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家乡的变化

2022-11-22

第一篇:改革开放之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汝城新貌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

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汝城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2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县辖23个乡镇,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8万人。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同时也为共和国培养了汝城籍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等老一辈将军。这里物华天宝,人文鼎盛,神农在郴州汝城耒山制作农耕耒耜。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任县令时,著有《爱莲说》。至今,明、清时期的一大批古建筑仍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汝城县充分利用毗邻粤、琼和港、澳、台胞较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汝城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汝城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汝城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小水电开发全省县级第一。汝城地处湘南边陲,山高坡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达到19.8万千瓦。在奔腾于汝城县东北部的沤江和淇江上,如珍珠般散落着宝沙、扶竹洲、九节带、万年桥、两江口等一批装机8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这些电站所生产的强大电力不仅照亮了整个汝城,而且外输到了广东电网。山区的许多人们因此告别了燃薪的传统,用上了两毛八的廉价电力新能源。汝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现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开发,汝城县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新模式,水电产业得到了超常规、超速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的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5.1万千瓦,成为了全省小水电装机最大的县,年创利税900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强。水电的发展带动整个汝城的经济发展,也使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汝城现有两个工业经济园区,即三江口开发区和三星工业小区,三江口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是湖南省较早批准设立的县级经济开发区之一,位于汝城与广东省韶关市相邻,素有湘南第一镇的美称。这些年,汝城始终把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做为推动我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三星工业小区落户企业达15家,引进资金2.4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1300万元;三江口开发区2007年新引进企业10家,合同引资1.5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23亿元,上交税金1.14亿元。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以矿产、水电、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了农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订单农业快速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跑市场、找商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订单农业面积达6.3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渐形成。通过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县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形成了水果、蔬菜、优质稻、茶叶、竹木、香料、禽肉等农产品加工体系。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干部、经济能人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在文明小水果、盈洞西瓜、田庄早季节蔬菜、马桥花豆、大坪荷兰豆、暖水巴西菇、热水南竹等种植业基地初具规模、远近闻名。生猪种苗、瘦肉型商品猪、牛、羊、鹅、华南竹狸、桑蚕等养殖业基地不断做大。初步形成了水果、林业、瓜菜、优质粮食、制种、养殖、茶叶等7大特色农业,产品畅销粤、港、奥。如今的汝城已成为了广东沿海一带

的“菜园子”、“果园子”。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多年来,汝城一直把“小城镇大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狠抓城镇规划、经营、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城镇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城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创建“省级文

明卫生县城”的目标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聘请省内外专家编制了环城西路、环路北路、交通广场、九塘江观光带、城北果菜批发市场等重点城建项目的详细规划,并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把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城镇要发展,项目支撑是关键。通过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4.9平方公里,全县建制镇规划建成区8.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01%。新建了滨河路、环城北路,延伸、拓宽了文化路、劳动路、东西正街,新建扩宽重点桥梁6座,兴建了城关农贸市场、新世纪商贸城、一中运动场、东线、南线停车场和交通广场,开发了九塘江住宅小区,启动了城市引水工程,完成了烈士公园配套设施和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同时,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引入城建工作上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鼓励社会力量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城镇建设。采取项目业主制、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千方百计吸引、聚集资金,着力化解城镇发展中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并举的投资格局,实现了以地聚资、存量活资和增量注资,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如今一座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现代化中等文明县城正在湘南逐步崛起。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汝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石、竹、树、泉于一身,融特、奇、险、幽、秀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汝城八景”(即君子朝阳、大官夕照、苏山春霁、桂岭秋香、长湖鱼唱、古寺钟声、热水灵泉、寿江奇石)远近闻名;汝城奇洞异石景色别致,白石岩、水通岩、清风岩、连珠岩、厚坊岩等洞深岩高,怪石嶙峋;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人文景观众多,座落在县城内或县城周边的文塔、绣衣坊、八角楼、庐阳城址、上古寨遗址、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明太保第、太保墓、烈士塔、濂溪书院、云头书院、白石书院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5个瑶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5.8万,民族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尤其是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温泉水温高、流量大、水质好,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温泉,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四大热田之一。温泉水含硅、钠、钙、锂、锶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对治疗各种风湿病、皮肤病等有显著疗效,非常适合旅游疗养、度假、观光农业等开发利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汝城县确定了“旅游活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列为全县“五大产业”之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切实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热水温泉景区为龙头,三江风景区、罗泉温泉景区、天仙(白石岩)风景区、县城人文景观区相互映衬的五大旅游景区。2006年成功参加广东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了粤-汝-资精品旅游线,新建的景点福泉山庄升格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九龙江森林园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汝城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游客落驿不绝,2007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的30年,是汝城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汝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贷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而过,阵阵音乐和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我的耳中。路过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地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在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这些事却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现实。

