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23

《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乐曲磁带

2、锦缎实物。

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想象

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说一段话: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

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师: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天的阳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第八课,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

2、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看看这些生字你能读准确吗?咱们开火车来读一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就跟着他读。

3、去掉拼音你能读吗?咱们再来试试!(课件逐个出示词语)4、现在请你门两个人一组,相互当小老师,互相读一读课文,看看他的读音有没有掌握。并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谁来说说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

1、教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读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你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你都知道了了什么?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

这说明到处都有阳光!

3、那我们赶紧到田里,山上,小河,去看看那里的阳光!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阳光照到田里,高山、小河,都有什么变化?

⑴谁来说说,田野里、山上,有什么变化?

追问:因为有了阳光,什么?怎么样了?

现在你是小禾苗,我来问问你:小禾苗,你为什么更绿了?小树,你为什么更高了?

你能把你的高兴劲儿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

⑵阳光照在河面上,小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说小河像长长的锦缎呢?你能把小河的美丽读出来吗?

教师: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都发生了变化。田野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闪着阳光,你能用因为有了阳光说一句话吗?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因为有了金子你觉得行吗?

这说明了什么?

4、教师:早晨,我来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5、这么可爱的阳光,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捉住它吗?为什么抓不住呀? 6、这就更加说明,阳光比金子

四、拓展说话

教师: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你想在阳光下做什么呢?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珍惜每一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听到小鸟喳喳的叫声;我看到太阳升起来了;我看到阳光跳进了我的窗,我感到阳光和我握手,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

学生前后桌互当小老师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但比金子更宝贵?

阳光像金子;它们都是金光闪闪的,阳光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更绿了,山上的小树更高了。

禾苗

更绿了

小树

更高了

因为

学生练习朗读。

师生配合朗读。

因为有了阳光,不行!

阳光比金子宝贵!

阳光是大家的,谁也捉不住阳光!

更宝贵!

我想在阳光下

篇2:《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自主积累词汇。

3、能够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了解内容,教育学生要学习佳子孝敬老人,关心家人,心中充满爱。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2、通过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阳光的可爱。学习佳子孝敬老人。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奶奶的话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课件,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导入。教师板书课题,问学生:“你们喜欢阳光吗?为什么。这篇课文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阳光?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自读课文,小学语文教案《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小声读1---3自然段,体会佳子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2)第三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大自然的`?请同学再读课文。

3、看本课插图,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1)请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大家看图听读。

(2)练习把句子说具体。看图真空。

(1)练想象练语言。

说说图上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4、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佳子是怎么想到要把阳光送给奶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5、6自然段,用线画出来。

(2)再请一个同学读第5、6自然段。

5、总结全文。

6、拓展延伸。

篇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篇4:《雨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反应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计理念

①随文识字;②情景说词;③开心诵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和新词,认识新偏旁。

3.体会夏日儿童玩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學习、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愉悦心情,并能将自己的体会带进课文朗读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夏天”一词。师: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说说在夏天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找寻夏日里最美好的记忆吧(播放孩子雨后广场踩水玩耍的视频)!师:他们在做什么(板书:踩水)?从他们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快乐)?

3.师:也是这样的一个夏日雨后,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一群正在踩水嬉戏的孩子。她被眼前的情景逗乐了,不禁提笔写下了一首有趣的小诗。题目是——雨后(出示课题,学生齐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过渡。师:这首诗着重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自由地读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字典。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汇报。这首诗着重写的是小哥哥和小妹妹雨后踩水的故事,体现了广场上一群孩子雨后玩水的快乐。

三、识字学词、诵读课文

1.过渡:小哥哥最淘气,让我们先去看看描写小哥哥的段落吧!

2.出示第二节。⑴慧眼识生字。①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本小节生字。”②学生汇报并读生字。③分析“劲”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去掉拼音,指名读。⑵动脑学生词。联系生活理解“使劲”的意思。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会用上“使劲”这个词?能用动作表现吗?练习用“使劲”说完整的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师: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突出“使劲”“溅起多高”,指导学生读出踩水时快乐的心情)。

3.出示第三节。过渡:正当小哥哥使劲踩着水花时,突然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小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指名找生字。②请小老师带读生字。③分析“奋”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指导认识“身字部”及“射”字书写,比较“身”字与“身字部”的区别,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认真书写。⑤出示去拼音的生词,请学生齐读。⑵动脑学生词。①理解词语。②练习用“糟糕”这个词说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①指名读。②齐读。

4.出示第四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教学方法同上。②学习“矢”字部,学习“短”字书写。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词义。⑶用心读课文。表演读。过渡: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风光(出示雨后美景图片)。课文如何写雨后美景呢?出示第一节。⑴慧眼识生字。教学方法同上,分析“梢、赤”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树梢”的意思、练习说话。⑶用心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听师范读,提出质疑

过渡:看见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加入进来,欢迎吗?

