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5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感受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去过长城?

(举手多)嚯,你们都去过呀,那谁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举手少)××,你来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师:说得真好(简练,准确,感受深),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长城的小短片,咱们一块儿看看(播放视频)

师: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觉到长城气势雄伟

生3:我觉得长城真美啊

生2:我觉得长城真的好长呀

师:看得出来,你们对长城很喜欢呀,作者和你们一样,也不禁发出了感慨,找一找,是哪句话呢?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读出气势)你读的可真好,将作者的赞叹读了出来,大家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没读出)你找的可真准,要是能把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读出来,就更好了,谁再来!

2、导入新课

师:那作者为什么将长城称作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来走近——长城。(板书:长城)打开你的语文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将句子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检查坐姿,读书姿势)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

师:刚才你们读得可真认真,今天啊,咱们改变一下以往的学习方式,我想请你们从文中找一找描写长城的生词,看老师提示!(ppt出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的修建)

生画词(2min)

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词语)

师:你们找的都很准!自己学习是不是也很简单呢!来读读你们自己找出的生词吧!

开火车读,齐读。

2、理清结构

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你们读得真棒!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长城的气魄雄伟展现出来的!

先来看看书中的两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1:右上角的图是近看长城时的样子,我看到了嘹望口、城砖„„

生2:下面的图是远看长城的样子,我看到了蜿蜒盘旋的长城„„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这两幅图分别对应文章的哪个自然段呢?咱们来分自然段读课文,同时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分角色朗读课文

生汇报:我觉得下面的图对应第一个自然段。

师:那我们可以得知第一自然段是作者远看长城时观察到的样子。

师:那么右上角的图对应——第二自然段,是作者——近看长城时的样子

(师:另外的两个自然段呢?)

生1:第三自然段写的是长城是怎么建造出来的。

师:是作者看到的么?

预设1:生:不是。是作者所想。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站在长城脚下,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

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你读书真用心!

(ppt出示句子)我们一块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ppt红字标出“方砖”“条石”,蓝字标出“想”)

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预设2: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生不能作答)

我们一块看看这句话(ppt出示句子),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同上)

师:那你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吗? 生:由远及近的顺序。

师:然后写了他的——看到长城所想到的。是由所见到——所想。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下面我们远看长城,长城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来(相机板书:远看)生交流,出示: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⑴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

⑵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把长城比作长龙)。(相机板书:长龙)⑶那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呢? 预设一:都很长 预设二:都很有气势

提示: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华儿女被称为是龙的传人。我们为身为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这里把长城比作长龙,心中是充满了自豪感的。所以,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读一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⑷这句话我们能读懂的仅仅是长城的长吗?再来读一读,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呀,“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恶劣,对啊,“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师:由此可见,这样的环境下能修筑出长城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第一自然段中长城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出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一里等于五百米,出示计算(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大约有6700公里),假如我们日夜不停地走,得走上整整五百多天呢!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一百三十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51000多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⑵“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你们可以读懂什么呢?(可以知道长城东起(起点)山海关,西至(终点)嘉峪关)

(出示远看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3、难怪,我们的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出示句子)请整体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习第二自然段。

是啊,我们远看长城,体会到他的雄伟壮观,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默读课文,拿出老师刚刚发给你的小纸,在纸上的图中,标出长城的组成。

生默读。

你们找的可真准确,这样的结构特点,文中用了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学写生字。

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长城,这其中还有一些生字需要我们会写(ppt出示),你们怎么记住他们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的书写呢?前后两个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全班交流。

在这些字中,老师想提醒你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书写,哪个字是?

学生找出崇、嘉、慧。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嘉字。写的时候注意这种结构的字中间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在你的纸上写一写这三个字。

(四)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也学习了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看看这么气魄雄伟的伟大奇迹到底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

篇2:《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气魄雄伟、城砖、瞭望、屯兵、堡 垒、血汗、智慧、打仗、凝结”等。

2、以“伟大的奇迹”为核心问题,从文本中画出相关语句,通过理解、多种方法的读的方式来把握奇迹。

3、了解长城的特点,感悟长城在建筑、军事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以“伟大的奇迹”为核心问题,从文本中画出相关语句,通过理解、多种方法的读的方式来把握奇迹。

【教学难点】

了解长城的特点,感悟长城在建筑、军事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据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说,他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只能看到一个建筑物,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

2、此时此刻,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长城?(出示长城图)

长城真雄伟!长城真伟大!请你读一读课题,读出长城的雄伟。

3、读完课题,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哪些关于长城的问题呢?

