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2024-05-18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精选10篇)

篇1: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基本特征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将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湿地景观丧失、湿地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以及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等方面;指出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湿地资源,协调湿地管理体制、完善湿地法制体系、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与国际交流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是关键.

作 者:孙志高 刘景双 李彬 SUN Zhi-gao LIU Jing-shuang LI Bin  作者单位:孙志高,SUN Zhi-gao(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刘景双,LIU Jing-shuang(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李彬,LI Bin(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20(2)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湿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篇2: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中正式确立的.但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尚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统一定义.本文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土地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我国西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有利于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这种稀缺资源,而且对实现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余跃 孙建雄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当代经济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篇3: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调研,可持续利用

1 引言

常州地处江南水乡,北枕长江,东扼太湖,古运河横贯其间,城乡河网纵横交错,自古先民就沿河而建、傍水而居,境内主要湖泊有太湖、滆湖、洮湖,较大的湖荡的有钱资荡、白龙荡、北堵荡、黄天荡等,现有圩外水域面积达525km2。这些水域、草甸、沼泽、芦苇、浅滩、岸边草丛、堤岸防护林网等多种生态系统构成了常州市独特的江南水乡自然景观。虽然近年来湿地建设与保护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湿地保护管理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2 常州市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湿地面积锐减

根据遥感资料,常州市湿地保有率1960年约为36.0%,1980年降至26.7%,而最新遥感影像解译结果,2008年常州市湿地保有率不足20%。从1960年以来,常州市湿地面积损失累计约240km2,相当于1.5个滆湖的面积。由于保护管理意识薄弱,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目前常州市现有的30%湿地正面临着被填没的威胁,湿地面积正在以每年超过1%的速率递减。这其中,固然有湿地水文情势发生变化,同时也存在自然水土流失、淤积等问题,更重要的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认知不足,湿地保护意识淡漠,以及城镇快速扩张和开发建设,这些导致一些原有湿地变干,甚至退化消亡[1]。

2.2 水体污染

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市水环境污染还仅局限于城市区域,主干河道普遍能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滆湖、长荡湖等大型湖泊水质都在Ⅱ类水以上,营养状况属于中营养水平。而30年后的今天,已再难觅Ⅲ类水质的河道,滆湖、长荡湖、竺山湖水质均在Ⅴ~劣Ⅴ类水的水平上,营养状况也由中度富营养化逼近到重度富营养化的水平,原有湿地功能逐渐弱化或丧失。此外,竺山湖雅浦港河口及太滆运河河口水质,已监测到明显的生物毒性效应,大溪水库中底栖动物物种数也由2003年的80多种骤降到现在不足30种。

2.3 水生态荒漠化

湿地破坏带来了水生生物普遍的消亡,无论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还是一般的湿地区域生物多样性全面衰退,生物群落类型减少且优势物种多寡失衡[2],水蚯蚓等耐污生物大量出现。资源物种偏少,储量减少,野鸭、白骨顶、青蛙、毛蟹等许多物种消失或成为地方稀有种。目前滆湖鱼类已从原有的60多种减少到现在的不足30种,底栖动物从50多种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0种,沉水植被从20世纪80年代90%的覆盖率退化到现在的不足5%。在常武地区,80%的湿地水体螺、蚌、蚬等软体动物消失,城区几乎绝迹,而这些生物曾经是水乡自然生态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河网鱼类已从原有的60多种减少到现在的10种左右。

2.4 功能弱化

河网湖荡被切割分离,联通性受到破坏,水流不畅,堤岸硬质化、垂直化,破坏了水陆交错带的生态联系,造成水陆生态系统隔离。湖泊沉积速度及沼泽化加快,库容减少,致使湿地原有功能大大弱化,防灾减灾能力降低,自净能力减弱,环境承载能力降低[3]。据统计,湿地消失、结构破坏至少带来了区域内30%环境承载力的损失,按照目前水环境区域补偿计算方法[4],仅化学需氧量一个指标,每年损失可达2.16亿元。同时,湿地的污染至少造成了常州市20%水环境容量的丧失。

2.5 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制度层面,国家和省现有的适用于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还大多分散在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常州市至今也没有出台专门地方规范性文件,致使湿地无论是保护管理、重建恢复,还是在执法监督上均缺乏制度保障。在管理层面,因管理涉及部门过多,各单位各司其责但关注重点又均未落在湿地资源保护上,难以形成管理、保护的合力,甚至还带来利益冲突。多头管理致使对湿地监管能力薄弱,此外,湿地保护资金,也尚未落实固定的财政拨款渠道,不少经费仍隐含在其他费用中,极易造成财政资金的占用[5]。

3 常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3.1 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是核心

(1)加强湿地管理与保护,首先是要提高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保护为基础的思想。长期以来对“湿地”不正确的认识和对“湿地利用”的片面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是导致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以持续发挥的主要社会原因[6]。因此,要实现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就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要树立以保护为基础的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严格保护来规范利用行为。

(2)健全湿地保护机构。目前已建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江苏也已建立了省湿地保护站,苏州在2009年4月建成了省内首个市级湿地保护管理站,南通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保护区也已规划建设管护站。应组织成立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并尽早履行其管理职能。明确湿地保护资金财政拨款渠道,确保湿地保护、环境监测、生态观察与科研的需要。

