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2024-04-30

《桂花雨》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是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寻找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篇2:《桂花雨》教学设计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桂花香”“摇花乐”,体会“思乡情”。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在对文章优美词句的品析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摇花乐”,品悟思乡情。

教学准备: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桂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九月到十月,校园里的桂花陆陆续续地开了,校园里弥漫着桂花那清雅恬静的香味。在桂花香中我们一齐来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二、听写(书后第三题的词语)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三、领略“桂花香”

1.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学生读,突出“最”。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桂花呢?(香,乐,能够做各种东西)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桂花香的句子。(板书:桂花香)

3.交流:

①“桂花不与繁花争艳,但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指导读好“香气味儿”,突出“真是”)

②“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哪个字最能写出桂花香?体会“浸”的妙用。

读出自己“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

③“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浸——沉浸

桂花在什么季节开放,为什么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呢开了一年吗?

4.第一自然直接写“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也很好,为什么要写中间两句呢?

(比较的手法,衬托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四、感受“摇花乐”

作者最喜欢桂花不仅仅因为桂花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还因为——。(板书:摇花乐)“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摇桂花,一齐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表现“摇花乐”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样还不摇桂花嘛!”

①这就应是个问句,却用了感叹号,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体会急切、迫不及待)

②理解“缠”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所有的“快乐”就从两个“帮着”里出来了。

齐读这两句。

(①小琦君你不累吗?②小琦君,不要你帮忙,你歇着去。)

这时不使劲儿,什么时候使劲儿啊。(学生使劲儿摇树)

3.“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呀!”

①创设情境:摇桂花啦。桂花刷刷落下来啦。像——桂花落在我的头上,香了我的每一根发丝。桂花落在我的小鼻子上,——桂花落在我的脖子里,——,桂花落在你的小手上,——咦,桂花还落在我的小臭脚丫上。瞧,一会儿,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啦。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喊起来——一

②这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我就——喊

想象表情、动作、情绪怎样。这一喊,你感受到什么呢?

请注意,那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这份快乐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标点符号来帮忙。让我们来读一读,把这语言不能表达的喜悦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其他同学也来喊一喊。(随机提问,什么感受?)

③这会儿,地上像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在这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所以说,这摇落的仅仅是桂花吗?还有——(快乐,幸福,享受,甜蜜)

④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4.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

①引读:

“母亲洗净双手——,父亲点上檀香——,父亲的诗兴发了,及时口占一绝——”

人高兴了都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亲高兴了就吟诗作对。请同学们品读父亲的大作。从哪些字词能够感受到父亲心中难以掩盖的喜悦呢?

②摇花乐,入梦甜,这是一家人共同的感受啊。齐读这首诗。

5.再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花雨缤纷入梦甜。“读得真甜啊”小琦君会梦见什么?是啊,梦里的桂花是香的,梦里的桂花是甜的,梦中的自己和一家人是快乐的。难怪,作者每到桂花盛开的时节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话,体会小琦君发自内心的快乐。

五、体悟“思乡情”

1.这桂花雨香了整个宅院,香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了整个村子,香了我的童年,也香了父母的回忆。我们一家人是这样的喜爱桂花,所以我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但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外地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这是为什么呢?

2.补充琦君的资料:小琦君12岁那年全家一齐离开了家乡浙江温州的瞿溪,来到了杭州。可在母亲的心中,这个家却不是家乡的那个家。之后琦君一家又去了台湾,这个家更加不是家乡的那个家。琦君带回的桂花也不是——看到了桂花,就想起了家乡的——

母亲哪里在想家乡的桂花,分明是在——(板书:思乡情)

3.只有母亲想家了吗?琦君也想家了。母亲用这句朴实的话表达自己的思乡情,琦君用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乡情。

(出示琦君作品《烟愁》中的一段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写这篇文章时,琦君已经六十多岁了,不再是小琦君,而是琦君奶奶了,这时的她从台湾又到了美国。

看到了桂花,闻到了桂花香,

她必须想起了童年的摇花乐,在心里大声地喊——

她也会想起母亲说过的那句话————

当然也会想起父亲吟诵的那首诗——

4.小结:桂花雨是美的,桂花雨是香的,小时候,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篇3:《桂花雨》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 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 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 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选编这篇课文, 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 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 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交流,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 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1.谈话揭题, 了解作者

(1) 谈话:同学们, 你见过哪些雨?

