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探究

2024-04-24

《驿路梨花》教学探究(精选7篇)

篇1:《驿路梨花》教学探究

《驿路梨花》教学探究

“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这首诗,在他笔下呈现的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之境,却唤起了“我”的感叹。而彭荆风笔下的《驿路梨花》,它不仅是指驿路上的梨花,还象征着洁白如雪、不艳丽的雷锋形象,以其来赞叹哈尼小姑娘的高尚品质,歌颂她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本文通过对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详细分析,以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的这种结构方式来展开情节,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地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并通过扩展延伸的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一、授之以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处于阅读部分,对初一学生来说,从小学步入中学,这一个阶段的跨度,他们还未形成固定的阅读思维,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训练阅读的技能,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学与练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成好的阅读的习惯。

以《驿路梨花》的教学为例:

1.激发兴趣,以诗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南宋诗人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简要讲解这首诗与文章之间的关系。

2.整体阅读感知

先让学生通读全篇,把不懂的地方做好圈点批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疏通文章的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找出文中的人、事。《驿路梨花》主要讲了“我”和老余在焦急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到了屋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招待,解决了我们的饥饿疲劳,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精神加以赞扬。其中主要的人物是“我”、老余、哈尼姑娘、解放军战士以及梨花。

3.分解细读

对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的用法、词句以及文章闪光点加以揣摩和探究。《驿路梨花》中重点字词: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麂(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等。和学生一起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以板书的形式简单地展示出来:第一天:赶路、投宿、猜测、认错、介绍;第二天:修葺、误认、解释、感叹。并针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些提问,文章开头一二段描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为后文中小茅屋的出现做了铺垫。

阅读《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把握“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从部分上理解全文,全面地掌握本篇文章的知识点。

二、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驿路梨花》是一篇短篇小说,要明白本文的重难点是哪些,从这篇文章的相关信息来看,其重点可以确定为:明白小说题目为《驿路梨花》的具体含义和作用,(其含义可以分为三层,首先是本体,为路中所见到的真实的梨花;然后喻人,暗指名为梨花的哈尼姑娘;最后是深层次的意义,象征着他们具有的雷锋精神。作用:线索贯穿全文,一语双关。)学习《驿路梨花》这篇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的这种精巧构思。难点:体会《?A路梨花》中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学会如何运用。

《驿路梨花》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确定之后,就需要突破,老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引导,而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可以把班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训练他们的阅读思维。

三、“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驿路梨花》进行主旨的归纳,让学生明白本篇课文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对课文的结构内容再一次进行梳理,为学生们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正所谓“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的时候,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还应该扩展延伸,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对学生的积极探索起到较大的作用。把《驿路梨花》课文的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为上联,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感悟对出下联,如“雷锋精神代代传”。以对联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以及课文的掌握能力。也可以根据梨花一词加以扩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梨花的诗句,如: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雨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设,梨花落后清明”。通过查找梨花的诗句,不仅对相关诗句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梨花在不同的地方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驿路梨花》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调配师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师导生主”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训练他们的阅读思维。通过略读、详读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发现《驿路梨花》中的美,从中不仅读出了文字之美,而且还能正确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精神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221116)

篇2:《驿路梨花》教学探究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县上组织的高效课堂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听课比上课收获更大、成长更快。为这次精心组织安排的领导和耐心指正的评委老师衷心地说声谢谢。

在教学比赛中,教师们展示了各自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上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学到了许多精湛的教学艺术。今天我上课后,听取了评委老师的精彩点评,再加上我自己反复的思考、反省,我认识到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继而,我归纳总结出以下认识和体会:

第一,有效地设计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的问题,先 从“梨花”这个词入手分析象征意义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懂得梨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还指梨花姑娘及她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然后分析“处处”,是到处,世界的每个地方每个角落,这不仅扩宽了文章的境界,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雷锋之花开满神州大地,把爱洒满人间。

第二,有效地课堂教学能美化学生的心灵

趣味讨论这一环节在本课教学结束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上课之前,我预设的教案是把这个环节视为拓展和延伸的重点,因为当今社会有种种不道德的行为,缺少淳朴高尚的社会风气,恰恰这些风气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和孩子们,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后去扭转这种可耻的不良的行为。在课堂生成过程中,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种可耻的行为引起深刻的思考,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然后展现普通人的平凡之事的图片,从心灵深处教育、感染他们。可是我的教学生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3:《驿路梨花》教学探究

一、意味深长的标题美

小说标题中的“驿路”, 是指“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小路。“梨花”不仅是自然界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更是哈尼族小姑娘的梨花, 象征着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的梨花。标题给人以美感, 意味隽永, 达到一石三鸟的神奇效果。

