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2024-05-06

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共14篇)

篇1: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传统礼仪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汪因广 教学目标

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教学重点

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弟子规。

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1.出示要求:(1)读懂意思。(2)明白其中的道理。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

1、待客之道

(1)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2)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3)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4)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5)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6)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7)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8)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2、故事:

1礼节要注意: ○2女孩的进步:

○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说与写)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篇2: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传统礼仪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汪因广

教学目标

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教学重点

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讲:《三顾茅庐》的故事。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3、教师导入:坐是一种静态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仪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这种举止。对男性而言,更有“坐如钟”一说。端庄优美的坐姿,会给人以文雅、稳重、大方的美感。

二、初步体验,纠正错误

1.要求:坐姿练习

(1)自己做,让同学或者。

(2)同学之间谈论自己所做的礼仪,明白其中的道理。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

1、女子八种优美坐姿(1).标准式

轻缓地走到座位前,转身后两脚成小丁字步,左前右后,两膝并拢的同时上身前倾,向下落座。如果穿的是裙装,在落座时要用双手在后边从上往下把裙子拢一下,以防坐

出皱折或因裙子被打折坐住,而使腿部裸露过多。坐下后,上身挺直,双肩平正,两臂自然弯曲,两手交叉叠放在两腿中部,并靠近小腹。两膝并拢,小腿垂直于地面,两脚保持小丁字步。

(2).前伸式

在标准坐姿的基础上,两小腿向前伸出两脚并拢,脚尖不要翘。(3).前交叉式

在前伸式坐姿的基础上,右脚后缩,与左脚交叉,两踝关节重叠,两脚尖着地。(4.)屈直式

右脚前伸,左小腿屈回,大腿靠紧,两脚前脚掌着地,并在一条直线上。(5).后点式

两小腿后屈,脚尖着地,双膝并拢。(6).侧点式

两小腿向左斜出,两膝并拢,右脚跟靠拢左脚内侧,右脚掌着地,左脚尖着地,头和身躯向左斜。注意大腿小腿要成90度,小腿要充分伸直,尽量显示小腿长度。

(7).侧挂式

在侧点式基础上,左小腿后屈,脚绷直,脚掌内侧着地,右脚提起,用脚面贴住左踝,膝和小腿并拢,上身右转。

(8).重叠式

重叠式也叫“二郎腿”或“标准式架腿”等。在标准式坐姿的基础上,两腿向前,一条腿提起,腿窝落在另一腿的膝关节上边。要注意上边的腿向里收,贴住另一腿,脚尖向下。

重叠式还有正身、侧身之分,手部也可交叉、托肋、扶把手等多种变化。

二郎腿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带有不严肃,不庄重的坐姿,尤其是女子不宜采用。其实,这种坐姿常常被采用,因为只要注意上边的小腿往回收,脚尖向下这两个要求,不仅外观优美文雅,大方自然,富有亲近感,而且还可以充分展示女子的风采和魅力。

2、男子六种优美坐姿

(1).标准式

上身正直上挺,双肩正平,两手放在两腿或扶手上,双膝并拢,小腿垂直地落于地面,两脚自然分开成45度。

(2).前伸式

在标准式的基础上,两小腿前伸一脚的长度,左脚向前半脚,脚尖不要翘起。

(3).前交叉式

小腿前伸,两脚踝部交叉。

(4).屈直式

左小腿回屈,前脚掌着地,右脚前伸,双膝并拢。

(5).斜身交叉式

两小腿交叉向左斜出,上体向右倾,右肘放在扶手上,左手扶把手。

(6).重叠式

右腿叠在左腿膝上部,右小腿内收、贴向左腿,脚尖自然地向下垂。

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说与写)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篇3: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 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和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 科研引领。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 学科渗透。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 校本研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环境熏陶。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 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 硬环境: 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 活动凸显。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 家校相通。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 《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4: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关键词:礼仪之邦;美德;幼儿;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在礼仪方面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曾经是世界各国的典范。礼仪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标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汉书·贾谊传》中说道:“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古人对礼仪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如今,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渗透礼仪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塑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幼儿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幼儿表现傲慢、自私、没礼貌、乱扔垃圾、不尊重长辈等。所以,幼儿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除了幼儿园担负的教育任务外,家庭成员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外,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存在不良习惯或者错误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幼儿园可向家长传递文明礼仪的知识,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教师要与家庭保持及时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推动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和及时的礼仪教育。