(2) 揭示课题:桂花雨板书课题让学生介绍桂花雨, 教师补充。

(3) 课件出示资料, 简介作者:琦君 (1918—200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 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4) 课件出示桂花树: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

2.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

(2) 简单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因为桂花很香, 而且摇花也很快乐, 所以作者很难忘。

3.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 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很香的句子, 用 () 标出。

(2) 读悟情:桂花香。

★重点理解句子:

句子一:“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子二:“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词特别能说明桂花很香? (浸)

(2) 据词选义:A、泡, 使渗透;B、逐渐。根据第一种意思给“浸”组词:沉浸、浸泡

(3) 为什么说村子浸在香气里?

(4) 认真读句子二, 你有什么发现?

质疑:桂花只在中秋前后开放, 为什么会说“全年”很香?

(5) 句式:桂花一晒干, 妈妈____________;

当客人来到家里, 爸爸__________;

过年时, 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___________。

(6) 小结:一个“浸”字, 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 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 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 香甜了四季, 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除了桂花香, 作者还很难忘什么?———摇花乐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1) 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 想一想作者有几种心情?找出具体句子说一说。

(2) 交流:

A.焦急句子:所以, 我总是缠着母亲……

师:作者具体是怎么缠的?从早到晚……

师:作者就是这么盼着摇花!

B.快乐句子: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

指导朗读

(3) 桂花纷纷落下来, 像什么呢?

(4) 此时, 桂花落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说?

句式:我 () 地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

4.品读体会

(1) 八月桂花, 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 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 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 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 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做的食品, 喝着桂花茶。桂花, 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 是唯我的,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 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 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 “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 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 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 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 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5.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 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初捧这篇文章, 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 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 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 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 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1) 激发兴趣, 直奔主题。一开始上课, 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雨的了解, 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 而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 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内容———桂花香与摇花乐。

(2) 指导学生读出快乐。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 在这节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 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 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 学生很放得开, 喊得入情, 做得自然, 效果很好, 连我也被感染了, 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 一起读。

篇4:《桂花雨》教学设计

1.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乡情;

2.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姿态各异的桂花图、小诗、琦君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件展示一幅幅姿态各异的桂花图)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1.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时代,去沐浴一场奇妙——桂花雨。

2.让我们就在这缕缕幽香中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听写

桂花不与繁华争艳,可它香气真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朵朵完整、新鲜。

摇桂花时候,也是作者最快乐的,作者帮着铺竹席,帮着使劲摇,跑前跑后,乐不可支。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晒干后的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卤,还可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课件出示,生核对)齐读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作者多年来难忘家乡桂花,难忘摇桂花给她带来的快乐。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摇桂花的呢?浏览课文。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板书:乐)

2.交流,生畅所欲言。

3.“‘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为什么这能让你感受到摇桂花是件快乐的事?

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来当母亲谁来缠缠我?

点评:一个“缠”表现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板书:缠)

过渡: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琦君会是什么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读读,想想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快乐?(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帮着)

⑵“使劲地摇”使出多大劲?为什么?

