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2024-05-03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共6篇)

篇1: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学 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班 级

化工研17 姓 名

刘雪飞 学 号

1043117159

2017年11月27日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内战的处境,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这30多年中,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时期。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有质的飞跃,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可见,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进行了一次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的调研,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及附近的城市居民。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互联网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广大的师生及附近的城市居民进行互动,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通过对互联网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进行简要的分析。

4、调查结果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对各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统计了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衣食住行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的87%的人和附近居民中的人都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剩下的被访问者中10%的人认为没什么改变,3%认为衣食住行的水平降低了。可见总体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提高了。

其他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有63%的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观念方面有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好有坏;有94%的人认为人们在教育、健身等方面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多的钱;有59%的人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自主创业,而不是紧盯着“铁饭碗”。

5、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访问应面向更多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不仅仅在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进行;调查访问人数尽可能的多;调查访问中的问题应该更加细致。因为本次调查是无偿性的,所以,通过调查到的人具有一定局限,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改进。

尽管如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改革开放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截止到2017年我国改革开放已过去39年。通过这39年的改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变。近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身边的变化、感觉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就医情况,就连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一)衣食住行用方面

1、衣

我与周围的同学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自己的着装的变化。“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地徐凉儿”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对品牌和时尚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以求体现个性与修养。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如今,漫步街头,路两侧的高档服装专卖店挡不住的新潮流,掩不住的五彩时装令人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令人目不暇接,高档的购物环境显示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和活力。现在许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穿衣风格,逛商场往往都是直接到自己认可的品牌专柜购买,以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人们经常逛一次商场,少则购买一两件,多则三五件。每季都一定会购置不少当季新款。由此可见,“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而且,现在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2、食

通过网上论坛和大家进行交流以及资料的记载,过去和现在饮食的变化真的天壤之别。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人民的生活从吃饱变成了吃好,餐桌上的“革命”也令人感慨。从单纯吃饱到追求吃好、吃精、吃方便,人的口味越来越“刁”;“菜篮子”满园春色关不住,市场上商品供应丰富,应有尽有。各种方便食品、消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充当餐桌“主角”。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21世纪,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3、住

住的问题是百姓的头等大事,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听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买房问题。住房在以前仅仅是“栖

身之所”的代名词,可如今,人们不仅追求有房住,而且还要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并且室内的装修要讲究生活化、现代化。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老师和我们讲了他们买房换房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方面的变化。

4、行

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在提到人们出行工具的变革也有很大的感触。过去出门人们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而如今,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拥有私车不再是一个梦。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节假日或双休日,携一家老小到居所周边风景区郊游一番,纵情山水,其乐融融。

如今的交通工具可谓是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5、用

在论坛中,大家对于现在的生活用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现如今,在“用”这方面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手机更是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

(二)观念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摄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摸”补拍婚纱照。

2、现在招待客人往往上酒店,差的也上大排挡,在家一个电话,热菜美食送上门;超前消费,车贷、房贷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3、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流汗买健康。

4、从死抱“铁饭碗”到自主择业。过去在“大锅饭”的影响下,人们死抱国营、集体的“铁饭碗”不放。现在人们认为,只要勤劳,不怕辛苦,不管干什么都有饭吃,把自主选择经商,摆摊、打工等多种渠道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有从简朴为荣到尽情示美。

5、以前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清一色的黄军装、中山装,并以此为荣。如果穿着花哨一点,就被认为是小资

情调,甚至被看作不正经和另类。如今,人们可以尽情展示和享受人性的美、线条的美、服装的美,男士西装革履,女士花枝招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6、还有是从谈“性”色变到宽容待“性”。过去“性”是禁区,人们谈“性”色变。因为谈“性”,就会被认为是思想道德有问题,甚至是流氓。现在人们认为,性是人的本能,是必须了解的知识。

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舍得在下一代的教育上花钱,也越来越重视教育。

(三)幸福指数

人们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从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他们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把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近些年来,法国、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试图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中。在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全面衡量人民的基本福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获得显著提高,那么人民是否感觉到了生活在我们国家的幸福感呢?通过网络数据显示,51.16%的居民感觉到幸福,8.14%的居民感觉非常幸福。数据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数据也显示33.72%的居民感觉一般,6.9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这说明伴随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又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