二、悬念跌宕的情节美

小说围绕“我”和老余夜宿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 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制悬念。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 使得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富有戏剧性。当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在“我”和老余面前时,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当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手提明火枪, 肩扛一袋米出现时, “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而老人却说小茅屋是在他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方便的, 第二次悬念顿现。“我们”从老人口中得知, 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正当“我们”和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时, 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出现了, “我们”以为走在前列的“红润的脸, 弯弯修长的眉毛, 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的姑娘就是梨花姑娘, 她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 第三次悬念出现了。最后通过小姑娘的介绍, 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顾小茅屋的情节。文章就这样围绕“谁是主人”的问题, 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文章的两个插叙, 插叙中有“设悬念———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构思巧妙而新颖。

三、助人为乐的人物美

若要问小茅屋是谁的, 倒不如说作家笔下的一组群像都是雷锋, 是小茅屋的主人。这崇山深处的小茅屋, 之所以能保留十年之久, 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关心照料的结果, 这一组群像展示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品质, 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新风貌, 体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四、清新恬静的环境美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 就有适合其环境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所描绘的自然环境着墨并不多, 但所描写之处却洋溢着美好、清新、恬静, 真实再现了边疆地区的环境。再看, 正当“我”和老余在迷茫暮色、渺无人烟的深山行路, 感觉到就要露宿野外时, 梨树林出现在面前了,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夜风”, “吹脸”、“花瓣”飘落身上, 好像来告诉“我们”:你们不用担心, 面前的小茅屋会给你们带来温暖和舒适。果然, 眼前出现了小茅屋, 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是“我们”得到茅屋关照下的一种想象, 这种感受比在大都市中享受豪华更为温馨, 更为甜蜜。这既有现实的, 又有梦幻的, 给人以柔和、舒适、甜蜜的感受, 作家的喜悦之情, 就这样融进了梨花之中。

五、简洁精练的语言美

小说通篇语言简洁、精练, 主要体现在作家用了很多短句, 对话利索, 读起来非常顺口, 就好像作家在向我们讲述娓娓动听的真实故事。有些地方的用语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有些地方的语言倾注了作者的感情, 前后互相照应。

六、标新立异的主题美

“雷锋精神”是一个很早就有了的主题, 旧主题翻新意, 作家独出心裁, 不落窠臼, 把这一主题以新的角度、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先, 作家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间断地发扬和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再者, 作家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美好的现象, 美好的心灵融为一体。小说中的这一组群像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他们自觉地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可以说, 作者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小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 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为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 作品的主题就是这样加以展示的, 比一般的学雷锋精神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更胜一筹, 意义更为深远, 寓意更为深刻。

篇4:《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应考虑到问题的层次和顺序,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篇5:《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教学重点:文章的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简介作者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三、释题导思

1.文章的题目出自哪里?

出自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昭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什么是“驿路”?文中指什么?

古时专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高山之中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篇6:《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检查习过程中字词的掌握情况。(幻灯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⑴ A 驿路()B 荆棘()C 陡峭()

⑵ A 竹篾()B 简陋()C 恍惚()

⑶ A 麂子()B 修葺()C 讴歌()

2.解释下列词语,(本题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由学生回答)

陡峭 修葺 恍惚 修长 折损 悠闲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到一座深山去玩或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玩,就在我们玩得十分开心而肚子开始饿起来、腿开始酸起来时,天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这个时候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有个落脚点,哪怕是一座破旧的小茅屋供休息也好。)要是没有怎么办?(只好露宿山林或野外了。)

刚才我们所说的情况与今天要学的课文《驿路梨花》中的谁的遭遇相似?(我和老余)他们的问题是否得到圆满的解决?(遇到小茅屋美美地过了一夜)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三、理清文章的线索

1.提问:谁是小屋的主人?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幻灯出示)板书:

谁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所做好事

都 “我”和老余

是 瑶族老人 照料者

主 梨花和梨花妹妹

人 解放军 建造者

归纳: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2.提问: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我们?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可作如下提示:“谁是小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明确:提出三次悬念、二次误会。(可依据板书加以归纳。)这样写使得文章层层设疑,又层层误会,于是悬念叠起,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3.这个故事前后跨越十几年时间,可作者却先讲了现在所发生的事,即我和老余发现茅屋并住宿,再讲茅屋的由来,这种的写作顺序叫什么?(倒叙)在写到梨花姑娘照管房子一事和解放军建造房子一事时,作者也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梨花妹妹之口,侧面加以叙述,这种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的写作顺序称为什么?(插叙)文中运用倒叙和插叙把十几年间发生的事贯穿起来,集中于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来写,这样文章内容显得十分集中且曲折生动,富有变化。

四、提示文章中心

1.讨论文中一、二两个写山的段落,看看小屋是在什么样情形下被发现的,从中明白小屋建造的重要意义。

明确: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写山的特点呢?写山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写出了山的高、大、多,陡峭、茂密渲染了山势的险峻,从山的三个特点看,再结合暮色中深山赶路人的特定心情,突出山势的描写,更能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也更加反衬出小屋在这里出现的必要性,方便过路人,给过路人带来希望。

2.作者在写到小屋时,从哪几方面来总写小屋的陈设?

