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1h计划案例分析

2024-04-09

5w1h计划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5w1h计划案例分析

关于PDCA循环和5W1H分析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碰到很多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问题,本文通过对PDCA循环和5W1H分析法两种管理工具的实际应用的介绍,希望以此来推动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工作疏漏;PDCA循环;5W1H分析法;

1前言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下达了一项生产指令时,由于在关键某些细节产生麻痹大意,认为自己不会犯此低级可能错误,存在模糊麻痹思想,导致生产指令可能存在某些错误,但在接下来接受指令的人员也没有进行监督纠正、改善弥补不足或错误,当自己是传球员,误传误达,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产生负面影响,等到下个工序发现错误时已为时已晚,以犯了低级错误,造成浪费。这些问题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可以避免,但是在工作中又往往容易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系统良好的工作思维习惯。

企业从根源上解决以上管理弊端,靠的不是事后检讨后悔机制,真正依赖的是事前管理审核监督机制,重要是发挥各级工作管理团队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位足够精明的管理者都无法脱离团队的力量和作用达致管理效应的目的。所谓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互相检讨弥补不足,无论上情下达或都是下情上达,都必须准确无误通过各级管理团队把执行制造命令或内容,例如:工作指令、工作内容、工艺图纸要求、数字数据等包含有各式各样的工作信息,传递成功,有依有据,真实准确,明确无误,做到万无一失!这就非常需要强调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学会利用一些企业管理工具,石化公司近几年引进的管理工具有很多,都是在世界上先进的并且取得了一定实际效果的管理工具,这里就主要对PDCA循环和5W1H分析法两种管理工具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2正文

2.1 PDCA循环 PDCA管理循环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由戴明博士在日本推广应用,把PDCA发扬光大,并且用到质量领域,故称为质量环和戴明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这样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同时扩展到除质量管理外的其他管理内容中。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P(计划 PLAN):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

分析过去的事实,提出未来的假设,根据以设计行动的方案使之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分为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拟定改进措施计划。

D(实施 DO):实施行动计划。C(检查 CHECK):评估结果。

追踪计划是否落实,执行是否彻底,预期是否体现。A(处理 ACT):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返回到计划阶段,或者如果结果满意就对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可以将它理解为: P(计划 PLAN):计划是否正确。D(实施 DO):实施过程中是否对。

C(检查 CHECK):检查过程内容正确相符。

A(处理 ACT):不足地方或检查错误的应对方法或预案。

图1:截选自杨浩然工作循环分析PPT课件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PDCA循环,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对计划进行调整并不断完善这样四个阶段。PDCA循环有两个特点: 2.1.1 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问题,就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闭环管理。

图2

在工作进行处理(A)环节,我们可以进行工作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根据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标准。对于未能解决的或者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原地踏步的循环,而是在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2.1.2 大环带小环

即我们在进行计划P时,也可以进行PDCA循环管理,例如针对公司检修而言,在编写检修计划(P)时,也可以进行PDCA,即现状分析(P),编写方案(D),方案检查(C),方案完善定稿(A)。

图3

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发布工作指令,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工作质量的内容是什么?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在PDCA循环中的P(计划)环节中我们可以将5W1H法融入到其中,在P中再建立一个小的循环,以期达到最优的工作目的。下面将介绍5W1H分析法。2.2 5W1H分析法

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1932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5W分析法”,后面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和运用,最终形成了“5W1H”模式。它主要是针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这样做(WHY),工作内容(WHAT),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

5W1H分析法的应用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例如:一台设备突然停下来了,那就沿着这条线索进行一连串的追问。

问:“设备为什么停下来了?” 答:“因为保险丝烧断了。” 问:“为什么保险丝会烧断?” 答:“因为超负荷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壳体内被堵死了。” 问:“为什么壳体会被堵死?” 答:“因为物料出不去。” 问:“为什么物料出不去?” 答:“因为过滤器没清。”

