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要点

2024-04-19

对联的基本知识要点(共6篇)

篇1:对联的基本知识要点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我 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

篇2:对联的基本知识要点

对联的定义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今天,由于对联尚有其独特的社会需求(例如春联、挽联、贺联、厅堂联、商业用联等),反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更有市场。对联的结构是固定的,无论其长短,都由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要完全一致。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讲究是从律诗中移植发展出来的。有关对联中对仗的具体要求,下文都会讲到。

对联的基本特点 1.字音的要求

最早的对联,可能对字音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律诗对仗的影响,也形成了关于对联字音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字音要求,只是关于字的声调的平仄类别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平仄”问题作些介绍。

字音的平仄

汉字的读音有声调的类别。汉代以后,出于对文字作品诵读的音律美感的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对汉字读音声调的分类,也开始重视对诗文作品中字音声调的调配。

在汉字中,有一类字的声调是平稳而没有升降变化的,这种字被叫作“平声字”。还有一些字的声调有起伏变化或发音短促等特点,可以根据其情形再分为几个小的类别。由于这些小类的字的发音具有“非平声”的特点,就将所有非平声的字归为一个与“平声”相对立的类别,叫作“仄声字”。有规则地调配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获得诵读的音律美感效果。

古代的汉字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小类,凡平声读法的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三类字都归仄声类。每个汉字在古代时是什么声调,最终要凭专门的“韵书”来确定。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许多汉字的声调类别与古代不同了。尤其是古代的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改变了它们的音值,发音已经不再短促了。它们的声调有的成了平声,有的成了上声,有的成了去声。这种情况叫作“入派三声”,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类别消失,这一类别的字分别归入了原来的平声、上声、去声三个类别中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普通话的平声字有“阳平”和“阴平”两个类别,而古代的平声字只是一个类别。

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有的地方还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类别,有的方言中则只是能体现出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痕迹。

如此一来,汉字的“四声”就有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个是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论其平仄,古四声是“平声”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字归仄声类;今四声是“阴平、阳平”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字归仄声类。

《太平广记》卷247《诙谐》三记载了出自《谈薮》的一段文字:

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

《梁书·沈约传》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

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按照古四声的标准,“天保寺刹”、“天子万福”、“天子圣哲”的声调正好都是“平上去入”,“刹”和“福”、“哲”都是入声字。“天子圣哲”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四声的面貌。

有人用“猪油炒菜”、“希奇古怪”、“三国演义”等字样来作为今四声的代表字,也能收到和“天子万福”类似的举例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古音的标准和今音的标准都可以使用。如果选用的是古音的标准,就要按照古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如果选用的是今音的标准,就要按照今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以混用古四声和今四声两套标准。

入声字歌诀

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解体而归入了其它的调类,所以母语是普通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就比较困难,而阅读和写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却都是需要能够辨别入声字的。为此,笔者编制了两则《入声字歌诀》,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一些入声字,找找入声字的感觉:

(一)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忽觉察,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

(二)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啜冽雪,齧菽粒,历代北,踏石砾。执节钺,发矢镝,克貊国,若霹雳。馘魅傑,裂畜腹,抉敌目,酷杀戮。力搏毕,贼殪斃,得匹駃,值百镒。复失域,立业绩,获爵禄,锡玉璧。疾杂学,悦墨翟,执木铎,习八佾。

这两则歌诀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字。另外,根据汉字的规律,与这些字声符相同的字也是入声,所以读者可以类推而知道更多的入声字。当然,要鉴别所有的入声字,最终要依赖字典来确定。

字音的三点一般要求

对于对联的字音,有下列三点要求:第一,上联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第二,字音的平仄,一般两两交替使用,在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可以随便。第三,上下联偶数对应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反。例如:

说文解字,研神理而设教; 琢凤雕龙,缘道心以敷章。

这副对联题咏的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联体现其语言文字学的特色,下联体现其文学的特色。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一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上联尾字“教”是仄声,下联尾字“章”是平声。