预设1:长城到底有多长? 预设2:长城是怎么修筑的? 预设3:长城建在哪里?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又是怎样介绍长城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思考: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2、检查自读,分组出示认读词语: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篇课文的词语朋友。•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雄伟 高大坚固 • 山海关 嘉峪关 屯兵 堡 垒 打仗 • 城砖 城墙 城台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 肩膀 血汗 智慧 凝结

师: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当中还藏着多音字呢!(出示“血”多音字xuè, xiě 血淋淋)

3、学完了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作者游览过长城以后赞叹长城的句子。⑴ 生交流 ⑵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① 要想读好这句话,你们觉得哪些词很关键?(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随机指名朗读→齐读,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②那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学了课文我们自然就知道了。

三、远看长城,从“长”感受长城是伟大奇迹

1、下面我们远看长城,长城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来生交流。

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⑴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

⑵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把长城比作长龙)。⑶那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呢?

(提示: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华儿女被称为是龙的传人。我们为身为龙的传人而感到骄傲。这里把长城比作长龙,心中是充满了自豪感的。)

(4)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读一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5)这句话我们能读懂的仅仅是长城的长吗?再来读一读,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呀,“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恶劣,对啊,“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师:由此可见,这样的环境下能修筑出长城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第一自然段中长城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出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⑴师:“一万三千多里”你知道有多长吗?一里等于五百米,出示计算,一万三千多里

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惊叹。(指导读→齐读)可见长城的确很(长)。

⑵“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你们可以读懂什么呢?(可以知道长城东起(起点)山海关,西至(终点)嘉峪关)横跨了我国的七个省市自治区(河北、北京、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3)难怪我们的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请整体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近看长城,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是伟大奇迹

过渡:屹立在北方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是何等的气魄雄伟!真不愧为世界的伟大奇迹。刚才我们远看长城,紧紧抓住句中的字眼感受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下面我们走近长城,细细观赏,这回大家发现长城还“奇”在什么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找一找。

生交流(板书:高大坚固)

(一)高大坚固

1、你从哪几个地方感受到了长城是高大坚固的?

⑴修建在八达岭之上:长城修筑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八达岭上,高耸入云。⑵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出示图片)这就是条石和城砖,看这条石,又厚又硬的,而且十分庞大,的确让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那种坚固。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注意朗读出长城的高大和坚固。

(二)设计巧妙

1、现在让我们再走近些看,把目光投到城墙顶上,你看到了什么?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2、除了看到又宽又平整的城墙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

⑴出示图片,指生上台指出具体位置。瞭望口用于__射口用于__ ⑵那城台又是怎样的呢?请用“——”划出相关句子。出示: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从这句话中,你们了解了有关城台的哪些信息呢?

师: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是为了——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师: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当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城台就相当于烽火台,通过放烟形式,台台进行信息的传递,报告敌情。

由此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 __。板书:设计巧妙

3、目睹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面对如此巧妙的设计,我们不得不赞美: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观景练笔

1、想看看更多的关于长城的图片吗?(播放图片)

2、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六、拓展升华

1、(出示长城小诗)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里有一首描写长城的小诗,请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结:面对如此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奇迹”两个字的力量。那么,除了长城的长、高大坚固以及设计巧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奇迹所在,伟大奇迹还会奇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板书设计: 长 城

远看 长龙 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篇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篇4:《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长城》-文文字简洁,却气势不凡,构篇也极具特点。我采取紧扣中心句,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长城这一伟大奇迹,奇在何处。力图通过资料旁证、合理想象、情景营造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吟诵词作,激情导入 1.教师朗诵: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清甲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口长缨在手,何口缚住苍龙?”

