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024-05-2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用8篇)

篇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中共杨家厂镇委员会杨家厂镇人民政府

2009年,我镇共有1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0万元,其中过10万元的村3个。近年来,我们按照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的要求,始终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领导包挂、部门帮扶、典型带动、目标管理等多种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认识,强化管理。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高度统一思想,认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认真把握发展的航标,切实加强领导。一是成立以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财经、组织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日常工作。二是我们根据实情,开展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三资”调查摸底,摸清了全镇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先后制定下发了《杨家厂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关于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加强集体经济管理进行认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并责任到人。三是把债务化解、经济发展、财务管理

等内容纳入支部书记工作目标承诺书,并按分值结账,与工资奖金挂钩。对发展集体经济有积累的村,按照本发展资金的10%奖励全体村干部,激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必要性,解决好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而无钱办事的问题。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们根据各村实际,认真总结出“资源开发、兴企强村、大户带动”三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实体带动、全民参与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年收入过1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并辐射带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以沿江、沅兴村为代表的林业发展模式。他们利用闲置的荒滩、沟路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利用循环间伐模式,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10多万元。二是以新江、青吉村为代表的企业发展模式。他们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坚持走兴企强村、滚动发展的路子,每年都筹集一定资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村集体企业年产值达1000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三是以五洲、仁和村为代表的种养发展模式。他们利用农户娴熟的种养技术,大力发展猪沼气、鱼鸭混养和瓜果菜模式,带动全镇种养业大发展,其中生猪养殖50头以上的大户165户,家禽养殖1000只以上的大户46户,蔬菜和西瓜的种植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户平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农户和集体

达到了双赢。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双建双带和民企联村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大。

三、健全组织,落实保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着眼于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近几年,我们通过强化管理、健全组织,共转化后进村4个,调整村干部达20多名,其中支部书记7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严格实行四抓五制:四抓,即突出抓村级财务管理,积极推行“双代管”,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聘请人大代表、退休老干部为监督员,有效防范了债务风险。突出抓后进村整顿提高,对后进村采取领导联包、部门帮扶、集体解难、先进帮带等形式加大对后进村整顿和转化力度,解决致富无人、发展无路的问题,确保全镇工作能上下一盘棋。突出抓村干部思想观念更新,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传经送宝,组织村干部到仙洪、单县、金乡等地学习,进一步开阔了村干部视野。沿江村支部书记危昌旭通过到外地学习后,结合本村实际,鼓励农户在特色蔬菜、绿色村庄上做文章,效果明显。突出抓干部人才素质培训,组织先进村支部书记经常在全镇支部书记会上作经验交流,切实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目前,我镇已有3名村干部到长江大学进行脱产班学习,14名村干部到公安职教中心进行08、09级非脱产班学习。五制,即工作目标承

诺制,每年初各村党支部书记都要面向村民公开承诺全年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并统一做永久性公示牌在村部集中公示,起到了迫使一把手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量化考评制,每年底镇委根据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目标承诺组织专班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群众评议制,每半年由镇委组织村议事会和群众代表、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评议。政务、财务公开制,每年的农村政策、惠农补贴、财务收支等都要制成专栏公示,特别是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一公开,并且干部、群众可以直接咨询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一把手必须有问必答。绩效挂钩制,我们把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与工作量化考评的得分紧紧结合起来,依据工作绩效发放干部工资。

近年来,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既为农民办了好事、实事,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与兄弟乡镇相比,深感压力巨大,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定信念,再加措施,再鼓干劲,为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篇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大石窝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全镇共有3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4个、机关党支部1个、老干部党支部1个、企事业单位党支部6个;有党员1621名,其中农村党员1393名,占党员总数的85.9%。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集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保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各村党支部要围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丰富载体,创新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力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党员要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基层干部要心系群众,知民情、暖民心、解民忧,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实打实为群众办事;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党员示范户,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为民服务、帮民致富。要在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两委一肩挑等办法,推进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以及各种协会建设,做到基层党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同步推进、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不断增强农村的整体合力。

郑家磨村,下滩村等村涉及京石二通道拆迁补偿工作,在工作中,具体运用“次序动员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顺利推进了拆迁补偿工作,有力的支持了京石二通道的开工建设。