(3)开展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湿地保护地方规范性文件,明确湿地保护部门及职责,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保护体系。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牵头开展湿地保护规划与重要湿地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明确提出湿地保护对策,开展湿地的“一对一”保护工作,并将阶段性重点目标纳入政府规划中,确保湿地资源得到保护。

3.2 保证和扩大湿地面积是关键

要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杜绝“先建设,后保护”、“先侵占,后恢复”的不当做法,对现有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区分识别城乡湿地的关键区域,优化配置常州市的湿地资源,建立城乡湿地保护区,形成渐进式、等级化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框架[7]。

切实保障湿地基本用水。制定湿地生态与环境用水保障体制,建设调水、补水的长效机制,确保湿地不干涸。如用市政回水作湿地的补水等,确保现有湿地面积不减少。全面开展湿地原位修复。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在前期对市区河道、湖泊、水库生态修得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加以总结,因地制宜,对全市所有自然湿地逐步全面推行退耕(养)还泽(滩)、湿地植被恢复、物种栖息地恢复等建设,再现原有重要湿地面貌及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1,26(4):23~24.

[2]刘增礼.广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171~172.

[3]邓培雁,陈桂珠.湿地价值及其有关问题探讨[J].湿地科学,2003,1(2):42~43.

[4]韩雪.长沙市城市湿地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2):61~62.

[5]徐建利.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5(4):83~84.

[6]杨邦杰.中国湿地保护的现状、问题与策略——湿地保护调查报告[J].中国发展,2011,11(1):123~124.

篇4: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河西走廊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有: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河西农村地区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城镇化受水资源状况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用水量在日益增长,同时消耗量也在较高,呈现出农村农业、生活、工业化用水的矛盾。农村地区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很多地区的灌溉农业存在着春旱的问题;土地的盐碱化和沙漠化日益严重;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方面存在较多不和谐;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存在滞后;农村地区生活用水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相应的督察机制。

河西走廊 广大农村地区用水主要集中在:农业用水、农民生活用水以及养殖用水,城镇化工业用水等。在深入了解和调查中我们总结出我国河西走廊农村地区出现上述问题和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从自然条件方面而言,河西走廊农村地区降水稀少,降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农村地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内陆湖泊很少。 河西走廊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发展农牧业。农业主要发展灌溉农业,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

其次从人文社会方面,该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且多居住积聚,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多为荒漠化的戈壁沙滩等;该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水资源的监管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发展了节水农业,但是后期的持续工作较缺乏;用水的效率较低;水资源的消耗较大,破坏水资源的循环周期增长;对乡镇企业用水以及排水标准制度缺乏相应的措施;部分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用水、排污等存在问题;人民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差等。

在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的优势非常明显,第一:该地区面积相对较大,是我国重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第二: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同时光照条件较好,发展农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粮食以及各种肉类较丰富,有重要的后备作用;第四:广大农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的种类较多,储量较大,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地区还有丰富的石油等资源;第五: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有利于河西走廊农村开发的各项优惠措施;第六:该地区劳动力较丰富;第七: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等;第八: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第九:该地区开发较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十:连接着中亚各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第十一: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的重要交通干线等。

河西走廊农村地区发展的劣势:第一: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生态条件较差,降水少,多风沙,受地形影响较大;第二: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交通不便;第三:劳动力丰富但素质较低;第四:科教文卫事业较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第五:该地区民族较多,发展程度不;第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和开放等;第七:节水意识欠缺,水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遭到恶化,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对农村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的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水资源的匹配。首先,在尊重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从而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其次,统筹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水资源协调发展。培养广大农村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用水意识,做到水土平衡、水量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在保障人们群众日常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流。同时合理的进行关井压田,退耕还林,确立农田的等级并划分专人进行监督,确立农业灌溉的水权水量制度,在确立水权时一定要和当地实际相结合不能盲目的大体归一的进行划分,尝试进行创新,首先应该由农户根据自家的生活及养殖规模合理的向村组进行填报申请,村组作为最下级较前的开始审查,审查通过之后报镇管理机构进行审批,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清楚,如果按照现行的水权分配,不做一定的摸底备案,存在较大的漏洞,虽然工作量较大,但这样可以切实从源头得以管理。保水源,保护重要的干支流,沿途设置和划定专业的保护区,加强沿途渠道建设,冰雪冰川融水发源地要做好源头治理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借助互联网等发展电子商务,可以主要经营一些本地区有特色的物品。

在发展农业时,可以向先进的地区学习,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抓住当地的一两项特色,进行整合包装等,将农民增收与水源保护相结合。

借助中央和地方自身的财力物力,加强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建设和普及,使其规范化和长效化,针对个别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建后长期荒废状况,相关部门要切实整改,在统一规划时,应该多方听取意见,切实杜绝不与实际相结合现象。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做好基础服务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积极支援当地各项事业建设,进行水资源保护。

在村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大力整改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使居民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邀请相关的人员对农户就水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宣传,提高他们的安全饮用水的意识;一个地区确立统一的规划以及人均等应该有统一的用水标准,在水价和收费上做相应的奖惩制度;规范乡镇企业的用水排水制度,对一些不遵守相关规定的企业可以在政策费用上进行一定的惩处;在每年政府应该派一定数量的农民人员去一些具有借鉴意义,并且在节水上有经验的地区学习他们的方法和制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规划乡镇居民点,合理规划社区,不应该盲目的发展和建设居民楼,针对有些典型的突出问题要提前预防和解决。

