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歌词

2024-04-22

”送别“歌词(精选14篇)

篇1:”送别“歌词

  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情欢 今宵别梦寒

  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余聚 惟有别离多

  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情欢 今宵别梦寒

  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余聚 惟有别离多

篇2:”送别“歌词

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

1、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2、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二、歌曲:朋友

歌手:周华健

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什么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

会回首

终有梦

终有你 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声情 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三、对友谊的理解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没有朋友,世界就不可爱。

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朋友是有困难的时候出来拉你一把的人

是你有烦恼耐心听你说你所有心事的人

是你人生得意的时候真心为你高兴的人

是你走错路的时候指给你引路的人

是你一生的财富 ——记住

财富不是你一生的朋友 而朋友才是你一生的财富

友善地对你,教你健康上进,为你前途命运着想,与你共苦享甘,平静的日子里,他好象不存在,有事时,他第一个来到你的身边!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因为我有这样的朋友!

四、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

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易·系辞》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 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

——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应该是给他人好处,而不是向他人索取。这种友谊最为可靠。

——修昔底斯

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

——(日本)池田大作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只有不断结识新的朋友,旅程才不会孤单。——《学会交际》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美〕萧伯纳

不知其人,视其友 □李宏林

《史记》中有许多话堪称千古名言,“不知其人视其友”即为其中之一。后来我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这句话最初其实是孔子说的,司马迁只是在《张释之冯唐列传》中予以引用。

“不知其人视其友”,大意是说,如果你不了解某个人,只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便知分晓。这句话可谓精辟。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是由其志趣爱好决定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朋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交友者的思想品德以及处世为人准则。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不结交朋友。但是,有一些人结交朋友,却不是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或高尚的情趣。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许多贪官纷纷落马。这些贪官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身后都有一大帮“朋友”。这些“朋友”往往是出手大方、一掷千金的“慷慨之士”,当然,一般也少不了年轻美貌的“红颜知己”。这些原本受人尊敬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沦落为人民的罪人,这些“朋友”可谓“功”不可没。他们或充当行贿者,或充当贪官以权谋私的帮凶,他们与贪官沆瀣一气,共同上演着一幕幕权钱交易的贪腐丑剧。等到贪官东窗事发,那些昔日的“朋友”顿作“鸟兽散”,他们谁也不会再把已沦为阶下囚的贪官当作朋友了。不择手段地谋取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利益,是贪官及其“朋友”们共同的“志趣爱好”,也正因为此,他们才成了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的“朋友”。

朋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可以使交友者逐步改掉自身缺点和不足;经常与品德低下的人厮混,会使交友者尚存的良知泯灭。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因此,交友必须有原则。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多交一些品格高尚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多交一些富有学识的朋友,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多交一些敢于批评自己的朋友,以纠正自己的错误。对“道不同”者,坚决“不相为谋”!交友不可不慎!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拉法特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莎士比亚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

——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先生,人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塞.约翰逊,英国作家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马克思,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最长的友谊最能给人以欢乐。更何况还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在一起共过很多

患难的人,其友谊才称得上牢不可破。”

——西塞罗,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你的敌人和朋友携手合作,才能伤你的心。敌人大肆诽谤你,朋友赶忙传给你听。——马克·吐温

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西塞罗

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

如果朋友是盲人,我就从侧面看他。——儒贝尔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

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戴高乐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培根

对于聪明人来说,劝告是多余的;对于愚昧人来说,劝告是不够的。——莫里哀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马克思

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应该是给他人好处,而不是向他人索取。这种友谊最为可靠。——修昔底斯

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费尔巴哈

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泰戈尔

如果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够再使它恢复。——《五卷书》

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萨迪

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五卷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友谊往往是由一种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结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斯特林堡

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空茨凯维支

友谊是慷慨、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薄伽丘

保持友谊的最好办法就是任何事情也不假手于他,同时也不借钱给他。——保罗

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池田大作

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泰戈尔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况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易·系辞》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贾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不知其人,视其友。——司马迁

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贾岛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皮日休

百年心如同,谁限河南北? ——姚合恩情须学水长流。——鱼玄机

浅近轻浮莫与交。——贯林

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孟郊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

