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颇语的分化名词

2024-04-29

论景颇语的分化名词(精选8篇)

篇1:论景颇语的分化名词

1.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时候,宾语的动作时间与谓语动作时间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同一个时间,谓语时间一般在宾语时间之前;只有少数场合下谓语和宾语的时间是同一个时间。此外,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突出动作性和动作的一次性。

例如:

He wants to go now.

他现在想走。

(want发生在go之前)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

你想来杯咖啡吗?

(like发生在havea cup of coffee之前,并且havea cup of coffee是一次性的)

We like to play chess.

我们喜欢下象棋。

(play chess在这里是指经常性的活动,而非一次性的活动)

2.动名词作宾语的时候,宾语动作的时间和谓语动作的时间是同步的,同时发生或者同时结束。动名词还突出动作的经常性。

例如:

他已经完成写作。

√He has finished writing.

(finished和writing是同时结束的)

×He has finished to write.

(towrite发生在finished后面,这个讲不通)

许多男生喜欢唱歌。

√Many boys enjoy singing.

(enjoy和singing是同时发生的)

×Many boys enjoy to sing.

(enjoy发生在sing前面,这个不符合实际)

男生保持享受1分钟。

√The boy kept smiling for one minute.

(kept和singing是同时发生的)

×The boy kept to smile for one minute.

(kept和to sing发生的时间不同步,这个讲不通)

速记,只能接动名词(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

finish完成

mind介意

delay耽误

avoid避免

admit承认

practise练习

enjoy享受

suggest建议

require要求

keep保持

can’thelp禁不住

advise劝告

stop停止

postpone推迟

leaveoff停止

evade逃避

putoff推迟

excuse原谅

deny否认

miss错过

pardon原谅

escape逃过

consider考虑

endure承受

They stopped drinking water.

他们停下来喝水。

(drinking water是宾语)

They stopped to drink water.

他们停下(别的事)来喝水。

(to drink water是目的状语)

当宾语后面有宾补,且宾语是不定式的时候,必须将该不定式移到宾补后面,原宾语的地方需要放一个形式主语it。

例如:

Some students find it hard to speak up.

一些学生觉得难于开口。

I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you to learn English.

我会使你的英语学习变得些。

作者|丹丹英语

公众号:英语语法学习

篇2:论景颇语的分化名词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人主张使用通用媒介语(英语)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些人则不主张使用。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非英语母语生源,或者中国周边生源占到了留学生的绝大多数,并且这个态势还相当稳定。留学生的构成态势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事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英语这个通用媒介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媒介语;对外汉语;适度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教学法不断地涌现,在课堂教授语言的选择方面,有些提倡“过渡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先使用母语教学慢慢过渡到全汉语教学);有些提倡“封闭式”教学法(即为学生提供全汉语的封闭语言环境);还有些提倡“母语化”教学法(即通过加强操练等使用全汉语的教授反复刺激学生习得汉语)。其中,鼓励后两种,也就是外汉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全中文,试图进行母语化外语教育的推崇者不占少数。但经过了这次经历,加之又联想到当初学习英语时,教学过程中大量母语的使用并没有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我们的英语学习。我们不禁质疑,当今课堂教学中人们所推崇的“封闭式”语言教学环境的.在现在的汉语培训市场,高校倾向于完全不用媒介语(这在中高阶段是完全应该的),培训公司相对持开放态度---这是因为培训公司了解也需要了解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也可以通过调整相应做法,来吸引客户,从而得以生存。

