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

2024-05-11

长亭送别导学案(共6篇)

篇1: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一. 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板书: 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

迍()迍

金钏()

靥()儿

揾()

挣()揣()

蹙()眉 弃掷()淡烟暮霭()

谂()知

玉醅()

白泠()泠 罗帏()

青鸾()谨赓一绝()栖()迟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剧情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同步导学》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班级 高二()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1.元杂剧四大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

“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________________。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________________。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_____之重。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怨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

班级 高二()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二.赏析词句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________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______”;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_____________,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伤心之至(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归纳: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三.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p44--48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参考: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篇2:长亭送别导学案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长亭送别》导学案

王实甫

【学习目标】

1. 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 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学习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元杂剧

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据王力《汉语诗律学》)(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

5、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6、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7、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基若干小类,以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采用了排比手法。用了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句表情达意的手法相同?

采用了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手法相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两个典故。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

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阅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课后巩固案

1、下列四项均有错别字,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婧疏林桂住斜辉。

B、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需寄,你确休“金榜无名誓不归”。C、到京师服水土,乘程涂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D、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义,怜取眼前人。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C)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同样辛辛苦苦努力一年,有些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兴高采烈;而有些同学却并不满意,黯然销魂。

B、春节前夕,亲人和朋友从远方赶来与我们相会,那相会的月台上,有深深的期盼和破镜重圆的惊喜。

C、保定新区80岁的刘世昌王秀情老夫妇结婚六十一年来,举案齐眉,互相敬重、扶持,从未红过脸、闹过别扭。

D、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男人回了家,与妻子团聚,可春节过后,又要外出打工了,又要劳燕分飞,一别又是一年。

4、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B)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B)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6、《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D)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福和个性解放所作的斗争,并且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写出了青年反封建的胜利。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离经叛道的觉醒青年的时候,就曾经以爱读《西厢记》作为体现他们思想默契的凭证。由此可见,《西厢记》是封建社会中鼓舞青年反抗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教科书,影响深远。

其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是异常突出的。过去国外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注重人物心理的刻划,缺乏深刻的感染力量。《西厢记》的成就,却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在这部杂剧中,作者对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批判,主要通过崔莺莺的矛盾与觉醒的过程体现出来。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既鲜明,也揭示了时代与环境的制约。作品正是透过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的刻划,说明社会的黑暗与贵族小姐为摆脱封建桎梏的痛苦而真实的过程。《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也是历来为人们啧啧称道的,精采的一折。无论从表现主题或者从矛盾冲突来看,《长亭送别》都占有极重要的位臵。它紧扣着对门第婚姻的批判,是封建势力与追求个性解放、坚持自由结合的青年交战的第二个回合。《长亭送别》所叙写的,就是张生被迫与莺莺分离、上京取应时的场景。这一折,使全剧从欢乐的气氛再次走向低沉,但也为全剧增添了曲折,反过来又有力地烘托了结尾团圆的喜剧效果。从这折戏中不难看到,双方在伪装的礼节背后隐伏着激烈的对立情绪,老夫人在饯行席上虚应故事的安排与对张生的冷漠,恰与莺莺为张生被迫长期分别而产生的痛苦和关切形成鲜明对照,封建势力的残酷与罪恶,也从此获得了再次的暴露。《长亭送别》正是以其对主题与矛盾冲突的成功体现与人物心理的细致刻划,以其语言的华美精丽而成为《西厢记》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的。3.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据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二、元曲大家代表作及故事梗概

1、关汉卿《窦娥冤》

篇3:简析《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在这折戏里, 并没有跌宕曲折的戏剧情节, 它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层面做了一些探究:

第一, 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 环境的约束, 封建礼教的教养, 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的青春觉醒, 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 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假动作”。崔莺莺在爱情中的“假动作”, (1) 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她有巨大压力; (2) 说明崔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3) 说明莺莺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 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 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似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 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

第二, 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的语言艺术, 一直为古人、今人所称赞,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 也是一部好诗”, 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 又是剧的语言, 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 辞藻优美, 典雅凝练, 含蓄蕴藉,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 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 通俗明快, 自然灵活, 淋漓酣畅, 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 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 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很善长提炼城市平民, 主要是以勾栏为中心的各种人物的口语, 古今并取, 雅俗共储, 使华美与通俗和谐统一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 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 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主要表现在:

1、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 出以新意, 拓宽意境, 给人以新鲜之感。如北宋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 成了千古名句。我们说这旷远之境, 萧瑟悲凉之感大致同于范词;所不同的是意境创新了。王曲写的是一组蒙太奇式的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动态意境;不仅如此, 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离别之情, 化物境为情境, 物境同心境融而为一。

