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2024-05-09

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共9篇)

篇1: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

如果把某一行业作为一整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该行业的进入阻力。行业的市场阻力是行业内企业相互作用而对外来者形成的排斥,他由行业内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决定,随着行业内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行业的进入阻力将明显的增强,由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进入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两者与专业化有几乎相同的关系,所以除补充说明以下两点外,此处将不再重述。

1.从图上比较来看,在专业化的高级阶段,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 [2] [3] [4] [5]

篇2: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

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于人类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特定的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篇3: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1 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为老师节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节课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 老师经常需要用粉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所教的关键内容进行板书, 其耗费的时间较长, 严重的拉长了其教学时间, 学生对抄写工作也表示很是枯燥, 大大的降低了其教学效率。随着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 可较大的缩短老师板书时间, 能空出更多的时间完成其它教学任务。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提高其机电专业教学的质量

在机电专业课程中有这样的一门课程, 叫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其课程不仅阐述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绘图的基本技能, 还介绍了常用轴测投影图形成及画法, 还有立体视图及表面交线的作图问题等等。如果只是根据老师口述的话, 其教学质量是否达标明显存在问题, 学生既不能理解和学习其画图方法, 却让这门课程变得更加抽象难懂, 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使老师的课堂变得更加形象, 直观, 加上PPT结合相关的视频动画, 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 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给学生, 更能让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过程中, 电场与磁场的变化过程在试验中是看不到的, 学生为此感到很抽象, 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 学生就能够狠清楚的看到电场线、磁场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 让这个知识更加的直观, 学生也容易理解, 也对其多媒体教学自然提高了自己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对其学习的主动性, 也可以在老师的简单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来参与到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 不仅能将学生拉回课堂主角的位置, 还能增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 让学生不再觉得机电专业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

2 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误区

2.1 职业学校及机电专业教师对其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不够

其实在当今的职业学校里的机电专业教学大多还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上, 学校和老师更加看重的是分数, 而完全忽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的培养。所以在学生毕业之后, 大多数很难接受社会的挑战, 与企业所需人才完全不匹配。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校和老师对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不够重视。其次, 是因为多媒体的相关设备资金耗费较大, 学校在经济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性, 一些学校虽然配备相应的设备, 但数量太少或者仅此一台, 不能照顾到所有的班级, 所以最终只能进行传统的口述教学模式。再加上,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操作过程都是老师亲自实施, 学生很能参与进去, 完全的将学生孤立了出来, 严重了影响了其教学效果。

2.2 对于多媒体的技术上操作上不够熟练

虽然很多职业类学校花了大钱买了很多相关的多媒体设备, 但是却不常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不会操作其设备。比如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又如, 在对PPT的编辑过程中, 会涉及到如何排版的知识, 在对视频的处理过程中, 不会剪辑等等。作为学校, 应该多给老师提供一些培训课程, 可专门针对多媒体的操作进行补课。作为老师, 应该有比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知识的动力, 对自己要更加的严格要求, 不断的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免遭淘汰。

3 小结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在机电教学的过程中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可以减少老师的板书时间, 提高教学质量, 还能让整个授课内容更加的直观, 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 多媒体教学比并不是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每节课都需要被使用, 也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熟练的操作, 也并不是每个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充满了较强的好奇心。因此, 我们更应该在不盲目追求科技潮流的同时好好的利用多媒体这个辅助工具, 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摘要:机电专业作为当今职业学校中常置的基础课程, 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机电技术人才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机电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利教学的缺点和对多媒体教学模式所产生的认识上的误区。因此, 本文将简要分析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并结合相关案例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误区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专业,多媒体,优势,误区

参考文献

[1]李大庆.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及误区.科技资讯, 2008年第21期.

[2]张国海, 赵峰增.多媒体技术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 2010年第15期.

篇4:走出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误区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迷茫

我认为文化自觉是指人主动的用先进文化修养自身并积极改造客观世界,与其相对立的状态是对文化的茫然、困惑,甚至处于麻木、愚昧状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哲学基础是怎样认识人和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围绕对人的认识产生了很多哲学巨著,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政治学、管理学学派。企业家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一个领导者,当你从内心认识到并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你才能在制定政策、制度和管理时体现以人为本,你才有资格谈文化。文化就是人化。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人化,然后才能化人。以人为本不能只是进讲稿、进文件、挂在墙上,关键是要入心。首先要入领导者、管理者之心,其次是入全体员工之心。怎样认识人、对待人的问题解决了,说明你有了基本的文化自觉,这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还有,我们在谈文化力时,要避免绝对化,因为从最终意义上讲,文化力与生产力相比,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发明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当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正全面更新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将进入一个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全新时代。如果把文化力绝对化,文化力就失去了根基。

