正确地做出解答。

(四)学会一些答卷策略

在考试过程中,如果确因知识或能力所限,对试卷上的题无能为力(或从未学过,或没能力做完),不妨采取一些小策略来应付。

1、增加一分也好,决不留下空白

由于参加考试的人较多,考生也许因一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其实在考 19 场上多得几分并不难。因为许多试题的评分标准不仅看最终答案,而且要看整个答题过程。考生即使对问题一知半解.也应尽力做答,不留空白,就有可能得分。一些主观性试题在评分时有变通的可能,如果考生一字不答,阅卷者也无能为力。考生对题目一定尽力去答,能走一走算一步,再说,试题本身往往就有正常的暗示作用,随着题目意思发一些议论,阅卷者在评分时说不定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可以给分甚至符合答案的观点来,尤其是一些文史类的题目最为明显。2.只要不倒扣分,不妨尝试回答

选择题一类的题目适合尝试着回答,一般情况下,答错了是不倒扣分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相信,猜测和估算也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许多研究证明,在标准化考试中,“勇于猜测的人”比“谨慎小心的人”更容易得较好的分数。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让400名考生回答两份等值的标准化测验题,第一次不鼓励猜测,第二次鼓励猜测,结果发现,第一次平均分数22。5分,而第二次则上升到46。2分,差距很大。从理论上讲,是非判断题,猜对的可能是50%,四择一的试题,猜对的可能占25%,而实际猜测所得分数往往要多,猜测大都有一定的线索,况且,考生对试题一无所知的情况是不多的。即使凭常识也可排除一些不正确的选择项。另外,在解答阅读理解性质的选择题时,题与题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暗示,甚至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考生可以根据其中一肯定正确的选择去推论其它各题的选择,往往做对一个就全做对了。另有一种特殊情况,若考生对有的试题一无所知,为求得一定得分起见,就把最终选择定在同一项选择上,即全部选A或B或C,这样其中肯定有对的,并且一般B(对的机会比A、D多,因为若A对,考生选 20 择A后就不再往下看了,若D对,则浪费考生的做题时间,因此,一般把正确的答案放在B、C上。当然这只是通常的情况,没有规律。3.根据题目所给分数科学分配时间,不要提前交卷

许多人考试失误是由于时间没掌握好所致。他们或者毫无时间观念,慢条斯理地答题;或者只着眼于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而精雕细做;或者被一难题缠住,无法脱身;或者先紧后松,唯恐答不完而草草从事,答完后才发现时间还早,而卷面上的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这都不可取。因此,考生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要把试题的数量、难度结合自己书写速度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被一题缠住,草稿尽可能简略,书写力求工整不错,若提前做完了,也不要提前交卷,要认真检查,哪怕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每检查一遍都会有所收获。

(五)客观性试题技巧

这种性质的试题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使用较多的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下面逐一介绍其解题方法。1.选择题

包括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三种,其主要功能是有效考查应考者对所考科目知识掌握的广度,较全面地检测应考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这种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判断能力,也需要冷静仔细地分析比较。答题时要掌握下列方法:(1)逐项淘汰。先认真读懂题干,再把题干与第一个选择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看两者是否相符,不符就转入下一项,若前三项都被淘汰,就可认定第四项是正确的。当然,若仅读了第一项就认定是正确的,最好也把其他选项浏览一遍,以保证确认的准确性。(2)印象确认。这适用于正误判断和程度差异判断 21 两种性质的选择题,当你快速读一遍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后.如果某一个选项最先被确认是正确的,便可将此项定为正确项。(3)双向比较。即将备选项进行纵、横两个向度的比较,以各选项与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分辨出合乎题意的选项,通过这种向度的比较,能较好地避免因漏选或多选而失分。(4)两头收缩。即去掉大同,排除小异,将选择范围逐步收缩到最小,这最适用于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在设计时一般不以各项中都相同的某一点内容作为确立正确选项的依据,故可把“大同”的东西置于选项考虑之外。同样,某一个选项独有的特征也不可能是多项选择正确项的依据,这就可排除“小异”。两头收缩,作出正确判断。(5)大胆猜测。如果无法认定哪项正确时,不必太在意,不妨在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地猜测.这样既不会太浪费时间,也不会影响情绪。2.判断题

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是对于各种近似易混概念、公式、事件等记忆、分辨能力的测验。这种题看似简单,但如果草率对待,思路不对,同样会造成错误。

