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2024-04-25

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项目

调研报告

根据《省重点工程领导组关于成员单位包干联系推进省重点工程项目的通知》的精神,我中心于4月16日由王立坚主任带队,一行两人赴黎城县,就推进黎城县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项目建设进行了督促检查。我们采取了查看项目规划和园区建设资料,赴园区建设地点进行现场勘察,与园区建设的领导小组同志及项目实施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会等形式。黎城县县长郝献民,黎城县副县长、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王振力,黎城县农业委员会主任、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何亚波以及入驻园区的各企业负责人共10人参加了座谈。通过检查,我们认为黎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2013年由县政府负责的园区“三通一平”已经开工建设,各个入驻企业的建设资金已基本到位,园区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现将督促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概况

黎城县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位于山西省黎城县县城规划区东南部。2011年,园区按照“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先、区域协调”原则开始规划设计。

该园区总规划面积55.31公顷(约829.65)亩,项目总 1

投资12.24亿元。由北京万友合益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由山西国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太原经济区分公司完成《修规》设计。园区建成后,将形成集农产品新品种繁育、生产示范、加工、仓储、冷链和物流于一身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现入驻4家企业,分别是:山西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山西鑫农奥利种业有限公司、黎城五洲商贸有限公司、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该项目具体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仓储冷链物流项目。该项目由山西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农产品生产示范、加工、仓储、农产品冷链及物流等,总投资6亿元。

(二)玉米新品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由山西鑫农奥利种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玉米育种、繁育、种子加工等。

(三)粮油开发项目。由黎城五洲商贸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面粉加工、饲料加工、市场物流等。

(四)核桃系列休闲食品项目。由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休闲食品、特种食用油、标准化示范园区、花椒加工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2013年100亩建设用地已向省国土厅进行报批,即将批复,所涉及100亩土地的补偿资金均已筹集到位。园区基础设施“三通一平”建设由黎城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由“园区管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目前道路建设已经启动,将于4月底完成。水、电建设将于5月上旬完成。各公司用于2013年项目的建设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在“三通一平”相对完善后即可开始今年的项目建设。

三、2013年项目计划

该项目2013年计划投资2.445亿元,其中由政府负责的基础建设投资1650万元,仓储冷链物流项目投资5000万元,玉米新品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投资9000万元,粮油开发项目投资9800万元,核桃系列休闲食品项目投资3000万元。预计至2013年底上述投资将全部完成。具体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需政府投资1650万元。其中规划设计资金150万元,道路建设资金550万元,水网建设资金150万元,电网建设资金130万元,补偿失地农民地面附着物资金670万元。目前,道路建设正在实施,政府已完成投资450万元。

(二)仓储冷链物流项目

由山西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2013年总投资0.5亿元,规划用地456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50 亩。

建设内容:仓库1座,分解加工车间1栋,冷藏库2座,气调库2座,服务中心1栋,仪器设备等。

(三)玉米新品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

由山西鑫农奥利种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2013年总投资0.5亿元,规划用地80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15亩。

建设内容:种子加工车间2栋,科技实验楼1栋,宿舍楼、餐厅各一栋,种子成品库两座,锅炉房、门房,仪器设备等。

(四)粮油开发项目

由黎城五洲商贸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2013年总投资0.98亿元,规划用地102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20亩。

建设内容:面粉加工车间1栋,饲料加工车间1座栋,原料仓库4座,成品仓库2座,综合办公楼1栋,交易大厅1栋,冷库1栋,仪器设备等。

(五)核桃系列休闲食品项目

由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总投资0.3亿元,规划用地90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15亩。

建设内容:综合办公楼1栋,食品加工车间2栋,分拣榨油车间2栋,科研宿舍楼2栋,生活服务楼1栋,锅炉房、门房,仪器设备等。

四、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土地问题。该项目规划园区总面积55.31公顷(约829.65)亩,2013年黎城县建设用地指标100亩,已经全部用于该项目。如果按照每年100亩的用地指标额度,那么该项目需要8年的建设期才能完成建设,将成为今后该项目进展的一个瓶颈。建议我省的土地管理政策适当向以农业为主的省重点工程项目倾斜,以尽快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二是资金问题。该园区入驻的4家企业,其中有3家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为薄弱,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要靠银行贷款解决。可供农业企业贷款的银行有限,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少数几家。因农业企业受其本身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的制约,所能提供的抵押和担保不足,从银行所能贷到的资金额度不足以支持项目建设。故建议对省重点工程的农业企业适当降低贷款门坎,增加贷款方式,使农业企业能够得到更充裕的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省财政也应加大对以农业为主的省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建议优农惠农资金及政策支持能更多地向重点工程项目倾斜。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2013年4月16日

篇2: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龙活动的建议

为缔造高规格的媒体精英沙沙龙,凝聚河南媒体记者欢聚一堂,在中国健康网络媒体联盟的指引下,河南健康网为河南媒体记者搭建一个桥梁,提供一个智慧精英互动互爱的交流平台,做到良性互动、资源整合,打造河南第一个媒体记者采风沙龙。

