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2024-04-14

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通用14篇)

篇1: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1、按照《会计准则-收入》分类,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和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收入等。

2、分类汇总各类收入的凭证、核签、编造、档案整理,保管事项。

3、根据工作期间会计资料对各类收入进行。

4、各种收入在预测计划掌控与执行。

篇2: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2、及时、准确、完善地向会计人员传递各种原始凭证。

3、妥善保管现金及各种有价证券。

4、妥善保管有关印鉴、空白票据及支票。

5、妥善保管各种银行单据。

6、严格执行现金日清月结、银行对账工作。

篇3: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一、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特征分析

(一) 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计算机、互联网全面普及并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繁重的手工劳动过程, 变化为简单化的电脑操作和自动生成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熟悉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 熟练使用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 (2) 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发生了明显变化, 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帐报表、稽核等岗位, 也与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等电算化会计应设立的工作岗位完全不相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广泛熟悉会计工作岗位, 了解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具有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3) 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已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每个岗位的会计工作都赋予管理的内涵, 都要为企业改善管理、优化决策、减少浪费、降低损耗、提高效益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 既要懂得会计核算, 能够熟练完成岗位会计核算任务, 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 能够积极为企业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出谋划策, 提出有益的建议。 (4) 现代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扩大生产、促进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过硬的职业素质, 更要有全面的人文素质。

(二) 会计工作岗位特征分析

(1)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只要具备一定规模的单位都必须独立设置会计机构, 结合单位自身的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可以一人一岗, 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 各单位由于规模和管理要求不同, 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上是不尽相同的, 如大型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一般较多, 岗位职责划分较细, 会计工作具有专一性;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一般较少, 岗位职责划分较粗, 会计工作具有综合性。 (3) 规模和业务性质完全相同的单位, 由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致, 决定其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也不会完全一致。 (4) 每个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是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 完成各自岗位的会计工作任务。如出纳岗位的会计人员, 要遵守现金管理规定、出纳工作纪律和岗位规章制度等要求, 做好现金收付凭证的审核、现金的收付、存取, 办理工资结算以及相关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现金日记账的登记工作等。至于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 往来账岗位、总账岗位等都是一样。 (5) 不同行业的单位因其经济业务活动的性质有所不同, 表现在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上也就不完全相同, 会计核算要求也就存在差异, 这些不同或差异在国家出台的相关行业会计工作制度里面有明显的体现。 (6) 虽然各单位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上不尽相同, 在会计工作对象和核算要求上存在差异, 但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对会计人员胜任工作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笔者组织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 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 进行了《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调查》, 实际回收调查表共645张, 获得被调查企业的主要信息有:一是被调查企业涉及的行业为制造企业占35.1%, 加工企业占19.6%, 服务企业占18.6%, 其他类型占23.2%;二是被调查企业会计人员在10人以下占65.6%, 在10-20人占20%, 在20人以上占13%;三是被调查企业实行网络电算化占19.6%, 单机电算化占16.8%, 简单电算化+手工操作占57.5%;四是被调查企业设立的会计岗位, 主要涉及出纳、银行结算、制证、往来核算、费用核算、材料物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固定资产和基建维修核算、票据管理、总账和报表分析等。其中, 大型的制造、加工企业和服务企业对会计工作任务分解较细致和明确, 对应设置的会计岗位较多且比较统一, 如一般都设有出纳、银行结算、制证、材料物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总账和报表分析等会计岗位。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财务部门所设置的会计岗位相对较少。如被调查企业中有一个从事制造业的公司, 其财务部门仅仅设立了三个会计岗位, 即出纳会计岗位、核算会计岗位和主任会计岗位。通过上述的分析, 可以知道会计工作具有鲜明的岗位化特征;单位在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不同和差异, 不但不影响会计工作岗位化特征, 反而更加突显会计工作岗位化特征;会计人员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任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 高职院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 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00分至300分之间, 且分数偏低的居多。这些学生高考的理想愿望是上重点大学, 上高职院校是其不得以的选择。同时选择学习会计专业更多是家长的意见, 目的是为了将来好就业。而考生本人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填报会计专业所占的比重则很小。因此, 入学以后往往表现出失落、缺少信念目标, 学习没有动力, 不主动规划个人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 往往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外。另外, 由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分析、判别等能力, 对很多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在教育转变的可塑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科学