我认为,不能完全否定媒介语。如果说媒介语不重要,在汉语培训市场,为什么招聘汉语教师时,对英语或其他小语种有明确的要求?语言教学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师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坚决杜绝使用媒介语的教学方法可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例如,在泰国从事对外汉语工作,有些教学机构就对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不会泰语者不能成为该校的汉语教师——尽管这位老师可能教学经验很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很多国际学校则是要求老师必须精通英语,才能在该校工作。这样做尽管有一刀切之嫌,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机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媒介语,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实现与无汉语基础或少量汉语基础的汉语留学生的沟通而使用的他种语言。在我国,比较通用的媒介语就是英语。很多人认为,如果教师不懂学生母语或者没有师生双方都能理解的辅助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将无法进行。一方面,利用媒介语进行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媒介语的适当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我认为,媒介语可以适当使用。尤其是教授名词时可以适当使用媒介语,前提是这些名词所使用的媒介语与汉语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在教授“桌子”这个名词时,如果利用了媒介语”table”,那么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个词的基本含义。而输出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每一次语言学习者在见到“桌子”这一物体时,都要从第一反应的”table”再联想到“桌子”那么语言使用则会明显不熟练。因此,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母语化”,将桌子的实体直接与“桌子”这个名词联系起来。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许多不同种的途径,其中包括反复操练等等。

但是媒介语的使用是受到很多客观限制的,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成 分日益复杂,大量没有汉语基础或者没有英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成为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的特殊一群。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任何他种语言都不能作为通用媒介语。原因可以简述为以下三点:第一,跟事实不符。历史上一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真正通行天下,可以天然地作为他种语言的媒介。过去没有,而且在今后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也未必会有。第二,对学生不公平。通用媒介语,使学生虽同处于一样的教学环境,得到的却是并不一样的对待,而且利益的天平是向少数人倾斜的。第三,对汉语教学和传播不利。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的选择目前还缺乏自己的深度思考和行业规范,过度依赖英语作为媒介语。媒介语问题对汉语教学和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就以我调查访问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为例,在长沙,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这五所学校的巴基斯坦学生占到两千人左右。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是官方语言,但据他们口述,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国语交流,他们是来中国后才开始开口说英语,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差,他们来中国后不得不重新学习英语,因为教师上课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这对他们来说,不仅要习得汉语,还得学习英语。他们就会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在学习汉语还是在学习英语,这就产生了分歧。这无疑对他们习得汉语毫无帮助,还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过度重视英语的教学,而对其他语种、特别是周边语种重视不够,必然导致小语种人才和多媒介语教材的缺乏。媒介语问题的部分解决可以在圈内实现,而根本解决则必须依赖于外语政策、宏观语言政策的深刻变革。

媒介语的过多使用也会给学生造成的对媒介语的依赖性,造成了学习的负迁移阻碍学生汉语语感的生成。例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多数情况下都在使用汉语,那么,对于我们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很多虚词和媒介语不一一对应。由于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造成对学生学习的负迁移例子很多。对媒介语肤浅的借用,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媒介语缺乏深入掌握,导致了在用媒介语解释目的语的时候出现混淆,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目的语,反而由于媒介语使用不当或者教师解释有误,使学生出现认知误差。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一个句子:“我见面我的朋友”。“见面”用媒介语解释为“meet”,但事实上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于是学生想当然就有了前面这个句子。又例如,词语“参观”英文解释为“visit”,于是学生便有了“我明天要去参观我的朋友”的语误。

媒介语使用的原则 1尽量少用

对于从拼音开始学的人,我会在第一或者第二堂课,就教他们“好”、“对”等几个高频词,因为这是在课堂上,不可避免要重复出现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对他们发音的评价,需要说“好”或“不好”;对于他们的回答,需要说“对”或“不对”。一些英语说的还可以的老师常犯的错误是,过多地说英语。比如,在默恩汉语的网站上,有个试听课,课堂上涉及到的词语是:听音乐,古典英语,流行音乐等。很显然,这不是该学生的第一或者第二堂课,但是,那位老师不停地“OK”“OK”“all right“,”good"。这些词,完全可以都用一个汉语词“好”来代替。使中介语代替媒介语成为交流的工具