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改革开放39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改革开放是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伟大前景。

篇2: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

学院: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1201班 指导教师:周婧

1、调查题目: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和附近的居民。

3、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与调查对象访谈为主的方式,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4、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本此调查采用是由点到面的方法,通过对组织同学开交谈会走访附近居民,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5、调查人员:贾真真、刘闫、宋丹、王友霞、杨爽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小组对500名不同年级段的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统计了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衣食住行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的87%的人和附近居民中的93%的人都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剩下的被访问者中90%的人认为没什么改变,10%认为衣食住行的水平降低了。可见总体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提高了。

其他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有63%的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观念方面有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好有坏;

有94%的人认为人们在教育、健身等方面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多的钱;有59%的人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自主创业,而不是紧盯着“铁饭碗”。

(2)被访问者的意见:调查访问应面向更多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不仅仅在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进行;调查访问人数要多余500人;调查访问中的问题应该更加细致。

这个地方加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写调查了多少人,这些人觉得好

不好,还应该有哪些改进)

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加大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力度,这学期我们展开调查实践,体会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20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7周年。通过这37年的改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变。近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身边的变化、感觉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就医情况,就连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一)衣食住行用方面

1。衣

2015年4月18日,这天,我组织班级里几位班委和我们组的同

学在班级里进行一次深刻的谈话,这天我们主要从“衣”这方面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我们讨论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自己的着装的变化。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地徐凉儿”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对品牌和时尚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以求体现个性与修养。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如今,漫步街头,路两侧的高档服装专卖店挡不住的新潮流,掩不住的五彩时装令人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令人目不暇接,高档的购物环境显示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和活力。现在许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穿衣风格,逛商场往往都是直接到自己认可的品牌专柜购买,以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人们经常逛一次商场,少则购买一两件,多则三五件。每季都一定会购置不少当季新款。由此可见,“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而且,现在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2。食

2015年5月3日,在劳动节假期这段时间,我们趁着假期来到了附近的居民家,我们和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起交流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他们讲述了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人民的生活从吃饱变成了吃好,餐桌上的“革命”也令人感慨。从单纯吃饱到追求吃好、吃精、吃方便,人的口味越来越“刁”;“菜篮子”满园春色关不住,市场上商品供应丰富,应有尽有。各种方便食品、消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充当餐桌“主角”。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3。住

2015年6月1日,趁着开运动会这段时间,我们和系里的同学,老师之间讨论了有关住房的问题。住的问题是百姓的头等大事,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听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买房问题。住房在以前仅仅是“栖身之所”的代名词,可如今,人们不仅追求有房住,而且还要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并且室内的装修要讲究生活化、现代化。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老师和我们讲了他们买房换房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方面的变化。

4。行

2015年6月6日,我们小组成员坐在一起,在二教509对现在的出行问题作了讨论。大家讲述了自己知道的出行方式的改变。过去出门人们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而如今,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拥有私车不再是一个梦。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节假日或双休日,携一家老小到居所周边风景区郊游一番,纵情山水,其乐融融。

如今的交通工具可谓是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5。用

2015年6月6日下午,大家对于现在的生活用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现如今,在“用”这方面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手机更是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

(二)观念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摄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摸”补拍婚纱照。

2、现在招待客人往往上酒店,差的也上大排挡,在家一个电话,热菜美食送上门;超前消费,车贷、房贷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3、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流汗买健康。

4、从死抱“铁饭碗”到自主择业。过去在“大锅饭”的影响下,人们死抱国营、集体的“铁饭碗”不放。现在人们认为,只要勤劳,不怕辛苦,不管干什么都有饭吃,把自主选择经商,摆摊、打工等多种渠道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有从简朴为荣到尽情示美。

