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贫富分化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研究 ——全球“发展赤字”破解

摘要:当前,全球大国博弈日益升级,逆全球化、保护主义、贫富分化、空间非均衡等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在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南北问题研究已形成丰富理论基础,回顾古典与新古典主义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际贸易“不平等”与“非均衡”本质的不同认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古典主义学派只看到国际贸易对参与各国经济发展有利一面,而忽略了在一个本身就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影响。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虽较为客观地揭露了国际贸易以攫取生产剩余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的掠夺与破坏性质,但却没有看到其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中分析范式、阶级立场、研究视角与工具等历史局限性所致。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派抓住了资本逐利本性,从资本运动规律及分工与市场全球化趋势,剖析了国际贸易的根源。实际上,提高马克思主义贸易理论解释力,还必须与时俱进,采用更具说服力研究范式来解读动态演化着的世界经济体系。故重新认识国际贸易“异质性”或“不平等”本质,并以此来解读全球非均衡发展问题,寻求治理国际不平等交换与全球“发展赤字”路径,可以为国际规则与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因此,本文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理论创新性与重大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一方面,本文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分析,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价值转形原理应用于国际市场与对外贸易的扩展性分析;另一方面,本文对该理论的实证检验与应用分析,又是一个从贸易利益不公平分配视角来解读及治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全球非均衡发展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发展赤字”的尝试。因此,该理论既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学者的关注,也受到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与世界经济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严格地说,马克思并未在其任何一本著作中完整、系统地阐述过其国际贸易或不平等交换理论。现有关于马克思国际贸易与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论述均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基于马克思的著作与手稿,经整理、归纳及发展深化而成。鉴于此,本文相对系统地运用文字描述与数学推理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法,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一方面将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有关于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劳动价值论与国际价值论为逻辑起点,以价值转形理论为依托,以剩余价值总量在国际间的分配为落脚点,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在综述学界现有研究之后,本文主要基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对外贸易三大理论基础,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相关理论分析工具进行概括性描述与界定。具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对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进行介绍;(2)对世界市场相关范畴与运行一般规律进行界定;(3)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分别进行概述。在理论构建部分,基于形成商品基础价格的价值形态变化——商品价值具有四个不同层次范畴: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与国际垄断价格,通过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的不同形式,将国际不平等交换区分为三种不同形态。(1)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态一,主要由国际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所引起;具体主要表现为,在简单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各国在世界市场上依照商品国际价值进行交换时,各国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不相等。(2)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态二,主要由行业间资本有机构成或剩余价值率不同所致;具体主要表现为,在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各国在世界市场上依照商品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交换时,商品国际价值与国际生产价格发生偏离。(3)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态三,主要由垄断因素引起;具体主要表现为,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国际交换以商品国际垄断价格为基础,商品国际生产价格与商品国际垄断价格不等。在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不同形态进行区分后,基于对商品价值转形的一般数理分析,接着对三种不同形态的国际不平等交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第一,基于静态分析视角,本文运用文字描述与数学推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别对国际不平等交换三种不同形态展开数理分析,并提出如下几个猜想:(1)对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的,商品按国际价值交换是否是不等价交换问题?本文的观点是:一方面,商品按国际价值交换,是等价交换,但这种等价交换只在交换形式或流通领域具有平等性;另一方面,商品按国际价值交换在本质上又是不平等交换,这种不平等属性更多的是指国际生产领域内的不平等。(2)国际价值转形为国际生产价格,从而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按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将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转移剩余价值,具体表现为部门平均利润对剩余价值的偏离。但这种价值转移的方向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着力提升各产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进而逐步逆转向发达国家的价值转出现状。(3)垄断形成后,国际生产价格转形为国际垄断价格,垄断部门在世界市场上以基于国际垄断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实现国际超额垄断利润;非垄断部门在国际交换过程中将无法实现正常“平均利润”,存在价值国际转移——以利润形式转移至垄断生产部门。(4)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与国际垄断价格三者在总量上相等,商品国际价值在转形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国际转移,是剩余价值以利润形式在不同生产部门——包括垄断与非垄断部门之间,重新调整的结果。第二,立足于历史动态分析视角,本文对世界资本主义积累进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进行概括性分析,从而总结出:流通领域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与剥削,是在国际生产领域形成;而国际不平等交换对生产国际分工又具有能动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此,进一步将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成与发展机理用链条关系表示为:资本积累→生产率与技术→产业竞争力→生产国际分工→国际不平等交换→贸易利益分配非均衡→资本积累率。第三,参考已有文献利用投入-产出表估算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方法,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各国投入与产出数据,对43个经济体在2000-2014年间,不同行业商品国别价值、国际价值与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估算,以期对本文数理分析部分提出的理论猜想进行实证检验。(1)通过对比各国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比值,发现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直接映射在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差异上,并通过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偏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现象。(2)由商品国际价值转形所引起的剩余价值国际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但并不十分显著;不论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商品国际价值转形所带来的剩余价值转入与转出,都是能够对一国经济施加实质性影响的;同理论部分的推论较为一致的是,由商品国际价值转形所引起的剩余价值国际转移方向并不是不可逆转的。(3)通过测算国际市场价格与国际生产价格的差额,来估算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由垄断因素所引起的剩余价值转移总量占总产出的比重发现:由垄断造成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很显著地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国际间的非均衡发展。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从而产业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垄断竞争优势,使发达国家通过国际不平等交换在世界市场上以垄断利润形式实现剩余价值转入,而发展中国家则因此持续遭受剩余价值转出剥削。第四,经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如下几点启示:(1)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成与发展机制,是一个嵌套在世界资本主义积累进程中的资本非均衡积累、国际非均衡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2)以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国际间发展差距的体系,在这个世界体系中资本积累率和资本充足度是决定生产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与国际分配的根本因素。(3)全球非均衡发展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促成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只是其中之一,它更多地起一种强化发展差距的作用机制。第五,从科技强国与互利共赢的治理视角,提出优化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及治理国际不平等交换与全球“发展赤字”的对策建议。基于国内层面,立足于坚持创新驱动与提高科技有效供给能力视角,提出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及路径选择,在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同时,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基于国际层面,提出在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情况下,必须要遵循互利共赢总体思路、坚持经济全球化发展观、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及公平包容发展模式,从而为全球“发展赤字”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最后,结论与启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际价值规律;不平等交换;贸易利益失衡;全球价值链治理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演进