(1) 在课程科目的设置上局限于原有课程, 有多余和遗漏的地方。表现在始终把《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 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及时开发新课程, 会计制度与法规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不重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安排。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见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课程教育有待加强, 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 (2) 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如为突出工业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再增加一门工业企业会计实务;为突出流通企业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培养, 则增加一门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或预算会计实务。 (3) 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构比重失调。表现在没有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定位, 相应增加社会、人文、经济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不高。

(三) 教学内容安排不尽合理

(1) 教材内容的设置未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会计工作岗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基本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简单加减, 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未体现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抽象理论比重较大, 实际案例比重较小,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未能体现会计工作岗位特征的要求;教材内容对知识经济条件下新技术给会计专业带来的影响关注不够, 缺少介绍会计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新问题、新动向。 (2) 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表现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过分强调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 而忽视了专业教学在课程内容及体系方面的关联性, 也忽视了各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目的性。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成本计算与管理方面的重复,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复,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决策方法、全面预算等方面的重复。这样既反映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造成了资源浪费, 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四) 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高职高专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同时,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生源规模也就不断扩大。但从各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队伍现状来看, 其增长的速度与学生增长速度存在着较大差距, 师资人数严重不足, 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超负荷教学, 这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况且多数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没有经过会计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 缺少从事会计实务的工作经验, 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 很难胜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的重任, 更谈不上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五)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滞后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改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都没有能够从会计工作岗位这一本质特征入手,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工作的直接对接。从世界范围来看,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 正在向综合性的项目导向的课程模式发展。如备受世人瞩目的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兼取能力本位”CBE模式;美国的“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但未见有涉及岗位化课程研究方面的信息。在国内, 以姜大源为代表一批职业教育家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特别是姜大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成为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已经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同时,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 基于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体系研究仍然是空白, 鲜见有理论研究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因此, 进行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一)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 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具有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

(二)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按照岗位及职责来设计, 主要根据单位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 以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进行。其中, 会计工作岗位技能根据其在岗位工作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 具体分为岗位基础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岗位基础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每个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即审核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岗位专业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中的某一个专门岗位所必须掌握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 这种综合性技能是由多个单项技能构成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的设计, 既要结合单位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实际, 也要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更要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学。为此, 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 (1) 会计工作岗位入门。主要讲授会计基础技能知识, 这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 实施岗位技能教学的前提。具体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出纳核算。主要讲授银行结算知识, 收付凭证的审核方法,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处理, 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 点钞技能、假钞识别方法等。 (3) 财产物资核算。主要讲授存货收、发、存的核算, 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 存货的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 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处置的核算, 计提折旧的核算, 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所有者权益的核算、长短期投资的核算等。 (4) 往来核算。主要讲授债权债务的结算, 凭证的审核, 债权的催收、差旅费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 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对方法, 债务重组的核算方法, 或有事项的核算方法;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 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 公积金的管理;各种税的核算方法, 办理税务缴纳、查对、复核等方法, 办理有关的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等方法, 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方法, 编制有关的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的方法, 办理其他与税务有关的事项等。 (5) 成本费用核算。主要讲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成本核算方法、成本计划与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方法等。 (6) 财务成果核算及报表分析。主要讲授销售收入的核算, 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的核算, 利润、利润分配的核算,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等。 (7) 管理综合。主要讲授审查财务收支、复核各种记账凭证、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复核各种会计报表等的方法;设置与登记方法、对账的方法、结账的方法、试算平衡表的编制;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的管理, 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 (8) 内部审计。主要讲授收入、成本费用审计及利润审计, 利润审计包含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等。

(三) 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 必须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 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基础课可本着拓宽素质的原则的进行设置, 要压缩其学时比重;在保证“两课”、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的同时, 可增加人文方面等通识性的课程, 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 (2) 专业课的开设。专业课的设置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二是职业技能课程;三是职业基础课程;四是拓展专业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在保证岗位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开出的同时, 可适当扩大专业课选修的开设范围, 使学生有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特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的课程, 以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设置一览表见 (表1) 。) (3) 增设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国际惯例, 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素质拓展等方面课程。 (4)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增设或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 (5) 课程设置和会计考证的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尽可能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相衔接, 便于学生和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关会计资格证。