2、我们说“愁”是极难把握, 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 但在一些“大家”笔下, 往往用比喻来形容, 使审美意象物化形态具有可感性特点,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 却饶有新意, 各具特色。王实甫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 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 会使人“有音乐感的耳朵,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

3、我们说诗词尚雅, 曲语尚俗。这“曲语尚俗”实际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 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 过于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俗语入曲。这就使元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 更生动活泼, 更生活化一些。在这折戏里, 王实甫善于化用前代名作中的优美成句, 也善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隽语, 这两副笔墨交替使用, 得心应手,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借助夸张、对比, 刻画人物心理。夸张、对比, 几乎满篇全是。[滚绣球]“听得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幺篇]“昨宵今日, 清减了小腰围。”离别的折磨, 竟使莺莺消瘦得这么快!虽属极度夸张, 但人物的心态却展露无遗。[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极写莺莺泪水之多, 愁苦之重, 用的则是比喻夸张手法。

篇4:《长亭送别》导学创意

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如下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长亭送别》被安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前一篇元杂剧《窦娥冤》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戏曲的特点,重点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品味戏曲多用口语,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词曲有相通之处,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曲子,把握意思,想象曲子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的细腻情感,感受莺莺形象,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疑点]

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净、丑”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通读原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分难舍的微妙心理。同时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体会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戏剧冲突是难点也是疑点。

[自主学习过程]

阅读的本质是使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自我的提升,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构造作品意义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去品味、赏读、感悟,教师在阅读及教学中只能起组织、引导的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和体验。依据“教基于学”的原则,本课拟采取以下步骤,来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一)导入,调氛围

说到离别,可以说这种感情最难书写,但也最为动人。

你看,南朝江淹这样写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唐代诗人李商隐这样写离别:想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宋代词人柳永这样写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使那堪冷落清秋节。

现代诗人徐志摩这样写离别: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那么,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篇作品历来被称之为离愁别恨之绝唱,它就是元杂剧压卷之作《两厢记》里的《长亭送别》。

(二)默读,知背景

请学生朗读课文下面注释①中的故事情节简介,了解背景。……

(三)导读,明内容

由于作品比较长,又是古曲,为了便于学生快速理解,老师可以用莺莺的口吻写串词,学生按要求齐读曲子。

昨日母亲逼,今日张郎去,长亭路上行,泪染霜林红。(师)《端正好》

离别路上走,光阴贵如金,愿骏马能驻足,望时光停留。(齐)《滚锈球》

离别心情烦,无心巧妆扮,即将到长亭,泪啼淋如雨。(齐)《叨叨令》

长亭已来到,酒席已摆好,望亭外黄叶纷飞,看亭内张生蹙眉(男)《脱布衫》(女)《小梁州》

平日里美酒佳肴,今个里没滋没味,怨母亲逼迫紧,恨世俗不相容(男)《快活三》(女)《朝天子》

离别宴散去,母亲上车里,长老也识趣,只剩下我和你,满腹知心话,向你说究理。(齐)《耍孩儿》

旅途人劳累,身体最宝贵,我不在身旁,愿你当珍重。(女)《五煞》

今日分别后,何时是归期,此情向谁诉,此心谁人知。(男)《四煞》

最最知心话,等到最后提,前途未可知,愿你记心里。(齐)《二煞》

张郎人已去,我还在原地,遥望你身影,消失暮蔼里。(齐)《一煞》《收尾》

(四)自读,析形象

放声自由朗读这折戏曲,体会莺莺与张生分别是的细腻感情和她的性格特点。

1.运用诵读技巧来帮助自己理解。

这折戏曲的基调是感伤哀婉的,诵读时注意节奏的停顿、重音、急缓等技巧。以【端正好】一曲为例:

读好停顿

①一般停顿。一是语法停顿,注意逗号,句号,问号的时间间隔。二是逻辑停顿,注意句节间的短暂停顿。

②句断意连。这是用气上是技巧,也是个别句子间的表意要求。就说诵读中两个句子虽然断了,但读时却要读出意义的照应。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③读好重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句子中的词语需要重读,发音时吐字要有力量。如“染”、“醉”、“离人泪”。

2.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莺莺形象。

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请中心发言人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1)情节划分

本来《长亭送别》就讲莺莺一送别一件事,但作者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莺莺惜别之情。又分多个场景逐一叙写,先从送别途中写起,写到_____,然后是_____,直到最后_____。

明确: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赏析莺莺离别时细腻情感

明确:痛——恨——忧——念

送别路上三支曲《端正好》《滚锈球》《叨叨令》表现了莺莺因离别而生的痛苦心情;离别宴上,有对张生的依恋,表现在《上小楼》,有对母亲强行折散二人的怨恨之情,主要表现在《朝天子》;临别叮嘱时,有对张生的关心,主要表现在《五煞》,有以二人前途的担忧,主要表现在《二煞》;最后,张生远去莺目送,一种强烈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表现在《一煞》《收尾》。

