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读后感

2024-04-19

《中华五千年》读后感(精选12篇)

篇1:《中华五千年》读后感

五千年对于人类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段很悠久的历史了。读了《中华五千年》这本书,我却感觉到这五千年的历史就像一幅幅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闪过。这本书从盘古开天劈地经历了各个朝代一直讲到清朝的虎门销烟,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我的心情也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不定。

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的大禹;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的楚庄王;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深深的感动着我,使我觉得要为中华的历史而骄傲。我最感动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个故事,因为它庄严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不可辱的。它也击碎了英国侵略者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倚栏轩文学网

当我读到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听信奸臣残害岳飞的赵构,造就胡蓝之狱的朱元璋……这些故事时,不由得使我感到很痛心,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桧了。眼看岳家军就要大获全胜时,宋高宗却认为金军南侵的威胁已经解除,一日连下12道金牌,要岳飞撤军。使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更可恶的是奸臣秦桧指使他人诬告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39岁的岳飞。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知识。今天,历史仍然在继续,正在上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幕,若干年后,它必将成为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篇。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用的人,让自己不愧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称号。

篇2:《中华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120多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以时间顺序,生动有趣以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在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我们从这些故事中不仅可以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学会分辨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更加激发人的意志,做一个有报负的人。这些故事讲的激动人心,感人肺腑,。我被这些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那就是《闻鸡起舞的祖逖》。

这个小故事说的是: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祖逖的青年和刘琨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们常常住在一起。有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想怎样才能报效祖国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声音,受到了启发。他推醒刘琨,对刘琨说:“以后我们一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实现了他们共同的远大理想。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受益无穷,今后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新世纪的少先队员,长大了能报效祖国,使自己的祖国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想要实现自已的理想,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心血。他们为了报效祖国,刻苦自励,奋发图强,值得我们学习。

篇3:《中华五千年》读后感

1.通过学习, 让学生在领略汉字的魅力过程中, 领悟“汉字精神”, 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为自己的祖先而骄傲。

2.通过游戏、“字谜猜猜看”等活动, 体会汉字丰富的内涵。

3.了解汉字演变过程, 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

1.师生提前准备关于汉字的相关资料。

2.课前播放歌曲《中国娃》, 把学生带入情境。

(一) 了解汉字的民族性, 引出汉字起源

1. 课前, 我们听的这首歌《中国娃》好听吗?歌中的方块字就叫“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历经千年不衰, 让我们引以为荣。

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这千年不衰的汉字, 去追寻汉字的历史, 品味汉字的魅力。 (板书题目)

2. 你们知道在原始社会, 汉字还没有出现以前, 我们的祖先怎么记录事情呢?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3. (出示图) 师:老师这里有几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劳作一天后, 回到部落里做的记录。 (课件出示一幅简单的结绳记事图) 你能猜出他们记录的是什么意思吗?

4. 那我们一起回到原始社会, 做一回原始人, 好吗?

学生活动一:游戏。请你用结绳方法记录当天的事情, 拿出材料, 做好准备。

(1) 今天猎人打回来一只羊和三只鸟;

(2) 今天部落里每人发了一个苹果和三个鸡蛋;

(3) 部落开庆功宴, 头领准备了一头猪和三条鱼。

5. 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活动, 你有什么感受?是呀, “结绳记事”并不是文字, 也表达不清意思。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后来, 祖先们发挥聪明才智, 想办法, 慢慢地研究产生了汉字。

(二) 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 感悟书法作品的魅力

1. 你知道汉字经历了哪些阶段演变出来的呢的?课前, 我们做了一些了解, 现在一起来交流吧。

2. 学生活动二:认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

3. 小结:同学们, 看了课件, 你觉得汉字演变的历程怎样啊?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过程缓慢, 历史悠久)

4. 欣赏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苏轼、柳公权等)

5. 看着这些书法作品, 你想说些什么吗? (学生畅所欲言)

6. 你还在哪里看见过书法作品?

7. 你知道吗?把文字作为书法的不仅有我们国家, 其他国家也有, 但把书法作为国粹加以传承、发扬光大的应该说只有我国, 而且历朝历代出了那么多的书法大家并留存于世, 那么多作品的也只有我国;把写字发挥到如此极致的也只有我国。所以说, 这种意义上的书法, 唯我国所独有!我们应该为之骄傲。

(三) 体会汉字特点, 感受汉字魅力。

1. 汉字自古到今, 具有极大的魅力。那么, 汉字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日月明休茶) 引导体会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与古人结绳只象形不表意作比较。

2. 出示“茶”。了解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3. 学生活动三: (猜字谜)

看一看我们的汉字有多奇妙, 好吗?它要利用的就是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课件出示正月十五的灯谜场景, 让学生猜。

学生汇报答案, 揭示谜底, 鼓励学生。瞧, 中国汉字是多么富有魅力啊!