养殖本地区具有特色的牲畜,在养殖棚建设期间,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提前对相应的市场有一个判断,多方联系帮助困难群众贷款等,还要参观相应的优秀养殖棚,听取相应的意见经验,做到少走弯路,积极帮助农户联系幼畜等,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一对一帮扶政策,落实党的政策,在养殖过程中要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设立专业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和流动站,在后期积极联系对外销售渠道。

在现有日光温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其良性循环,政府应该与当地的运输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也可以建立大型的收购站,进行冷藏等手段,切实减少损失,也可以借鉴先进地区农户联合建立统一的服务站进行处理,需要政府、农户、采集商多方合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在一些生态问题较严重的地区积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落实移民政策,前期做好宣传工作,在安排移民工作时,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后续安排应该到位。

农村地区应该制定符合自身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规划,上级部门帮助实施,并且每年定期进行分享和总结,各个行政村确立负责人等。

也可以招商引资,利用一些大的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在招商时严把污染观,做到真正的科学发展。

总之,河西走廊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身的优势合理规划和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利于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有序发展。

篇5: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贫困地区资源系统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探讨--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

本文在阐明资源系统概念基础上,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揭示贫困地区资源系统的`状况与特征,并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作 者:李玫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刊 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年,卷(期):19(3)分类号:F119.9关键词:忻州市 贫困地区 资源系统 可持续开发利用

篇6: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探讨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探讨

土地是人类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它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终将耗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毁坏耕地过多,为此而吃尽了苦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说,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作 者:纪美华 作者单位:南京金经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 210029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年,卷(期):“”(z2)分类号:F301关键词:耕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对策

篇7:可持续利用下水资源论文

(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供需矛盾是目前榆林市水资源持续利用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由于长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榆林市在水资源的勘测和数据的管理分析上有较大不足,目前许多数据还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获取的。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演化,水资源数据势必会有了较大改变,这一现象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榆林地区水资源造成了巨大阻碍;其次,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榆林市各地水利工程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在实际利用中供水规模难以达到设计理论水平,大大影响了日常的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改善已有的水利工程,夯实榆林市水利工程基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用水缺口巨大。榆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全市的供水缺口非常巨大,“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的供水缺口达到了4.5亿立方米,导致生产、生活用水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榆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的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污染,特别是矿区污染。榆林市是一个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煤、气资源特别丰富。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对于矿产和能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这也为榆林市的资源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多年来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效益,导致目前资源矿产区域的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直接影响了农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安全。目前,全市的水污染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达标排放量不到20%。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在榆林这样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域,全市内对于节水的宣传不强,市民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这不利于水资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许多水资源利用政策也难以普及;其次,缺乏执法。无论是从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还是基础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相关规定的落实,榆林市都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水资源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一个保护水资源的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最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目前榆林市在水资源保护领域采取的还是相对落后的传统手段,主要依靠用水规划和水资源的外调来解决全市的用水问题,缺乏对于节水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榆林市范围内农业灌溉平均用水定额为322m3/亩,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在0.5以下,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

二、虚拟水角度的榆林市水资源压力分析

虚拟水概念最早由以色列的农业研究人员提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所需的水资源的数量。虚拟水概念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榆林市实际的用水需求总量。此外,结合虚拟水概念,学者又提出了水足迹的概念,将人类消费和水资源系统联系起来,并直接反应一个地区实际的水资源消耗量。水足迹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环境用水。这三部分的水资源量之和为该年的总水足迹,其与人口的比值即为该年的人均水足迹。总水足迹与总可用水量之比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状况,正常情况下,水资源压力的数值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水资源理论上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可以通过较为方便地手段缓解水资源压力。当该数字大于1时,则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处于缺水状态。利用算模型,我们对榆林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用水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调查

目前榆林市的水资源整体状况仍并不十分明确,许多数据亟待更新。因此,首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全面摸查全市的水资源状况,通过科学手段对水资源的存量、用量、可开发量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调查整理。此外,对于重点的水源地,要加大研究调查力度,并且编制长期的水资源数据调查规划方案,逐年逐步完成。这些数据可以为榆林市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也是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采用新技术,改善工农业用水现状

对于现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榆林市应该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重点管理,在其生产中的用水量、采水方法和排水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不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律要求整改,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督、处罚。此外,还应该帮助这些工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人,引进相关的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由政府牵头,组织和个人参与的方式,加大整改榆林全市的水资源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于未来开工建设的工农商业组织,应该有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准入门槛,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入更多地健康、绿色产业,改善榆林市整体的用水环境。

(三)虚拟水调配促成产业转型

篇8: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1.1 区域概况

洞庭湖位于28°30′~29°31′N,111°40′~113°10′E之间,分为东洞庭湖、横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现有湿地面积约1.52×104km2,天然湖泊面积2625 km2。洞庭湖湿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夏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夏秋晴热少雨,秋寒偏旱。多年平均气温16.5℃~17.0℃,1月平均气温3.8℃~4.7℃;7月平均气温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50mm~1450mm,无霜期260 d-280d,年平均湿度80%。整个湿地呈现“涨水为湖,落水为洲”的动态景观,每年洪水季节“四水”(湘、资、沅、澧)和长江“三口”(藕池、松滋、太平)都有大量泥沙入湖,年平均淤积0.984×108m3,湖底年均淤高3.7cm,水体日益变浅,洲滩面积以平均每年4.0×103hm2的速度扩大。