至此,设备停下来的原因找到了。可能有些时候,WHY的问题没有了,可以转换一下思路,针对问题转换为WHO或者WHERE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本,制定治本的对策。

我们在进行5W1H质问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完全把握操作的本貌事实,并且经常对之抱持独自的深入思考,以期解决问题。我们想要改善某个问题,前提是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在于有怀疑的精神。然而怀疑并不是笼统的抽象思考,应该有着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有具体的方向。5W1H就是这样的一种系统的工作,经过思考后可以构思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图4 5W1H问题简要内容

5W1H分析法可以和PDCA循环结合,尤其是在P(计划)阶段,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全面的分析和规划,WHY(为什么要做这个计划),WHAT(做什么或做成什么),WHERE(在哪儿去做),WHEN(什么时候去做),WHO(谁来做),从而使我们的计划被更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结语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控制问题→改善问题→预防问题四步曲,不断运用PDCA循环管理机制和5W1H等先进的管理工具,来进行纠正、改善、提升管理水平,养成预防管理和事前管理的“自我控制”工作习惯,建立一套稳定实用的防错管理检讨机制,不断提升个人的管理素质,创建牢固稳定的管理作业流程,不断防止预警纠正各种各样的浪费及工作无效现象,从而制造出令顾客满意的精品产品。

无论是PDCA循环还是5W1H都是一种工作的思考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工作思路,通过这些科学的工作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变的更有效率,容错性更高,也使得我们的管理工作变得有序有质,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逐渐培养的一种工作思维习惯。……

篇2:5w1h计划案例分析

高效团队建设中的5W1H是:who(我们是谁)、where(我们在哪里)、what(我们成为什么)、when(我们什么时候行动)、how(我们怎样行动)、why(我们为什么)。通过明确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建立高效团队。

我们是谁(who)?即团队成员自我的深入认识,明确团队成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对工作的喜好、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基本价值观差异等;通过这些分析,最后获得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对团队目的的看法,以建立起团队运行的游戏规则。

我们在哪里(where)?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任务成功又面对外部的威胁与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威胁、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我们成为什么(what)?以团队的任务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行动计划,为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应树立阶段性里程碑,使团队对任务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创造出令成员兴奋的幻想。

我们什么时候采取行动(when)?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以及在何时与何地取得相应的资源支持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我们怎样行动(how)?怎样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即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分工、不同的团队角色应承担的职责、履行的权力、协调与沟通等,因此,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也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说明,以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

篇3:5w1h计划案例分析

报纸发行是一门艺术, 要求有专业的人才, 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 通过一定的渠道,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报纸推广出去, 进而取得发行利润的最大化。现代市场经济使原有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 因此, 作为报社的管理层和发行部门, 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有关消费者市场的问题, 包括:报纸的目标市场 (who) ;报纸的内容 (what) ;消费者为何购买 (why) ;在何处购买 (where) ;何时购买 (when) ;以何种方式购买 (how) 。这几个问题就是市场营销中经常提到的“5W1H”。本文运用“5W1H”分析法对报纸的发行工作展开思考, 以寻求扩大报纸发行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 每份报纸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who) , 哪些受众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读者, 其中哪些是绝对忠实群, 哪些是游移忠实群, 哪些是非忠实群。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STP营销模式,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市场细分 (segmenting) 、目标市场 (targeting) 、市场定位 (positioning) 。其中, 市场细分构成了实现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起点和基础。报纸在确定自己的目标受众时可以参照不同的变量, 如地理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等。《中国青年报》把自己的主要读者群锁定为年轻受众, 侧重报道与青年人相关的新闻信息;《南方周末》确定它的主要受众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主流市民阶层, 因此, 它更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及其体现的人文情怀等。另一方面, 对于全国性报纸来说如《环球时报》、《参考消息》, 它们报道的内容就不能局限于某个地区, 不仅要有全国的新闻内容, 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国外信息来满足全国受众的多样需求。目标市场确定了, 报纸的发行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 在发行时就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的发行方式。当然, 报纸的目标受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报纸自身的某些转变, 其吸引的读者群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 报社要定期地对读者进行市场调查, 及时、准确把握目标受众。以稳固忠实读者为基础, 争取更多的游移忠实群,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报纸的发行量。