(四) 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科学确定其教学内容显得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 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课程的要求, 重新整合核心课程内容。要打破专业课程在体系上的完整性、系统性, 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确定各岗位专业技能所需要的知识, 科学合理的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努力做到内容具体、要求明确, 克服在教材内容方面长期存在的重复问题。 (2) 补充新内容与淘汰过时内容相结合。定时对教材进行修订, 及时补充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法规和政策。 (3) 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案例结合起来, 选择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 加大案例的数量, 围绕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实现教、学、做相结合。既保证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巩固,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五) 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 要实现由素质向能力的转化。要突出其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岗位化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培养, 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并鼓励教师个人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 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加快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岗位化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 《财会通讯》2009年第6期。

篇4: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关键词:高职 财务会计 财会岗位 课程设计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是会计知识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结合最紧密,也是运用职业判断最多的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基础的能力,并有助于获取会计从业资格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但是在现有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中,财务会计课程仍采用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致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1 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也不断调整,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仍没有完全突破学科型传统教学模式,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课程具体教学设计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一致,致使理论和实践相分离。《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应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统计核算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却存在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或是定位偏高,导致选取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匹配;或是目标偏离,以讲授知识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应试为主,忽视财务会计岗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定位偏高,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教学所占用学时数较多,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二周之内完成,学时数较少,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理论讲授够用即可;目标偏离,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阵,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只注重于以讲授知识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应试为主,与实践教学在结构上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和转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就不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2 教学模式改革并不理想,仍然没有完全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教学模式。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在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更能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财务会计》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而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为依据的,所以该门课程的知识性较强,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只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删节了部分较难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认知,致使学生真正走上会计岗位后,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化。

2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理念和思路

2.1 课程设计理念。《财务会计》课程的设计以中小企业会计人才质量规格要求为标准,以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注重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实现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设计思路。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会计主要工作岗位设置;以岗位职责为中心解构和重构课程内容;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工作情景进行教学;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主要考核依据,以适应岗位为目标形成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新组织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项目、案例、讨论、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积极开发以真实单位业务为基础的案例教学,用案例促进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力争与会计实际工作“零”距离。

3 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3.1 出纳岗位。通过学习库存现金的管理,库存现金收支的程序,库存现金结算的核算,银行存款的管理,银行存款的核算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的理论知识。具备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处理现金收付业务和银行结算业务,进行日记账的登记、审核,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专业技能。

3.2 财产物资岗位——存货核算。通过学习存货的内容,存货成本的确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原材料核算,周转材料核算,委托加工物资核算,库存商品核算,存货清查,期末计量,跌价准备,原材料、周转材料收发业务,材料减值准备计提业务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正确运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计价,准确计算存货成本,进行存货核算和计提存货减值的专业技能。

3.3 财产物资岗位——固定资产核算。通过学习固定资产确认,固定资产计量,固定资产卡登记,折旧计算,折旧处理,后续支出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处理等理论知识,具备确认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正确分类,能够对初始成本计量和后续计量及核算,掌握固定资产处置账务处理等专业技能。

3.4 财产物资岗位——无形资产核算。通过学习划分研发支出,计算摊销和进行账务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确认无形资产,正确划分研发支出并进行会计处理,能够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及处置进行会计处理的专业技能。

3.5 对外投资核算岗位——其他金融资产。这部分主要学习划分金融资产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准确确认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方法准确运用的专业技能。

3.6 对外投资核算岗位——长期股权投资。该部分主要讲授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使用,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及期末计量核算方法,学生应具有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及期末计量等情况进行账务处理的专业能力。

3.7 销售核算岗位。本岗位学习的内容有: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核算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税金,审核并填制相关凭证,登记相关账簿,委托代销商品的会计处理,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处理等。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掌握各类销售业务流程并能正确核算相关收入、成本、费用;能填制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登账。

3.8 往来核算岗位。本岗位学习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正确处理各项往来款项的理论知识,具备掌握企业往来款项的主要内容、基本分类及其核算方法的专业技能。

3.9 职工薪酬核算岗位。本岗位要学习关于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后能够完成对职工薪酬具体内容及核算方法的实际操作。

3.10 资金核算岗位。本岗位需要学习以下内容:接受现金资产投资和接受非现金资产投资的核算方法,增资、减资核算,资本公积的核算,借款及发行债券的核算等。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是掌握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方式并能进行正确业务处理。

3.11 总账报表核算岗位。本岗位要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进而具备独立编制财务报表的专业能力。

4 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特点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按照会计岗位实施教学设计,使学生意识到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掌握必要账务处理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进而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会计计量,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进而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按照岗位实施教学,使本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各岗位的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具备岗位技能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使教学具有真实感,学生更能清楚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环境的适应。

参考文献:

[1]侯丽平.对高职高专财务会计教学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程艳.浅谈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

[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G].2010.