洞庭湖湖岸平缓,由岸向湖心逐渐倾斜,植物随湖水深度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湖面有挺水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群落;浮叶植物菱(Trapa sp.)、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等群落;漂浮植物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浮萍(Lemna minor)、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群落。水中有沉水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等群落;低滩分布有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苔草(Carex sp.)、蒌蒿群落(Artemisia selengensis)等。高滩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或柳树(Salix sp)等群落。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面积踏查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包括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横岭湖所有防洪大堤至湖心区域,样方大小为草本lm×1m,乔木20m×20m,调查时分不同水位梯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的季节进行调查,记录样方内各物种的主要生态学特征,如高度、密度、频度及盖度等指标,并采集植物标本。水域中植物的调查采用特制铁夹(0.5m×0.5m)进行。调查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洪水前)和11-12月(洪水后)进行,在2007-2011年间每年根据洪水的涨退差异进行适当调整。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植物种类组成

洞庭湖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根据几年来的踏查结果统计,洞庭湖湿地有高等植物66科182属265种,以被子植物为主,有59科174属256种,分别占洞庭湖湿地植被科、属、种的89%、96%和97%;蕨类植物为其次,共有7科8属9种。在湿地植物群落构成中,禾本科(Gramin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蓼科(Polygonac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胡麻科(Pedali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唇形科(Lamiaceae)等在洞庭湖湿地广泛分布的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些科中禾本科的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荻(Truarrgena sacchariflorus),菊科的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伞形科的水芹(Oenanthe javanica)、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莎草科苔草属(Carex),蓼科的酸模(Rumex acetosa)和蓼属(Polygonum),十字花科的蔊菜属(Rorippa),眼子菜科的眼子菜属(Potamogeton),小二仙科的狐尾藻属(Myriophyllum),龙胆科的荇菜属(Nymphoides),唇形科的风轮菜属(Clinopodium)等属或种均是湿地植被中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从科的数量级别分析,洞庭湖湿地植物所含种数大于20的科有2个,分别为禾本科和菊科,物种数分别为34和28;物种数介于11-20的科共有6个,分别为伞形科、蓼科、唇形科、莎草科、十字花科、蔷薇科,物种数分别为12、19、14、19、13和11;物种数介于2-10的科共有26科,占39%,单种科共计32科,占48%。从属的数量级别来看,洞庭湖湿地植物的分布以单种属为主,属的分化明显。湿地植物物种数大于10的属仅有1个,即为蓼属,含15个物种;物种数6-10个的属仅苔草属,含8个物种;物种数2-5个的属为35个,占总属数的19%,所含的物种总数为100,典型的属如蒿属(Artemisia)、委陵菜属(Potentilla)、及莎草属(Cyperus)等;单种属较多,共有145个,占总属的79.6%,所含物种数占湿地总物种数的53.6%[4,5,6]。

在洞庭湖湿地植物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7],莲(Nelumbo nucifera),野菱(Trapa incisa var.quadricaudata);湖南省保护植物3种,芡实(Euryale ferox)、睡莲(Nymphaea tetragona)、香蒲(Typha orientalis)。

2.3 湿地植物资源现状

根据实地调查分析,洞庭湖湿地共有湿地植物66科182属265种,根据经济用途,这些资源植物可分为药用植物、饲用植物、纤维造纸植物、食用植物、编织植物、蜜源植物、绿肥植物、固土护坡植物、油料植物、木材植物和工艺品编织类等。其中可利用的药用植物有145种,工业用植物46种,食用植物35种,农业用植物(绿肥、饲料等)143种。湿地植物如水芹、藕尖、麒麟梗、芦笋、蒌蒿、薏米、莲子等都是倍受城市居民喜爱的绿色天然食品。药用植物益母草、鱼腥草、活血丹等是名贵中药材。全区野生植物的蕴藏量为176.82万t[8,9,10,11,12,13]。

2.3.1 药用植物

通过对洞庭湖湿地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发现洞庭湖湿地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调查统计表明洞庭湖湿地共有药用植物144种46科,是该区域植物资源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类,占整个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科的70%,种的54.0%。该区域药用植物以陆生为主有95种,占该区药用植物的85%;水生药用植物只有16科22种,但其分布广,蕴藏量大,是区内其他陆生植物难以比拟的,占湖南173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13%的种类,常见的有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篦齿眼子菜(pectinatus var.pectinatu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浮萍(Lemna minor)、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菖蒲(Acorus calamus),等。该区药用植物根据其功效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1)杀虫止痒类:如窃衣(Torilis scabra)、细叶婆婆纳(Veronica linariifolia)、羊蹄(Rumex japonicus)、齿果酸模(R..dentatus)、箭叶蓼(Polygonum sieboldii)、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卷耳(Cerastium arvense)、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裂叶牵牛(Pharhiris nil)、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等。

(2)清热解毒类:这类药用植物资源有29种,在洞庭湖湿地药用植物资源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占总数的11%。最为常见的有天胡荽(Hydrocatyle sibthorpioides)、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芫荽(Coriandrum sativum)、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蛇莓(Duchesnea indica)、紫堇(Corydalis edulis)、盒子草(Actinostemma tenerum)、荔枝草(Salvia plebeia)、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牛繁缕(Stellaria media)、羊蹄、齿果酸模、箭叶蓼、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飘拂草(Fimbristylis dichotoma)、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泥胡菜、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马兰(Kalimeris indica)、凤尾蕨(Pteris cretic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穗状狐尾藻、堇菜(Viola verecunda)、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细叶风轮菜(Clinopodium gracile)、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莲子草(A.sessili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等。