其次, 要做好报纸的市场定位, 包括报纸的内容 (what) 定位和发行价格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据此制定出的竞争战略能有效帮助报纸生存与发展。营销大师杜拉克认为, “获取利益的唯一途径, 就是为顾客提供他们所认为有价值的, 并愿意为之而付出的东西”。一方面, 对于“内容为王”的报纸, 只有报道内容具有极高新闻价值才能真正抓住受众的眼球。如广州的《新快报》的定位是“非一般的快”, 《环球时报》的定位是“看环球时报, 跟上世界脚步”, 《经济观察报》的定位则是“理性、建设性”。现在市场上的都市报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报纸可替代性强, 因此也增加了经营风险。如南京的几家报纸《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都以普通大众为消费群, 读者一般只要阅读一份报纸就能基本掌握当天的主要新闻。克服内容同质化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在把握整个报业竞争市场的全局后, 努力创新, 寻求多样化经营道路,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读者阅读报纸自然是希望获得所需的信息, 报社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报纸的发行工作才能稳步开展。

另一方面, 在关系报纸发行量上, 价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关数理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价格变化对报纸发行量的影响力高达54%, 即涨价导致的发行量下跌、降价导致的发行量上升是数额中54%源于价格因素[2], 这也足以说明价格对报纸发行量的重要程度。随着全球性的新闻纸价格的攀升, 报纸的出版发行成本也水涨船高, 许多报社为了维持发行收入, 纷纷提高发行价格。但是, 正如上文所说, 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报业市场, 读者在选择阅读哪一份报纸的时候还会参考价格因素, 因此, 报纸定价高了, 发行量势必受到影响。然而, 有的报社考虑到发行量上去了, 广告商随之就会跟来, 那么发行上的亏本可以依靠广告收入得到弥补, 于是有些报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 即降低报价。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 报纸必须确定一个既符合自身价值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价格, 这样才能赢得这场价格战。

接着, 除了上述提到的“who”和“what”, “5W1H”分析法中还包括“when”、“where”和“how”, 即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把这三个因素运用到报纸发行中就特别需要强调报纸的营销策略。市场经济时代, 发行渠道逐渐开放, 报业竞争从单纯的内容竞争转为内容竞争与营销渠道竞争并重的局面, 因此, 有人说“得渠道者得市场, 得渠道者得天下”[3], 这话并不夸张。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过一个传媒使用者选择概率的公式:传媒选择的概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4]。从这个公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 能够提供高报酬或者低费力程度的传媒, 使用者选择的概率就会较高。因此, 报社要想取得较高的发行量, 一方面要提高报纸内容的价值,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受众使用报纸的代价。前者与报纸的市场定位有关, 上文已经有所论述, 后者则关系到报纸的整个营销过程。纵观报纸的发行目前绝大多数以有偿发行为主, 而有偿发行基本可以分为零售和订阅两种形式。

订阅报纸的读者往往是忠实群, 他们的存在是报纸具有稳定发行量的基础,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是“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5]因此报社必须牢牢抓住这些愿意订阅报纸的受众的心。具体做法有:建立自己的专职销售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营销知识与技能的人员, 把销售业绩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等等。例如, 四川《华西都市报》倡导的“敲门发行”, 广州报业市场上的“洗楼”运动, 北京报业市场上有几家报纸都将专职发行队伍作为重要法宝, 《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北京晨报》的小黄帽、《京华时报》的小蓝帽[6], 都有效地促进了报纸的发行量。有专职的销售队伍, 经常与读者见面能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方便读者阅读, 从而降低使用报纸的费力程度, 提高发行量。报纸确保准时准地与读者见面, 建立自己在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即做到了“when”、“where”、“how”。