(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将集体经济建成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带动农民增收的辐射源。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增收领域,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延长产业链条,做到以工促农;才能切实服务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发展

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本身也就是筹集农村建设资金、实现农村自我发展、丰富农村配套建设的内在要求。

2001年,村党支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砂石加工、砂石开采、砂石运输业,这使得一直沉睡的砂河底成了聚宝盆。2003年,南河村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砂石产业被紧急叫停,面对新形势、新考验,村党支部一班人先期试种5栋大棚成功。2007年,南河村设施大棚达到680栋,实现了人均年增收1万元。南河村正是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实践次序动员机制的行动中,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党心民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凝聚在一起,才一跃跨进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村。

辛庄村杏鲍菇生产加工厂、吉野家集团注册投资的南河华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美石谷会所等项目的引进和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具体的效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得到提升,干群一条心,助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

二、存在不足

一是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致富办法少,起步难度大,思想惰性大,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缺乏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稀缺。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一般,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同时,个别村干部存有“小富即安”心理,“双带”能力弱,缺少带领群众闯市场增收致富的办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行政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工资少,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农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差。

三、对策建议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党组织素质,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1、以提高整体素质为重点,打造基层干部队伍,造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者。一是要着眼发展,转变用人标准。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培养具备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让优秀党员在支部“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挑大梁”,提高抓经济的能力,站到促发展的前沿。二是要不拘一格,拓宽选人视野。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选”,把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可以通过“请”,把外出经商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可以通过“派”,把有志有才的机关干部派下去。三是要完善机制,改善育人环境。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引导大中专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乡镇基层干部交流力度等办法,不断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2、以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造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推动者。一是要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在优秀青年、致富能人及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要与时俱进,改进党员管理模式。采取集出集管、散出集管、散出散管或回归管理、跟踪管理、双向管理等办法,构建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三是要搭好平台,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体特征、符合岗位实际的先进性标准,并通过符合农村实际的活动载体,为基层党员搭建体现先进性的平台,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提供不竭动力。要区分党员干部、无职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非党员致富能手等群体,采取“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分类管理”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办法,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发挥无职党员作用。

3、以强化培训扶持为重点,培育乡土人才队伍,造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示范者。现实中,“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村建

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对待他们,一是要重视,二是要扶持,三是要培养。要通过探索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实行乡土人才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出台乡土人才突出贡献奖励办法等办法,努力营造重视乡土人才的社会环境,保护并发挥好乡土人才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培养一批能人、搞活一方经济、带动一批群众”人才效应。

(二)促进党组织和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1、巩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广泛发扬民主不等于不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进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同时,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向群众,处于农村各类矛盾的焦点,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2、抓好促进群众参与的阳光操作环节。只有建立一个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分工明确、民主高效、依法办事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推动规范管理,才能获取群众支持。要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党务公开,保证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不断推进农村各项决策民主化、操作透明化、村务公开化。