(3)跌打损伤类:常见的有天胡荽、积雪草、猪殃殃(Galium aparine)、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蚊母草(Veronica peregrina)、泥胡菜、旋覆花(Inula japonica)、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细叶风轮菜、蕹菜(Ipomoea aquatica)、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等。

(4)祛风除湿类:常见的有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盒子草、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加拿大蓬(Conyza canadensis)、浮萍、紫萍、水田碎米荠(Cardamine lyrata)。

(5)健胃类:常见的有附地菜、芦苇、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毛茛、荔枝草、血见愁、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印度草木樨(Melilotus indica),等。

(6)妇科类;常见的有野芝麻(Lamium barbatum)、牛膝、茼麻(Abutilon hybridum)、龙芽草、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野胡萝卜、虉草、荻、牛繁缕、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等。

(7)消炎止血类:有荠(Capsella bursa)、羊蹄、附地菜、三叶委陵菜、蛇莓、荔枝草、旱稗、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节节草、金鱼藻、龙芽草、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野艾蒿、泥胡菜、蓟(Cirsium japonicum)、醴肠(Eclipta prostrata)、加拿大蓬、刺儿菜(Cirsium setosum)、印度草木樨、水烛(Typha angustifolia)、东方香蒲(T.orientalis)等。

(8)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类:有凤尾蕨、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牛膝、狗牙根、画眉草(E.pilosa)、牛繁缕、荻、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异型莎草、鸡矢藤、风毛菊、虎杖(R.japonica),等。

(9)强筋健骨类:有何首乌(F.multiflorum)、夏枯草、牛膝、枸杞(Lycium chinense)、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凤尾蕨、华萝摩(Metaplexis hemsleyana)、醴肠、水烛、等。

(10)止泻类:有凤尾蕨、穗状狐尾藻、水苏(Stachys japonica)、细风轮菜、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藜(Chenopodium a1bum)、莲子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龙芽草、弯曲碎米荠(Cardamine flexuosa)、水蓼、印度草木樨、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牛繁缕、窃衣,等。

(11)利尿类:有天胡荽、猪殃殃、芦苇、狗牙根、画眉草、剪刀股(Ixeris japonica)、飘拂草、鸡眼草、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荠、水蓼、酸模叶蓼、泽漆、叶下珠、盒子草、荔枝草、裂叶牵牛、圆叶牵牛、马齿苋、半边莲、野灯芯草(Juncus effusu)、苎麻(Boehmeria nive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满江红、水烛、东方香蒲、荇菜,等。

(12)其他类:如治疗蛇伤类有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茶菱(Trapella sinensis)、蛇莓、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血见愁、蜜蜂花、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半边莲,等;止痛类有猪殃殃、荻、莲子草、牛膝、等;狂犬咬伤类有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血吸虫类有半边莲、重阳木。

2.3.2 食用类

(1)蔬菜类共34种:有莲、藕、菱、水芹、蒌蒿、芦笋、芡实等均为市场畅销的天然有机蔬菜,如莲、菱、芡实均含蛋白质、糖类以及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其中莲,全株含淀粉、棉子糖、葡萄糖和纤维素等糖类,精氨酸、酪氨酸等17种氨基酸,脂肪、卵磷脂,以及少量的生物碱、黄酮类、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硫胺等化学物质,以及铜、锰、钛、钙、磷、铁等元素[13]。其它食用植物也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2)食品加工原料类有16种:如莲、芡实等[14],这些植物的种子富含淀粉,可用于食品加工和酿酒。

(3)蜜源类共有3种,即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印度草木樨、天蓝苜蓿。

2.3.3 饲、牧草类

此类植物资源共有97种,是畜、禽、鱼等动物的饲料和饵料来源。像水芹、蒿、菱、黑藻、眼子菜、竹叶眼子菜、藜、通泉草(Mazus japonicus)、凤眼莲、加拿大蓬、稻槎菜、喜旱莲子草、浮萍、紫萍、金鱼藻、水鳖等,是湖区牲猪的饲料源;水生植物为鱼的重要饲料,如金鱼藻、五刺金鱼藻、菹草等;同时竹叶眼子菜、菹草、苦草等水生植物及苔草、看麦娘、碎米荠等为鸟类,特别是冬候鸟越冬的重要食物来源。牧草类主要种类为苔草类和芦苇、荻、虉草、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狗牙根、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假苇拂子茅、鸭茅、马塘、野燕麦等禾本科植物。这些牧草植物养分含量高,据研究芦苇幼嫩时富含营养,其中粗蛋白(CP)的含量为136.0 g/kg。获在拔节期CP含量为89.3 g/kg,芦苇和获无性繁殖能力很强,生产力高,湖区单产可达15-30 t/hm2。湖区现有芦苇和荻6 x 104hm2以上,年产干草60多万t[15]。拨节中期的产量可达秋季产量的一半以上,拔节后期则接近秋季产量;自然状况下拔节中期的再生草产量可达初生草产量的一半左右,若人工促进再生复壮,则可接近初生草的产量。若将拔节中期作为刈割时机,则收获1次初生草可得30万t优质干草;若对拔节中期的再生草再收获1~3砍,则分别可得干草15万t、30万t、45万t。每个黄牛单位日食量按10 kg干草计,则分别可为8.22、12.33、16.44、20.55万个黄牛单位提供全年用优质饲草[15]。苔草、看麦娘、牛鞭草、狗牙根、双穗雀稗等湿地植物形成的群落成为湖区水牛、山羊放牧的主要场地,是牛羊生存和养育不可缺少的食场,对洞庭湖湿地发展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4 绿肥、农药类