篇5: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和职责

2.按财务制度规定正确核算相关数据;

3.账务处理要及时、准确,做到账实相符;

4.认真计算财务成果及各种税金,按期督促客户缴纳各种税款;

5.对会计帐目及凭证要按期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篇6:会计和出纳职责内容

2、负责日常的费用报销工作;

3、及时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

4、负责餐馆的采购及对接供应商 ;

5、负责每天核算人员工资;

6、负责员工的考勤,发放员工薪资;

篇7:会计和出纳职责内容

2、办理与银行之间的所有相关业务;

3、配合进行资质的申报、年审工作;

4、负责公司员工日常考勤管理及统计工作;

5、负责员工入、离职及转正手续;员工档案管理,包括原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电子档案的建立;

篇8:略论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1 明确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和权限的必要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 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 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 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 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 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 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相比, 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 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 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过去几个人的工作, 尤其是管理部门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后, 会计基本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方式, 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会计工作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有会计岗位的分工已不适应目前电算化工作。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 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 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同时, 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不利的。因此, 在会计电算化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2 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 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 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会计电算化主管;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记账员;硬件维护员;软件维护员;档案员;系统分析设计员;程序员;电算审查员;网络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如下。

2.1 会计电算化主管

会计电算化主管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主管负责协调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工作, 应该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相应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 应设立此岗位。会计电算化主管的主要责任是:根据所用软件的特点和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来建立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体系和核算方式。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制度与本单位核算管理的要求, 报表数据格式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岗位人员对会计应用软件进行系统分析, 并根据会计电算化运行现状, 提出修订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的意向。

2.2 数据审核记账员

数据审核记账员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 (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 进行审核, 操作会计核算软件登记机内账簿, 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 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 可由会计主管兼任。

2.3 硬件维护员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设备是指专门用于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 包括计算机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电源等。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的正常运行。此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 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 需设立此岗位, 此岗在大中型企业应由专职人员担任。硬件维护员的主要责任是:

(1) 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严格执行硬件维护保养制度, 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硬件维护员的职责按维护任务性质可以划分为:对硬件适宜经济性运行的维护保养, 即保证在一定条件下 (例如, 确定适宜的运行时间,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及温度、湿度等空气质量条件) 的经济性运行;对硬件进行物理性维护保养, 包括对硬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根据零部件使用生命周期和磨损程度更新更换, 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零部件运转正常。

(2) 制订和维护规划方案和日常维护工作计划, 履行硬件检查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硬件运行情况, 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按期编制零部件、工具、用具使用和采购计划, 保证日常维护更换和使用的需要。具体组织操作人员对计算机、键盘和打印机进行日常清洗;定期进行设备的全面检查;随时整理工作台上的打印纸;调整监视机房的调温设备是否正常, 温度是否合适等。

2.4 软件维护员

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 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 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 需设立此岗位, 此岗在大中型企业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3 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工作岗位的权限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运行必须要有个严密的操作行为规范。通常,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 一般配备两台或若干台计算机。上机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介入操作的人员数量多, 构成复杂, 客观上也会产生不同人的行为方式。因此, 制订统一的操作权限, 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是会计电算化操作运行的客观需要。

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分为操作人员资格的认定和赋权两个方面。

3.1 操作人员资格的认定

操作人员资格认定办法一般应由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制订。会计人员 (包括电子计算机专业人员) 因工作需要上机操作, 必须经财政部门考核组考核合格, 颁发“计算机操作证”或“会计电算化操作证”, 持证上机操作。考核不合格或无证者不准上机操作。进行操作人员资格认定是从根本上保证上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措施, 能有效防止上机操作人员因操作技术不合格、不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能而误操作造成差错、损失。

3.2 赋权

根据《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软件应具有防止非指定人员擅自使用和对指定操作人员实行使用权限控制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 除在会计核算软件技术上加密外, 还应在管理上进行分工, 分别要对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审核记账员、会计报表编制人员、会计账簿打印输出操作员、各专项功能模块操作员和其他会计业务操作员的操作权限给予界定, 防止越权操作所引起的数据丢失、紊乱和泄密现象出现。

会计电算化是将繁琐、单调、机械的会计核算工作交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工作效率, 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繁琐的核算事务中摆脱出来, 更好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 加强财务管理, 使财务管理工作电算化, 将会计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提供管理和决策所必需的数据。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然趋势, 是现代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责与权限, 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摘要: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的质量, 应从最基础的电算化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做起, 明确职责与权限, 及时地调整并建立起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 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 就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就能充分发挥, 同时, 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有利的。因此, 在会计电算化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同时,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运行必须要有个严密的操作行为规范, 其中包括对操作人员的管理, 对操作过程的规范, 以及审核、备份及操作日志等方面的管理, 这些方面构成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运行的权限管理。

关键词:电算化,岗位,职责,权限

参考文献

[1]何日胜.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操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潘上永.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高太平.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经济师, 2006 (1) :195-196.