(3)分析性格

明确:这一折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她也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很,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很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五)品读,悟美点

静心默读这首词。要求从一个侧面(遣词造句,人物形象,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说说它的美妙之处。

1.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

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凭借联想和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

交流示例?摇【一煞】莺莺情泪汪汪,怅然痴立,泪眼所见,暮霭渐起,如烟似雾,夕阳西下,古道苍茫,秋风萧瑟,禾黍飘摇,心上人骑着骏马渐行渐远,由清晰到模糊,直至变成小黑点最后消失,心儿也随着他远去。许久许久,莺莺还站在那儿纹丝不动,忽然一声骏马的嘶叫声将她惊醒,翘首远望,只有一片疏林,根本看不见张生的身影。

本曲就把莺莺恋恋不舍的思念之情和那时那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2.人物美——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

从戏曲中的人物众多,就你最喜欢的人谈一谈理由。

示例 张生钟情之美:结合全戏可以看出张生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浦东路”,可见他对莺莺是一见钟情,矢志不渝。课文中也有借莺莺之口交代张生之情。【脱布衫】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3.修辞美——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引用,反复等

曲词中充分运用修辞格,可以说比比皆是,试着找一只曲子做点分析。

示例 【朝天子】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运用夸张、比喻、拟人,以厌酒来表现莺莺愁苦至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既是引用诗句,而本身诗句又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莺莺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

4.音韵美——叠字、押韵、衬字、儿化音等

本折戏曲读来给人“满口余香”之感,试从遣词造句上做点分析。

示例 【叨叨令】叠字:煎煎熬熬、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栖栖遑遑。押韵:媚、睡、泪。衬字:兀的不、也么哥。儿化:车儿、马儿、花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这支曲子读起来就给人音韵的回环流转,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尽情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有忠于爱情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有的“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反思与强化】

1.课外阅读《西厢记》全剧,进一步体会王实甫的艺术风格。

2.与《窦娥冤》比较,写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作者单位:重庆开县临江中学。

篇5:送别诗导学案

【高考透视】近几年高考出现的送别诗有:

2013年天津卷(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江西卷(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福建卷(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

2012年江西卷(秦观《江城子》)、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天津卷(司空曙《峡口送友人 》与雍陶《送蜀客》)对比阅读)、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2008年重庆卷(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2006年湖北卷(韩琮《暮春浐水送别》和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比较阅读)安徽卷(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等。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导语设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唐诗三百首》开篇便是《送兄》,离别诗的重要可见一斑。而宋朝又是词人迭出,《雨霖铃》更是以离别为题的名作。从古至今,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知识梳理】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或“送别”等字眼。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1.送别诗的常用意象:

⑴空间: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灞陵亭、柳岸、西楼、南浦; ⑵时间:黄昏、月夜、秋天;

⑶景物: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⑷歌曲: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折杨柳(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A折柳赠别 典型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踏莎行》

解说: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B挥泪泣别

典型诗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呤》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蝶恋花》

解说: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C借月咏别

典型诗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解说:月亮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具有柔美的特性。月光笼罩在夜幕下,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宁静安详、朦胧柔和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另:月亮的别称玉盘、玉兔、玉壶、玉魄、婵娟、嫦娥、蟾宫、冰轮、皓魄、桂魄、金镜、丹桂、素娥等

D芳草惜别 典型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解说: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

E把酒饯别

典型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李白《送殷淑》

解说: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F唱歌送别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离别诗表达的情感

送别诗有着浓重的情感,或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依依不舍之情。如杜牧的《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另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②祝愿劝慰之意。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实话语中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

③借送别言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④孤寂惆怅之心,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⑤身世命运之感。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3.常用手法

A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B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C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D想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2012年江苏卷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

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如2013福建卷: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E修辞:比喻、拟人、烘托、反衬、对比

精讲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与《双调•沉醉东风》以练习形式解决,再以高考真题及《早读晚练》资料练习巩固。

《送沈子福归江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诗歌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鉴赏本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探究、融会贯通、以点带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珍视珍贵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难点:艺术手法的赏析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感情铺垫:课前播放《送别》一曲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从古至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的一件事,“离别”也是历代诗歌永久的主题,然而由于时代、诗人的个性和经历有所不同,送别诗往往内容各异、情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近王维,去感受他那份离别深情。

二、初读感知

(1)一读正字音 罟(ɡǔ)师 临圻(qí)(2)二读读情感

三、赏析诗歌内容与情感

问题

(一):请同学们运用敏锐的视觉,找出诗中寓意离别的意象.1、杨柳

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依依惜别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折杨柳》 唐代典故:灞桥折柳。

现代歌坛李叔同的《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2、渡头——送别之地

问题

(二):除了 “杨柳”、“渡头”这些比较典型地表示离别的意象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品到离别的意味呢?