第二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他们住的都是简陋的茅草屋,只要一下雨,盆盆罐罐都得派上用场,因为外面下大雨里面在下小雨,而现在,简陋的小屋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的砖房。,居住环境的改善还伴随着家具及家电的更新换代,以前哪家有个收音机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而现在,彩电 ,冰箱,电脑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器,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话,手机也已不再是奢侈品,数字电视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走进家家户户.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在农村里人们做饭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类的东西当柴火烧,碰上雨天,低矮简陋的厨房里经常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熏得人泪流满面.从村头到村尾到处都是袅袅的炊烟.而现在全村都不见了炊烟,原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灶等等,厨房里都装潢得洁净,明亮,烧菜煮饭的家伙也越来越高级,连装油,盐,酱,醋的盒子,也越来越精

致了!

听老一辈说,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地艰难,运输方面及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这样交通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的特产就能卖出去了,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三十年祖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老一辈人说,以前的学校设施简陋,连坐的凳子也是自带的,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现在,我们的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了,学校的设备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近几年,国家还推行了义务教育,免去了学费和杂费,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高高兴兴的上学去.

三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经过了多少风险,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使我们的祖国强盛兴旺,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用心去体会现在的惬意生活,将来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来强大我们的祖国,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2010-11-18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作为新中国诞生后的城市,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变化。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历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

(1)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2)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3)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以前我家住在长江畔一到洪水来临之际还要饱受水患的煎熬。自2000年以来政府把我们住在江畔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重新规划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

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

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4) 行:过去,我们从乡里到县城不足2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1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市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市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多笔资金,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市区向乡村延伸,全市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销售到更多的地方,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二.改革开放前后的基础设施的变化

(1)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2)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里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建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又能保证他们出行安全,家长都感到满意放心。

三.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和医疗体制的变化

(1)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村民们有的靠承包鱼塘养鱼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的自己做起了生意当上了小老板,不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给年轻人带来了就业的机会、、、、、、等等。(2)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时候一般是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最后病情恶化转成比较严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医院动辄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令农村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近年来在全国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全国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民看病终于可以有医疗保障制度了。 现的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我想在不久的未来家乡会变的越来越美丽,人们的生活会变的越来越富裕。

第四篇: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江西)的变化

毛泽东概论课后讨论小组

CS1210第二小组

组长:张慧 U201215091 组员:李诗琪 U201215093 杨栋梁 U201215098 舒熙 U201215100 肖融 U201215102 杨浩 U201215104 邹大伟 U201215096

正文: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的成效之一是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中国大陆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上的形象,使中国大陆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三十余载的岁月当中世界见证了东方巨龙的复苏。昔日的“东亚病夫”已不复存在。美好的未来在向快速崛起的中国招手!江西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抓住机会坚持不懈,江西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开始从温饱迈入小康,写下了江西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江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十年。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改革开放三十二周年中江西省的变化进行论述。

一、 经济贸易

1978年~2012年江西省历年GDP主要指标 (基于现价;GDP/百万元;人均/元;

比重、增长率/%)

[1] 各年份(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基于IMF-WEO(2013年4月16日更

新数据)数据推算

GDP总量(百万元)

名义增

名义增长率 年份

本币 长率

购买力

名义增长率 (购买

实际

占全国

美元

(基于本币)

(基于美元)

位次

增长率 比重

平价

力平价) p2012 1,294,848 10.6 205,124 2011 1,170,282 23.8 181,192 2010 2009 2008 2007 945,126 23.5 139,615 765,518 9.8 112,065

13.2 309,313 10.6 29.8 279,664 17.3 24.6 238,415 17.3 11.6 203,211 11.4 31.6 182,340 26.1 159,945

