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课后题

2024-05-01

驿路梨花课后题(精选8篇)

篇1:驿路梨花课后题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参考答案:

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篇2:驿路梨花课后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课后题: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参考答案:

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篇3:驿路梨花课后题

一、意味深长的标题美

小说标题中的“驿路”, 是指“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小路。“梨花”不仅是自然界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更是哈尼族小姑娘的梨花, 象征着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的梨花。标题给人以美感, 意味隽永, 达到一石三鸟的神奇效果。

二、悬念跌宕的情节美

小说围绕“我”和老余夜宿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 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制悬念。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 使得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富有戏剧性。当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在“我”和老余面前时,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当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手提明火枪, 肩扛一袋米出现时, “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而老人却说小茅屋是在他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方便的, 第二次悬念顿现。“我们”从老人口中得知, 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正当“我们”和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时, 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出现了, “我们”以为走在前列的“红润的脸, 弯弯修长的眉毛, 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的姑娘就是梨花姑娘, 她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 第三次悬念出现了。最后通过小姑娘的介绍, 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顾小茅屋的情节。文章就这样围绕“谁是主人”的问题, 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文章的两个插叙, 插叙中有“设悬念———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构思巧妙而新颖。

三、助人为乐的人物美

若要问小茅屋是谁的, 倒不如说作家笔下的一组群像都是雷锋, 是小茅屋的主人。这崇山深处的小茅屋, 之所以能保留十年之久, 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关心照料的结果, 这一组群像展示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品质, 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新风貌, 体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四、清新恬静的环境美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 就有适合其环境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所描绘的自然环境着墨并不多, 但所描写之处却洋溢着美好、清新、恬静, 真实再现了边疆地区的环境。再看, 正当“我”和老余在迷茫暮色、渺无人烟的深山行路, 感觉到就要露宿野外时, 梨树林出现在面前了,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夜风”, “吹脸”、“花瓣”飘落身上, 好像来告诉“我们”:你们不用担心, 面前的小茅屋会给你们带来温暖和舒适。果然, 眼前出现了小茅屋, 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是“我们”得到茅屋关照下的一种想象, 这种感受比在大都市中享受豪华更为温馨, 更为甜蜜。这既有现实的, 又有梦幻的, 给人以柔和、舒适、甜蜜的感受, 作家的喜悦之情, 就这样融进了梨花之中。

五、简洁精练的语言美

小说通篇语言简洁、精练, 主要体现在作家用了很多短句, 对话利索, 读起来非常顺口, 就好像作家在向我们讲述娓娓动听的真实故事。有些地方的用语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有些地方的语言倾注了作者的感情, 前后互相照应。

六、标新立异的主题美

“雷锋精神”是一个很早就有了的主题, 旧主题翻新意, 作家独出心裁, 不落窠臼, 把这一主题以新的角度、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先, 作家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间断地发扬和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再者, 作家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美好的现象, 美好的心灵融为一体。小说中的这一组群像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他们自觉地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可以说, 作者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小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 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为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 作品的主题就是这样加以展示的, 比一般的学雷锋精神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更胜一筹, 意义更为深远, 寓意更为深刻。

篇4:第一章课后补充题

1. 任意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 若钟表的分针顺时针旋转45°记作-45°,则120°的意义是.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圆周率π一定是正数 B.-a一定是负数

C.+a一定是正数D. 3+a一定是正数

4. 已知A地海拔高度为100 m,B地海拔高度为50 m,C地海拔高度为-100 m,问: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

5. 某海边的一段堤岸高出海平面12m,其附近的一建筑物高出海平面50m,海里有一潜水艇在海平面以下30m.如果以海边这段堤岸为基准,记为0m,那么建筑物及潜水艇高度各应如何表示?

二、习题1.2补充题

1. 请写出一对互为相反数的数:和.

2. 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

3.-(-3)是的相反数.

4. 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整数是.

5. 一个正数增大时,它的绝对值,一个负数增大时,它的绝对值.

6. 最大的负整数是,最小的正整数是,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7. 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2,将它先向右平移4.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到达N点,则点N表示的数是.

8. 如果有理数a、b满足|a|=5,|b|=4,且a < b,那么a=,b=.

9. 小明不小心把墨水瓶弄倒了,墨水流到了他画的数轴上,请你根据图1中的数据判断墨迹盖住的整数共有多少个.

10. 某车间生产一批圆形机器零件,从中抽出6件进行检验,比规定直径大的记为正数,比规定直径小的记为负数,检查结果如表1(单位:mm).