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为了更好的宣传河南,树立河南优美的外部形象,贯彻我国中部崛起和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农业建设,加强健康、环保、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激发人民关注新农村农业建设,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爱惜生存环境的积极性,中国健康网络媒体联盟、河南健康网决定联合举办“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襄城县,位于中原腹地,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为许昌市属县,辖6镇10乡434个行政村,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82.5万亩,总人口671270人(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有汉、回、蒙、满、瑶、壮、土、侗、彝10个民族。

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时期称“氾 ”,因周襄王曾在这里避难居住,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新中国成立后属许昌专区,1986年2月划归平顶山,1997年8月又重新划归许昌市。

襄城县旅游资源丰富。山水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紫云山、首山等九山十八峰,汝河、颍河、颍汝干渠、运粮河等,山青水秀,为中国北方所少有。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襄城古城墙、黄帝采铜图照壁、襄城文庙、奎壁、《史记》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的记载在今天首山脚下乾明寺内确有印记;奇秀幽古的紫云山风景区辖“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其更因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设立紫云书院而名声大震;始农业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规模庞大,巍巍壮观;声名远播的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香客如潮,商贾云集;“内城外廓”风格的古城农业建筑内矗立着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墙和翁城农业建筑,身临其境,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呈带状分布的汝河、颍河、紫云山万亩槲树林、万亩栗树林、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曹操颍考叔墓祠等。秀丽,如入画中。

襄城境内,北汝河、颍河等16条河流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煤、石油等矿藏储量大而品质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尤以烟叶种植历史久远,闻名全国,有“金襄”之称。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视察,赞誉、勉励有加,“烟叶王国”之美名誉满神州。

近几年来,襄城县以项目农业建设为中心,强力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全县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确立了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方向,目前,国有集体企业27家,非公有制企业7000多家。在农业发展上,进一步优化大农业结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已农业建成各类科技

示范园区35个,总面积28万亩,初步形成东粮棉、北粮烟、南林果,西部城郊粮菜瓜,沿河、沿路产业带、畜牧养殖盖全县的发展格局。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4.4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2%,高出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6亿元,比2006年翻了两番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0%提升到6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7亿元,比2006年增加6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9亿元,比2006年增加42.8亿元。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序中,整体实力由2007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7位。先后获得“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重点区域规划基地县”、“全国烟草整体推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首个生猪产业群农业建设试点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相继花落襄城。

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依托于厚重的中原文化,利用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文化,传承了中原的历史文化精髓。襄城县生态农业农业建设的功能定位,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借中原经济农业建设东风,把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新农村环境。为了更好的宣传襄城县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农业建设,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以襄城县新农村农业建设为依托,在省内外广泛开展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对外树立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优美的外部形象和加强旅游、环保、生态保护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国人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襄城县新农村建设,促进襄城县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原崛起。我们希望以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为依托,共同举办媒体记者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活动。

届时我们拟邀媒体: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青年导报、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医药卫生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及18家地市报、电视台等省内5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

同时,我将通过中国健康网络媒体媒体联盟在成员单位:河南健康网、山东健康网、云南健康网、大众健康网、河南体检网、健康养生网、医疗人才网、中奢网健康、女性健康、中国广播网健康频道、长城网健康健康重庆网、西安健康网、陕西健康网、金黔健康网、南方健康网、江西健康网、扬州健康网、苏州健康网、齐鲁健康网、广西健康网、烟台健康网、39健康网、99健康网等100多家健康类网站发表本次活动相关新闻。

当否,请批复为感,谢谢!

联系电话:0371—86073238 *** 联系人:练岚

中国健康网络媒体联盟 河南健康网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

方 案

一、活动主题

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

二、活动口号

关注襄城县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生态建设,促进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原崛起。

三、活动时间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四、活动地点

襄城县境内

五、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中国健康网络媒体联盟 襄城县人民政府 承办:河南健康网

六、拟邀媒体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青年导报、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医药卫生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内5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

中国健康网络媒体媒体联盟成员单位:河南健康网、山东健康网、云南健康网、大众健康网、河南体检网、健康养生网、医疗人才网、中奢网健康、女性健康、中国广播网健康频道、长城网健康健康重庆网、西安健康网、陕西健康网、金黔健康网、南方健康网、江西健康网、扬州健康网、苏州健康网、齐鲁健康网、广西健康网、烟台健康网、39健康网、99健康网等100多家健康类网站

七、沙沙龙主题解释

高规格的首届媒体精英沙沙龙,凝聚河南媒体记者欢聚一堂,在中国健康网络媒体联盟的指引下,河南健康网为河南新闻行业树一个典范。提供一个智慧精英互动互爱交流和宣传河南经济农业建设平台,做到良性互动、资源整合,打造河南第一个媒体记者沙沙龙。

八、聚焦“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解释

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为了更好的宣传襄城县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对外树立襄城县优美的外部形象和投资环境,加强健康、环保、生态保护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国人关注襄城县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襄城县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原崛起。

襄城县发展规化空间布局图

九、沙龙主题活动

1、欢迎仪式(以相机、摄像机的形式记录襄城县生态建设活动盛况)