二、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举

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行三者的结合。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礼仪的含义。例如,在幼儿用餐时,在分发勺子和筷子时发现不够,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去询问食堂阿姨还有没有多余的餐具。当然,幼儿礼仪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幼兒园,还应该走向社会。例如,幼儿教师组织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幼儿独立购物,在购物中引导幼儿去有礼貌地向他人询问等。总之,幼儿礼仪教育要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三、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统筹兼顾

环境塑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整洁、和谐的幼儿环境,坚持有规律的生活行为,人与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通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来对幼儿礼仪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例如,保持幼儿园教室、桌椅、楼梯等整洁、优美;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和门口张贴“你好、谢谢、再见”等文明标语,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无声地传递礼仪教育。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也属于幼儿环境的一部分,幼儿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实践。这就需要礼仪教育和环境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让礼仪教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幼儿学会善良、正直、谦逊、合作等品质,培养幼儿形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张慧英.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篇5: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汪因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弟子规。

2、感悟并体会这句话的大意。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并能谈出自己的所受到启示。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受到的教育。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谈:王勃所至。2.板书课题:弟子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1.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借助工具书理解句子。2.指名读课文,正音。3.教师范读。

4、指名交流。

①读一读:你能读正确吗?边读边体会语句的意思。②品一品:读出味吗?做到有滋有味读词语。

3说一说: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意思吗?

○4.再读句子,找出令你最受到启示的一点来。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

1、第一句: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加重时,要昼夜服侍,不可随意离开。第二句:办理父母亲的丧事完全要按照礼法去做,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就如同他们在世一样,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的孝顺。

2、故事:

1汉文帝侍母:汉文帝是西汉时有名的皇帝,却很孝顺母亲。虽然自己每天要都要○处理许多的要事,但他从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侯,后来母亲病原体了,他日夜精心服侍,衣不解带,目不交睫,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母亲吃药时总是先尝尝。常言到:久病无孝子,他却从不敢懈怠,长过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成为千古佳话。

2孝感动天:董永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与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也○离他而去,可他连葬父的钱都没有,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的人家去当雇佣,他感动了上苍,九天仙女下凡帮助他还清了债务。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都要善待父母,孝顺双亲。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说与写)1。你从这弟子规中学到了什么?

篇6: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

韩皋敬慎。三世大臣。祖父遗笏。不授仆人。

【原文】

唐韩皋、字仲闻。休之孙。滉之子也。貌类父。既孤。不复视鉴。资质厚重。有大臣器。官至户部尚书。其家三世为大臣。传执一笏。皋以笏经祖父所执。未尝轻授仆人之手。归则躬置于卧内榻上。明日出。复自取之。

韩休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韩滉仕至将相。皆事君尽礼。一门三代为大臣。皆止于敬。而皋且敬及其笏。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轻授于仆人。其礼也。亦即其忠也、孝也。於戏。不愧为韩休之孙矣。

【白话解释】

篇7: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创建文明礼仪校园

——仙桃三中礼仪教育阶段总结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造福人类的宝藏,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礼仪规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礼仪规范讲究提升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谈吐高雅,举止文雅,待人处世合乎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兴校园文明礼仪之风,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校经过广泛的讨论和认真研究,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途径。在实施中我们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坚持全面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重在实效的原则;坚持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实践育人的原则。在实施方式上,注重了校内校外结合;常规教育和典型教育结合;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重熏陶,重情感,重实效。从学校教育和学生实际出发,将礼仪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逐步开展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等活动。

一、骨干牵动,全员参与。

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胡家炎为组长,政教校长钟伟为副组长为核心的礼仪领导小组。以政教处和班主任为主体的核心实施小组,精心制定了礼仪教育的活动方案,向学校全体师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政教处多次召开班主任教师会,对礼仪教育进课堂进行培训和专题研讨。在动员、培训和研讨活动中,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意义,交流了实施方法。方案实施过程中,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负其责,落实到位。

二、教师垂范,润物无声。

本着以教师礼仪示范,促学生礼仪规范的原则,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国务院颂发的《进于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议的若干意见》,学习了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中不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组织教师每月观看一次《教师礼仪规范》专题片和《师德先进报告》光碟。每位教师都写出了心得体会,针对教师中出现的不当现象,从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教师的形象、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仪表、课堂礼仪、办公室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订出了整改措施。教师的吃穿站行说中剔除了那些不雅的成分。教师中边走边吃的现象消失了,办公室里更加整洁安静,升旗仪式列队更加整齐规范,向学