14 15

11 2.49 12.5 2.47 14 2.35 13.1 2.25 13.2 2.22 13.2 2.18 19 19 19 19 20 19 rrr697,105 20.2 100,374 580,025 20.3 76,279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482,053 405,676 345,670 280,741 245,048 217,568 200,307 185,365 171,987 160,577 140,974 116,973 94,816 72,304 57,255 47,937 42,862 37,646 32,583 26,290 23,082 20,789 18.8 60,470 17.4 49,523 23.1 41,764 14.6 33,918 12.6 29,606 8.6 26,286 8.1 24,196 7.8 22,392 7.1 20,774 13.9 19,370 20.5 16,956 23.4 14,007 31.1 11,001 26.3 12,548 19.4 10,382 11.8 9,005 13.9 8,961 15.5 9,999 23.9 8,754 13.9 7,063 11

6,685 22.9 7,079

22.1 139,048 18.6 117,669 23.1 101,572 14.6 85,940

12.6 75,372 8.6 66,247 8.1 60,869

7.8 56,255 7.2 50,783

14.2 46,469 21.1 40,696 27.3

35,266 -12.3 31,841

20.9 28,685 15.3 25,592 0.5

22,647

-10.4 20,900 14.2 18,700 23.9 16,923 5.7 14,796 -5.6 13,275

-2.6

12,253 18.2 12.3 15.8 12.8 18.2 13.2 14

13 13.8 10.5 8.8 8.8 8.2

8 10.8 7.8 9.3

7.1 14.2 12.3 15.4 11.7 10.8 6.8 11

8.8 12.1 13.7 13 14.8 8.4

8.2 11.8 4.5

10.5 6.1 14.4 11.4 11.5 8.3 8.3

6.7 14.9

14.8 2.23 18 2.19 17 2.16 17 2.07 18 2.04 17 1.98 17 2.02 18 2.07 18 2.04 18 2.03 18 1.98 18 1.92 18 1.97 18 2.05 18 2.13 18 2.2 18 2.3

19 2.22 18 2.17 17 2.18 17 2.25 16 2.31

16 1984 16,911 17.3 7,267 -0.4 10,662 16 1983 14,413 7.6

7,295 3.1 9,190 10.7 1982 13,396 10.5 7,078 -0.5 8,299 17.5 1981 12,126 9.1 7,112 -4.1 7,063 16.6 1980 11,115 6.7

7,420 10.8 6,055

1979 10,415 19.7 6,698 29.6

1978 8,700

5,166

人均GDP 名义增

购买年份 长率

实际

占全本币

美元

力 国 位(基于本平价

增长人均比

币)

p2012 28,799 10.1 4,562 6,880 75 25

r2011 26,150

23 4,049 6,249 11.8

74 24 r2010 21,253 22.6 3,140 5,361 13.2 71 24 r2009 17,335

9 2,538 4,602 12.3

68 25 2008 15,900 19.4 2,289 4,159 12.4 67 24 2007 13,322 19.5 1,752 3,674 12.5 66 24 2006 11,145 18.1 1,398 3,215 11.6 68 24 2005 9,440 16.6 1,152 2,738 12.1 67 24 2004 8,097 22.2 978 2,379 12.4 66 25 2003 6,624 13.6 800 2,028 12.1 63 25 2002 5,829 11.6 704 1,793 9.5 62 26 2001 5,221 7.6

631 1,590

7.8

61 27 2000 4,851 10.2 586 1,474 10.2

62 25

15.4 2.35 17 6.8 2.42 17 9.3 2.52 16 5.6 2.48 16 4.2 2.45

15 15.8 2.56 16 13.3 2.39

16 1999 4,402 1998 4,124 6.7 6

532 1,336 498 1,218

6.7 6

61 28 61 27 61 27 59 26 57 27 59 26 61 26 64 25 66 25 69 25 67 24 65 26 66 25 68 24 70 24 72 24 73 23 76 21 75 21 74 22 78 22 72 22 1997 3,890 12.7 1996 3,452 19.2 1995 2,896 21.9 1994 2,376 29.5 1993 1,835 24.7 1992 1,472 17.9 1991 1,249 10.1 1990 1,134 11.9 1989 1,013 13.7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891 22.2 729 11.8 652 9.2