(1)根据试题表现形式,确立答题思路。判断题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结论式,是非项的陈述本身就是一个判断句。另一种是推理式,是非项的陈述在前,题干在后。在答题时,要注意前者宜采用回忆、辨析、差别定义的思维路线,首先回忆需要使用判断的知识内容,再分辨是非,找出干扰因素,作出正确判断;后者需对是非项进行推理,然后根据推理得出结论。(2)把握题目的设错特点,判断题目的设错手段主要有四种:即前提错、事实错、逻辑错、结论错,当然还有其他设错手段。答题时,要把握好设错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辨别错误的速度和准确性,22 无论如何,知要全面、细致理解题目陈述内容的含。,避免被迷惑。(3)重视作答小窍门。判断题的作答方式简单,因此必须要慎重,严格按要求作答,若需要改动,千万要处理干净,不要因涂改而产生歧义;不能在作答处划上对错两个符号,要大胆地判断;若有倒扣分的规定,更要注意。3.填空题

其主要功能是检测应试者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侧重记忆、辨别等能力。填空题所测内容大都是必须准确记忆、辨别、理解,而又是易忘、易混、易错的内容。填空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要用简明、准确、完整的语句作答,这当然需要记忆要准确,但也有下列技巧:(1)在答卷之前,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试题所叙述的内容与空白处应填写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着手按照先后顺序填写。(2)切忌填写的内容与题目本身的内容不相符。填空后必须重读一遍,看所填内容与题日本身的内容是否协调,意思上是否连贯、完整,是否有卡壳现象,若有要重新斟酌准确。(3)不能张冠李戴。如果题中连续设几个空,考生在答题时马马虎虎就可能出现此类现象。因此在作答时要注意答案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答案与前后相关内容的相容性,做到对号入座,避免答案全部正确而彼此位置颠倒所造成的失误。(4)逻辑上不能混乱。有些考题旨在检验考生对某些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程度,作答时一定不要随意改变逻辑次序,否则,即使填出也会因逻辑次序混乱而扣分。(5)要灵活运用联想、排除、对照、搁置等方法,恰当解决填空时所遇到的困难。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下)

(六)主观性试题解题技巧

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简答题、辨析题、判断分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综合思考题、阅读理解题、情景模拟题、写作题、职业能力测验题等。下面介绍部分题型的解题方法。1.简答题

这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原则、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考生在解答时需注意;(1)要清楚简答题解答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要点鲜明,表述精炼。解答时需开门见山,抓住重点,突出重点。(2)答前先打草稿或列出提纲,然后按要点顺序答题,一般不用举例。(3)要认真审题,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使用表现问题实质的关键词语。2.辨析题

这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科学原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科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在解答时需注意:(1)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是非实质,然后再判断是对还是错,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命题正确或错误的理由。用简单的语言总结,即结论判断,结论证明,结论推理。(2)判断题实际上是问答题的变种,是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基本原理,在做出判断后;阐述理由与做简答题一样。解题的关键是判断,而判断的准确与否又在于基本原理的把握,而基本原理的运用又必须首先对基本原理所含的主要理论内容、是非界限和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有全面理解和掌握。(3)注 24 意事项:原理的运用必须慎重,结论的判断必须以对命题的认真分析为基础;对问题阐述观点要鲜明、简明扼要,对结论的推理不能逻辑混乱,自相矛盾。3.论述题

这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解题难度大,常被认为是拉开档次的题目。其实论述题也并不象有些考生所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知识面广,思路正确,同样容易做好。(1)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本题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作为论述题一定要有论述的中心议题,全部回答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2)提出论点,即自己的主要观点,考生提出的论点一般宜精不易受最多设三个级次的论点,即论文题目直接提出的问题为一级论点,回答一级论点问题的论点为。级论点,以回春三夜夜点问题的论点为三级论点。这样形成以论点为支撑、以中心问题为主轴的文章体系。(3)要善于精心选择论据,论点是否正确,关键要看论据是否充分,这就要求考生在论据的选择上要注意:论据要有针对性,所选论据必须是能说明论点的材料,对论点具有强化作用;论据要有代表性,不能堆砌材料,也不能生拉硬凑,对所用的材料要进行筛选,(4)重视论述的方法,做到深刻全面。要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做到以事述理,以理服人,不能只讲空洞的大道理;再者,要注意说理的逻辑性,材料的运用要符合逻辑,不能互相矛盾,在表达上要规范、准确。(5)在上面回答的基础上.最后做出鲜明的结论,这是全文所述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要紧扣命题中心.做到观点鲜明。