[4]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 2003.

[5]黄昌勇, 黄国胜.电算会计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篇9: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在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会计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①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②会计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③会计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④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要会计现代化。会计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会计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会计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实现中国会计现代化,要求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科学符合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中国会计的现代化要求会计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工作,并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年10月31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须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旧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秩序比较混乱。

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4、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在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三、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加快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篇10:会计结算岗位工作职责和作业流程

2、登记手工账本。

3、核算产品成本。

4、管理固定资产明细账。

5、登记总账。

6、统计进项发票,进行远程认证。

7、依据合同和提货单开具增值税发票。

8、依据税法规定,进行税收筹划,合理纳税。

9、及时准确填报各类月纳税申报表及报表。

10、及时准确填报财务报表。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本月工作第一件事就先将上月凭证录入电子表复制。然后将利润表本年累计数复制到止上月累计数,将科目汇总表本年累计发生额复制到止上月累计发生额,将后边各项往来明细余额复制到期初数,将凭证内除了总账科目和流量名称不删外,其余全删。便开始了本月新的工作。

2、依据内部会计凭证,抽出合法的账务需要的发票原件和报销单据、银行单据、应收票据,将抽出的报销单据和发票进行复印,将复印件放入会计凭证内。注意顺序不可颠倒,承兑复印件只要收款时的,且一式两份,待支款时取用。

3、做完承兑收款凭证后登记电脑“承兑备查账”。待支款时结合承兑备查账进行支款,并登记转出日期和供应商名称。

4、依据抽出的原始单据结合内部实际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按单据上的日期时间先后填制凭证。

5、依据开具的增值税销售发票记账联,结合账务需要进行填制凭证。每天开票日期填制一份凭证。

6、根据销售发票的销售额度,来确定进项发票的认证额度,认证进项发票。

7、收到各类增值税进项发票时,登记电脑“进

项统计”备查。发票认证完后,登记认证日期。以区分未认证余额。

8、进项发票的认证:先将进项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分开放置,把扫描仪连接到电脑上,插入认证钥匙在电脑上,双击远程认证系统,选择账号后,输入密码11111,将发票抵扣联单张放在扫描仪内进行扫描。认证结束后,将抵扣联加盖“发票已认证”章。

9、将手工凭证录入电脑EXCEL账内。审核录入各项数据的正确性。

10、依据电费发票登记“10年电费”统计表内。以备统计报表和成本用。

11、凭材料发票分材料大类录原材料明细数量和金额,汇总出材料入库金额必须与凭证材料明细合计一致。

12、凭销售发票明细分产品大类录入数量和金额。金额合计必须与销售金额一致。

13、依据销售金额和利润情况定销售成本,依据销售成本定入库产成品,依据入库产成品金额定领出原材料总金额,然后进行分解到每一材料明细上。

14、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与电脑账进行核对一致。

15、月末进行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结转凭证。

16、月末核对各往来明细账汇总余额应与科目汇总表余额一致。

17、将各报表日期头改为本月日期。

18、将纳税汇总表内的上月各项数据复制到下边备查表内,比率不用复制。将上月本年累计收入和上年同期累计收入复制到备查表内。根据本月计提和交纳的各项税种填列正表,并将上年同期当月数据对应填列。

19、成本构成表将上月累计数复制到止上月累计,根据账上数据填本

月数,合计数为本月生产成本贷方发生额。20、关联往来根据对账单一致金额填列。

21、现金流量可根据凭证输入时直接生成。保证各项余额一致,如果经营活动不一致时将应收项目进行调整一致。

22、根据账本和凭证填报地税报表。

23、进入交税网站,根据销售统计汇总表和进项认证汇总表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填列此表,认真核对各项数据一致后保存并打印。