明确:⑴写屋内陈设: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⑵写屋内外贴的告示: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板书(略)

3.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写小屋的总陈设,这表现了小屋主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写环境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通过写小屋里生活急需品考虑周到,都安排好了,可见小屋主人为人服务,不单真诚热情,而且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明确写景的作用

讨论:本人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三处出现梨花。(由学生找出并朗读出来)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提示:文中写解放军盖房子,又写梨花和哈尼姑娘主动照料小茅屋,她们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一句道出了思想真谛,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文眼。解放军战士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建造小茅屋-――这是发扬雷锋精神的表现,梨花和哈尼姑娘受这种精神影响,主动照料小茅屋-――雷锋精神在进一步光大。

讨论:根据中心,谁来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事先写在黑板上并交代清楚怎么对对子。包括字面相对、结构相同的对子和流水对。本文采用的是宽对)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归纳: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篇7:重探《驿路梨花》的叙事方式

有人提出,故事本应是以“解放军盖屋——哈尼姑娘照顾房子——哈尼姑娘梨花嫁人,之后由哈尼姑娘的妹妹照顾房子——打猎老人照顾房子——“我”和老余找房子——找到房子并遇到老人——“我”梦见哈尼姑娘——“我”、老余和老人修葺房子——遇到哈尼姑娘来照顾房子”为线索来叙事的,可是却把其中的故事情节提前,利用“我”和老余因夜间露宿野外不便而寻找住宿来造成悬念,设置了野外房屋不见人烟却见烟炊材料的悬念,让读者跟叙事者一起带着“这里的主人到底是谁”的疑惑跟着情节的发展走下去,一步一步地拨开迷雾,如同剥洋葱似的地追寻房子的由来,并在追溯中升华主题。

按上述的说法,这篇文章的确是倒叙结构。当然这是以西方的叙事方式来解读的。西方叙事学认为只要文本叙事中任何情节的时间比原来故事情节的时间提前叙述,都属于“倒叙”范畴。

以此文本来举例。

显然文章一开始就将故事(Ⅴ)提前,当然是采用“倒叙”的方式。西方叙事学认为只要文本中任何情节的时间比原来的故事情节的时间挪前,哪怕是部分提前也是属于“倒叙”的范畴,例如Ⅱ和Ⅲ情节往后挪并插到Ⅵ和Ⅶ之间,Ⅳ以及它之后的情节相应地往前挪动,都属于“倒叙”的范畴。

倒叙与顺叙之争,即是研究入手的角度不同,认为《驿》这篇文章是倒叙,研究者是抓住“屋子的由来”作为叙事的线索,显然,按故事时间的呈现一直围绕着“盖屋——照料屋子——找屋子——修葺屋子——照料屋子”来展开,而文本叙事则把“找屋子”置前,文本叙事时间与故事叙事时间呈现不一致,显然是属于“倒叙”范畴,但细看数轴上方的中心人物的陈列难以与故事的中心事件形成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因为“我”找屋子然后发现屋子,也是属于偶发事件,与“照顾屋子”并不能形成必然的联系,这留在下文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倒叙与第一叙事之间在时间跨度和幅度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倒叙分为“外倒叙”、“内倒叙”和“混合倒叙”三种。第一种是“外倒叙”,“‘外倒叙’的时间起点和全部时间幅度都在第一叙事时间起点之外。” (1) 例如文章的故事的开端可以是多年以后的哈尼姑娘已是年迈的奶奶时,她向儿孙讲述当年的故事,叙事文本按Ⅰ——Ⅸ叙述。整个文本时间幅度都在第一叙事时间的起点之前,而且与第一叙事时间的起点不相连。当然第一叙事时间的人物可以变动,但是整个文本时间的幅度与第一叙事时间的起点的关系是固定的。“‘内倒叙’,它的时间起点发生在第一叙事的时间起点之内,它的整个时间幅度也包含在第一叙事时间以内。” (2) 例如:“我”和老余找到了房子住,并遇到了老人,接下来的情节是我回忆或是他人陈述Ⅰ到Ⅳ的情节事件,之后就是Ⅵ到Ⅹ的情节事件。倒叙的时间是在第一叙事时间的起点上。从表面看,文章的确将V情节提前陈述,接下来的VI情节套入了II和IV情节,IX情节套入了I和II情节。据此,如果中心事件围绕“房子”这线索开展的话,上述情况应该属于倒叙,准确地说是部分倒叙。“倒叙”还有一种类型是“混合倒叙”,“倒叙的事件发生在第一叙事开端之前,却延续并结束在这一点之后” (3) 。例如叙述主体以全知视觉在关注整个事件,第一叙事开端是Ⅸ哈尼姑娘在照顾房子,然后通过她的回忆叙述了I、II、III、Ⅴ、Ⅵ、Ⅶ、Ⅷ等情节,并将事件延续到Ⅸ之后。显然《驿路梨花》也不是混合倒叙。