5、以前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清一色的黄军装、中山装,并以此为

荣。如果穿着花哨一点,就被认为是小资情调,甚至被看作不正经和另类。如今,人们可以尽情展示和享受人性的美、线条的美、服装的美,男士西装革履,女士花枝招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6、还有是从谈“性”色变到宽容待“性”。过去“性”是禁区,人们谈“性”色变。因为谈“性”,就会被认为是思想道德有问题,甚至是流氓。现在人们认为,性是人的本能,是必须了解的知识。

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舍得在下一代的教育上花钱,也越来越重视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小组讨论发现,建国66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改革开放是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伟大前景。

篇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二元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增长, 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9年的GDP是1978年的18.62倍, 年均增长9.89%;人均GDP是1978年的13.38倍, 年均增长8.72%。我国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伴随着迅速的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结构呈现出了逐步升级的趋势。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经济结构是不同的, 发达的经济体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或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解决衣、食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因此,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们可以用更好的东西去改善住和行的生活条件, 此时, 工业生产成为最重要的部门;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阶段, 当物质生产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以后, 人们就有可能实现更多精神领域的需要, 例如看电影、欣赏文艺表演、旅游等等, 在这个阶段, 服务, 将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从供给或生产的角度来看, 经济发展意味着人们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加拿大, 一个农民用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可以耕种上千亩土地。在我国一些落后的乡村, 主要以手工作业, 一个农业劳动力只能耕种不到5亩地。所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离开农业, 先是进入工业、再从物质产品的生产转向精神的生产, 由此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在经济结构表现上就会显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起初是农业、接着是工业、最后是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表1所示。在发达国家, 自产业革命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下降, 服务业的地位稳步上升, 工业则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20th Century, O ECD, 1989, Page 20

对比现在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 如表2可以看到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越发达的国家, 农业在GDP中的份额越低, 服务业的份额越高, 工业的份额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最高。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 2008年高收入国家中 (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37299美元) 农业的份额为1.46%, 上中等收入国家中 (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13104美元) 农业的份额为6.09%, 下中等收入国家中 (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4454美元) 农业的份额为13.29%, 低收入国家中 (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13104美元) 农业的份额为25.69%。

二、1978年以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 1979年以后, 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增长最慢

1979年以后, 第一、二、三产业除了1980年农业有1.48%的负增长以外, 其余各年份所有产业都维持了正增长。如图1所示, 在1978-1989年间,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但第二产业的波动幅度最大。在31年中, 第一产业只在1990年 (1989年北京发生六四事件以后第二年) 增长最快, 这一年是1978年以来GDP增长最慢的一年, 增长率只有3.84%;第二产业在17年里增长最快, 第三产业在13年增长最快。值得注意的是, 在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的年份里, 经济增长率较高, 17年GDP算数平均增长率为10.51;在第三产业增长率最高的13年里, 算数平均增长率只有9.567%, 这反映了我国在1978年以后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由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两个阶段1992-1997年、2003-2007年, 都是第二产业增长率最高。自1991年以后, 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增长最慢的部门。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各产业在过去31年里增长的速度不同, 累积起来的效应非常可观。1978-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028亿元, 增加到352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745亿元增加到1576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873亿元增加到147632亿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 1979年-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了2.961倍, 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了27倍, 年均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了20.6倍, 年均增长10.7%。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 第一产业比重自1984年以后稳步下降, 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第三产业份额稳定提高。

从1978年到2008年, 由于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同。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图3所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下降,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0.3%, 下降了1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下降到46.3%, 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3.4%, 上升了19.5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结构升级的特征非常明显。但是, 将这一结果与目前发达国家 (高收入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 对比发现, 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依然一目了然。在美国和西欧, 第一产业在1%左右, 第二产业在25%左右, 第三产业占GDP的70%以上。这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与发达经济差距甚远, 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最大。

各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有很大不同, 如表4所示, 在1991年以后的17年里, 除2001年以外, 第二产业一直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 贡献率都在50%以上。我国经济在过去20年里, 工业化驱动经济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工业具有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的主导产业特征。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就业状况的变化

(一) 我国的人口红利 (Population bonus)