4.阅读理解题

这类题主要是检测应考者对语言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包括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两部分,具有综合程度高、考查内容范围广的情点。考生在回答时要学会使用下列方法:(1)善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许多考生习惯于先读材料再做回答,这样可能造成如下的结果:读了材料后没有印象,回答问题时没有线索,只好再读一遍,浪费了时间;再者,开始不知道有多少问题、是些什么问题,回答时难免不准确。为此,考生在阅读材料之前先看提问,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使之在思想上有较为明确的印象,这样能提高阅读效果。(2)边阅读边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阅读不同于看小说,要慢慢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弄清材料与所提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特别注意与答题相关的重要概念、重点观点、重要依据,并对他们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把握关键的东西。(3)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与材料主体思想的关系,弄清材料中的特定背景下为什么用这些观点来反映中心思想,分析各重要观点与所在文段主体思想及全文主体思想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答题的角度。5.案例分析题

这类题主要是用来考核应考者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原理恰当,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条理清楚。考生在解题时需把握住下面的要领:(1)考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于案例分析题是根据案例所反映的情景而提出问题,这如同电视向观众展示一段故事情节后,根据情节提出问题要观众回答一样,考生不是案例当事人,而是观众,是局外人,只有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做出的答案才能正确。(2)根据案例选择最准确的原理。要在认真阅读案例材料、准确把握题意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原理,可见,原理的选择是否准确,原理 26 的运用是否恰当,决定了解题的成败。那么选择原理的要诀是什么呢?一要抓住案例情节的实质,以便确定分析的重点;二是运用原理紧扣案例进行分析,要根据材料描绘的情景选择原理和组织作答材料;三是处理好分析重点问题与分析重点相关问题所用原理的关系,防止所用原理彼此孤立,甚至相互矛盾;四是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科学、准确。(3)切忌空谈,分析要具体,条理要清楚,要以理明事,据事述理,不能只讲空洞的大道理,否则令人厌烦。同时,还要注意叙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6.作文题

这类题属于考查应试者逻辑思维、形象逻辑、创造思维、书面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试题,分为命题作文和条件作文两类。无论是哪种作文题,考生在做答时,都要注意抓住几个重要环节:提炼主题一构思结构一文字表述一润色补缺。在写作技巧上要注意下列几点:(1)要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①短小精焊,要避免因文字繁杂而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和中心的阐述;②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切忌论点过多,避免因此而引起的逻辑混乱、观点不明、思路分散;表意确切,用词要恰当,引用的数据、人名、年代、事件等准确无误。(2)在写作时,必须先弄清题意,再根据题意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构思结输和组织材料。(3)写完后要仔细通读全文,看看中心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层次结构是否合理论据是否有力,如有不妥之处,尽快修改。

7、情景模拟题

这类题正好与案例分析题相反,它要求应考人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 27 中,从自身材料精述情景的感受中,悟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考生不是局外人,而是“戏”中人。以此来考查应考人的适应能力和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答题方法上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考生应进入角色,以真实的心态去感受和体验,面对情景去分析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然,也不能因此忘记自己的任务(考试),受情景的迷惑而使观点偏颇,在开始答题后,要走出情景;二是要处理好答题要求与作答方式的关系,答题的方式方法要与答题规范要求一致。情景模拟题一般有两种题型,即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或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考生在回答时,必须看懂试题的要求,以防答非所问。

(七)自始至终保持必胜的信念

自信对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了自信,才能生存于世上,应付各种挑战,克服障碍,处书决断,坚守自己的信仰;反之,如果没有它,便会轻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受别人的支配。所以,人们常说,有了自信便能成功。自信为什么这样重要,原因有二:其一,自信能排除恐惧、不安等不必要的烦恼,使你能运用清晰的头脑,创造新的意念,并培养新的友谊,它还能使你获得一切成功阶段上出现的良机;其二,你的自信,将引起别人对你的信心,成功多半落在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身上。对于参加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的应考人来说,建立自信心,是获胜的保证。因此,考生在整个考试过程,必须保持自信心。

1。了解自信的本质

通常来说,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之分,实际的自我又可分为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28 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高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充满自信,如果主观的自我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缺乏自信,为此,你首先要重视自己、尊重自己,要维护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尊严,决不能看轻自己,要坚信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独立性,不必理会别人对自己怎样评价,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把握。实际上,正如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患有或多或少的营养不良症一样,也有同样数目的人患有自信不良症,营养不良症可以由药物来治疗,自信不良症却没人给你开药方,唯一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已,要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2.可以判断一下自己的自信度