但另一种意见是,文本叙事整体结构是顺叙。即使没有前面I到IV这一部分,后面的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文本叙事视觉是以“我”的视觉作为叙事主体视觉,其中I、II、III、IV并不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是中心事件的相关情节,起到“补充”中心事件完整的作用。

笔者也倾向于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是顺叙,顺叙中有插叙。笔者认为整理这篇文章结构的参照系应是文本叙事时间而不是故事时间。这里我们必须弄清两个概念,一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从开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而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 (4)

文本叙事时间从开端到结局是从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早上,其中文本的中心事件是由Ⅴ、Ⅵ、Ⅶ、Ⅷ、Ⅸ这些情节组成,其中这些情节是连贯的且内在的逻辑并没有呈现断裂的迹象,如果文本叙事是倒叙,那么这些情节必定有某些情节被挪移并置于该情节原来的位置之前,但是文本没有此迹象。

文本时间:新月升起——天黑初夜————晚上————————夜里———————

文章段落:(1——6) (7——12) (13——21) (22——27)

人物:老余和“我”老余和“我”老人、老余和“我”老人、老余和“我”

情节:寻找人家烧火煮饭遇到老人送粮进屋交谈

文本时间:———第二天早上————————第二天早上——————第二天早上

文章段落:(28)(29——36)(37)

人物:老人、老余和“我”“一群哈尼姑娘我

情节:修葺房屋讲述建屋和打理房屋的缘由有感而发

文本中心事件应是以“我”作为叙事主体,陈述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叙事主体的“见闻”依次插叙了七个情节。这七个情节分别是:文本第22、24、25、32、33、35、36自然段,情节分别是打猎老人受到恩惠后又施与他人方便,哈尼姑娘梨花照顾小屋,烟炊材料来自哈尼姑娘,解放军盖屋子,哈尼姑娘梨花受到解放军行为的感染,梨花姑娘出嫁,梨花姑娘的妹妹照顾房子。

显然这七个情节都是我所见所闻的一部分,是文本中心事件的补充成分。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条叙事线索来看,上述陈列的七个情节也并不是文本中心事件的主要情节。其次如果以故事时间作为参照系,以“屋子”作为叙事的线索的话,那么文本倒叙的第一叙事时间应是设置“屋子”作为悬念,即是开端应是有一所“屋子”赫然地呈现在“我”和老余的眼前,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围绕着“屋子的主人是谁”这个悬念来开展情节。但是文本呈现的第一叙事时间并不是如此,文本叙事时间是以“夜中行进”作为开端的,因黑夜行进不方便需要找地方落脚住宿而偶然遇到小屋子,接着又遇到打猎的老人,并误解老人为屋子的主人,于是老人释疑解开谜团,故事一波接一波,按时间发展叙述情节。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从头到尾都是顺叙叙事。

文本叙事因为设置了层层悬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认为文本情节呈现“剥洋葱”式,从而解读出“倒叙”的结构方式,这种误读是在所难免的。换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显示故文本叙事的技巧的精妙。文章情节的确紧凑且富有张力。文本情节是一茬接一茬, 环环相扣, 环中有环,套中有套,可谓一波三折。文章波澜迭起,使文章在纵深方向上很有张力。

摘要:《驿路梨花》的叙事方式究竟是倒叙还顺叙, 这问题争议颇大。本文试图通过对《驿路梨花》的叙事视觉和叙事时序的分析, 并对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进行区别分析, 同时整理出这篇文章结构的参照系, 其参照系是文本叙事时间而不是故事时间, 基于叙事情节是连贯的且内在的逻辑并没有呈现断裂的迹象, 并非符合“倒叙”的方式, 笔者倾向于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是顺叙, 顺叙中有插叙。

关键词:叙事时序,故事时序,参照系,顺叙,倒叙

参考文献

[1]、《中国叙事学》杨义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上一篇:在快乐中成长初二作文下一篇:海狮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