人生交结在终始,莫以开沉中路分。——贺兰进明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李成用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韩愈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王昌龄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相知在急难,独处亦何益。——李白

交友投分,切磨箴视。——周兴嗣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刘义庆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范晔

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鲍照

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王通

恶人相远离,善者近相知。——王梵志

真正的友情,是一棵成长缓慢的植物。

——〔美〕华盛顿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只有不断结识新的朋友,旅程才不会孤单。

——《学会交际》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美〕爱因斯坦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美〕萧伯纳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

生死之交,其贵无比。

朋友的情深,刀子砍不断。

衣服新的好,朋友老的好。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没有朋友,世界就不可爱。

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

歌曲:朋友 歌手:周华健

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什么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

会回首

终有梦

终有你 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声情 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朋友是有困难的时候出来拉你一把的人

是你有烦恼耐心听你说你所有心事的人

是你人生得意的时候真心为你高兴的人

是你走错路的时候指给你引路的人 是你一生的财富

记住

财富不是你一生的朋友 而朋友才是你一生的财富

篇3:”送别“歌词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 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 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2006) 。系统功能语言学通过描述语言使用及语言功能对语言系统进行阐释, 在研究语言发展、社会和语言的关系、语言教学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作用。本文将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的角度, 对李叔同所作《送别》及其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2 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

韩礼德认为, 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及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2006) 。经验功能是概念功能的一种, 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中各种经历的表述, 这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十种“过程”, 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黄国文, 2006) 。根据及物性系统, 人类的经验可分为六种不同的语义过程:

(1) 物质过程 (mental process) 是指进行某个事件的过程, 此过程一般由表示动态动作的动词来表述, 如run、make等。物质过程常常有两个参与者, 即动作的施为者和收受者。

(2)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用于表述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常见的心理过程动词有“喜欢”、“认为”等。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参与者, 即感觉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3) 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表明某事物和另一事物关系或性质特点。关系过程包含归属型关系过程和识别型关系过程。归属型关系过程描述某个实体具有的属性, 其包含两个参与者, 分别为载体和属性;识别型关系过程表示两个实体间的统一性, 也包含两个参与者:标记和价值, 或识别者和被识别者。

(4) 行为过程 (behavioral process) 指诸如呼吸、咳嗽、做梦等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 介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 并将纯心理过程和它所表现出的外部身体特征区别开来。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行为者, 且行为者通常为人。

(5)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 表述与语言相关的动作, 参与者通常包括讲话人、听话人和讲话内容。在言语过程中常见的动词有talk、tell等。

(6) 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 表示某物 (或人) 存在。存在过程中最常见词汇是做形式主语的there, 但there不表达任何经验功能, 常见动词有be、exist等等。存在过程中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3《送别》原词及其及物性分析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其歌词共分三段, 节奏流畅, 韵律自然, 且词句富含意象, 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审美价值。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角度来看, 《送别》歌词的及物性分析如下: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存在过程)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物质过程, 存在过程)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物质过程)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物质过程)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存在过程)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言语过程, 心理过程)

首句“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是存在过程, 其中“长亭外, 古道边”是环境成分, “芳草”即存在物。首句描绘了“送别”这一主题的外部环境。第二句“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含两个过程, 即物质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 “晚风拂柳”为物质过程, “晚风”是动作者, “柳”是动作的目标;后半句则是存在过程。前两句构成第一段, 通过两个存在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 突出了送别的环境, 渲染了离别的场景:晚风轻拂柳枝, 残笛伴随着夕阳西下, 远处碧草连天, 夕阳西落处山势连绵。整体来看, 第一段虽是客观描写, 但自然环境中的客观事物化作送别的意象, 蕴含离别的感伤。第三句是物质过程, “天之涯, 地之角”交代了环境, 但此环境是意象而并非实景, 而后半句中“知交”为动作者, “半零落”是过程。此句是作者在离别之际发出的感慨。由此可见, 知交散落天涯地角, 作者所要表达的并非只是送别友人的离情别绪, 更想抒发的是内心的惆怅与寂寞。第四句包含两个物质过程:在第一个物质过程中, 表示过程的动作是“尽余欢”;在第二个物质过程中, 表示过程的动作是“别梦寒”。“一觚浊酒”和“今宵”则分别是这两个物质过程的方式环境成分和时间环境成分。“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收束第二段, 前一句写对送别时相聚之欢的珍惜, 后一句预想别后的凄凉。相对于第一段的客观环境描写, 第二段更加侧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 是全词的高潮部分。词的第五句照应开篇, 是对第一句的重复, 仍是存在过程, 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 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词的最后一句由两个过程组成, 即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问君此去几时来”是言语过程, 讲话者是作者本人, 即送别朋友的人, 受话者是“君”, 即朋友, 而讲话内容则是“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是心理过程, 这一小句同样是前一言语过程中讲话内容的一部分, 却也独立涵盖了一个心理过程“徘徊”。临近离别, 作者不禁询问朋友何时才能归来重聚, 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4《送别》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Bidding Farewell