第一节 “不平等”本质:不同的认识

一、结构主义的“中心-外围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剥削论”

三、约翰·罗默的“资源禀赋论”

四、国内学者的“多因素综合论”

第二节 有关国际不平等交换测度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一、关于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

二、关于实证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二章 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当代国际分工新形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世界市场相关范畴:国际价值理论

三、世界市场运行一般规律:国际价值规律

第三节 对外贸易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第三章 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构建

第一节 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定义

一、以价值国际转移为载体

二、以国际价值为尺度

三、以自由贸易为前提

四、以贸易利益分配不平等——资本积累非均衡为结果

五、以三种形态呈现

第二节 商品价值转形的数理分析

一、价值转形:二阶段分析法

二、商品实物生产情况

三、商品价值形成情况

四、商品生产价格形成情况

五、商品垄断价格形成情况

第三节 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态一的数理分析

一、理论分析

二、数值例分析

第四节 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态二的数理分析

一、理论分析

二、数值例分析

第五节 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态三的数理分析

一、理论分析

二、数值例分析

第四章 国际不平等交换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世界资本积累与生产国际分工历史演化

一、引言

二、重商资本主义阶段(1500-1770)

三、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779-1870)

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870-1930)

第二节 形成机理:生产→交换

一、“不平等”实现于国际流通领域

二、“不平等”形成于国际生产领域

第三节 发展机制:资本→技术→产业竞争力

一、资本积累

二、国际分工

三、产业竞争力

第五章 国际不平等交换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测量与数据说明

一、指标测量公式设定

二、变量选取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检验一

一、实证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三节 实证检验二

一、实证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三

一、实证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中美贸易摩擦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与必然性

一、中美贸易摩擦背景探析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实质剖析

一、经济方面:垄断利益

二、政治方面:垄断地位

第三节 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措施

一、“盾牌”:市场优势

二、“利剑”:科技自强

三、“盔甲”:金融自主

第七章 治理“国际不平等交换”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之治:科技强国

一、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

二、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第二节 全球之治:互利共赢

一、遵循互利共赢总体思路

二、坚持经济全球化发展观

三、坚持创新驱动增长模式

四、坚持公平包容发展模式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