469 1,126 11.1 415 347 276 318 267 235 237 269 239 196 189 203 214 217 213 216 228 209

164

997 10.5 873 798

5.5 7.4

728 12.2 658 13.3 590 553 503 463 410 375

6.5 2.7 4.4 9.8 6.5 4.9 597 20.1 497 16.1 428 403 369 342 6.2 9.2 7.9 5.2

352 12.9 313 13.6 273 250 215 186

5.4 8 4.4 2.8 13.3 10.9 325 17.8 276

对上面江西省1978年~2012年江西省历年GDP的数据的直观分析,很容易看到:江西省的总GDP从1978年的8700百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294,848百万元,增加了约150倍,基本保持每年10个百分点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的276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99元,增加了约100倍,每年基本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2年的30多年里,江西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江西省贸易情况:

如今南昌市是高楼林立。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不敢想像的。翻阅过一些老照片,以前南昌哪有今天 这么高的楼房?同时江西省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在1978年人均仅有13元,而在2008年却是9468元,可 谓是突飞猛进。

二、 工农业

农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在三十年,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农村改革到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2007年,我们省农业增加值达到了905.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4倍。按照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5.5%,比1953年到1978年2.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了3.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那么我们省的粮食总产量去年达到了380.8亿斤,比1978年增长了69.1%。人均粮食拥有量由原来的715斤上升到了881斤。

工业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过去江西的工业非常薄弱,一个县城有一两家工厂就算非常好的了。我们改革开发前最大的梦想,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当一个工人,能够当上一个工人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非常少。2007年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227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7.3倍,接近增长100倍了。按照可比价计算,每年增长13.2%。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1822亿元。去年的增长速度是33.2%,在全国排在第六位。工业增长的速度已经在中部首位。那么我们的工业化率达到了41.4%,比1978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工业对整个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3.4%。1978年我们省的生铁产量少得可怜,只有35.8万吨。钢材产量更少,24.5万吨。水泥产量是155.6万吨。到了2007年,生铁产量达到了1045.3万吨,钢材产量达到了1350.4万吨。水泥产量达到了4957万吨。增长率分别是28.2倍,54.1倍和31.9倍。我们省的汽车产量改革开放前只有991辆,现在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22.2万辆,增长了223倍。工业产品中,棉花产量、空调产量已经分别进入了全国的前十位;水泥的产量已经居于全国的第十一位;手机产量居全国的第十三位;硫酸产量居全国的第十四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的第十五位。谈到工业我们就不得不谈到贵溪冶炼厂,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闪速炼铜工厂——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经过20年的消化吸收、跟踪发展和创新突破,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炼铜厂,而且生产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10强,生产成本达到了世界最低。江铜贵溪冶炼厂是国家"六五"期间22个成套引进项目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一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炼铜国家20年的技术差距。截至到2005年12月31日,20年来,贵溪冶炼厂安全生产7924天,共生产阴极铜311.1万吨,黄金94.9吨,白银1735.1吨,硫酸1110.8万吨,三氧化二砷6533.88吨。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的发展。

三、 基础设施建设

在清朝之前,江西还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古代是以省运为主,我们江西是通往南粤的必经之路。正是因为交通非常发达,所以当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时候,江西的经济在全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江西的茶税就占了全国的茶税的3/7。而且在宋代的时候,江西已经有千吨的大船运粮的船,直驶波斯湾,可见当时的繁荣。但是,随着铁路的兴起,江西交通方面落后了,那时候是改革开放前,从改革开放初的时候,从南昌去北京是36个小时,现在和谐号几个小时就到了。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所有的地级市都已经高速化了,我们所有的出省通道都已经高速化了。2007年,我们省的固定资产投资3301.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5倍,年均增长22.7%。从1979年到2007年,这29年,我们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6607.8亿元,是之前这29年我们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是1115亿元,而后29年是16607.8亿。到2004年,我们省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一千公里。到2007年,突破了两千公里,达到了2206公里,进入了全国的第八位。农村公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所有的乡镇都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80%的行政村实现了路面的运畅。现在全省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多少?13.7万公里,比1978年整整增加了10万公里。固定资产投资由最初的8.13亿元增加至2549亿元。即使在偏远的乡村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

