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工作计划例

2024-04-29

技术部工作计划例(精选6篇)

篇1:技术部工作计划例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信息技术课例研究计划

信息技术课例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例研究,促进老教师转变观念,新教师快速成熟;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统一,提高教学有效性,真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团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的提升。

在这期的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信息技术组就专门针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把分析学生自主性的激发和主动性的发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在教学思想上给予重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当前学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学习任务,从教学方法给予体现,并有具体合适的可选方案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主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活动时间】

2013年3月

【活动地点】

教学楼三楼机房

【参加人员】

信息技术组:史晓旭、徐军、王磊、曹琳、李珍珍

【活动安排】

交流的课例包括如下内容:

(1)整体构思:该课例研究的目的、意义、操作思路与流程。

(2)教学设计:围绕主题改进教学设计或多个教学设计的比较。

(3)课堂实施及观察:聚焦主题的课堂实施步骤及观课情况。

(4)课后反思与交流:着眼于问题解决的交流与互动情况。

(5)后续跟进:问题的解决与行为跟进情况。

(6)形成报告: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及扼要的内容。

【具体上课人员】

王磊,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篇2:技术部工作计划例

(出示键盘分区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键盘是我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幅键盘图,你能看出它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四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指出相应键盘分区区域,让生分别在出示的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名称中对应的作选择。(指名说)生1:主键盘区; 生2:小键盘区; 生3:功能键区; 生4:光标控制区。

师让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和同位合作认识四区的位置和名称。(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让生看主键盘区的第一段文字,读读、划划、议议。师:通过读这一段,你学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键盘区主要由字母键、数字键和符号键组成;

生2:我了解了英文字母键有26个,数字键有10个,还有许多双字符键。

生3:(补充说)我知道双字符键共有21个; 生4:我学会了怎样输入双字符键上的“上一个字符”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师作适当的表扬。)

师:同学们在学习字符键时,有没有发现主键盘区的其他键?

生:发现了很多。

师:你们也想一起认识它们吗? 师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写字板”命令,打开“写字板”窗口。)

师让生分别输入自己的姓名的汉语拼音,然后按“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按“回车键”后光标就到了下一行; 组2:我们组在按一下CapsLock键时发现键盘右上方的一个指示灯亮了,再按又灭了;

生:(补充说)我发现灯亮后,我再输入我的名字的拼音字母都是大写字母,而我再把灯按来时,输入的字母又回到了小写的状态。

组3:我们组发现按退格键删掉了刚输入的名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

组4:我们组发现Shift除了配合双字符键输入上面字符外,也可以输入大写字母; 生:(补充)我发现Shift有两个,作用是一样的。师让生根据汇报结果,让生练习操作:(1)、练习输入26个字母,先输入小写字母,再输入大写字母,看谁最先输入完;(2)、输入课本练习3中的字符。

[分析] 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 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出示课件演示各个键的名称及功能)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打开一个课前准备好的文档,生操作各键,观察光标位置的变化,让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各键的作用。

师:试将光标移动到文档上的任意两个字符之间,分别按删除键、退格键,看看这两个键的功能有何区别? 生操作; 师指名说。

生1:按一下删除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 生2:按退格键,删除的是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分析]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出示小键盘区图)

数字键位于小键盘区的左上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NumLock”信号灯。

师让生动手操作小键盘,试检验一下数字锁定键有什么功能?

生动手实践操作。师指名说:

生1:当我按数字锁定键时,“NumLock”信号灯亮了,我发现小键盘和我们用到的计算器的功能很相似; 生2:我也发现灯亮时输入的是数字,而灯灭的时候,我又发现小键盘上的2、4、6、8键和光标控制区中的方向键作用是一样的;

生3:我也发现灯灭时,小键盘上的0、.键也和光标上的Insert、Delete键的作用是一样的。

生4:我知道了当按数字锁定键灯亮时,小键盘区中的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能用,而按一下灯灭时,双字符键下面的字符能用。总析:

篇3: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设计原则例谈

●简洁性—课堂导入的必要元素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颇为深刻。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例如, 我曾上过的一节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公开课, 课题是“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拿到课题后我首先就是想到这节课的主线是什么、怎样导入才是既简单又能抓住学生的心。这个主题在两年前曾讲过, 怎样才能总结以前经验, 把这节课上得更生动?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下足了功夫。两年前的课堂导入我也是费尽心思, 最后花了大量精力制作出网页形式的课件, 提出了三个问题的投票调查, 刚开始学生兴趣很浓, 热热闹闹地投好了票, 也用了较长时间, 但在分析投票结果时, 并不能充分说明本课的主题, 有点头重脚轻牵强做作的感觉了。第二次上这节课我采取了简明扼要的“看图猜成语”来导入, 不但学生的兴趣立刻被吸引了, 连听课的教师也跟着猜起来, 而后我自然而然地引出用图像表达信息与文字表达信息的不同之处。