1.师生配乐轮读。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学贵有疑,相信课文读到这,大家一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学生汇报。为什么小哥哥嘴里说着“糟糕……糟糕!”可心里却那么兴奋与骄傲?为什么小妹妹怕自己摔跤,还希望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呢……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小问号留到下一节课再学习吧。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很高兴和你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有趣的诗歌,是你们让我知道了,拥有一双慧眼可以发现那么多生字,动脑筋学新词原来那么有趣,用心读课文才能发现文字的美,学会质疑才能收获更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在以后的日子它会一路伴你我同行,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

篇5:《阳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三、初试身手

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开心、快乐、感觉高兴得要飞起来一样……)

(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上是明丽的,情态上是可爱的、活泼的……)

(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

2.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沮丧、伤心、难过……)

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情不同罢了。“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的。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也要好好自修国语。

2.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

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

①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②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

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个少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事情呢?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

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涵的理解。

“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老阳儿”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四、小结

篇6:《阳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认记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体贴长辈的思想品质。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用小黑板写好课文中人物的语言以及难读的长句。

小合作探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看图讲故事吗?仔细看土,根据图中的内容想一想,说一说。

2、出示课文插图。

3、学生看图,自由练说后,指名说故事。

4、我们能不能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

5、板书课题,随机认读课题中的生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难读的字词。

2、小组同学互读互听。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4、其他同学边听边划:课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哪些字音读时要提醒大家注意?

(三)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1、小组交流:课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哪些字音读时要提醒大家注意?

2、各小组派代表指出读音要注意的字词。

3、老师相应出示学生指出的字词。

4、请小老师范读、领读,多种形式读。

5、学生自读自纠,互读互纠。

6、师生共做识字游戏。

(四)读顺课文,发现感知

1、生字回到课文中能不能读好?课文中哪句话最难读?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一找。

2、读了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人物的语言。

4、分角色练读,朗读妈妈、奶奶、小峰的话。

5、边读边想,说说:读了他们的话,你想说什么

(五)提出问题,自读自悟

1、读了课文,自己想提出什么问题?自己问自己答。

2、全班交流。

3、读了课文,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同学回答?

(六)看图对文,情感升华

1、出示课文插图,找一找与插图相应的段落。

图一男生看图,女生读文。

图二:女生看图,男生读文。

2、想一想,小峰这样做,妈妈会说什么?奶奶会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开火车多种形式认读。

2、让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说词语,所说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4、做听音找卡片游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小组练读,以给画面配音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3、全班汇报读。

(三)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今天我们要学习写好6个字,会读吗?

2、师范写这几个字,引导观察写这几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时的发现。

4、学生练写。

(四)课后作业:做一件体贴长辈的事。

板书设计:

7、棉鞋里的阳光

奶奶

妈妈 晒棉被 舒服

篇7:棉鞋里的阳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篇二: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冬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想有什么呀?。2.谈话:小朋友们因为有了阳光,更温暖了。3.读了课题,你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四)读顺课文,发现感知

1.生字回到课文中能不能读好?

2.读了课文,你们发现了课文里有几个人?

5.边读边想,说说:读了他们的话,你想说什么?

(五)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

(2)大屏幕出示妈妈和小峰的对话 :

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棉被晒过了,奶奶盖上会更暖和。

妈妈说:“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4)同学们在家里问爸爸妈妈问题时是用什么语气呀?(好奇、疑问)爸爸妈妈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你们呢?(耐心、亲切)

(3)奶奶躺进被窝时有什么感觉呢?你们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回答吗?(舒服)

(2)小黑板出示第6自然段,学生回答。

(3)小峰想的话后面的六点是什么?(省略号)

(6)小峰是怎样给奶奶晒棉鞋的?(轻轻地)

(7)为什么要“轻轻地”呢?(生怕把奶奶吵醒了)

(8)你觉得小峰是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体贴长辈,非常细心)

(11)你们猜猜看,奶奶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惊喜,是谁帮我晒了棉鞋呢?)(12)假如你是小峰,你听了奶奶的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愉快)

4.总结全文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教学得心应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篇三: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

【教材分析】

《棉鞋里的阳光》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用你的小手为家人做过那些事?(学生各抒己 见)

好,看来大家都是家长的好帮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很值的学习的好伙伴。

兴趣是最好老师。

二、读文、识字

1、提出自读要求:

明确读书的要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2、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

⑶ 自由找学习伙伴,共同分享识字的乐趣:

3、检查识字效果(过关测试):

第一关,我会读:

棉花 眼睛 中午 躺下 合上 照亮 盖上 摆好

第二关,我会连:

合 睡 收 脱

棉衣 棉被 眼睛 午觉

三、多读感悟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儿读懂的:

4、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尽量让学生互相释疑、多读释疑。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板书设计〗

7、棉鞋里的阳光

阳光

小峰 关心 奶奶

棉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文基本训练。

二、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重在激励

2、看一看、分一分、想想怎样学比较好?

