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教案

2024-04-24

安塞腰鼓 教案(共8篇)

篇1:安塞腰鼓 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陕北黄土高原风情图片展示+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导入语)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听课文范读,思考:听了老师范读后,请你说说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震撼

2.那么文章为什么会深深震撼了你?

文章的意蕴美和文章的形式美

3.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文章的意蕴美和形式美是怎样来表现的?

(1)形式美:(排比和反复)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疑似密切相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划出文章中的排比句,并分析这些排比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E、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F、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排比层层递进,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在分析的过程中,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B、“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有变化,层层递进,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的得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2)意蕴美: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4.文章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5.作者介绍: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课外扩展

三、请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喝着节奏,请学生一起加入安塞腰鼓的表演队伍,来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

1.以“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为题,写一段100字以上描绘性的文字。

2.完成作业本练习。

篇2:安塞腰鼓 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の恢宏氣勢。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の運用,體會文章の節奏美、詩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の深刻含義,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の生命力量。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の運用,體會文章の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一些句子の深刻含義;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の生命力量。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上節課我們跟隨水鄉少年看來一場社戲,感受到水鄉人民那種淳樸、熱情、好客の性格。今天我們將隨陝西作家劉成章到西北到黃土高原去看一場熱情奔放の腰鼓表演—安塞腰鼓 1.腰鼓の簡介:

老師為同學們准備了一段視頻,同學們在看視頻の同時,注意提取相關信息。看完後,請同學們來介紹一下什麼是安塞腰鼓,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段視頻。(視頻展示)安塞腰鼓這是一種獨特の民間大 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 以上の曆史。獨具魅力の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の性格,張揚出獨特の藝術個性 2.走進作者:

劉成章1937年生,陝西省延安市人。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六種散文集,其中《羊想雲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安塞腰鼓》是《羊想雲彩》中の一篇。3.字音詞義

瞳仁(tóng)

恬靜(tián)

亢奮(kàng)

羈絆(jī)冗雜(rǒng)

燒灼(zhuó)

顫栗(lì)

驀然(mò)晦暗(huì)

戛然而止(jiá)

磅礴(páng

bó)二:傾聽範讀、感知全文

光聽這個介紹,你們能感受到黃土高原人民の樸素而豪放の性格嗎?當然不能.接下來我們就要通過閱讀來理解這篇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繪安塞腰鼓の?好!下面我們就進入課文の學習。首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名家の範讀,但在範讀過程中,老師有一個任務要交給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反複出現並標志文章脈絡の句子

1、在課文中找出反複出現並標志文章脈絡の句子

大家聽完了,能完成解決老師の問題嗎?能找出在課文中找出反複出現並標志文章脈絡の句子?

明確:好一個安塞腰鼓!請問這個句子在文中出現幾次 明確:四次

這四句“好一個對安塞腰鼓”の反複詠歎之中又有變化有新意,使文章具有了形式の回環美和音樂の節奏美。來,讓我們一起飽含贊美之情の來讀它們!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の安塞腰鼓!(1)請同學們仔細跳讀課文,看看它每出現一次,分別是在贊美安塞腰鼓哪個方面の“好”? 明確:第1次出現主要是贊美安塞腰鼓表演時壯闊、火烈の場面。

第2次出現是在贊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の沉重の響聲。

第3次出現是贊美充滿力量の動作和舞姿。

第4次出現是贊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們豐富の想象。(2)分組尋找“好一個安塞腰鼓”

中の“好”體現在哪兒?

請用“好在……,你看(聽)…….”句式敘述 ①好在有火烈の舞蹈場面。你看…… ②好在鼓聲の巨大力量。

你聽…… ③好在有茂騰騰の擊鼓後生。你看…… ④好在變幻の舞姿。你看……

明確:好在於那火熱の舞蹈場面。他們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就沒命了。後生們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の石頭,瘋狂地舞動在你の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の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の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の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の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の風姿。這是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の舞蹈哇——安塞腰鼓。

好在於那激烈の鼓聲。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了沉重の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の山崖上,山崖暮然變成牛皮鼓了,只要聽到這震撼人心の聲音,我們の心境就會立刻變の有聲有色。

好在於那激烈の鼓聲。你看!後生們の胳臂、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の存在、活躍和強盛。他們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の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の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の力量。

好在於變幻の舞姿。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の匆匆の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栗在濃烈の藝術享受之中,使人歎為觀止。

2.用------の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用文中內容)

好一個

壯闊の安塞腰鼓

元氣淋漓の安塞腰鼓 豪放の安塞腰鼓

驚心動魄の安塞腰鼓 火烈の安塞腰鼓

奇偉磅礴の安塞腰鼓

有力の安塞腰鼓

......好一個

一錘起來就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來!の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得安塞腰鼓 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の安塞腰鼓!