二、理念与实际

搞企业文化建设是从理念出发还是从本企业实际出发,似乎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差距很大。有的企业在吃透本企业实际上下了大功夫,他们的企业文化有着鲜明的本企业特色,员工认同、积极践行、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热衷于书本上的理念体系,搞概念堆积、体系构造,这种企业文化只能是写在本本上、挂在墙上的东西,不可能入员工之心,更谈不上践行。当然,企业文化理念也是重要的,需要搞明白。企业文化研究,在理论上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创新,不要僵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就要求国企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严重依赖政府的观念,代之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理念,学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泳。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避免过分学理化倾向。企业文化应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贴进一线员工思想的,语言简练、易懂、好说、好记的文化。

三、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传统就是历史。黑格尔说“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我们自己就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不能恢复过去,也不能取消过去,现实中就有过去。历史和文化传统如同影子一样,始终随于现实的脚后,是任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对传统,我们只能正视它、分析它、改进它、完善它、从而超越它。有的企业一朝领导一个令,现任领导全盘否认前任领导搞的企业文化,这种割断企业历史联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在国有企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当然,弘扬传统不是简单照搬,也要创新,赋予现时代的新内容。比如对大庆“铁人精神”的弘扬,也要赋予现时代工人的主体意识、开放精神、世界眼光等。我们弘扬中国古代诚信文化,也要弄清楚古代讲的信的局限性,那是一种古代农业社会简单人际关系条件下的熟人社会的“信”。我们今天讲的信是市场经济中复杂的陌生的人际关系条件下的“信”,这种关系是契约关系,它是由法律支撑的。古代讲的“信”和当代讲的“信”有联系,也有区别。至于创新,这对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竞争的企业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能创新则生,不能创新则亡。以中华老字号为例。他们有经营特色、讲诚信,有优质服务的好传统,但是面临着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品牌的挑战。他们必须克服文化上的保守性、经营上的狭隘性、科学技术上的局限性、包装形象上的老化,勇敢迎接时代的挑战,使老树不断发新芽,才能使老字号长盛不衰。如中国理应是世界“中药”销售大国,但现在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例较低。这充分说明我国“中药”生产缺乏创新能力,反而让“外人”抢占了“中药”的市场。

四、个别与一般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种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文化雷同,“千企一面”;母公司与子公司文化雷同,“母子一面”。这种现象是由照抄、照搬造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现在社会上的企业文化案例,是一个个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总结;企业文化理论,是理论工作者从众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提炼的。这些案例、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我们进行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从他人理论和他人经验出发,而是老老实实从解剖本企业这个“个别”开始。只有把本企业这个“个别”吃透了,才能使企业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才能逐步形成企业文化DNA,才能形成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

五、内容与形式

有些企业处理不好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因为内容是最活跃的,形式是由于适应内容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当然,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考虑内容、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了促进内容的正常发展,也要考虑企业文化的形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适当形式。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片面夸大形式的作用,不顾内容需要,只求表面热闹,图虚名。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的形式主义种种表现,至今依然存在。

六、知与行

知与行的关系在中国争论了两千年。我们不是从哲学上探讨,而是说说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知行问题。古人讲“致知”,是指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对一些理念要搞明白再讲。有一种说法,要企业家树立性善论观念,这是不妥当的。关于人性善恶争论了几千年,不能说哪种主张完全正确。在中国古代,一般来说儒家主张人性善、重德治;法家主张人性恶,重法治。儒家内部也有争论,孟子认为人性善,通过反省内求、存心养气,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恶,通过教育、后天学习,途之人(走在路上的人)可以成为禹。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今天我们强调后天改造,要学习,也强调加强自我修养,达到“慎独”的境界。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关于“行”是指践行,古人讲学、思、行,讲积善成德。企业文化理念再好,不践行是没有用的。企业领导者要带头践行企业文化。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领导人不带头践行企业文化,谈不上文化自觉,也不能搞好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达到知行统一。

七、渐变与突变

“渐”与“突”,在中国古代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形式,即渐变与突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量变与质变。它们互相转化,转化的条件是“度”,不达到一定的“度”,事物的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正如《荀子·劝学》里面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打磨、渐进,是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创造条件。有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错误倾向。那种“急于求成”和轰轰烈烈,只能事与愿违,是不能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

以上是我对如何建设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的几点哲学感悟,欢迎赐教。

篇5: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2006-4-24 下午 10:59:22

全球品牌网

白万纲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使事情做得更好,更应该是一种突变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随时摆脱原有的轨道,持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拥有他人不可比拟的能力和操作方法。这种学说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确切的,可衡量的竞争能力,会随竞争情况而变。

但由于传统战略的两层循环只具有优化战略的功能,而不具有自己发现错误的功能。因此,建立在传统战略循环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假象,只可能把原来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不可能使企业走向成功!