四、 社会事业

(一)、南昌大学成立

1993年5月4日,经教育部批准,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1997年,南昌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2002年以来,全省展开高校新园区建设,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高考录取率达到54.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民办教育事业同时得到蓬勃发展。

(二)、民生工程率先实现“四个全覆盖”

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两年来,投入资金150亿元,实施包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养老、低保、人民生产生活等8个方面110多项工程项目,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

(三)、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经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统账结合以及统一并轨三个阶段,其覆盖面持续扩大,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险改革历经大病统筹、试点及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及持续性仍有较大改革空间,医疗保险制度间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江西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速,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外,社会养老保险逐渐成为养老保障的主体;而生命和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西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西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和发展历程江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1986年,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阶段(1986年至1995年)这一阶段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养老保险与企业逐步分离,统筹对象主要为国有经济职工;第二,由省政府指定劳动厅负责养老金的统一收缴和发放,统筹层次主要在市、县级;第三,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个人负担相对较轻,个人缴费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同时由财政建立养老保险后备基金,必要时给予补贴;实行现收现付制,基金的结算实行差额缴拨。2.统账结合阶段(1995年至199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1995年8月,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扩大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全面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缴费基数从“双基数”变为单基数,缴费比例基本统一。3.统一并轨阶段(1999年至2006年)1999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江西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实现了江西省养老保险制度与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并轨。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并轨的基本内容包括:实现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企业缴费比例逐步统一为20%,个人缴费比例逐步统一为8%;个人账户的记账规模统一为11%;统一养老金计发方法,实现与全国计发办法的并轨。为了顺利做好并轨工作,江西省劳动厅印发了《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细则》、《江西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国务院要求,完成了行业统筹下放地方管理的工作,出台了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规范了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了农垦企业和监狱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工作,部分县市开展了失地农民和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工作。4.制度完善阶段(2006年7月至今)2006年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江西省政府颁布了《江西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江西省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一阶段,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扩大覆盖范围,城镇个体工商户缴费比例统一为20%,缴费基数统一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划清省政府和市县区政府、政府与企业及个人的责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江西医疗保险改革和发展历程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江西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从1987年起步,其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大病统筹、改革试点和扩大试点、全面改革三个阶段。(1)大病统筹阶段(1988年至1993年)江西最初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从大病统筹起步。1988年,江西省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工作。星子县、临川县作为首批试点县,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开始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199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基本原则、目标、统筹范围、对象、统筹基金征集和支付、医疗管理等问题。(2)改革试点和扩大试点阶段(1994年至1998年)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两江”试点)。1996年中央决定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新余市、宜春地区和鹰潭市被确定为江西省扩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先后于1997和1998年启动和开展了试点工作。

(3)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1999年7月,江西省政府出台《江西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 。按照《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全省各地在2000年到2002年间先后制定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并陆续组织实施。

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上,《总体规划》确定了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相结合的“板块式”管理办法,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划定了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开管理使用,不相互挤占。筹资方式上,《总体规划》明确了全省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筹资标准上,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确定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单位缴费比例全省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与推广

2006年,为探索让未参加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住院保险的城镇户籍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新路子,江西在抚州等地开展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试点。2007年,在抚州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西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江西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指导意见》,2007年在全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不低于224万人,覆盖率不低于33%,2008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通过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凡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的城镇居民,都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在筹资方面,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成年人不低于每人每年150元,未成年人不低于每人每年50元,财政给予补助,财政补助的比例全省统一按40%执行,低保对象以及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上述筹资标准由财政全额负担;财政补助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7∶1∶2(其中国定贫困县按8∶0∶2)的比例负担。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与推广