2.词句哪句提到“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已被雕成石碑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处。这句话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的名句,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好汉”,到课文中去神游长城。

3.板书课题,提示注意“长”字笔顺。

二、紧扣重点,中心突破

1.引导:看到“花”,我们就会想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等词语,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哪些词呢?(气势磅礴、雄伟、高大、骄傲……)

2.课文中有一句赞美长城的话,找出来,大声朗读,全班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师强调:这句话非常重要,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写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这句话。

3.体会: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叹之情,自豪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4.理解:什么叫“奇迹”?(罕见的,少有的。)

5.自主探究: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把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紧扣“奇迹”,逐层推进

(一)理解一“奇”——长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长,有气魄)

据宇航员报告,长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还有写长的句子吗?生读相关句子,体会一万三千多里是多长。

荆门——武汉有400多里,长城是这一距离的30多倍长。人步行要走270多天。所花的石料土方垒成一条2米厚、4米高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惊叹——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比较写法。同样是写长城的长,你发现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打比方、列数字) 4.过渡:长城远看是这样的壮观,气魄雄伟,近看又是怎样的感觉呢?

(二)理解二“奇”——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1.指名自由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长城特别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理解重点: “巨大的条石”,联系后文体会有多“巨大”——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全班同学的重量。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通过画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并探讨这些设计起什么作用?

“呼应”,补充古代靠狼烟传递信息等资料。

2.激情: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如此精巧的设计,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是啊,不光同学们敬佩不已,每一个到此旅游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理解三“奇”——人工建成

1.课文中还有能说明长城是奇迹的吗?(单看这数不清……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透过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的艰辛、艰难、凄惨)

2.拓展:“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那我们还能看什么呢?

看建筑的土方,一定无法计算;看14米高的城墙,远比我们城池的城墙高大坚固;看成千上万的劳工,没口没夜的辛劳;看这崇山峻岭的险要环境,使建筑甲添无数困难……

3.面对这用生命垒砌的奇迹,作者感慨万千。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体会“多少”,表示无数的,很多的劳动人民。

体会“才”,表示不简单,不容易。

再读这一句,体会建筑的艰辛,百姓的不易。

四、赞我长城,颂我中华

篇5:《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杭州

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理解词语(4)齐读出示的词语(5)指导书写生字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篇6:《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与之相关的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1、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

2、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课件显示诗歌: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你们知道“银河、长龙”是指我们祖国的哪两处名胜古迹吗?

2.运用课件,出示有关图片,展示长城和运河的挂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更详细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两大奇迹。

揭题:〈〈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和运河的有关知识。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①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②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作者是从什么位置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这样看?

③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④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曲折蜿蜒”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曲”字,一个“折”字,特别是“折”还有she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①出示词语

②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介音及多音字“曲”“折”“行”。③理解有关词语。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生齐读出示的生词。④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情脉络

1、课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围绕“奇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

1、比较下列句子

①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②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①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3、“穿行”能否改成“爬行”?(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 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6、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8、师领读

9、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篇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从远处看了长城。我们看到了(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长城的(长)看到这样的长城,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这个问题。(方法:

1、抓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3、有感情朗读体会内容

4、想象情景)

二、解决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高大坚固:

1.你从哪里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板书:高大坚固)

2.这里你又从哪个词中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巨大)巨大,那条石有多大呢?出示图片,就是这样巨大的条石,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那种(高大)的感觉。我们一起感受了长城高大的特点,那文中又有哪些地方写出了长城的坚固?

语段: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长城的宽)你从哪里知道?(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你能读出长城宽的感觉来吧!你还知道了什么?(平整)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城墙比作马路)出示图片,我们感受到马路它是非常的(平的)所以才能让行人舒适地行走,而城墙比作马路,我们能够感受到长城的平整与宽广。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但是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为什么说长城是坚固的,而你们说的是宽与平整,这又有什么联系呢?(引导:我们知道,长城是建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它的城墙又是那么的(平整和宽),从而知道了只有非常坚固的长城才能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3.那么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又有什么用处呢?它又有哪些结构呢?请同学们并在课本上83页插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生:介绍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师:那你来当一回导游来帮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些结构么?哪个是垛子? 生:上台示范。)同学们,他标得对吗?我们一起跟老师再去认识这些结构。(课件演示)那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呢?(引导:瞭望口是用来(瞭望的),射口是用来(射击的),城台是(屯兵与传递信息的。))知道了长城这些功能,我们看指着(长城的图片)从瞭望口可见敌情,城台之间可以互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不能)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是的,正是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巧妙设计,正是长城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保障了人民安定生活,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真想对长城说(你真得太伟大了)那你能读出对长城的赞叹之情。

