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安塞腰鼓作为特色实践课走进校园,融入体育课程,如此必将对普及安塞腰鼓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愉悦学生身心,增强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北地区安塞腰鼓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此为赓续区域性体育文化、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注入新鲜活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 篇1:

安塞腰鼓发展制约因素与创新传承路径模式研究

[摘 要]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是陕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鼓舞,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发展与文化价值,分析安塞腰鼓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模式,为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 创新;安塞腰鼓;传承路径

[基金项目] 2013年延安大学专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项目编号:yds2013-14;2013延安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梁峁遍布、山大沟深。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体育项目,它是集舞蹈、民歌、武术、体操、打击吹奏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陕北民间民俗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快速更新,导致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猛烈冲击,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正日渐流失与消亡,一些老艺人的离世使得很多独门绝技面临着失传与灭绝的危险。为此,研究探讨安塞腰鼓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提出促进安塞腰鼓更好发展的合理对策与创新传承措施,有助于安塞腰鼓这一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发展,文化价值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据有关资料记载,安塞腰鼓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性。1981年安塞县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二)安塞腰鼓的发展。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塞腰鼓成为陕西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安塞县15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主要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为了弘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协会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2007年安塞县委又决定腰鼓进全县中小学体育课堂,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安塞县中小学体育课必授内容,这为安塞腰鼓的推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先后在香港回归庆典、建国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等国进行表演,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海外传播祈祷积极宣传和推广作用。

(三)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因此,从事腰鼓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提高。安塞腰鼓是一项艺术,同时又是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民体质。其动作幅度大,窜蹦跳跃、大开大合,以各种不同的姿势不停的击打腰鼓,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阳刚之美。击鼓者也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使鼓声雄浑、响亮、富于艺术感染力。所以,安塞腰鼓是一种极消耗体力的舞蹈。也正是因为如此,安塞腰鼓能够有效地增强体魄。也可以使参加锻炼者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得以释放与减轻,对心理状态起到调整的良好作用。

二、制约安塞腰鼓发展中的因素

安塞腰鼓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其丰富的含义。安塞腰鼓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沉潜着的历史,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然而,由于安塞腰鼓发展的针对性不强,学习对象层次不清、开展形式单一,内容稍显陈旧,体育价值认识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表演艺术形式的认识;缺乏对其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深刻认识等诸多因素限制,导致与时代发展有些背离,尤其是陕北地区的诸多学校,也并未完全将安塞腰鼓纳入校本课程,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安塞腰鼓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三、安塞腰鼓学习传承路径分析

(一)安塞县居民学习腰鼓的途径。有效的学习途径是安塞腰鼓运动普及和传播的前提条件。经实地走访调查得知,现在安塞县的腰鼓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自己的父辈、兄弟或者亲戚的传授指导来获得腰鼓技艺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学校学习而获得的。2007年安塞县在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入安塞腰鼓,既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又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安塞腰鼓的普及拓宽了渠道。学校体育有着系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安塞腰鼓的技能技术,它的效果是其他任何途径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安塞县居民学习腰鼓途径除父辈、兄弟、朋友之外还有假期培训等其他方法,利用假期举办安塞腰鼓培训的场所越来越多,成为安塞腰鼓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安塞腰鼓的传播途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等院校无论在道义上还是条件上都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除安塞本地人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保护,还要走进地方高校多路径传播。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延安大学地处安塞腰鼓文化圈范围,研究起来方便快捷,有着其他外埠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熟知当地地理、风俗、民风、民情等文化研究的比较系统,可以从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体育运动学、生理学、音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把安塞腰鼓运动的研究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深挖出安塞腰鼓的精髓和文化底蕴。地方高校可在普通专业的体育课项目中开设安塞腰鼓运动的选项课(公共体育课)、普修课,也可在有体育院系中开设专业选修课。参与人数多,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对安塞腰鼓辐射性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四、创新安塞腰鼓传承保护措施

