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优秀教学课件

2024-04-16

天窗优秀教学课件(共10篇)

篇1:天窗优秀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小结: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小结: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自由朗读第5节。

2、个别朗读第5节。

(二)想象说话,理解天窗如何使我的想象丰富起来。

1、引读第五节,展开想象,结合平时所见,把风雨雷电扫荡世界的画面描绘得更真切、更实。

2、交流、并积累有关风雨雷电的句子。

3、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风雨雷电威力的描写。

4、小结并引读:透过一块小小的天窗,大自然的威力在我的想象中变得真实起来,难怪作者要说——虽然被关在屋里,但是通过天窗,我仿佛就置身于真实的风雨中,难怪作者要说——

(三)学习第七节,想象夜的世界的美丽和神奇,进一步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背诵积累排比句。

1、引读第七节。

2、通过朗读理解第七节最后一句。

3、你从什么地方感到透过天窗,这夜的世界的一切是美丽、神奇的呢?再读读第七节,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和同桌交流交流。

4、交流,尝试背诵第七节。

5、请学生自己编编故事,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6、齐读第八节,读出语气。

7、小结: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儿时在夏天下阵雨时被逼进屋,晚上被逼休息时,那一方小小的空白带给他的快乐。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编写故事,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1、总结课文,齐读第九节。

2、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进屋 唯一的慰藉

被逼 天窗

“休息”(小小一方的空白)神奇

(多彩)

篇2:天窗优秀教学课件

我总是渴望某一天能够拥有一座小阁楼。那儿有我的屋顶,天窗和鸟。

以前每年的假期都会到外婆家。那是真正的淳朴的农村。几家农舍挨在一起,各家小院不论大小宽窄经过几个小道拼在一起,汇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外婆家的屋顶是一片片瓦砌成的。就像古代武侠片中飞檐走壁的“大侠”抑或小偷常踏的屋顶——对于窥探敌情获得情报特别有利的屋顶;也像古代侠侣们谈情说爱的那个屋顶。总之对于它,我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想坐在上面看离星星月亮是不是会靠近很多。我尝试过爬上屋顶,把梯子放在围墙边,抑或从顶楼翻上去,可事实证明那屋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我仍然常常站在院子里发呆,想象有一天会了轻功飞上去。

后来喜欢上了阁楼的屋顶。我想象那里有花,紫罗兰、雏菊,还有向日葵;那里有草木,葡萄架上的青藤、湿漉漉的青草和会呼吸的仙人掌;那里有小屋,屋中有我最爱的几本书和闲暇时写的散文;那里甚至还可以有一架钢琴,与琴声作伴的是晾晒在风中的张张乐谱。这是梦幻的`场景。也许是因为几部电影,几本小说,让我喜爱着,并迷恋着这样唯美的屋顶;如果可以,我希望独处,更希望有人与我共舞。

不喜欢大楼的屋顶。太空旷,太严肃,太缺少自然的颜色和温暖的味道。他太高,俯首,眼下是另一些或高或低的楼房,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没有山,没有广阔的天空——因为抬头望去,会有更高的楼房。即使在这里种上植物,也显得太孤独太渺小。这是城市,失去了自由和向往的地方,自然在这里,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天窗。它是记忆中的尘埃。只有在外婆家的时候抚摸过它一次。我趴在二楼的里屋的沙发上,轻轻地推开它,“吱呀、吱呀”。它发出古老而苍白的声音,仿佛一把许多年未曾打开过的锁;它的框架早已沾满上灰尘,以至于我的指尖也染上时间的痕迹。光线一点一点从慢慢张大的缝隙中钻进来,像调皮的精灵,在灰木板上印上自己的脚印。当我用力把整个窗户推开,阳光终于毫不吝啬地洒遍了屋子里和每一个脚落,并且照耀着——那个打开尘封了多年的旧物的孩子。不过这次经历并没给我带来好运,因为全身被弄脏被妈妈骂了一顿。但值,至少我现在并不后悔打开了人生的第一个天窗,迎接太阳。