4. 难怪林西莉感叹 (引读——) :汉字是一种美丽的文字!她曾呼吁:因害怕汉字会失传, 建议联合国应该把汉字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四) 欣赏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徽, 感受汉字的魅力

1. 同学们, 汉字历史悠久, 身形如画, 韵味独特, 它是中国的一块瑰宝, 也是中国的烙印。欣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会徽。

2. 交流感受。

(五) 传承汉字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的根

1.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告诉你:我国除了汉字以外, 55个民族中有24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呢。

通过看人民币认识上面的不同文字。

2. 即使在电脑时代, 汉字仍是当今输入最为快捷的文字之一。学习汉语, 学写汉字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3. (外国人学汉语的图) 小资料:据报道世界上开设了汉语课程的有85个国家, 有4000万外国人学习汉语。

4. 出示与汉字相关的名句:导读。

形美以感目, 音美以感耳, 义美以感心。——鲁迅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 她的每个字, 都是一首优美的诗, 一幅美丽的画, 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尼赫鲁

5.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示两组图片进行对比。

一是两份作业的对比 (认真和马虎的各一份) ,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字是人的第二外表、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是社会上, 乱用汉字现象, 出示拍摄的图片。讨论:生活中, 你看到这种现象, 你准备怎么做?

篇4:中华五千年

第三回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为《诗三百》。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多为民间歌谣;雅,是宫廷和贵族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它通过“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以下我们就从三类中各择其一,粗浅的了解一下《诗经》的独特魅力。

秦风·蒹葭

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江。

释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说到《诗经》里的爱情,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关雎》。这里的“伊人”究竟是心上人,还是另有喻指,已无从考究。从诗中的反复咏叹中,我们可以看到那青涩而朦胧的美好感情,一如初恋时节,目光追随着对面教室心怡的女孩,仰慕却不亵玩,纯洁无暇。又如我们所追寻的理想,就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我们历经艰险,只为到达离它更近的地方。

小雅·鹤呜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择。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与“风”的淳朴不同,“雅”由于是宫廷文人的加工而变得韵味十足。从直观上看,这首《鹤鸣、潲写的是动静结合的自然风景,但后来的学问家往往认为其主题蕴含有为国家招纳贤才之意。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座山,每个人都是一块石,那我们就要做那“佳石”,以为“王”。

周颂·访落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即位之初国事商,路线政策依父王。先王之道太精深,阅历未丰心隍惶。纵有群臣来相助,犹恐闪失欠妥当。登位年轻缺经验,家国多难真着忙。惟遵先王的庭训,任贤黜佞肃朝纲。父王英明又伟大,佑我勉我身安康。

颂,通常都会歌颂前人功绩,《访落》说的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即位时,不同于武王的英明神武深受爱戴,年轻的他缺乏经验深恐难以服众,希翼借与群臣议政之时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诗经》不光是反应了周朝的风土人情,也反应了当时的政治面貌,反应了几千年来的管理者们需要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如何在强大的上任领导的阴影之下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史歌,它并没有刻意的去揭示一些寓意,只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周王朝古老的传说。《诗经》中的一些词句,不仅成为后世书香笔墨间的经典,而且还在民间为百姓广为传颂。因为《诗经》,我们看到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艳丽风景;学会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卓越美德;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朽誓言。对于《诗经》的卓越,我们最后用孔子的一句话来概括:“不学诗,无以言”。

篇5:中华五千年读后感

暑假里我又读了一遍《中华上下五千年》,还相应地听了相关的音频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书。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讲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大大小小几百个历史故事,清清楚楚地将五千年来的历史呈现在我面前。

在这本书里让我了解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基本历史。朝代更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和刘禅完成大业,最后辛劳病死;有项羽,关羽,秦琼,岳飞等这样的武艺高强的将军,驰骋战场,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浴血奋战。还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学到了很多典故,如赵高指鹿为马,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完璧归赵,赵括纸上谈兵等等,也有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谚语。同样,历史上的人物有好有坏。有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有清朝时的康乾盛世,成吉思汉时期辽阔的疆土,都是我们古国最强大最有钱的时代,这些皇帝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有很多昏君奸臣,象南宋时的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就害死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还有暴君桀,商纣王等这样的穷奢极欲,残害忠臣,祸国殃民的昏君,拖累了国家前进的步伐。

篇6:《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国,一个大国,它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正是中国古城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华历史是应当的,在了解时,《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了我的好伙伴。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大大小小的事情,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国近代,里面有着无数名人,其中有:三顾茅庐的刘备、雄才大略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神医华佗、举贤任能的屈原„„