相对于订阅工作, 零售要更加注重报纸零售点的铺设。目前主要的零售点是分散在城市各个街道的报刊亭, 对待这些为数众多的零售点, 发行人员要重视其布局的合理性, 适当增加销售网点的数量, 争取做到覆盖面的全而不重。再者, 报社与零售点可以建立互惠合作关系, 对于积极推销自己报纸的零售点, 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除了有偿发行, 现在还有部分报纸实行无偿发行。无偿发行, 即免费赠阅, 不收取读者的阅报费用。[7]报社采取这种做法基本上是看重报纸的二次销售, 因为无偿发行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报纸在更多的人手中传阅, 那么广告商就愿意把自己的广告登在该报纸上。由此, 报社获得的是可观的广告收入。那么, 对于无偿发行的报纸, 就更加需要重视报纸摆放点的设置, 形成一个合理的摆放点网络, 最终达到使最多的人以最便利的方式获得报纸的目标。

然后, 报社要建立与读者长期稳定的联系, 定期与读者互动, 了解读者兴趣变化以及建议要求。20世纪80年代美国营销学者巴·本·杰克逊提出“关系营销”的概念。它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其核心是建立并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涉及到报纸的发行工作, 就要特别重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 为此, 发行人员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读者数据库, 把有关读者的详细资料记录在案, 包括每个读者的姓名、工作、住址、兴趣等等。常规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见面会;举行有奖促销活动;定期了解读者的兴趣变化;等等, 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越持久, 对报社越有利可图。因为只有准确把握住受众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才能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最后, 5W1H中提到的“why”, 即受众为什么来购买你家的报纸而不是别家。这其实包含在上文所论述到的各个论点中, 这份报纸究竟有哪些吸引读者的地方, 是报道的内容对读者有益, 还是发行的渠道满足读者的要求, 等等。对于“how”的思考应该贯穿在整个“5W1H”分析法中。

通过对报纸发行的分析, 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发行量, 报纸必须锁定目标市场, 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 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说到底就是报纸的内容与发行的形式, 最终决定了报纸发行的成功与否。

注释

1⑴唐绪军著, 《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 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2⑵陈中原, 《从价格与发行量关系看报纸经营管理策略》, 《新闻战线》2004年第5期

3⑶刘涵, 《得渠道者得天下——关于报纸发行渠道开放的思考》, 《中国报业》2003年第6期

4⑷、⑸、⑹朱春阳著, 《传媒营销管理》,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篇4:工业品品牌推广的5W1H分析

[关键词] 工业品品牌 5W1H 品牌传播

玉柴动力、时风发动机、博世、中联重科这些工业品品牌广告频频露脸于中央电视台,YKK、莱卡等这些品牌的公关活动也向公众发起了猛攻。企业经营环境、营销方式的改变、竞争的加剧等导致这些以往在公众面前默默无闻的企业开始高调起来。再加上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各大企业开始向行业“龙头老大”发起冲击,或者这些企业本身已经是行业龙头老大,但离国际化仍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5W1H分析法又称为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取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对象(何事)、地点(何地)、时间(何时)、人员(何人)、方法(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种看似很可笑,很天真的问话和思考方法,却可以使思考的内容深化、科学化。

一、Why:为什么要做工业品品牌推广

为什么要做品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好地规避价格战,是可以更多地获得市场机会、为了获得国际竞争力、提升抗危机能力、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彼德·切维顿在《品牌实施要点》一书中说到:图中列出了顾客对工业品供应商与服务供应商的一些最典型的要求,因此也是建立品牌定义所需要的一些最典型的条件,这些条件的重要程度是逐步递增的(就好像情感价值模型一样),因此,条件越靠上,我们能期待得到的忠诚度也就越高。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工业品企业来说,打造品牌的目的中,价格因素仅仅是最低层次的。对客户来说,一个真正的品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可以变革企业,可以塑造市场。而目前大多数工业产品企业在品牌塑造中最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在价格战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的考虑并不长远。

大多数企业都会告诉你,是为了在价格战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本身并没有错,事实上,就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在考虑品牌目的的什么,更应该想到的是我们品牌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也就是说在价格和质量之外,客户为什么还要购买我的品牌?