(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近看长城,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置身长城之中,我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1、课件出示语段一: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长城,已经置身在长城之中)你从哪些动词感受到(站,踏,扶)那你能读出作者身临其境地感觉。

此时作者站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平整的)方砖,扶着墙上(巨大的)条石,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他会想,想什么呢?(长城太壮观了!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那长城是怎样建成呢?课文中哪句概括地写到了呢?

2、课件出示语段二: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它修建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那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修建长城的不容易呢?

“多少” 多少你又知道了什么呢?(修建长城的人多)是的,正是从多少我们感受到,长城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修建的,也不是一百个人,两百人筑成的,而是(数不清的人,无数的人)。劳动人民他们在长城的脚下默默修建,用他们的血汗与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还有哪个字让你感受到了长城的不容易呢?(才)才:

是啊,这一个才字,就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多少心血与智慧,我们的万里长城修建是多么(不容易),那你能读出那种艰难的感觉呢?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2)修筑长城是如此不易,那你还能从课文哪里地方知道它的艰难呢?(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哪些词让你觉得修筑长城特别不容易呢? 数不清:

【1】.你感受到什么呢?(条石的多)这么多的条石,一块有多重呢?(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2】.两三千斤有多重呢?联系生活举例,一个学生50斤,大约得60个学生。(数不清)搬这么多数不清的重达两三千斤的石头,我们知道是修筑长城的(艰难)。

3、还有哪些呢?出示语段: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它靠得的无数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条件差)你从哪里知道(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还没有……(铲车,飞机)那它是靠什么修筑而成的?(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是的,这数不清重达两三千斤的条石,就是靠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那它是又怎样筑成这气魄雄伟的长城呢?(一步一步)一步一步:

【1】.一步一步还读出了什么,(一步一步我知道修筑长城是十分不容易的)。那你读出它的不容易吧!生读。展开想象:是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他们走一步,(抬着两三千斤)他们再走一步,(遭受官吏的鞭子鞭打)他们还要往前走一步,(有的累倒了,有的摔下山崖,有的病倒了)。他们是前一步接着后一步,前面有数不清的人倒下了,后面又有数不清的人跟上去,前赴后继,我们感受到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真是困难重重)那你再读一次。当时劳动工具的落后,工程却如此的浩大。所以说是一个奇迹。【2】.是的,我们气魄雄伟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啊!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它是怎样修筑长城的。无数的劳动人民,他们的身上抬着一块重达(两三千斤)条石,无数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肩膀与手),那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从中你知道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3.有感情朗读:

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这个和前面数不清放在一起,共同表明是工程的浩大与任务的艰巨。]因此我们要说(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我们站在长城上才会发出由衷地感慨

(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会对长城说(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此时,我们多想对长城说:(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为你自豪)(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再读一遍。三归纳概括

1、作者写这篇文章抓住了长城的特点,观察有顺序,由远及近,写出长城的长、高大坚固。

2、把看到的和联想相结合,感受到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了民族自豪感。

四巩固应用

抄写喜欢的佳词佳句

五、拓展创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他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尤其是各国总统访问中国时,他们必去的地方就是长城,长城深深震撼着世界,你们看,这些是各国领导人参观长城后留下的感言: 课件出示:

其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美国前总统里根说: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板书设计

(远)

17长城{高大坚固(近)}伟大的奇迹(赞美、热爱)

篇8:《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9:《雨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反应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计理念

①随文识字;②情景说词;③开心诵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和新词,认识新偏旁。

3.体会夏日儿童玩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學习、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愉悦心情,并能将自己的体会带进课文朗读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夏天”一词。师: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说说在夏天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找寻夏日里最美好的记忆吧(播放孩子雨后广场踩水玩耍的视频)!师:他们在做什么(板书:踩水)?从他们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快乐)?