晋地花开,善美品行为世范; 中华栋起,精深学问作人师。

这副对联是为晋中师范学院题写的,首尾嵌入了“晋中师范”四字。其平仄的模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二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它符合平仄“两两交替使用”的规定。由于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品”字位当平而仄。“学”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

文源三晋,永沐人文辉舜地; 化泽八埏,长流圣化灿尧天。

这副对联是为网易“三晋文化交流”博客圈子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题写的,联中散嵌了“三晋文化”四字。史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都在山西境内,所以用“舜地”、“尧天”来代指山西。联中让“文”与“化”在句首和句中两次相对,强调了这个博客圈子的“文化”主题。“源”与“泽”、“沐”与“流”都是带“水”旁的字,“辉”与“灿”是带“火”旁的字,也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这副对联的平仄模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一、三、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三”字当仄而平,“八”是入声字,属于当平而仄。“泽”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拿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对照,可以发现其平仄都是相反的,上联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上联是平声,下联就是仄声。

2.词性与词义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性要求相同。例如: 豪语刘邦分大小,鸿文宋玉判雌雄。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风”进行题咏。刘邦作过《大风歌》,其中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句子。宋玉作过《风赋》,其中说风有“雄风”与“雌风”的区别。“豪”与“鸿”都是形容词,“语”与“文”都是名词,“刘邦”与“宋玉”都是名词,“分”与“判”都是动词,“大小”与“雌雄”都是形容词的组合。

三碗武夫降猛虎,千杯文士赋佳音。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酒”进行题咏。“三”与“千”都是数词,“碗”与“杯”都是量词,“武夫”与“文士”都是名词,“降”与“赋”都是动词,“猛”与“佳”都是形容词,“虎”与“音”都是名词。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义的范畴要求相类。例如: 夏季微风天爽快,秋时细雨地精神。

这副对联是给朋友“夏季微风”作的嵌名联。联中“秋时”对“夏季”,“细雨”对“微风”,“天”对“地”,“精神”对“爽快”,它们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

北塞高山藏雾豹,南溟深壑潜云龙。

这副对联是从《三国演义》的《大雾垂江赋》中集字而成。“南”对“北”,“溟”对“塞”,“深”对“高”,“壑”对“山”,“潜”对“藏”,“云”对“雾”,“龙”对“豹”,都体现着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

3.语法结构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部分的语句成份内部的语法关系要求一致。例如: 修身治学心须静,待世交人品欲贤。

“修身治学”是“动宾+动宾”,“待世交人”也是“动宾+动宾”。“心须静”是“主语+状语+谓语”,“品欲贤”也是“主语+状语+谓语”。“修身治学”是“心须静”的状语,“待世交人”也是“品欲贤”的状语。

存善常来无量地,去邪总拜有缘堂。

这副对联是为娄烦的一座庙宇作的,盖庙的人叫刘存堂。“存善”是动宾关系,“去邪”也是动宾关系。“常来”是状动关系,“总拜”也是状动关系。“无量地”是偏正关系,“有缘堂”也是偏正关系。“常来无量地”是动宾关系,“总拜有缘堂”也是动宾关系。“存善”是“常来无量地”的状语,“去邪”也是“总拜有缘堂”的状语。

在对联的这些要求中,最后的这条要求是最为严格的。如果创作出的对联存在着上下联内部的语法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瑕疵。

二、写作对联的预备练习的书:《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见百度)

前人编辑了许多入门的训练读物,供初学者观摩体会对联的具体要求。例如《声律启蒙》中的“一东”部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六鱼”部分: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KUAI)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八齐”部分:

岩对岫(XIU),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陶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萧史凤,宋宗鸡,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欢,闲骤玉骢游绮陌;佳人倦绣,闷欹珊枕掩香闺。

认真阅读体会这类型的材料,就能积累起关于对联的感性认识,逐渐地就会无师自通,提高鉴赏能力。

三、对联的写作练习

——按命题要求造句

“雅、儒”七唱,算是示范:

— — | | — — | 雅人共赏联都句,| | — — | | —

儒士同玩国粹联。大雅沉沦文路阻,硕儒坎坷学风颓。风流雅士吟花月,渊博儒生论古今。

喜闻大雅清新句,厌睹酸儒造作诗。

举止多文雅沉静,言谈尽硕儒大方。

网上聊天欣雅趣,屏前炼句喜儒风。

篇3:例析“集合”中的知识要点

解因为A={1, 2, 3}, B={2, 3}, 所以根据真子集的概念, 得

故选 (D) .