中介语,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缺乏汉语表达能力,而又迫切希望与教师交流,就会出现很多中介语形式的语言。比如“我去衣服商店买衣服” “我每天吃饭在食堂”。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类似的中介语进行表达,进而取代学生试图用媒介语。3以课堂操练弥补媒介语缺失带来的课堂空白 身处汉字文化圈,有汉字文化背景,具备很好的汉字书写基础;汉语读写能力有一定基础,但是汉语听说能力较弱,且英语基础较差或基本为零。读写能力与听说能力的不平衡,加之语言沟通的障碍,使之产生焦虑情绪。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操练。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操练,将会很好控制课堂气氛。既可以避免由于媒介语缺失带来的课堂空白,又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学语言要素,提高教学效率。4适度原则

在初级阶段,应当适量的使用媒介语。假若在媒介语缺失的情景下进行二语教学,对教师则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对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投入更多关注。教师在掌握相应的二语习得规律,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耐心,使学生排除因为没有媒介语带来的焦虑和自卑,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在外汉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中高级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实应该更多地使用汉语培养学生直接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总之,使用媒介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便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不主张“封闭式”教学法和“母语化”教学法。我们在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正确适量的使用媒介语,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媒介语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如果运用不当,则事倍功半。如何恰当地使用媒介语,使之达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向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俗话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媒介语的运用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让自己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永远精彩,让自己受到学生的欢迎。参考文献:

[1]梁宁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讨.《汉语学习》第3期

[2]杨忞.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媒介语的利弊及原则.青年文学家.2012年23期 [3]王冰.对外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中媒介语使用的调研报告

[4]焦骄.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使用中的“适度使用”原则.《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9年第3期

[5]王汉卫.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1994.3 [6]赫丹丹.无媒介语对外汉语教学.《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洪波.泰国初级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调查.教育前缘2012年第二期

[8]徐品香.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使用问题探讨.现代汉语〔语言教学版〕.2008年第09期 [9]毛卫娟.外语课堂教学媒介语研究述评.《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篇3:浅析高职体育课上的不良现象

关键词:高职生,体育课堂,体育教师

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发展正处不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比较敏感, 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 敢想敢说, 具有较强的发动行动的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强, 但思维的片面性大, 容易偏激, 他们情感丰富, 波动性大;性格未最终定型, 可塑性大, 对自己的内省和批判增多, 渴望别人的理解;对成人有依赖性, 又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 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情感富有冲动性, 不善于控制, 常感情用事。这些特征在体育课上也多有体现, 为了能上好每节体育课, 必须解决一些常见的不良课堂现象。

一不喜欢上体育课

1. 分析原因

高职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很大的差异, 特别是在性别上的差异较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的项目, 但体育课中不可能完全安排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明显, 缺乏吃苦的精神。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

2. 解决办法

第一,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 要在体育课中设法使学生获得成功, 并及时给予鼓励。现在的体育课堂中“快乐”与“运动”共存, 贯彻愉快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 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情, 充分信任、尊重学生, 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 改变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第二, 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参与体育运动能增进健康, 能给运动者带来快乐、振奋、放松感, 能调整学习中不快乐的情绪, 能展示体能与技巧。让学生明白并对体育活动产生需要, 有了这种需要, 体育教师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和行为引向活动任务方面, 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循序渐进, 提高练习的质量。在学生参与运动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反馈要把握时机, 应在动作练习中或技能完成后立即反馈。反馈有双重性, 即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体育教师应以反馈积极的内容为主。反馈时还要注意方法, 因人而异。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如有失败, 体育教师应从努力因素进行分析, 因为努力因素是自己能够认知和控制的, 即使失败也不会降低期望水平, 从而有利于维持动机的强度。在体育课中要强调体育运动价值观的教育, 使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价值在于增强体质, 了解体育的社会意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三, 给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高职生已具备自由活动锻炼的能力, 在体育课上也可以适当地留时间让他们自由活动。但这种安排也要精心准备, 首先, 调查了解同学们的体育特长, 并做好记录进行整理。如打篮球的有多少人, 可进行几人制的打法, 各个学生的基础怎样, 培养体育骨干, 制定课后辅导方案等。其次, 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由。体育教师应该在现场上做好总指挥, 包括项目安排、场地器材安排、分组安排、裁判工作、技术动作的指导、帮助保护、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最后, 要对每次的自由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分析活动中存在的优缺点, 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 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二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体育课

