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4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抖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孩子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栓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谜底:风筝。

2.在古代风筝叫做“木鸢”或“纸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资料袋)

3.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形态还多种多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各种风筝图)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写的《风筝》。

(板书课题:10.风筝)

5.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读音

师:屏幕上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么?

(ppt出示) 精心 希望 依然 飞舞 拼命 奔跑 抖动 磨坊 寻找 继续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师:谁来读读第一行的词语?

师:读得很好,声音也很响亮!谁也能像他一样读读第二行的词语? 师:读得也很准确!最后一行,谁也想来试试?

(若学生有读错的,老师纠正领读,学生跟读)

(注意几个多音字:精、凌。多音字:磨,另一种读音组词)

3.了解大意

师:词语老师就检查到这,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看看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些事。 生: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做风筝的感受么?(快乐)

三、细读课文,感受快乐

1.自读第1自然段,为什么做风筝和放风筝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师:谁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师:课文中说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这最大的快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什么时候你最快乐?

生:快乐到极限;没什么能比得上??

师:是一种什么也比不上,独一无二的快乐,谁能读出这种快乐?有没有读得更快乐一点的?还有没有认为比他读得更好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与众不同的快乐来。

2.品读第2、3自然段,围绕“快乐”来提问

师:到底做风筝有怎样的快乐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让你体会到孩子快乐的句子,划出来,再细细地读一读。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师抓住以下几句描写孩子心情的重点句子)

①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体会到孩子做风筝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师:想象一下“精心”是怎么做的?(ppt出示做风筝的过程)

(做风筝的过程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简单介绍即可,文字尽量少)

谁能给“精心”换个词?(用心、专心、一心一意)谁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

(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引导:老师查了字典,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它和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接近?(希望)

师:请你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一只风筝,一边做一边心里会希望些什么呢? 生:希望这只风筝做好后飞得更高。

师: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想象就是心中充满的——憧憬和希望。

师: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还有哪句话让你体会到孩子的快乐?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我想请女生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谁能给“依然”找找近义词?(仍然) 问题1:为什么风筝做得一点也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生:因为这是自己做的,独一无二,外面商店买不到。

师:外面买的比不上自己做的。

问题2: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生:因为他们想把幸福带给大家。

师:他们觉得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是很幸福的。

问题3:为什么他们要把名字写在“幸福鸟”上面?

生: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做的,自己飞不上蓝天,就把名字写在上面飞上蓝天。 师:风筝就代表着自己,名字和风筝一起飞上蓝天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师:尽管这只风筝什么也不像,却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代替“我们”飞上蓝天。所以“我们”感到很快乐,谁能读出这种快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现在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想干什么?(放风筝)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师:快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放飞风筝的快乐呢?

(ppt出示)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体现放风筝动作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托、牵、跑、叫)

(ppt出示:挖去动词,选词填空)

师:多么生动的词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动词,把放风筝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女生先来,男生准备好了么?

师:你放过风筝么?说说你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中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

③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我们”当时的心情?(快活)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喊什么?叫什么?

生:“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师: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谁能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谁再来试试?第1小组来读一读,第2,第3,最后一组。我们一起快乐、幸福地读读第3自然段。

师:当风筝承载着孩子们的快乐飞上天空后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留到下节课再来解决。

四、作业布置

1.生字指导:“命”、“丧”、“奔”

2.《课堂作业本》

师点评:好的方面:常规方面和朗读时间;改进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板书设计:

篇2:《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看,这是——“松鼠”,读好翘舌音,“小熊”(生读两遍)

2.简笔画导入: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的家在山顶上,小熊的家在山脚下,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家门口流过。

3.导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读——纸船和风筝,再读一遍。“纸”字,左边是绞丝旁,右边请举起小手和老师书空……

二、整体感知,感受快乐

1.师:好,翻开书本103页,大声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文读好了,谁来当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词语?全班齐读两遍。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说得真好!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会了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松鼠和小熊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学习“折、扎、抓”