1978年-2009年, 30年间我国的总人口由96259万人增长到133474万人, 增长了38.66%, 年均增长1.06%;经济活动人口由40682万人增长到79812万人, 增长了94.8%, 年均增长2.25%;就业人口由40152万人增长到77480万人, 增长了96.19%, 年均增长2.20%。对比总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可以看到, 在此期间, 总人口中的经济活动人口由42.26增加到59.79%, 劳动参与率提高了41.5%, 年均提高1.13%。总人口中, 经济活动人口比例的提高, 称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表明即使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GDP将提高41.5%, 或者年均提高1.13%。在社会统计中, 一国的总人口中, 老人 (65周岁以上) 、孩子 (15周岁以下) 以及求学的学生 (大学生、研究生) 是不能够计入劳动力的, 除了这部分人口以外, 健康的人口构成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人口。由于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15岁以下人口的比重下降很快, 社会抚养率在1978年-2009年期间下降很快。这是我国能够收获人口红利的原因。但是, 一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不可能无限提高的, 总有一部分人口是无法参与生产劳动的, 从世界发达国家 (OECD国家) 的情况来看, 经济活动人口大体上占总人口的50%左右。由此, 我们估计, 如果我国能够顺利过渡到发达国家目前的状况, 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由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 这一转变, 未来将会使我国的人均GDP下降大约20%左右 ( (60-50) /50=20%) 。

(二) 各产业劳动力的增长状况

1978年我国总就业人口40152万人, 2009年增加到77995万人, 增加了3784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8138万人增加到29708万人, 增加了1570万人, 增长了5.57%。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在1978年到1991年, 第一产业人口由28138万人增加到39098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大约1000万人, 在这段时间里, 农业吸纳了全国新增就业的40%, 是吸纳劳动力最强的部门。从1992年开始, 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处于一个逐渐减少的趋势, 从1991年到2009年, 第一产业向外转移了9390万人, 平均每年有500万人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或第三产业。31年间,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6945万人增加到21684万人, 增长了2.060倍, 年均增长2.4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4890万人增加到26603万人, 增长了4.559倍, 年均增长4.95%, 是所有部门中增长最快的。在31年间全部新增的37843万个就业机会中, 第一产业吸纳了1570万人, 占全部新增就业机会的3.74%;第二产业吸纳了14164万人, 占全部新增就业机会的38.94%;第三产业吸纳了20827万人, 占全部新增就业机会的57.8%, 是最有吸纳能力的部门。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1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了, 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第一产业虽然依旧是就业最多的部门, 但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8年的39.6%, 下降了30.9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7.2%, 上升了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3.2%, 上升了21.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上升0.67个百分点, 从1992年起,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二产业, 并且差距逐步拉大, 成为吸纳农业劳动力最重要的部门。

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 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就会551万个, 而第一产业平均每年转移劳动力1100个, 第二产业每年新接纳1000万个新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每年创造65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按照目前的趋势, 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结束之前 (2015年) 以前, 服务业将超过农业, 成为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

为了更好的解读这种变化, 参考日本战后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如表2.2.4所示) 。我国2008年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 类似于日本在1955-1960年所发生的情况。从日本的经历来看,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Statistics Handbook of Japan, 2009, Chapter 3

四、二元化的经济结构特征依旧

二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 在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边际产出很低的劳动力。经济发展, 意味着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的差距缩小, 传统部门中边际产出很低的劳动能够转移到现代部门中去。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各年份不同产业的名义增加值与劳动力, 用各产业的增加值除以就业人数得到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名义) 。

如图6所示, 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最高, 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最低。从总体趋势上看, 各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没有显著缩小。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4-8倍, 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3-5倍。1978年,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6.92倍, 2008年变为6.24倍;1978年,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4.92倍, 2008年变为4.22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变化总体上也非常小。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各产业就业人口、各产业产出计算整理得到