中国是一条东方巨龙,她有着令世界震撼的奇迹:世界上最长的城墙——长城;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最早最全的医药书——草本纲目„„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曾几何时,古埃及、古罗马等国家都有着同样的光辉,但它们早已失去光彩,只有这东方的巨龙还闪耀着光辉。

我喜欢卧薪尝胆和三顾茅庐的故事。卧薪尝胆主要讲了:吴国大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邻国,他与吴国向来不和。公元前469年,越王践即为。为征服约国,吴国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携李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胜,没想到打了一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加上年老,回国就咽了气。

吴王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前对夫差说:“不要忘了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派他看墓与喂马做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便在饭桌上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另外,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让这个国家改变成为强国。当越国强盛时,他和大臣范蠡、文种商量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吴王不听,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连吃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读完我觉得勾践的精神非常使我感动,如果谁有这样的精神,谁也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汉末,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微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上(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三人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救国家的意思。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他也许没有学问,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我为诸葛亮的才能感到高兴,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上学,长大后报效祖国。

最可恨的一个人,纣王。他是商朝亡国君主,他生性残暴,荒淫无度,据说,他为了看正在成长的胎儿,竟让人把孕妇的肚子剖开;他想知道冬天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双脚,砸骨验髓。这是多么残忍。还有重用小人,不敬祖先等种种罪行,他这样做,他叔叔比干好心来劝他,他居然杀死比干,取出比干的心来观赏。商朝就败在了他的手里。我们不要学他,不然害人害己。

让我们每次都笑的一个人,是历史上最傻的皇帝——晋惠帝。他贵为皇帝,却目不识丁,他君临天下,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心贪图享乐。当老百姓居无处食无粥时,他竟还问:“何不食肉?”是多么荒唐。当粥吃不到时,去哪里吃肉?我们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那么傻。

篇7:《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读后感

月份,我阅读了《中华上下

千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还使我了解了更多的历史,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从三皇五帝的远古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有历史,一应俱全。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 出山辅佐,读后感《《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刘备如此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诸葛亮。使我学到了不少的待人礼仪!

我最佩服的人是尧舜禹,尧和舜不仅学问高深,而且一心为国,直至临终都坚持要把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哪怕不是亲人也要优秀的人。再说禹,他的忠心和才能不禁使我赞叹。我为中国历史上有这三个人而骄傲!

中国有这么伟大的历史。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为中国历史再添

笔绚丽的光辉!

篇8: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华美展示

2008年8月8日20:00,北京,鸟巢

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在风云变幻、流光溢彩的画卷上,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看到了中国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看到了邀游太空的“嫦娥”……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次第呈现,世界前沿的现代科技如梦似幻,洋溢着自信,挥洒着自豪,几十分钟的演出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隧道。

当人们被眼前的美景吸引时,当人们为演员华美的造型而感叹时,作为开幕式化妆造型总设计的徐家华一直紧绷的心弦才算放松下来。为了这一天,她组建的8人核心创意团队、700人化妆造型师队伍在演出开始前,仅用四个小时就为一万多名演员出色地完成了造型,从击缶壮士、飞天仙女、唐朝仕女,到昆曲弹奏、黑衣舞者……所有的造型精彩纷呈,让全世界观众为之震撼。

15分钟成为开幕式化妆造型总设计师

徐家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化妆与服装教研室主任,曾任上海APEC会议开闭幕式的人物造型总监。同时,她还曾经是中国舞美学会副会长、上海舞美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形象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形象设计专家组组长。也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她先后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宝钢国家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2007年8月8日,徐家华接到北京奥运开幕式组委会的电话,问询能不能寄一份简历过来,他们在寻找一位开幕式化妆造型总设计师。一向心态平和、不善抛头露面的徐家华教授感到很意外,但她还是很认真的准备了简历。

8月14日下午2点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约见了她。之前,徐家华并不认识张艺谋。见面时,张艺谋提出了三个问题。张艺谋首先问:“是否有时间参与到这项工作?”徐家华回答说:“学校领导都非常支持我参与奥运开幕工作。”简单的对话让张艺谋初步认可了徐家华。第二个问题:“你对于奥运开幕造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当时,奥运开幕表演的内容无人知晓,根据内容谈设计理念是不可能的。徐家华说:“如果我担任总设计师,我会把很美好的东西在奥运开幕舞台上展现给全世界。”第三个问题:“你会组建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团队?”徐家华回答很简单:“一流团队,因为国内很多知名的造型设计师都是我的学生。”