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3年的试点起步。003年江西选择南昌、分宜、樟树、吉安、崇义、婺源、贵溪7个县(市)首开试点,经过2004-2006年的扩大试点,到2006年,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增加到40个,2007年增加到80个,2008年在全省有农业人口的96个县(市、区)全面推行,实现制度的全面覆盖。从2003年7月起,第一批试点县覆盖农业人口248.12万人。2006年,江西新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29个,试点县(市、区)达到40个,占全省总县(市、区)数的40%,覆盖农业人口1437.4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5.43%。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每年的补助资金提高到20元,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的补助标准分别为14元、3元和3元。2007年,根据各级财政提高对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的情况,在保持乡级、县级、县外定点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100元、300元、600元,县外非定点医疗机构800元不变的情况下,乡级、县级、县外定点和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由原来的55%、45%、35%、25%分别提高到75%、55%、45%和35%;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上下浮动5%;封顶线由原来的1.5万元提高到2万元。为方便农民报销住院费用,江西推行了定点医院医药费直接补偿制度。到2007年底,100%的县级医院、70%的乡镇卫生院已经开展了“直补”工作,各设区市市级和部分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也开展了“直补”工作。2008年,江西在全省96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

公共图书馆由38个增加到了105个,医生数由3.04万人增至3.5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由2.18万人增至77.95万人。这些数据说明了公民的医疗水品以及受教育程度明显增高,社会福利也有大幅的增加。我们学校最近几年也一直在扩招,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2007年,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222元,比1978年增加了10917元,增长了35.8倍,年均增长12.3%。农民的平均纯收入4098元,增加了3957元,增长了28.1倍,年均增长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7779.3元。恩格尔系数先是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80年代末的60%以下,继而到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50%,到2007年是49.8%。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六、 消费市场与贸易市场

改革开放后消费市场繁荣活跃,1979年,那个时侯电视机很少。90年代中期,平常百姓的家里都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更多的人现在追求的是小车这些东西,确实变化是非常大。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商品非常匮乏,而且流通渠道非常单一,都是凭票限量供应的。那个时侯是买粮要粮票,做衣服要布票,包括买煤球要煤球票。还有饭票,肉票很多很多。当时我们把这些东西当做人民币一样,曾藏在家里锁起来的。进入90年代,是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加。这才有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当走进商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玲珑满目的商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读需求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就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1978年以前,我们的商品基本上是调不到上海广东等外省的口岸出口的,基本上没有办法自己出口的,直接出口业务的非常少。当时只是跟原苏联、还有越南、日本,日本是到70年代出资后才和香港澳门十几个国家有贸易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省急需开拓外海市场。聚集了一批贸易机构,派出了一些贸易团去国外推销产品。现在,已经跟19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2007年,我们省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19.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33倍。1984年,领着第一笔外资的时候是80万美元。这是第一次接触外商入赣投资的历史。在这之后,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逐渐成为吸引外资的一方乐土。2007年我们省实际利用外资比1984年增长了3878倍,年均增长43.2%,居各个省市区平均增速的首位。去年也是这样的情况,投资量已经地增到全国的第11位。我们已经超过了两三个沿海省份的投资总量,这点很不容易。已经连续4年居中部地区的首位。

七、 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省的生态环境并不好,最严重的就是水土流失、河床抬高的问题。当时有一句民谣叫“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省在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训,更加重视生态和自然的保护工作。我们省最著名的是三江湖的治理工程,这是被联合国确定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样板。这使水土流失面积大量减少,由330万公顷下降到了现在的130万公顷,下降了60.6%。植树造林250万公顷,数以千万的农民受益,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鄱阳湖的湖底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100平方公里,这是90年代初的数据。所以现在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非常有必要的。青山绿水成为了江西最大的品牌和最大的优势,我们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978年的33.1%提高到2007年的60.05%。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居于全国第二位。节能降耗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2007年我们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在中西部省份中是能耗最低的省。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资料,2007年我们省每一立方米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有个,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的标准,含量最高的资溪县达到了多个,是个天然氧吧。我们的生态农业在全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我们有个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也是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企业达到了382家,绿色食品产品有916个等等,这些都在全国处于前列。

八、 结语

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正是这些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增加的数字向我们昭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正逐渐摆脱贫困,大步迈向小康社会。冬雪已逝,春之将近。美好的生活又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九、 参阅文献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07-01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1.土地制度改革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农业税收改革

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农村医保实施

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4.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5.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为教师的教课带来极大的方便。 6.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进步,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这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固然目前农村里的人们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样以出国旅游来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娱乐生活。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整体突破,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民生改善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全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们作为祖国的骨干力量,应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的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通过多办实事惠及民生,努力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生活将更加美好。

上一篇:故宫给个人带来的体会下一篇:广告公司员工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