(一)培养传承人是安塞腰鼓持久开展的关键。众所周知,非遗保护的重点是传承,核心和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何把安塞腰鼓这一充满陕北民族特色的活动引入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特点、艺术价值并掌握它的技能技巧。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派教师去西安工业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市和阎良区等陕西多所大中小学以及外省的高校教授安塞腰鼓,不仅将数千名学生培养成为了解和掌握安塞腰鼓的传承者,而且成为安塞腰鼓在陕西校园和全国传播的“二传手”。使安塞腰鼓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与开展。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受邀奔赴到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教授腰鼓,对促进腰鼓运动在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拓宽传播途径之一走进高校。陕北地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黄土地则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也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民俗体育文化则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民族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是乡土性的、经验性的,因此其标准多是主观性的、非标准性的,如果采用现代的标准化课程评价就会制约其在高校的发展,如何解决现代体育课程标准化与非遗项目非标准化的矛盾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所在。非遗项目在学校的推广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且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新的课程标准实行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这就给安塞腰鼓进入课堂提供了平台。

实际情况是,当我们将安塞腰鼓单纯作为体育选项课程时,学生的选课程度反而不甚理想,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参加安塞腰鼓的表演,这是因为安塞腰鼓在民间生活中本来就是以表演形式存在的,表演可使安塞腰鼓回到在民间存在时的原生形态中,学生既实现了体育最本质的身体锻炼价值,同时也体验了安塞腰鼓的艺术与文化。延安大学近年来,培训数千名学生参与了安塞腰鼓的学习,并多次参与了学校及陕西高校运动会和大型活动的表演,对安塞腰鼓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而广泛的影响。

(三)构建新兴传播学习架构。民俗体育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与民族文化,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挖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使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进行多种渠道开发与保护,将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电影等现代媒体有效结合,赋予民俗体育文化的可回味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现有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有吸引力。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通过现代媒体的介入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体现了媒体的传播作用于功能,使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参与的可能,电影《鼓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学校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非遗项目进校园的过程,必须要有课程创新意识,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地选择、开发和引进优秀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传承者,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世纪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本研究为安塞腰鼓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经久不息的传承下去,构建了新型传播、传承、学习模式,为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五、结语

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学校体育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安塞腰鼓进课堂只是在安塞县内各中小学试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陕北地区中小学以及高校推广引入安塞腰鼓,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当前体育课的缺陷。打破安塞腰鼓在地域性的模式下发展,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做到教材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传承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宏伟.安塞腰鼓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1.

[2]高娟等.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2-94.

[3]马宏伟等.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功能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师灿斌,吴龙.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健身功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134-1351.

[5]王军棉.安塞腰鼓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6).

[6]王耀全.地方高校发展安塞腰鼓运动的优势分析[J].内江科技,2010,(3):52-56.

[7]许万林等.安塞腰鼓在高校的传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4).

作者简介:张应龙(1981-),男,陕西安塞人,硕士,延安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作者:张应龙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 篇2:

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现实困境及破解途径研究

摘  要  安塞腰鼓作为特色实践课走进校园,融入体育课程,如此必将对普及安塞腰鼓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愉悦学生身心,增强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北地区安塞腰鼓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此为赓续区域性体育文化、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  安塞腰鼓  大学体育课程  可行性  现实困境  破解路径

传统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是民族生命力和智慧的文化载体。在陶醉于追求西方体育精神的同时,保护和弘扬目前处于弱态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得既迫切又必要。高校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责任,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选择性融入大学课程,有利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障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课程内容等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安塞腰鼓概况

作为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安塞腰鼓动作活泼、步伐统一、节奏感强,体现出在黄沙漫天的恶劣自然环境下依然团结一致、勇猛精进的精神和情怀。动作粗犷豪放、鼓音彪悍威武、气势磅礴,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展现了陕北人豪放自强不息、顽强生活的精神面貌,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安塞腰鼓作为黄土高原上的“绝活”,在表演过程中有跑、跳、扭、转、蹬、闪、跺、跨、跃、摇、挥等各种动作形式构成。这些技术动作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够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增加工作激情和精神活力,使人获得一种视觉美感和精神快感,从而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均衡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安塞腰鼓作为陕北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健身功能和强烈的艺术特点。