篇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也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条件,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只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组织才有掌握得住、运用得了的足够资金, 增强集体的服务功能, 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村容村貌, 优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凝聚群众力量, 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是增强基层政权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石工作;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主要出路。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 才能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才能凝聚农民的力量, 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 各类公益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农村社会不安定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这几年,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实施了多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村级集体经济的形势总体趋好, 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还需要农业和农村工作者深入实际,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方案、措施, 以真正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下面就以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为例, 来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晋城市城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 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2008年区农村集体经济净收入为7256万元。其中, 收入100万元以上12个, 50万元以上9个, 20万元以上11个, 10万元以上13个, 10万元以下22个, 10万元收入以下的村中, 东武匠、洞头、南掩、焦山、屋厦5村基本无收入, 其他17个村多数也只有3—5万元的收入, 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根据调查统计的数字, 区67个村负担的贷款、欠款总额高达11405万元, 村均负债170万元左右, 除牛山、郭山、朝天宫、王台铺、南石店、前村、东上庄7个村基本无债务外, 负债村比例高达89.6%, 且绝大多数是难于偿还的贷款。这些债务大多数是在过去开煤矿、办铁厂或上项目时欠下的银行贷款, 历年累积, 越滚越高。还有少部分是村集体拖欠的私人借款、工程欠款、干部工资和群众务工费用。其中, 负债总额500万元以上的村有9个, 200万元以上的村有15个, 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0个, 50万元以上的村有10个, 30万元以下的村有16个。特别是30个三类村集体收入年均不过10万元左右, 但村均负债却高达177万元。资金短缺、债务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1) 村领导班子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不是致力于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而是热衷于树山头, 拉帮结派;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 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 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很好的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2) 收入渠道减少, 发展后劲不足。城区前几年有近一半的村有小煤矿、小高炉, 这些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煤矿和高炉, 日子过的也是红红火火;有的村靠出租部分土地赚取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没有资源的村就靠政府拨款维持生计。这几年随着资源的枯竭以及政府关停小煤矿、小高炉整治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村收入减少, 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3) 非生产性支出逐年增长。村集体经济各项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如村干部工资、民办教师工资、卫生管理费、报刊费、电话费、招待费等。另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户对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都需要村级集体有较强的经济支撑。再加上部分村干部乱支滥用, 管理上有漏洞, 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4) 收入难于维持正常运转。据调查统计, 全区2008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低于20万元有32个村 (剔除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建设项目上级补助收入、政府各部门补助收入) 。随着村庄整治力度的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掀起、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的要求和村级规模的扩大, 都需要有村级集体经济作支撑。虽然有些建设项目各级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助, 但是真正实施起来, 按照达标要求, 村级经济还是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和劳务。如钟家庄办事处的谷堆头村, 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费需投入16万元, 虽然获上级补助2万元, 但是, 村里仍需自筹14万元。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益事业覆盖面的扩大, 村级组织各项零星开支也相对增多, 如党员、组长活动费、困难户补助、计划生育补贴、报刊费、卫生管理费等等。村级经济各项开支的增加, 对于那些年经常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带来很大经济压力, 而这些开支又必不可少。 (5) 村级债务化解难。根据2008年农经调查分析, 全区村级债务11405万元, 这些债务大多数是在过去开煤矿、办铁厂或上项目时欠下的银行贷款, 历年累积, 越滚越高。还有少部分是村集体拖欠的私人借款、工程欠款、干部工资和群众务工费用, 另外就是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所发生的债务。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保持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及时消化、吸收过去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全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以农村社会稳定和村集体经济低风险、高效率运作为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的工作方针, 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为增强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以人为本, 必须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 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 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 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 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一是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来武装全体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 增强其服务“三农”工作, 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二是要加强政策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使村干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高政策水平, 增强法律意识。同时, 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政策法律,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 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实践证明, 无论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 科学管理都是第一位的, 管理上不去, 经济效益也上不去, 多么优越的体制和经营机制也无济于事, 只是空谈。

二是挖掘自身优势, 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 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文化水平等情况不同, 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 采取多种形式, 不搞“一刀切”, 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 选准路子, 坚持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原则, 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公路沿线的村屯, 可以借助公路的优势, 充分利用城区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带, 开发兴建专业市场, 由村集体统一管理, 提取相应的管理费归集体支配。可以利用区位优势, 积极向三产发展, 开发沿街店面来收取租金, 由于租金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把它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 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下辇村的金辇大酒店, 北闫庄村的蔬菜批发市场, 北石店村的农贸市场, 白云浴而美洗浴中心等, 这些企业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 而且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外, 集体企业闲置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可以出售或租赁给私营个体企业, 盘活存量资产。只要每个村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所在, 挖掘资源开发潜力, 大胆实践, 科学管理, 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三是借助外力作用, 切实提高政策利用效率, 为增强集体经济寻求政策支持。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对应由公共财政开支的项目所欠债, 要实事求是核清种类和金额, 依据客观、真实和准确的理由积极争取国家给予资金扶持。争取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种植业无偿补助项目、沼气入户工程以及土地、林业等有关国家或省的优惠政策, 争取国家无偿资金。这几年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就土地复垦、农田水利、清洁能源等项目向国家、省、市争取到不少的资金。