3.师:也是这样的一个夏日雨后,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一群正在踩水嬉戏的孩子。她被眼前的情景逗乐了,不禁提笔写下了一首有趣的小诗。题目是——雨后(出示课题,学生齐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过渡。师:这首诗着重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自由地读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字典。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汇报。这首诗着重写的是小哥哥和小妹妹雨后踩水的故事,体现了广场上一群孩子雨后玩水的快乐。

三、识字学词、诵读课文

1.过渡:小哥哥最淘气,让我们先去看看描写小哥哥的段落吧!

2.出示第二节。⑴慧眼识生字。①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本小节生字。”②学生汇报并读生字。③分析“劲”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去掉拼音,指名读。⑵动脑学生词。联系生活理解“使劲”的意思。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会用上“使劲”这个词?能用动作表现吗?练习用“使劲”说完整的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师: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突出“使劲”“溅起多高”,指导学生读出踩水时快乐的心情)。

3.出示第三节。过渡:正当小哥哥使劲踩着水花时,突然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小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指名找生字。②请小老师带读生字。③分析“奋”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指导认识“身字部”及“射”字书写,比较“身”字与“身字部”的区别,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认真书写。⑤出示去拼音的生词,请学生齐读。⑵动脑学生词。①理解词语。②练习用“糟糕”这个词说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①指名读。②齐读。

4.出示第四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教学方法同上。②学习“矢”字部,学习“短”字书写。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词义。⑶用心读课文。表演读。过渡: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风光(出示雨后美景图片)。课文如何写雨后美景呢?出示第一节。⑴慧眼识生字。教学方法同上,分析“梢、赤”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树梢”的意思、练习说话。⑶用心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听师范读,提出质疑

过渡:看见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加入进来,欢迎吗?

1.师生配乐轮读。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学贵有疑,相信课文读到这,大家一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学生汇报。为什么小哥哥嘴里说着“糟糕……糟糕!”可心里却那么兴奋与骄傲?为什么小妹妹怕自己摔跤,还希望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呢……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小问号留到下一节课再学习吧。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很高兴和你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有趣的诗歌,是你们让我知道了,拥有一双慧眼可以发现那么多生字,动脑筋学新词原来那么有趣,用心读课文才能发现文字的美,学会质疑才能收获更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在以后的日子它会一路伴你我同行,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

篇10:《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文/袁永华

学校教学比武活动中,我讲授了《长城》第二课时,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第二课时重点带领学生学习2、3自然段。考虑到第2段是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学生自主就能完成,所以在这节课将第2段设计为自学环节;因第3段是通过联想进一步抒发了情感,故这一段我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

环节一:

自学部分,因为在第一课时中,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四自然段,学生了解了第一段是长城的远景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长城的气势雄伟。所以第二课时我首先出示了自学要求:自读课文第二段。

1、哪句话看出作者的观察角度从远到近了?

2、这段话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一特点的?让学生知道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这段话介绍了长城的哪些知识;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详细介绍事物的。最后出示长城近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长城的各部分结构,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书本的图画上标出长城的各部分,使学生加深印象并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环节二:

第3自然段,我设计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组内交流:

1、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试着用“„„没有„„没有„„就„„”说一句话。

2、说一说你读了第三自然段,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小组记录员做笔记)

3、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读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中,通过用关联词“„„没有„„没有„„就„„”说话,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带入联想,再次深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辛。小组合作中,进行了分工。优生负责思考发言,待优生负责补充、记录,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加深的基础上在组内自发地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环节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汇报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深入引读:

1、出示材料感受修筑修筑长城的艰辛。“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长城雄伟的远景图感受长城的雄壮。引导学生感叹读。

3、出示各国伟人对长城的评价,增强民族自豪感。“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hàn)的古代建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你听到这些各国元首对长城的评价,你心里有什么感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结束授课。

环节四:

出示当堂检测,让学生巩固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设计上用了较多的心思,但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结如下:

1、设计理念上,刻意将内容划分为2段自学,3段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应当让学生先自学全文的基础上,将不理解的内容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我在预设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上,思考不够深入。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开自学、小组学习时间没把握好,造成环节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时间不足,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很勉强,当堂检测更是走马观花,不见效果。经过跟同事学习并进行反思,学生自学及小组交流可根据内容需要对学生进行要求。