但是, 各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可以将产业间劳均产出的差距变化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4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取得了快速增长, 缩小了与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工业、服务业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由1978年的6.92倍和4.91倍下降为4.32倍和3.08倍。1985-1990年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这个阶段是改革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最高的时期”。1991-2003年, 各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步拉大, 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03年达到农业的8倍。从2004年开始, 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开始逐步缩小。由于第一产业主要决定了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决定了城镇人均收入水平, 所以1978年以后, 城乡收入水平未能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部门的人均GDP远远低于工业与服务业。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图7, 可以看到, 各产业名义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基本相同。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63、2513、1784元/人年, 2008年分别变为11092、69252、46851元/人年。第一产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增长29.6倍, 年均增长12.1%;第二产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增长26.6倍, 年均增长11.7%;第三产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增长25.3倍, 年均增长11.5%。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虽然最快, 但与工业、服务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基本一致。

1978年以后, 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依然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工资主要由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决定, 因此从目前的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看, 中国经济中的二元化问题依然严重。其中工业与服务业可以看做是现代部门, 现代部门虽然与发达国家也有差距, 但是差距相对较小;农业可以看作是传统部门。根据Lewis对于二元经济理论的分析,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 农业人均耕地少。但是, 城市中的工业与服务业由于资本积累有限, 目前尚不能完全提供农业劳动力转移所要求的全部就业机会, 因此经济发展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首要任务依然是第二、第三产业中必须要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收入差异, 说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依然存在巨大的障碍, 使得劳动力在边际产出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很困难。因此, 限制农业人口向其他产业转移的障碍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参考文献

[1]蔡昉, 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0

[4]H.Chenery, S.Robinson (1986) , M.Syrquin, Industrialization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G.Rains (1973) , Industrial Sector Labor Absorp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6]Arthur Lewis (1954) ,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of Labor

篇4: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英语教材的变化

根据程晓堂的观点,1978年版的试用高中英语教材有以下特点:

1、比较好地处理了思想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明确认识了英语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好英语。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遵循了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主要选取内容健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培养良好品质的材料。

2、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这套教材相对重视能力的培养。如各册教材自始至终特别注意拼读规则的教学,并辅之以国际音标和构词法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3、在听说和读写的关系方面,这套教材采用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的方法。中学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初步的听说能力;高年级以课文为主,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4、从适用性程度来看,这套试用教材在程度上偏深,内容上偏难,分量上偏重。当然,这是针对当时规定的总课时而言。根据1978年的教学计划,五年中学只有656个英语课时。

总的来看,七十年代中学英语教材的格局比较单一。除了以上介绍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教材以外,基本上没有出版其他英语教材。

二、8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

1982年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从编写指导思想来看,基本上是吸收了结构法、听说法和情境法三种教学法的特点。教材以语法结构体系来设计总体框架和内容的编排顺序;以句型操练(Drills)为主的新知识呈现方法和练习方法;以情境对话和短文为主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对这套教材的主要批评意见是:

1、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以巩固语法知识为目的的操练活动和书面练习活动在教学中占很大的分量。

2、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的来说,80年代是中学英语教材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初中英语教材还是高中英语教材都经过了反复修订或重新编写的工作。这为90年代英语教材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

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实际上已是3种教材(即统编、自编、引进)同时并存。除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外,同时其他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也相继出现。真正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1995年,上海市教育局着手编写适合上海地区高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后来又引进香港的Oxford English,出版了上海版的《牛津英语》。另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朗文出版公司合作,引进香港的New Integrat,ed English,出版了适合高中使用的《新综合英语》(改编版)。这套教材适合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的高中生。这套教材的确反映了英语教学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程晓堂,2002)。

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不再仅根据语法结构来安排。这套教材不仅突出了交际的需要,还考虑到功能、意念、话题范围及语音、词汇和语法项目,并尽量将其合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真实的情景中提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这使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更容易。例如:分角色表演、游戏、调查及解决问题等。这些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为他们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

四、21世纪的高中英语教材

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特点:

1、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注意了重点语言现象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和举一反三,并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本套教材采用了按单元划分的办法,设置了若干个板块。以某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活动。该教材中的学生用书中共包括十一个板块,练习册中共包括六个板块,其每个单元的具体安排如下:

这些板块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提示,这样的安排旨在给教师较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教学计划。这有利于教师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本套教材在内容上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24个话题,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环境保护、道德与法制、行为规范、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文体活动、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语言学习、职业名人、旅游、幽默、新闻出版、广告和发明创造等。教材的话题,特别是教学活动、任务及各种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3、本套教材所选的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所涉及的语言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综合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篇5: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08-12-06 11:54发表于:《新六合人家》 分类:未分类

前言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现象的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钟山学院的个别人员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网上浏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本此调查采用是由点到面的方法,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正文

一、调查目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

1、衣

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的确良”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城市俨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时装发表会。

2、食

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

3、住

以前“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

现在“宽敞明亮大厅堂,全家舒心喜洋洋”

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成活就在我们的身边。

4、行

过去出门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现在,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

5、用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并向是人工智能化发展。

6、其他

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年轻人为消费主体。

问卷结果

第1题:总体而言,你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

A、非常成功

B、比较成功12

C、无所谓成败

D、失败

第2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教育事业

C、其他1

2第3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有待加强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1

B、文化教育事业1

C、其他

第 4 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进步最明显的地方在哪里?

A、人民生活水平1

B、民主程度

C、社会治安

D、其他

1第5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下一步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哪一方面?

A、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B、大力推进改革,加速民主进程1

C、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1

D、其他

第6题:您认为改革开放30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

A.社会贫富加剧,发展不协调,1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1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D.外来经济冲击过大

第7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变化改变着你吗?影响着你吗?

A.改变很大1

B.改变较大1

C.没有改变

说明:调查样本是2人

作者感言:

篇6: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面貌变化的调查

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安阳的旅游、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关键词;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 安阳 旅游 环境 生活水品 变化

一、安阳名片

安阳,简称殷、邺,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之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航空运动之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证的华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

二、地理位置

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汇点。西倚巍峨险峻的太行山,东联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现辖一市、四县、五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安阳中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和九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东经113°37′至114°58′、北纬35°12′至36°22′之间,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西依太行山脉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

三、旅游

安阳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齐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具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A级景区14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5家。有国家森林公园1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航空运动学校1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处。安阳旅游素有“寻三根、品两游”的美誉,即寻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品民族精神游、山水风光游。

安阳文化遗存丰厚。著名的有被史学界命名为“小南海文化”的二万五千年的原始人洞穴,后冈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文化叠压,四千多年前古帝颛顼、帝喾纪念陵,三千年前殷商古都遗址殷墟,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里城,魏武王曹操高陵,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的灵泉寺,造型奇特、精美绝伦、同为“国保”的“三塔”后周文峰塔、唐修定寺塔、宋明福寺塔,人称“四绝”的宋代昼锦堂记碑,民族英雄精忠报国岳飞庙,“洪宪皇帝”袁世凯的陵墓袁林,中国“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等。改革开放以来,安阳旅游产业飞速发展,殷墟便是很好的例子。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邑遗址。位于今很难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东起后岗,西至北辛庄,南至铁路苗圃,北至三家庄,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即古本《竹书纪年》所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殷。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殷墟博物院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从其考古发现的城市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7月,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安阳的殷墟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安阳把殷墟的开发和周边地区的景区相联合,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打造出安阳旅游品牌效应,最重要的是安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开发与经营方针,使殷墟的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安阳地区经济发展。本着“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这里有来自安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自2006年7月殷墟“申遗”成功后,以殷墟为龙头和名片的安阳市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安阳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有很大的提升,市容市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建成区现拥市政道路199条,总长度282.2公里,总面积674.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4.49%,绿地率26.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5平方米。城区内空气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2007年全年安阳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3万多人,相当于申遗前两年的外国游客的总数量。全年旅游综合收入首次超过40.27亿元,而且殷墟申遗还给安阳带来了经济辐射力和连锁效应。殷墟申遗让世界知道了安阳,此后,国外有美国沃尔玛购物超市,意大利一家直升飞机公司入驻安阳,国内格力空调、深圳华强集团也扎营安阳;2007年世界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的主办方在选择赛事地方时,坚决要求放在安阳进行;加拿大一家投资有限公司在安阳投资5个亿,打造太行大峡谷风景区,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一笔旅游投资„„申遗给安阳带来了投资热潮,推动安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安阳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四、环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344.22万平方米,其中城市公共绿地面积586.02万平方米;省级绿化达标公园3座;省级绿化达标道路17条62.53千米,占建成区主干道总长的80.49%,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9%以上;园林小区70个,园林单