(1)师:松鼠做了件什么事呢?出示句子1:松鼠折了一只纸船。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读词语:折纸船,读好翘舌音。

小熊呢?出示句子2: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读词语:扎风筝,“扎”读平舌音,再读。

(2)同学们,睁大你的火眼金睛观察“折、扎”,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提手旁)关于提手旁,有好多学问呢,看(微课:演变、意义)。你们还认识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生提到“抓”)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三个带有提手旁的字吧!观察一下,写好它们要注意什么?(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抓”竖写直)先描一个再写一个,注意做到写字“三个一” 4.学习“漂哇漂”、“飘哇飘”

(1)师:同学们,松鼠折的纸船——出示句子: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的扎的风筝——风筝飘哇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老师有个疑问,两个piao字有什么不一样?(运用道具:纸船在水里漂所以漂字是三点水,风筝在风中飘所以是风字旁)(2)纸船和风筝就这样漂哇漂/飘哇飘。可是,有位淘气的小朋友嫌这样啰嗦他把这两句话改成了这样: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飘到了松鼠家门口。咱们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感受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画面、过程,慢悠悠)指名读(读得慢点、读出味道)齐读原句。总结:通过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童话故事读起来有趣多了。5.感受快乐

(1)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指名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祝你快乐!”师: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快乐)这就是“乐坏了”为什么“乐坏了”?(松鼠愿意把心爱的松果分享,觉得松鼠很可爱、珍惜友谊)谁能读读这种乐坏了的感觉?男生们一起读。

(2)师:那松鼠呢?也(乐坏了),松鼠乐什么?(风筝上挂着松鼠爱吃的草莓),谁再来开开心心地读读这两句话?女生一起读一读好吗?

(3)师小结:就这样,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三、细读想象,感悟友谊

1.师:从此,小溪里天天漂流着纸船,山上也天天飘荡着风筝,山谷里飘荡着松鼠和小熊欢快的笑声。可是有一天,出示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谁也不理谁。

吵架后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老师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想想吵架后小熊是怎么做的?松鼠又是怎么做的。

2.学习8、9自然段,感受“难过”“不好意思”

(1)师:谁来说说吵架后的小熊和松鼠是怎么做的?(生答8、9自然段内容)

追问:为什么小熊还是扎风筝/松鼠还是折纸船?为什么没送给对方呢?(不好意思)跑到小熊组/松鼠组:小熊你是怎么想的?

(2)是呀,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风筝一只只挂在树上,纸船一只只放到屋顶上,因为他们(不好意思、心情很难过)

(3)指导朗读:抓住表示心情的词语,就能读出小熊和松鼠的感受,谁能带着这种难过、悲伤的心情读一读这两段话。3.聚焦“受不了”

(1)师:聪明的孩子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是呀,松鼠和你们想得一样!出示10自然段,指名读。是啊,他实在太想和小熊和好了,太想(生补充:和小熊一起玩、和小熊一起放风筝了……)(2)小熊也想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松鼠,小熊,你会在风筝上写些什么呢?(生:想和好、早就想和好、后悔吵架要好好做朋友、为了小事吵架真不好受,友谊能使我们感受到快乐)

4.小结、齐读11自然段

师:你们真是说到小熊心里去了,吵架了认个错就还是好朋友!于是到了傍晚——出示: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全班齐读!

四、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篇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篇4:《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篇5:《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三篇文章中的三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文中体会、学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编者的意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我通过看学生的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整体上读出刘老师的乐观、自信、顽强、爱生活、爱学生的品质。而作者是怎样把刘老师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这样教在学生不会处,将长文短教。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交流”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品味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感悟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选编《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而与其他两篇文章不一样的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学习作者运用哪两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的故事,课题却是《理想的风筝》,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你们有什么疑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叫做理想的风筝?)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理想的风筝》,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设计意图】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揣摩一下题目,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说说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各自的收获。

3、认识作者:苏叔阳,1993年生了癌症以来,顽强的活着,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在69岁高龄上坚持写作,顽强乐观的过着每一天。4.学习生字词:翘、眯、蜈、蚣、倘(指名读、齐读、分析字形、范写生字)5.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浏览课文。怎样才能写好人?(板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本课教材特点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哪两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景物描写的是哪一段?读一读,想想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到什么?(交流:春美、春意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指名读,3.加上1、3段,三段连读,(指名读)又感受到什么?