“只用了15分钟,张艺谋就决定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我。他给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招兵买马。”张艺谋对徐家华说:“你只对我负责,你招的人对你负责。”虽然完全放手,但对核心成员张艺谋还是提出了一些建议:“目光不要只局限在国内,国外也有一些很优秀的设计师。”当招募的消息放出去后,很多化妆造型师毛遂自荐,包括香港、台湾一些很棒的造型师。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和几番调研,她选择了三位国内知名造型师担任核心创意成员:毛戈平、陈敏正、莽姗姗。

“这三位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毛戈平的化妆造型作品很唯美,在这一点上,我们容易达成共识;别人向我推荐《闯关东》的化妆造型师陈敏正时,介绍他是中国影视界最优秀的造型师,我通过看他的作品,了解到他在发饰造型、饰品的制作上非常细腻,我们需要动手能力很强的成员;总政歌剧团的化妆师莽姗姗有很强的舞台造型经验。他们各有特长,是个完美组合。”

徐家华认为,奥运开幕表演很特殊。既不是简单的影视作品,也不是单纯的舞台表演,而是舞台、影视表演的综合体,在妆容设计上需要舞台+影视造型两方面经验。毛戈平、莽姗姗比较擅长舞台造型,陈敏正有丰富的影视造型经验,三个人在造型设计上可以互补得很好。“这三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里是很优秀的,我一直认为,把最优秀的人组建在一起,才有可能产生出最优秀的作品。”

幸运的红色

核心创意团队成立后,9月份开始进入图纸设计工作。通过与张艺谋的沟通,徐家华知道了他对于开幕式的整个设计理念。“其实按照我们的工作经验,是不需要做很多的案头设计,直接在演员的脸上做造型就可以了。但是,多年的教学使我养成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工作方法,我希望这个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演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演出能够非常完美,整个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体现出很规范、很优秀的思路,所以我对整个组的要求是蛮苛刻的。我们要不断地画设计图,可能导演只要一款,但是我们会设计很多款,在不同的细节上做变动,把我们认为最好的造型都画出来。”

第一次向张艺谋提交设计方案时的情景,徐家华记得非常清楚。那是2007年11月中旬,她们准备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造型,每个朝代都有从平民到宫廷的各种样式,每个造型都比要求的数量多设计了3-5款。

即使有这样充分的筹备,汇报工作前,团队成员还是心怀忐忑。早有其他部门的同事打“预防针”说:“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哦,你的想法是很难在导演面前通过的,张导是永远不会说‘行,就这样的,他永远要求做到更好。我们有的方案已经修改了30遍才得到导演的认可。”徐家华说:“听了这话,我是蛮紧张的,也做好了被導演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的思想准备。”

去交稿审查的那天,同事特地建议她穿件红色的衣服,“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嘛,这样能幸运点”。可是,徐家华平常喜欢穿黑白灰色系的衣服,她根本没有红色的衣服,所以就披了条大红色的围巾。当她把草图交到导演手中,张艺谋特别满意。“没想到导演会那么喜欢,一次就通过了。首战告捷!”

消息传到组里,大家都十分兴奋,“因为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第一个造型这么快就通过,让导演觉得我们组的人工作十分认真,做的东西非常完美,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是个激励。”

每个妆容都是重点

设计图完成后,就进入试妆阶段。在看设计图时导演组就有顾虑:“你们的设计图真是好,画得真棒。但是画得好没有用,还要做出来好才行,因为最终效果还是需要在演员脸上体现的。”当时徐家华就跟张艺谋讲:“导演你放心,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比画出来还要好。”

为《中华礼乐》的节目试妆时,设计人员同样是用画设计图的方法去进行,就是导演看一款妆,他们设计出五款,找五个演员来做出五种样子。“这个节目可能本来打算用一个样式,但我们做了几种款,他又觉得每一种都好,结果这个节目用了三种不同的造型。”

“其实我们搞化妆、搞造型设计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情,就是付出再多,只要能得到认可,就很兴奋的。我们这些设计师,经常为了演员头上的一个饰品反复斟酌,这个不行就换一个,那个太亮再换一个,实在不行就抹点指甲油让它哑光。基本上每款作品都做到让我们自己已经觉得它完美了,才向导演组汇报,这样才能打动他们。但是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比如说飞天的那个造型,本来做得特别好看,可是后来这个节目改变表演方法了,它需要在演员的头上装灯,装灯以后头上的饰品就看不见了。这种大

型的演出活动,局部的表现必须要服从整体的效果,要服从导演的掌控,所以我们割舍掉了许多本来很喜欢的东西。”

“化妆造型这项工作,你说它重要吧,它又不像其他部门那样了不起,但是又不可或缺。节目彩排时,不带妆排练和穿了设计的服装、化了妆以后的排练,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我们也会有责任感在里面。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说得小一点,就是我们这些人丢不起这个脸,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名誉负责任。张艺谋信任我,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我要对得起他的这份信任,要对得起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对奥运会的期盼。不能因为我们的失误,给整个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留下瑕疵,留下遗憾。”