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自信度:①在别人面前,会不会老担心着别人对你有怎样的看法?③是不是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觉?③与生人见面会不会胆怯?④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是否感到心慌?⑤是否会把过错嫁祸给别人?⑤在家里和工作单位里,是否总想发火?(7)是否怕失去日前的工作,弄得鸡飞蛋打?(8)与上级谈话是否会忸怩不安?上述八个问题中,如有一个“是”或类似肯定的回答,那便是危险的信号,必须尽快调整自己,恢复自信心。

3.多想一想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有利于增强自信。u

你可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优点检查表,这样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有着更多的优点:①情绪上的优点:温暖,敏感,关心别人,有同情心,能针对别人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慷慨,慈善,能鼓舞别人的信心,了解别人,体贴、照顾别人,考虑周到,接纳别人,支持别人,体谅别人,直觉准确。②智能上的优点:善于分析,知觉敏锐,聪明、智慧,29 反应快,善于掌握观念,能做深度的思考,领悟力强,记忆力好,对学问有好奇心,语言能力强,有良好的推理能力。③美感上的优点:对颜色敏感,对设计有创新意识,有想象力,能发明,能即兴而作,懂得配置家具,懂得选衣服,能安排食物和花卉,懂园艺,能弹奏乐器,能绘图,能唱歌,能演戏,能做手工艺,能跳舞。④人格上的优点:有热心,有勇气,有决心,诚实、坦白、公平,幽默感强,机动,自然,有口才,有说服力,思想开放,弹性大.有号召力,负责任,卖力,活泼,内省,温和,热情,整洁。(5)体能上的优点:平衡能力强,体力好,有忍耐力,协调性好,动作敏捷,具备竞赛的精神,双手灵活,体型良好。通过挖掘自己,就不难发现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优点,你也许会感到自己是颇有能力的,有比其他人优越的方面,从而较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能力。

4.克服影响自信的阻力

人的自卑感一般来源于幼年时双亲的教育不当,也就是说是社会压抑了人的个性,妨碍着自信的形成。如在家里,要服从长辈,尊重别人,要顺从别人的意见,要好好学习大人的行为,做什么事情都要征得别人的许可等等,这对孩子的社会化是有帮助的,但也压抑着他的个性和自信。在许多学校里,不但要求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还要批评那些有个性的孩子,使得孩子只有采取社会一般认为正确的感觉、思维和行为。因此,明确自己自尊心理的来源,也就向着克服自卑感迈进了一步,这对建立自信心很有帮助。

四、考试方法和试卷结构

(一)公共科目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l.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

2.试卷分数

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3.考试时间

150分钟或18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

司(厅、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

20%、中等难度题约

50%、难题约

30%;处(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

30%、中等难度题约

50%、难题约

20%;科(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10%。

五、考试内容比例

政治约25%;经济约20%;法律约20%;管理约20%;科学技术约10%;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约50%。

六、试题题型

(一)客观性试题:判断题,选择题等。

(二)主观性试题:改错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写作题(议论文)等。

(二)专业科目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

2、试卷分数

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3、考试时间

150分钟或18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

司(厅、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2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30%;处(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科(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10%。

5、试题题型

(一)客观性试题:判断题,选择题等。

(二)主观性试题:改昏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计算题,写作题等。

(三)面试

1、面试的目的

面试是对笔试合格者的进一步测试,面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

2、面试的方法

一、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又称标准化面试。该方法要求测评要素设计、试题构成、评分标准确定、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各环节必须扫标准化程序进行。考官根据应试者的应答表现,对其相关能力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集体面试的方法。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 32 般5-7人)在给定的背景下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其相关能力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文件筐测验

文件筐测验也称为公文处理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特定角色,在规定时间内对来自工作各方面的文件、报表、信件和其它信息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处理情况,对其相关能力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其它面试方法

工作取样法,角色扮演法,演讲法等。

在目前条件下,以结构化面试为主,其它方法可根据具体条件酌情使用。

3、面试的程序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考试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追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考试规则;主考官根据需要对参加小组讨论的人员进行角色的随机分派;主考官司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文件筐测验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考试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司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其它面试方法的程序

其它面试方法的程序根据其内在要求确定。

4、面试的测评要素一、一般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服动员别人,以及解释、叙述事情的能力。

二、领导能力

(一)计划能力:对实际工作任务提出实施目标,进行宏观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的能力。

(二)决策能力:对重要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判断,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 34 办法的能力。

(六)应变能力:面对意外事件,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能力。

(七)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能力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要求确定)。

三、个性特征

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个性特征。

5、面试的测评要素比例

一般能力约20%;领导能力约70%;个性特征约10%

江苏如何“考厅长”