豪华钢笔的下场

克洛斯公司过去的几十年来一直主宰着豪华型钢笔市场 , 80年代初起,出现了不少竞争者。克洛斯公司重新把自己定位为中等价位的生产商,并在传统的销售渠道中开始受到国外竞争对手的排挤。为保持销量,它把分销扩大到大众化产品分销渠道,减少了边际收入,进一步损害了其龙头地位所象征的形象。结果是灾难性的。

不能认清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是克洛斯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

像经营飞机一样经营公共汽车

灰狗公司 1990年10月重新组建起新的管理班子。

新班子一个首要的观念是,认为公共汽车业与航空业相似。从这一观念出发,新的管理层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和措施,但几乎全部都是错误的。公司参照航空公司所定的新定价及促销活动出台后,并没有吸引来新乘客,因为公司顾客群的购买习惯与航空公司的顾客大相径庭。

1994年第3季度,公司准备申请破产。8月,一个公共汽车业的老手接管了灰狗公司。

灰狗公司的失败,是因为根据错误的观念制定了战略,同时缺乏反思错误观念的能力。

微型车上带雨刮器的后视镜

一些日本汽车制造商落入了这种陷阱。他们的传统优势是凭着高质量的生产、完美的研究开发以及令人目耳一新的技术革新脱颖而出。

日本汽车市场份额的下降尽管有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汽车制造商的弄巧成拙,也起到了为自己落井下石的作用。他们在汽车上增加了成本不菲的功能和小玩艺,而消费者并不看好。例如,即使微型车也加装了带刮雨器的后视镜。这些功能却增加了成本,降低了许多车型的竞争力。

日本汽车一味追求单一战略,希望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因而不能创造或维持企业的长期优势。

从事海岛管理的菠萝加工商

都乐食品公司(D01eFoodCo.)专门从事水果种植以及加工业务。近些年来,香蕉和菠萝的价格疲软,从而使公司倍受种种打击。该公司于是企图靠增加和开发手头上大量的房地产、证券业务来扭转局势,却发现更是麻烦重重。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菠萝加工商却在从事海岛管理。

都乐食品公司的失败在于多元化的出发点不对。为发展而发展的偏狭多元化战略或证券投资管理战略常常造成负面的协同作用和股东价值的丧失。

30000美元的电视机

弗罗斯公司是一家资金雄厚的高科技企业,建立于 1988年,到1994年初公司关门停业时,它花费了4300万美元投资,却只换来100台“智能”电视的销售。

由于是工程师管理企业,所以不怎么注重市场调查、促销活动、质量保证、销售或营销,而且产品预定的零售价从 5000上升到30000美元,远远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

未能建立和实行各种机制,确保企业内部核心流程及关键部门的协调和统一,带来了弗罗斯公司的惨败。

固执的吉尔

博士伦公司 1981年到1991年间发展迅猛,因此行政总监吉尔压倒一切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90年代初,公司开始变得一团糟。美国和欧洲公司的发展势头减缓,竞争更加激烈,吉尔的多元化战略亦告失败。但是,他依然坚持其增长目标。如此一来,所谓的财务回报也就不言自明了:制造增长数字。

公司的经理们如何应付 ?他们采取的做法最终招致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的调查和股东的集体起诉,当然还不止这些。SEC的调查开始之后,吉尔和高级经理们才命令公司执行较为保守的做法,取消季度末一意孤行的目标,减少分销商的库存,更改奖金发放原则以便实现范围更广、更长远的目标。

博士伦制定了主观、欠灵活的目标,实施的控制系统又不能在企业文化、员工奖励和部门权限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因而才一步步将企业带入困境。

以上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核心竞争力”思想上的很“傻”的战略导致的结果,这种战略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篇6:企业成本管理的误区及对策

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致使成本失控日益严重,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影响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这三个基本问题上陷入了误区,造成管理上的认识偏差与行为偏差。

“谁来管”的误区,即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职工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诺大的管理群体当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管什么”的误区,即对现代成本管理对象与内容认识不清,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节约一度电、一张纸”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忽视潜在的损失,尚未对成本实行全方位的控制。目前,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耗费缺乏重视,企业内存大量冗员,人员配置不合理。劳动条件较差的一线生产岗位劳动力相对不足,企业不得不招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顶岗,而二线作业的生产辅助人员和三线服务性人员中却存在着大量的闲置人员,从而形成“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胀”的局面。同时,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如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造成人工费用相对过高。或者听任人力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如对人员安排用非所学,对人力外流无动于衷等,这些都致使人力资源这一无形但又十分重要的成本耗费巨大。

“怎么管”的误区,即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没有确立。首先,企业现时的成本管理不是全面的、系统的。成本的控制偏重于事后的反馈,而事前、事中控制不力。没有切实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没有切实实施企业成本控制工程。表现在缺少科学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本计划、成本预算。其次,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少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一些企业原始记录不够健全,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执行不严,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出现制度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求形式,不讲实效,制度完全失去监督、考查作用。有的企业成为“无收支计划、无正常审批手续、无领报制度”的三无企业。这种花架子管理,自然是管而无效的。第三,考核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大。表现在:考核只是企业内部考核,没有很好地跟市场联系起来;考核只考核到车间一级,没有落实到个人;奖惩措施力度不大,达不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如何改变现状,摆脱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呢?