⑶从这两个“帮着”中你怎么看出作者快乐的?(板书:帮)

⑷齐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画面情境中、音乐声中描述、朗读)

(课件)描述: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摇啊摇,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鼻子嗅嗅呢?(生说,师评)

摇桂花对作者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事,置身于这如雨的桂花世界里,小琦君有何表现?(自由读)(指名读)(板书:喊)

齐读。

4.摇桂花对我是件快乐的事,对大人们同样是一种喜悦。

父亲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引齐读)

(出示诗句)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引齐说)这两行描写了儿童摇桂花非常——(快乐),快乐得甚至晚上回去还会——(做梦)那么小琦君会做些什么梦呢?(点击出示)夜晚,小琦君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她梦见_____。谁来说说。

(相机回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翻那缤纷的桂花雨吧!“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正如你们所说的,作者梦见了桂花的丰收,摇桂花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

5.读中品味桂花的“香”。

过渡:摇桂花,摇花乐,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满树生香,弥散四方。文章又有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的呢?(板书:香)浏览课文,找句子。

“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浸 沉浸)

(指第一句)这句话中,老师想听你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

(你闻到了吗?有树的——没树的——整个村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浸和没有不浸在桂花里的浸都是写花那迷人的——香气。这个“浸”字,让人觉得前后左右十几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到处流淌着桂花那迷人的香味。谁来读?

花开总有花谢时,收桂花只有一个季节,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讨论回答)

小结: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桂花卤就可以泡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引齐读)

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板书:浓浓的乡情)

6.然而,作者11岁那年,就跟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给她全家带来无限欢乐的桂花树。带着这份桂花情结,作者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点击出示)(引齐说)

从母亲的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为了寻根,在她84岁时曾回到了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篇5:《桂花雨》教学设计

课题:《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给人以芬芳的印象,令人神往,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深处关于故乡最美好的印记。“桂花香”是全文的线索,浓郁的桂花香气仿佛就萦绕在鼻翼唇齿间,字里行间弥漫着桂花那迷人的香气,牵绕出作者的那股思乡情怀。同时,通过写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为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纯朴感情,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略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语句,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个性的阅读中感悟课文情感,可以采用“以读促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营造充满灵性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设计思路:

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学习生字词,自由读课文,交流感受,了解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次,通过多样化朗读,与文本绿色对话,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回想你的童年,有什么有趣、好玩,让你至今难忘的事情吗?

2、是呀,童年似一杯暖暖的茶水,让你回味无穷;童年似横跨天际的彩虹,绚丽多彩,叫人难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首先,我们来认识作者。(多媒体展示琦君的照片、作品封面和介绍文字)

3、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认识了作者,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提问,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能动

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解答吧!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用笔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把你喜欢的那一段再读一读。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2)分析字形、拼音,理解词语。(3)齐读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通过刚才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很认真。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学生默读课文,自行交流)

(2)点名回答,师生共同帮助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表达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恋与向往。)

三、精读感悟,感受桂花“香”

(一)对比桂花与繁花

1、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分别是什么花?(出示姿态高雅的梅花图、雍容华贵的牡丹图等,引发学生的惊叹)

2、(出示桂花图)这是桂花,说说你的感受吧。(学生自由说话)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桂花与繁花的图片对比,引导学生挖掘桂花的“香”,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之下,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去发现,这样便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过渡:是啊,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如此平凡而又朴素的桂花,却是作者的最爱,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原因,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4、根据回答出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吗?

(1)原因一:“不与繁花斗艳”,作者喜爱桂花的朴实。(2)原因二:“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喜爱桂花的香味。(板书:桂花香)

5、让我们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吧!(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桂花“香”

过渡:桂花的香气味儿是如何吸引作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读一读。(学生默读课文)

1、师生交流描写“桂花香”的语句:(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出示句子)

①(指名朗读)用你朗读,让同学们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味儿。

②老师注意到,你把“香飘十里”这个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交流体会:“香飘十里”,桂花的香味能飘很远很远,形容桂花香味很浓烈。)

③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桂花香的“浓烈”?(板书:“浸”。交流体会:桂花香扑鼻而来,形容桂花香无处不在,无处不存。)

④多么浓郁的桂花香呀,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荡,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之中。让我们用朗读将这浓烈的香味儿读出来吧!(指名读,分组读)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用朗读,读出你对“桂花香”的感受吧!(指名读,读出三个“!”所表达的情感)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指导朗读: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品上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呀!谁来感受这样的香?(指名朗读)吃着美味可口的桂花卤,过年时尝一口甜糯的桂花糕,这花香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指名再读)

②桂花香可真令人魂牵梦萦呀,让我们一同沉浸到这桂花香中吧!(齐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采取默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运用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感悟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感悟。】

(三)难忘故乡“香”

1、读着读着,这香味将我们陶醉,难怪作者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学生一起说出作者的心声,出示句子。)

2、是呀!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但是,在作者的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气味儿吗?(不是,难忘的还有童年时代的“摇桂花”和那阵阵桂花雨。)

下节课,我们再去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吧!