表1

哪个零件最好?怎样用学过的绝对值的知识来说明什么样的零件好一些?

11. 有理数 a、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试比较 a、b、-a、-b 的大小,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三、习题1.3补充题

1.+3比-3大,比-2小9的数是,零上24℃比零下24℃高℃.

2. 在-13与23之间插入三个整数,使这5个数中每相邻两个数之差都相等,则这三个数分别是.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有理数的和为正数时,这两个数都是正数

B. 两个有理数的和为负数时,这两个数都是负数

C. 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加数

D. 两个有理数的和可能等于0

4. 一个数与-3.6相加的和是-0.36,那么这个数是().

A.-2.24B.-3.96

C. 3.24D. 3.96

5. 计算--+.

6. 从一批机器零件中取出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kg):205,200,185,206,214,195,192,218,187,215.以200 kg为标准,可得这些零件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差为(单位:kg)5,0,-15,6,14,-5,-8,18,-13,15.计算这些零件的总质量.

7. 小明做一道习题,步骤如下:

-8+19+-7+-4

=[(-8)+-]+19++[(-7)+(-)]+[(-4)+-]

=[(-8)+19+(-7)+(-4)]+[-++-+-]

=-1.

小明的做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这样做的依据你能说出来吗?

请你依照小明的做法计算(-3 000)+(-2 999)+6 000+-1.

四、习题1.4补充题

1.-9-3× =.

2. 用“>”或“<”填空:

如果a ≠ 0,那么a·a0,a·(-a)0;

如果a < b < 0,那么a·b0;

如果a < 0 < b,那么a·b0.

3. 下列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A.-2和2 B.-2和

C.-2和- D.-2和|-2|

4. 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积最大的是().

A. 20 B.-20 C. 12D. 10

5.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与这个数的负倒数相等,则这个数的绝对值等于().

A. 0 B. C. 1D. 2

6. 如果abc < 0,a+b+c > 0,则a、b、c中负数有().

A. 0个 B. 1个

C. 1个或3个 D. 3个

7. 计算:

(1)(-5)×33×(-2); (2)1.2×-.

8. 利用两种方法计算-+×(-12),并体会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9. 规定运算A@B=A×B×(-B),试计算:

(1)4@5; (2)(-3)@(-5).

10. 已知|x-3|+|y+1|=0,求(x+y)(x-y)的值.

11. 在建设桥梁时,设计人员通常要考虑“热胀冷缩”对桥梁的影响.某桥梁在常温(20℃)下,预留空隙长度为15 mm,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空隙就缩短或伸长0.000 4 mm,求温度为零下5℃时桥梁空隙的长度.

12. 在下面等式的□内填数,○内填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两个算式中的运算符号不能相同):

□○□=-12; □○□=-12.

五、习题1.5补充题

1. 在式子-2中,指数是,底数是,读作.

2. 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则这个数是.

3. 全世界人口大约为6 100 000 000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人.

4. 将5.496 48四舍五入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是().

A. 5.496 B. 5.50

C. 5.5 D. 以上均不正确

5. 在-(-8),|-1|,-|0|,(-2)3这四个数中,负数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6. 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一组是().

A.-33和(-3)2 B. 32和23

C.-23和(-2)3D. (-4×2)2和-4×22

7. 计算-14-(-3)2+33-(-2)2.

8. 计算-9+5×(-6)-(-4)2 ÷ (-8).

9.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3)1=-3,(-3)2=9,(-3)3=-27,(-3)4=,(-3)5=,(-3)6=……

你发现(-3)n的个位数有什么规律?(-3)2 008的个位数是几?

10. 根据《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到2000年年底全国约有初中学校63 900所,在校生约为6.256×107人.

(1)如果在校生每人每年节约0.5元,那么,他们一年一共可以节约多少钱?

(2)建设一所希望小学大约需要25万元,用这些节约的钱可以建多少所这样的小学?

11 . 探究问题:你能比较2 0072008和2 0082007的大小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它的一般形式,即比较nn+1与(n+1)n的大小(n是正整数).首先,我们分析n=1,2,3,…时的结果,经过归纳,猜想出上面问题的结论.

(1)通过计算,比较下面各组两个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或<).

1221,2332,3443,4554,5665 ……

(2)由第(1)题的结果,经过归纳,可以猜想出nn+1与(n+1)n的关系是.

(3)比较2 0072 008和2 0082 007的大小.