2、交友互动(以交友形式互动交换名片、结交朋友放松心情)

3、聚焦襄城县城镇发展(采访襄城县城镇发展)

4、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参观襄城县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科技示范园,了解襄城县生态建设和生态开发系统工程、以摄影的方式记载绿色、环保的襄城县,传播生态、环保、健康理念)

蔡冯村果蔬基地

蔡冯村果蔬基地

5、聚焦襄城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农村,了解襄城县新农村建设,深入田园,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懂得每一颗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真正领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义)

6、聚焦襄城县支柱产业(采访襄城县支柱产业建设,参观企业生产流程)

李亚在襄城县调研

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的光伏企

7、聚焦襄城县旅游(探访襄城县旅游资源,以摄影的方式记载风光秀丽,环境优美紫云山风景区、五岳庙、乾明寺、大陈闸、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和紫云山万亩槲树林、万亩栗树林、)

8、夜探襄城县(身临其境,记者夜探襄城县,以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美丽的襄城县夜景)

9、联合活动(高歌一曲唱襄城,记者心中有祖国,开展襄城县与媒体记者联欢活动,增加记者对襄城县的感情交流,进一步了解襄城县,促进发稿率)

10、记者交流(自由茶话会,邀请代表性媒体发言,分享采访心得,讨论活动收获和感想)

11、互动抽奖(抽取幸运奖,获赠好想你精美礼品)

十、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 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安排

时间: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下午5点以前 报道地点:襄城县委招待所

入场签到:发放新闻采访马甲、采访胸卡、统一安排住宿 时间:2012年9月15日,上午

8:30 欢迎仪式,以相机、摄像机的形式记录襄城县生态建设记者活动盛况。

8:30交友互动,以交友形式互动交换名片、结交朋友放松心情。

9:00聚焦襄城县城镇发展,采访襄城县城镇发展,宣传襄城县城镇生态、环保保护,报道襄城县城镇发展规划。

10:30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参观襄城县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科技示范园,了解襄城县生态建设和生态开发系统工程、以摄影的方式记载绿色、环保的襄城县,传播生态、环保、健康理念。

12:00午餐

时间:2012年9月15日,下午

3:00聚焦襄城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农村,了解襄城县新农村建设,深入田园,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懂得每一颗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真正领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义。

4:30聚焦襄城县支柱产业,采访襄城县支柱产业建设,参观企业生产流程。

8:00晚餐

时间:2012年9月15日,晚上

9:00 夜探襄城县,身临其境,记者夜探襄县,以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美丽的襄县夜景。

10:00、联合活动,高歌一曲唱襄城,记者心中有祖国,开展襄城县与媒体记者联欢活动,增加记者对襄城县的感情交流,进一步了解襄城县,促进发稿率。

时间:2012年9月16日上午

8:30聚焦襄城县旅游产业(探访襄城县旅游资源,以摄影的方式记载风光秀丽,环境优美紫云山风景区、五岳庙、乾明寺、大陈闸和紫云山万亩槲树林、万亩栗树林、)

11:00缅怀篇,参观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缅怀毛泽东主席革命事迹。

12:00午餐

午餐期间举办记者交流和互动抽奖活动,邀请代表性媒体发言,分享采访心得,讨论活动收获和感想。对抽取幸运奖的记者,获赠襄城县精美礼品。

时间:2012年9月16日,星期天下午 活动结束,记者返程。

十一、聚焦“襄城县生态农业建设” 河南媒体记者采风沙龙活动新闻评选

1、新闻照片、报道评选奖项: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

2、奖金:一等奖10000元、二等奖6000元、三等奖2000元。

3、奖励原则:鼓励记者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多发稿,对发稿最多的前三名进行奖励。

十二、活动组委会费用15万元

1、记者往返车票

2、记者采访马甲

3、有关活动资料、采访卡

4、各媒体联络费、办公费

5、负责新闻照片、报道评选奖金发放

十三、襄城县当地负责

1、统一安排食宿

2、安排两辆大巴车负责记者采访用车

3、负责记者采访线路、地点、人物、企业

4、委派人员对接,做好接待、宣传工作

5、负责抽取幸运奖的记者精美礼品

十四、具体其它事项

篇3:阳城县循环农业模式探讨

1 阳城县循环农业基本情况

阳城县将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重点推进沼气、秸秆气、生物质炉、太阳能路灯、煤层气等新能源建设, 积极推广“三沼”综合利用,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了面源污染,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 全县已有5.5万户农民使用上方便、清洁、廉价的秸秆气、沼气或煤层气, 占全县总农户数的41.7%。其中, 有煤层气用户2万余户, 户用沼气用户2万余户, 以及大中型沼气工程1座, 供气440户, 秸秆气化站38座、供气1.5万户。全县467个行政村中, 318个村建有户用沼气, 60个村用上煤层气, 38个村建有秸秆气化站, 1个村建有大型沼气站, 占到了行政村数的83%。农村新能源服务体系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服务网点达98个, 有沼气生产初级技工264人、高级技工105人。农村实现了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同时, 结合休闲农业建设, 全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主要是: (1) 持续推广秸秆还田。全县秸秆还田面积1.89×104hm2, 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48.8%。 (2) 大力推广秸秆燃料转化技术。新建成年产5×104t生物质燃料项目1个, 年可消化农业废弃物7×104t。 (3)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年可生产食用菌1 100万袋, 消化农业废弃物10 000 t。