“行客”、“罟师”、“临圻”

深入:“行客稀”的“稀”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渡头非常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小结:概括前两句诗的诗意——写了送别之景,可概括为“别景凄凄”;那么按照诗歌一般的章法,前两句写景,那么后两句抒情。下面我们继续看诗歌的后两句是如何抒情的。

问题

(三):“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诗转化为一段描述文字.并体会文字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一样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弥漫于大江南北,跟随你一同归去吧!

(依依不舍、依恋;可概括为“别情依依”)

四、深入探究

(一)分析讨论:在末尾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写送别之情?这样写有什么独特的效果?请简要地分析.(1)手法:比喻、化虚为实、以景喻情

(2)把抽象无形的相思比喻为具体有形可感的春色,(3)形象生动且境界浑然辽阔,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使得此诗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作用/效果/好处 =(2)+(3)

(二)举一反三

请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讨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提示:

(1)都是写愁的高手.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

(2)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春水;秦观将愁化作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将愁装上了车(3)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意境完整。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比较几首留别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特殊用意。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3、体会诗人运用夸张、想象和传说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风。【教学过程】

一、比较留别诗,明确《梦》诗的特殊用意。

1、李白一生写过不少留别诗,除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著名的还有《赠汪伦》和《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等。与《梦》诗比较,你能说出它们和《梦》诗在构思上的不同之处吗?。

明确:《赠》诗表达的是朋友之情无比深厚;《金》诗表达了浓浓的朋友情怀和依依不舍之情;而《梦》诗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阅读诗歌的最后一段,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的用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实而大胆地表露了这一想法。

(全班齐读并背诵

明确: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4、回头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独独选择了梦游诗呢?难道诗人的不事权贵之志与梦游过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明确:梦游中,诗人塑造了由静美→壮美→奇美的景象,而这些景象恰恰是人间少有或没有,只有梦境和仙境才具有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

三、体会诗人运用夸张、想象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风。

1、阅读下面4首诗,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经过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3、课文朗读。要求通过朗诵和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四、作业

1、收集有关李白诗歌的名句,熟记并体会其含义。

2、背诵全诗、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把握情感脉络,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3.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从文章的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要引导学生细加体会。

●解决办法

1.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以及该诗的背景材料。2.加强诵读指导,强化诵读,在诵读中反复体悟。3.适当讨论,老师精要点拨。●学生活动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

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

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们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2.艺术上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极度夸张。

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三、讨论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梦游”?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主体是写“梦游”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见附录)等,而这一首确实写得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如此“留别”,确实非同一般。

四、引申、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从思想内容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先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归纳。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的精神。写出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展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眷念民众,欲离还顾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内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1.这首词开头写景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借景抒情,通过写梦中回到汴京,各个敌营里接连响起了号角声,一片沦落衰败的景象,表达对沦陷区的感伤和怀念之情。

2.“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

答:北宋沦亡,金人肆意侵略,乡村野兽横行,一片荒凉之景。3.请分析出上下片所抒发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答: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表达了作者刚正不一,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7分)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①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②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①阁着:含着。②痛煞煞:痛苦到了极点。

(1)请说出“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一句的含义。(3分)

(2)本曲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离别的主题的?试举例说明。(4分)

参考:(1)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1分);“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1分);整句话大意是眼下虽然近在咫尺,但马上就要分别,让人悲痛不已。(1分)

(2)动作描写,如“执着钱行杯”;神态描写,如“阁着离别泪”;语言描写,如“道得保重将息”;心理描写,如“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与“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的矛盾心理。(4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

【拓展练习】

1.(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2.(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⑵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

⑵(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20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篇6: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2016高二语文选修之古代诗歌欣赏学案

第二课时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赋得暮雨送李胄⑴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谢亭送别⑴ 许浑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⒋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⒌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欢聚离散皆是缘

---------赠友送别诗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高考链接(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整体感知

三、常见的思想内容

⒈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⒉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⒊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⒋以别为名的感慨。综合型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几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1)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堪称妙喻。(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⑴“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你的理解。

①“红叶青山”景色艳丽,这是借美好的春色来反衬别离之悲,从而使离别愈见其悲。(点明反衬手法1分,阐述2分)

⑵根据末联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末联景色凄暗迷茫(1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2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思念故乡之情(2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5分)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上一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