1. 分析原因

在高职生的体育课上常会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玩手机、影响他人运动、破坏队伍的整齐、逃课、装病等现象。

2. 解决办法

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和培养体育兴趣的基础上, 体育教师更应该在课堂管理上下工夫。

第一, 备好课,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和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发展个性教育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批评法等。运用批评法时尽量不当众批评, 批评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情况, 核实事实, 应使受批评者心悦诚服。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解法、问题讨论法、示范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保护与帮助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竞赛法、创新练习法和矫正法等。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不给学生思想开小差的机会, 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对于每个练习点都应安排具体负荷强度、负荷量、适当的间歇方式和时间。

第二, 共同学习遵守课堂纪律。师生共同遵守体育课堂纪律, 互相监督, 如有违反者, 将及时公开惩戒。例如教师认真备课、不迟到、不拖堂, 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中不允许配带饰品、手机, 身着运动服、脚穿运动鞋, 学生不无故迟到、早退、缺席, 课中服从教师教学安排等。

第三, 组织好课堂,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课的主体, 体育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安排好课堂,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让学生发挥, 体现“我要学”。在体育课堂中, 多听学生的想法, 多看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同喜同乐共同运动, 拉近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差距,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尊重学生。在了解、交流、沟通中进行教学, 在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让体育课堂焕发生命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 体验成功与满足的快乐。教师要进行多次教学评价,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给予正确的引导, 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有主体的感觉。

总之, 在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担当好主导的角色, 让每位学生在每次课堂中都能发挥主体作用,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做到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篇4:不定式、动名词作宾语的用法区别

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有:admit,avoid,appreciate,complete,consider,delay,deny,dislike,enjoy,escape,excuse,fancy,finish,imagine,mind,miss,practice,risk,suggest等。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considering taking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ollution. 当地政府正考虑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

只能用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有:afford,aim,agree,choose,decide,determine,demand,expect,fail,hope,happen,hesitate,learn,manage,offer,pretend, plan,promise,refuse,seem,want,wish等。

Look at the pride on Tom’s face. He seems to have been praised by the manager just now. 瞧汤姆自豪的表情,他刚才似乎受到了经理的表扬。

下列这些动词(短语)既可以跟动名词也可以跟不定式作宾语,但意义有区别。

forget,remember,regret等词后加不定式表示未做的动作,加动名词表示已经做过的事。

[stop to do sth 停下某事去做另一件事stop doing sth 停止做某事]

[try to do sth 努力做某事try doing sth 尝试着做某事]

[mean to do sth 打算做某事mean doing sth 意味着]

[go on to do sth 做完某事后接着做另一件事go on doing sth 继续做同一件事]

[can’t help to do sth 不能帮忙做某事can’t help doing sth 情不自禁做某事]

I still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the Famen Temple and what I saw there. 我仍记得曾被带去法门寺时所看到的一切。

I didn’t mean to upset you, Jane. I’m sorry for what had happened. 珍妮,我并不是有意令你难过,我对发生的一切感到非常抱歉。

表示喜欢的三个动词like,love,prefer后加动名词和不定式均可,但当它们前面有would/should时, 后面只能加不定式作宾语。

Little Tom should like to be taken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this summer. 这个夏天会有人带小汤姆去参观长城。

动词allow,advise,forbid,permit后直接跟动名词作宾语,如果后面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则用不定式作宾补,即

allow/permit/forbid/advise[doing sthsb to do sth]

It forbids smoking in the school yard. That means no one is allowed to smoke here. 校园里禁止吸烟,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允许在这里吸烟。

动词need,require,want (需要),deserve (值得)后须用动名词的主动形式或不定式的被动形式作宾语表示事情需要/值得被做。

My mother is sorting out those trousers which want washing/want to be washed. 我母亲正在将需要洗的裤子进行分类。

