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06

《鲸》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鲸》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你对它了解多少?请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一下。

2、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想看吗?听了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看了老师的图片,你觉得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一两句话说说。

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汇报 A、学习生字

注意肺的写法,(老师和学生一起数笔画,书空该字,注意中间“竖”,肺是用来呼吸的,这一竖就好像气,一竖下来气就顺了。)本课生字中还有那些字是月字旁,为什么是月字旁呢?(因为都与人体有关),归类识字这是一种好办法。B、各段讲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大家看: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咱们可以总的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3、再请学生结合着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后用投影出示填空)

三、通过读书,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介绍的内容,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在介绍鲸的大小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文章写鲸,为什么写象?

2、鲸是很大的动物。(比较句子)

假如你是作者,你更喜欢用哪个句子介绍鲸呢?为什么?更形象更鲜明。

3、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再坐的各位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公斤?40公斤,谁来算一算,多少个五年级的学生的体重抵得上最大的鲸的体重。4000个。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大约是1000公斤左右,160辆小轿车的重量才抵得上最大的鲸的体重。

我们一家三口一天吃1公斤水果,吃多少天的水果重量才抵得上最小的鲸的体量,2000天,那是大概5年多的时间啊!(投影)大家有何感受?鲸鱼真是大啊!

假如你是鲸,你将如何介绍自己的体重?谁能说得更具体更得意。

4、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列数字、举例子、假设、作比较)指导朗读

四、小结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五、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2、练一练:用上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试着写一写。(先出示例子)

篇2:《鲸》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2、故事法导入:

在大海里生存着很多种鱼类,有一天,虾将军为它们举行一次比赛活动,看谁最重。消息传下后,鲸也想溜进来拿大奖,它正准备入场,被虾将军拉往和它发生了争吵……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1、第1段:

⑴ 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⑵ 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第2段:

⑴ 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⑵ 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3、第3~7段: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1、外形:大 说明方法:

2、是哺乳动物: 胎生 做比较 列数字

鲸 3、种类:须鲸和齿鲸 举例子

4、吃食:虾小鱼 大鱼 海兽 打比方

5、呼吸:垂直 倾斜 分类别

篇3:《鲸》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少一点灌输, 多一点激趣

很多教师认为, 第一课时相对第二课时更加简单, 读读生字, 读读词语, 读通课文, 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基本完成了。但是长此以往, 程式化的教学使学生失去新鲜感, 削弱了阅读文本带来的快乐体验, 学生会缺少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缺少一种“我要学”的内在原动力。

这种期待和原动力深藏在学生的心底, 教师能否贴近学生, 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用“情”用“智”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 是上好第一课时的关键。以《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教师在教学时以一组人物访谈导入:

有人问刘震云:“别人写大人物, 为什么你写的都是小人物?”

刘震云答:“我写的小人物其实才是大人物。我只不过是把被弄颠倒了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概念再颠倒过来, 让它恢复正常。”

这段话的理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片刻沉默后, 学生的解答还是很有见地:“小人物身上也有闪光点。”“平凡的人身上也有不平凡的地方。”……

看到学生对“小”和“大”的把握这么准确到位, 教师终于切入主题:“是的, 作家的高明之处, 也许就是善于以小见大, 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此时的学生, 对于扫路人有了初步的定位,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 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当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充满激情的导入, 能让学生在愉悦和期待中开始课堂之旅;多种形式的赛读, 激发了学生好胜的欲望;精心设计的提问, 能在学生脑海中激起思考的浪花;恰如其分的评价, 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才能成功, 教学没有定法, 学生爱学、乐学, 有了学习的欲望, 这是上好第一课时的关键。

2. 少一些讲解, 多一些实践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熟读不开讲。”一篇课文, 读通、读顺, 读字、读词、读句、学习生字, 哪一项都需要时间。这相对平淡的教学让很多教师不愿意做, 于是把第一课时设计得颇为繁琐, 大段的过渡, 细致的讲解, 一心想让学生避免在朗读方面花大量的时间, 一心想上出别样的精彩, 结果学生却常常因为读得不够充分, 反而让整节课上得不顺畅, 得不偿失。

第一课时本就是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的, 只有句子读通了, 词语理解了, 整体感知了, 段落清晰了, 第二课时的讲读才能水到渠成。所以在第一课时中, 我们还是要还学生一个读书的课堂, 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在《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让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这段话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过渡段,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一段话的写法给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也写一个开头语呢?”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第二、第三自然段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的。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亮, 马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头顶的天空,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是一本有趣的书”。这句话一加上去, 整篇课文的结构顿时豁然开朗。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是分别从“天上”和“地下”两个方面来介绍大自然的, 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就会觉得非常简单了。

3. 少一些模式, 多一些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才是学生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生长大后, 小学语文教材中上了哪些课文, 也许他们早已经淡忘, 但是掌握实实在在的方法, 才是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所以我们第一课时的教学不仅要教内容, 而且更要教方法。

《变色龙》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词语, 词语的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环节中, 教师精心挑选了三个词语:“一模一样”“凶相毕露”和“刹那间”, 这三个词语很典型。第一个词语中“模”是个多音字, 大多数情况下读“mó”, “mú”是次读音, 比如“模具”“模板”。因此, 在学习这个词语时可以指导学生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凶相毕露”的“毕”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生说是“结束、完成”, 有的学生说是“全、都”,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查字典”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中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印象就深刻了。对“刹那间”“间”字的理解更加直观, 教师指导学生在文中找“近义词”, 学生一找, 发现原来它和“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三个词语、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原本枯燥的词语教学变得丰富和有层次。而这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迁移、运用。