1.强化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推动成本管理的前提。要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首先使企业所有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成本意识、成本观念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领域,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人人都懂得只有用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企业增效、个人增收。促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投入产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

2.实施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需要经过多次测算,从目标利润中选出最佳方案。应以市场为依托,依据市场信息、行情,市场上各类产品的比价、需求趋势,本企业的资源状况,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功能计量,测算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最优惠价,然后通过产品销售市场调查,以销定产测算本期目标销售收入,优先扣除上交国家税金以及预测并分析有关经济信息,制定产品销售目标利润。再依据公式:产品单位目标成本=产品单位销售价-产品单位目标利润,拟定企业的目标成本。但这不是最后敲定的目标成本,有关人员还应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设备水平以及材料供应渠道、价格水平等具体情况,参照以“最优投入”原则进行的小规模试产得出的各项消耗定额,进行测算、分析、比较,如所得成本达不到拟定的目标成本,要进行调整或重新设定。

3.推行成本责任制度。成本控制牵涉面很广,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成本形成环节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成本责任问题。成本责任的主旨在于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首先,确立成本责任中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材料、支付劳务费、计提折旧是企业各车间、部门发生的,这些单位就是成本发生的区域,即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各中心应对成本的发生负责。

其次,把目标成本分解到责任中心。制定目标成本只是提出企业总体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即从成本支出发生的根源出发,结合企业专业点线管理,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4.实行成本避免。即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应尽可能地避免无效成本的发生。第一,企业应强化监督职能,实施“职能警察线”的监督方法,设技术“警察”(工艺、质检等部门),经济“警察”(财务、审计等部门),纪律“警察”(纪检、监察等部门),各负其责。第二,加强物资管理,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车间物资管理及仓库保管工作进行检查、整改,并定期查库盘点,做到账、卡、物三对口,避免物资流失。同时,监督物资用向,推行限额领料制度,剩余材料及时退库,以防丢、毁、损等现象的发生。特殊物资管理要责任到人,避免挪作他用而造成浪费。第三,资源闲置浪费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应为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条件。1企业闲置物资以价值量的形式流动,实现资产增值。通过对库存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清查,制定物资调剂、结账和限购措施,对一些不需用物资进行处理,盘活闲置资产。对企业中多余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土地、设备,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利用。这种利用可以是投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也可以出租、出让或实行企业重组的办法。这是避免无效成本的存在,确保资本增值的好途径。2企业有权根据生产需要增减人员和固定资产,实行人员和设备合理配置。先规划出理想的人机比例关系,然后通过分析现有人员的技术层次及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设计实现现有人机的合理配置,并通过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层次和技术装备水平达到较合理的人员与设备的平衡,防止人员或机器闲置。

5.加强成本考核与分析。成本管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要通过成本考核来检验。首先,企业以目标成本为依据,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成本核算资料对各成本中心目标成本执行的工作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其次,在考核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把成本指标与销售收入实现情况相结合。即改变过去就成本看成本,以成本比成本的考核方法,把成本与销售收入捆起来考核,提高成本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二是建立奖惩制度,把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具体地说,把责任成本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多节多奖,少节少奖,不节不奖,超支罚款”的原则进行考核。最后,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提高企业效益。由此可见,合理的成本考核与分析是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

篇7: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来源:慧聪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企业中,培训与开发功能都在加强,越来越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但是,目前的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和问题,一些企业存在着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培训活动很少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互配合,或者缺少明确的目标。我们必须了解、剖析培训的实际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才能提高认识,转变企业培训的现状,发挥培训在企业中的巨大作用。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中小企业培训现状,我们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走访了部分中小企业。

从总体上来讲,被调研企业的管理层大都对培训相当重视,能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有长期或短期的培训计划,对培训有一定的投入,但是现阶段的许多企业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培训活动很少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互配合,或者缺少明确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培训只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战略。中国的企业经常用参加培训的人数来衡量培训的结果,却很少研究培训的真实效果,没有对培训原因的评估,没有支持培训的工作环境准备过程,没有对培训结果的衡量。因此企业培训的效果对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员工对培训的看法与企业的预期有所偏差。

有 16.1 %的员工认为自己对培训的需求短期内还不明显,有3.57 %的员工认为很难说,有80.3%的人认为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员工对自身的培训计划来看有21.38 %的人没有长期计划,78.6 %多的人没有考虑短期计划,其中既无短期计划也无长期计划的人占 1.78%。由此可见,从对培训的积极性来看,管理层的热情要高于员工的热情,这势必会影响培训的效果。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了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一)员工的培训需求无法满足