练习

1. 汤姆假装没听说过这事而实际上他对此事很清楚。

Tom pretended it, but in fact, he knew it very well. (hear)

2. 他为这次面试作了充分的准备,因为他不能失去这个好机会。

He got well-prepared for the interview, for he couldn’t risk . (lose)

3. 格林先生一定没有收到我的信,否则他就回信了。

Mr. Green must my letter. Otherwise, he would have returned by now. (fail)

4. 这些女孩做了很多好事,她们确实值得表扬。

The girls do a lot of good and they really do deserve . (praise)

5. 我找不到钥匙了,我记得我进来时把它们放在桌子上了。

I can’t find the keys. I remember

on the desk as I came in. (put)

6. 他撒谎是为了逃避惩罚。

He told a lie to avoid . (punish)

7. 我建议你考虑我们在协议里的提议。

I advise your what we have offered in the agreement. (account)

参考答案

1. not to have heard about

2. losing the good opportunity

3. have failed to receive

4. praising 或to be praised

5. putting them

6. being punished

篇5: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idiom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习语中表现出来).

作 者:刘波 王红梅  作者单位:刘波(齐齐哈尔医学院英语教研室,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2)

王红梅(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刊 名:绥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3)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6:论中学语文教师批评语的艺术

论中学语文教师批评语的艺术

作者:魏秀丹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1期

所谓批评语言是指教师在批判教育中学生的过程中,抑制、纠正学生错误性行为的语言。研究批评语的艺术,对于每一位教师,以及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大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受教育的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定型,正处于人生关键转型期。作为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地批评教育,更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用艺术性的批评方法和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师批评语遵循的原则

批评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样,批评虽无定法、定式,但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严宽适度原则

严宽适度原则是指教师批评中学生时要把尊重宽容与严格要求两者相结合。批评学生时首先要爱护、尊重、信赖学生,宽容地对待犯错误学生及那些后进生,决不能挖苦、讽刺、羞辱甚至责罚学生。同时要以德服人。其次,批评前要了解事情的原委,不能仅凭一面之词、表象而妄下结论;批评时准许学生申诉辩解;批评后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变化,进一步巩固批评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时间空间原则

时间原则指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及时,把握好时机。学生犯错应得到及时地批评教育,对该生反馈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尽早地认识自身错误。对待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其行为转变。

空间原则是指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注意环境、情境、场合,是当面批评、当众批评,还是私下沟通交流。对于犯一般性错误的学生,私下交流、个别批评教育即可,而对于影响大、性质严重的犯错误学生则应在公众的场合中教育。

(三)就事论事原则

就事论事是指语文教师批评中学生时要客观辩证地进行分析指正,既不要通过此事延伸、提及其他事情,即所谓的“举一反三”,也不要全盘否定学生以往种种做法、行为。否则极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失落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愤恨情绪。

(四)因材施教原则

具体说来,对于胆小怕事、心灵脆弱的中学生,要给与更多的关照,运用暗示鼓励性语言对其进行耐心地教导;对于自卑的中学生,要采取暗示、表扬等方式进行教育,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适时加以表扬;而对明知故犯、屡犯不改的学生,应用严厉的态度、尖锐的言辞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从而使他们幡然悔悟。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而对其批评教育,避免了简单化、公式化。

二、教师批评语运用的方法

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尊心较强、具有自我认知能力、易情绪化的中学生。作为教育前沿的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探寻思考,找到既切实有效而又不会伤害学生的批评方法。

(一)客观辩证批评法

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都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备受家庭的宠爱。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较关注个人利益得失,常表现出任性、责任心不强、受挫能力差等特点。对班级事情显得漫不经心,人人都想争做学生干部,没有为同学服务等意识。对此,教师要谨慎地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批评方法。

(二)角色转化批评法

角色转化批评法是指让学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认识分析自我行为。此原则可用于多种场合,比如班级同学发生口角最终大打出手,不防运用此方法,劝诫双方保持冷静、易位而处,站在对方的位置上看待整个事件,让双发尝试体会对方的内心感受,教其如何将心比心地认识自身不足,认真反思自我行为。