3、当堂检测题目出得不够明确,造成学生混淆题意,延误时间。

4、由于是公开课,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性,班上有一位以前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待优生两次举手回答问题,当这个孩子第二次回答完问题兴奋满意地坐下时,我却点评道:同学们,XXX以前从不回答问题的,今天却表现格外优异,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这个貌似鼓励的话语,在课后冷静思考后,才感觉到这句话也可能伤害到了那个孩子的心灵。表扬也要把握好分寸才好。

篇11:《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1、让学生自学,了解课文结构及作者的观察顺序,运用热键自学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第一课时)。

2、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主题,在协作环境中在网上搜索有关长城资料,感受长城的雄伟及坚固。

3、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下进行知识外化。

4、品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观察顺序。

2、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以形象性、直观性思维为主,通过课文认识长城的特点,理解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及血汗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并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能独立进行阅读、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等,具有借助计算机软件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图像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在网络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感受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课件,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调动学生情感)

1、看长城录像,思考:

这是什么?

2、指导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雄伟及高大坚固

1、学生观看学习软件,听读课文,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2、自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课文描写的长城景物,感受长城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1、了解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2、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长城的过程的情景。

3、理解文中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教育,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4、品读课文。

四、自拟学习目标,上网了解长城的课外资料

1、网上阅读长城的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汇报,并作全班展示。

3、到长城论坛上传阅览资料或发表感受。

五、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再次体会情感并抒发

六、小组讨论长城电子报的设计模式及设计内容

七、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长 城

远:雄伟

长城近: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古代劳动人

【教学体会】

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加大了信息量,增加了课堂学习内容密度、强化学生思维整合度,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了积极作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讨论,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多地获得积极思考的空间,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因而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拓展学习研究《长城》的过程中,学生在汇报、交流时,都能较深刻的认识到这是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结果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长城的深刻意识。研究中,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乐趣。特别是成果交流阶段,大家通过相互交流、提问、反思、发表意见,逐步积累综合学习的能力和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挥了小组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对知识的再次建构。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建构中,加深了对长城的了解,升华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应该说,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深刻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包括情感的体验、方法的体验以及整个过程的体验。学生的理解是独立而深刻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中体验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专题自主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帮助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会从不同的侧面全面地理解课文。

在传统课件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件及CAI素材只担当被演示的角色。但是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课件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课件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服务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长城》的第二课时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对所遇到的困难,问题都不一样,学生可自由利用网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多种情境中,自主探索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随时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中去学习。

篇12:《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1、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请同学们打开书,82页,快速浏览课文,回忆思考: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长城的? 生汇报:(板书)

2、那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指名读)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作者在游览长城之后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下面咱们就按文章的写作顺序一起去远看长城。(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长)你又是从哪些词句当中体会到长城很长的呢?(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1长龙:真是万里长城万里长!这段话把长城比作什么?(这里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在修辞手法中叫比喻,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2蜿蜒盘旋:你怎么理解?

3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跨越()个省。

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多美呀,多有气势呀!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的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3、这样的长城世界上有几个?所以作者说(以的指示学生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1、精读学习第二段

远看长城就这样的气魄雄伟了,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长城,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画出相关的语句。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出示图片,就是这样巨大的条石,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那种(高大)的感觉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长城的宽)有多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你能读出长城宽的感觉来吧!你还知道了什么?(平整)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城墙比作马路)出示图片,我们感受到马路它是非常的(平的)所以才能让行人舒适地行走,而城墙比作马路,我们能够感受到长城的平整与宽广。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这一段主要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现在写长城的宽与平整,这又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我们知道,长城是建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它的城墙又是那么的(平整和宽),从而知道了只有非常坚固的长城才能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2.那么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又有什么用处呢?它又有哪些结构呢?请同学们并在课本上83页插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生:介绍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我们一起跟老师再去认识这些结构。(课件演示)那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呢?(引导:瞭望口是用来(瞭望的),射口是用来(射击的),城台是(屯兵与传递信息的。))知道了长城这些功能,我们看指着(长城的图片)

假如现在有敌人来了,我们可以从瞭望口(看见敌人),然后(在城台之间可以互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不能)师:是的,正是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巧妙设计,正是长城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保障了人民安定生活,这真是一个——(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那我们怀着对长城的赞叹之情读读这一段。(自由读)

三、精读学习第三段

1、千百年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此时此刻你正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会想到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段,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汇报)

那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引艰难)从哪些词又能看出来呢?