生答礼更加热情了。

三、营造氛围,潜移默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泥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和氛围的作用不可低估。我校从实际出发,精心规划,分步实施,力求为学生创造花园、学园、乐园、家园的德育环境。我们以绿色文化为背景,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整体环境色彩上突出一个“雅”字,悬挂各种“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如“和风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君子风度”,“深入持久开展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日明一礼,日正一行,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有的班级发动学生写礼仪对联和礼仪标语,如“学礼仪规范,修学子风度”,“一言一行,合乎礼仪规范,一举一动,尽显儒雅修养”。黑板报,橱窗,广播都成为宣传文明礼仪的阵地。

四、弘扬传统,书香浸染。

为使文明礼仪扎根人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将中华国学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摘录《论语》一百条和《增广贤文》古训八十条,编印成读本发给3500名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低头便是礼,有志事竟成”,“贫而无谄”,“富而好礼”„„学生们用心读着这些散发着古代传统美德馨香的语句,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书香味。每学期一次的国学经典竞赛成为学生参与热情高,各班竞争激烈的一项重大赛事。一位已经毕业的女生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已毕业,但我忘不了母校如此美好的校园氛围,我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洗浴。”

五、学科渗透,班级实施。

学科教学是育德的主渠道,有意识地在教材中进行礼仪教育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育资源,并根据随机出现的教育契机,适时适度加以指导与训练。我校要求全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自然进行,点滴渗透,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礼仪教育”让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不同学科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据学科特点,开展了礼仪教育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组织了彩笔“话”礼仪绘画书法大赛,琳琅满目的美术、书法作品让老师、家长、学生流连忘返。合唱小组的同学们还排练了有关礼仪的歌曲等等。

立足班级这个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一个班级一个特色。ll5班开展“爸爸妈妈,我对你说’’、“我看礼仪大讨论”、“礼仪在我身边’’等一系列活动;1 03班模拟礼仪现场,表演礼仪小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1 09班评出“小孝星”、“礼仪明星”,培训礼仪文明小队,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和影响性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感化学生。老师们对这些活动的评价是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学生这么热情,没想到自己上课时这么投入,没想到雅行教育这么受欢迎。从不做家务的学生回家后抢着帮妈妈做事,调皮生再不为老师取绰号、碰到老师点头问好,同学之间礼让有加、真诚友好相处„„“礼仪教育’,带来了校园新变化,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学友情日益深厚。

六、点滴着手,持之以恒。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礼仪教育,重在从点滴小事着手,细处着眼,持之以恒。我们在礼仪教育中从日常言行举止抓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取了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尽量回避了“禁止”怎样做,提倡“应该”如何做。政教处印发了《仙桃三中礼仪规范》,从家庭、学校、公共场合提出了明确的礼仪规范要求。印发了《仙桃三中礼仪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分别从坐、立、行、吃、说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在实施中力求“日明一礼,日正一行,日学一语,日行一善”。一举一动,合符礼仪规范;一言一行,凸现儒雅修养。

311班语文老师张德高说,“现在每在进班之前,我都要整理头发,正衣冠,面带微笑,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做无声的注解,礼仪教育进课堂,文雅新风扑面来”。1 08班班主任杨云平担任语文科任老师,将“雅言雅行”渗透到班会和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论语,讲解礼仪常规,他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开始用双手接作业本,同学之间发有打扰则礼貌地说“对不起,麻烦了”。“没关系,不客气。”

七、多种途径,习惯养成。

学校将礼仪教育常规化。各班每周一次礼仪课,学生第周一次礼仪随笔,学校每月评一礼仪标兵,每学期评一次礼仪天使,举办一次礼仪征文活动。还举行了征选礼仪广播主持人,礼仪知识竞赛,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歌颂师生情,同学情,校园礼仪新风等活动。当前我校共青团校门礼仪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他们早迎晚送,提醒同学们在校外遵守礼仪规范。学生进出校门时不再拥挤,不再骑车冲撞,不再追打逗闹。早餐时不再站着边吃边扔。我校还多次组织学生到传统礼仪教育基地商城广场参观礼仪表演。让