Outside the long corridor, along the ancient road, the green grass seemed to connect with the sky. (relational process)

Under the gentle night breeze, swung the willows and resonated the melancholic melody from an old flute, whilst the descending sun illuminated mountains by mountain. (existential process)

At the edge of the sky and the corner of the land, the friends in hearts have gone their separate ways. (material process)

If only we had a bottle of distilled wine to celebrate the rare reunion;then it wouldn't be so cold tonight. (mental process)

Outside the long corridor, along the ancient road, the green grass seemed to connect with the sky. (relational process)

To ask my friend, "When will you be back after we part ways this time?" (verbal proces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drop by when you are here again. (mental process)

(吴瑾译)

译文首句是一个关系过程, 且为环境式关系过程。其中, 实体是“the green grass”。译文旨在突出实体“the green grass”和环境“the sky”的关系, 即碧绿的芳草与天相连。此外, 译者还使用了“outside the long corridor”和“along the ancient road”两个介词短语来展现空间环境。虽与原文的存在过程不同, 但在意境的描绘上, 译文与原文相吻合, 使得译文在开篇便呈现出了送别的环境特征。译文第二句为存在过程, 存在物为“the willows”、“the melody”以及“the sun”。很明显, 原文中有一个物质过程“晚风拂柳”, 而在译文中, 译者将此处译为存在过程“Under the gentle night breeze, swung the willows”, 意在使译文在形式上更加统一, 通顺流畅, 在结构上更加紧密。第三句, 译者选择了与原文相符的物质过程。其中, 将动作者“知交”译作“friends in heart”, 物质过程“半零落”译作“have gone their separate ways”, 保留了原文伤感别离的基调。接下来一句, 原文仍为物质过程, 而在译作中, 译者选用心理过程, 以“if only…”起领全句, 使译文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恰当地体现了原作者离别的心境。照应原文, 译文第五句仍是对第一句的重复, 意在突出渲染氛围。词的最后一句, 原文包含两个过程, 即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在译文中, 译者将最后一句分译为两句, 且译文的最后两句分别与原作的两个过程相对应。“问君此去几时来”一句, 译文中采取了直接引用的方式进行翻译, 突显了作者还未送行便急于知道友人归期的急切心情。后一句译文对应原文, 使用祈使句表达珍惜友人, 不忍别离的伤感之情。

5 结语

本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 分析了《送别》歌词汉英版本的及物性, 并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及物性评析译文。通过对比发现, 汉英语篇中及物性的分布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翻译实践中准确把握原文及物性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的角度出发, 为今后的翻译实践, 特别是文学体裁的翻译提供了借鉴。

摘要:及物性理论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韩礼德经验功能这一角度出发, 对李叔同所作《送别》及其英文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 以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分析对于翻译的作用。

关键词:及物性,经验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Limited., 2000.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忠华.英汉互译过程中及物性的变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4) :99-102.