三: 自由誦讀、品味

品讀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の氣勢、節奏與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樣の有“勁”,作家描繪它の語言帶“勁”嗎?這“勁”是大量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帶來の?

明確:排比。

2、請找出文中の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歡の語句仔細品味,准備讀給大家聽,並簡要說說它好在哪裏。

說說你喜歡の句子。請你有感情地讀出來,讓我們在聽讀中能感受到你の喜愛!

如:(1)我喜歡“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の思緒!/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寫出了安塞腰鼓表演の熱烈場面。

明確:

(1)三個“愈捶愈烈”層層推進,表明安塞腰鼓表演達到了高潮,隨著鼓點の此伏彼起,人們の思想也在騰飛。這裏段與段之間構成了排比,這個排比,要讀出此伏彼起の交錯感。

誰將這句再讀一遍?(2)“驟雨一樣,是急促の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の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の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の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の風姿。”寫出了安塞腰鼓表演開始時壯闊の場景。

明確:這是句與句之間の排比,排比中每句又都含有比喻,句式整齊工整,要讀出明快の節奏。

下面老師請兩個同學來讀這一句,一個讀前半句,一個讀後半句,注意好銜接,一定要讀得緊湊明快。(指明兩名同學分兩個聲部唱和式齊讀:前一聲部讀前半句,後一聲部讀後半句)

(3)我喜歡“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の那麼一股勁!”寫出了安塞腰鼓表演の力量。

師:這裏句子內部詞與詞之間の構成了排比。從內容上來看,三個“了”之間強度層層遞增。

來,我們一起把這一句朗讀一篇,語氣要越來越強烈,讀得如同排山倒海讓人透不過氣來。(指導全班再讀體會)

3、同學們想一想,本文用了大量の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の排比,這種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層層遞進。

增強語言氣勢。

形成排山倒海の氣勢。

有如江河一泄萬裏。

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場面の磅礴氣勢,充分地表達出作者對安塞腰鼓強烈の贊美之情。

課文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快節奏使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強調了安塞腰鼓の強勁!

文中還有很多鏗鏘の短句、激昂の排比句、節奏鮮明の反複句,從變幻の舞姿、鏗鏘の鼓聲、擊鼓の後生等角度來描繪安塞腰鼓,我們不一一舉例了,留給同學們課後繼續去體會。

4.你對文章の語言特色有什麼感受?

很有氣勢,有強烈の節奏感,象鼓點一樣使人震撼。語言運用了哪些方法,使人感到這種氣勢? 運用了排比、反複、比喻の修辭手法。本文の語言の特點

多用短詞、短句、鏗鏘有力,具有節奏感 運用反複、排比、層層遞進,具有層次感 善用誇張、比喻,形象生動,具有畫面感 全班齊讀課文最精彩の段落第七段

第四板塊主旨探究:體會安塞腰鼓所蘊含の文化價值、生命意識

好一個劉成章!若不是你“陝北生來陝北長,因為你魂牽著地方”哪能寫出如此激揚文字!讓我們從無聲の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們認為安塞腰鼓體現一種“________之美”(屏顯)。壯觀之美!(師在空白處上一行填“壯觀”)

還有嗎?(提示)你看這鼓,沒人去敲它,它會響嗎?

力量之美!

那這力量來自何處?