学生在浓浓的礼仪氛围中受到教育。

八、注重评价,激励引导

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开展校级、班级的“星光灿烂 ”“群星璀璨”的评选活动,拟定评价量观,形成激励机制,融班级、学校教育于快乐地争星活动之中。从而让文明礼仪知识在争星活动中内化、文明礼仪行为在争星活动中外现、文明习惯在争星活动中形成,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九、家校互动,情感沟通。

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导师。但当今不少家庭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形成隔膜。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表现两张皮的现象。我校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作用。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发放了家校联系卡,建立多渠道家校联系方式。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平时一位很受家长娇宠的女生在作文中写到,“以前对父母态度不好,经常与家长闹矛盾。在文明礼仪活动中听到同班同学讲自己在家里怎样孝敬父母,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觉得全班同学的眼光象利剑一样刺向我„„”一周后,该女生的父母高兴地给杨老师打电话说,女儿懂事多了,长大了。一年级一位男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他的妈妈以前经常打电话给老师诉苦,“我们母子冷战已经一个月了,稍不顺儿子意,他就和我吵架,我真想丢下一走了之。”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多次工作,这位学生主动在班会上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这位母亲再跟老师联系时,电话中的声音透出喜悦和笑意,“过去回家、离家都闷声不响的孩子居然知道问好道别了,孩子还经常讲学校的事。他现在像变了一个人。”横亘在家庭中的坚冰被打破,这位母亲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成为家长座谈会上讨论的热点。

如今,“文明礼仪教育”的新风已经吹遍我校的每一个角落,洗浴着三千多师生的心灵。我们有信心,让我们学校的礼仪教育进行得更加有声有色,让礼仪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仙 桃 三 中

篇8: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应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与升华, 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被赋予新的观点与要求,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为对环境破坏程度的剧增, 节约、环保、和平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 这些更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小学德育工作中,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 在德育工作中, 用传统美德中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方法, 并让他们体会做“人”的乐趣, 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人民的情感, 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 加强自我修养。因此, 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中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不仅使家庭其乐融融,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1. 实践教育法

在现实社会中, 教师要随时利用实际生活中可以弘扬传统美德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讲述见义勇为的事例让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 启发学生磨砺坚强意志,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 增强责任意识, 做“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爱”的教育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方式继续开展。品德教育中提出“五爱”、“三讲”的道德教育目标, 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爱家人———从爱最亲的人做起, 激发最初的情感;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 激发爱的情感;爱学校———学校是学生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 需要学生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情感, 而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则要经历以上诸多的爱, 即从小爱到大爱这样的过程。讲礼貌———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学习文明举止, 学会礼貌待人;讲诚信———向学生进行诚实教育, 使他们懂得诚实的重要, 诚实的光荣;讲规则———介绍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养成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2. 历史故事法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 教师可以运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孔融让梨的故事, 能让学生感受谦让、友爱的美德;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苦学、勤劳、公正、坚毅、尊长、诚信、友爱、创新等方面的历史典故, 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人格魅力培养上有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3. 生活教育法

让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 形成人的德性品质, 让道德教育弥漫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 使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成为道德教育者, 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无人不管。根据小学教育规律及小学生年龄特点, 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领域中, 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学生一日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每个环节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养成有序、守规、合作、谦让、礼貌、节约、分享等良好道德, 如进餐时的爱惜粮食教育, 课间活动时的合作谦让教育等。在日常生活中, 教育学生爱清洁、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等。在游戏中向学生介绍初浅的礼仪常识, 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4. 文献参考法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文献时, 应引导他们理解文献中蕴含传统美德的篇章。针对其中的名言警句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美德应用到生活中, 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积极发展。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促进作用

1.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利用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内容营造校园文化, 如结合学校周边的地理、历史、人文信息,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班团活动, 在校园内悬挂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 营造有浓郁地方历史特色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美德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2. 促进行为规范养成

小学时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关重要, 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也是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中,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与生活习惯, 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关心别人, 在集体生活中谦让、自律、自爱、自强;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团结互助中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