(1)绿肥类18种,主要有紫云英、苜蓿类、满江红、菹草、黑藻、荇菜、金鱼藻类、苦草、水鳖、眼子菜类、苔草类等。这些野生资源因其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养分,历来是湖区稻田、麻地及其它农用地沤制绿肥的主要原料;

(2)农药类16种,这些植物的不同器官的浸出液有杀灭害虫和微生物的作用。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石龙芮、狗尾草、皱叶酸模、齿果酸模、酸模叶蓼、泽漆、土荆芥、牵牛类、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等。

2.3.5 园林绿化和防浪护坡类

(1)园林绿化类9种:这类植物种类不多,但其在美化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这其中的狗牙根和假俭草,是重要的绿化地面和护坡的植物;重阳木以高大而优美的树形和浓绿的色调,用于品味高的园林绿地栽植;莲、睡莲、芡实、香蒲等水生植物历来是人们所喜爱的重要观赏植物,这些湿地植物可作池栽,美化水面、净化水质,更可用缸盆栽植,摆放于庭院、亭榭等处装饰环境,碗栽植点缀家居。

(2)防浪护坡类湿地植物共有11种:它们一是用于防浪和改善小气候,主要种类有旱柳(Salix matsudana)、鸡婆柳(Salix integra)和荻(芦)。洞庭湖区堤岸线长,堤垸分布较零散,湖面宽大,风浪很大,在风成流、增减水、重力流和风浪动力的作用下,堤垸的土堤常被淘空、冲垮和漫灌,造成湖区灾害;二是用于水土流失地的地面覆盖和防洪堤的坡面保护。在垸内也因风的作用造成小气候灾害。在堤外培育防浪林以保护大堤安全[16],在垸内湿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以改善小气候,已成为湖区生态安全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2.3.6 纤维造纸类及其他工业用途

(1)纤维造纸类有10种:主要种有荻、芦苇、杨树、拂子茅、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野灯芯草,该种类纤维品质优良[17]。在目前的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这类植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的11月后荻、芦苇等高纤维植物被收割用于造纸工业,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经济类植物。(2)工业用油料类7种:如泽漆、盒子草、苍耳等[13]。(3)木材类5种,如鸡婆柳、旱柳、意大利杨、无患子等[13]。(4)工业品编制类9种,如水烛、东方香蒲、野灯芯草等[13]。

3 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开垦,导致原生植物栖息地丧失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从利用方式上看,主要有原始自由利用、围湖造田、人工植芦及种杨4种。其中以围湖造田占绝对优势,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共围垦湿地面积1659km2,缓解了湖区人多地少的矛盾,但也极大地损失了湖面、湖容,若考虑泥沙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洞庭湖湖面、湖容1995年(2625 km2,1.67×1010m3)比1949年(4350km2,2.93×1010m3)分别减少了1725 km2和1.26×1010m3[18]。这相当于损失了1725 km2湿地植物栖息的空间。

3.2 大面积人工种植芦和杨树,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

自1998年实施“退田还湖”以后,围垦现象大为减少,人工种植芦苇和杨树成为目前洞庭湖湿地变化最主要的人类影响因素[19]。从上世纪70s后杨树引入洞庭湖,杨树在洞庭湖湿地从零星种植到成片造林,种杨之风在洞庭湖愈演愈烈,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洞庭湖杨树种植面积已达40万hm2[20],而实际允许栽杨树的面积只为4.93万hm2[21],这个面积只为洞庭湖湿地杨树实际种植面积的12.3%。杨树面积的迅速扩张与洞庭湖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7年杨树林工业年产值占洞庭湖3个地级市林业工业产值的85.0%,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2%[22],杨树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杨树是一种外来物种,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成片植于湖滩湿地就成为绝对优势种群,盲目地在低位洲滩栽种杨树,将使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大面积种植杨树、芦苇,改变原有物种,会使原生植物的原生环境发生改变,抑制原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和栖息。加上人为的开沟沥水,开渠引洪积淤等措施,使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湿地泥沙淤积状况发生变化,破坏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3.3 湿地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缺乏

由于湖泊湿地管理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的整体效益[8]。目前管理洞庭湖湿地的这些部门之间没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造成政出多门、权利交叉、权属不清、权责不明,导致的后果就是湿地管理失效,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专业从事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保护区由于在初建时缺乏全面有效规划,往往贪多图大,甚至将部分城区和耕地都划入保护区,致使管理的面积大,巡护范围广,投入、基本建设、设备、人员编制等都无法得到保障,从使得真正能够行使管理权限范围仅限于保护区的核心区。湿地管理部门间的利益博弈、权责不明;专业从事湿地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保护区自身管理能力的缺陷,这一系列的问题或不足导致了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不到位,湿地植物资源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中遭到了破坏。