體現人の力量美。

人是生命の載體,生命與力量合一。

(學生齊讀):體現生命力量之美!《安塞腰鼓》主旨 表現陽剛之美

表現激蕩の生命和磅礴の力量 表現一種痛快淋漓の生活方式。

表現被貧困壓抑,而想沖破一切束縛、羈絆の渴望。表現安塞人不甘貧困,奮發向上,追求幸福美好の生活。、、、、、、小

本文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の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の舞姿、沉重の響聲、震撼人心の力量の強烈の思想感情贊美陝北高原人們粗獷、豪邁、開放の性格特征。

六、作業:

背誦你認為寫好の句子、段落。

七、教師寄語

篇3:安塞腰鼓

(一) 基本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化艺术方面的, 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本课是其中具有诗意美的一篇散文, 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 像波涛一样, 一浪接一浪, 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倾泻而出, 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 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 咏叹出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 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对陕北文化的探寻。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初中阶段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有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 已经能够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自主学习, 对知好乐平台的论坛功能和QQ群的交流互动功能使用也非常熟练。

在教学手段上, 本课利用知好乐平台的论坛发帖、评论和送花功能。同时利用PPT和视频资源。学生在虚拟学习中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创作背景和安塞腰鼓的文化知识, 借助知好乐论坛功能来发表自主学习课文的成果, 并且互相学习、共同讨论。这节课, 黄老师利用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功能,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黄老师怎么样来上这节课的吧。

(二) 教学过程

1.课前——遨游在“虚拟课堂”

教师课前通过“互动讨论”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上传自主学习成果;为保证质量, 老师对于自主学习的任务做出了明确说明 (评价标准) 。论坛任务的“按需服务”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知识的获得在课前完成, 使用“电子书包”在学生间互动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互动讨论”的交互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2.课中-- 虚拟课堂的充分展示

教师在现实课堂, 利用平台展示学生虚拟课堂学习的成果。

进入现实课堂, 教师先是对虚拟课堂学习的情况做了一下反馈, 表扬了最佳评论员、最佳品析奖、最佳朗诵、最佳评论组等, 课前的预热效果明显,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接下来,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互动讨论”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作品, 然后在全班交流小组的收获。通过展示评析学生作品、引导小组讨论、朗读课文等活动, 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 在课堂上给予有效指导, 师生互动互评、共同成长,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最后为进一步品评、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及《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尝试创作家乡民间艺术的美, 当堂完成拓展训练并当堂展现、评析给大家, 彰显了教学高度的时效性。

3.课后-- 拓展延伸

为了丰富本次平顶山做课活动的内容, 黄老师别出心裁地在论坛中布置了一个“互动讨论”环节--“平顶山随笔”, 使课堂教学继续延伸, 既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 分享着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得,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而也更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 总体评价

郑州34 中黄松梅老师的这节课, 通过“先学后教”的电子书包信息技术的应用理念,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成就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的能力;真实展示了双课堂的教学效果, 使参会的领导和老师们都有很大收获。

二、案例亮点

亮点1

课前的虚拟学习中, 利用电子书包的知好乐平台论坛功能, 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走进文本和背景文化。课堂上, 利用前几分钟进行虚拟学习的反馈与成果展示, 表扬了最佳评论员、最佳品析奖、最佳朗诵、最佳评论组等, 课前的预热效果明显,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亮点2

基于课前学生在虚拟教室学习中对文本的自主品析, 学生课堂上再小组合作整合梳理同学发表在论坛中的品析并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赏析品味就更加深入, 课堂生成效果良好。

亮点3

学生把自己的朗诵发到论坛上, 可以进行互听互评,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再利用同学们的朗诵样本来讲评总结朗读方法也很利于学生的反思和提高。

三、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立足文本特点, 重点放到语言的品味朗读和辅助课文主题理解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探寻上。借助电子书包的知好乐平台、网络查找资料和QQ的及时通讯功能, 学生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对课文文化背景的了解, 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相激发。 但在课堂中, 在虚拟课堂内容的反馈上用时太多, 导致最后学生的写作拓展没有能够及时展示。课后的作业仿写和整个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学生感悟设置得很好, 极大了发挥了平台的写作功能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专家点评

在教学理念上, 不拘泥于概念化的语文“知识”。以学生为主体, 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 不是把学生往僵死的“知识”里面引, 而是让学生活跃起来, 这时候因势利导, 将有关的知识适当渗透进去。有了信息化工具, 可以把学生的活动搞得更充分, 也可以把这些活动方便地加以组织和管控, 这是在没有信息化手段之前所实现不了的。这节课把信息化的这种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了。

———顾德希

本课做课教师力求体现个性化、反馈化、预设化, 比起传统课堂来说, 显示出了信息化手段辅助下的课堂大容量的特点。学生品得深入, 读得投入, 写得精彩, 让人耳目一新!