经过80多天的紧张忙碌,江苏省公开选拔21名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已经结束,目前被选拔人员已相继走上被委任的工作岗位。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柯广坚说:“这次公选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了“群贤毕至”、好中选优。据了解,在报名参加考试的2886人中,最后选出了21名优秀年轻干部,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7.2岁,40岁以下的占73%,最小的31岁,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66.7%,其中57.l%的人是从副处级破格提拔的,实现了“使用一批,发现一批,激励一批”的良好效果。像江苏这样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办法目前已在全国推开,但权威人士指出,江苏的此次公开选拔,在考试这个关键环节为全国公开招考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对此次公开选拔的考试,江苏省对考什么、怎么考进行了反复酝酿,35 他们认为,这次不是考专家,也不是考学生,而是考副厅级领导干部,形成了以事择人、考用一致的共识。同时还明确了两条原则:通过考试,把报考者中那些专业知识较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人、党政机关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而理论素养较差的人剥离出来。把这样两种类型的参考者剥离出来后,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便自然脱颖而出。

此次江苏公选考试的题目力图体现这个指导思想。此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将潜藏在物质运动中的巨大信息资源挖掘出来,加以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作用正在与日俱增。„„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加强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因特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十分有害的东西泛滥;有些人有日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误导人们对真实信息的认知;人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黑容攻击甚至造成通讯中断、网络瘫痪。

对于这个题目,考试要求是:“阅读以上材料,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以‘高科技与人类公德’为题,写一篇论文,篇幅在1000字左右、”这个题目占整个基础知识试卷满分(10分)的1/2强(60)分,这样的命题既考参考者的理论素养,又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家们认为,这道作文题出得较好,题材新颖,立意深远,亦文亦理,不偏不倚。应试者也反映,作文题目出得好,容易下笔,但要写好绝非易货。考试结果也确实如此,大多数应试者分数集中在40分左右,进入50分以上高分段的仅有数十人。

类似的考题还有许多。比如,面试题中就有这样两道:一道称当你被任命为副厅长后,万一出现这样的困难——同级不支持,下级不服气,你如何开展工作?另一道题称,在对一工程最后审定方案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如采用国内设备,价值比较便宜,但质量难保证;如采用进口设备,质量比较有保证,但资金投入较大,在这样情况下作为最后方案审定上报的决策者,你怎么办?这样比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题,都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江苏此次能够命制出比较科学的题目,是与他们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分不开的。在公选工作开始后,公选办公室组织专人兵分几路,请中央组织部命制了部分公共基础知识试卷,邀请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全国3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00多名专家、教授分散命题,命制了240多套试卷。随后,按照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英语三个门类,建立了这次考试的专用题库。在此基础上又邀请了省内外56位专家分23个审题小组集中封闭审题、组合,创制了a、b、c、d四套公共基础知识试卷,21个职位的ab各两套专业知识试卷和ab两套英语试卷,然后,通过电脑选定一套试卷作为此次考试的考题。

此次考试的结果也表明,这样的考题选出了既有相当理论素养又有相当管理水平的人选。一方面是那些偏重理论研究者被刷了下来。南京有两所著名高校的多位教授、博导都热情很高地报名参选,满以为在笔试、口试中定能夺优,可结果都未能如愿,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入围。其中有一位颇有感触地打电话给公选办的熟人说,这次考题出得太绝了,光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答好的。另一方面是理论底子比较薄的党政机关的副厅长、处长们,在笔试以后全部被淘汰了,也没有一人 37 进入“决策”圈,其结果是只有那些理论功底扎实又有比较丰富实验经验者方有可能考得高分。

当然,也并非考分第一者都一定中选,因为最终还是要看综合素质。在这次新委任副厅级职位的21人中,多数人都是考分名列第二或者第三,是因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优于考分居于榜首者。这是符合“德才兼备”的要求的。

试论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段论述,深刻地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决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时代。随着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培养和开拓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应该在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一是树立高度的全局观念。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当然,局部与全局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某个部门是全局性的,对更大的范围里来说可能只是局部。但,不谋全局就不足谋一隅——任何负责局部工作的领导者,都要善于把全局工作与局部工作融合在一起,这样局部创新才能对全局工作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注意提高学习能力、增加知识积累。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是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与批判精神。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又会真正从实际出发,尝试用新的思想和新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

四是要有自我否定的精神。创新不但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勇于否定自己。现实中不乏这样的领导干部,新到一个岗位后,为了打开局面,一般能够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陶醉于这些成功经验之中,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框,很难继续创新。否定他人易,否定自己难。那些已经有过成功经历的干部尤其要提醒自己这一点。