(三)心灵沟通批评法

如果教师要改变学生的态度,仅仅提出良好性的建议并不够,必须让学生喜欢你。具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愿意把教师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也期待教师能够把他们当做好朋友;此时,教师不仅要做一名聆听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加强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

(四)书信网络批评法

用书信网络等形式传递批评信息,借助于这些现代传播信息的手段,尤其是网络符合当代中学生交流习惯口味,尤其适用于加强与性格内向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通过这种途径诉说自己的心事,可见,书信网络已成为师生间交流的新桥梁。

三、教师批评语使用的语言

(一)教师禁忌性批评语言

一些教师认为,教育学生越严越好。实际上,如果运用不当的方法,不注意语言的使用,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诸如讽刺、揭短、挖苦、威胁性语言是万万不能使用的。

教师禁忌性语言是一个值得广泛重视的问题,教师应用文明语、艺术性的批评语言来代替这些禁忌语。

(二)教师艺术性批评语言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要注意用纯美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其产生的力量会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即便顽石也能绽放美丽的花朵。那么,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语文教师应注意什么呢?

1.富有哲理、旁敲侧击

语文教师在语言表达上不仅要做到以情感人,同时也要以理服人。在批评中学生时,并不直言其事,而借助于运用寓言故事、逸闻轶事、历史典故,也可举例子、打比方、讲笑话,学生会听出话外之音,反省思考。

2.幽默风趣、寓庄于谐

在幽默愉快的语境中,师生间没有心理隔阂与障碍,在这种氛围中的沟通就是所谓心照不宣的默契。

3.欲抑先扬、抑扬有致

欲抑先扬,就是教师批评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开门见山批评,而是先提出错误言行所蕴涵的积极目标,以此消除学生戒备心理、对立情绪,以便指出其错误。

4.严话宽说、提醒点拨

温馨提示般批评前提是理解、宽容与爱,使得被批评者对改正自身缺点更加自觉并充满信心。教师也可运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对学生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提醒点播、巧避锋芒、促其深省。

5.正话反说、明话暗说

中国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师生沟通中,教师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口头说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图恰恰相反。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正确分析教师正反、明暗话语之意。

6.态势语言、鼓励暗示

态势语言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动作、表情和手势来传递有关信息,教育并影响学生的技巧和能力。

篇7: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兰 章 宣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6)

【内容提要】“十六大”指出“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呈扩大趋势,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富分化影响对策

【正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革以后,我们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又未实现。现在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级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避免两极分化过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也就成了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

按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分化程度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有资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以前在贫困基础上均等化的分配格局已被打破,社会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趋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3,城镇1984年为0.16。到1988年,城市上升到0.24,农村达到0.30,而城乡合计货币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85。到1992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0.40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计算,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43,比美国1989年的0.3992高0.0451,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等程度。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化。首先是高收入阶层的崛起。据《福布斯》统计我国目前亿元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为13倍。高收入层主要由专业户、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企业租赁承包者、部分文化界人士、各种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部分公司职工以及涉及外企业的部分中方雇员构成。低收入者主要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农民,因停工停产或亏损企业的职工、因病、残、天灾人祸而丧失过去能力的人等等,生活困难和未解决温饱的人数达7000多万,需要救济和扶助。

另据调查表明,从储蓄情况看,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80000亿元,其中储蓄80%被2千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1千万名演员、作家、三资企业经营者占有;这一群体占人口20%;而其他群体仅占储蓄20%,占人口80%。贫富之间储蓄差距明显。这还仅是以存款作比较,若以收入作比较,贫富分化会更明显。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面积极作用、1、合理的贫富差距能产生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富裕是人心所向,由贫穷而变富裕也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没有差距,就没有目标没有榜样,没有压力。因此,合理差距的存在,不仅能给落后者产生示范效应,给他提供学 1

习的榜样,而且能给他们一种心理压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和展示了这种差距所产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巨大力量。