(渗透分类识字的方法)

3、逐字练习,落到实处:

⑴ 指导第一组“妈、奶”:

教师指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看一看:

练一练:

引导欣赏:

⑵ 指导第二组“放、收”:

⑶ 指导第三组“午、合”:

篇8:《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9:《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等写出它的可爱。

篇10:《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等)。

2.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3.了解日本的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

1.重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2.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防震意识。

2.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2.培养防震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1.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日本旅游的好去处和与地震有关的材料。

设计思路

《日本》是在学生学习大洲——亚洲后,掌握了分析区域的方法情况下讲授的一节课。如何将方法与知识有机结合是教学突破的重点。所以,本节课采取了由表及里的方法。从一位旅游者的食、住、玩等出发,引入了日本的海陆位置、气候、多火山和地震以及文化的特点。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组成旅游团去下面这个国家进行旅游。

【播放与日本有关的图片】

生:根据图片判断考察的目的地——日本。

二、围绕教材提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

师:我们在出发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生:畅所欲言(语言、货币、地图、气候、可选择的交通工具等)。

师:适时点拨。

1.友情提示

语言——日语。

货币——日元 100日元≈6.8元人民币(注意);日本银行兑换只在上午9时到下午3时进行,周六、周日及主要假日,银行全天休息。一般只能在饭店里兑换,要比银行兑换稍微贵些。

地图——日本海陆位置、确定旅游地与中国的位置关系、组成(四个大岛)、主要城市位置(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等。

气候——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判断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概括气候特点。

交通工具——海陆位置、岛国、轮船(与中国隔黄海)或飞机。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到达了日本。

2.轻松之旅

师:展示日本的传统饮食图片,如寿司、各种鱼片等。其中寿司的制作除主料大米外,其他大多为海

产品(紫菜、鱼片),市场上也有很多海产品。

师: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鱼?

(归纳)海陆位置——岛国——饮食习惯

住:日本传统的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的(图片1)

图片1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生:多地震。

讨论

(1)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归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所以多山、多火山、地震、温泉。

(2)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教师适时引导,指出日本名山——富士山,在地图上找出位置并观察图例——可判断此山为火山,领略富士山的自然风光。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尽管日本地震多,但是每次地震死伤的人数很少。因为每年9月1日,日本都要进行防震演习。只要大家掌握了地震知识,大家就不用慌张了,你了解防震的知识吗?

地震前兆

生:列举现象。

师:归纳。

群测群防搞预报,宏观异常很重要。井水忽高又忽低,变色变味冒气泡。果树提前把花开,植物反季发芽早。骡马牛驴不进圈,狗上房屋狂吠嚎。老鼠蛇子和家兔,纷纷出洞向外逃。鸟不进窝鹅鸭飞,家养金鱼上下跳。地声地光很怪异,这是它们来预报。宏观异常排干扰,方法简单效果好。

模拟演习:(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抽取情景题签,学生做出相应的反映)

情况1: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

情况2:你正在驾驶一辆汽车„„

情况3.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

情况4.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

情况5.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

情况6.正在上课的学生„„

地震后的自救

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纠正或指导。

(归纳)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3.所见所闻

走在大街上,感到又紧张又兴奋。其实与日本人一接触,我的紧张感就减少了。我们与日本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切都给我们熟悉的感觉。

同时,在日本也看到了销售世界一些著名品牌的“名牌特价店”十分红火和一些小洋房。

讨论:

(1)从中日文化交融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你观察到的。

(归纳)日本的有些文字与中国的汉字一样;建筑风格多像我国唐代的长安、洛阳等都城;和服与我国唐装很相似。

(2)日本是一个 的文化。

(归纳)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4.特别推荐

课前学生搜集材料,由学生推荐日本的好去处,教师引导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

例如:观看相扑、茶道、花道、书道的表演——属于东方文化融合的表现。

赏樱花——日本的樱花节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

泡温泉——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

旅游小贴士:

A.打电话:红色及粉红色电话——适用于日本国内电话;绿色及金黄色电话——可以打国际长途。

B.花钱不用给小费。

C.进入房间不要忘了脱鞋。

D.渴了就喝自来水。

E.地铁方便又便宜。

三、提出新问题,铺垫下节课

这次旅行即将结束了,如果你要为家人准备礼物,你会准备日本哪些著名的产品呢?课下同学们想一想。

篇11:白鹭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把握主题。

2、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五、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

清晨望哨图

黄昏低飞图。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七、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

2.听写词语,订正。

精巧 色素 配合 身段 生硬 寻常 常见

忘却 流线型 结构 青色 清晨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散文诗

3.抽查背诵。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重点句子解析。

①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板书:精巧的诗

②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③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四、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板书设计】

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外形美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美:流线型结构、

长喙、脚 (韵在骨子里的散

图画美---清田独钓图 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 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安全小贴士:

篇12: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点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与建筑物结构对照图,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植物(洋葱)表皮细胞,动物表皮细胞,人口腔粘膜细胞,人血细胞,人的神经细胞......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很自然的引入新授)

 谈话: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组成,谁还记得,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交流)对,从外部形态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四部分组成,那我们人体内部又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提问:你知道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吗?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

学生活动:将自已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并把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20页插图进行比较.然后对照插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指出来。(熟悉人体内部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里的大致位置)

◆结合P20页插图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的名称并板书。(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和主要系统名称)

主要器官: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等 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教师讲述:在第一单元《常见的建筑》一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大家观察P21页图片,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组织、器官和系统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

学生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分析结果。班级交流。

◆教师适当小结: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组成)。所以,人体的构成是这样的: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使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知识延伸:人体的结构除了与建筑物的结构有一定相似外,与植物和机器的结构也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理解构成人体、其他生物体和物体的结构层次都是相类似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适当记录。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植物体的构成: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植物 机器的构成: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引领归纳:通过分析,我们认识了人体的结构,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为下节课做铺垫)学生回答:细胞。

三、达标测评:(课件)

四、课堂总结(引领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

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 导入新知

导言: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并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承上启下,自然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2:观察细胞

谈话: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细胞。那么,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细胞非常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自然引出本节探究需要用到的仪器名称)学生回答:显微镜。

出示显微镜,教师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操作)(1)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引领: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的是哪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提升性引领: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类型的细胞外形各不相同。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进一步了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不但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整合。还可以把课上的知识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去探索更为有趣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

篇13:《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听故事。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想想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 (师范读)

2.说“人物”。

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 哪些动物没有出现在故事里? (出示动物名称: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野牛、大象、老虎;先读动物名, 注意轻声;然后再说话, 把话说完整。)

二、解课题

1.揭示课题。

故事里的“咕咚”一声真好玩, 把这么多小动物都吓着了。现在, 看老师认认真真地把“咕咚”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2.学习象声词。

“咕咚”是什么? (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 你还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三、读课文

1.初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 小朋友们来讲更好玩儿。你们愿意当“故事大王”吗?那就先读好这个故事, 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试试。 (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请一位小朋友读全文。

四、说故事

1.说好一句话。

这个故事挺长的, 有300多字。想讲好这么长的故事, 咱们要先把一句话说好。 (板书句式, 学生口述:都被“咕咚”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

预设: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被“咕咚”吓着了, 只有狮子___________。

2.说好几句话。

小朋友们都很棒, 能把这么长的故事说成一句话。下面, 咱们再来试试怎么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 (板书句式:_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____________。”学生试说。)

预设:兔子正在湖边玩儿, 突然听见湖里传来咕咚一声。他吓得撒腿就跑,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突然撒腿就跑)

狐狸正在树下玩耍, 突然听见兔子慌张的叫声, 也跟着跑起来,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慌张)

还有谁啊? (板书句式, 学生练说。)

猴子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小鹿________, 突然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松鼠_______, 突然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3.学会简单地说。

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 要是一个一个都这么说, 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怎么办呢?课文里有个好办法。 (范读:猴子啊, 小鹿哇, 松鼠哇, 都乱哄哄地跟着他们跑了起来。板书:乱哄哄) 谁也能这么简单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相机指导。)

4.加上故事的开头, 说一说。 (板书:森林湖边。形成完整板书, 略。)

5.在情境中学词。

动物们都被“咕咚”吓着了, 真有意思。黑板上有好几个词语, 都是说动物们被吓着了的, 你能找出来吗? (撒腿就跑、慌张、乱哄哄)

再次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五、写字

1.观察结构。

(出示生字:棵、传、乱、树)