五是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 39 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新。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践性的活动,创新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重要环节:第一,善谋大事、善干实事,在新的发展时期,领导干部要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谋大事上。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干大事、实事,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全局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样”文章,集中时间精力,看准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在大事、实事上闯出路子干出成效来。

第二,善攻难点,善破难题。领导干部在创新活动中就是要勇于挑重担,着力攻难点,破难题。以多向思维,想别人所未想,谋他人所未谋。领导干部也要率先垂范,沉下基层,抓好难点,热点问题,拿出响当当的示范精品来,以此推动全局,提高整体效应。

篇3:浅谈高中政治的答题思路与技巧

【关键词】高中政治;答题;思路与技巧

在很多的老师和学生的严重,高中的政治理论课是最没有意思的,内容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生进行学习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老师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中总结了笔者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通过系统的分析高中政治答题技巧和思路来改变在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

1 把握基础,突出核心

1.1基礎是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相对应的,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力才会不断上升。对于高中的考试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对考试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失分主要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教授,对于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都是离不开基础知识的。

一般来说政治试题的内容都是比较丰富的,可以选取的材料也是非常多,答案往往也不是唯一的,出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为根本依据,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所以学生在进行备考复习时要以课本上的重点、难点还有热点为自己复习的重点,注意知识之间相互的联系,通过系统复习建立一个强大的重点知识网络体系。

比如说对于税收的定义以及其基本特征的记忆,如果分析总结比较到位的话可以采取下面的记忆方式,税收的含义是由六个方面的意思,主体是国家,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依据是法律,凭借是政治权力,特点是无偿取得;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然后可以从税收的定义来具体分析税收的特点,税收的主体、依据和地位又说明税收具有同定性;税收的依据和特点又说明了税收具有无偿性;税收的主体和凭借又说明了税收具有强制性。在平时学习时不能只是单纯强调基础知识的机械记忆,还需要加强理解,应为试题不会只是单纯考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而是会重点考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1.2主干是核心

基础知识当中的重点就是主干知识,对于主干知识的掌握可以很好的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所以主干知识非常重要。比如说商品的特性,价值规律,市场的调节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三观,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以及联系的观点等等一些东西都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并且整合的,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还需要抓住核心,那就是主干知识,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比较的轻松。

2 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1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般高中政治科目试题可以分成主观题和非主观题两个部分。对于考试来说,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除了平时知识积累和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想要取得高分的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选择不可以掉以轻心,要认真对待,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确定解题的几大因素,主要包括基本内容、出题的意图,考察的相关知识等。同时明确所给材料当中的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尤其需要分析清楚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留意问题设问的方式,根据这些最后确定答题需要涉及到的知识和理论。

2.2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非选择题对于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对于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在面对这些题目时很多的学生都感觉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往往在进行答题时就胡乱的编写。和面对选择题一样,首先还是要明确题目出题的目的,因此首先就是要认真的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体和主要内容,然后阅读题干,明确需要考察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要点进行答案语言的组织。进行答题时思路以一定要清晰,要点突出,积极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术语,最后就是书写要规范、工整,字迹清晰。

3 坚持联系实际,关注时政要闻

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对于世界大事也要留心关注。对于政治科目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其最主要的特色,因此每年发生在社会上的大事都可能成为出题的背景,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平时多读书看报,收看新闻,关注时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比如说2013年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五年的时间流逝,崭新的水墨镇都江堰、新汶川县城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说明了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如果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汶川等城镇的变化说明了我国经济在不断快速发展,经济上取得的进步非常巨大,只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可以这么好的完成灾后的重建任务。其实,积极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中的事物,慢慢的学生就会发现课本上学到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

高中政治学习虽然枯燥,但是只有掌握了其中学习的窍门,在进行答题时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一定要多关注发生的时政要闻,积极的思考,善于发现。然后在课程的学习时才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书祥.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与规范[J]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2(5)

[2]易青玉.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J]考试周刊,2012(24)

[3]翁丽娟.初中英语复习中的试卷讲评课浅析[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30)

篇4:公选结构化面试答题技巧

这里只重点强调几个必须注意的基本技巧,希望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注意。

1、在面试思维技巧上,严格按照“四步曲”来思考和回答问题。四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这是赢得高分的不二法门。因为,一是从辩证法、两点论等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类型的题目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说清楚楚,也符合我们的辩证思维技巧;二是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便于掌握。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和答题过程中,首先要找准“题眼”,即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核心,也就是“考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四步曲”回答,会达到“八九不离十”的效果。在此,我们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别人都只强调“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忽视了“怎么看”的问题,而这正是你区别于别人,能表达出你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亮点和关键所在。以题为例:

例如问:“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答题思路】

1、(是什么)题目中所反映的这三种现象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反映了我们部分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错误的群众观、不正确的政绩观、浮躁的工作观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害无一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为什么)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没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第二,党性修养严重不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第三,干部考评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提拔任用干部时是上面说了算,群众的话语权十分有限;第四,干部监督、问责不到位也是产生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第五,干部作风漂浮。

3、(怎么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工作观,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4、(怎么办)解决办法:

第一、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要热衷于“密切联系领导”。

第二,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调研时效,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三,依法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第四、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五、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六、改革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评体系,让作风漂浮、不负责任、形式主义的干部提拔重用没机会、工作没舞台,创造一个注重实效、关注民生、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2、答辩时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深刻性、创新性、全面性。要讲究技巧,反应

要敏锐,逻辑要严密,思路要清晰,表达要准确,声音要抑扬顿挫,底气要足,要能打动评委和旁听者,因为旁听者的情绪也可感染评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高分。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从答辩内容来看,答辩时一定要紧扣以下三点:(1)直奔主题,不要拐弯抹角。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出口千言,离题万里。一般情况下,答辩要求在30分钟内回答3一5道题,每题5一6分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展开,不可能泛泛而谈,只能直奔主题。例如我在回答最后一道题,即“假如你被选上并被送训,请你以“领导干 部-定要慎独”为题,发表一个5分钟的即兴演讲时,就直入主题,顺着什么是“慎独”,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慎 独“、怎样才能做到“慎独”这个思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事后据评委讲,这道题回答得也相当不错。(2)尽量多答要点。这也是公选答辩得高分的一条成功经验。如果评委手中某个题目的参考答案只有三个要点,而你回答出的五个要点中正好有三个与参考答案相一致,那就很 难失分。反之,如果评委手中系每个题目的参考答案有多个要点,而你只回答出了三个要点,就是回答得再好,你也只能得60%~70%的分数。(3)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答题要考虑结合现实的紧密度。这也是参选者答辩时必须把握的一个重点。外语学习

二是从表达技巧来看,观点要明确,层次要清楚,语言要灵活,有的话不能讲死。在涉及数字而又把握不准时尽量用敦为模糊的语言。例如:我认为这个问题包含如下“几个”要点,在此用“几个”而不用具体的数字“三个”、“四个”或“五个”来回答。从实践经验来看,答辩是个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灵机应变,快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话讲死,就不利于发挥。如果笼统他讲“几个”主要观点,就有利于灵活发挥,反之,如果话一讲死,而回答时又一时记不起来,就会忙中出错,出现卡壳,越是卡壳越紧张。后面就是完全能回答出的题目也答不好了。这样的教训也不少见。

3、掌握分类答辩技巧,注重答辩方法,力争出奇制胜。

(1)职位动机类答题技巧。考官对这种题的评分参考包括:“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自我评价比较客观,并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给人的印象深刻。行为端庄自信,不矫饰不炫耀,成就取向较高。语言表述准确,精练”。答动因时在语言上可以用“报考这个职位我有三个情结、有四个优势”等句式,注意真诚、可信、简练以及引用数据的准确性。

(2)政策理论类公共题,严格按“四步曲”来思考和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紧扣,赢得高分。这类题答题时要求紧扣主题,思想理论水平较高,有较强的宏观思维能力和独到见解,能结合实际,语言表达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思维敏捷,举止大方。

公选结构化面试的出题类型和命题特点

公选领导干部结构化面试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我们也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与公务员面试、企业人员招聘面试相比,公选面试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从题目的数量和结构化面试的时间上来看,公选结构化面试题一般出4—6道题。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2009年,湖北公选副厅、杭州公选副局都是4道题20分钟;四川公选副厅、徐州市公选新闻发言人都是5道题30分钟,上影集团公选副总裁面试是为6道题30分钟。

从出题的内容上看,大致分为公共题和专业题两个部分。公共题注重测试基本政策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对时事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关注度,专业题主要是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具体分,我们又可以从测试的方向上把它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职位动机类。这是常见的一种面试开头方式。如上海市公选上影集团副总