4 湿地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将植物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利用与保护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洞庭湖湿地作为湖南省的粮、鱼、棉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渔业基地,生产上存在种类单一、布局不合理、开发无序等问题,对湿地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议在巩固粮、鱼、棉、油基地的同时,加强对湿地植物的开发利用,多种经营,统一规划,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物尽其用。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制定开发方案,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内,确保资源的恢复和再生,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利用,使其永续利用。同时大力提倡人工繁育和栽培,加强良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科学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2 发挥湿地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特种水生蔬菜和药材加工业

洞庭湖湿地所有的传统特种水生蔬菜如莲、芡实、藕、荇菜、麒麟梗、菱角等均含蛋白质、糖类以及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和多种氨基酸。这些特色水生植物,品种多、质量好,均为市场上享有盛誉畅销的天然有机蔬菜,是该区的优势。然而,与全国其他湖泊如洪湖、太湖等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种,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建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洪特种水生蔬菜。

洞庭湖湿地蕴藏着许多医药工业原料资源。洞庭湖湿地共有药用植物144种46科,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的主要有蒿类、益母草、中华水芹、鱼腥草、湘莲、芦苇等,但这些原料药物均未受到重视和开发。建议创办医药工业原料加工厂,提取有效成分,开拓销路,增加效益。

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和管理者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一些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必须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措施,使人们了解湿地各项功能与效益,认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提高公众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4.4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篇9: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关键词:雪资源化利用;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车流量的迅速膨胀及人们对快捷交通环境的迫切需求,导致了融雪剂的不当使用与人力物力的盲目投入,加之北方寒地城市存在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缺少中水回用系统等一系列的用水问题,从而使城市陷入了有水不能用的窘境。哈尔滨冬季各种景观场所的闲置空间是收集存放积雪的重点,通过对哈尔滨香坊区公园、广场、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城市冬季部分景观场所都处于闲置状态,可为城市雪资源提供积雪消纳空间,如哈尔滨尚志公园、金桂圆广场、南直路周边居住区。这些地块占据很多经济、政治交通枢纽,有利于进行城市排雪工作,是天然消纳积雪的最佳场所。在提升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对现有绿地系统开放部分边缘空间、建立消纳设施、进行植物优化配置与地形改造设计等措施,能够保证景观绿地场所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一、地形设计

地形是构成景观的基底元素,与地表径流量、径流方向及引导水流方向息息相关。一般来说,草坪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在寒地城市中,地形常用于屏蔽设计中的不利因素,如噪音、季风或堆山挖湖,营造山水景观。积雪在春季开始融化时也会形成很大的雪水径流,利用公园、广场中大型绿地地形变化丰富的优势来收集积蓄雨雪水,可实现集水型园林效益最大化。而且适当的地形改造有利于营造冬季冰雪景观,如雪滑梯,冰雪展示舞台成通过地形高差表现冰雪大地艺术。据实验分析,对于坡度i=0的草坪绿地不足1%,i=0.05平均为17%,i=0.1平均为32%,i=0.2平均为43%,因此为了避免绿地中雨雪水径流量过大,微地形坡度不易过大,需小于当地土壤的自然安息角。让地形成为一种能够表达节奏感、韵律感、曲线感的景观之美,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美化的双重价值,从而将功能单一的城市绿地用地转变为城市观赏、游乐场所。

二、开放边缘空间

闲林场地的边界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与休闲、广场、居住区等绿地系统的重要纽带,有着独特的边缘优势,一般采用主次入口广场、边界疏林草地、运动服务设施、雕塑小品、水面等景观设计形式作为过渡性空间。目前哈尔滨大部分公用、广场边界没有和周围异质空间形成良好的衔接,仍旧采用栅栏封闭式管理。一方面,根据场地类趣特点设计有利于积雪存储的开放性边缘空间,并与城市雨水、河流系统结合收集利用清洁雪资源;另一方面结合冰雪文化加以场地设计,为场地周边居民搭建冬季活动空间,进而使城市雪资源起到强化绿地系统涵养水源、改善城市小气候、美化环境及深化历史文脉的城市生态作用。

三、建立雨雪水资源收集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在公共、居住区、广场中的应用实例及技术操作规范已非常成熟。区别于雨水的自主流动性,积雪需要融化才能进一步利用。雨雪水收集池皆是收集系统的终点,也是处理系统的起点,在中水回用系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净化过程相似,应建立雨雪水资源收集系统。汇流而成的雨雪水可通过下凹式绿地、下沉花园、各种景观水池、建筑小品等设计形式当作冬季积雪收集池,或者借助绿地、透水铺装、树阵广场等场地使融化后的积雪能快速下渗,并结合水生植物群落净化、人工生态浮岛、人工水体动力循环曜气复氧技术、人工湿地等水域、过渡域及陆域景观工程技术进行雨雪水净化,用于补给春季、初夏日常绿地浇灌、地面清洗、水景设计,创造出丰富多变、景色宜人的滨水景观。

四、植物配置

(一)分区设计

分区设计既可通过植物的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植物的季相变化保证景观绿化效果,又预留出空间消纳积雪。道路及时收集的较纯净积雪可用机械直接排放到绿地消纳分隔带中,其植物尽量选用耐盐碱的落叶乔木或尖塔形型植株,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梓树(Catalpa ovata),再以红瑞木(Comus albcf)、茶条槭(Acerginnala)等灌木作为双层储雪箱壁,并在“箱”中放入级配碎石、化学物质,初次净化后进入土壤,补给地下水。非消纳区中的植物以营造冬季植物景观为主,可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桃桐李(Prunus maackii)等观干乔木作为骨架,常绿树种为背景,大小绿篱球或灌木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群雕塑。