(答案在本期找)

篇5:驿路梨花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 “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 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

露(lù)宿

喷(pèn)香

菌(jùn)子

麂(jǐ)子

撵(niǎn)走

修葺(qì)

花丛(cóng)

晶莹(yíng)

避(bì)风

驿(yì)路

立即(jí)

竹篾(miè)

火塘(táng)

打扰(rǎo)

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 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几年前

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篇6:《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

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理清”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教学中我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明确本文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指明一位学生读一至八自然段,请同学思考:“我们在是什么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阶。接着,我请同学默读八至十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的”?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而且积极性也很高。这时我意识到,时刻抓住文本就能使学生的读书、思考以及回答都有的放矢,不会天马行空,这样就避免盲目浪费时间,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

在学习驿路梨花这课时,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基础,学生在回答这道问题时兴趣极高,但他们的回答过于肤浅。有的说是“瑶族老人”,有的说是“梨花姑娘”,有的说是“哈尼小姑娘”,有的说是“雷

锋叔叔”。他们的回答都缺乏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这时我请他们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并提示学生“你怎么理解‘主人’的含义”。经过大家的探讨研究,最终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答案:小茅屋的主人是所有建造者和照管者。看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2.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题为何用”驿路梨花” 为题,而不以”小茅屋的主人”为题? 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所设问题应做到准确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应考虑到问题的层次和顺序,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篇7:驿路梨花说课

一、说教材

《驿路梨花》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彭荆风在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这一短篇小说,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以梨花姑娘为代表的一群人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独出心裁,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讴歌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立意新而深;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标题譬喻深刻。

根据单元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本文学习重点是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看看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弄清记叙的顺序。同时,要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第二点中关于阅读教学内容的其中一点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艺术性。

三、说学情

四、说学法

叶老说得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动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本课学习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

1、依据课改的新动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本课教法采用师生互动法,朗读领悟法,迁移反馈法。

2、采用上述教法的理由:

(1)师生互动法: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叶老指出:“上课的活动,由学生与学生讨论或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别的事了。”

(2)朗读领悟法: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讨论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3)迁移反馈法:“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利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概括,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目的。钟德赣老师在《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一书中指出:“根据控制论的反馈原理,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获得经验及行为变化的整个过程叫学习。反馈存在于反刍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不断反刍中要注意进行不断的信息反馈,老师要在课堂注意及时发出前馈信息,进行正确的导向,并及时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部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说教学环节

(一)内容呈现,置身其中

多媒体课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乐曲,投影与课文相关图片后。让学生伴随乐曲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让学生陶醉于美的氛围。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快速阅读课文,逐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速度。

(二)问题情境

小说是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艺术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篇小说依次写了哪些人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行文里主要以哪一句话贯穿全文?(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投放三个问题)

这一环节,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情节,理清线索。

(三)交流对话,问题探究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话题二:本文构思的巧妙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这一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相机点拨。通过这一环节,基本解决了教学目标的第二点。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雷锋的名字在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本文是用哪些内容或办法来表现雷锋的精神的?

这一环节设计由学生自主学习,向老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也许学生提的并不一定是这一话题,教师可应用教学机智,相机而变。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课文采用插叙有什么好处?

话题二: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也有所不同,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四个句子中的“梨花”有哪些含义?

明确:

1、自然界梨花;

2、梨花姑娘;

3、助人为乐的精神。

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与学生探究。设计符合新课改强调的教学是沟通,是互动,是交往,是合作的理念,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把“一言堂”变成“群英会”,真正做到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所说的“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四)朗读感悟

录音机播放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四个句子给学生听(教师在课件中先剪辑好)。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散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问:“描写梨花的四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让自愿朗读的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子来朗读。读后学生互相评价。

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自愿起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而不是由老师指名某某同学来读某一个句子,读后学生又互相评价,老师完全放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学生是主体的课改理念。使学生从感知到领悟,读其文,辨其言,析其理,知其法,动其情,达到教学真谛!解决教学目标二。

(五)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梨花满咸阳》,比较它们的异同。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设计了此环节。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只要能从体裁、主题、选材、写法等几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与课文进行比较,都应该给予鼓励。

(六)、链接生活

你们班要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题板报,假如你是班里的一名小记者,请你去采访梨花奶奶,写一篇述评性的报道。

七、板书设计说明

教师借助板书能突出、概括教学重点内容,揭示思路,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板书设计言简意赅、提纲挈领、重点突出、讲究平衡美和对称美。

板书设计:

篇8:驿路梨花教案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上一篇: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下一篇:幼儿园感恩节活动策划书活动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