[5]吴瑾.李叔同《送别》歌词中英对照[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3-02/05/content_278954 74.htm

篇4:送别一匹马

在牧马人的身后,它背上驮着沉重的物什,只顾低着头认路,一步夯实一步,不敢有半点闪失。它在队伍庞大的马帮中,身躯很不出众,甚至体格瘦小软弱,仿若一个多病的少年。它还很年轻,步态却十分缓慢。在那些膘肥健壮的马们蹄声响远之后,它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抬头望它们一眼的意思。雨,细得像盐粒,一路散落。它或许知道前面的路更危险,但它并没有表现得太着急。牧马人很着急,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等等它。直到所有的马匹都已翻过窄小的山脊,它仍不紧不慢地跟在牧马人身后。而前面那些驮着重物的马匹,早已在牧马人的吆喝声中开始跪在安全的山地等候了。

天色渐晚,我注意到牧马人从前面绕到了它的后面。也就是说,牧马人不再等候它,而是要护着它赶路。前面的路的确越来越险,且蜿蜒向上,乱石遍布,荆棘丛生,距离那个窄小的山脊还有五公里。它因此走得更慢了,每迈出一小步都非常吃力,好几次被蹄下圆滑的石头绊得踉踉跄跄,若没有牧马人的护送,它必定栽倒雨中。是什么原因让牧马人对一匹马如此不放心呢?

靠近些,再观察,此时的牧马人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动作。她用手掌不时在马身上左拍右打,从头部到屁股,听得出,她特别揪心与用力,嘴里分明在对它说着什么。难道她是嫌它走得太慢了吗?每次牧马人在拍打它的时候,它就稳稳地停在那儿,头埋得低低的,鼻腔里不时放着响鼻,那一条漂亮的马尾在风中温顺地摇摆着。看样子,它特别享受牧马人对它舒服的拍打。

雨一直下。眼看,就要穿越山脊了。这个危险的山脊平时只能通过一个人,因此有人称它鬼门关。山脊的左边是黑乎乎的悬崖,右边是倾斜向下的山坡。坡底下就是来往的牲畜和牧人喜欢打盹的山地。在这里,山地的存在貌似长途跋涉中出现的一个加油站。再前面,就是一条笔直宽敞连接县城的水泥路。那些蹲在山地的马匹已经等得不太耐烦,它们有的倾身站起来,不时地朝山脊观望。牧马人还没出现。即使没有听见牧马人的吆喝,它们也不会轻易走出牧马人的视线。牧马人从不担心自己的马会走失。这是马与牧马人之间的潜规则,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美好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呢喃,一句长调,他们都能彼此相通所有的情感,他们的关系甚至可以超越父母与子女。

虽然一路同行了几十里山路,但因为窸窸窣窣的雨,我始终没看清牧马人的脸。跟在马与牧马人身后,

仿佛感觉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值得信赖的向导。与此同时,我便产生了一个愿望,想好好看看那匹马的眼睛。在我跻身往前实现这一愿望的时候,不妙的事情发生了。一匹马,牧马人,我,三者一起通过山脊的瞬间,那匹马突然前蹄失重,踉跄着身子,轰然一声,向山坡下翻滚而去。它是突然看见生活平坦的希望了吗?随马而去的还有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哀嚎。牧马人尖叫的同时,颤抖着身子,双脚发软,跪倒在地,继而不顾一切地向它扑去。马背上的罐头,滚得漫山遍地。我失魂落魄地向山坡下赶去,牧马人将头紧紧地和马的脸相拥着。她不停的抽泣声,一声悲过一声,声声恸心。雨丝落入静空,依然看不见她的脸,更看不清马的眼睛。

所有的马匹都在不远的地方齐整地站了起来,它们的表情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一个个像犯了错误的孩子,耷拉着脑袋,一步步向牧马人靠拢过来。这时牧马人猛一甩头,大声地吆喝了一声,忽然又将头贴回马脸上,放声痛哭。那些马匹在她的吆喝声中,纷纷调转方向,朝着墨脱永不回头地飞奔而去。

不知过了多久,牧马人站起身,看了我一眼,拉开步子,朝着她的马匹一路疯追。几乎只在眨眼之间,她留给我一张血肉模糊的脸。雨水打湿的记忆,还有她身披蓑衣般的氆氇,头顶旧式的红军帽。我蹲下身,看马的眼睛。哪知它已经闭上双眼。我端了它的脸,左看,右看,越看心里越发慌。我看见一条软软的蚂蟥从马的眼睛里游出来。再看它的背、腿、肚皮,蘑菇一样的小包块不是一个一个长的,是一茬一茬冒出来的,似一朵朵猩红的毒花。我站起身,突然明白了什么,它一路缓慢的真正原因,是周身不断被蚂蟥侵袭的缠绵与困扰。再想想那个牧马人的脸,蚂蟥其实早已钻进她的肉身,她只顾替自己的马一路拍打蚂蟥,忘了顾及自己的疼痛。一匹马的死去,将让她在这个全国至今唯一不通公路的小县城,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还有长时间的伤悲……