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出示生字:吩 帮

2、指导写法。“吩”:左右结构。“口”字旁要写小,在中线左上方。“帮”: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宽,下半部分“巾”要写窄一些。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后第二题)。

五、完成作业,迁移运用

1、比一比,再组词。

拣()吩()左()茁()

练()纷()右()拙()

2、在本子上摘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桂花香 浸

篇6:桂花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并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的特点,以及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家乡的思念。【学习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乡下人家》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认真读文,看看在《桂花雨》这篇文章中我们见到了什么景物,什么事情。

2、学生反馈。

三、学习桂花的“香”。

1、画下带有“香”字的句子。

2、这些句子写法一样吗?品读其中的一两句。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摇花的“乐”。

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乐的呢?学生自读自悟。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动作和语言;之后请学生联想,当自己站在桂花树下,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从而理解“乐”。)

五、合作交流,体会思乡情。

1、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2、学生自己解答疑问。

3、师:作者每每想起母亲说的话时,眼前总不禁会浮现她送桂花的情景。

4、同桌合作对话,再现当时的情景。

六、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七、小结。

八、作业布置。

小练笔: 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板书设计】

景 桂花(香)

7* 桂花雨(思乡)情

事 摇花(乐)

说课稿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8个自然段。文章先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并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第三个目标,具体为: 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想象和情景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情景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创设情境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我争取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体会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说《乡下人家》中所写的景物。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感知桂花的“香”

我先让学生画出带有香字的句子,让他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桂花的香。

(三)研读摇桂花,体会感情

在“摇桂花”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读书,去感悟作者的乐;接下来,创设情境“假如此时你就站在桂花树下,你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尽情发挥。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母亲的话语是文章情感积淀的一个句子,但也是本节可学生难以闯关的一个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五)说板书设计

篇7: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高晓凤 212400

一、教材简解: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二、目标预设: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分“拣”和“捡”的不同;正确认读二类字“拙、撮、檀、卤”。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浸”“沉浸”等词的理解,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3.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规范书写生字,灵活运用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重点字词的感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设计理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五、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六、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引导学生说出描写雨的四字词语成语,板:雨)

我们分别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春雨绵绵 牛毛细雨 细雨如烟 蒙蒙细雨 瓢泼大雨 狂风骤雨 暴风骤雨 倾盆大雨

2.今天,台湾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补齐课题)生齐读----桂花雨。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叫“桂花雨”?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3)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对课题中的有效信息产生疑问,诱发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分类出示生字词语(所要掌握的生字词及二类字词),开火车读、指名读。(针对学生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了为止。重点指导“拙”撮“左”“吩”“帮”“拣”、“檀”、“卤”的读音。)

仔细 左右 新鲜 即时 谢落 檀香 尤其 吩咐 帮着 糕饼 挑拣 沉浸 都 笨笨拙拙 香飘十里 撮一点 桂花卤 阴云密布 云脚长毛 炉烟袅袅 口占一绝

(2)默读加横线的生字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小组交流、讨论。5.指名说。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6.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反复阅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真正做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分别找学生朗读)

(点评:标点也能表情达意,关注标点,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 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

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

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点评: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点评: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触摸文字的温度,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领悟作者的情感。)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点评: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内读书,更有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环节

三、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烟愁》、《月光饼》、《乡思》等。

篇8:《桂花雨》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

课堂实录

(一)

师: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 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 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静静地读, 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 教师巡视)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纷纷发言:甜, 柔, 乐, 美, 香……) 【板书:香、乐、甜……】

师:作者写“摇桂花”, 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 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先谈“香”字。

生: (朗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闻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觉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很香, 每家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于是, 我也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就像桂花真的就在我们旁边一样。

师:有哪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 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生:就是很香很香, 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我们看, 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对, 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 摸不着。

师:用了一个“浸”字———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了, 摸得着了。

师:一个“浸”字, 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 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 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 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

师:真好!太投入了!除了这个“浸”字传神, 还有表现“香”的话吗?