2 典型循环农业模式剖析

2.1 户用沼气

2008年以来, 河北镇孤堆底村建起102座沼气池, 沼气原料主要来自村里养殖的猪、羊、鸡的粪便。

该村种植各类果树26.7 hm2, 蔬菜6.7 hm2, 采取无公害种植, 利用沼渣、沼液对种植作物施肥、除虫等。

该村建有养殖园1座, 养殖蛋鸡3万只。有散养户7户, 养殖猪150头, 羊300只。全村年产禽畜粪便3 232.5 t, 除部分直接用作肥料外, 其余均被农户作为沼气用料, 使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

全村每户每天生活污水排量为0.1 t, 生活污水大多被收集起来倒在沼气池内, 部分从下水道排放, 顺着村内排水沟排出。

2.2 大型沼气工程

美泉村位于芦苇河畔, 依山傍水、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水源丰富。2009年, 该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和现代设施农业, 充分利用农作物收获后丢弃的大量秸秆和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为原料, 进行沼气生产, 变废为宝。建成规模1 000 m3厌氧发酵塔和500 m3湿式贮气柜的大型秸秆沼气站, 日可处理农作物秸秆1 000 kg, 常温发酵可日产沼气300 m3;辅以增温措施, 进行中温发酵, 可日产沼气500 m3。项目总投资300.2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50万元, 地方配套86.2万元, 自筹资金164万元。

目前, 437户农户全部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 年可为村民增收节支50余万元。生产沼气所产生的沼渣、沼液也全部得到了有效利用, 在本村建成的13.4 hm2蔬菜大棚内开展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验和示范。大力推广沼液浸种、沼液喷肥灌溉等综合技术, 实现了大棚蔬菜滴灌节水无公害施肥, 生产出的产品优质、环保、安全。村民承包土地的施肥, 全部使用沼液、沼渣, 既节约了施肥成本, 又增强了土地肥力。如今, 循环、绿色、环保已深入人心, 沼渣、沼液成了全村紧缺资源, 村民争相使用, 真正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 走出了一条适合该村实际的循环农业经济之路。

2.3 秸秆气化站

新庄村秸秆气化站位于中心村南边, 占地约0.33 hm2, 始建于2006年, 总投资228万元, 其中上级补助90万元, 村里自筹138万元, 建设规模1 000 m3。目前, 全村用气户达到535户, 占到总户数的86%。

该气化站主要原料是玉米棒, 村里每年种植玉米100 hm2, 有着丰富的玉米棒资源, 每年气站收购140 t玉米棒, 就可使气站正常运行。同时, 招聘3名经过培训的本村村民持证上岗工作, 保证全村安全正常用气。

该站自建成投产以来, 一直在正常运行, 受到全村老百姓的好评, 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该站运行举步维艰。原因是: (1) 每年需购买玉米棒135 t, 按0.5元/kg计算, 需要资金7万元。 (2) 气化站3名技工, 每人每年工资1万元, 计3万元。 (3) 电费开支1万元, 维护开支1.5万元。每年村集体投资达12.5万元, 而每立方气仅收老百姓0.1元。

自建站以来, 每年集体用于维护修理、电费开支、技工工资开支平均达到5.5万元。减去收取的费用, 该站每年亏损达5万元。

3 存在问题和建议

3.1 户用沼气使用率低

近年来, 阳城县各村开展农村环境质量整治和新农村建设, 限制了农户散养禽畜的规模, 村里自有养殖厂很少, 需要外购发酵原料。据调查, 无养殖的农户全年使用沼气每户每年需外购3车粪, 每车现价60元, 需180元;每年还需大换料一次, 每池出4车料, 每车费用20元, 需80元, 这些费用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

建议完善户用沼气原料供给和管理维护的互助服务体系, 上级给沼气户每户每年补贴100元, 用于技工免费为农户提供进出料服务的补贴, 由乡镇统一对技工考核后使用。

3.2 服务网点运行存在困难

阳城县467个行政村, 有沼气的村318个, 其中有沼气用户50户以下的村160个, 50户~100户的村106个, 100户~200户的村46个, 200户以上的村6个。现有村级沼气服务网点98个, 多数服务网点需要服务3~5个村, 若沼气户出现一个小故障, 技工也要跑很远的路上门服务, 靠服务沼气用户收取的服务费难以维持技工生活 (基本只收配件费) , 导致农户常常得不到及时周到的服务, 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影响了沼气的正常稳定使用。

建议合理配置服务网点, 沼气用户50户以上的村应每村设1个服务网点。

3.3 秸秆气化站和大型沼气站村的负担重

受原料不足、运行费用高、村级经济弱的影响, 一部分秸秆气化站被迫停用。以演礼乡新庄村秸秆气化站为例, 每年正常运行费用12.5万元;美泉大型沼气工程年运行费用为23万元, 其中原料费16万元, 人工费5万元, 维修费、电费2万元。供气收费每户每年80元, 共收费3.5万元。每年村里需投入20余万元来维持沼气站的正常运行, 村级负担重。