24、根据申报表和成本统计表填报重点税源表。加盖财务章一式二份。

25、将上交集团的报表进行复制另建一个文档,打印,加密。经部长审核后于5号前报财务中心司文秀。

26、地税报表包括:封面为企业报表,国税填报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他税申报表,所得税表,个人所得税表。(一式二份,封面加盖公章)

27、国税报表包括:销售明细表,销售汇总表,认证明细表,认证汇总表,增值税申报表,附表一,附表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一式二份,增值税申报表一式三份并加盖财务专用章)。

28、各项报表完成后,进行网上申报。

篇11:会计和出纳的职责具体内容

2、负责核算内部往来款项,到款确认,及时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

3、负责商业项目月度资金计划SAP提报;协助年度预算的编制及执行;

4、协助准备每日、月单据及报表;

5、负责开具日常发票、收据;

篇12:会计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2、核算库存:包括库存商品定价,成本的结转,配件的采购计划。

3、发放工资:每个月10号统计15号发放,审核发放,统计绩效考核,全勤奖,福利费,提成等。

4、清理往来账款:包括应收款,应付款,核对及时结算。

5、核算成本:做好成本的基础工作,编制成本分析报表,做好利润分析,年末做利润的分配。

6、现金流管理:每天与门店前台核对每天的现金收款对账,核对现金、支付宝、微信以及线上收款金额。

7、费用支出:保存并记录供货商的原始单据,单据真实、完整,做好门店水电费支出等。

8、编制报表:定期及时地编报,做好财务分析。

篇13:岗位轮换制度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 更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 防止舞弊行为发生。

会计工作是一个比较容易滋生腐败的工作, 特别是出纳、报销审核等重要岗位, 每天面对较大的现金流和各式各样的发票, 对会计人员而言, 这是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巨大考验, 而且在一个岗位上长期工作, 会形成一定的“关系网”, 一旦会计人员素质欠缺, “熟人思想”开始作怪, 应执行的财经制度不执行或流于形式, 甚至关系网中的人员互相包庇, 相互提供条件串通舞弊, 就会让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有计划的岗位轮换则可以有效防止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违纪现象, 打破固有的职务关系网, 使会计人员之间真正做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 确保资金安全。这样, 就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使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迹。

2、有利于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新鲜感,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相关调查表明, 在同一岗位时间长了, 员工会产生麻木和懈怠的心理, 尤其会计工作原则性、政策性强, 更容易使人有乏味感, 久而久之, 会形成一种惰性, 缺少对工作的热情, 丧失继续学习的动力。实行有计划的岗位轮换, 会提高会计人员对工作的新鲜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知识, 掌握各相关岗位会计业务的处理技能,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使会计工作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关键岗位的优秀会计人员, 增加人才储备。

在有些单位的发展过程中, 经常会因某些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动产生缺员, 出现人才断层, 或因垄断现象, 造成某个岗位对某位员工产生依赖性, 一旦该员工不能在岗, 就有可能对单位造成损失甚至危机。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每个岗位的业务都有其特点, 会计政策又经常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而调整, 所以有计划地进行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尤显重要。当那些能力突出的会计人员能够胜任各种关键岗位, 无论是业务繁忙或是人员缺岗时都能应对自如, 就避免了人才流失、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定期的岗位轮换还能帮助年轻的会计人员迅速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 掌握各岗位的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 更好地做好人才储备。

4、有利于养成客观的判断力, 增强复核机制。

当一个员工在一个岗位长期工作, 对这个岗位上的业务操作自然就很熟练, 会培养出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和判断力。会计工作是一个分工明确、互相衔接的工作, 如果对其他岗位的流程和分工不熟悉, 没有亲身经历过, 不利于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 因此有计划的岗位轮换可以让会计人员对各项会计工作都有一定的了解, 清楚业务活动的整个过程, 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加强,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判断力, 并且通过岗位轮换制度, 工作的责任主体发生了变化, 在交接的时候, 担任新的岗位的会计人员会对原会计人员的工作记录仔细核对, 发现差错及时纠正, 或者改进原会计人员固有的工作方式、方法, 互相监督彼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提高会计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

5、有利于各岗位间的相互协作, 促进团队凝聚力。

会计工作由许多环节组成, 它们之间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通过岗位轮换, 让会计人员有机会体验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 了解不同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 体会岗位间不同的业务特点, 感受各个岗位的具体困难, 这样才能全方位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增强同事间的理解和友谊, 形成一个团结融洽、积极向上的团体。