4、交流:读出问题来,是聪明的孩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到春天,就想风筝?刘老师和风筝有什么联系?评价学生的回答——善于开动脑筋)带着问题读,静静的读,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的具体,去品味老师的形象 师:风筝勾起我的回忆,由风筝及人,而最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感动他一生的几件事。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作者讲述的故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

四、悟情中得法

(一).学习“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划下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你初步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屏显):只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了一片笑声。

1.师:细致阅读这段话,你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

2.师:刘老师是怎样给学生讲故事的?(笑)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讲述丢腿的故事吗?(指读)从“笑着”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幽默。

5.师:(引读)刘老师的故事感染了学生„„(读下去。)

6.入情朗读,咀嚼文字。

(屏显):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何谓“酸涩”? 酸:悲痛、伤心。涩:心里不好受。酸涩:心酸、难受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

①因为________,所以教室腾起一片笑声;因为________,所以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________,所以(同学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②“泛”字用得太准确了,我是这样理解的__透出、冒出______,这个词用得好,好在___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心情变化,笑过之后,悲伤、难受涌上心头_____。

7.师:这一细节描写得多么传神啊,谁能把这微妙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8.“„„女娲氏用手捏泥人”这里的省略号作用?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学习画面二:上课板书

1.师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2.(屏显):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3.阅读提示:

① 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 圈一圈,画一画: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让你怦然心动?

③ 品一品,说一说:你用心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4.学生讨论交流。

5.师:真了不起,你读出了敬业的刘老师,你读出了意志坚强的刘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红色的词语(撑地、离地、急速一转)。读到这些关键的词,你想到了什么?

6.师:这一段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是“转”,怎样的转?自由读第五节,指名说“怎样的转?”(危险的转,激动人心的转,心惊肉跳的转)

7.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刘老师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呢?(你们见过这样上课的老师吗?)

8.师:是啊,刘老师板书时转身的动作已经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为他的敬业的精神而感动,为他顽强的意志而激动。(相机板书:敬业、坚强。)9.激情朗读:

(屏显):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身体残疾的)老师,但是您(敬业、坚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设计意图】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习,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刘老师对生活的态度的事例描写,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3、完成习字册(相机指导书写生字,示范书写:翘。下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学生完成作业)

4、完成(补充习题)1、2、3题

【设计理念】学生的写字教学贯穿在每一节课的训练中,教者指导学生写字,给学生练字的时间,提高写字水平。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外貌 写板书 语言 放风筝 神态

动作

篇6:《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感受做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有感情朗读。

4、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感受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出示风筝图片),快看他们是谁?

2、回忆旧知,了解风筝。

(1)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你们还记得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哪首跟风筝有关的古诗?

指名回答,诵读古诗《村居》

(2)孩子们早早地放学了,就趁着东风放起了——纸鸢。纸鸢就是风筝,通过预习,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筝的知识呢?

3、引出课题

你们放过风筝吗?玩得开心吗?从古至今,风筝都是孩子们最好的玩伴,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也喜欢风筝,他还写了一篇和风筝有关的文章记录了他的童年趣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风筝》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

(2)感受作者的情绪。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通课文。

1、检查生字词

出示:精心 憧憬 希望 大惊失色 垂头丧气

奔跑 抖动 寻找 凌空飞起 翩翩飞舞 千呼万唤

依然 拼命 磨坊 继续 倏地(1)自读词语

(2)开火车带读,相机纠正

(3)理解词语:词语会读了,你们了解词语的意思吗?

憧憬: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跟心情有关系,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翩翩起舞、千呼万唤:你能带着你的理解用动作来表演表演吗?

(4)齐读词语

2、指名分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读课文,纠正字音。

四、了解文章写作顺序。

1、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几件事情?