建议建立大型沼气、秸秆气站的日常运转补贴制度, 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提高沼气、秸秆气使用率。

3.4 养殖场建设沼气存在资金困难

按照养殖场污染减排方案要求, 养猪场要建立沼气池, 养鸡场要晾晒鸡粪、生产有机肥。而现实情况是, 大型沼气建设项目投资大, 虽然上级补助达70%, 但养殖户仍需自筹100万元以上, 资金压力大, 并且申报程序严格, 要求自筹资金到位, 具备土地、规划、环评等手续, 养殖户建沼气积极性不高;小型沼气项目建设申报虽然程序简单, 但要求对农户供气才能享受到补贴, 而养殖场大都远离农户居住区, 且基本上是个体户经营, 涉及维护、收费等管理问题, 不能保证向农户稳定供气, 导致养殖场向农户供气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也影响了小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申报, 得不到上级清洁能源资金的扶持。

篇4:赤城县农业节水模式探讨

一、农业灌溉现状

赤城县总面积5287km2(793.05万亩),列张家口市第一位、河北省第四位,人均土地面积27亩。但是耕地较少,山地面积较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多年平均降水量461mm,多年平均蒸发量941 mm,年际降水极不均匀,冬春降水仅占年降水量25%,土壤常常失墒干旱,汛期降雨占全年降水的75%,经常出现暴雨集中和干旱无雨现象,享有“十年九旱”之称。自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资助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县已初具规模,项目的发展与实施,使我县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但由于是贫困县,资金实力不足,山区水利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输水渠道工程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灌溉效益低

赤城县2个灌区绝大部分的渠道为浆石砌和土渠,干渠渠床质地有45%为砂土——砂壤土,有19%左右为砂砾土,土壤空隙大,通体质地粗、保水性能差、垂直渗漏严重。加之干渠失修、坍塌,夏季山洪淤积,造成干渠大部分渠段淤积,致使干渠纵坡变缓,过水断面缩小,渠堤跑水渗漏,水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建筑物超期服役,老化失修严重,无法正常使用。据灌区多年运行状况分析和常年运行经验测算,灌渠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9。

2.田间工程不配套,技术水平极低

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无斗、农、毛田间配水渠道,山区灌溉均为沟畦漫灌,并且农田大多不平整,畦块大,大水漫灌严重,田间水利用系数偏低。落后的灌溉方式,并且土地瘠薄,水、土、肥流失严重。

3.大多数农田为“靠天吃饭”农业,无水源可灌溉的面积较多,占50%以上。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我县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大,水利设施灌溉效益逐年下降,单采用一般节水灌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二、农业灌溉现状

我县农业灌溉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水资源特别匮乏

因水资源用途的多元化,山区多数旱地只能进行有限的补充灌溉,起“关键水”的作用。如我县的南梁村就兴建了大批的旱水窖,基本是在夏天进行蓄水,等到第二年春天进行穴灌,起到了良好效果。

2.灌区小而散

赤城县是山区县,由于地形变化大,水源分散,很难形成较大的灌区。大型灌区的一些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在这里不适用。

3.经济基础薄弱

赤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条件较差。

三、解决农业灌溉现状的主要方法

针对山区的农业灌溉特点,在维修、维护好现有的2个灌区外,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一条有效改善山区水资源紧缺的途径。建设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区,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区效益,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节水灌溉技术主要采用的是微灌和管道输水。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可以进行旱水窖建设,夏蓄春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我县节水灌溉形式基本是以滴灌为主,如样田乡柳林屯村就是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的。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上滴头或与毛管制成一休的滴灌带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湿润土壤,在灌水器流量较大时,形成连续细小水湿润土壤。在植物根部土壤水分保持在最佳水平,便于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并且滴灌和施肥共同完成,使用方便,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化肥用量。在自动化控制下,也节约了人工支出。如果采用压力补偿性的滴水器,结合科学的水力设计,允许在坡度在50%~60%的陡坡地上进行灌溉,非常适合山区灌溉。

篇5: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城县支行是县内唯一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按照不同时期的职能任务和业务范围,紧紧围绕上级行工作部署和地方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支持宁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强化信贷支农作用。2010年至今年6月末,我行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87,480万元,平均每年投放34,992万元,其中累计发放政策性地方储备粮贷款3580万元;累计发放粮食流转贷款2,500万元;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1,700万元;累计发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8,000万元;累计发放农业小企业贷款1,700万元;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40,000万元。形成了以粮食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贷款业务种类覆盖粮油收购储备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镇建设等项目,已形成多领域、宽范围的信贷支农格局。在支持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地位。

一、支持全县“三农三牧”情况。

始终不渝地服务“三农三牧”是我行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近几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总体部署,我行立足县情行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