二、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度的弊端

1、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

有些会计人员对某些岗位存在偏见, 或不愿学习新知识, 不想接受新的挑战, 或担心自己的业务水平低, 达不到新岗位的技术要求, 对前途感到恐慌, 不肯改变现有岗位。如果事先未经过充分沟通就实行轮换, 会使这些会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工作热情, 消减积极性。

2、影响工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应该相互可比, 会计核算及处理方法应遵循一致性、连续性的原则, 而有些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处理的, 如果实行会计岗位轮换, 可能会影响到这些会计工作, 比如同一业务因为会计人员的不同, 处理方法就不同, 这样给前期和后期的对比带来麻烦。

3、形成短期行为。

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可能会使会计人员心理上抱着一种临时性的心态, 认为反正目前的岗位是暂时的, 对工作应付一下就行了, 不尽心尽力完成, 将当前岗位上的繁琐事情尽量往后拖, 希望留给下一位继任者, 这就形成工作不认真、拖沓、敷衍的坏习惯, 如果每一位会计人员都持有这样的工作态度, 会对整体会计工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4、增加培训成本。

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要求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高, 为了使轮岗人员能快速进入到新的工作角色中, 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这自然就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培训成本。

5、增加了管理层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工作岗位的轮换是牵一发动全局的, 变动一个岗位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岗位随之变动。由于每个人的业务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不同, 管理层势必要事先统筹安排, 做调查研究等大量的工作, 由此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会计岗位轮换制度的实施方法

1、做好会计人员的思想工作, 全盘考虑, 实行合理轮岗。

在岗位轮换之前, 应与会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 使他们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让他们学习各岗位技能更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减少由于岗位的突然变化给他们带来不安定的心理影响, 防止因岗位轮换而产生思想对立情绪, 进而影响以后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当然岗位轮换还要考虑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 避免因此影响他们水平的发挥, 对于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 应让他们熟练掌握各岗位的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 尤其在关键岗位上得到锻炼, 使他们早日成为会计骨干, 对那些不思进取、能力有限的会计人员, 不应让他们担任关键岗位的工作。

2、从实际工作出发, 由简单到复杂, 分步骤进行。

会计人员到一个新的岗位, 往往需要几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来适应, 如果在同一时间以大换班的方式轮换, 必然造成短期内会计人员对新岗位的集体不适应, 对工作业务的顺利开展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要采取循序渐进、局部轮换的方法, 另外在岗位轮换的过程中, 要尽量按照会计核算的运行程序进行, 例如原来出纳岗位的会计人员, 不应该直接轮换到会计报表的岗位中, 这样不利于对工作的熟悉。

3、重视岗位轮换前的工作交接, 执行严格的移交程序。

会计岗位轮换前的工作交接非常重要, 应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移交人员要尽量将自己任内的工作在轮换前解决, 暂时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对接收人员交代清楚, 形成书面材料。在办理移交手续时, 安排监交人员负责监督, 必要时由领导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设置合理的岗位职责和轮换周期。

应建立严密的会计组织结构, 合理分工, 明确各岗位职责,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还要根据各岗位的特点, 确定岗位轮换周期, 对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 轮换不宜频繁, 周期也应长一些, 保持相对稳定, 对工作性质较简单的岗位, 轮换时间可以短一些, 但也不能过于频繁, 一般三年可作为一个轮换周期。

5、加强日常业务培训。

各单位平时就应支持和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如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课程, 或请业务骨干办讲座, 教授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 提前为岗位流动打好基础, 避免到新岗位后从零学起, 影响正常会计业务的开展。

6、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在实施岗位轮换前, 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岗位的特性要求, 在客观了解、评价这些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岗位轮换, 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同时, 要建立职工职业生涯档案, 对每一位进行岗位轮换的会计人员制定考核办法, 对照其工作责任全面考核, 对他们的绩效考评、民意测评等结果进行详尽的记录, 以作为其评定职称和晋级的有效依据, 这种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更好地将岗位轮换制度执行下去, 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最优化。

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作为管理财务的会计人员对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以及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性负有重要的责任, 他们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各单位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也在逐步提高, 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一个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并且也开始认真听取和虚心接受单位经济管理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会计人员愿意也能够被接受参与管理, 他们在一些涉及单位管理的重大问题上, 能够协助单位领导做出正确地抉择。所以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和对他们个人素质的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考察就可以在轮岗制度中进行跟踪。

总而言之, 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作为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反映、监督和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遵照执行, 把岗位轮换当作日常会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会计监督、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文章对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度的作用和弊端做出了分析, 并提出了实施方法。

关键词: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作用,弊端,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赖敏锋:高校会计岗位轮换制度利弊分析及建议[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1 (4) .