安塞腰鼓作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一项内容,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有着直接的联系。从事腰鼓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可以增加民族自信心,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增加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自信,是体育与娱乐兼备的运动,是世世代代生息的土地上文化血脉的流承,散发着浓郁的、地域的文化气息,是展示陕北风情的窗口。在适度商业开发的基础上,可融入红色旅游且保持自身特色与发展。因此,保护、传承与发扬安塞腰鼓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体育、商业、社会及文化价值。

二、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与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区域间的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安塞腰鼓是我国璀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从其功能、特点、价值可以看出,腰鼓运动本身既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又能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学校体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基于自身实际与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一些具有文化性、教育性、健身性的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来。在实际走访调查中得知,陕北地区的延安、榆林两市县部分中小学都已经进行了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是安塞县早在2002年就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实施了腰鼓进体育课,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中小学生的喜爱,成为不同学段学校体育的特色与亮点,也充分验证了安塞腰鼓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利用区域性体育文化资源能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教育、健身、娱乐功能,而学生学习区域性体育文化后能反映出学校体育育人功效与文化保护、传承效果,两者相互作用,共促发展。

学校是文化教育的载体,也是保护、传承与弘扬文化的主阵地。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社会人才,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与体现。在对陕北地区的高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将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是否可行。得到的结果显示,有95%的高校师生认为可行,而且深刻的认识到融入的不仅是腰鼓运动本身,实则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充分发挥其健身功能与体育价值的同时,彰显的是其文化性、教育性的功能,保护的是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保障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既符合体育本身特质,又有政策依据及师生的高度认可,有根有据。而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质的大学体育课程,有选择地融入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既是赓续区域性体育文化传承,弘扬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又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发展的最优路径。

三、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一)融入大学体育课程认可度高实施落地难

大学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走访陕北的延安、榆林两市的四所高校得知,大学体育课程仍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传统教学内容为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在传统体育技能技艺方面,还是在价值追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为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提供了肥沃的生发土壤。

调查得知,地处陕北地区的延安大学开设了腰鼓特色选修课,而且选课效果非常好,广受师生欢迎,继而在体育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中将其列为特色项目,按计划学时进行学习,这对进一步提升中小学腰鼓教学师资和腰鼓传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陕北地区其他院校开设了腰鼓社团,但还未将其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之中。

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可行但不一定落地的原因是腰鼓运动专业师资不足,出现个别院校的院系外聘腰鼓专业师资给自己院系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现象。再进一步调查此类院校得知,大学的体育老师守在安塞腰鼓的发祥地,却不会打腰鼓的这一尴尬境地。进一步访谈得知,导致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外出进行腰鼓项目的学习与培训,二是没有引进专业师资进行腰鼓运动的师资培养与传授。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体育课程腰鼓融入的可行性和认可度很高,但却出现实施落地难的實际困境。

(二)技能技艺传习”与“文化内涵教育”的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成员之一,是我国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凸显本学科传统文化特质,在安塞腰鼓的内容建构上多以技能传习为表征,文化内涵融入上仍显不足,集中体现为偏重安塞腰鼓的技能习练,而与之相对应的人文性表达有所缺失。实际上,安塞腰鼓文化精神与文化技艺的传承本不矛盾,动作技术元素与深层文化内涵是构成传民族统体育项目完整性的“一体两面”。但文化内涵具有内隐性和不可测性,依附于技艺载体得以彰显。调查中得知,安赛腰鼓教学过程中“技能”呈现的痕迹过重,倾向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增加,忽视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多元教育价值。

四、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中现实困境的破解路径与推进策略

(一)引进专业师资,展示腰鼓“特技”魅力

安塞腰鼓气势宏大、粗犷豪放是其特有风格,也体现了黄土高原上朴实的陕北人民充满力量、热情直爽的性情。因此,这种整体风格是安塞腰鼓的基因,是烙印,是标志,是不可更改的。随着安塞腰鼓这一非遗项目的不断发展,腰鼓运动普及率大大提高,一些古老的中国传统腰鼓打法,如“鸽子翻身”“二起脚”“不打无底洞”“打第三脚不稳就落地”等面临失传的危险。长此以往,安塞腰鼓将逐渐失去自身原有的腰鼓技艺艺术魅力,不利于我国腰鼓艺术运动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掌握好变与不变的尺度是至关重要的,既不能使非遗项目脱离时代,也不能一味地求创新,迎合市场需求,沦为商业表演的工具。为此,要培养与引进专业师资,特别是要将腰鼓传承人的绝活引入课程教学,现身说法展示腰鼓技艺与魅力。同时,开发专门的安塞腰鼓传统体育文化读本,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现生生不息地传承。