正如科特勒所说:对工业品制造企业来说,创建品牌并非目的,而是要通过品牌告诉客户你为他创造了什么价值,比如,你可以降低他的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他的产品质量,或者可以增强他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当你的品牌拥有了这样的说服力,那么可以想象你将对一切竞争对手不战而胜。

文兴集团(国际)有限公司在其广告中一直强调“文兴一直致力于传递给服装设计师一种想象、一种激情”,是“一个为设计师而生的面料品牌”。

二、Whom:工业品品牌的对象指向谁

工业品品牌形成要经过政府(如行业管理部门、协议组织)、行业专家、媒体、客户(包括经销商、最终客户)、竞争对手、甚至于银行等诸多社会力量的认可,而如何获得这些社会力量的认可,就成为品牌传播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是说,工业品品牌的建立和传播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人。同时,不同的利益相关人对企业的认可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所以,在工业品牌的传播中,必须针对不同的目标相关利益者,用不同的方式,传播不同的内容。

即便是在相同利益群体当中,同样也会存在着传播的差异。工业品的客户和消费者多为单人选择和购买不一样,往往涉及到是企业整个采购团队的关系。有采购人员、采购决策人员、产品使用人员、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采购动机。所以,在品牌传播时,一定要找到关键的采购决策人。比如,在服装辅料行业,如钮扣、拉链等生产企业来说,服装企业的设计师对于辅料的采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辅料的实际采购当中,设计师并不露面。

不同的人群,对于品牌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媒体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最新理念或者经营,客户高层更看重的是企业整体形象,要获得协会和专家的信任,离不开企业领导的人公关。而客户采购人员更看重品牌的价格、质量以及利益等。而具体使用产品的人则更看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便利以及售后服务等等。针对这些不同人群的品牌宣传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

所以,要做好工业品牌的传播和推广,一定要努力厘清行业的传播对象,这样才能够准确地选择能真正影响到目标对象的媒介或推广方式。

三、Where:工业品品牌推广的区域选择

进行全国性的品牌推广还是区域性的品牌推广?这个困扰消费品牌推广的问题,对于工业品牌来说,同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事实上,在品牌推广的区域选择上,工业品牌的推广和消费品牌的推广并无多大区别。有全国性的推广活动,同时也有所侧重于区域性的品牌推广。

全国性地推广可以选择全国发行的一些专业的杂志、刊物,一些全国性的展会、论坛等。而在选择区域性的推广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配合营销的总体目标,选择市场潜力较大或者企业将要重点开发的市场,此时,广告的效用将达到最大化。

2.选择较有形象辐射力的城市和区域。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区域往往是产业的中心,如服装行业的设计中心在北京,而国际大品牌的外贸中心则在上海。深圳在全国电子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选择这样的城市进行品牌推广往往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根据竞争对手。在品牌推广中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原则:以竞争对手所选择的市场作为自己主推的市场。

四、When: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机

工业品牌推广的时机选择是工业品牌推广中的一个难题,也是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一块领域。工业品牌的建立并不像消费品一样,凭着三个月的广告就能敲开市场,而是需要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所以在消费品中常用的传播时机的选择方法在工业品牌的传播中并不适用。所以,工业品牌的传播更多將依据目标传播对象的行为来定。

可将时机分为两类:一是全年进行投放,如高炮广告、报刊杂志广告等。二是选取全年当中的某些适当的时机,进行品牌推广。这些可选的时机有:

1.行业的生产(销售)高峰期来到前。大多数行业都有着生产和销售的高峰前。在高峰到来时,生产和销售往往会分散企业对于品牌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而在高峰前到来前,企业相关人员接触广告,参加活动的机会和可能性都更大一些。

2.行业展会。特别是全国性的行业展会,往往是一个重量级的推广契机。企业除了参展之外,同时可以就如何在展会期间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一些创意性的传播活动。

3.行业的相关论坛及会议。值得一提的是,品牌的接触点在工业品牌中往往体现在销售人员和客户接触的每一个“关键时刻”。

五、Who:由谁进行工业品品牌推广

中国很多行业中遍布“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往往埋头苦干,离媒体较远。企业内部也没有这样的机构和部门来负责相关的品牌公关等事宜。即便一些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推广部,但所起的更多的“AE”即客户执行的作用。所以,大多数企业都将品牌建立和推广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或广告公司负责,甚至是全部托管。

交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或广告公司全部托管有它的利处:比如,企业可以扬长补短,专心做好生产和研发等工作……,但事實上,这种做法的弊端更大:

1.只重表现,忽视品牌内涵。一般的品牌推广机构更擅长于品牌推广。但工业品牌对客户提供的品牌核心价值却并不是广告所能达成的,它最终仍是要落到技术、设计、价格、服务等企业的。

2.品牌推广执行难以到位。大多数品牌推广机构对行业的了解都不深刻,在具体的品牌推广执行中将会遇上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在公关活动中,如果品牌需以技术去打造其行业地位,获得客户的信任时,除了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能够胜任个,品牌推广机构人员是无法完在这一任务的。

3.系统性缺乏。工业品牌推广是个系统活,仅传播一块,就涉及到公关、广告、展会、网站、推广活动,甚至是摄影等内容。有能力将这些所有的推广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几乎没有,若强行执行,最后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工业品品牌推广需要专业的广告公司和咨询公司配合,但品牌推广一定要和企业培训,甚至是企业的文化建设、组织结构相结合。最主要的还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品牌建立和传播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六、How:品牌建立和传播的方法

工业品牌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可以四种模式来进行品牌的推广:

1.人员推销:人员推销依据面对的客户群不一样,又可以分为销售人员直销、技术人员教育、人员推销、高层销售。

2.销售促进:销售促进是指辅助销售,从而鼓励用户对产品与服务进行尝试的短期激励。在工业品牌中,销售促进的作用仍是提升企业形象或者品牌形象。具体方法有:邀请客户参加公司的工厂或技术中心等、样板工程树形象、改变付款方式、技术交流或培训、会员俱乐部或大客户制、互惠购买或是联合推广、试用与样品赠送等。

3.公关:公关是建立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之一。要建立工业品牌,首先必须与行业协会、相关的政府官员、媒体记者或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了解媒体或协会的一些需求,主动配合他们进行一些相关的推广活动。积极参加业内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展会,在一些行业的高层论坛或是企业峰会上,企业领导人必须积极发言,体现出一个真正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的思想和魄力。同时,还可以主动的把握一些新闻宣传的机会、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采取一些措施让客户主动积极地进行一些口碑宣传。做好公关礼品的选择等等。

4.广告:广告作为消费品牌建立和推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工业品牌推广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对于工业品企业来说,可以在行业的专业期刊上进行一些广告投放,同时,更要组织好人力来进行软文的创作,要知道媒体所需。利用网络进行网站营销和品牌推广、辅助企业自身的一些宣传手册或画册、视听材料、POP夹页等。

事实上,工业品的品牌传播是一个比消费品品牌传播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品牌推广和企业的营销管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同时,品牌形象又和企业形象、企业领导人形象结合密切。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品牌定位和基础上,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以5W1H的思考以工业品品牌的建立和传播进行分析。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用一半是浪费了,但不知道浪费在什么地方”,但在工业品牌的建立和推广中,企业所做的努力可能有一半是浪费了,但是不知道浪费在什么地方。5W1H做为传播的最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工业品牌传播中同样适用。目前关于工业品牌具体的传播研究较少,虽然在消费品牌打造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工业品牌,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是不可回避。中国是个生产制造大国,面临着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企业不仅要做品牌,而且要以一种最为经济的方式打造品牌,5W1H这一最为简单的理论对我们的企业界和工业品牌传播机构有一丝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洪道著:《工业品营销:赢在信任》.机械工业出版社