位188个,园林小区和园林单位占全市小区和单位总数的63.6%和60.6%;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苗木自给率达85%。安阳市三绿指标已达到:绿化覆盖率37.05%,建成区绿地率32.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6平方米。园林绿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为景点,以河渠、国道防护林带为屏障,乔灌木、草坪、地被合理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具有安阳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但是安阳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不过全市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基本稳定,大致每年分别为76515吨、68808吨和108802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总体上属轻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次为二氧化硫,空气污染类型仍属煤烟型污染;酸雨发生率为0;城市地表水河流水质大部分有所好转,少数河流水质污染有加重趋势;城市地下水水质无明显变化,整体状况良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安阳市的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现在的成就,安阳人民下一步会下更大的努力,把安阳建造的更好。

五、公共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品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1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0多元到2000多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安阳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安阳市以前只有少数食堂和国营饭店,凭粮票定时定点用餐。发展到现在,饭店林立,星罗棋布于各个社区,有许多餐馆24小时营业,大家可以吃到各地的美食、佳肴。

娱乐从当时的大小喇叭、收音机到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等离子、液晶电视、家庭影院、各色音响设备,还有KTV 娱乐,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兴起,晨练的队伍在扩大,打太极拳,散步,跑步,爬山丰富多彩。人们的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打羽毛全球,打网球,游泳到打高尔夫球,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从精英的游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

出行方面,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王国,在九十年代之后逐步的被小汽车、公共交通和逐步完善的地铁网络所取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初年,安阳的轿车数量猛增,是安阳迈入现代化后出现的第一次瓶颈的象征和标志。

现在,几乎所有任拥有了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拍照片,放音乐。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可以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订房,定旅游线路。

如今的安阳集市贸易逐步繁荣发达,各类专业市场被各地建立了起来,商品开始形成有序的流动。个体户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他们捣腾各类商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几十年的发展给安阳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现代化。

六、教育.社会保障

现阶段,安阳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农民生活,例如,农村医疗合作社等,帮助人们减轻负担。现在,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工资低,勉强糊口,而现在,工资翻了翻,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上升了很多。而现阶段变化最大的就是教育了。以前孩子都没钱上学,不能接受教育。而现在,安阳响应国家号召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高中和大学对贫困生都有补助,更有无息贷款,极大地解决了有些人家上不起学的问题。

总之,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安阳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发展成就

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安阳改革开放以来,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安阳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安阳市开放以来,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安阳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安阳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GDP为381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

增长了17倍。由此可见,安阳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当快的。

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安阳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安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业余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附录: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B.25—44岁 C.45-55岁 D.55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退休人员 B.教师 C.企业员工 D.农民

E.公务员 F.个体商户 G.外出务工人员 H.其他

4.您的居住地是本市的: A.市区 B.乡镇(县)C.农村 5.(1)目前,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500以下 B.500-1000 C.1000-3000 D.3000-5000 E.5000以上(2)80年代初,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100 E.100以上 6.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着装样式如何?

A.简单舒适 B.精致华丽 C.一直以来没什么变化 7.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粗茶淡饭 B.丰盛多样 C.营养均衡 8.在改革开放以来,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改变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9.主要的出行工具

A.步行 B.单车 C.公交 D.摩托 E.小车 F.其他

10.在改革开放以来,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 E.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11.在改革开放以来,您所居住的环境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污染较严重 B变化较大,越来越好 C变化不大,基本没被污染 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2.改革开放以来,您附近人的文明礼貌,道德素质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大幅度提高 B变化不大,基本上遵守 C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上一篇:3 星星变奏曲说课稿下一篇:薛谭学讴读后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