(二)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铸牢青年大学生内心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色

体育非物质保护工作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不能只顾及该事物本身,而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存环境一同关注与保护。安塞腰鼓是陕北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典范。在陕北高校推广普及方面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线上课程的开设与推广,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脱离生长环境,让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活起来”。学校教育是文化之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整理和简化,科学的提炼安塞腰鼓的文化的内涵框架,适当简化动作结构,将不同动作及技术组合中所蕴含的文化思维、美育元素充分体现在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将技术技艺升华到“精气神”,实现从“技艺传承”到“精神传承”的话语转换。将其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审美素养与大学体育教育相融合。提高腰鼓文化的艺术品味,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包容性与接纳性,构建集体认同的文化记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线上线下四位一体传承路径,推进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最终促进青年大学生实现民族身份的认同。

(三)组建安塞腰鼓进校园进课程项目开发专家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它的保护与继承依然要靠人类自身来维系。从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视角思考,将安塞腰鼓这一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育的力量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推进体育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作用于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的赓续与发展。为让安塞腰鼓这个中华瑰宝能在神州大地上继续振奋人心,就要认清安塞腰鼓发展中现存的问题,把腰鼓文化进校园进课程做得更具特色,更加出名,更加有文化内涵。

通过在陕北地区高校组建安塞腰鼓课程开发与融入团队,可充分發挥腰鼓传承人与体育教师的作用,加强区域性保护,建立优秀安塞腰鼓项目案例素材库,发挥师生主动性与能动性,实现区域义务教育阶段与高校文化资源互通共享,与学校课程、社区推广、家庭体育、线上线下四位一体同步发展,推进腰鼓文化的纵深推进与发展,深入推动腰鼓在全省全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融入和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区域性体育文化资源接轨发展,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质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为学校体育与区域性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导向以及实践路径。这是学校体育发展现实需求,也是赓续区域性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

五、结语

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最根本的是人文精神的阐释与表达。在大力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时代愿景下,融入与弘扬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已成为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将安塞腰鼓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助力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保护,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傅晓,杨敏.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2(04):80-83.

[2]张悦.非遗保护的活态流变——以传统舞蹈安塞腰鼓为例[N].中国艺术报,2021-03-16.

[3]高娟,杜春斌.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92-94.

[4]杨水华.安塞腰鼓的价值与传承发展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季浏,汪晓赞,潘绍伟,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金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的价值[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12):109.

[7]姚蕾,李铭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材的历程回眸与困境纾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09):.

[8]王明建.建设校本特色课程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4):72-74.

★课题项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1年“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1。

作者:杨学达 李明昊 刘向东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 篇3:

浅析安塞腰鼓的艺术特征

[摘 要]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也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广场上、行进时、舞台上表演。安塞腰鼓用其奔放洒脱、自娱自乐的形式演绎和传递着安塞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与陕北安塞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表达人们长期以来内心生活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安塞腰鼓 陕北高原 艺术特征

在秦岭山脉以北的陕北高原一带养育了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民,他们唱着信天游,跳着腰鼓舞长大。安塞腰鼓健壮有力,奔放自由,充分显现了自由大方的安塞人民的豪迈性格。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掀起了黄土高坡上的新浪潮,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

安塞腰鼓的形态上是由古西域的羯鼓①、正鼓②等西域传统乐器,经过汉化演变为广首细腰的杖鼓③,最终形成现在的腰鼓。这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从鼓出现后,他们打鼓来祭祀神灵,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④,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二、农耕文化和民间习俗影响安塞腰鼓特点的形成