(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部分,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2、分段分组读课文。

3、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

4、(结合导图)这不起眼的风筝,时而给我们带来欢笑,时而也令我们忧伤,可是在作者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钟的还是做风筝、放风筝,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自然段,全班感情朗读。

四、学文,感受做风筝的乐趣。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贾平凹的童年,去感受风筝给作者和他们伙伴们带来的快乐。我们都放过风筝,可是我们的风筝大部分是买来的,可作者的风筝确是自己做的。

1、默读第二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指名分享。

(1)他们原本想做一只怎样的风筝?“蝴蝶样的”风筝

(2)怎么做的?你能想象他们是如何精心做的吗?四人小组说一说。(3)边做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你们在憧憬什么?他们的希望是什么?(4)他们一心一意做出的风筝,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心情呢?

(5)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幸福源自于无忧无虑的快乐)

(6)为什么孩子们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

(自己做的;飞上蓝天,自由自在的追求——憧憬、希望)

2、小结。

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五、学写生字,分享快乐。

1、学写“奔”、“丧”两个生字,组词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快乐心情的词语,交流。

篇7:《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⑴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⑵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⑴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⑵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⑶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⑷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⑸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篇8:《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在第一课时初步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分层探究, 扣事品人, 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2.在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中学文悟情, 体味刘老师的乐观、顽强对“我”的影响。

3.领悟作者见物思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读导入, 情感预热

1.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每逢春天到来时, “我”就会——— (引读) “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 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我”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

出示: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指导读出思念之情。

[评析:让学生迅速找到文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 并由朗读指导展开课文教学, 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之效。同时, 情感预热, 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期待。]

二、分层探究, 扣事品人

(一) 一位残疾老师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深切地思念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源-怨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读后交流, 了解刘老师的“三件事”。

1. 笑谈腿疾

(1) 播放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课文录音。

听读后交流:你是怎么从“笑谈腿疾”这件事看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的?

(2) 出示: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找出两个写学生的感受的词。

给句式说话:

淤“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于“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又是因为____________。

指名读句子, 体味同学们既难过又尊敬的心情, 品味刘老师的坚强乐观。

(3) (教师引读) 多么坚强乐观的刘老师啊, 难怪事隔近30年, 作者仍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酸涩”, 通过听读、品读、引读等方法, 为学生搭建阅读实践的平台, 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本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 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加深了解。]

2. 艰难板书

(1) 读一读, 算一算:第5自然段让你从哪儿感受到刘老师的顽强?

如果刘老师员节课板书5次, 就要转10次圈;1天上源节课, 就要转次____________;1周 (5天) 转__________次;1个月 (4周) 转_________次;1年 (9个月) 转___________次;30年转_______次。

(2) 谈一谈, 悟一悟:说说自己课前单脚转圈的感受。

看看这些数字, 想想刘老师板书时转圈的动作,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这种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配乐引读第5自然段) 此时, 同学们的心里仅仅是激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敬佩, 再次深情地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用课前单脚转圈的体验和课上估算出的令人惊讶的数字, 让学生深刻体会刘老师板书时的艰难, 并用描述、引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 感知语言的精彩, 感知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 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尽在琅琅书声中。]

3. 乐放风筝

(1) 默读第7-9自然段, 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 细读慢品, 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 交流, 并相机品读重点句, 体会刘老师顽强自信、挑战自我、热爱生活的精神。

银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 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指名读。讨论:听了他的朗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相机再次练读)

女生齐读。

银出示: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漾”用我们这儿的方言可以怎么说?刘老师为什么笑得这么甜蜜、这么充盈呢? (相机练读)

引说:老人走路常是慢吞吞的, 更何况是一位腿有残疾的老人!可刘老师不畏困难, 从不肯——— (生答) 所以我们和作者都觉得他像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年。刘老师真是一个这样的人?