对于同一课题的两种不同导入, 我觉得还是后者更成熟, 前者主要是当时比较流行的WebQuest上课方式, 我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做了网页课件,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充分利用了网络自主学习, 但是上完课之后不免觉得有缺憾, 过分追求课堂媒体的独出心裁, 反而会喧宾夺主。上公开课的打磨想必是每位上过公开课的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 都会从导入着手, 因而有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上公开课就不会采用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法, 一般都要设法在课堂的开始就搞些噱头, 但绝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也不可耗费太多的“笔墨”冲淡教学。课堂导入只是“引子”, 起到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正课的作用, 就像火车头起到牵引多节车厢的作用一样, 如果一个火车头只牵引一两节车厢, 那就毫无价值了。

●趣味性—课堂导入的催化作用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例如, 在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Excel阶段复习课的一节市级公开课中, 一位教师的导入是先给出学案:“介绍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的强震, 截止到目前为止, 已有1106人遇难, 17258人失踪……引出:这次核辐射事件是否会使中国受到核辐射污染的危险?全世界范围内, 一共进行过多少次核爆炸试验?我国重点城市这阶段的空气质量如何?灾难发生后, 日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怎样变化的……对于以上引申出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对几组客观的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来寻求一个合理的答案。我们要学会用数据说话, 怎样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 这样的表格里面包含了我们不需要的数据, 而且大量的数据都是原始数据, 我们要通过什么软件做哪些适当的处理才能进一步完成对日本核辐射事件引申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呢?”因为地震新闻是当时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学生们兴趣非常大, 而之前对其中的具体数据也没有确切了解过, 因此这段新闻的导入立即吸引了所有听课的学生和教师, 充分彰显出课堂的凝聚力。

看到这位教师课堂的标题时我不禁为之一愣, 《由日本核辐射事件引申的一些思考》难道是政治课?听后如释重负, 原来教师将时下热门新闻融入到枯燥的Excel数据处理内容中, 而且这位教师还带来了“防毒面具”——针对当时的谈“核”色变, 以及“食盐”——针对当时的“抢盐”事件, 形象而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大家, 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恰如其分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整合了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学会分析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后, 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以及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样不但导入有趣精彩,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机的操作, 还能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启发性—课堂导入的核心价值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所以,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一定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同样也是高一年级信息技术Excel阶段复习公开课, 另一位教师的主题是“生活中的数据之美”。这位教师让学生观察高中数学教材封面上的一棵树, 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看到了树根、树干与茎叶是树生干、干生枝、枝生叶的关系。从而引出任务一: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数据。斐波那契以兔子繁殖为例子引入, 故又称为“兔子数列”。一般而言, 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 就有繁殖能力, 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小兔子。如果所有兔子都不死, 那么一年以后可以繁殖多少对兔子?计算此表格就自然而然地用到了Excel中的公式, 从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后之比a1∶a2的结果得到的就是黄金分割的数值约为0.618。再从黄金分割数据给出任务二:计算某单位女性体格抽测采样表。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如果想追求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又要考虑健康, 那鞋跟高度最好是3~5厘米, 过高的鞋跟对少女发育不利, 从而不但复习了技术知识点, 又了解了生活中健康与美的知识。

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该要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 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 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课堂的导入, 不仅仅是上课伊始的几句开场白, 更应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一节复习课, 如果直接拿学生平时的成绩表来练习, 可能时间上比较充分, 知识点讲解也比较详细, 但现在的学生整天面对着分数, 对他们而言肯定不愿在信息技术课上还拿分数来分析, 而教师采用了“生活中的数据之美”为主题引入, 不但融入了数学里学过的数列, 最后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注意观察生活数据, 有哪些与“黄金分割定律”的比值是吻合或接近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主持人在舞台的位置, 书的长宽比例, 两门冰箱的大小, 拍照时取景的画面, 人的体温36.8度……

●科学性—课堂导入的重要准则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 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 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违背科学性的导入, 再怎么生动、精彩, 也不足取。