现在我找不到天窗。卧室的窗户是推拉式的,也许包含了太多现代化的东西,终究无法使我感到亲切。即使只是窗户的改变。可惜我已经习惯并麻木地接受着城市的现代化和人类智慧的新成果。朴实和华丽的相对,自然的朴实的,而“人类”却算不上“华丽”。

失去了天窗也罢。除非找到一幢老房子抑或小阁楼,否则穿梭在这高楼林立的城市间,我永远找不到它的身影。像一个孩童丢失了最心爱的玩具,也像一个回忆者丢失了记忆;怎样努力,才能找回那泛着灰尘夹着古味的气息?

鸟能带我找到我的屋顶和天窗吗?乡村总是可以感受到许多鸟儿的存在的。天空中常成群结队地飞过一行大雁,屋檐上偶尔停着几只喜鹊欢快地歌唱,院子里也常有麻雀光顾——为了偷吃玉米粒。还有田野,还有树林,还有山坡,总是充盈着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这一切似乎都显得很自然,甚至有两年,燕子还在外婆家的堂屋里筑巢,孕育幼燕。

在城市,没有鸟儿们的踪迹。唯一能够发现它们的地方,就只有专门贩卖宠物的地方。在那里,笼子是它们的家,人类是它们的主人——与那些自由的鸟儿们不一样——天地才是它们的家,大自然才是它们的妈妈。

我常想,我能不能把这些失去自由的鸟全买下来再放生——可我没这个勇气——不仅因为经济问题,更怕遭到异样的眼光。

想和鸟儿成为知己。自由的鸟儿自由的我在一起。

很多很多年后,也许会实现吧——我的阁楼,我的天空,我的灵魂,彼此着不会因为什么而分开;阁楼有我的屋顶、天窗和自由的鸟。不束缚的自然,不束缚的身体和灵魂。

篇3:天窗优秀教学课件

“正确处理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当下, 强化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 适当融合非本体性内容, 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没有参与, 就没有课堂;没有语用实践, 就没有能力提升。本课试图借助Hiteach平台和小班形式, 以“扎实趣练”为核心手段, 让每个学生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 使其学有所乐, 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厘清文脉。

2. 发现把“想象”写具体的几种方法, 尝试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拓展欣赏。

3. 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 感受文中孩子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

1. 读准生字、词语。

(1) 出示词语, 自由练读。

蝙蝠、慰藉、猛厉 啊唷唷、卜落卜落、顶喜欢

(2) 用Hiteach配套投票器进行选择, 了解学情。

师:这些词语都能读正确吗?请选择。

出示选项:

A.我确定自己都能读正确 B.我不太确定能全都读对学生选择, 软件呈现统计结果。

(3) 个读词语, 正音。

师:请一位选B的同学来试一试。我们鼓励他一下。

个读词语, 引导互评。

书空:“慰藉”, 强调“藉”是多音字。

(4) 了解方言词汇。

师:第二组是江南一带的方言词语, 用宁波话说“卜落卜落”———bo luo bo luo。

(5) 齐读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 生概括课文几方面的内容, 师随机输入PPT文本框课件。

师:同学们, 还记得课文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内容:

①天窗的来历。

②雨天, 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③月夜, 天窗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④天窗是神奇的!

⑤孩子们活泼会想。

(2) 引读:作者先介绍—然后写—接着写—再写—最后写。

二、厘清文脉

1.出示选择题, 学生用Hiteach配套投票器进行选择, 软件呈现柱状统计图。

师:经过交流、补充, 同学们已经概括出课文的五方面内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课文, 分分层次, 你会选择哪一项?