[2]姚朝军:会计轮岗制度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大众商务, 2010 (11) .

[3]盖全正:试论医院会计岗位轮换的必要性[J].中国外资, 2011 (16) .

篇14: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關键词: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第一,职业理念有待更新。受传统思维惯势的影响,很多会计从业者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本单位的“账房先生”,满足于做好常规性的记录、报账,会计工作层次不深,对会计信息属于经济社会的公共资源的意识不够,对会计信息资料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资料为企业、投资人、政府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第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情况检查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知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制观念有待提高,会计法制意识有待强化。“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行为准则,还没有在会计从业者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来。因此,在全社会强化会计法制意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三,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管”的意识很强烈,缺乏“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即使是在新的形势下,许多人还认为自己是管理会计工作的政府部门,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从管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从服务的角度思考问题少,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的意识不强。

(二)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第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念需要更新。很多会计人员仍然坚持所谓“干活要由东”的观念,认为自己在哪个单位工作,就要维护哪个单位的利益,只要是领导定的事,不管是否符合财经法规,都要体现领导的意志。在思想认识上,认为只要自己不贪污挪用公款,不中饱私囊,不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就不违反职业道德。“以诚信为本”的会计理念还没立起来,没有把做假账、编假报表,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视为不道德,甚至把造假视为自己具有业务技能和本领的表现,没有意识到假账、假表、假信息对社会、投资人、公众和政府决策乃至整个经济运行造成的极大危害。

第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需要更新。随着新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很多会计理念、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反映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全面更新知识,按照新规则规范运作。

第三,会计人员的现代化工作技能需要提高。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社会经济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单位的会计信息应该处于开放状态,既能够使信息使用者透明地了解本单位的会计信息,又能够掌握外部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驾驭信息管理手段,熟练运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许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会计人员大多是初级电算化水平,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要求差距甚远。

(三)会计制度和地方性会计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前,新《会计法》和与之相配套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财务会计制度正在清理过程之中,新的财务会计工作规范有待尽快健全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会计法》和相关法规中较宏观,实施过程中执行情况自由度较大和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方面,通过制定地方会计法规和制度(包括地方会计管理条例、单位内部控制、执法检查规范等)加以规范和细化,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行为缺乏具体标准。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是真实可靠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的保证,会计工作就无法在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会计法》执行检查工作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单位,尽管问题多种多样,性质各异,但从根本上看,都与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不规范有关。所以,基础工作不规范是目前单位会计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

(五)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一些单位还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部门也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不仅影响了《会计法》的贯彻落实,也使会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会计管理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不能及时快捷地为单位进行决策、会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以及下岗会计人员再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做好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

针对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形势和特点、问题,我们提出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做到“三个服务”,就是要始终做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始终做好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要始终做好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实现“三个转变”,就是会计管理工作要从过去微观事务性管理向宏观政策性管理转变,要从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转变。要从一般号召型管理向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型转变:力争“三个突破”就是力争在会计法规制度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在会计工作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有新突破。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们对具体做好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宣传。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单位性质多元化和无主管单位的大量涌现,原来依靠“红头文件”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制度、准则的办法已不适应。我们的意见是只有通过印发公告或在报刊公开刊登有关规定,再辅之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才能达到所有单位知晓并执行的目的。

第二,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如上所述,目前依靠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新准则、新制度已不现实。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单位、学校、社会办学机构、中介组织等)做好新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培训管理办法,做好规划,把住培训市场的“准入关”,统一培训要求、标准,保证培训质量。

第三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监督检查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是会计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财政部门应认真履行这一法定职责,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同时,会计管理部门也可以结合工作需要直接对单位会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按照《会计法》要求,指导单位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制定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制定出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出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指导性意见和一般规范:另一方面监督检查单位执行情况。

第五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新形势下政府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主要是资格管理。一是从业资格管理,签定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二是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签定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的程度。会计人员具有从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就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单位之间流动。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从业群体,其从业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我们一定要严把会计队伍“入门关”,确保高、中、初级专业技术等级的质量和信誉,建立起客观、公正、科学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做好从业资格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高级会计师考评工作。

上一篇:炼就人生,拥抱未来作文下一篇:13-14总结和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