(一)支持以粮油为主的收购工作。近三年来,累计向天义国家粮食储备库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3,580万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800万公斤,既有力地支持了中央和地方粮油储备体系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在大宗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又进一步巩固了我行在粮油信贷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力支持宁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抓大不放小,大中小项目结合,审慎积极发展”的思路,围绕目前已形成产业规模且有一定区域优势和市场前景的肉鸭养殖、肉牛精深加工等特色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近三年来,全县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 31,700万元,重点支持了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三)积极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针对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优势的涉农小企业优质客户。2010年以来,累计向辽中京、草原万旗、长明机械、大盛堂药业等4家涉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2,200元,不仅及时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小企业发展,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积极支持新农村和城镇建设。自农发行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以来,我行积极开展相关项目的调查摸底、评估审查工作。2011年初,我行向县土储中心发放了天义镇新农村建设土地收储整理项目贷款40,000万元,重点支持天义城区城中村改造暨农民新村建设工作。项目实施后将彻底改变天义城区5个城中村用地规划不完善、配套不到位,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齐全,房屋建筑陈旧、居住环境“脏、乱、差” 的落后面貌,将极大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改变城镇面貌,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围绕年初提出的 “一个加强、三个突破、全面完成市分行下达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总体工作目标,力争信贷规模突破7个亿。主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重点做好原有优质贷款客户的维护。对现有的塞飞亚、东方万旗、辽中京、草原万旗、长明机械、大盛堂药业等6家优质客户,实现续贷项目 “无缝衔接”,及时对其进行了新一年度的评级、授信工作,在贷款到期前3个月即向上级行进行了续贷申报。

(二)中长期项目贷款力争发放3,500万元。重点做好长明机械年增产1万台旋耕灭茬深松联合作业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此项符合农业科技贷款条件,受理材料已于去年经市分行上报到自治区分行。

(三)重点做好打虎石水库供水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通过甸子灌区将打虎石水库之水引入天义城区,成为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补给。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目,已列入县级发展规划,计划借款2个亿,受理材料已上报自治区分行。

三、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信贷结构不合理,业务发展不具可持续性。从以上信贷结构分析,我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剔除挂账贷款,短期贷款占比仅为28.54%。而短期贷款是为了解决经营性客户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中长期贷款多为解决企业基础建设、更新设备等资金需求,一次性投入,逐年还本付息。所以,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会导致我行业务发展逐渐萎缩,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业务可持续发展。

(二)客户资源匮乏,制约业务发展。一是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起步较晚,大部分优质客户被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组织抢先介入。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受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不可能长期开展。三是农业小企业发展很不成熟,大多为作坊式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差。

篇6: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2014年6月29日)

一、农业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增。

2014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占全年任务的***%;畜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占全年任务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000万元,同比增长10%,占全年任务的***%。其中:农业增加值23118 万元,同比增长8%,占全年任务的***%;林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占全年任务的***%;畜牧业增加值20152万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年任务的***%;渔业增加值10万元同比增长9.4%,占全年任务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0万元,同比增长15%,占全年任务的***%;肉类总产量 19882吨;同比增长11%,占全年任务的***%。禽蛋产量690.36吨,同比增长10%。占全年任务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3.85元(上报数),同比增长21.22%以上,占全年任务56.67%。

(二)粮食生产呈良好势态

根据市下达粮食作物播面计划101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106万亩,为计划的104.95 %,其中,完成玉米种植30万亩占计划的100%,完成马铃薯种植57.06万亩占计划的104%;完成水稻***万亩占计划的***%,完成杂粮***万亩占计划的***%。虽受凝冻、风雹、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马铃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受灾,受灾作物72963亩,造成经济损失4700余万元。但由于及时采取补植补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预计夏粮可收获

6.42万吨,与去年同期吨相比基本持平,对完成全年21万吨粮食产量指标影响不大。

(三)农业特色产业突出

市下达“3155工程”计划28.3万亩,我县“421工程”按31.3万亩安排,全县共流转土地5.39万亩,有企业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大户95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实施,25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421”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目前完成种植24.68万亩为任务数的86.39%,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进展比较顺利。其中种植猕猴桃1.53万亩为任务的51%,茶叶2.55万亩为任务51%,核桃11.41万亩为任务的142.63%,商品蔬菜2.05万亩为任务的102.5%;中药材1.5314万亩为任务的153.14%,红豆杉0.6万亩为任务的60%,油茶1.4万亩为任务的70%,花卉0.3172万亩为任务的105.737%,刺梨及特色经果林1.984万亩为任务的50%,人工种草0.85万亩为占任务的85%,改良草地2264亩为任务的22.64%。

(四)农业园区建设如期推进

猕猴桃产业园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富硒茶产业园区、野钟特色经果产业示范园区4个园区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投入

5.59亿元,建成种植基地11.43万亩。其中猕猴桃4.35万亩,茶叶4.5万亩,刺梨基地1.1万亩,水果1.6万亩,蔬菜1.48万亩。入驻企业55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2个,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数量5个,认证面积28.42万亩;农产品产量1.656万吨。建成生产便道142千米,灌溉管网859千米,建成温室大棚10.7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6.88万平方米,贮藏保鲜库房2906立方米。55家企业入驻园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2家。