出示选项:

A.一∥二、三、四∥五

B.一、二、三∥四、五

C.一∥二、三∥四、五

2.每一选项, 请一名学生交流想法, 随机引导补充。

预设评价:

A.师:第二、三部分具体介绍了天窗的好处, 第四部分进行了总结, 形成了先分后总的结构, 看来, 这样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B.师:作者先叙述, 再议论, 思路也非常清楚。这样划分也是有道理的。

C.师:有人说, 散文就像一首歌, 歌曲一般有个引子, 而这第一部分就像引子一样引出下文, 所以单独分开也是有道理的。

3.小结:刚才, 大家交流时有理有据, 符合作者的整体构思, 真棒。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第1~3 自然段

过渡:不知不觉中, 我们一起欣赏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下面, 让我们走进课文, 先去了解一下天窗的来历。 (课件出示天窗图片, 配舒缓音乐;文变诗, 随旋律分行出示前三个自然段) 谁愿意来读第1 自然段? (请两个学生分别读前两段。齐读第3 自然段)

四、品读第5 自然段

过渡:小小的天窗,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还记得夏天的那一场阵雨吗?自由地朗读第4、5 自然段, 你能读懂些什么?

1.生自读后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 用Hiteach指示笔功能, 随机圈画关键词句, 或做上简单批注。

预设:

(1) 生:我读懂了“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 具体说说为什么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吗?

师:除了这方面内容, 谁还想从不同角度来交流?

(2) 生:我发现作者写了很多自己的想象。 (师板书:看到→想到)

师:由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具体来举个例子吗?

2.聚焦“看到的和想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并输入PPT文本框课件。

预设:雨脚跳 猛厉地扫荡

闪电划 威力大十倍百倍

3.引读两组关键词。

4.比较两组词语, 发现表达特色。

师:抓住关键词,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发现文字的特点, 读着读着, 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小 → 大, 弱 → 强。)

5.有感情地朗读第5 自然段。

师:这段文字看似简单, 却大有学问, 你能试着把它读好吗?

五、小组合作探究第7 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发现作者把寻常、不起眼的事物, 想象成独特、不平常的事物, 由小想到大, 由弱想到强, 这样就把想象写得更具体了。那么, 第7 自然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想象的呢?我们来小组合作, 进行探究学习。

1.明确合作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一生个读。

(1) 每个成员各自读第7 自然段, 分别画出作者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关键语句。

(2) 组长组织大家交流:“作者是怎样把想象写具体的?”

(3) 记录员用简洁的词语将交流的内容记录在词卡上, 然后贴到展示台中。

(4) 请小组的一名同学做好发言准备。

2.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生合作学习后, 把学习成果张贴到展示台 (教室侧面黑板) 上。

预设:少 → 多, 静 → 动, 无 → 有, 虚 → 实, 单一 → 丰富。

3.小组汇报。

筛选词卡, 请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

4.齐读词卡。

5.小结。

师:正如刚才大家说的那样,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孩子所独有的, 从无中看到有, 从虚中看到实, 最后作者茅盾这样感慨———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拓展语段, 自主欣赏

1.推送拓展阅读文段, 自主欣赏想象语段。

师:有一位叫江南月的作家, 写了一篇同名散文, 选择一段来欣赏他的想象。

2.交流。

【教学反思】

一、强化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清晰、明确的, 就是学习本文最显著的表达特色———想象, 细化从看到到想到的几种方式, 如“从小想到大”“从无想到有”“从虚想到实”等。教学中所采用的抓关键词、比较发现、朗读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等策略, 也均指向本体性的语文内容、方法和技能。而对课文思想层面的理解, 即对“慰藉”的感悟和对儿童天性的体会, 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 则无痕地渗透在画找、提炼、朗读、探究这些本体性学习的过程之中。这就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学习实效。

二、遵循学习心理设计流程, 学习内容更加集中

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 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本课在学习流程的设计上, 完全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客观规律, 让每个学生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方式上, 既有个体学习, 也有合作探究;环节上更加精简、集中。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 趣中生情, 情中启智;练中求熟, 熟能生巧, 螺旋上升, 最终使学生能一课一得。

三、借助Hiteach平台, 展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4:《天窗》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抓住描写天窗带给孩子们慰藉的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悟天窗的神奇,体会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在语境中理解“也许”的词语,并能仿照例句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结合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天窗?它有什么作用(板书:透光)

师:可对于乡下的孩子们来说,这天窗却有着另一种神奇的作用。

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出示自学要求:

(1)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天窗)

(2)给划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但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有了天窗,你才会想起宇宙的奥秘,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

师: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起哪些宇宙的奥秘,联想到哪些种种事件呢?