篇4:我读《安塞腰鼓》

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气势恢宏,语调明朗。节奏明快的语句,衬托出安塞腰鼓壮阔、火热、豪放的特点。

惟妙惟肖的描写使那群茂腾腾地后生们从书中“蹦”了出来,在我眼前发狠地捶、忘情地捶、没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声伴着掌声,那是一种洋溢着英雄豪气的声音。隆,隆,隆隆……

奏吧,让百鸟停止歌唱,大家一起来倾听那如雷的鼓声吧。那奇伟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释放。急促地鼓点迸发出元气淋漓,奏出了震天动地的生命强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跃着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溅般奏出,令人叹为观止。我听见了,那远在黄土高原的腰鼓声,我听见了,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不得不赞扬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生机勃勃,他们吃穿虽普通,却有着锦衣玉食者没有的强盛生命。好一个安塞腰鼓呵,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仿佛与后生们一起舞着,舞着,大起大落地搏击全身,跳出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壮美舞姿。吼,跳,喊,跃,把抱负、痛苦、欢乐、追求,通过安塞腰鼓而表达。啊,安塞腰鼓,你给农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把他们朴素衣着下掩饰不住的亢奋捶出来了,舞出来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给黄土高原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噢,安塞腰鼓,好一个抒出了农民心愿、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文章中的语言如诗如画,利用安塞腰鼓的特点,写出极富音乐美的篇幅。课文中排比、比喻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好。形式多样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文章经过排比、比喻的加工,使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课文中不仅排比、比喻有大功劳,文中的叠字叠词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和意味。如“茂腾腾”、“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使课文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文章中除了排比、比喻、叠字、叠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写作手法――反复。反复要是用不好,会让人觉得啰嗦。但反复要是用好了,能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课文中四次写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作者刘成章每一处都用心地描写了。如果我们也能在文中灵活运用排比、比喻、反复,那一定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篇5:安塞腰鼓教案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三、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二)品读,重点突破。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④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2、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3、仿写(可让同学按此句式仿写,并让他们互猜自己所写的事物)

4、感受后请写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静)安静的腰鼓

(动)火爆的腰鼓

(静)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象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篇6:安塞腰鼓教案

白帝初中刘冬妮

教案说明: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宏的诗化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和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诵读应该贯穿始终。因此先从调动学生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地位。接着师生共同演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感受本文语言的魅力,实现整体感知。继而引导学生梳理结构、明确内容,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美、内容美和语言美。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本文重在美美地读,美美地品,重在熏陶感染,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 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想象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西北的黄土高原也有它独特的 风情,它曾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也有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曾在第11届亚运会、香港回归庆典、建国60周年等大型活动中演出过,并远赴国外,令世人陶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片断)

学生看后请一两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陕北作家刘成章又是怎么来诠释它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气势。

教师:我们来分分角色,1至4段由一男生读,5至27段主要由老师读,其中13、17、22、24段全班齐读,28至30段又由一男生读。

用《黄土高坡》作背景音乐,师生共同诵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 学生体会角色分配用意,梳理全文脉络

教师:同学们,老师刚才为什么安排两个男同学分别读前四段和后三段,而自己读中 间部分呢?谁能看懂老师的心?或者说老师这样分角色的依据是什么呢?

提请学生回答后明确:的确,文章就是按表演前(擂鼓前)、表演中(擂鼓中)、表演后(擂鼓后)的思路来安排结构的。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作者在主体部分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有一

句话反复出现,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很容易找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2)教师:那“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作者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到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我们读的时候读出作者感情的变化来,感情是越来越强的。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叠加的方式来读,要求学生读出气势,且越来越强烈。

(3)“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使文章层次分明。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呢?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点评、归纳:

作者从宏伟场面、雄壮声响、击鼓后生、绮丽舞姿四个方面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的。

(4)教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什么样的安塞腰鼓呢?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来概括安塞腰鼓的魅力。可以用这个句式:“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小组交流、反馈,老师点评。

(示例:“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三、美读课文,体会激情。

教师:这么好的安塞腰鼓,我们没法亲见,可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借助想象去再现那宏伟壮观的场面,去倾听那雄壮激越的声响,去目睹那击鼓后生们强健的风姿,去饱览那令人心醉神迷的绮丽舞姿。接下来,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为开头,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片断。

学生自己用合适的词概括安塞腰鼓的魅力,并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大屏幕出示演读片断,师生合作演读:

(师)好一个宏伟壮观的安塞腰鼓!你看——女)骤雨一样,(男)是急促的鼓点;(男)旋风一样,(女)是飞扬的流苏;(女)乱蛙一样,(男)是蹦跳的脚步;(女)火花一样,(男)是闪射的瞳仁;(女)斗虎一样,(男)是强健的风姿。(齐)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好一个雄壮激越的安塞腰鼓!你听——(女)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师)好一个震撼你、烧灼你、威逼你的安塞腰鼓!你看——(男)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师)好一个绮丽多姿的安塞腰鼓!你看——(女)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男)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女)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男)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演读了几个精彩片断,那恢宏的气势,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我也想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声:好一个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精彩片断。(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片断)

四、相关联想,拓展延伸

师: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那我国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的绝活儿呢?你能

简单介绍一下吗?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地方的绝活儿跟同学分享一下,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展示。

学生交流后提请学生介绍,再大屏幕出示地方曲艺视频片断——川剧变脸、苏州评弹《笑中缘》、黄梅戏《天仙配》等和各地民间艺术品——来自山西的烙画葫芦、河北的内画壶、西藏刺绣唐卡、金箔刻线唐卡、阴阳八卦茶碗等图片,并适时用语言介绍。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但是川剧变脸作为国家二级机密,传至国外时也会造成一定的文化流失,若不加以保护,则有可能会向宣纸那样,被日本人注册成别国的专利。

苏州评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音乐,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像江南曲水清流顺畅又轻游慢转,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也像江南的水令人感到亲切、柔和,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人情味。

黄梅戏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地方戏曲好听,民间艺术图片很好看,可安塞腰鼓也独具特色,它的美绝非一般的人能形容尽致的,陕北作家刘成章却能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的美展现到了极致,他深厚的语言功底令人叹服。那么哪些精美的语言最能打动你的心灵呢?你能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吗?

(示例:我喜欢第7段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因为作者比喻和排比,把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提示:可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来品析。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精彩的地方,小组交流,汇报交流成果。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

六、再读课文,理解主旨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精美的语言。那么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借安塞腰鼓要歌颂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歌颂承载生命的黄土地。

歌颂黄土地人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

„„

教师适时肯定,归纳:全文以恢宏的气势,连结的语气,明快的节奏,铿锵的语句,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

心的力量,也赞美了陕北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12、18段,深入理解揭示主题的重要句段的含义。

七、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这节课快结束了,但安塞腰鼓的隆隆响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那击鼓后生们的英姿仍在我们眼前浮现,生命的火花已在我们心底绽放!好一个安塞腰鼓!

请模仿课文,借用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进行合理想象,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球赛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

八、板书设计

一、(1-4)安静的腰鼓

安时

5-13: 宏伟的场面

塞14-17:雄壮的响声间

二、(5-27)激昂的腰鼓18-22:击鼓的后生

腰23-27:奇丽的舞姿顺

鼓序

三、(28-30)寂静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恢宏奔放的气势,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篇7:《安塞腰鼓》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如何通过轻重音、节奏和语调来表情达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如何欣赏安塞腰鼓?

审美鉴赏与创造:如何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舞蹈等? 文化传承与理解:如何读懂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散文?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朗读法教学。建议在能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基础上,用声音演绎安塞腰鼓的精彩。

(二)设计示例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兰勇

一、导入: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着那个三哥哥,你是我的知心人啊!”同学们,你们好!你到过大西北吗?你见识过黄河吗?你去过黄土高原吗?你欣赏过安塞腰鼓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去陕北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感受感受、体味体味、咂摸咂摸这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老师读1-6自然段为引子。

二、说一说

播放安塞腰鼓演出场面。

如此精彩的场面,没有解说怎么行?请同学们用第7自然段做解说词,声情并茂地将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解说给大家听,争取让我们大家也燥热一下,飞溅一把,亢奋一回!(7分钟)老师指点拨、示范。

三、嚼一嚼

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

欣赏了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听了这激情洋溢的解说,你是不是忍不住想大叫一声“好!”请大声叫出来!喊出来!但这又岂是一个“好”字能概括

/ 10

完全的,“好一个”什么呢? “好一个 安塞腰鼓”,这个问题作者似乎也没有说明。但我觉得一个高明的读者,不仅能由衷的赞叹一个“好”,还能说出它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一步一步来感受体味并表达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的“好!”最终完成完善“好一个 安塞腰鼓!”