篇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与减贫是萍乡市农村基层组织的首要任务,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制约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影响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萍乡市委、市政府针对以上情况,在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有人管事”的同时,着眼于解决“有钱办事”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基层政权的经济基础。专门出台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建“五好”村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萍办字[2012]19号)的通知,其目标任务是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不包含财政转移支付),力争使全市7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含4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定的稳定收入。安排了市直37个帮扶工作组,并由市级领导带队,安排151个县直工作组,并由县级干部带队进驻全市188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帮扶工作,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可以说都是贫困村,这既创新了扶贫发展模式,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2012年11月底,全市626个行政村(不含13个村级管理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138个,占22%,比2011年新增12个;5-10万元的村134个,占21.4%,比2011年新增52个;无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的村由原来的188个减少到83个,所占比重由30%下降到了13.3%。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村组织日益增长的运转需要和公共服务刚性支出提供了保障,党在农村的政权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各帮扶工作组在深入调研摸底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服务创收型、资产经营型、资本运作型、乡村旅游型”七种类型扶贫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资源开发型。把分布在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平原村和山区村,采取村集体资源入股、个体资金合股等方式,对村域内的山林、水利、矿产和“四荒”等资源进行联合开发,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产业带动型。把分布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特色农业村和工业村,通过发展产业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三是土地经营型。把分布在城市郊区农村和区位条件相对较好,有一定优势农产品的村,将土地作为村集体最重要的资源,走以地为媒、以地生财、以财带村的路子。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赁、土地入股分红和发展“楼宇经济”、“房东经济”,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服务创收型。把分布在园区周边村,依靠提供劳务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通过村集体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为企业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收取一定劳务费用。五是资产经营型。把分布在城市中村、城郊村或乡镇中心所在地、区位优势相对明显,适合发展物流、餐饮、住宿、商贸等产业。将集体所有的办公用房、厂房、机器设备等闲置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公开招投标等形式,使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变“包袱”为财富,变存量为增量,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六是资本运作型。分布在城中村、城郊村和工业实力较强的县区近郊,区位、交通、通讯等优势明显。村集体通过将存量资金入股企业经营、异地购买资产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七是乡村旅游型。把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好、山水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村统一起来。利用青山绿水和风景秀丽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创办农家乐、餐馆、招待所、渡假村、休闲观光农业、娱乐场所等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责任编辑:李佳佳

篇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篇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3个,入社农户26.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2%。

一、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成为推动“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重要载体,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如:分界镇通过蚕桑合作社、甜豌豆合作社、绿花菜合作社带动了三个万亩产业;黄桥镇通过双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新街镇通过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两个超万亩的蔬菜生产园区,品种多,规格全,质量好,货源足,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宣堡镇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苗木花卉近万亩。

二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新的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局限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拓展到水产、蔬菜、水果、花木、药材、农机、植保等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所有生产经营项目,只要有一定规模,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振兴了主业,带动了副业,形成了产业;通过包装加工,增加了附加值;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销售窗口,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通过注册商标、“三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毛庄羊业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养殖的肉羊进行宰杀分割、包装销售,每只羊销售收入增加60多元,另外将羊粪收回加工有机肥料,每只羊增加收入50多元;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上千人围绕苗木搞经营,有收购的、销售的、挖树的、上卸的、运输的、绿化的,并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租了门面,为全市苗木展示销售服务,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三是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新的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又“干”不了的问题,且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产中合作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由过去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服务发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形成了1+1>2的合力,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如:分界镇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实行“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既降低了苗鸡、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又为农户提供了技术、防疫、销售服务。

四是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批量采购,价格低,节约了成本;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增加了收入;通过统一销售,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间盘剥,确保了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高效农业,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如:赵庄甜豌豆专业合作社,105个成员带动了6000多户,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亩纯收入由过去的稻麦两熟1000元增加到现在甜豌豆一熟就3000多元;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推行“甜豌豆—绿花菜”模式,185个成员种1134亩,平均亩收入7600元。

五是为合作社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市各合作社牵头人中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等,牵头人不拘一格,他们各具优势和特色。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好,号召力强,有奉献精神,他们牵头办合作社,一般都能秉公办事、规范运作,影响力大;能人牵头办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快,产品销售快;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社,产品适销对路不愁卖,加工升值空间大。但是,高效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好,但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市场开发难,普遍社员望利兴叹。各牵头人积极创新,如元竹芦蒿专业合作社、马甸金强花卉专业合作社,他们由企业老板投资租土地、建大棚、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各成员租大棚承包田间管理,拿基本工资,盈利部分,按产量依比例分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成员不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牵头人不担心成员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优势互补。