【设计意图:从天窗的作用入手,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给句子换说法,不但降低了学生理解句子的难度,而且使他们认识了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之间可以互相转换,通过朗读感悟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效果。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读文的目的,能边读边思考。】

二、研读品析,读中想象,体会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想孩子们为什么要透过天窗看外面的世界?用横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你从中体会了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孩子们为什么要透过天窗看外面的世界?

出示句子:

①夏天阵雨来了的时候,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②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师:说说你从加点的词体会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伤心无奈渴望看到外面世界的景象)

师:你在伤心、无奈时最需要什么?(安慰)

师:从上面的两段中找到“安慰”的近义词。(慰藉)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得到过哪些慰藉?

师:是呀,难过时,你得到父母、朋友的安慰,可对外面充满好奇的孩子被大人强行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是多么的失落。此时,天窗——(学生接:是他们唯一的慰藉)

师:为什么是“唯一”的慰藉?(屋里像地洞,没有电视,没有玩具等)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两段话。(指名朗读)

(2)品读感悟天窗带来的慰藉。

师:孩子们从那小小的玻璃——(学生接读: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学生接读: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师:小小的天窗一定将你带进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你看啊——

(出示下列情境,学生试着想象补白。)

你看啊,雨脚在那卜落卜落跳,汇成一股股激流,淹没了,冲毁了;那带子似的闪电一划,撕裂了;那轰隆隆的惊雷劈开了,击毁了;那肆虐的狂风,吹倒了__,拔起了____________。

师:这风雨雷电猛烈扫荡的画面,我们能说完吗?不能,因为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巨大的,现实中没有发生的事情,都会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出现,它具有创造性。我们就来通过自己的读,感受风雨雷电的威力吧!(指名读4——5自然段)

师:孩子们不仅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风雨雷电的威力;还能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夜的美丽与神奇。

指名读第7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第7自然段,在读中感受夜的美丽神奇。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上一系列的“也许”呢?(生:因为孩子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黑影就消失在视线,不能确定,只能猜测……)

师: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百灵,也许是勤劳的蜜蜂,也许是漂亮的天鹅……

师:作者由看到的景物,展开丰富的联想,让我们感受到夜的世界的美丽而神奇。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下面情景中发生的一切。

课件出示:

我从那水面上泛起的一圈圈涟漪,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此教学环节就是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回归整体,感悟天窗的神奇

师: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说说孩子们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想象联想)

篇5:《天窗》教学设计

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6课《天窗》。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预设学生可能的汇报)

4、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重点指导读准:“藉”在这里读“jiè,不要读成jí;“宙”是翘舌音,读成zhòu,不读成zòu.重点理解“慰藉”“恶霸”“宇宙”等词语。

5、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读后交流、品味文章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品味和体验,给足了学生自读、感悟的余地。)

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

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在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词语,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看到

想到

雨脚在卜落卜落跳,带

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

扫荡了这世界;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子似的闪电一划。的要大十倍百倍。

2、交流汇报,理解课文

(1)理解:下雨时,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①“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共出现过几次?

②课文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自然段,仔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④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完成下表:

⑤“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唯一的慰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去掉“唯一”这个词行不行?

教师小结: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得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给枯燥压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所以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理解:夜晚,被逼上床时,“小小的天窗又是唯一的慰藉”。

①课文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这扇小小的天窗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是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种种事情呢?所以更确切地说什么才是神奇的?