带着感受齐读。

银出示: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

读一读, 找一找表示刘老师动作的词语。

银引读:“他气喘吁吁……力量。”

给句式说话:此时, 刘老师觉得很幸福, 很充实, 因为他______________。

读出这样的意境来。 (相机指导朗读)

在学生们的心里,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同桌讨论后, 全班交流。)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次发出深情的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理解体验,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这一环节, 学生自主读书, 并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句式练习和课文朗读, 自主表达感受, 自由发表见解, 从而实现多元解读。]

三、资源链接, 情感升华

1.引读第10自然段, 体会“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2.转眼30年过去了, 30年里, 刘老师的言行举止, 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课文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 (出示苏叔阳的简介)

学生默读, 思考:作者苏叔阳从刘老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3.刘老师的风筝不仅放飞上了蓝天, 也放飞到了他的学生心中, 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启迪, 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同学们, 你又从刘老师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出示:刘老师啊, ______________。

学生练写, 交流。

4.遐想联翩, 思绪万千, 都化成了对刘老师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思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次深情地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5.推荐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师那样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 如张海迪、霍金、史铁生……还有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陆永康。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他们的故事, 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评析:让学生在深情呼唤中体会“我”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在真情练写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强烈共鸣, 并在互动交流中升华对刘老师尊敬、敬佩、敬爱的情感。而资源的扩充, 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 这不仅是知识的拓展, 也是情感的深化。]

四、迁移运用, 情文相生

同学们,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 一定也有一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后回忆一下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人, 选择其一两件最能打动人的事例写下来, 再互相交流交流。

篇9:《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生:(读第一组词语)我想到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这件事。

生:(读第二组词语,两个“转”字读不好,教师引导纠正)读这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旋转板书这件事。

生:(读第三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

生:(读第四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追风筝这件事。

师:这是刘老师放风筝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特写镜头。

【点评】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此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第8~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点评】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长文短教”,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采用了直扑中心,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二、 学习第8~9自然段,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师:(课件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生:决不肯。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生:可见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生:亲手制作,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师:(课件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也许他会想,风筝啊,飞吧,载着我的梦想高飞吧。

生:也许他希望他的学生像这青黑色的燕子一样在理想的天空展翅翱翔。

生:也许他想,我虽然腿有残疾,但我还是要亲手放飞风筝,这就是生活。

生:他也许在想象自己也像风筝一样翱翔在蓝天,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风筝中去了。

生:刘老师不为身体的缺陷而难过,尽情地享受着放风筝的快乐,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生:我们一般用“流露”或者“洋溢”。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感受这笑容是刘老师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笑。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师:(课件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被刘老师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精神感染了。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生:“故意撒脱”和“任”。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指导个别读、齐读)

师:(课件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生: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刘老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生:他像孩子一样天真,是一个老顽童。

师:是啊,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师:(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撼?

生:“蹦跳着”,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的腿疾,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著来! (指名读,齐读)

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师: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著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可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間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中,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 品读第4~5自然段,感受幽默、敬业

师: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生:刘老师将自己腿残疾这件事通过女娲造人传说巧妙告诉学生。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生:有趣,更能衬托刘老师的幽默与开朗,因为他虽然丢了腿,但他却不愿把伤心事告诉学生。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一个笑对人生的老师,否则他不会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的,他会把自己的悲伤告诉同学们的。

生:一个身残志坚的老师。

生:一个耐得起折磨的强者。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请注意他的神态。

师: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课件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_。)

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位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师: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师:(课件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映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

生:刘老师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

生: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工作,深爱着学生。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生:是靠他顽强的毅力。

生:是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是他对挚爱事业的执著追求。

生:是靠他的敬业精神。

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点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的过程中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著、自强不息。

四、 品味心聲,深化主旨

1. 师:(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虽然是残疾人,但他希望自己能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刘老师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课件出示作家苏叔阳感慨,学生齐读)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点评】挖掘相关背景资料,找准了焊接点,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五、 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乐观坚强。

生:为了理想的实现要不懈追求。

生:我想对刘老师和作家苏叔阳说“感谢你们让我懂得了人生要笑对坎坷,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悲观退缩。”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点评】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上一篇:小学学生期末评语表格下一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队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