二、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势。目前,我市各类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乡镇为了应付考核,动员了五、六个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至今却不发展、不扩大;有的合作社成员是为牵头人打工服务,实际上没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没有服务对象,只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没有起到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合作社挂了牌子,搭了架子,却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合作服务,还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代购代销,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层次服务,由于社员迫切需要的农产品销售服务得不到支持,合作社失去了向心力。

3、思想固旧还不够解放。多数合作社领了营业执照不搞经营,至多是拉客商、引经纪人上门收购,而不是亲自把农产品送进大市场,这样一来,农产品出售价格低,升值少,农民得不到实惠,合作社得不到收益。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缺乏能人搞加工、跑市场,另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成员还没有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他们习惯于田头,不愿到街头;习惯于捞现成的,不愿意到市场冒风险;习惯各卖各的,不愿合伙做生意。

4、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各合作社中,农业品牌相对较少,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的更少,就济川街道来说,全街道有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市星辰鹅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市天恒银杏专业合作社,也只有天恒通过了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合作社产销量小,形不成规模,这两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5、内部运作还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成员管理、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三会”活动不正常。少数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到位,个别成员一股独大,民主管理很难落实,出现了少数人决策、少数人获利的情况,合作社失去了凝聚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一样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发家致富是自己的事,合作是自愿的,农业生产风险大,担心揽事上事;部分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能人引领;各项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策和建议

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我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抓手,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试金石,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田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的现象,如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搞高效规模农业,目前这种分配制度,仅是让少数有资本、有技术、有劳力的人富起来,而绝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困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助性的经济组织,它能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职能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实事。

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合作组织多元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观念,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办社,开展相互服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围绕粮食、蔬菜、生猪、家禽、羊业、花木水产、银杏等特色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兴办各类合作组织。加快建设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能人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的合作组织。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亲眼看到参加合作组织的好处和前景,激发主动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和欲望。

三要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坚持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从抓规范、促完善入手,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建立合作社名录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合作社成员;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并进行工商登记;对社区股份合作社,要求将经营性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每个成员,整村建制组建合作社,并进行工商登记,单独建帐。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以及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制度等,引导合作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四是加强“五好”示范社创建。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平台,加快在合作社内部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篇7: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保证。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越发显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不良债权过大,债务逐年增加,集体资产已尽枯竭,资源匮乏,造血功能不足,严重束缚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村级组织在新形式下为群众谋取利益的作用,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政治问题。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加强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一、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6,674平方公里,有16个乡镇,173个行政村,农户13.8万户,农业人口54.7万人,农村劳动力25.2万个,耕地面积530万亩,其中集体耕地面积 万亩。全市村级债务大于债权,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为无效债权。全市现有村级债权26,972.9万元,村均149.8万元。其中:农户欠款18,790万元,有效债权10,830万元;单位欠款4,937万元,有效债权1,970万元;外部个人欠款1,771万元,有效债权4,937万元;其它欠款1,462万元。全市现有村级债务46942.8万元,村均260.8万元。其中本金31981.4万元,村均177.8万元。按照债务分布可以划分为五类:一是金融贷款10,190万元,本金5961万元;二是抬款13,510万元,本金9016万元;三是农户往来欠款18,900万元,本金15,403万元;四是村屯干部工资1,493万元,利息31万元,五是其它欠款2,850万元。按债务形成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竞赛达标4,975万元,创办企业支出7,267万元,各项补贴6,409万元,代缴垫付税费7,009万元,改善生产条件支出3,705万元,公益事业性支出10,784万元,管理费超支1,544万元,各项摊派1,100万元,各种担保220万元,损失浪费支出440万元。仅2003年以来就新产生债务3287万元,村均18.3万元。截止2003年末,全市资产总额37,607万元,村均209万元,资产大于负债的村87个,资不抵债的村84个,保持平衡的村2个。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

多年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受保守思想的束缚,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仅仅依赖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村级自身“造血”功能,使各项摊派资金,垫付资金,开发资金,还有很多正常或不正常的支出没有资金来源,导致大多数村集体不得不采取贷、抬、借等手段,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失去造血功能的村集体只能债抬高筑的维持生计。尽而,使集体经济逐渐走向低谷、走向薄弱。