徐家华要求她的团队对每一名演员都要进行最细致的化妆,现场有200台摄像机,她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是最漂亮的。“对我来讲,开幕式所有的节目都是重点。”徐家华说,“我跟我们的许多化妆师说过,可能你化了很多妆,搞得腰酸背疼的,可是在电视里这个节目只有全景,一个脸部的镜头都没有,或者是从空中拍下来的,甚至看不到脸化妆的痕迹。谁都不知道哪个妆是你画的。但是,如果也有可能你漫不经心地画了一个妆,觉得他(她)只是两千个人中的一个,说不定摄像机就对准他了,所以对每一个妆我们都要抱着他会被曝光、会被作成特写、做成近景的想法去化。”

700:15000

全部的节目都做好造型试妆完毕后,怎么样给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万多人化好妆,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张艺谋曾经向徐家华表示过对化妆造型能否准时完成的担心,因为在很多很大场面的拍摄中,往往由于繁琐的化妆耽误拍摄时间。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除了军乐团和“活字模”的演员外,一万五千名演员的造型都要经过化妆师打理。

在徐家华参加过的演出活动中,也从来没有过一次有那么多的演员需要化妆,而且化妆的时间基本上只有短短的三个半小时到四个小时(因为还要给演员留出穿服装的时间)。经过测算,她认为化妆师人数保持在600到700是最合理的,人少了怕时间来不及,人多了又会增加鸟巢的人数。

2008年3月底,徐家華和她的核心团队就开始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化妆师队伍。最初确定了近千人的队伍,人员主要来自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毛戈平形象设计学校等。

5月1日开始对化妆师进行培训。为了保密,她把化妆造型都编上号,分给不同的团队,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是做1号、2号,毛戈平形象设计学校是做3号、4号,但是具体的节目是什么,学校是不知道的。然后给他们一个设计图当样本,没有头饰、服装,只有一张脸,要他们照着练。“所以,他们直到进入‘鸟巢前都不知道自己是给什么节目做造型,只知道自己家的节目编号。”培训一个月后组织考核,由核心团队参加打分,分数低的淘汰。6月底,化妆师队伍确定为600余人。

在为开幕式彩排化妆的过程中,徐家华发现表演者的头套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头套还需要清洗、保养,于是又组织了几十人的应急团队,专门负责头套的修补。这样下来,整个化妆师团队一共700人。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天,徐家华带领着700名化妆师,从14点开始工作。化妆师们按节目分为多个小组,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打底、描眉、画眼都分别由专业的化妆师完成。即使被分配打底的化妆师,每人也只负责一种颜色。

抬不起来的手臂

在化妆造型创作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比如说《击缶》这个节目。最早设计时演员是要戴帽子的,不过在设计造型的时候,徐家华觉得2008个人都戴着灰色的帽子很压抑,就做了各种不同的造型,最后经过比较,导演组决定把演员的头发剃成有棱角的造型。另外一个节目《太极》,演员的头型则是浑圆的寸头。这两个节目的演员共有4016人,发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它要求演员头发长短有明确的尺寸。为了能将演员的头发修成一模一样的,300多名发型师练习了好几个月。2008年7月1日,为了节目彩排,徐家华要求发型师给4016名演员第一次理发。“每个人头发的生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头发的长度。”7月16日,领导审查,演员第二次理发。8月8号,第三次理发。“这三次理发,每次一理就是4000多人,好几个小时,完成后很多发型师的手臂都抬不起来了。”

8月的北京天气十分炎热,这也给化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开幕式当天,因为天热,化妆师们专门买了控油的化妆品,把演员的汗腺锁住,同时拿着粉扑和吸油纸站在边上随时补妆,还买了小电扇对着演员的脸上一直吹到开场。演员们几千个头套都是量身定做的,为了防止出汗脱落,都是用国外胶水进行粘贴的。

苦并快乐着

“其实,在北京工作的这段时间是很苦的,这种苦别人是很难想像的。那不是一直马不停蹄工作的那种苦,而是等待,等待导演的批准,等待导演的新构思。我的家远在上海,我只能在工作室等待,有时真的感觉很孤独。”谈起这一年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徐家华很有感触。她的工作时间是下午2点开始,晚上下班没点,一周工作六天,周日休息。为了方便工作,她特地自费在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附近租了间公寓。有时周六晚上飞回上海,周一再回来。2008年她带的研究生中有6个研究生面临毕业,为了指导研究生写论文,她只能通过网络与研究生们交流论文修改意见。

篇9:《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了。这本书追随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的巨大变化。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一切该经历和不该经历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的好宰相狄仁杰;名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着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天文学家张衡;大禹治水;秦始皇

篇10:《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题记

沏一壶清茶,点一盏青灯,伴一窗幽竹,远离城市的喧嚣,翻开发黄的历史,慢慢跟随时间的脚步,踏上一场特殊的历史之旅。

从盘古开天辟地说到大禹治水,从荆轲刺秦一去不复返写到指鹿为马自取灭亡,从刘邦起义想到吕后篡夺皇位,从煮酒论英雄谈到败走华容道,从杨广篡位到靖康之耻,从治国明君到武昌起义……回味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兴衰荣辱,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国人气概:决不退缩放弃,经受得住严峻的考验!