3. 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内化美德精髓。如学校组织学生清明扫墓、参与本校教师组织的“草根”教育、考察汽车城、各大商场等专业社会机构,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理想, 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可针对生活中的某些道德现象, 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 促进道德品质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育人必先正己。一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能给人以熏陶和感染, 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行为的引导者, 应成为道德的楷模, 为人处事的典范。学生除了平时在家的时间外, 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教师一起度过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是学生效仿的标准, 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 以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关心和教育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终生负责。为此, 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思想道德的表现。爱岗敬业的情感, 洗涤和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和行为, 学生的道德品行也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5. 促进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 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也需要与时俱进, 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如在“孝”的内容中, 提倡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与新型建设人才的成长有所偏离, 因此, 我们应有鉴别地加以改进和吸收, 并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内涵, 注入新的内容, 使之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统美德中, 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服从无可非议, 理应继承。但决不能受其束缚, 无条件、无原则、无思想地服从, 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辨别是非, 拥有且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敢于维护自己尊严, 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长辈的要求和做法敢于提出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同时, 家长、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和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 把真善美作为最高精神和价值准则来追求, 年轻的父母也常常把礼貌待人、谦让、宽容、遵纪守法等作为对孩子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 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促使学生从环境认知到环境行为的转变, 养成爱护自然、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 同时, 发扬“勤俭”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 在学具的制作与环境的布置中注重废物利用。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复杂、曲折、长期而伟大的育人工程, 任重道远, 我们将持之以恒,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一直努力下去。

篇9:语文浸润教学之中华传统美德

关键词:语文;浸润教学;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东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语文教材也提供给我们大量的素材用以开展浸润传统美德教育,笔者首先分析了语文浸润教学之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其原则,最后研究了具体的

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使用语文课程浸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个目标中就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表明要开展德育教育,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以考试为目标,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导致语文课堂缺少人文性,这让语文教学价值大打折扣。其二,教育应该面向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仅仅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学生免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外来糟粕文化的侵扰,这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二、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传统美德的原则

语文课程可用于浸润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主要为:

其一,课堂中对学生多鼓励,提升其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思维的平台,推崇熏陶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二,语言的哲理和文字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情感和知识能够相互交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守重知识、明道理的原则。

其三,语文教材中具有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

其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自然的在生活中表达,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联系实际。

三、语文教学中中华美德渗透的具体措施

1.利用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

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浸润中华传统美德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让学生具有开阔的眼光,不仅强化知识学习更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材中以传统美德为题材的课文较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其中有充分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中具有独特的显现。如体现尊师重道的有《师说》、体现忧国忧民的有《离骚》,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精神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具有辨别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能力,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有的学生这样评述滕子京:滕子京有点愚忠,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竟然不抱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诱导式的思考和研究,引发一场藤子京是否愚忠的大讨论。最后同学达成共识:作者范仲淹之所以在文中说滕子京,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统领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在大江南北、沙漠雪地开采出石油,也是引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群山中开凿红旗渠的精神力量,更是我国在一穷二白时通过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实现“两弹一星”梦想的精神依靠。这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最佳体现。作为21世纪的学生和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这种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周边局势,努力建设伟大的祖国。

2.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这种情感变为积极的动力

作为一块具有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具有“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在富有情感的教学下,不仅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还能让学生真挚的情感予以激发。《囚绿记》中我们从一株常春藤身上看出“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学生的心田被这些美好的情境所滋润,这对其摆脱低级趣味,自觉追寻高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围绕传统美德教育,豐富写作素材

作为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因为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便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他们用文字把自身学得的知识表达出,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我国的地理、文学、历史等知识,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这让学生在无形中游离于现实和历史的发展道路上,并集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比较和鉴别的方式,传统美德如学生心中一颗花的种子,最终会开花结果。如通过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得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最终会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写作文的素材,更是浸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方式。在学习《春望》的过程中,笔者对古诗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然后向同学描述杜甫的生平经历,合理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心中生出一股爱国热情。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写诗的历史背景在学生今后写作诗文的时候完全可以运用,提升作文层次和水平。

教师应该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国内语文课程中总具有人性的美好以及高尚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很好的利用,让其在浸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志乾.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4(19).

[2]陈华明.浅谈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S2).

[3]虞珏,季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J].医学与社会,2010(12).