一是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集体经济缺乏发展后劲。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仅是经济形式、经营方式的调整,更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大调整。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很大的原因是思想观念在作梗,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是当前制约和阻碍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科学文化程度低,观念和思维方式陈旧、保守,信息不灵,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只是就农业抓农业,而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链条,只是就资源消耗资源,而没有很好的去开发资源,封建落后思想和小农意识观念导致了实践上的盲目被动,无法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二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集体经济严重萎缩。村级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各项政策和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对于我们这个绝大多数村没有造血功能的现状,无疑在产生利益和成绩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削弱,而承担起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据调查,全市在秋整地及发放种植覆膜玉米、烤烟、甜菜、水稻开发等作物补贴上,造成6,409万元的债务;在开展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机械更新、敬老院、警务区、文明村屯整治等达标竞赛活动中,形成债务4,976万元;在创办村级企业、养殖一条街和兴建畜牧小区等基建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论证,技术含量低,运行质量差导致集体经济严重亏损,形成债务7,267万元;在改善生产条件中,形成债务3,705万元;各种大型普查、征兵费、运动会、乡镇食堂摊派等造成债务1,100万元。

三是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当前,一些干部,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集体经济管理和积累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农户轻集体的不良倾向,是集体经济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多年来,在费用收缴过程中,由于村级干部不敢于碰硬,不善于做群众工作,遇到困难不是去解决困难,而是采取其他的手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困难。全市村集体采取借、抬、贷等方式,共为农户垫付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等费用,共计9,695万元,从而使强村变弱村、弱村变穷村,使集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另外,有些村级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利益,时常是把集体利益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筹码,于集体利益不顾,损公肥私、大吃大喝,对集体资产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实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债台高筑,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集体经济薄弱降低了广大农民对村领导班子的威信,拉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面对入世和改革后的新形势,认真解决好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格外用心,格外用力,格外抓紧,以此来保证基层组织在广大群众中的高大形象和重要地位。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集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状态,主要是受思想观念、创业意识、和生产资源的影响,使集体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的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一是村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很好的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二是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积累为负数,集体全部收入几乎仅来源于少数的机动地。

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闲臵、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部分村干部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多年来,有关职能部门对镇村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分散,起不到切实帮扶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及时消化、吸收过去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改革为契机,以农村社会稳定和村集体经济低风险、高效率运作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的工作方针,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增强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结合素质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一是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全体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服务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二是要加强政策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使村干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提高政策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政策法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学习结构调整、市场经济、金融、城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科学管理都是第一位的,管理上不去,经济效益也上不去,多么优越的体制和经营机制也无济于事,只是空谈。

二是挖掘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由于各村地理位臵、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立服务组织,开发信息经济。税费改革后,村级功能逐渐转移到了服务上来。要逐步建立村级信息网络,积极收集信息,开展有偿服务,寻找与本地种养植特色相适应的公司或加工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村里提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即可以为农户节省费用,增加收入,也可为客户节省时间,还可增加集体收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路域经济。公路沿线的村屯,可以借助公路的优势,充分利用我市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带,开发兴建专业市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提取相应的管理费归集体支配。围绕特色农产品兴办交易市场或流通公司,建成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开展产、购、销一条龙服务,在服务农民中赢利,增加集体收入。依托资源优势,开发集体经济。土地是村级集体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趋势,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臵,对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可以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向三产发展,开发沿街店面来收取租金,由于租金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将小、微、亏集体企业及闲臵土地以多种形式出售转让给个人经营,集体企业闲臵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可以出售或租赁给私营个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抓住化解债务的有利时机,可以把现有的林木产权以拍卖的形式进行出售,以此来获得集体收入。只要每个村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所在,挖掘资源开发潜力,大胆实践,科学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三是借助外力作用,切实提高政策利用效率,为增强集体经济寻求政策支持。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后,村级的收费项目逐渐被取消,只有少数的机动地可以获取资金来源,所以依靠自身仅有的土地资源是实现不了经济发展的,要积极探索发展思路,提高政策利用效率,实施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办法,发展集体经济。要依法申请豁免政策。对在村办企业中与金融机构发生的债务,要依照《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破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向有关机构申请办理豁免,金融机构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给予豁免,从而达到减负增收。要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对应由公共财政开支的项目所欠债务,要实事求是核清种类和金额,依据客观、真实和准确的理由积极争取国家给予资金扶持。争取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种植业无偿补助项目、以及土地、林业等有关国家或省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无偿资金。要寻求外力支持。充分调动市直经济实力强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村级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市、乡镇党政领导挂包村和挂包村办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按照“包扶到底”的原则,开展扶持工作。根据各自工作性质,发挥本部门专长,抽调懂经营、善管理、作风硬的人员组成工作组,到村开展工作,积极引导村级组织拓宽视野,挖掘优势,围绕农业抓工业和第三产业,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资、出力、出策略。例如,可以把招商引资企业直接引到农村生产原料基地,为村集体引入发展项目,实现企业与集体与农户互赢互利。在发展二、三产业中,农业部门要给予土地承包、租赁、拍卖有关农村政策的指导,狠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村集体财务加强指导;市水利、电业等部门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给予资金或技术倾斜扶持;金融部门加大支农资金投放率,给予条件成熟的村办集体企业资金扶持和利率减免政策。总之,各职能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提供一切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