这节课有四个生字要写。要写好字, 结构很重要。请仔细看看, 这四个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 (三个左右结构, 一个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左让右。) 看看这三个字, 左边是怎么让右边的? (棵:“木字旁”的横要短, “点”要小, 给“果”的“横”和“撇”让出位置;传:单人旁要瘦, 单人旁的“短撇”不能太平, 要斜一些;乱:“舌”字上面的“撇”“横”要短。)

2.师范写“棵、传、乱”,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3.对比结构。

“树”是左中右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也要左让右, 中间要最谦让, 三个部分都很瘦。)

4.师范写“树”,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5.生描红。 (师提醒:注意握笔、书写姿势和描红规范。)

6.每个字临写两遍。

篇14:《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映示视频、解说)同学们,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一种庞然大物,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恐龙》。(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 (课件映示“漫游”)谁来读读这个词?什么叫“漫游”?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是啊,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游玩,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这就是——漫游。

2. 齐读第1自然段。要求:注意读准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

3. 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它向我们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生活的环境。(板书:生活环境)

4. 分别读课文第2—6自然段,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第2-6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5. (出示“型”)谁再来读一读这个生字?(强调后鼻音要读准)“型”字是上下结构,土字底,上面这个是“刑法”的“刑”字。

6. 文中用“型”字组成的词语有两个,(出示:脸型、轻型)这个“型”是类型的意思。比如,脸有不同的类型吧,有圆脸、方脸、国字脸等,各具特点。像飞机根据它的结构重量等特点可分为轻型和重型的。

7. 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读“xínɡ”呢,是哪个字?(出示:形态)这里的“形”字,就是形状的意思。

8. (出示:匕首、利剑)谁会读这两个生词?匕首和利剑都是武器,(课件映示图片)这两张图片中,哪一把是匕首?剑有长短之分,短而锋利的剑或者刀,就称为

“匕首”。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采用“以一带串”“画面比较”“联系语境”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识字,联系实际、联系文本,准确理解、积累、运用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学习的趣味。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 快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相机板书: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2. 下面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恐龙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雷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

①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理解“庞然大物”)(板书:大)

② 还有什么特点?(重,板书:重)从哪些词句看出它的重?“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究竟有多重?(师说明:一头成年大象约重6吨,那6头大象重36吨,相当于1500多个像你们这样的学生加起来的体重)作者在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写出了它的重,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板书)一起来读出它的重。

③ 播放雷鸣,感受雷龙步伐之重。作者把雷龙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比作雷鸣,多形象生动啊。这个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板书)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感受雷龙又大又重的特点。

▲梁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又大又重,作者通过打比方、作比较,把它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那么,梁龙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呢?

① 体长“足有二十多米”:有五间教室连起来这么长。(板书:长)

② 哪里还写出它的长?“它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映示吊桥图片)梁龙的身体就像是悬吊在半空中的一座巨大的桥梁,所以,给它取名为——梁龙。

▲剑龙。(出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梁龙的特点与众不同,所以,人们给它们取的名字和它们的特点紧密相关,剑龙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剑龙背上长着像剑一样的板和尾刺,非常奇特,所以,科学家根据这一形态特点,给它取了“剑龙”这个名字。

▲三角龙。(映示图片及文字)三角龙的外形奇特是什么呢?

① 演示一米的长度,感受角的气势。

② 看着三角龙这样的脸型,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害怕)一看到它就害怕,这叫“望而生畏”。哪个字是“害怕”的意思?(“畏”,课件变红色)“畏”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田”在古时候,人们用它表示“鬼的脸”,下面部分表示“老虎的爪子”,鬼脸虎爪的样子,你见了肯定“害怕”吧。

③ 指导读好“望而生畏”及所在句子。

3. 小结:课文第2自然段围绕着第一句中心句,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恐龙的形态特点,它们真是千奇百怪呀。在说明它们各自特点的时候,作者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样一说明,就非常形象、生动、具体了,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一是紧扣教材特点,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1. 典型的总分结构形式;2. 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3.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二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10个生字,(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这10个生字按字的间架结构特点,可以分成哪几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每一类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重点指导:“畏”和“齿”这两个字的长横写法。

“畏”:一横写得舒展些,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到横中线上方收笔。

“齿”:一横要写长些,从横中线上方起笔,向上略斜收笔。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畏”字上部的“田”字,书字写时要注意上宽下窄。“齿”字下半部分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中间一个“人”字,捺改成点,最后写竖折竖时也要从上往下收紧。

3. 教师示范、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写字和教写字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以一带十”,即举一反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后,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畏、齿”两字,正确把握“横”在不同的字中的布局和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更为端正、美观。

上一篇:如何搞好社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下一篇:高中“向国旗敬礼”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