1、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自身发展不相一致

调查表明,有近25 %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发展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不太一致。其原因主要在于所在岗位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偏差,仅有18.2 %的员工完全能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一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压力大,企业重视对员工的使用,对员工的培训开发实际投入不高,一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率较低。有46.4 %的员工认为通过培训能在工作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有25%的员工认为能提高薪酬。当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的时候,自然对培训也缺少了积极性;而没有较强技能的员工在本职工作上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

2、企业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重视程度不一

从访谈中了解到,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培训机会要大大高于普通员工,这表明培训虽然受到了重视,但对不同层次的培训所表现出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员工除岗前培训外没有受到任何培训,这类员工占到%。由于普通员工培训受忽视,从客观上导致他们没有学习积极性,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3、培训内容安排欠科学

从培训内容来看,新进员工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和岗位实践培训。理论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这属于员工共性教育;岗位实践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岗位安排,培训时间长短不一。除岗前培训外,在职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以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为主,有 19.2 %的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没有太多的帮助,有 30.8 %的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有一些帮助,有 67.0%的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有较大的帮助;对企业组织的培训和自己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查时发现,员工的培训内容需求远远大于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内容。

4、培训对象选拔方式不够公平、民主 确良

调查表明企业组织培训时,选拔参加培训人员的方式是由领导决定,占到 10.7 %,自愿参加的占到46.4 %,培训计划安排的占到35.7 %,考试竞争占到 16.0 %。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因为有的企业培训经费、机会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位员工的需求,有不少企业错误地认为直接由领导决定挑选培训人员比较直接、省事。而这种方式最容易挫伤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二)企业组织培训的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表明,培训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有 30.2 %的员工认为当前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者联系不紧,有34%的员工认为培训师水平不高,师资力量有限,有35.8 %的员工认为没有培训考核机制。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大多反映,培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聘请企业内部工作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管理者讲课,他们一般没有教学经验,因而导致培训效果欠佳;如果请专职教师,他们又往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相脱节。而在实际教学中,请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培训师是不容易的。

1、培训与企业的管理体系脱节

没有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来激励员工参加培训的愿望,引导员工培训目标,以及没有相应的奖罚制度。

2、培训效果评价反馈不够健全

通过访谈了解到,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总结评估做的相当不够,有 17 %的企业对培训的结果不加评估,只

有 83 %的企业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不管是什么培训,培训的对象是谁,培训的考核通常只采用笔试的方法,对于技能培训,只考核笔试不考核动手能力,意义并不大。

3、企业与学校、企业与企业间培训方面联系不够紧密

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有些企业与高校、职业学校有过合作或合作意向,如订单式培养,但是大部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

企业与企业之间,同行业组织的合作也非常少,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培训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使得产业在应付来自全球化形势下国外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的对策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不断提升,而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是必经之路。人才虽然可以通过市场招聘而得到,但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原来符合条件的被招聘者,其知识和能力会不断趋于老化,人力资源培训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针对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从政府健全企业培训的法规体系、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培训制度、多方构建培训市场制度方面着手:

(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法制

1、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培训

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重视是培训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外培训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少国家政府设立相应的机构,对教育培训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日本政府由劳动省设职业训练局,负责企业的职业训练工作;加拿大政府在1991年建立了“劳动力开发委员会”。它的职责是确保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建立经济和培训之间的联系。在美国,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实施在职培训,对那些为不经过培训就无法胜任工作的人提供在职培训的企业提供资助。作为企业,也应该处理好生产经营与职工教育培训的辨证关系,把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认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2、健全企业培训的法规体系

健全的法规体系是企业培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达国家的企业培训之所以得到蓬勃发展,能够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企业培训法规体系也是分不开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综合就业与训练法案》、《人力发展与训练法案》,日本的《职业训练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英国的《产业训练法》,法国的《终身训练法》、《继续培训宪章》,俄罗斯的《在职培训条例》等。德国在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尽管我国《宪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都有关于企业教育的若干规定,明确了企业有办好企业培训的责任与义务,但是有关法规和法律条款没有实施细则相配套,不易*作,难以落实,而且对违反法规的行为无监督、约束、制裁。因此,应尽快健 3 全企业培训的法律和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保证企业培训经费有可靠的来源,保障职工受训期间享受应有的待遇,保证企业培训师资的质量,使企业培训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积极拓展培训制度内涵

企业要把企业全员培训和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并完善培训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就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欧美一些知名企业的实践表明,如果公司给员工提供有目的的培训课程,就会减少抱怨,并且离职率也会降低。如IBM公司从新人到经理,从刚进公司的新员工到为公司服务十几年的老员工,都有非常详细的培训计划,并为每一个员工都设计好了远景蓝图。