“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这句话说得就是最吸引我的、令我记忆犹新的煮酒论英雄中的曹操和刘备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他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首先就是佩服刘备的足智多谋,我亦是从刘备身上看到、学到了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仁德的精神与品质。也正因如此,刘备在后来的战争中雄霸一方,终成胜利,也让我体会到:高尚的品质是成功的开端。

篇11:《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我最高兴的是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大英雄,有力大无穷的盘古,为民谋生的神农氏,决心治理黄河的大禹,求才若渴的周公,卧薪尝胆的越王,勇于牺牲的荆轲,破釜沉舟的项羽……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郑和下西洋,我最敬佩的人也是郑和。

郑和,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名三保,也作三宝。他在明成祖时接受了出使大西洋的使命。他筹备了一支拥有208艘大船的船队出使西洋。光巨大的楼船就有62艘,一律长44丈,宽18丈,共带了约27800人,在当时应该是多么浩荡的队伍啊。可见那时我们中国的强盛!他们除了带有自用的粮食、淡水、药材以及日用器皿之外,还带有大量的绸缎、瓷器等中国特产,后来带回了象牙、香料、宝石、胡椒、硫磺、染料等物品,开辟了中国商业走向世界,与外国进行互通有无,进行贸易的新时代。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路经福建长乐,由闽江口五虎门驶向南洋,一路上风急浪高,郑和镇定自如,指挥船队井然有序前进。他们一路上战狂风、斗恶浪,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旧港,却在此遭遇了一场与海盗的恶战。在这场战斗中,郑和有勇有谋,作战指挥有方,杀得海盗四散奔逃。杀死了海盗500余人,活捉并处死了海盗首领陈祖义,为各国商人除了大害,促进了各国的海上贸易。经过三年多的艰辛航行,郑和向沿途各国表达了明朝与他们友好通商的诚意。在14的10月,郑和率领船队成功地结束了初次远航,返回中国,满载而归。

从14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28年的航海生活,耗尽了他的心血。1433年3月,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他最后一次远航途中,在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病逝。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地,在世界航海史上,他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郑和为发展中国与当时“西洋”各国的友好往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地,依然留存着三宝城、三宝井、三宝塔等地名和古迹,充分表明了当地人民对这位杰出的航海家与友好使者的永久怀念。

篇12:中华文明何以能延绵五千年不断?

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中华文明历史上也经历过的外族入侵和统治。如南北朝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先后建立起十多个国家,统治黄河流域270多年;宋、辽、金、西夏对峙时期,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统治中国北方地区200多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98年;满族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276年。但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却没有像巴比伦古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希腊罗马古文明那样,因外族的入侵或内部冲突,被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取代而中断或者摧毁。中华文明始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特色和独立的价值体系。其原因何在?

对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曾发表过见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老教授在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中曾指出,“早期中国”文明的特点就是逐渐从多元一体走向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多元一统格局,这是中国文明无穷活力和强大凝聚力的来源,也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连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见2010年9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孙熙国也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善于吸收和容纳多种外来文化和积极内容。应当说,这些见解特别是严先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但似乎还没有说到问题的根子上。

笔者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未曾中断,起决定作用的是两个因素:一是中华古文明相对于当时入侵、统治中国的外族文明具有制度上的先进性,对外来民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家知道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而周边的外族大都长期处于游牧或半牧半农社会,其文明程度和积累的经验也落后于中国。二是中华文明自身具有一种内发的精神力量,我概括为“和”的精神,“天下”的精神,“入世”的精神和伦理道德精神。这几种精神具有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既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较易为外来民族所认同、所折服而自觉学习,从而对其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中华文明不仅不被取代反而内涵更加丰富,生命力更强了。