在上随堂课《Excel函数》时, 我给学生先讲了用Excel软件来解决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棋盘上的麦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位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 国王打算奖赏他。国王问他想要什么, 宰相对国王说:“陛下, 请您在棋盘上的第1小格里, 赏给我1粒麦子, 第2个小格里给2粒, 第3个小格里给4粒, 以后每一小格给的麦子都是前一小格的2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都赏给您的仆人吧!”结果国王听后连连说:“你的要求太低了。”讲到这里, 我转而问学生:“你们说, 这个要求真是太低了吗?”这一问, 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们思索着、议论着。这时, 我在广播教学里给出一串数字, 并解释说:“这就是宰相要求赏赐的麦粒总和。这些麦粒若以重量计算, 约为5270亿吨, 是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听到这里学生兴趣盎然。这时, 我趁势导入新课:“国王为什么吃亏?这样大的数字怎样才能迅速算出?以前我们可以用公式1+2+4+8……+263的值, 但是Excel中提供了f (x) 函数中的POWER (a, b) 函数, 运用它就会更加方便快捷了。

一般情况下, 初高中信息技术课都是每周1节课, 如果平时上课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教师上起来方便, 但学生每次上课要努力回忆教师上周讲了什么内容, 很难一下投入学习状态。因此更要在随堂课上创设好导入内容, 如果这节课一开始, 就直接用学生的成绩表来讲解最大值函数MAX, 最小值函数MIN, 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 学生可能当堂课记住了几个函数, 但下节课再来时印象估计不够深刻, 所以找一些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来讲给学生听, 或者找些学生能感知体验到的自然现象、社会实践或未知的、新颖的东西, 也可以将本节的教材内容与颇有情趣的事例紧密结合。在课的起始就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 这样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些。但是引用材料应该准确无误, 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教师只有运用了正确的观点、方法, 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才能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这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才能够游刃有余。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作为一线的教育者, 每当我们随着课堂的钟声走向教室, 这一节课的教学架构应该早已成竹在胸。因此上好一节课的课前准备必不可少, 一个恰当的导入既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才能, 又能显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无论是信息技术课, 还是其他学科, 都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备课。要在思想上重视, 不能只有到公开课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找素材、想点子、找思路, 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每节课的引入, 应该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 这样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组织成多种引入材料, 灵活运用。

篇4:信息技术教育中儿童立场例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儿童立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时往往又把老一套的“师道尊严”拿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说教”。我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反思、学习、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实小人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中。我也在时刻追求这样的美好愿景,下面就我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儿童立场,以生为本,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电脑,电脑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之一,人们使用电脑上网、购物、看电影、玩游戏。很多孩子很小就接触到了电脑,他们接触电脑多半是用来娱乐,主要是玩小游戏和看电影等。当前电脑游戏已经“深入人心”,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进行学习呢?

我在教学中就创设一些“娱乐”的情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在教学“翻转与旋转”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场景,让孩子们当运动会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帮助小动物们准备运动场地、比赛道具,孩子们在一个个任务中乐此不疲,一个个的学习任务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水平翻转、垂直翻转,以及按不同的角度旋转等知识点。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在各个“游戏”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英文打字教学时,学生特别喜欢玩打字游戏,我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打字游戏,首先让孩子自由选择,任意玩,后来孩子们发现自己根本就玩不起来,然后我给她们“表演”,孩子们发现老师实在是太棒了,然后我告诉她们玩好打字游戏的秘诀,于是孩子们一个个认真地学起了英文指法,不需要过多的说教。

成尚荣指出: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在此,我充分尊重儿童的本性,以儿童为出发点,以生为本,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通过不断地、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真正地实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儿童立场,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活”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大家都知道科技的发展速度是“光速”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书本。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出现超过教学目标的时候,很多教师经常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后再学。”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我们坚持从儿童立场出发,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三年级的中文打字教学时,教材上给我们提供了全拼输入法,有些孩子在家里见过家长用其他输入法,我就给孩子们介绍相应的中文输入法,让孩子们知道中文输入法有很多种,让她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让她们的思维活起来,并且对信息技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儿童立场的核心是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学生之间难免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学科往往比任何学科都要明显,由于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孩子在没有学习信息技术学科之前都已经能熟练地使用鼠标,玩一些游戏,打一些简单的中文字,甚至上网等,而往往也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电脑,根本不会用鼠标。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考虑到整班孩子,也要考虑到一些突出的孩子,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太简单了,太没意思了,但同时也要照顾到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在教学中在我时常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那些突出的孩子来当小老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既让那些突出者感受到成就感,又让那些暂时落后者能及时赶上。同时,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加强。

儿童立场,以生为本,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有更多时间用在操作练习、实践探索上(省去老师过多的说教),不管是超前掌握者,还是暂时落后者,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管是技能知识,还是合作交流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都参与了,思维都“活”了起来。