1、依据企业、员工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需要的培训方式与课程

真正好的职业培训肯定是和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企业短期的岗位需求有密切的联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孤立和随意的,而是企业持续培训计划中的一环,必须都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的。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依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岗位性质、工作压力等条件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从企业发展阶段来说,每个企业都会经历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不同,配合??要与企业的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相适应,既不宜超前于企业发展,也不能等到企业发现问题再培训,更不能把培训作为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如在创业阶段,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通常还没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培训,那么培训的重点主要在于塑立企业文化,贯彻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发展目标,培训团队精神。而在企业快速发展期,培训的重点主要在于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特点和文化、管理能力强、精力充沛的中层干部,使之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并为他们搭建职业生涯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企业稳定发展阶段,培训资源已有一定的积累,并已具备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的基础,因此其培训目的就在于使企业培训管理系统化,资源有效利用。总之,无论什么时候,培训都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两者要相互协调。

企业培训课程设置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将培训课程分为员工职前培训、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三类。

职前培训意味着员工必须放弃某些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适应新组织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工作准则和有效的工作行为。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工作要帮助新员工建立与同事和工作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其目的主要在于让员工适应工作,展现清晰的职位及组织对个人的期望,增强企业的稳定程度,最重要的是让他融入企业的文化。

基础性培训是各类各级岗位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与技能,岗位调动、职位晋升、绩效考核反映出的知识、技能有欠缺者需加强的课程培训。要做好这类培训,在企业中必须建立起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员工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企业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部门,从岗位分析入手,对所有岗位进行分类,如分为管理类、专业类、技术类等。在分类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层次级别定义和划分。

发展类培训是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做出培训分析,这类培训是保证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与此相关的管理观念和工作重点的转移、组织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术领域、工艺技术,以此确定培训课程。培训体系建立后,可以对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个人绩效评估与潜能制定不同的发展培训。

2、建立培训配套制度

(1)培训对象选拔制度

建立培训对象选拔制度有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可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必须考虑员工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应用所学习的内容的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员工激励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效率问题。在选择培训对象上可以采用员工自愿报名和部门推荐相结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民主推荐、对优秀员工的奖励等方式。

(2)培训签约制度

培训签约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脱产的培训,企业不仅投入较多的培训费用让员工参加培训,还要给员工提供工资待遇,同时安排相应人员顶替员工工作的成本。一旦参加培训的员工学成后跳槽,企业将遭受较大的损失。这也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一大顾虑。如果企业制定规范的培训签约制度,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约束企业本身与员工:一是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项目、费用和形式等;二是参加人员;三是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及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四是送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及参加培训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五是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六是参加培训员工与送培企业主管部门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具有可*作的和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才能有效。

(3)考核制度

对于培训活动的评估,目的在于了解企业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以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水平。考核评价的对象包括绩效评估和责任评估两项。绩效评估是以培训成果为对象进行评估,包括接受培训员工的个人学习成果和他在培训后对组织的贡献,培训绩效评估指标有:反映指标、学习指标、行为指标、成果指标等,这是培训评估的重点。责任评估是以负责培训部门和培训者的责任为对象的评估,培训责任指标有:培训计划评估指标、培训设施评估指标、培训师资评估指标、培训教材评估指标、培训成果评估指标。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方向,改进培训工作。对培训绩效,可以分别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考核法和现场成果测定法进行评估。

(4)激励制度

把培训、考核、晋升、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把高学历培训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激励,以稳定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把实用性培训、出国培训、5 技能等作为对骨干员工的一种奖励。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与培养,提高员工自身价值,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将激发回报企业的意识和决心。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于培训考核较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只有从培训制度上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把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培训市场制度

篇8: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长期以来, 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放在了对较为扎实的机电技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等层面上, 其教学目标要求带有一定的设计和研究能力, 同时还要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能够在机电技术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管理、设计制造和产品开发与推广等, 致力于培养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当前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 校园内也都逐渐引入了多媒体, 在老师的教学课堂上, 多媒体随处可见, 方便了老师的授课和学生们的学习与交流。

一、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表现的优势

1.1 通过多媒体教学, 教师的教学时间缩短,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 一节课的时候只有几十分钟, 但是就需要老师通过粉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板书, 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消耗, 将其教学时间拉长, 而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也对老师的抄写工作表现出枯燥的情绪, 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 缩短了老师的板书时间, 将剩余的时间运用到其他教学任务上。

1.2通过多媒体教学, 促进机电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系机电专业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在这课程当中, 不仅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绘图的基本技能作出了阐述, 还对常用轴侧投影图形成及其画法作出了相关的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仅通过老师口述的话, 对于教学质量能否达标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对其画图的方法不能理解和学习, 另一方面让这门课程变得更加抽象和难懂,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老师的课堂更加形象化合直观化, 再加上PPT所展现出现来的视频动画, 令整个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 同时, 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传授一些课外知识, 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接受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