两三千斤重:(a.这相当于全班所有同学的重量,一个人抬得起来吗?)你体会到什么?

(b.这样千斤重的条石只需要一块吗?)(指名读出艰难)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生谈体会,条件艰苦,没有工具)除了这些,劳动人民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恶劣的天气,陡峭的山岭)(指名读出艰难)

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靠的是什么把那千斤重的条石搬上那陡峭的山岭的?(指名读出不容易)

师引读:数不清的巨大条石,就靠着—— 生:无数……

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 生:无数……

过渡:是的,修筑长城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它还是以它傲然的身姿挺立在中华大地上。

师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这是:(指)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齐读)

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让我们和作者,和世界人们一起赞叹:(出示):这样气魄雄伟……奇迹。

五、结语

老师相信长城的故事一定会时代传唱;长城的情节一定会千古流芳;长城的精神一定会

永放光芒!

板书:

17、长城

远————一条长龙

近——-——高大坚固

想———— 劳动人民

气魄雄伟

篇13:《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听故事。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想想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 (师范读)

2.说“人物”。

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 哪些动物没有出现在故事里? (出示动物名称: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野牛、大象、老虎;先读动物名, 注意轻声;然后再说话, 把话说完整。)

二、解课题

1.揭示课题。

故事里的“咕咚”一声真好玩, 把这么多小动物都吓着了。现在, 看老师认认真真地把“咕咚”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2.学习象声词。

“咕咚”是什么? (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 你还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三、读课文

1.初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 小朋友们来讲更好玩儿。你们愿意当“故事大王”吗?那就先读好这个故事, 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试试。 (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请一位小朋友读全文。

四、说故事

1.说好一句话。

这个故事挺长的, 有300多字。想讲好这么长的故事, 咱们要先把一句话说好。 (板书句式, 学生口述:都被“咕咚”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

预设: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被“咕咚”吓着了, 只有狮子___________。

2.说好几句话。

小朋友们都很棒, 能把这么长的故事说成一句话。下面, 咱们再来试试怎么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 (板书句式:_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____________。”学生试说。)

预设:兔子正在湖边玩儿, 突然听见湖里传来咕咚一声。他吓得撒腿就跑,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突然撒腿就跑)

狐狸正在树下玩耍, 突然听见兔子慌张的叫声, 也跟着跑起来,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慌张)

还有谁啊? (板书句式, 学生练说。)

猴子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小鹿________, 突然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松鼠_______, 突然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3.学会简单地说。

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 要是一个一个都这么说, 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怎么办呢?课文里有个好办法。 (范读:猴子啊, 小鹿哇, 松鼠哇, 都乱哄哄地跟着他们跑了起来。板书:乱哄哄) 谁也能这么简单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相机指导。)

4.加上故事的开头, 说一说。 (板书:森林湖边。形成完整板书, 略。)

5.在情境中学词。

动物们都被“咕咚”吓着了, 真有意思。黑板上有好几个词语, 都是说动物们被吓着了的, 你能找出来吗? (撒腿就跑、慌张、乱哄哄)

再次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五、写字

1.观察结构。

(出示生字:棵、传、乱、树)

这节课有四个生字要写。要写好字, 结构很重要。请仔细看看, 这四个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 (三个左右结构, 一个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左让右。) 看看这三个字, 左边是怎么让右边的? (棵:“木字旁”的横要短, “点”要小, 给“果”的“横”和“撇”让出位置;传:单人旁要瘦, 单人旁的“短撇”不能太平, 要斜一些;乱:“舌”字上面的“撇”“横”要短。)

2.师范写“棵、传、乱”,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3.对比结构。

“树”是左中右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也要左让右, 中间要最谦让, 三个部分都很瘦。)

4.师范写“树”,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5.生描红。 (师提醒:注意握笔、书写姿势和描红规范。)

6.每个字临写两遍。

篇14:《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节课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上一篇:美国圣母大学申请条件及留学费用下一篇:让生命充满爱演讲稿-让生命充满爱演讲稿 邹越演讲:让生命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