生: (朗读) “桂花摇落以后, 全家动员, ……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感觉香味特别多, 整个村庄都是香味。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

师:【板书:沉浸】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 还可以泡茶喝, 所以很香。

师:虽然吃了, 喝了, 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用桂花做的食品, 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 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 有那桂花的香味, 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生读得很深情。掌声)

师:读得真好!还有描写“香”的吗?

生: (朗读) “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 (朗读) “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好香的雨啊!是好香的——

生:桂花雨!

师:想象一下, 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 大声喊——

生: (齐读)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个“香”字中还包含——

生:快乐。

生:甜蜜。

师:花香之中, 蕴含着摇花的快乐, 心里的甜蜜。香→乐→甜, 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样的情境, 这样的感受, 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

生: (齐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二)

师:桂花香, 摇花乐, 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 读出了“甜”, 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

生: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师: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 12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 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 漫山遍野都是桂花, 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这是她对家乡的思念。

师:比的是什么呀?

生: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

师: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和淡, 而是感情的深和浅!

生: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 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 一浓一淡。谁来把这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众掌声。)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 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 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 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 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 (生齐声念诗) 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 脸上的表情吗?

生:悲伤。

生:忧愁。

生:流泪了。

生:思念……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

生:我离开过家乡两个月。

师:有感受吗?

生:有。就是非常非常想回家, 想看看自己的亲人, 想看看自己住过的地方, 很怀念。

师: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板书:乡愁】 (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两小节)

(三)

生: (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

师: (插话) 有三个字要强调!

生:“最喜欢”。

生: (继续)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 笨笨拙拙的。”

师: (插话) 哪种树更好看?

生:梅花树。

生: (继续读) “不开花时, 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 (插话) “满树茂密的叶子”, 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好看吗?

生:不好看, 太单调了。

生: (继续) “开花季节, 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 (插话) 桂花好看吗?

生:不好看, 太细了, 找都找不到。

师:树、叶、花, 都不好看!不好看干嘛还要写呢?

生:为了衬托花的香气迷人。

生:为了写花香作埋伏。

师:这叫“伏笔”。

生: (继续读)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桂花非常香, 虽然和繁花相比它不好看, 但是它的香气味太迷人了。

生:“我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爱桂花, 【板书: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 爱得深沉, 爱得魂牵梦萦, 所以, 在台湾, 一闻到桂花飘香, 就想起了家乡, 想起了亲人, 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桂花雨, 桂花真是—— (指板书)

生:香!

师:给人带来——

生:乐!

师:给人带来——

生:甜!

师:给人带来淡淡的—

生:乡愁!

师:【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这句话写几句话, 也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生纷纷动笔写)

教学谈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 学生用心多读几遍, 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 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 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 暂时也不教。如此, 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 目标就很集中, 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否则, 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 面面俱到, 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 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 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 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 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 摇花乐, 忆花雨, 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之情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 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 《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 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 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 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看似简单, 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 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 而不知道作者是用衬托的手法, 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 拨开迷雾见晴天, 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 学生也一读就懂, 很容易“滑”过去, 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 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 通感之美;一个“沉浸”, 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寻常的字眼上, 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 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 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 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 “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想到的, 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 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 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 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 写的始终是“桂花”, 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这样, 再多的内容也不“散”了。香→乐→甜→愁, 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 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 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 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 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 愁……这样粘连, 情就浓了, “神”就有了。阅读散文, 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 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 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 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上一篇: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洞洞教案下一篇:黛眉山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