2、合理差距的存在为先富者带动和帮助落后者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先富者除了带动、激励和示范效应外,还有其它更多更实际的内容,如先富者要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需要更多的合作者,这就可能为落后者提供就业机会等,由此便带动落后者共同发展。

贫富差距的存在同样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落后地区及其它人共同致富创造了一个平台。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帮助”事实上只是奉献,以削弱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自我牺牲为代价;只有确实存在贫富差距时,先富者才可能在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予落后者道义上的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从长远来说是双赢的。

负面影响

1、造成民众的被剥夺感心态而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中国的贫困并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任何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比改革以前要富裕得多。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仅仅是要纵向比,还要看它和其它阶层相比的横向差距。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以上数字表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时,回答“不太多”的占48.5%,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0.7%,答“不知道”的占20.8%,仅有5.3%的人回答“很多”。由此可见,被调查者认为相当部分高收入者,并不一定做出了与收入相匹配的重大贡献,倒是相当多的低收入者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对贫富分化的不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

多数人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主要是对致富方式的不满,而不是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现在中国民众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已与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抱怨还多少有点平均主义的遣弃,对个体户带有身份上的歧视,但却没有人否定个体户主要是依靠能力,通过市场行为赚钱。经过后来的“下海”潮,人们早已知道“下海”的不易,对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含辛茹苦有所体会,愤慨小了许多。但民众也看得很清楚,九十年代几次机会中基本都是特权圈中人或和他们有关的获利。一想到致富因素是靠自己掌握权力,这种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就显得特别不公平。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当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于奢侈性的挥霍上,只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和寄生阶层出现时,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要素。

2、对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平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予,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1)社会的平等和经济平等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种种迹象表明,收入的严重集中化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了他人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结果只会使生产停滞不前,大大降低效率,这就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要走很多弯路。

其次,不平等的现状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因为在民众需求更大的平等背后,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它在社会公正方面有种独立的价值,对国家凝聚力具有健康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毫无疑问使国家凝聚力下降。

3、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会使社会机制失去往日的秩序和健康活力,甚至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所有人的正常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富人占有的还是某个地区的,应该都是社会共同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资源。贫富差距过大,一边是奢侈挥霍,一边却得不到迫切需要的发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有限的社会财富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就等于财富的浪费。

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扩大的对策

十四届五中会会《建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贫富差距若“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对如何调整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笔者以为有如下对策。

对策一:制定相对合理和可行分配政策,努力把不平等程度控制在不挫伤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的积极性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和迅速发展,缩短收入分配由不均等向均等化过渡的历程。“十五大”提出,为规范收入分配,使贫富差距趋于合理化的措施“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对策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1、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制订相应的法律,保护私有产权,严禁“吃大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产权基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完善私有产权制度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就会抑制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是降低我国不合理高收入阶层比例的根本措施。

3、严厉打击非法暴富者。

4、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竞争中的弱者给予人道主义的保护。 对策三: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长期以来政策上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商以外,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严重存在,农产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有近年来农民负担加重等等。都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对策四:对先富者的社会导向进行有效调节。

1、不断完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原政策出台后,人们往往只重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忽略了应该让谁先富起来,下一步国家应通过政策调整,能否使政策的倾斜偏向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使先富者的社会导向明显改观。

2、提高先富者的精神文明程度。有的先富者追求反文明、腐朽堕落的“高消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先富者当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亚洲近来的社会趋势与发展》,载于《亚洲与远东经济通报》第19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兰章宣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贸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邮编:324006 电话:0570—3095336手机 ***

篇8:论景颇语的分化名词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7 ,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景颇语的分化名词】相关文章:

景颇族服饰风俗04-23

论贫富分化对我国社会安定的影响04-10

分化04-15

贫富分化04-10

两极分化05-11

分化衰老凋亡癌变06-28

细胞分化凋亡癌变07-19

细胞的分化教案04-13

传播分化研究论文04-16

物理分化问题探索论文04-20

上一篇:的给员工的生病慰问信下一篇:养路机械使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