(五)畜牧业各项指标平稳增长

受猪价下降和小反刍兽疫影响,全县畜牧业生产增幅有所下滑,但仍呈增长趋势,上半年完成肉产量2.74万吨,同比增长

3.32%;禽蛋产量0.17万吨,同比增长2.57%。生猪存栏50.98

万头,同比增长1.98%;牛存栏12.36万头,同比增长2.01%;羊存栏14.96万只,同比增长3.03%;家禽存栏193.82万羽,同比增长2.47%。出栏生猪23.15万头,同比增长3.53%;出栏牛1.14万头,同比增长2.54%;出栏羊5万只,同比增长3.24%;出栏禽129.48万羽,同比增长2.78%。

(六)林业生态发展势头好

上半年完成营造林面积8.6万亩,为任务的61%,完成米箩农业园区绿化;确立“一切为项目服务、一切为项目让路、一切为项目思考”的项目建设服务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发展林业产业项目,目前让真正有实力的投资企业落户发展林业,现已引资3.86亿元,野种特色经果园区进入省级园区,必得林业生态园区纳入市级园区打造,正在进行规划前期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势头较好。

(七)扶贫开发效果明显

目前争取到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304.4万元(含县级“减贫摘帽”项目奖励资金900万元),整合投入各类涉农资金3.43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产增收,使项目所覆盖的这部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目前完成减少贫困人口2.86万人,为任务数的52%。制定下发“减贫摘帽”工作方案,并紧紧围绕“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农民增收、脱贫摘帽”的思路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预计比德镇、野钟乡、果布戛乡、新街乡杨梅乡、花戛乡共6个 “摘帽”乡镇年末贫困发生率可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5600元以上,年底能完成“减贫摘帽”目标任务。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全县粮食作物面积虽有所减少,新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21工程”31.3万亩,加上其他产业基地,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在上年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0万亩,加上农产品加工、旅游业、观光农业等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畜牧产业、林业产业均称增长趋势,能够完成全年10%以上农业增加值指标,实现农业增加值18亿元以上;根据县农业局、统计局联合,组成两个工作组,于2014年5月21日至5月25日对全县的70户调查户摸底核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3.85元,同比增长21.22%,比县下达的“双过半”目标任务数3410元多153元,但以上数据只是上报数据,最终要以市调查队反馈的数据为准。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是农村18-45岁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劳动力体力差、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慢,不利于农业生产。此外,劳动力缺乏,后续管理存在种后轻管、种后不管的现象,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二是生猪市场价格走低,二饲料等养殖成本价格较高,养殖户每出栏一头活猪亏损300元以上。预计短期内生猪市场低迷状态难有改观,生猪养殖效益持续下滑,畜牧业增长指标不容乐观。

三是灾害天气频发,对整个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较大,难保农业各项生产指标不受影响。

四是招商引资困难,农业产业投资大,如猕猴桃产业投产期需要1.5万元一亩的投入,一般种植户或实力差的公司企业是无法建设的,造成产业建设推进困难。

五是销售体系不健全,很多种植户担心种植出来的产品市场前景不乐观,产品积压,无销路,影响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六是土地流转困难的问题仍然未得以解决,极大程度影响产业建设进度正常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措施

下半年,继续围绕全年经济指标,重点抓好 “3155工程”产

业发展规划落实,以农业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1.加强项目建设督促力度,确保各个项目建设如期完工,早日出效益;

2.确保“3155工程”顺利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升级;

3.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现集中使用,达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发展的狼嚎局面。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拓宽农业发展新路子,为农民增收拓宽新渠道。

4.完善创业平台,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农民通过自我创业发展,从第二、三产业收入不断增收创收。创业扶持补贴等相结合的扶持政策;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融资难问题。

篇7: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2013年6月27日,在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领导的工作部署及精心安排下,本刊菏泽新闻中心主任苗建林盛情邀请了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来到山东菏泽鄄城县金汇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河北省山东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中国农村保险委员会副主任杜道文、菏泽市公安局副局长张云亭。

鄄城县金汇农业专业合作社开业之初,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社长杨坤、副总编李胜昌;菏泽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郑方军;菏泽联合社主任马维;鄄城县政协副主席张春莲;鄄城县人大农工委副主任冀海涛;鄄城县农机局副局长侯贵杰;旧城镇部分领导到场祝贺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在听取了合作社运营发展规划后,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合作经济问题,是相生共存的关系,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没有农村合作金融的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举步维艰。金汇农业资金互助合作社是中央1号文件支持的“准农民银行”,金汇农业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运营,标志着旧城镇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必将对改善全镇金融环境、增强金融发展活力、拓宽融资渠道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菏泽市鄄城县金汇合作社领导,发表了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见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农民和国家的选择。2004年7月,梨树县闫家村8户农民成立了农民基金互助合作社。随之各地自发性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开始萌动。200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引导农户发展自己互助组织”。从这一时间顺序不难看出,农民的创造和选择得到了中央政策的强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需要热心、诚心和公心。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决心、倾心和信心。菏泽金汇将牢固树立“服务城乡、贴近三农、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思路,找准定位,规范运作,稳健经营,真正把合作社办成功能齐全、业绩优良、营运安全、服务优质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资金互助服务。积极支持社员从事养殖、种植、加工业,对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村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实现菏泽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河北省山东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中国农村保险委员会副主任杜道文;菏泽市公安局副局长张云亭对鄄城县金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规划及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篇8:舒城县森林生态效益管理机制探讨