篇10: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阶;宁江区大洼小学课题负责人贾淑杰;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

一、课题进展情况;自决定此课题立项后,我们总课题组就组织课题组成员;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让文明礼仪的;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将文明礼仪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本学年;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通过实验教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报告 宁江区大洼小学课题负责人 贾淑杰

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应,礼仪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重礼仪,讲文明,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使孩子们从小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大洼小学申报了《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被批准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与保障机制深化研究》序列研究课题,并列为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7月总课题组正式批准该课题立项,准予开题。下面就一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作如下报告。

一、课题进展情况

自决定此课题立项后,我们总课题组就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镇小学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掌握的并不好,孩子们知道的文明礼仪知识少而肤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仪知识知道的多些,但能做到的却很少。根据调查到的结果及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结合实验研究方案撰写了开题报告,并在2012年3月,组织实验教师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同时将2012年实验研究计划与实验教师共同制定学习,并要求实验教师按照计划认真开展实验研究。

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让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落实到行动上,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将文明礼仪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本学年我们重点从个人礼仪养成教育方面着手落实研究。所谓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事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伪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我们在计划中要求实验教师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1、如何引导培养学生做到仪容整洁得体。

2、如何培养礼貌举止行为,并形成品质。这两项内容看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确实很难的。它需要实验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心校总课题组采取了常督促,常检查等形式,引导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经常利用网络空间平台进行指导交流。2012年5月份总课题组深入到各村小的实验教学班检查课题实验的进展情况,并查看了实验教师的过程性材料,听了一节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班会或队会,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使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掌握研究内容,坚定研究的信心,鼓励他们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与研究的方法。为了检验试验研究的进展情况,十月份总课题组召开了一次科研成果展示会,会上通过一节中队会,一次知识竞赛活动,向实验教师们展示部分教师的具体做法及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交流,促进了实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通过实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经过了近一年的研究,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老师们采取了下面一些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知古晓今 懂礼仪

孔子说:“人无礼 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为了让孩子们对个人礼仪了解的更深,理解的更透,实验教师们追根溯源,将古代人如何讲究个人礼仪修养与现代人如何讲个人礼仪修养紧密结合,让学生晓古通今。

1、以《弟子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法》为范本规范个人礼仪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生活规范的书籍,是老师家长教育孩子不可不看的好书。为了使学生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为每位孩子下发了一本《弟子规》,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背诵,必要时教师讲解,结合今年的研究计划要求,实验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谨》篇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臵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个人礼仪知识。学生通过背诵加之教师的讲解,知晓了古代学生是如何讲究仪容礼仪,仪表礼仪和仪态礼仪的,教师又带领学生将《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对照,借鉴古代弟子的做法,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规范自己的个人礼仪。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少先队、学生会以及每个班级,每日都会对学生个人礼仪方面进行检查,做到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严格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查阅资料,编写适合学情的儿歌约束个人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礼仪的做法,已不适合现 时代,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适合现代人的方方面面的礼仪知识。如:面试礼仪、聚会礼仪、就餐礼仪等个人礼仪的诸多内容和要求等,然后师生根据学习生活实际,编写适合学校、班级的小儿歌,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快乐的接受个人礼仪教育,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慢慢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有的实验班师生编写了这样的小儿歌:

讲文明 懂礼貌,全班师生同做起,爱清洁 讲卫生,举止文明衣得体,勤洗澡 勤换衣,勤剪指甲勤洗头,牙齿洁 头面净,饭前便后必洗手,发型美 显纯真,文明稚气有精神,坐如钟 站如松,轻盈稳重步从容,言语和 带笑容,文明用语出口中,谈吐雅 行大方,人人都为班争光。

(二)开展活动,育礼仪

我们要让孩子了解礼仪,践行礼仪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情感和行为内化为他们的一种美好的品格修养,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只靠简单的说教是不足以实现的,还要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孩子们感兴趣的各种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年来,实验教师们通过中队会、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人礼仪教育,会上以歌曲、舞蹈、三句半、小品、快板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有的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个人

礼仪我知道”知识竞赛,办个人礼仪知识手抄报,召开名人讲礼仪故事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站姿、行姿的训练,进行花样队列表演,展示行走姿态,班级开展个人礼仪星评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各种活动的同时,加深了对个人礼仪知识的理解,增强了他们践行个人礼仪的信心,坚定了他们养成良好品质的信念。

(三)榜样示范 行礼仪

科。达勒维耶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已经熟知了个人礼仪的知识后,就要落实在行动中去践行,实验教师们能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感染力,吸引力的作用。

1、名人引领

实验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名人效应。老师们与学生一起搜集并讲名人行礼仪的故事,如:“程门立雪”的故事,“陈毅市长语言诙谐幽默的故事”、“列宁让路的故事”,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向老人道歉的故事等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良好的个人修养在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示范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老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学生做示范,对孩子们从不讲粗话,经常使用礼貌用语,每天都能穿戴整洁,大方得体,甚至要因各种不同活动搭配不同的服饰,学校有大型活动还会统一服装,老师们的坐、立、行都在为孩子们起着表率作用。

篇1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同学们,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勤奋、刻苦地学习吧!