决定因素之一:制度上的先进性

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显示:中国中原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左右即夏王朝之前就渐进到农耕社会。到西周时期,在周公辅成王的年代里,建立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的制度,发展农业,开设国学(贵族子弟受教育之所),并开始废除之前朝代实行的“以人殉葬”的非人性制度,对周边民族(戎人、狄人、夷人等)则采取以“以和亲之”的政策,形成了“万邦协和”、“四夷宾服”的局面。孔子曾赞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到秦汉之际,国家大统一,国力空前强大,制度更加完备。特别是汉武帝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已经确立,制度的先进性、文明的高度已远非周边民族可比。曾侵扰中国近千年的强大的匈奴人,在汉武帝亲自策划下,经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军的英勇反击,终于被彻底打败了,中华文明仍大踏步前行。

从东汉时期起,居住在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陆续南迁,同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联系日益密切,虽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习惯,但他们从汉族那里学会了许多东西,逐渐浸染于汉族文明之中。到西晋末年,公元304年,早先迁入的南匈族人刘渊建立了汉国。随后,羯、氐、羌、鲜卑族又先后建立了十多个国家,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几个朝代(总称为北朝)。到隋朝统一全国时,少数民族的政权前后统治中国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达270多年。这是中国多民族大融合时期之一。这种融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学习汉民族、汉民族学习其他民族的过程,彼此达到了“相忘相化”的地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十分喜爱汉文化,认同汉文化,他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悉以原来汉族的制度为楷模,生活方式也照汉人行事。他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禁鲜卑语说汉语。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始建于北魏)的石刻艺术宝库——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它既继承了汉代的石刻艺术传统,融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意味,也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的艺术风格,是整个中华文化史上的艺术明珠,也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

再以强悍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例。虽然蒙古族统治者歧视汉民族,在法定的民族四等级制度下,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人被列三等、四等(三等是原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契丹人;南宋统治下的汉族被称为“南人”,是四等)。当时,汉人与蒙古人的政治地位不同,法律待遇的高低不同,经济负担的轻重也不同。但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其政治制度(封建帝制)、行政制度乃至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大都遵用汉法。他吸收历代中国统治者的经验建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官制和行省制等各项体制,并采用程、朱理学为其统治思想,设编修所编印儒家经典。可以说,元朝的政统、道统,基本上依循中原汉人的传统。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和中华文化传统一脉相承。著名的元曲(杂剧和散曲)就是继唐诗、宋词并吸取了民间演唱形式发展而来的,流传至今的元曲作品有150种,元曲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的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创中国文学的一代辉煌;元代的中国山水画也完全是唐宋以来中国画的继承者。元朝官修的《农桑辑要》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农书资料,反映了我国从六世纪到十三世纪植物栽培及家畜饲养等多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许衡编撰的《授时历》施行长达360年。总之,中华文明中的先进制度在蒙古族近百年的统治中,仍然在继承、发扬和进步中。

nlc202309010822

再看看满族统治时期,尽管清王朝统治者曾想竭力保持其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地位,用满文书写公文,编写历史,但是,清王朝的统治思想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大力提倡读四书五经。坚持隋唐以来一直实行的科举制度,在全国选拔人才。1646年清顺治三年颁行的第一部法典《大清律集解附例》,大体上沿用明律,只是把满族自己一些条例糅合了进去。清统治者规定满、汉、蒙、藏、维吾尔五种文字并用,但全国通行的还是汉字,连满族人民也都逐渐使用汉字,满文却很少使用了。清代的大多数皇帝包括康熙、乾隆,汉文化的修养都很高。康熙在位时,奖励垦荒,治理黄河,减轻水患,保证大运河畅通,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皇舆全图》的绘制,编撰《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忠实传承中国文脉。乾隆时,修《明史》、《续文献通考》,用十年功夫完成《四库全书》。清代在体现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学术方面,也有许多超越前代的地方。在文学、艺术方面,小说、杂剧、诗词和玉雕、陶瓷工艺,都取得很大成就。所有这些都显示清代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到十八世纪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已增加到3亿多,是当时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从上面讲到的几个曾被当时外族统治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都具有先进性,因而被各民族所认同、传承和践行的历史事实。

二、决定因素之二:中华文明内在的精神力量

1.“和”的精神

“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一种精神。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和协调性。《礼记·乐记》中说,“和,故万物皆化”。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和”是事物生存的基础,“和合共生”,故人类和万物生生不息。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冲突中只有采取开放态度,求同存异,彼此包容,彼此截长补短,才能在共生共存中成长,并逐步达到融合。如果只有斗争,你死我活,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走向消亡。“和而不同”则能“多元一体”、“共生共存”。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两件事最能体现“和”的精神,一是“和亲”,二是共修长城。