(二)构建气候型植物群落

东北林业大学许大为教授认为气候影响对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促进。哈尔滨市的各类绿地中已有应用的树种约180种,32科,72属,其中乡土树种是外来树种的1.5倍。区别于南北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密林或片林景观,哈尔滨植被类型具有针阔叶混迹林、常绿针叶林、草原湿地、森林草原等典型北方区域特征。因此,在构建寒地植物群落景观时,首先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选择有代表性及地域性的植物作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如樟子松(Pinm sylvesstr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紫丁香(Syringa Linn)等,并利用现有地营造有利于外来物种生存的局部小气候;其次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色彩特征,深层次挖掘地域资源,形成独特的纯林景观使植物景观设计的外延得到拓展。

五、抑制冻结铺装

抑制冻结铺装技术,主要是将防冻结材料混入到沥青混凝土中,使其形成的路面具有一定程度的融化降雪,防止路面水膜结冰的多功能路面。相对于在冬季路面抛撒融雪剂,使用机械除雪等被动式措施,抑制冻结铺装是运用一种路面自身抑制技术。从抑制机理上分为两类:一种是氯化物盐类化学系抑制冻结铺装;另一种是弹性橡胶类物理系抑制冻结铺装。运用的主要地点集中在急转弯、易冻结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等地段,通过延迟路面冻结时间、缩短冰雪冻结时间、提高除雪效率等方法,确保车辆安全行驶的同时,也降低了冬季道路的治理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雪处理策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空气污染、接受水域污染、土壤污染、对当地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经济费用等各方面因素,必须配备多种专业人员配合完成。

【参考文献】

[1]王玲.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3):66-69.

[2]王晶.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日本札幌雪节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2(4):116-121.

篇10: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不开水。水资源短缺已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并逐渐显示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黄河的频繁断流,长江冰川面积的逐渐缩小,大量水土流失等,给我们留下沉重的思考。我国是世界上13大缺水国之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我们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挑战、可持续、措施

我国人均水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量的1/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洞察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意义重大。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1、水资源短缺

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构成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全球水资源为14亿km3,工农业用水分别占世界用水量25%和70%。因人口急剧增长,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近几年已减少25%。历来被认为资源丰富的我国,水资源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占有量为2400km3。目前1.33亿hm2耕地中,尚有0.55亿hm2为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有0.93亿hm2草场缺水,全国每年有2亿hm2农田受旱灾威胁,农村8000万人和6000万只家禽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量达3000亿m3。我国主要河流黄河自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出现断流,且断流流域不断延长,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数、历时不断增加,给工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平均每年损失为200亿元,同时断流也给沿黄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2、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目惊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

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2,减少耕地300万hm2,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9%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容量累计200亿m3。

二、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持挑战

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没能充分认识,水资源无论以要素身份对企业还是以商品身份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家所确定的水资源价格对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就基本不起作用。在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下,因价格制定主体认识的偏差所确定的价格也不会通过其自身运动而得以纠正。所以尽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故而水价仍然不合理。就按现在来说,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同时由于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稀缺性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认识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

2、水资源产权管理混乱

按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全民所有。这种安排在传统体制下必将会演化为国家拥有归属权,国家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使用权的结果。现实情况下国家这一所有者代表经常缺位从而导致对水资源使用者的管理不完善,表现在使用者无偿占有或使用水资源,对破坏、严重浪费水资源的使用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在存在水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权数量是根据使用水资源的效率原则来配置的。然而在其不健全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水资源使用权数量的配置则难以体现效率原则。由于现行水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有效的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水资源谁就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权,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弊端主要是以条条为主,块块为辅条块分割严重,块块利益诱导大于条条约束;部门林立,缺乏综合管理,管理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排除或基本排除市场的作用。可以想象这样的管理必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经济合理性依据,难以实现其最优配置,难以有效地调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

3、水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地势是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级降低,而水资源则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等南方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5%,人口占全国的54%,但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而处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7%,水资源量仅占7%,相差很大,总的分布呈现出北方少南方多且水资源的分布相对收地形的影响较大。我国一般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地区、此处阻挡了印度洋暖流致使西北地区降水少、水资源

缺乏;第三阶梯为大兴安岭、太行山第一线以东至海边,多为平原适宜大气的循环,降水量丰富;第二阶梯为过渡地带,地形差异使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区域分布不均。

4、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大批量地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使得森林植被锐减,而进行农业作业又需大量的灌溉用水,森林植被的失去导致水资源的涵养能力下降,只能引地表水进行灌溉,大水漫灌使得地下水位的抬高,造成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持续过量地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地表植被灭亡、土地旱化、沙漠化。尤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萎缩,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超采荒漠化最为明显。开采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地面塌陷,危害频频发生。如我国的苏州市区近30年内最大沉降量达到1.02米,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措施

1、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措施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措施,而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建立初始水权的分配制度,并通过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加价,实行水权有偿转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要求。总之,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2、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3、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

水资源价格机制的完善是一渐近的过程,国家应切实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尽快实现完全成本化——以防洪等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当然还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必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崎,王浩.水资源学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汤奇成,曲耀光,周聿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实习收入两千八 为何还要交个税下一篇:小学毕业会考语文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