1.3通过多媒体教学,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有句话如是说,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举个例子, 以“电磁感应”的教学过程为例, 因为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过程在试验过程中是无法看到的, 那么学生对此就会感动非常抽象, 而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对该过程进行模拟, 那么学生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场线的整体分布和动态变化的过程, 让这个知识更加直观化, 对于学生来说, 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多媒体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老师的适当指点下, 促使学生参与到多媒体的使用, 既能够把学生拉回课堂主角的位置, 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动力, 增进学生对机电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可见,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机电专业教学中, 其绘制出来的立体图形能够促进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强其空间的概念。而制图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立体转换成为平面, 识图是将平面转变成为立体, 那么就要求学生要具有立体思维, 同时兼备识图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刚进入校园生活的学生来说, 这一群主所储备的知识库比较少, 立体思维能力没有较大的飞跃, 可以说几乎没有空间概念, 仅仅是凭借基本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进行识别。例如简单的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等。对于这部分学生群体来说,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 可以先让学生对大量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然后再着手回执。对于前期的培训来说, 避免不了枯燥的理论教学, 这时候暂不并不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来绘制图。但是总有合理性的指导, 不能让学生随意发挥,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完成草图的绘制。

在接受了训练之后,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点下, 迅速地绘制出圆柱体和棱柱体等基本立体图, 尽管这时候学生绘制的图形没有百分百标准, 但是从这些线条的变化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对面的变化有所区别了, 而通过绘制也让学生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轮廓有一定的了解, 基本形成空间概念, 在绘制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消除了在绘图和识图方面的畏惧心理。基于这种背景下, 进一步加深对学生轴测图绘制标准、复杂图形的教导。在学校教学活动中, 运用多媒体CAI, 属于一种创新性行为, 值得我们老师对其进行充分的思考。

二、多媒体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误区

2.1学校领导及机电专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当前学校关于机电专业的教学, 大部分的教学重点工作还是放在了理论教学上, 学校领导和老师偏向于看重分数, 没有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毕业之后, 并不适应社会的生活, 难以接受社会的挑战, 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不完全匹配。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研究, 可知就是学校和老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够重视。另一方面, 就是多媒体所耗用的设备资金相对比较大, 造成学校在经济上存在较大的压力, 尽管一些学校虽然拥有相应的设备, 但是其数量严重不足, 并不能满足全部甚至是大部分班级同学的使用, 因此, 最后还是采用了传统的口述教学模式。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 不少操作过程都是由老师亲自完成的, 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被孤立, 其教学效果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

2.2多媒体技术存在操作不够熟练的问题

尽管不少学校都为相关的多媒体设备花费了不少的资金, 但是这些设备没有经常被使用, 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得知有一些原因是因为老师对操作设备的流程不懂。例如,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就离不开大量专业化的计算机知识。

除此之外, 对PPT编辑的过程当中, 就难以避免排版等知识, 而处理视频方面的工作, 就存在不会剪辑等问题。对校方来说, 应该主动为老师开设一些培训课程, 在这些课程上对老师展开针对性的补课。而站在老师自身的角度来说, 要拥有比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知识的热情, 对自己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加强自身素质的修炼, 完善自己, 从各个方面改善自己的教学质量, 才能避免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被淘汰的问题。

三、结束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在机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手段, 一方面让老师的板书时间得到降低,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那面还能提高整个授课内容的直观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但是在机电专业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 同时也不是每个学生都青睐于多媒体教学模式。所以, 我们在对机电专业教学模式选择的问题上, 不应当盲目地跟风, 要结合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为机电专业的教学增添光彩, 大力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 让自身的教学水平上升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猛, 耿淬, 王亮伟.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6) .

[2]张莉.整合课堂, 优质教学——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电教学中运用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4) .

篇9: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误区及对策

(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很多企业于是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却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组织资金方面。问题是有些企业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缺少如何有效地使用资金的能力,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时候要考虑成本的问题,就能相应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筹集资金是为了用于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而筹集和使用资金是要付出代价的,是有成本的,如果资金成本还低于投资报酬率的话,这个投资项目就是无利可图的,还不如不投资。特别是如果企业采取的债务资金的筹资方式,负债比例过高的话还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另一方面持有资金也是有成本的,不能有效地投入使用的话,就会造成浪费,从而增加持有现金的成本,也就降低了现金的使用效率。

(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但是和会计职能相比,财务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一个原因仍然是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许多企业注重会计核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会计核算的同时,不应将财务管理工作变成会计核算的一个辅助成分,财务管理不属于会计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次要地位,对已经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报告属于会计职能,不能将财务管理工作或财务部门的职能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有效地组织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长时间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混为一谈,或把财务管理放在会计的一个从属位置上,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发挥。

(三)信用意识不强 负债经营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资金成本比较低,另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但是,要获得财务杠杆收益还要满足其它的条件,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率的前提下,负债经营才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正作用。并不是盲目无限制增加债务资金就会增加财务杠杆收益,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会使投资者报酬率更大幅度的降低。得到的就是财务杠杆的反效应了。企业在负债经营的时候,不能只看它的好处,而忽视了财务风险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举债经营必须慎重,在考虑所有者利益的同时,也要对债权人负责。