[2]贾昌荣著:《工业品牌传播的若干思考》

[3]杭丽滨著:《工业品牌传播模式刍议》

[4]周文辉:工业品如何做品牌推广.经理人,2002年12期

[5]王自勤:工业品市场的品牌战略.商业研究,2000年7月

[6]王素梅孔德洋秋璇:工业产品品牌策略之我见.上海经济,2001年2月

[7]张会云李军:基础工业品的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4年6月

[8]彭璀钟嘉馨:工业品的营销创新:品牌创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9]游昌乔:工业品营销误区.日用化学品科学,2005年5月

篇5:5w1h计划案例分析

IE工程即工业工程,它是对有关人员、物资、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整体系统进行设计和实施改进的一门学科,企业实施IE工程的目的主是要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让员工更轻松、更有效率的工作它是指导企业的生产管理者怎么样才能设计出一个花费最少的资源,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我们企业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从毛坯的加工进厂,再到成品的检验,发货等。如我们平时工作中的不必要的搬运、返工等都是一种浪费,为什么刚开始不把物料放在正确的地方呢,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场地的原因,还是人员的原因呢?企业的生产管理者可以研究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直到消除这种情况。

同时,在今天的培训课里,老师也教给了我们一个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的五个“为什么”方法,即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不断的完善企业的标准,以便同样的问题不在重复发生。例如,为什么当我们清楚的记得我们发过一份电子邮件,但在找的时候却总也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样才便于检索呢?为什么别人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的电子邮件就这么的混乱呢?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发送电子邮件时候不写主题,以为以后用不到,但当真要找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

总之,在今天的培训里我收益匪浅,值得肯定的是我整整做了10页笔记,这就是我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学以致用,认真地体会IE工程的力量之最,把本职工作做好,给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

篇6:5w1h计划案例分析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2005年,国家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明确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的制度化。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创新办学体制,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校企合作是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产学研资源互补的重要途径。

但是,从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及深度来看,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主要形式就是企业成为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投资办学、共建实验实训室、订单式培养人才等合作形式却少之又少;合作的意愿也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据此,笔者将运用企业在管理和决策上常用的“5W1H”分析法,对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展开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5W1H”分析法介绍

“5W”最早是在1932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的传播模式,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了成熟的“5W1H”模式。它的含义是对选定的项目,从原因(目的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和方法(何法How)六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5W1H”是一种原理,也是一种流程和工具,在企业管理和教育及工作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运用“5W1H”分析法对校企合作进行分析,从校企合作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六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有助于找到校企合作无法深度开展之原因及明确其工作思路,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1)原因(Why):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原因,指导校企合作建设长效动力机制;(2)对象(What):需要做什么及思考校企合作运行模式;(3)时间(When):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该如何实施,什么时间执行,思考校企合作运行机制;(4)地点(Where):为适应校企合作,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思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5)人员(Who):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由什么人员来执行,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6)方法(How):为保障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开展,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保障机制。