(一)打鼓祈雨

安塞地区位于陕西北部,是典型的农耕地区,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由于其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有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风沙大,常年干旱少雨。本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及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求雨成为安塞人民生活和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村上的求雨祈仪式一般是商量好时日的,全村人民都要参加,村民抬鼓到龙王庙求雨(如果本村没有龙王庙,便摆上龙王的牌位),一路上叫唤下雨。腰鼓队的鼓手一声声地击着鼓,每一声都充满了人民内心对雨水渴望的真实感受。仪式是庄重的,鼓手都是虔诚的。整个仪式过程中会有领头者向龙王祈求,口中念叨:“快干死了,请求龙王爷开恩下雨!”队形一般采用自娱自乐的“卷菜花”的队形。中间是领头鼓手,带着腰鼓队一层层的卷起来,像菜花一样,越在中间的鼓手,越是腰鼓队的核心人物。求雨仪式长期以来就演化成了陕北的民间舞蹈形式,为此安塞腰鼓舞蹈中,人们也多了一种虔诚的表现,看他们打腰鼓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内心对神的崇拜和衷心的情感,这也体现了宏大的场面和稳重的艺术特点。

(二)沿门子的礼仪

民间还有一种叫做“沿门子”的礼仪,沿门子顾名思义就是沿着每家每户的门户走。之前是用来在过年后挨家挨户给每户人家拜年的。通常从正月初二腰鼓队就开始挨家挨户的拜门表演,村民们便跟着挨家挨户的看表演。每拜年到一户人家,都会受到该人家的盛情款待,通常从正月里开始进行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收队。“沿门子”的时候民间最注重对神灵的祭拜,无论是在本村还是到别村进行“沿门子”活动,都要先去庙里对神灵进行虔诚的祭拜。一般由会长带头进行祭拜,进入庙堂内“三参三拜”。在进行“沿门子”活动挨家挨户表演之前还要对本家的供桌神牌进行祭拜,之后才能进行表演,不然会被视为失礼。

(三)打鼓庆丰收

村民们常常以打鼓的形式来庆丰收,也以这样的形式来预祝来年的五谷丰登。通常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村里的鼓手由伞头带领自发来到一望无垠的庄稼地里来打腰鼓,他们自娱自乐,边打边笑,那种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淳朴的。脚下就是大家的庄稼地,他们在上面的尽情地打着,其实他们这种习俗也是为来年的好收成作贡献。老艺人说:“在庄稼上打鼓,把土地都跳松软了,来年春天好发芽,就又是一年好收成。”这也体现了安塞腰鼓自娱自乐、不受限制、淳朴自然的个性。

三、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影响安塞腰鼓角色的形成

(一)伞头

传统的农耕文化塑造了传统朴实的安塞人民,对老人的尊崇是其传统的一大特点。而在世世代代、老老小小都打鼓的安塞,老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这不仅体现了安塞人民对老人的尊敬,也体现了人们对安塞腰鼓传承者的仰慕之情。伞头的产生也是受到这种思想的重大影响。安塞腰鼓的伞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都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担任,他不仅要有高超的腰鼓技艺,而且在整个村子里要有相当高的威望。

(二)拉花

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配。这安塞腰鼓中的拉花是以腰鼓手的伴舞者的形象出现的。腰鼓手展现的是一种阳刚威武,豪迈自由的男性美,而拉花则是女性的阴柔之美,展现柔之魅力。“扭”是拉花的核心动作,不像腰鼓手注重技艺、注重打法。换言之拉花的表演是“情”与“艺”的结合。在腰鼓中,鼓手和拉花是未婚青年男女的形象,因此在腰鼓中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有多少个鼓手,对应就有多少拉花。鼓手大多以各种雄壮有力的击鼓动作表现男性的阳刚,拉花则表现出又喜又羞的东方女子的含蓄之美。

四、安塞腰鼓的艺术特征

(一)形式多样、自娱自乐、随性而舞

安塞腰鼓是一种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的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无论是在行进时,场地中还是舞台上都能很好地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人的眼球。路鼓表演于群众身边,更亲切、更贴近陕北人民的生活;而场地鼓则是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又增添了竞技的因素,它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广场上,给陕北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千人舞台鼓则是在舞蹈剧目或者一些大型庆典里出现,它的出现也意味着安塞腰鼓慢慢走向成熟。

作者:杨飞雪

上一篇:信号传递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机械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