篇8:壮大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 是我国经济相对独立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 是区域经济的最基层环节。1999年, 我国共有2862个县 (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州) ,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因此, 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特色经济规模不大, 品牌优势不够突出;一是乡镇经济发展迟缓, 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实力不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 要进一步放宽政策, 释放发展潜力。

(1) 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 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力度。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提供农村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尤其是不能通过市场解决的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等。 (2) 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当前应以扩大县域金融有效供给为目标, 尽快建立县域资金回流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融资机制和政策性扶持机制;同时要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小型民营金融机构, 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 (3) 研究土地政策, 处理好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工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村庄、促进村容整洁。

2. 发展中小企业, 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市场经济的国家, 政府需要照顾、需要扶持、需要关注的企业, 一定是中小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代表我们整个工业的脊梁, 他的技术决定他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定要搞好, 这毫无疑问。但中小企业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就业和收入的, 国计和民生, 一定要统筹兼顾。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中小城镇的发展, 这样才能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真正在基层, 就是在县和县以下, 形成一种安定、祥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越来越好的环境。

3.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建设, 提高县域和乡镇的产业聚集度, 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 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进城入镇。

4. 要进一步培育农民的品牌意识, 增强发展活力。

目前我省县域经济名牌产品较少, 品牌意识不强, 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对发展县域经济是极为不的。因此,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必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扩张自己的优势, 打造自己的特色, 打造特色产业。当然, 由于各县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也不同, 因此各县在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上应突出自身优势, 打造适合本地具体县情地的特色经济。如, 里县和辛集的皮革生意和皮衣生意, 安国的药材生意, 望都的辣椒生意等。据悉, 阜平大枣已被个人注册, 这对于当地农民将是巨大损失。在培育农民的品牌意识应注意的原则: (1) 自愿原则:政府引导农民培育特色品牌, 而不能强制农民。政府让农民市根据场需要、寻找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作为培育对象; (2) 人文原则:引导农民悠久的历史渗透到品牌种, 比如顺平的桃花节, 鲜艳的桃花加上伊祁山的悠久文化, 使得顺平这个林业部命名的“中国桃乡”, 一年一度桃花节远近驰名。 (3) 科技支撑原则,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提高特色经济的科技含量; (4) 环境保护原则, 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培育特色经济的总体, 保证特色经济不破坏或极少破坏环境。

5. 激活各种发展潜力,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1) 汇集农村之外的各种资源。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将工作重点定位农村, 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人才等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 有效促进各类资源在农村优化组合。 (2) 充分利用农村特殊人力资源——外出务工人员。打工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既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接受了异地的文化, 二者的结合容易产生适合当地情况的点子、技术等。通过特殊政策和措施, 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 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使当地农民解放思想、增长见识,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的严重问题。还要充分利用, 本地在国内外的其他资源:例如, 知名人士等, 壮大本地经济和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3) 提高农民的独立主体的平等意识。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因为这种管理结构一道铁幕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道而驰。因此应把完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上一篇:同意调出含承诺书下一篇:享受成长的幸福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