三、“5W1H”分析法在校企合作探索中的应用

(一)Why(原因)——校企合作的长效动力机制

职业教育想要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成绩斐然,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流办学方向,成为实现学校服务社会职能之有效途径。但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建设主体的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不断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深度、广度,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前遇到的瓶颈问题,首先应从校企合作主体的企业意愿进行思考,即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合作?换言之,企业不进行深度校企合作行不行?根据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最低成本获得最高收益为目的。企业在深化校企合作中必然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继续留在企业服务的不确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常营业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将校企合作简单视为顶岗实习,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入途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对此观点,笔者深感认同。但是,从目前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来看,大多是中小企业,多数还处于创业发展时期。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等现状导致校企合作举步维艰。企业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要求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似乎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深化校企合作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帮助或积极影响,这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前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没有长久的利益关系,合作就只是短期行为。因此,借鉴国外校企合作中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鼓励校企深度合作的引导性优惠政策,建立互利双赢的长效动力机制,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笔者看来,要建立这种良性的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和双师培养、合作培训、科研推广等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落实相应政策,对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奖励,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办学,形成多元结合办学体制。

其次,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生产季节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见习、顶岗实习;围绕企业岗位需要开发特色课程;围绕企业生产技术与人才需要,开展专项技术课题研,并委派骨干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同时,向企业公开培养计划、教改成果等信息资源,形成“互为开放、互相支持、资源互用、优势互补,成果互享”的校企共享机制。

最后,企业要积极参与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与管理等人才培养环节,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教学任务,把生产岗位技术要求融入课堂,使各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岗位需求,要为学校教学和技术研发提供服务和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学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校企共赢机制。

(二)What(对象)——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所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所以,深化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而且是现代职业教育具体办学模式。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培养模式,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合作的模式,是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条件进行科学论证的结果。

到底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学校或企业主导。校企合作主导的主体不同,其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都将有很大差异。如“订单”合作式培养,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成绩挂钩,毕业后合作企业择优聘用。虽然这种合作模式就业率高,就业稳定,但是从招生、教学、实习到就业,完全是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实施,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学校办学没有主动权可言,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职业院校的发展。所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三者之间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院实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机制。各区域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构建“政、行、校、企”联动的特色合作办学新模式。

(三)When(时间)——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思想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为了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深深地打上校企合作的文化烙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并完善理事会下法人制结构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成立校企合作部,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从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双师”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大幅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

1.校企互动定向培养人才

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各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目标定位,以各企业的项目任务为依据,构建各专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设置或调整专业,形成专业与企业互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互融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2.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职业院校与企业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根据各专业工学结合特点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加大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力度,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使各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符合企业岗位实际。

(四)Where(地点)——校企合作之实训教学基地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和载体,也是职业教育当中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和完成就业岗位能力训练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学校自建实训基地;二是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模式;三是政府投入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四是校企合作,学校在企业挂牌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五是校企合作投入模式,采用冠名合作方式在校内共建实训中心,或是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进驻学校实地生产。

作为企业而言,自然力求实训基地的仿真模拟教学贴近企业实际,以缩短岗位适应期。这无疑将对以上一至三点建设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加重学校办学投入、维护成本和政府财政压力。三、四点建设模式虽然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的压力,但由于实训基地在校外,对实训教学的管理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实训教学基地的最佳建设方案是第五种模式,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生产,使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培养。

(五)Who(人员)——校企合作的“双师”队伍

建立校企“双师”教师互兼互聘制度。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师到企业任职、挂职和一线锻炼的双师培养制度,每年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按照相应规定折算工作量;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派遣部分教师进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定期邀请企业名师、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和开设讲座,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授课,并提供高课酬等优厚待遇;企业建立技术骨干、管理干部承担教学任务的制度,并作为职务和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对聘请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教师给予一定报酬,形成校企联手双师教师锻炼机制。

(六)How(方法)——校企合作之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是校企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重要保障。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都要在法律约束下,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三方合作办学、教师专业职务评聘管理、学生顶岗管理等相应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按照校企合作协议,加强监督考评,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加大对校企合作企业的奖惩力度,完成较好的给予奖励,作为小的甚至不作为的进行处罚。

纵观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和激励约束制度的建设。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法律法规都是宏观层面的较多,在微观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重大顶层设计即将开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明确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责任[EB/OL].2015-8-17.

[2]查吉德.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度的调查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4).

上一篇:同级单位请示函范文下一篇:某招商局网站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