在通往墨脱的路上,送别一匹马之后,天空以黑暗的方式彻底谢幕。人生的每段路,其实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只要你坚持向前走,不要徒劳地停下来,哪怕走得缓慢一些,也是一种淡定的从容!

篇5:”送别“歌词

送别友人

作者:姚合朝代:唐体裁:七律 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摘花浸酒春愁尽,

烧竹煎茶夜卧迟。泉落林梢多碎滴,松生石底足旁枝。

篇6:”送别“歌词

送别

作者:吴琪  朝代:清  体裁:五律   雪意满芳洲,苍山引去舟。

霜风醒客梦,笳月起边愁。

万里从军急,孤身倚剑游。

篇7:”送别“歌词

送别

作者:杨凝朝代:唐 春愁不尽别愁来,旧泪犹长新泪催。

篇8:”送别“歌词

在这繁富的送别歌赋中, 有情人晶莹的泪水,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有朋友的眷眷劝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有母亲手中的温情, 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情真意切者;有如“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愁肠百转者;更有“蜡烛有泪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之缠绵悱恻者。我们就以唐诗宋词为例谈一谈它们共同的特点。

一、大都即景抒情,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借景言情, 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艺术手法之一, 送别诗也往往如此。

1. 在离别之前用周围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 使得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让景与心境化二为一,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在诗的开头用依依袅袅的柳丝营造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在离别之后用诗化的景来烘托离别的情绪和难以割舍的情愫。

例如王勃的《江亭夜送别》:“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 环顾离亭, 离亭是寂寞的;仰望江月, 江月是凄凉的;远眺江山, 江山是无奈的, 由此不禁感怀万千, 怅然若失。作者正是用眼前的景色, 表达了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和凄凉寂寞之情, 寓情于景, 景中见情。

3. 用乐景衬托离别的伤感。离别本身就是伤感的, 而很多诗人为更能烘托和渲染这份离情, 往往用优美的景色来衬托无比伤感的心情。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老水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诗的第二句谢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的景色, 时值深秋, 两岸青山, 霜林尽染, 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色彩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地反衬。景色越美, 越显出欢聚的可恋, 别离的怅恨。正是“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倍增其乐” (《姜斋诗话》) 。

二、送别诗的意象多是凄清的夜月、飘拂的杨柳和远流的江水

试看下列诗句:

1.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2.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故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3.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袅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5.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州送别》)

6.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 荆吴相接山水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十四之江东》)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 在那凄清的月夜, 作者仰望夜空看那寂寞而孤独的月, 对远去的亲朋的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与友人异地相隔, 共睹一轮明月或让月来洞察自己的心, 或让那清辉捎去自己的思念。在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借杨柳传达那无限的留恋之情, 让那多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 挽留远去的亲人或朋友的心。而远流的江水则更体现出诗人的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奔逝的流水似乎载着对亲朋的思念追随而去。

三、送别诗的地点大都在长亭、渡口或江边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 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如“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又如“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 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 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 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 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 我们才算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优美的词句中蕴涵的深沉魅力。

摘要:别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 更是使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别离之情就成了重要的主题。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类诗所表现的送行者的“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不由让人潸然泪下。而这些都是诗人有意或无意借营造氛围创设的。

篇9:杨柳与送别

首先,根据杨柳的形态特征,取其象征意义。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依依”,形容柳枝柔弱,缠绵低垂,借以形容留恋,依依不舍。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人们常说柳叶像离别人的愁苦眉目,还有那柳丝更像离别人的愁苦心肠,最能表达分别时的伤心。