早在春秋时期,汉族统治者与其他民族首领之间就存在一种保证双方和好相处、互不侵犯的联姻。到汉朝,从汉高祖与匈奴议和时以宗室女嫁与匈奴首领单于开始,此后各王朝时有沿用这种“和亲”政策的事例。这对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中原王朝政治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汉族与各民族平等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的是:唐王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藏族)普赞(即王)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的故事。唐蕃和亲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唐蕃“和同为一家”起了很好作用。历史上的这种“和亲”政策还大大促进了各族官员之间、各族老百姓之间的通婚。隋唐时期不少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是鲜卑族的独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窦氏,也出自鲜卑族。

谈到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实是中华各民族用血汗共同凝结成的。我国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城是中华多民族共建的工程。自秦始皇以后,统治中国或中原地区的王朝,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大都修筑长城,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为多,如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等朝都曾以不同规模修筑长城。有些朝代修建规模很大,如金长城长度近万里。他说:“长城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事实”,“长城是安定和平的保障”。

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氐族)经隋唐到元朝(蒙古族),也是各民族几代人共建的。

长城和敦煌莫高窟的修建历程,说明了历史上中华各个民族思想上、精神上有一种内在的共通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和”的精神力量。

2.“天下”的精神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地、人、万物构成“天下”,把人和大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笔者认为:“天下”包括三层意思:从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来说,天、地、万物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是人类应当共同敬爱和珍惜的,这也就是中国古老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从人群自身即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是“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民吾胞,物吾与”的思想;还有就是“人人要对天下负责”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思想。

《礼运·大同篇》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同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是相通的。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历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家国为大,个人为小”,“他人为重,个人为轻”。归根到底,修身是以家国的治理、天下的太平为根本归宿点,社会群体利益为本位。这就是“天下”精神的体现。这种“天下”的观念同西方文化传统核心——个人主义,是显然不同的。西方文明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国哈佛大学安守廉教授对此有所评论。他说,中国更讲求社会性,西方更讲求个人性,西方比较强调个人权利,中国则注重社会责任。这种评论,从总体上讲,是符合实际的。

3.“入世”的精神

中华文明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入世”精神。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世界,关注现实世界,应当依靠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自强不息,来解决人类和社会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总之,人应当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应指望上帝和救世主的保佑。这种非宗教的理性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墨家、法家都提倡的,一直影响今天的中国人,认为宗教实质上是捆绑人的精神的工具。《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注:同智)矣。”意思是说:最重要的是专心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对鬼神之事则当敬而远之。这种“入世”精神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重现实的非宗教的理性主义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nlc202309010822

中国人的这种积极入世精神,生发出两种重要思想:一是重实践的思想,一是“民本”思想。

中国相信人通过自强不息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中国人倡导“愚公移山”的精神,年年月月奋进不止,创新不止。《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注:同悦)乎”,习就是实习、践行,把学到的东西,即知即行,做到“知行合一”。《礼记·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里,学、问、思、辨,是认知的过程,求索真理的过程,笃行才是目的。中国人常说: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邓小平把实践的重要性推到新的高度。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老百姓中,类似“是马还是骡?拉出来遛一遛”这样的话,中国的南方、北方、农村、城市到处皆有。说明“实践”思想已经融化在普通老百姓的血液中,重实践已经演化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中的精髓。

谈到“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尚书》说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说的“务民之义”,孟子说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史书中记载了无数“爱民、恤民者倡,虐民、残民者亡”的事例。“重民心,顺民意”,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富有人民性的,体现了朴素的民主精神。

4.伦理道德精神

产生于农业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所具有的无限延续力,也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多年不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社会意识既不靠宗教(上帝、救世主)来支撑,也不单靠法治来支撑,而是依赖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的伦理道德精神来维系的。中国人既把自己看做是他们家庭、家族的,又把自己看做是国家的儿女。只要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延绵不断,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就会延绵不断,中华文明也就不可能断。中国伦理道德精神,已扎根于全民族的心中,它不是中国某一个民族的信念,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共同特征。

上面讲的四种精神,内在里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这些精神一定会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自主创新,发扬光大,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此外,还有一种在延续中华文明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力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汉字。在这里我想引用许嘉璐先生的一些话。他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一统、延续、繁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同时它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中华文明有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以上的历史从未中断,靠的就是汉字的纪录。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可以读三千年前的诗歌,在65亿人口的地球上,是唯一的奇迹。他还说,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为什么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实现一统,除了两三千年来的核心价值观,还在于汉字这个统一的文字载体。有汉字作为沟通的工具和平台,民族之间的交流便没有障碍。许嘉璐先生的话已说得很明白,不需要再作什么补充了。

以上从历史实际出发,初步地分析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五千年不断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的想法是抛砖引玉,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发表出更好的见解。如果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搞透彻了,一定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信心百倍。鉴往知来,我们相信,中华社会主义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的大交流大发展中,会起到主导作用和平衡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吕晓红)

上一篇:暑期生产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大姚县中小学生减负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