篇1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 《礼记》 中也讲到:“知困者,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印刻着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

我们的家长们都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沓沓不见起色;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胡闹,甚至厌学,逃学。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当造成的。有三个主要原因应当引起重视。其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持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的态度;其二,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 其三,包办,代替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没有了自信,谈何自强。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呢?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要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 帮助孩子树立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我们可以利用班会或早会的活动时间,把一些著名的领袖人物或学生崇拜的明星的创业成长经历学生,让他们切实懂得人生无坦途,唯有自强不息,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味道。当然,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的太高。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的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的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树立自信。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增加一份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二. 帮助孩子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孩子,可渴望还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的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的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家长要要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三. 变责备为鼓励。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有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教育者还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常用的语言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力一把会更多”,“ 好棒,该庆祝一下”,“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

四. 要自我管理,克服依赖。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孩子自主机会。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例如: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做到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在情感方面,要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敢于正视困难和挫折,面对过错行为勇于承认,并达到自我悔过,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上,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控制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强自立,自我管理的潜能。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时刻牢记: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得,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如果家长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强的大敌。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吧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的自强精神的形成。有自强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依赖家长。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凭着自己的意志,积极进取。哪怕摔倒了也要自己爬起来,自强自立,吃一堑,长一智才行!

篇13: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一、突出“三项教育”, 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民族, 谱写了无数爱国主义的颂歌, 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 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 从小就培养学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是勤俭教育。俗话说“勤以立志, 俭可美德”, 勤劳节约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勤劳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方式, 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 但现代化道路还任重道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勤劳节俭, 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 也是现代与未来国情的呼唤。应当使青少年懂得, 勤俭不仅是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也应作为人们各种适度而科学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所以应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习惯。

三是礼仪教育。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 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它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 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对青年学生来说, 礼仪反映着这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程度, 也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做一个怎样的人。

二、做到“三个结合”, 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一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 要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要求全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 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做到紧扣教材, 自然进行, 点滴渗汲, 细雨润物, 潜移默化。

二是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我们要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一方面, 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 常抓不懈。另一方面, 要坚持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和影响性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 感化学生。通过经常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典型教育, 带动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强化传统美德教育的行为训练。

三是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一方面, 要坚持集体教育的正面导向性, 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 注重启发、激励、诱导的方针,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优良的美德习惯。三、坚持“三重特色”, 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一) 重陶冶, 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教育,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应当主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一是环境陶冶。客观事物构成的环境, 是指学生生活周围实际存在的情况和条件, 既有自然存在的, 也有人工改造的环境。我们要注意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改善。二是艺术陶冶。要用文学、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教育。

(二) 重情感, 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驱动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因而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在实施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构建全方位、全身心、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努力做到知、情、意、行一体化的统一。首先, 要要求教育者率先垂范, 为学生做出榜样;其次, 要用榜样形象激情, 用英雄人物的好思想, 好品德, 好行为去教育学生, 使学生通过“讲、思、谈”三部曲, 在活动中加深情绪体验, 激发热情, 培养道德情感。

(三) 重实践和个性培养, 在反复训练中形成中华传统美德习惯。

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遵循“知而必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地对学生施传统美德的行为训练。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祭奠、劳动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无数的爱国主义先烈的精神感化学生,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摘要:开展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 其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 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篇14:中华传统美德与历史教育

一、领悟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强的渗透,教师要精心挖掘、利用这些素材,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忠于人民,爱党爱国。在封建社会中,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屈原忧国忧民、矢志献身祖国、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的建设中,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为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3、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4、文明礼貌,仁者爱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立志勤学,报效国家。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向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后汉书?耿龛传》言“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至理名言阐明了“立志”与“勤学”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勤学对于学识、增智、成才的意义,并对勤奋学习的学风加以倡导与弘扬。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重要条件。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方法。

1、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首诗词,一段音乐、一段视频、一个启迪性的提问、几句精彩的话语,讲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焰。

2、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注意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3、进行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周恩来生活俭朴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有关亲情的作文下一篇:XX大桥挂篮安全作业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