三、儿童立场,以生为本, 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比如要在“画图”中画一个矩形,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矩形”工具直接画一个矩形,但有些孩子可能会用直线来画,也有的学生会用铅笔,还有的孩子甚至会用多边形工具。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就直接明确地告诉孩子用矩形工具,因为有些方法是“变简为繁”。但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好在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我在鼓励学生“说”的同时,也注重合理的引导,让孩子们找到最优“算法”。但这个最优算法的获得要由孩子们自己通过努力得到,而不是由老师简单地说教。还是以“画图”教学为例,在教授“画矩形”这一课时,教材中是以画一辆卡车作为范画的。孩子们看到这辆卡车都觉得很简单,于是我就不作任何讲授,直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画。并且告诉孩子们,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获得冠军、亚军、季军?很明显这个图形除了需要孩子们熟练地运用鼠标外,还需要正确地运用好矩形工具,这两个因素是决定能否取胜的关键,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本身的动作有所差异,所以决定取前三名:冠、亚、季军。比赛结束,我请冠军来说说他是怎么画的?然后请画得特别慢的孩子来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从中找出不同点,让孩子体会到怎样才能画得快,充分感受電脑绘画的优势。有对比才有进步,有实践才有感受。因此,在我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实践体验过程,然后如实地说出自己的做法、感受,从而不断反思总结,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练习。新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教学目标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让每个孩子“说”出来,也正是注重孩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强调对孩子们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因为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只有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就会乐于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将不会再现。学生学习会变得快乐、高效,教师的工作也将变成一种享受,快乐无比。

篇5:技术部工作计划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某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教育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仅提高学生的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标准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篇6:技术部工作计划例

006班K组 杨彦波

一、对于那些标志性特征不明显的图片,胡老师怎么判断是不是自己下载的呢?他应该怎样做才能将现在混乱的文件夹中的图片有序的组织起来?

对于那些标志性特征不明显的图片,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通过“修改时间”来判断哪些图片是自己下载的,哪些图片不是自己下载的。具体做法是:打开“图片收藏”文件夹——单击右键在“查看”菜单中选“详细信息”——右键“排列图标”选“修改时间”。这样图片的下载信息特别是下载时间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胡老师面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要将文件夹中混乱的图片有序组织起来,具体做法是: 1.新建文件夹,并以“胡老师”命名;

2.根据“修改时间”将下载的图片全选后整体移入“胡老师”文件夹;

3.根据下载图片的不同类别,在“胡老师”文件夹内分别新建若干子文件夹,例如“资源种类”、“资源特性”、“资源价值”等。

4.将不同类型的图片分别移入不同的子文件夹内,一一对号入座;

5.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将所有子文件夹内的图片按特征进行重命名。这样胡老师查找所需图片就会方便快捷许多。

二、胡老师希望选的照片都是纯粹的风景照,有人的照片还把人处理掉了,你是否赞同他的做法,为什么?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就以上问题,绝对要把照片中的人处理掉或者是绝对不作处理,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我认为应该区别为两种情况:

1.人本身就是风景的一部分,没有人的照片失去了动感与活力,风景中有人的存在,反而具有灵魂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照片中的人处理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照片的运用完全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如果照片中人的存在确实无益于教学,或者人物太突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则需要将风景中的人处理掉。因此,我觉得胡老师的做法没有必要。

三、胡老师用超级解霸从光盘上剪辑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段视频插入PPT中,但是在试放的时候没有声音,这可能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播放视频没有声音,出现这种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硬件设置问题:音响没有打开、音量旋钮没有开到可以让人听到声音的程度、音响音频连接线没有插入指定插孔。

2.软件配置问题:系统音量设置为静音、没有安装播放器或

播放器出现问题、声卡驱动损坏或丢失。

3.实际操作问题:在PPT中插入视频的方法不对、视频格式不兼容、采集视频时没有采集到音频信息。

四、胡老师是在百度图片上搜索教学图片,你有没有更快地收集到可用教学图片的办法?

收集教学图片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列举如下: 1.条件允许,可用照相机或手机现场拍照;

2.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中下载,资源库中的图片资料特别丰富,而且是与教材相对应的;

3.如果有一台扫描仪的话,可以到画册中扫描;

4.可以用HySnapDX或SnagIt等软件在现成的课件中抓取相应的图片;

5.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创作。

五、根据胡老师的课程设计,你会怎样选择设计这堂课的课件?请画出你开发课件的流程,包括所设计的课程结构图。

我也会选择使用PPT来制作课件,设计流程如下: 确定选题,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设计创作脚本,进行整体规划——素材准备,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课件制作,利用现有的创作工具,对课件信息进行集成——课件测试,检查错误,修补漏洞,优化设置——课件发布,添加制作信息、使用说明等。

上一篇:三原博物馆消防工程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