(过渡)首先,想一想作者欣赏了这样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舞蹈场面后,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些联想是什么样的情形?这样的联想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观鼓舞 若有所想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7-13自然段。

师:想一想作者欣赏了这样壮阔、豪放、火烈火安塞腰鼓舞蹈场面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千里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师:这些联想是什么样的情形?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你会想什么样的情形?

生:惨烈的战争场面。

师: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情形:傍晚时分,斜阳给飘扬的大旗镀上一层金色,在烈烈秋风中,千军万马整装待发。只等指挥官一声令下,他们就将如决堤的潮水一样冲向敌阵。有谁能阻挡他们吗? 生:没有。

师:他们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生:势不可当的队伍。

师:对这是一支能战胜任何顽敌的军队,因为它有着锐不可当的力量,这不正是安塞腰鼓带给人的感受吗?那么“千里雷声万里的闪” 呢? 生:电闪雷鸣。

师:面对这样的自然现象你有什么样感受? 生:害怕。

师:这里电闪雷鸣象征着着不可战胜的力量,对任何障碍都能摧枯拉朽的力量。师:“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能否让你想

/ 10

起一句诗?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它是不是象征经过一段艰苦的探寻后,终于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呢? 师:这样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情境如何才能实现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作者这些联想与这使冰冷的空气燥热、恬静的阳光飞溅,困倦的世界亢奋的安塞腰鼓有什么联系呢? 生:安塞腰鼓带给人东西。师:安塞腰鼓带给人什么? 生:力量。

师:对!面对这千军万般的鼓阵,面对这电闪雷鸣般的鼓阵,能让人鼓起勇气去冲破那重山复水,去争取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前景。师:作者忍不住第一次喊出了“好一个 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锐不可当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带来柳暗花明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注意读出感情。生:(读)缺乏力量。师:它带给你的力量呢? 生:(读)整体而劲力四射。

评价: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在层层设诱,引导学生去感知、体味、理解文意。它体现了李大圣教授之语:让学生透过语言看见他们自己看不见的东西。此阶段属于激悟阶段。

过渡:作者是这样描绘、刻画安塞腰鼓的鼓舞的,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安塞腰鼓鼓声的?并品一品这鼓声给人的心理带来了触动? 听鼓声 若有所动

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14-17自然段。师:作者如何描写安塞腰鼓的鼓声的?

/ 10

生:用了隆隆隆隆。

师:对大量的拟声词。还有呢? 生:修辞手法。师: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具体一点,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山崖比成了牛皮鼓面,把人心比成了牛皮鼓面。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形象。

师:如何形象。具体说一说。试想一想有山崖这样的鼓面吗?这样的鼓面又该如何来敲呢?

生:没有这样的鼓面。非神鬼无法敲击。

师:那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呢?是不是说明这鼓声不仅能刺激我们的听觉。还能震撼人们的„„ 生:心理。

师:对,说明了鼓声不仅能从视觉上震撼我们,能从听觉上震撼我们,还能进一步刺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

师:那么这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安塞腰鼓,对人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师:请注意看相关的文段。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师:什么是豪壮的抒情呢?什么是严峻的思索呢?这个问题有点难,老师来举个例子。(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是不是豪壮的抒情? 生:不是。

师:(唱)“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是不是? 生:是。

师:二者有什么区别?前者„„ 生:前者是小心翼翼地,拘谨。

/ 10

师:后者„„

生:后者是情不自禁的,无拘无束的。

师:对,“豪壮的抒情”的意义在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说明安塞腰鼓能带给人自由的感觉。那么什么是“严峻的思索”呢?也举个例子,“我忧郁,我惆怅,某个小女生今天没有对我嫣然而笑”“我忧郁,我惆怅,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走向何方呢?”哪个是严峻的思索? 生:后者。

师:前者是个人的情愫,幽怨,后者是事关人生大义、民族大任。那么“严峻的思索”是事关? 生:人生大义、民族大任。

师:“严峻的思索”的意义在于庄重而严肃,说明安塞腰鼓能引发人内心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有什么含义?老师也做提示:一个农民看着犁尖翻起着杂着草根的土浪会有什么感触? 生:丰收、收获。