师:想象力才是神奇的,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得到更真实,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但是,能带给我们想象的仅仅是天窗吗?因而作者在文中写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这“空白”指的又是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读后感受,进一步品味课文主旨。

4、有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品读、理解的方法。)

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

1、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大家能不能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相结合,把读和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阔达、奇妙的世界。另外,我们这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篇6:《天窗》教学反思

在本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孩子们却用沉默回应了我。“不敢想,不会想,不知道如何想?”一道鸿沟挡在孩子前面,怎样帮助他们逾越?我学会了等待,等待他们开启想象之门。联系生活,寻找灵感;同桌交流,激发灵感。“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孩子眼中。

篇7:《天窗》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篇8:天窗优秀教学课件

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国文, 目的就是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 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容本身, 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 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的。”显然, 这是提醒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被课文的内容所打动时, 不可久恋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 还应头脑冷静跳将出来,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言语的表达特点, 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 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饰的言语,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天窗》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短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下雨天或在夜里孩子们透过天窗迸出了想象的火花, 心灵得到了慰藉。课文第七小节的语言形象、生动, 两句句式都用了排比的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雨、闪电、星、云, 通过想象把它们的程度、数量无限量地放大, 还想象了夜空可能出现的种种事物, 来表现孩子们所想象到的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丰富、更复杂。句式工整又富有变化, 前半句“无数像山似的, 马似的, 巨人似的, 奇幻的云彩”是由词语组成排比形式, 而后半句“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 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 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的排比句式则由短语组成。我曾两次教学此节, 由于教学的关注点不同, 效果明显不同。

[案例描写]

第一次教学实录

师:当夜晚来临的时候, 你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 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 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

生1: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 一朵云, 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无数像山似的, 马似的, 巨人似的, 奇幻的云彩。

生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 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 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师:好,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 一朵云想象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尝试背诵)

师:你要是也看到这么一条黑影从小玻璃上面掠过, 你还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呢?

生1:流星雨。

生2:UFO。

师:是呀, 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 都是透过天窗看到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安慰, 还有想象的无穷乐趣。

第二次教学实录

师:为了表现出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想想。

(学生交流)

生: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

师:我们能不能把它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出示填空)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 一朵云, 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 有的像 () 山似的, 有的像 () 马似的, 有的像 () 巨人似的。

生1:有的像巍峨的山似的, 有的像奔腾的马似的, 有的像屹立巨人似的。

生2:有的像连绵不断的山似的, 有的像四蹄生风的马似的, 有的像屹立不倒的巨人似的。

师:那茅盾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写这部分呢?这样写不是更具体、更生动吗?我们再一起完整地读读第七节,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谈谈你的体会。

生1: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 有变化。

生2:前面写得略, 后面写得详细, 读起来节奏就有变化。

生3:虽然是短语组成的排比句, 但内容丰富, 表现了孩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师:说得好!语言组成的画面快速闪现, 表现了孩子天马行空, 丰富的想象力。学课文, 我们不仅要读内容, 还要去感受语言表达的特点。

[案例反思]

在第一次教学中, 我通过圈画、朗读关键语句来帮助学生了解“透过天窗, 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语段。通过想象说话, 进一步体会天窗的神奇, 体会“无”中看出“有”, “虚”中看出“实”的含义。教学之后, 我发现对于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五年级学生来说, 在预习之后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了解, 无需再花费时间多去讲解。又由于课文第五小节与第七小节结构相同, 我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再去学习第七小节, 学生明显表现出倦怠、自主学习的兴趣不高;背诵课文经典语段显得较为机械, 几乎为了背诵而背诵。由于“天窗”生活, 年代久远, 对于现在的学生较为陌生, 一味让学生想象说话, 学生只能猜想。静心细想:我还是对课文的内容关注多, 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第二次教学时, 我吸取了第一次教学的经验, 不再过多地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 删去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梳理环节,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表现手法的不同, 感悟不同的表达效果,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我提出了“为了表现出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 深入思考, 然后畅所欲言。这样, 学生阅读文本关注的不再是“作者写了什么”, 而是“为了体现中心主旨, 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孩子们透过小小天窗想象到的外面斑斓的世界, 表现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步:我搭建“脚手架”,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作者在表达上虽然都运用了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句式是有变化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中心主旨的揭示有无关系?通常, 我们会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但是如果这样做, 学生会觉得无从着手, 训练的目的不明确。因此, 我搭建“脚手架”——填空的方法, 让学生拓展比喻句, 使这段文字描写得更具体。我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填上了形容词, 不是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吗?茅盾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写呢?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 将语言文字对比阅读, 进入文字深度思考, 感悟到有详有略的表现手法, 使文字的节奏上有变化。其次, 语言组成的画面快速闪现, 表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第三, 虽然是短语组成的排比句, 但内容丰富, 表现了孩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同时, 使学生明白一切表达形式都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主旨。这样, 我借助教材这一载体, 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感悟文中的表达形式, 关注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篇9:打开农村英语教学的天窗