(四)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近年来,企业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些企业进入了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其中一些企业认为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方式,一方面它们认为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属于权益资金,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的使用,另一方面它们甚至认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是没有成本的。实际上任何一种筹资方式都是有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且,权益资金成本高于债务资金成本。

公司使用权益资本而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在现行财务会计中,是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进行账户处理,并没有在当期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以费用的形式加以处理,从而给人一种免费使用的感觉。事实上,是现行财务会计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以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程序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会计模式给人以免费午餐的假象。就财务管理而言,公司对股东发放股利与公司向债权人支付利息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所差异的仅仅是会计的账户处理不同而已。我们不能认为权益资本是一项“免费午餐”,可以无节制、无条件地予以利用。

(五)资本扩张的速度越快越好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很少企业能抵挡住扩张的诱惑。收购、兼并是企业扩张经常采用的形式,通过并购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一定程度的资本扩张是必要的,但是要在企业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企业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风险,适度扩张,否则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资本扩张的基本目的实现价值增值就成为空谈。企业在相关的资源和能力还没有同步配备的情况下,一味地加快扩张的步伐就会使得资本扩张的速度超过业绩增长的速度,非单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还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大比例送转股票实现资本扩张,随着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的增多,但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长时间没有改善,每股收益就会下降,从而对股票的价格和企业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总之,资本扩张不是不允许,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资本扩张都要量力而为。

二、企业财务管理误区消除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要不断加强 财务管理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以资金管理为主线,不仅要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还要进行成本管理,核定储备资金定额,减少不合理的占用;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和其它应收款,避免发生坏账损失,保证资金的正常周转等。由于长期以来,企业没有设置单独的财务管理机构进行财务管理,而是由会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的工作,使得财务管理人员习惯了以会计核算为主,财务管理为辅,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才能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加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甚至要求企业给予培训的机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外国投资者的加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它领域的知识也要涉猎。财务管理要面向未来,只有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才能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管理优化决策。

(二)资本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资本成本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投资项目要获得的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如果低于资金成本的话,这个投资项目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的时候要考虑各种筹资方式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灵活的选择,但资本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品成本不容易被忽视,是账面成本,但资本成本也是企业的耗费,使用别人的资金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能被忽视。资本成本不是一个精确值,受现在和未来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动。因此在考虑资本成本的时候还要面向未来,考虑时间因素和风险因素,这样资本成本作为筹资决策的依据才有意义。资本成本对投资收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资本成本降低了,价值就会相应地增加;另一方面投资者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的时候也可参考资本成本,做出正确的选择。防止因为高估把一个不可行的项目变成可行的项目,因为低估而放弃一个好的项目。筹资和投资相互影响,资本成本是联系它们的一个纽带。

(三)进行合理的财务预测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步骤是进行财务预测,合理准确的预测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离不开合理的财务预测这个环节。通过财务预测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可避免资源的浪费。根据企业之前的财务活动资金使用情况做出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是筹资的前提,可以帮助财务管理人员据此制定相应的计划,在筹集资金的进候,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筹集的资金忽多忽少,使用起来也会变得盲目,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财务管理构建新思维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兼顾社会性企业的发展是和市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认为占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就越成功。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企业做出的财务管理决策的价值观就可能偏离轨道,容易导致惟利是图,做出有损国家社会利益的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展开,投机取巧,逃税漏税只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对企业健康长远地发展绝对是不利的。企业要想长远地发展,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一定要兼顾社会性。增加企业价值的同时能够保障社会利益,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更容易取得社会大众的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增加。 一个想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一定不要被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蒙蔽了双眼,这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企业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兼顾了社会性而不是单纯地以物质财富的占有为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物质财富,既使短期不能实现,长远来看也会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影响。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企业财务管理就会重视战略性,不会只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分析研究,更会关注市场和社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得到企业内部和社会各部门及有关人士的支持。

(二)企业财务管理要与企业管理成为一体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管理的目标有一致的地方。虽然有专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在组织和有效使用资金方面发挥着特有的职能,但因为财务管理涉及面广、灵敏度高,使它不可能独来独往。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反馈出来,这些信息提供给其它部门和管理人员,才能帮助他们适时地做出调整和控制,优化决策,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不是财务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财务管理战略和企业其他战略密切相关,是有机的整体。

(三)企业财务管理要适时地选择较满意方案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对决策是这样表述的,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无论是进行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还是利润分配决策,都强调最优化。事实上要达到绝对的最优化很难,它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从三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好的和从六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好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了追求最优化,企业可能要制订尽可能多的能实现财务目标的备选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要投入很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也可能延误了好的时机,减少了时间价值。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最优化,可能会忽略其它层面,结果事与愿违。因此,很多时候选择较满意方案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风险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2024国庆节朋友祝福短信下一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