师:对,那么一个产妇躺在产床忍受着生产前难以忍受的阵痛时会有什么感触? 生:新生。生:希望。

师:那么,说明安塞腰鼓能带给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能带给人翻天覆地的思考,能带给人以新生的希望,丰收的憧憬。作者情不自禁第二次喊出了“好一个 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自由自在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无拘无束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激情满怀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饱含希望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踌躇满志的安塞腰鼓!师:好,我们再来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读)有力而缺乏思索。师:有力,不错,但少了些思索。

/ 10

生:(读)有力而充溢希望与思索。

评价:此阶段仍属于激悟阶段,作者的叙述很是形象写意,全靠教师借助比较、情景还原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教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处于被动受激的状态。

过渡:想一想这样惊心动魄的鼓舞,这样振聋发聩的鼓声,是谁发出的呢?为什么安塞腰鼓只能在黄土高原上打响呢? 赏鼓人 若有所思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8-22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回答前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场面热闹、意蕴深刻的安塞腰鼓是由谁的出的? 生:后生。师:哪里的后生? 生: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师:什么样的后生? 生:元气淋漓的。师:连起来说„„

生:黄土高原上元气淋漓的后生。

师:为什么这样腰鼓只能在黄土高原打响呢? 生:因为它们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

师: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那么我们要想打好安塞腰鼓,我们就不用吃大鱼大肉了,我们就只吃红豆角角老南瓜啦。生:因为其他地方没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师:那么,我们想打这样的安塞腰鼓,是不是只需要把自己脚下的土垒厚呢? 生:不是。

师:那么,“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仅指现实的泥土吗?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

师:大家学了历史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什么?

/ 10

生:母亲河。

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什么? 生:发源地。生:发祥地。生:摇篮。

师:那么,“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指的是什么? 生:历史。

生:五千年的历史。生:文明。

师:对,就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说明作者不仅要赞叹那安塞腰鼓,更要赞颂那璀璨中华文明!作者发自肺腑地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 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历史厚重的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厚积薄发的安塞腰鼓!师:再读一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读)高亢有力,缺乏沧桑感。师: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呢? 生:(读)问题依旧。

师:(示范)压低嗓音,使其变得厚重。听起来有点做作,但应该是这个味。生:(读)童音有几许沧桑味。

评价:此阶段在于探究安塞腰鼓鼓舞、鼓声后面的文化内涵,由人到土地,到历史,到文化深化。较为抽象,但教师层层铺垫,巧借外力,让学生的理解顺利地达到应有深度。

过渡: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导游,做一回解说!品鼓味 若有所悟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23——30自然段。

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安塞腰鼓能让山河痛快,能让想象力蓬勃呢?提示一下,注意联系前几个“好一个安塞腰鼓”。

/ 10

师:因为它充满力量。生:因为它无拘无束。生:因为它自由自在。生:因为它充满希望。生:因为它预示新生。生:因为它文化底蕴深厚。

师:对。那么你欣赏这场面宏大充满力量,声浪震天充满希望,打鼓人元气淋漓、文化内涵丰富的安塞腰鼓,请你忍不住、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发出好一个 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使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思绪纷飞的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让思绪不存在任何隐秘的安塞腰鼓!师:不要只看前面,也要注意后面的内容。生:好一个痛苦与欢乐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生活和梦幻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升华的安塞腰鼓!师:升华什么? 生:„„

师:假如你在考场失意、假如你在商场折戟沉沙、假如你初涉社会缺乏勇气,你听了安塞腰鼓会有什么感受? 生:振奋精神、升华灵魂。生:激发斗志、鼓舞士气。

师:对,好一个振奋精神的安塞腰鼓 „„ 生:好一个催人奋进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升华灵魂的安塞腰鼓!

师:好一个能使人的形体变得轻盈,思考变得透明,痛苦和欢乐,摆脱和追求得到升华腰鼓。好一个陶冶性情、磨砺毅志、开阔心胸、净化灵魂的安塞腰鼓!!好个振奋精神、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安塞腰鼓!!

/ 10

评价:由外在鼓舞、鼓声、鼓人,到内在的鼓文化、鼓精神的层层深入,终于完成了安塞腰鼓的艺术鉴赏。由作者即兴的感慨,到学生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抒发,终于让学生完成了精神旅行,享受了文化风味,砥砺了阅读能力。过渡:那么,安塞腰鼓这么多的内涵,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是作者太激动,忘了吗?你不要急着回答我,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经典爵士乐。比一比

释放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视频。师:这段音乐视频炫吗? 生:炫。师:酷吗? 生:酷。

师:我们来比一比。安塞腰鼓是由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黄土高原上的元气淋漓后生演出的。这段经典视频呢?