当前,英语教学在农村孩子们各学科的学习中水平较差,高效英语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中学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家庭环境和语言环境上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作为农村英语教师,更应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好学并且学好。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形成“一台戏”的课堂教学效果,高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大胆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让英语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怎样把死目标教活

1.对现有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外研社的英语教材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突出交际性,便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但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随着难度的逐渐加深,一部分学生开始觉得学习不如以前轻松,有的甚至有些力不从心。这时,我们不能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如果教学内容一刀切,必须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下一步教学就是老师所要做到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2.改进措施和思路

经过认真研讨和反思,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目标设计可做如下改进:要想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具体要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和《英语课程标准》;二是熟悉英语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只有熟悉学生,才能确定教学目标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层次。依此思路,我们首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学习和研究,弄清《标准》中知识能力目标和所有知识点,分析其中的训练要求,那些是浅易的,低层次的;哪些是中层次的;哪些是高层次的。然后根据训练要求的难易和学生的层次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A组基础性目标;B组提高性目标;C组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而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我争取每节课都设计出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的教学目标,力求把“死目标”教“活”。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听说的天地

本人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有二十余年了,深深感觉到农村学生学英语的唯一环境是英语课堂,怎样才能有效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那就是挖掘“材”源,创造听说条件。我在英语教学中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与教材相适应的听说内容与环境,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去完成课本上的听说训练内容。

下面就是我在平时采用的一个听说教学活动,叫做“听听画画说说”。我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动耳、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那就是让学生边听边画,然后说。开展这项教学活动时,先让学生听英语,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绘图,然后再重复一遍,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修改,最后再出示一张示范图,让学生找出图上的错误,明白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学生在小组内看图说出尽可能多的句子,准备好后,在班内展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完成了一个理解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过程。

例如:我在上外研社初一上册第三模块时,针对“There be”句型,我就采用此法,我说:Look at the picture. This is a park. There is a river in it.There is a boat in the river.There is a boy in the boat.There is a house near the river.Near the house there is a big tree.In the tree there is a bird.学生听完一句后,就用笔画一个物体,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精力高度集中,特别是在说的过程争先恐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老师只有巧妙地把各种训练方法结合到一起,让课堂成为学生听说的天地,才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分工合作,感受成功——一堂活动运用课

英语课堂活动运用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流。老师在设计课堂运用活动时,要注意有意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这些有意的语言情景中进行交际联系,以达到在需要的时候及时的准确的再现出来,运用语言交际中。在活动中,各种层次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感受成功,都有了充分表现自我和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都能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加形成语言技能的机会,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开拓型精神。

英语运用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在选择的时候可灵活多变。下面就是课堂教学运用活动的实例:

这是我初一英语运用活动课准备及操作的过程。活动方式是猜谜。在活动课开始前一两周让学生去制作一些小灯笼(Lantern)。到活动课开始前,把准备好的灯谜贴在上面。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卡片,在卡片上写上适合同期学生的一些谜语。上课前先把新单词的音、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尽力自学,必要时给予辅导。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小组6人,以组为单位,各组围坐在一起,大家群策群力,想出答案。然后派一位同学说出答案。当同学说出正确谜底时,老师将谜面再说一遍,有时也让表现好的学生重复一遍。最先得出正确答案的一组就得十分,结束时哪一组的分高为优胜组。后半节课就可以挂出灯笼,让学生自由发挥,若有同学自认为猜中一条或猜中几条谜语,便到老师处领奖。领奖时让学生将谜面重复一遍,再用英语说出谜底,正确得到一份小奖品。课后对学生活动运用情况进行评价。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一堂与交际任务结合的语法课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将语法教学与交际任务结合起来,有其不同的特点:语法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创造能力也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

下面请看一个任务型语法课堂活动实例:

这是一堂语法课,内容是现在进行时,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式、否定式、一般疑问句式和特殊疑问句式结构。课堂活动采用“看拼图故事”的方法。

第一步、老师选择一幅图周六人们在公园活动的图片,并配有一篇描述性的故事,根据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根据每组人数,由组长把故事中的句子分给每一位同学,此时组长要注意本组同学的差异。

第二步、组内的每位同学都默记自己纸条上的内容,争取准确复述其意思或者准确背诵原句,此时组长可帮助较差同学。

第三步、每位同学在自己组内发言叙述完毕后,全组一起讨论这些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四步、各组向全班汇报结果,与原文最接近的一组获胜。

第五步、每组派代表向全班讲出自己纸条上表示正在进行时的动词变化及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的构成。老师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并结合情景给予必要的解释。

在这个实例中,语法不再是抽象的课本知识,而是实践性的学生活动与能力提升。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交际过程并完成交接活动,把抽象的语法与交际任务结合起来。

本節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原则,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

以上我的一些做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生活化的课堂又将学生们变成了参与其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并在各组不同的展示中成为了欣赏者。正因如此,老师与孩子们的价值得到最大的认可,课堂不仅高效,还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表演的舞台与竞技场,也成为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共建的伊甸园。

篇10:天窗教学设计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品词品读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的神奇。

[重点、难点]

1、重点:明白天窗的由来

2、难点: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26·天窗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生:长方形。

师:对,是长方形,它仅仅是长方形吗?你觉得它是什么?

生:鱼缸。

生:黑板。

生:桌子。

??

师:有一个小孩也有看丰富的想象力,望着这个小方框,这小小的天窗(板书:天窗)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写的一篇散文《天窗》,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茅盾。(教师简介作者)

3. 师:这篇文章写于1928年,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比较闭塞,人们很少可以从外界获得信息,孩子们也很少接触外部世界。

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4、生读课题。

师:再读大声点,老师喜欢听到你们响亮的声音。】

【设计理念: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天窗的由来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什么是天窗?

生:天窗是什么样子的?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

(教师随机点评: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你真能干,能问到点子上,抓住要点来问。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是用心思考的。你们是会思考的孩子·······)

2.师:什么是天窗?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看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指名生说天窗的样子。

师:看来,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138,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评。)对,这段写出了旧时南方乡下房子的重要特点。看这句“像??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

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三、学习生字

师: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天窗的魅力,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师板书生字)

师: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下面老师要检测你们的学习情况。生字要过三关,敢不敢闯关?

生:敢!

1、 第一关读准字音。

齐读,强调fú蝠 jiè藉,而且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jí。

师: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2、第二关:组词。(指名学生组词)

师:恭喜你们,又顺利过关。

3、第三关:牢记字形。

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识记方法。现在小组内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看谁的办法最好。

小组讨论,师巡逻指导。指名小组说,教师随机板书。

加一加:蝙 蝠 宙

熟字换偏旁:藉 霸

【设计理念: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这个片断中我运用“生字闯关”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音字比较,组词、牢记字形,这样的教学凸显了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把这些字放回文中,拿起书本,挺直身体,默读,自由把课文读一遍,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上一篇:凉城五中教职工全员竞聘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抓队伍 活载体 强机制 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