唐代诗人刘禹锡诗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杨柳树大都种在大路旁,缠绵的柳枝,轻盈的柳絮,在风中欲飞欲舞,在雨中如烟如雾,似情意缠绵,似频频挥手告别,故而送别人随手折下一枝,借以表达依依难舍的感情。唐代诗人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意指因为别时折柳相赠的人太多了,柳树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对此,白居易竟然发出了“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的呼告。可见,唐代折柳相赠的习俗已十分盛行。同时,折柳的“柳”同挽留的“留”字谐音,表面上是“折柳”,实际上是想“挽留”。这是谐音双关的修辞在诗歌中的常见用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何须怨杨柳”即何必吹奏哀怨的“折杨柳”的曲子,把无辜的杨柳树埋怨。句中的“杨柳”(注:全名“折杨柳”),是一种乐曲名,这种曲调易引起对折柳赠别场面的回忆,更会触动离乡在外的游子的情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句中的“闻折柳”,亦即晚上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乐曲声,哪有离乡在外的游子不会触动思念故乡亲人的心情啊!

篇10:”送别“歌词

送别

作者:范云  朝代:南北 东风柳线长,

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

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

但恐鬓将霜。

空怀白首约,

篇11:”送别“歌词

送别,送别鱼玄机,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 -诗词大全

送别

作者:鱼玄机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秦楼几夜惬心期,不料仙郎有别离。

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盏野蛾飞。

篇12:”送别“歌词

送别

作者:郎士元朝代:唐体裁:七绝 穆陵关上秋云起,安陆城边远行子。

篇13:简析《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在这折戏里, 并没有跌宕曲折的戏剧情节, 它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层面做了一些探究:

第一, 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 环境的约束, 封建礼教的教养, 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的青春觉醒, 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 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假动作”。崔莺莺在爱情中的“假动作”, (1) 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她有巨大压力; (2) 说明崔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3) 说明莺莺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 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 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似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 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

第二, 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的语言艺术, 一直为古人、今人所称赞,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 也是一部好诗”, 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 又是剧的语言, 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 辞藻优美, 典雅凝练, 含蓄蕴藉,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 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 通俗明快, 自然灵活, 淋漓酣畅, 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 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 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很善长提炼城市平民, 主要是以勾栏为中心的各种人物的口语, 古今并取, 雅俗共储, 使华美与通俗和谐统一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 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 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主要表现在:

1、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 出以新意, 拓宽意境, 给人以新鲜之感。如北宋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 成了千古名句。我们说这旷远之境, 萧瑟悲凉之感大致同于范词;所不同的是意境创新了。王曲写的是一组蒙太奇式的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动态意境;不仅如此, 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离别之情, 化物境为情境, 物境同心境融而为一。

2、我们说“愁”是极难把握, 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 但在一些“大家”笔下, 往往用比喻来形容, 使审美意象物化形态具有可感性特点,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 却饶有新意, 各具特色。王实甫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 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 会使人“有音乐感的耳朵,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

3、我们说诗词尚雅, 曲语尚俗。这“曲语尚俗”实际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 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 过于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俗语入曲。这就使元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 更生动活泼, 更生活化一些。在这折戏里, 王实甫善于化用前代名作中的优美成句, 也善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隽语, 这两副笔墨交替使用, 得心应手,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借助夸张、对比, 刻画人物心理。夸张、对比, 几乎满篇全是。[滚绣球]“听得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幺篇]“昨宵今日, 清减了小腰围。”离别的折磨, 竟使莺莺消瘦得这么快!虽属极度夸张, 但人物的心态却展露无遗。[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极写莺莺泪水之多, 愁苦之重, 用的则是比喻夸张手法。

篇14:送别叶利钦

莫斯科当地时间2007年4月23日15时45分,前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因心脏病突发在中央临床医院突然去世,从而走完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传奇经历

1955年,叶利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叶利钦以令人吃惊的速度熟练掌握了12种建筑业的技能。1963年,32岁的叶利钦出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建筑联合企业总工程师和总经理,是当时最年轻的领导之一。技术管理领域的出色表现,成为其日后在政界升迁的坚定基石。

1976年,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叶利钦,任命叶利钦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1985年,叶利钦出任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主管建筑的中央书记。同年12月25日,叶利钦当上了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7年9月,由于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及其后一段时间内措辞激烈,叶利钦被指“在政治上犯了错误”,重要职务被一一解除。