以学生为本的第一课时的教学, 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个能展现学生从无到有的原生态的学习过程的课堂。

摘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重复的阅读、字词的学习等, 较之第二课时略显乏味, 学生在课堂上被限制得比较多, 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4:浅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现象之一:僵化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理解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现象之二:越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

(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

(2)导入课文直奔重点或难点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旨,理解课文。

(3)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

现象之三:错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

(1)教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学生自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得摇头晃脑,而教师置身事外,不作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结果出现了僵化,越位,错位的现象。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第一课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目标定位:准确务实,敢于取舍

1.着重考虑学段、文体、学生情况三个要素,方能准确制定第一课时目标

作为第一课时,应该也必须有其准确而务实的课时目标。就不同学段而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有不同侧重,总体上是围绕“识字、写字”和“把文章读正确、通顺”“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和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等方面明确目标。就不同文体而言,目标定位时也应有所侧重,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侧重字词教学;就学生情况而言,应知晓学生对课文的知晓度,如学生在课文朗读、生字识字方面的已有的自觉(或自发)训练情况(高年级要重点把握预习情况),学生对重点易错生字的掌握情况。弄清此类情况,方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着重围绕“情景——初读——字词——悬念”四个板块,方能务实制定第一课时目标

贾志敏老师说:“语文课上三件事,就是阅读、写字、写文章。”第一课时的目标制定要真实、务实,不虚化、空泛,敢于取舍,围绕“写字读文”多做实事,可以着重从以下四个板块构建课时目标:①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②有效初读,整体感知课文;③学习字词,夯实基础;④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二、实施策略:灵活扎实,敢于收放

1.要扎实抓好识字、写字,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我们绝不能孤立地认识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成为学生在某一环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准确对待学习要求处于不同级别的生字词,要加强字词句篇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生已知领域的基础,运用好迁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充分运用文本提供的认知情境。

2.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张若田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当然要重视“读”。我们当前的很多课堂抓住了“有感情朗读”进行展示,忽视了“读得正确、通顺”这样的基础,忽视了应该达到的“让全体学生学会读课文”的现实需要。因此,第一课时我们要拿出充裕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读书。

3.要培养三种能力,让第一课时成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三种能力:首先是审题辨析的能力。要从文章的题目开始,通过分析“题眼”等形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质疑思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围绕学生提出与理解文本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教学。第三是分析概括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明晰课文的整体脉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引导,在习作教学中加以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根本提高。

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触课文的第一步,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只要我们直奔准确务实的课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像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有深度的简单,进行扎实灵活的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从充满魅力的祖国语言中收获学习的成果与快乐,就一定能绽放精彩。

篇5:9鲸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第一小学 杨丽娟

教材分析: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文)第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详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例举具体数字, 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准确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3.认识列数字、举列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认识列数字、举列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教学方法:讲读法,情感朗读理解法,情景创设法。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ppt及电子白板hht。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读单元导读、读课文、用字典查找不认识的字词、查找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谈话: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有关鲸的视频)在美丽的蓝色海洋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动物被称为“海中之王”,知道她是什么动物吗?(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工作准备)下面请小组讲本组汇总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看一看作者像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

(1)你们刚刚读的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没有感情、大量数字·、比喻句、拟人句·····)对,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1)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名读)这些词语里面有几个字在书写上需要同学们注意下,分别是:“腭”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右边不要写成“市”。(出示鲸图片,学生指出重点部位,讲解生字)

(2)说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通过读课文,说明文和其他文章的文体形式有什么不同?(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介绍事物的。语言简练准确,通俗易懂)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

(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来介绍)

【设计意图】:从默读到自由朗读课文,一步一步深入课文内容。用读和理解词语当敲门砖,让学生能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写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鲸的外貌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____”划出写鲸大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从哪个角度写了鲸的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批注完了同桌交流。

(一)出示批注范例。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体形大、作比较)

(二)师生交流。(按生汇报的顺序出示句子)1.学习重量和长度大的句子。

句子一: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1)抽生交流,它写出了鲸的什么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通过去掉数字,让生理解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3)指导学生通过数字读出鲸的大。(4)引导学生理解本句中举例子说明的好处。2.学习嘴巴大的句子。

句子二: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抽生交流,它写出了鲸的什么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要是”一词理解假设说明。(3)抓住“要是”一词,指导学生练读。(5)迁移运用:要是你是鲸,请介绍自己的嘴巴有多大。(6)师小结:你瞧,作者就是分别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假设的说明方法突出了鲸的大。

四、课堂总结,留下悬念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那么鲸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呢?都有哪些种类?他们有又怎样的生活习性呢?课后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这篇课文,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总结,并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留下悬念,并让学生课后继续预习并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篇6:原创鲸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会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自由读文 整体感知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有拼音的借助拼音读准确,没有拼音的可以和同桌商量。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字音上注意“滤”。在字形上引出“肺“字,及时指出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随机指导难读的句子。

给课文划出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鲸非常大;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鲸的种类。第四段:(第4一7自然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2.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课文是介绍鲸,为什么先介绍象?(这是在作比较。)

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一找哪里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这段话还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明鲸很大,你能找出来吗?请把它标注在书上。5.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四、作业布置

上一篇:渴望为话题作文下一篇:比赛优异成绩的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