2.集合的运算

故选 (C) .

3.集合中的元素个数

解由已知条件, 得

可取1, 2, 3.

和为1的元素个数为

和为2的元素个数为

和为3的元素个数为

所以满足条件的元素总的个数为

故选D.

4.子集个数

解因为A∩B={1, 3}, 有2个元素, 所以子集个数为22=4个.故选 (C) .

注若集合A有n个元素, 则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2n, 2n-1, 2n-1, 2n-2.

5.参数问题

例5若集合

解当a=0时, 原方程为0x+1=0, 无实数解;

当a≠0时, 根据题意得

解得a=0 (舍去) , 或a=4. ()

故选A.

6.与集合有关的新概念

(A) T, V中至少有一个关于乘法是封闭的.

(B) T, V中至多有一个关于乘法是封闭的.

(C) T, V中有且只有一个关于乘法是封闭的.

(D) T, V中每一个关于乘法都是封闭的.

(2011年广东卷)

7.综合问题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014年浙江卷)

分析本题考查了复数的运算、充要条件的判定.判断一个命题的充要条件关键是首先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其次再判断“p⇒q”及“q⇒p”的真假.

解当a=b=1时,

成立;

解得a=b=±1.

篇4:记一副对联 学十点知识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

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或是文学、或是历史、或是古代汉语,共十个知识点。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必须知道这十点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蕴。下面试简略述之。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 (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 (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苏洵、苏辙长于书策。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曹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为“三曹”。

三袁

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明史·袁宏道传》:“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

三玄

《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颜氏家训·勉学》说:“《庄》《老》《周易》,总为三玄。”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典。

三乐

三种乐事。《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因此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

四库

《四库全书》的简称。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主持编修,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

四孟

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例如,《汉书·刘向传》:“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四美

四种美好的事物。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四君

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也称为“战国四公子”。

一副对联,涉及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十个知识点,如果很好地记诵、理解,实在有一石多鸟的功效。

编辑/张怀宇

篇5:对联的基本知识课件资料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

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

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

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

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上列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它们之间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这种活用应予注意。

代词 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例如:(1)峨嵋山报国寺联:“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君指游客和我是代词相对。(2)左宗棠题酒泉联:“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例如:(1)扬州濯清堂联:“十分春水双檐影;百花莲叶七里香。”百对十,七对双都是数字相对。(2)无锡梅园联:“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树芳不孤”。前三字都是数字相对。

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例如:(1)史学家范文澜堂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句对年是量词。(2)兰州神河庙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道对层是量词。

副词 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岂、请……。例如:(1)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2)成都杜甫草堂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有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例如:古名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有及、或、并、和、跟、而……。例如:讽刺曹锟贿选总统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叹词 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呜呼……例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从上面所谈十一种按语法划分字词属类,是科学的。能以名词属类,结合语法词性属类作对,既具体又合于实际使用,比实对实、虚对虚容易掌握得多。不过一副对联常常用多种词类构成,但仍不脱离同词性的字词相对。请看文天祥题山海关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姜女对秦皇是专有名词,未对安是副词,亡对在、铭对筑是动词,也对哉是助词,千秋对万里是数量词,片对长是形容词,贞对怨是抽象名词,共是八种词类构成,但都没有不同词性相对的。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鹈鴂悲啼血;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又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对仗平仄很工,并有点巧,只是中间缺乏联系,也不能认作对联。凡要成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作对联,必须依据应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各方面来形象和抒发思想感情,现分类举例说明于后:

一、春联:这是对联中最大量的,主要的思想内容,自然是除旧更新,人寿华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烈向往。例如:一九八二年元旦在颐和园中谐趣园的瞩新楼上举办春联展览,最引入注目的是张爱萍撰联:“谐趣园中相谐趣;瞩新楼上更瞩新。”该联工巧雅趣,嵌名叠词,妙语双关,浑成自然,确为佳作。又如,贵州一个农民在一九八三年写的几副春联:“得子不忘政策好;过年喜迎丰盛年。”“装金装银装饱暖;有谷有米有力量。”“知识蕴藏力量;科学促进生产。”

总之在不逾越春联范围,都可结合各行各业情况来写。

二、门联:是指春联外所挂的带长期性的,有的用木板雕刻,有的刻写在墙上,有的在行业开张,或者举行庆典时出现,它的内容特点是专用性强,反映门第特征行业性质,要求、理想、或叙世系等。仍如旧日理发店门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止于理发,口气很大,包孕甚丰,而且表现出一种兀傲的自豪感。现在适时的,工厂可用:“支授农业,巩固团防。”商业可用:“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水源长”等。

三、堂室联:这种联应用较广,许多文人雅土都喜欢在自己的坐住学习地方写副对联,思想内容大都是:明心见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励自勉等。例如林则徐父亲在家挂的堂联:“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上联是写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联是表示对儿子的操守和抱负充满信心。陆游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巢是陆的书斋,他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的情景,跃然可见。

四、婚联:思想内容主要宣传婚姻自主自由,美满幸福,男女平权,互敬互爱,家业兴隆,为国立功等。例如:“座上漫谈同志爱;堂前合庆自由婚。”“建国创开新局面;成家缔定好姻缘。”“相爱相亲,并肩齐迈长征路;互帮互学,合力同描四化图。”皆合时可用。

篇6:对联的教学知识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 —— 楹联、楹帖俗称 ——对子)

三、 对联的特点

(一) 对仗工整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 字数相等 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词性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 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 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是一个很有名的讽刺联,这是袁世凯死后的当年过年,群众贴出的春联,当时有人奇怪,对联这么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于是就抄了去请教学者,学者笑曰:暗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也!

此外,老师要补充对联第三个特点

(三)内容相联 上下衔接

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联“祖国江山好”,下联“大地气象新”;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一)。

正对: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界,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也就是说上下联呈并列关系,内容相关。

反对:上下联一正一反,呈转折关系,意思相反,联中所用的词语多是反义,要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和鲜明。

串对又称流水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内容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我们把它叫做正对。

第二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对。

第三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意思相承,命意顺承连串,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我们把这种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的对联,叫做串对,亦叫流水对。

四、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竖行书写不用标点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对联三注意

要写好对联,除了要遵守上面讲的“五讲”外,就一般情况而言,还要注意“三性”,即:

(一)注意思想性

对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如:

例 上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下联“万家忧乐上心头”。

此联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二)注意针对性

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

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此联说的是我国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联讲西藏,下联说新疆。此联运用藏语和蒙古语的音译词入联,“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表示欢迎、祝福,“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或者“肥沃的牧场”,此联确实别具特色。

(三) 注意文学性

拟写对联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拆字法,比喻,拟人,双关),还要注意炼字炼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如:

1、拆字法: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构成楹联。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尤妙

2。镶名格:楹联中巧妙镶入人名[嵌人名需嵌名人,不能随手编人名来对匀]或地名或事物名,又叫[嵌名格]

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反问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炼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接着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请问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以“扶”“失”二字,贴切地表现了细柳在轻风中弱不禁风的娇态以及如雪梅花融化在皎洁月光中的情景。

五 练——运用对联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修改对联 (2004年高考题)

上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2、找下联 与“一溪梅月临池醉” 对应的最佳下联是 ( )

A满湖荷花映香人 B两岸梧桐入夜寒C三更时分惊梦醒

3、填数字,说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横批: 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 ) 下联:六七八九 ——少( )

4、给下面对联找到最适合的场合

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 学校门联

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 艺术节

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书店

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学校科技节

5、填恰当的词 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6、调整对联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7、将划线句子改为一副对联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锁住三峡无数峰

8、补写下联

(1)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2)科学能致富 勤劳可兴家

(3)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上一篇:中国石化客户经理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开饭店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