生:来自城市物质生活极其富有,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城里人来演出的。师:安塞腰鼓所用器具极其简陋,只有一个鼓和一个鼓棰。经典爵士乐呢? 生:声、光、舞、色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师:经典爵士乐的美妙意义我们可不可以看出? 生:可以,视频中的小孩、老人的表情、动作。师:安塞腰鼓的精妙寓意呢? 生:不能一下看出,需要我们去体会。

师:对,这正是二者区别所在,都有丰富的内涵,一个一眼能看出,一个需要仔细品味才能体味,这正是中国艺术技巧的独特之处——空白艺术。师:那么,你是想说“好一个 安塞腰鼓!”“还是好一个 经典爵士乐!”呢?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评价:全堂课由“好一个 安塞腰鼓!”来贯穿,由对作者表达的质疑来引发,“好一个 安塞腰鼓!”还是“好一个 经典爵士乐!”的选择来结尾,完成对作者文章艺术手法探讨与肯定来结束。结构前后照应,一脉相承。

/ 10

设计说明:

基于不想把《安塞腰鼓》上成单纯的、不可把握的朗读课,不想重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俗语,我设计了这个教学方案。我想学生意会了安塞腰鼓的魅力后,还能言传它的内涵。这个目标有点高,但我想只要问题设计合理巧妙、引导得法,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篇8:《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 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体会, 读中入情, 读中感悟, 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品味排比、反复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体会生命的力量。3.学习文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体会文中表现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词语, 激发阅读期待

1.齐读课题。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 (生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你能把对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

壮阔豪放

火烈震撼

烧灼威逼

交织旋转

凝聚升华

3.交流感受。读着这些词语, 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

4.引领读文。

【设计意图:“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重温词语,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二、细读文本, 感受多彩画面

在第二部分 (5~17自然段) 中, 作者多次对安塞腰鼓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呢?

根据4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 分块进行交流:

1.好在火烈的场面。

(1) 指名读课文第5~8自然段, 想想这部分内容写出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2) 朗读并想象画面: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百十个斜背着……是强健的风姿。”

(3) 这是一个怎样的舞蹈场面? (结合文中“黄土高原, 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这句话体会)

(4) 是啊, 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此宏伟, 场面如此浩大,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2.好在雄壮的鼓声。

(1) 师范读第9~11自然段, 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 生质疑。如:为什么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 展开想象:除了文中的内容外, 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4) 是啊, 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 如此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3.好在豪放的后生。

(1) 指名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 想想击鼓的后生是怎样的后生? (2) 结合相关句子, 理解“元气淋漓”的意思。 (3) 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 你会怎样夸奖这些后生? (4) 没有黄土高原, 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 就没有这惊心动魄的搏击,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4.好在变幻的舞姿。

(1) 轻声读课文15~17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称“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 师生交流。 (3) 如此令人拍案叫绝的舞姿, 连山河也感到痛快了, 观众又怎能不陶醉其中、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又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学生怎样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触摸语言, 咀嚼文字, 反复体会, 才能身临其境, 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三、品读佳句, 领略磅礴气势

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象征。我们要通过朗读将它表现出来。

1.品味“反复”。

(1) 讨论:作者每写完一个方面, 就发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文中4次出现这句话, 不觉得重复吗? (认识“反复”) (2) 课文中还有运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句子吗?请找出来。 (3) 多生朗读, 感受语句回环往复的气势。

2.感受“排比”。

(1) 出示例句, 反复朗读。 (2) 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作者用这种排山倒海之势的排比句来表达怎样的感受? (3) 这样的排比句, 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如雷贯耳, 似瀑布飞泻。请找出文中其他的排比句读一读。

【设计意图:文章多处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 气势恢宏, 语意连贯, 节奏明快, 语句铿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能感受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感受到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四、通读全文, 体会动静结合

1.浓缩动景。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

2.感受静景。课文中除了写“闹”, 有没有写“静”呢?学生通读全文后交流。

3.以动衬静。文章末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从反衬寂静的“鸡啼”声中, 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4.读写结合。出示生活中的多个场景,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内容,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写一个片断。

上一篇:优秀专科护士演讲稿下一篇:文言文课堂中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