裁职位面试第一题就是“谈谈你报考这个职位的动因。你认为当前我国电影行业的主要问题何在?怎样解决?”。四川公选巴中市副市长职位第2题问:“你认为你对报考副市长这一职位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上任之后将怎样开展工作?”。徐州市公选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结构化面试第一题要求考生先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并结合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要求谈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的考试还问考取以后将在工作中如何做,你认为你所报考职位所在行业主要问题何在,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对策,等等。这种题一般只一题,不是每个公选中都会考,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为规避考生透露个人信息不利于考官公平公正的打分,干脆回避掉这个问题。比如说湖北今年的公选就没有这个内容。但考生还是必须要认真准备,特别是要结合所报职位进行一些行业上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结合行业思考问题是必然会涉及到的。

第二类为政策理论类,必考无疑。这类题主要包含公共理论题和公共政策题两个方面,主是检测应试者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所以是必考题。8月12日湖北公选审计厅副厅长职位时第一问就是问:“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测试应试者思想素质中的群众观、权力观、工作观和事业观、政绩观等。8月13日、14日湖北公选省妇联副主席职位和省工商联副主席职位面试第一题是问:“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提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平是件至关重要的工作,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这是考“官德”,主要考评应试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党性修养方面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9月6日四川巴中市副市长职位面试第一问:“现在有的干部调研时走马观花不深入,有的干部决策时乱指挥瞎决策·,你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对解决这些现象有何建议?”2008年上海市公选上影集团副总裁面试第二问:“温总理在2008年3月答记者问时说:„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让你坐在台上‟。你是怎样理解的?”考察应试者的群众观念。杭州市公选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面试题第一问:“胡总书记最近指出,必须始终不懈地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使各界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请你谈一谈,这些指示精神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有哪些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你通过公选,担任了副局级领导干部,你将如何贯彻落实?”这是测评考生的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官德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和素养。杭州市公选文广新局副局长前面两道题问:“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在宏观调控政策上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要求,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可行的措施来实现保增长扩内需?”;“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是典型的公共政策类题,紧扣当前重大政策和时事热点来发问,要求考生关注时事,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敏感性。考试论坛

第三类组织协调类,必考无疑。主要测评应试者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如今年湖北公选省妇联副主席、省工商联副主席职位结构化面试第二道题都是要求考生举一个以往领导工作中亲自组织和参与的一项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湖北省公选审计厅副厅长职位面试题有一问,“假如你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之后,分管的处室干部中,有的敬业但缺乏开拓精神,有的干劲大但平时要求不严,有的工作负责但缺乏大局观念。你将如何带好这支队伍?”主要测试领导方法,如用人、激励和授权等。四川省公选巴中市副市长职位第三题问:“你认为你在过去的工作中你最满意的工作是什么?有何启示?”。徐州市公选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结构化面试问:“作为市政府副秘书长,如果你的领导让你负责一项重要而又紧急的工作,但此时应该配合你的工作的同事非但不配合你的工作,反而从中作梗,请问你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上影集团副总裁职位面试题:“有人说:一把

手就是抓主要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当好一把手?”。

第四类为情景应变类,必考无疑。主要测评应试者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反应水平。湖北省公选审计厅副厅长职位面试问:“某厅拟用半年时间对过去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清理,其中有一些文件是与其他部门联合发文,涉及面广、难度很大,厅里决定有你主抓此项工作,你怎么办?你认为这项工作的难点有哪些?应如何解决?”测试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执行力和工作方法等。上影集团副总裁面试第五问“你作为上海影视集团副总裁,看见街头有你们公司刚出品的电影的伪劣光盘出售,你怎么处置?”。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公选面试第四问:“我市某地发生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众说纷纭,但与此事相关的责任部门的领导希望市政府待事件处理完毕后再发布消息,作为新闻发言人,你将如何对待和处理?”。杭州公选法制办副主任出题:“假设你担任市政府法制办的副主任,一段时间以后,坚持严格依法行政,那么对部门、对政府草拟的文件措施把关很严格,一些不合格的文件、措施都因为你没有签字而导致出不了台,因此就有很多部门说你做事情比较呆板,没有创新精神,对此,你如何处理?”还有一问:“某市一大型国有企业向职工非法集资,期满以后无法兑现,引发了数名职工向市政府集体上访,市领导要求你代表市政府法制办来参与、办理这件事情,请你依法提出有关的处理意见”。

7、单位一、二把手有矛盾,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第一,在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领导风格和艺术、资历和年龄不同,单位一、二把手有矛盾是难免的,我应该承认和接受这种现象。

第二,处理单位一、二把手有矛盾,要以工作为重。服从一、二把手的领导,对一、二把手不分亲疏远近同样尊重,对直接分管领导安排布置的工作要坚决完成,对不直接分管领导安排布置的工作,要在不影响和加剧一、二把手矛盾的情况下设法完成。

上一篇:有机蔬菜市场分析下一篇:提车流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