1 舒城县林业现状

全县国土总面积20.6万hm2, 其中林地9.8万hm2, 有林地面积9.17万hm2。现有生态公益林6.27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30.4%, 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8万hm2, 省级3.47万hm2, 森林覆盖率45.49%。有林地中板栗2万hm2, 油茶1.8万hm2, 毛竹0.67万hm2, 松、杉、阔等用材树种3.2万hm2, 薪炭林和灌木林0.83万hm2, 其他林种0.67万hm2。全县林业资源丰富, 林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左右, 重点山区乡镇所占比例甚至超过50%。

2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补助标准低

据调查, 舒城县油茶、板栗等经济林种到达盛果期后, 合理经营, 年均收益在11 364元/hm2, 杉木、松阔等用材林树种, 合理经营, 年均收益在3 600元/hm2。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后, 很多经营管理活动被限制, 林业收益明显减少。以油茶、杉木为例, 油茶平均年收益减少5 514元/hm2, 杉木年均收益减少3 568.5元/hm2 (表1) , 林农收入减少明显, 而现行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是150元/hm2, 补助标准低, 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很多林农个人投资营造的商品林被纳公益林的范围, 从而使他们遭到了巨大经济损失, 造成了林农的“产权残缺”, 森林的生态价值不但未给林权人带来权利和利益, 反为他们增加了法定的义务, 进而造成许多林业经营者“守着绿色银行要饭吃”的尴尬局面。参照浙江和福建等地的生态林补偿办法, 尽快出台更加优厚的生态补偿政策很有必要。

2.2 管理方式粗放

一是生态公益林的区划不够合理。公益林区划不是连片划入, 存在有目的避让因实施公益林后经济损失较大的用材树种, 应合理进行区划, 使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穿插存在, 不利于管护;二是公益林森林质量差。公益林区划多以经济林和灌木林地为主 (全县公益林中经济林和灌木林地占公益林面积达41.4%) , 尽量避开松、杉、阔等用材树种, 相对而言, 松、杉、阔等高大乔木树种能更好地涵养水源, 可防风固沙, 吸收有害气体, 拦截、吸附、滞留灰尘等, 生态效益更好[2];三是公益林管护形同虚设。舒城县每年安排82.5元/hm2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林管护的护林员工资, 全县6.27万hm2公益林, 专项资金517万元, 按照护林员工资3元/人·年, 全县能聘用护林员17人, 而公益林牵涉到全县17个乡镇235个行政村, 由17个人管护这么大面积和范围难度太大, 管理效果可想而知。护林员还有交通费、通讯费、保险费等其他费用支出;四是公益林区基础设施落后。公益林区的防火设施、交通设施、群众生活设施都相对落实, 不利于公益林的管护和公益林的建设, 以至于生态效益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2.3 运行模式单一

现行的体制是政府是补偿的单一主体, 补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依靠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化筹资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 难以满足现行的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补偿资金没有真正体现奖惩的原则, 资金使用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 效率不高, “谁受益、谁补偿”和“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从长久来看不利于预防生态破坏, 也不利于生态林建设。

3 建议

3.1 加大公益林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财政投入, 增加公益林的补助标准, 最好能达到750~1 200元/hm2·年。采取分林种阶梯式补助模式, 对生态效益好、实施公益林后经济损失相对较大的松、杉、阔等林可以适当增加补助标准, 影响较小的灌木林、经济林可以适当降低补助标准。或实行森林资源评估, 由政府一次性买断, 采取政府拿钱买生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公益林的投资建设, 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征收生态基金, 用于生态林建设, 出台激励措施, 鼓励企业参与生态林建设, 完善碳汇交易市场。

3.2 对公益林进行适当区划调整

对位于万佛湖下游的丘岗平原区可以适当减少公益林的面积, 放开经营;对于万佛湖上游的西南山区, 增加公益林的比例, 特别是重点乡镇和村, 划定部分区域供农民生产生活外, 整体划入公益林管护范围, 避免公益林和非公益林穿插存在, 不利于管理;对边远地区可采取逐步生态移民的方式, 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要全部划入公益林管护范围, 适度增加松、杉、阔等树种在公益林中所占的比例[3,4]。

3.3 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

增加对公益林管护经费的支出投入, 增加护林员的工资, 提高公益林的管护水平。县林业局加大对公益林区的监督检查力度, 定期开展公益林区的检测和评价分析, 建立公益数据档案, 实行公益林长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厚德.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鸡东县林业局宝泉林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 (6) :279.

[2]佟超, 魏传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当代生态农业, 2013 (Z1) :158-160.

[3]贾若祥.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15) :16-17.

上一篇:住区景观设计浅析下一篇:岗位竞聘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