1988年,苏共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叶利钦迎来了东山再起的绝佳时机。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1996年,叶利钦再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任命弗拉基米尔·普京为代总统。

风云“8·19”。开启新时代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曾经创造了无数光辉业绩。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大量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在新形势的冲击下全面爆发。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以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为指导,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苏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同时放松了对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1991年8月19日,因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施政方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因“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能履行总统职责”,从8月19日起在苏联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这就是著名的“8·19事件”。

“8·19事件”爆发后,叶利钦紧急召集会议,采取措施应对以亚纳耶夫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通过精心实施一系列措施,叶利钦一举全面战胜了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着,叶利钦又迅即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重大措施:接管苏共中央的大约80个部门机构;12月8日,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同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叶利钦在上述重大事件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重大作用,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带领俄罗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制度中向前迈进。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叶利钦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新俄罗斯之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当然继承国。从1991年到1999年的9年的时光里,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强力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全面和激进的改革。

在政治上,原苏联一党垄断、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政治模式不复存在,以总统制、议会民主制、多党制和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得以确立。俄罗斯《消息报》发表评论指出:“叶利钦在一个从不知民主为何物的国家创立了民主制度”。从总体上说,这是政治体制的一个质的飞跃,是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叶利钦在很多方面实行总统集权制,往往带有总统独裁的性质。叶利钦的集权做法引起当时议会民主派的强烈不满,“两宫”(克里姆林宫和议会所在地白宫)之争愈演愈烈。1993年,为打击议会反对派,叶利钦不惜兵戎相见,炮打“白宫”,逮捕了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阿恰洛夫、杜纳耶夫等反对派重要人物。议会民主派失败后,俄罗斯进行了新议会选举,以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确认俄罗斯国家体制为总统制,赋予总统广泛的权力。

同时,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治也体现出了激烈动荡、不甚成熟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据统计,叶利钦在8年里总共任命了7个总理、3个外交部长、9个财长和6个内务部长,这在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极为罕见。俄罗斯政局不稳,人民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极大地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上,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改革初期,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最大限度经济自由化措施,这些措施很快就冲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多元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是,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实际上严重地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由于极力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政策,叶利钦容忍了新生金融工业寡头对国家工业和资源的掠夺与鲸吞,使苏联末期已经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尖锐化。叶利钦执政的8年,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却导致俄罗斯付出了经济持续衰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国力下降的代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叶利钦执政的8年间,俄罗斯的GDP下降了50%。目前俄罗斯人的收入还不到美国人的10%,有1/3的居民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普京指出:“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他警告说:“目前俄罗斯民族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叶利钦在谈到俄罗斯向经济转型的困难处境时也承认:“我们离开了河岸,却被困在河中央,无法到达对岸。”

在外交上,叶利钦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由于西方国家在“8·19事件”中给予的巨大的道义支持,也由于急于融入西方社会的心态和需要,俄罗斯独立之初实行了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西方国家很快就给叶利钦泼了一大盆冷水:经济援助迟迟不到位,针对俄罗斯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政策迟迟不消除,在心态上仍对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抱有怀疑和戒备。于是,在经历了短暂的全面亲西方外交之后,叶利钦开始着手调整俄罗斯的外交,实行“双头鹰外交”,即在强调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注重改善与独联体国家以及东方国家的关系,多管齐下,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叶利钦执政的8年堪称中俄关系的“蜜月期”。叶利钦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为中俄友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中俄关系上了三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相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

“我不应该阻碍历史进程的发展。当这个国家拥有一个更坚强的人能够胜任总统,我没有理由等待,这不是我的性格”——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在向全国发表新年讲话中突然宣布辞职,把时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推上总统之位。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自愿辞职,这在俄罗斯近代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叶利钦刻意选择在20世纪的最后一天宣布辞职,寓意深远。

2007年4月25日,俄罗斯为叶利钦举行了国葬,俄罗斯总统普京、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及包括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在内的多位国外政要参加了葬礼。普京指出:“我们悼念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他高尚卓越的意愿,他的‘照看好俄罗斯’的教导将永远成为我们的精神风范和政治目标。感谢鲍里斯·叶利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拥有新宪法的自由民主的俄罗斯。”

上一篇:团队队名下一篇:退出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