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4-04-27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通用9篇)

篇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是造成学生所学与实际需求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树立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观、改革计算机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相关对策.

作 者:沈萍  作者单位:湖北成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湖北,成宁,437100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4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教育   问题   对策  

 

篇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第三产业兴起至今,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业,其支撑是计算机技术。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条件。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对策

一、提出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 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这学期,我上了一个文科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我的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50%,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还有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手机。我也咨询了班上的同学,课后能温习教材的学生仅有20%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四)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配套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尽管采用了幻灯机教学和在教师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几排的学生仍然是听不见。甚至有的机房使用的电脑也是十年前的配置,故障重重。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里讲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办公软件是office2003。导致教学软、硬件不配套,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出对策

大学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而高职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载的新型教学模式。

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

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使用任务式驱动法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2.使用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比如,在讲用word文档编排艺术小报的课程前,教师可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份已完成的艺术小报,让学生产生自己制作艺术小报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讲解,即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

3.积极交流讨论,认真组织协作学习4.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5.使用其他方法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1)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2)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提高。(3)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一种必然。如何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每位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的老师要研究的课题。

6.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机房应配置扩音设备,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同时,安装广播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7.注重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材更贴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实践的效果

按照改革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还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大提高

学生不必按教材完完整整地去学,而是在老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母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授课,老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结合,可以使班上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

篇3: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1 现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 主要内容为基于windows平台的一些软件使用技能, 出于学生考取证书方面的考虑也加入了例如C语言程序编程, Vitural Fox数据库设计等课程, 总体来说对实际应用和市场要求达到了很好的适应程度,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不重视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导致难以引发学生兴趣

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大部分城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基础, 但由于招生地区不同和城乡差异, 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现有的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屑一顾, 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学习吃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整体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1.2 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知识难以深入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也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对操作进行演示, 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 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 技能掌握很不扎实。

1.3 硬软件投入不足, 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现在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 而上机实践课程较多, 加上机房管理不够到位等原因, 很多学校出现了机房不够用、软件版本旧以及机器故障率高的现象, 实践课程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教学内容不够科学, 其实践性仍有待提高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从计算机理论开始, 其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难度, 而且和实践关系不大, 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而在和实际应用接轨的OFFICE软件应用和网页设计等方面, 往往只要求学生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 以期应付学校的期末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这种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通常只会使用软件的演示性基本功能, 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岗位训练, 面对实际出现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5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过度依赖总结性评价的桎梏, 评价方式仍流于形式, 要么是统考试卷, 要么是提交一份电子作品了事。统考试卷仍以理论测验为主, 而由于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管控, 学生对于电子作品的考核中作弊现象较为严重。所以现有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能动性和创造力。

2 对现阶段问题对策的思考

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用多媒体教学法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授, 但核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改观, 由于多媒体的高效性和便利条件, 课堂传授的知识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方法, 对于知识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跟上课堂进度是有难度的。在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下, 学生容易放弃学习。反而与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 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应潜心研究, 大胆尝试其他的教学方法, 如项目化教学、分组研究讨论等办法, 出于对学生基础和学习热情的考虑, 在选择项目或论题时, 要注意难易适度。

2.1 注重实践, 把教学向精讲多练方向发展

推行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 教师启发引导为辅的学模式。重视实践操作的环节, 教师的主要角色由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转化为精选实例, 设计环节, 启发思路, 组织讨论的组织者和协作者。主要工作由以往的备课讲课转变为课前的精心选择案例, 课上的提供解决思路和布置难易适度、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任务。对于重点和难点集中精讲, 对学习效果即时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2 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 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程初期准备一两次的摸底考试, 在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了解之后, 可以采取按知识基础的不同采取隐性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及保持原班级编制不变, 按照调查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实际教学班, 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开教学, 实际教学班也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升级或降级的调整。

2.3 采取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模式,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 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 出于其对自身将来的职业规划, 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比如想从事文案工作的学生更需要对办公软件的使用, 从事传媒工作的更需要学习多媒体软件及网页设计等。建议课程内容上采取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 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 简单故障排除等必修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 这样既能保证学到的技能服务于学生发展, 又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 发挥主观能动性。

2.4 对成绩考评机制进行完善

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作业和项目设计作为平时成绩, 提升比例至30%, 让考核过程贯穿学习过程, 期末考试以理论30%, 操作40%划分比例,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紧迫性和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选取上, 建议遵循应用操作为主、基本原理为辅, 案例情境考试为主、标准化考试为辅, 无纸化考试为主, 纸质考试为辅的原则, 注重测评方式的多样化。有些科目也可以设置开卷考试或口试的方式。

总之,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向实用性靠拢的方面, 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 尽快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以致用,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杨洋.基于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J].江西职教论坛, 2012 (14) :19.

篇4: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显得滞后,特别是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现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习实训场所的欠缺,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偏重理论。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1,经调查,90%高职生对老师讲授的枯燥乏味又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且有些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根本不相干,完全没必要去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但是实践的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较少,难以很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理论与实践均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2、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

一方面,教学的内容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加之课时量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加快进度,学生学习任务重,难以消化并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育要面向市场,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所用教材一经采用,往往几年没有更新,因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优于实践课,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课程,枯燥乏味又不实用。“纸上谈兵”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固然是不理想的。如:计算机基础中的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及计算机的组装维护,仅通过理论讲授机箱内的CPU、内存条、硬盘等,学生仍很陌生,但如果通过具体实物进行教学以及师生共同演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多,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和实践环节,才能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采用实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教师队伍素质也是造成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现有的高职计算机教师队伍中,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切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必须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非常熟练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学生基础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高职学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从而导致理解知识能力薄弱,学习效果差。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职以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差。

二、应对措施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机构或部门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需要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关调查显示,虽然高职生相对于非高职生来说,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指出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离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目标上应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教育观念。

(二)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的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技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同时改变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状况,突出实践课。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转而代之以综合性的、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验内容;编写针对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变实验为技能实训,对实践环节应独立考核,依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同一技能培训目标的实验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以强化技能培训效果,以技能培养模块为中心,整合实验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

首先,用案例、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要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让计算机切实成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并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首先要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有计划、分阶段地抽调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以满足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其次要选送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培训,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及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优秀所规定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并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用人才,在许多高职学校,由于现实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等各种问题,这一目标还难以实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浅显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期望能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有益贡献。由于作者水平的限制,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问题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本文的缺陷,也是笔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篇5: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及对策建议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工作重心转移、教育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干部队伍提出新要求,但存在部分院校不能与时代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工作精湛、能力突出、作风优秀的高职院校干部队伍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每年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事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基于此,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建设出一支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的新型干部人才队伍,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当前经济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近年来的大政方针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关注度的提升,也極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一些地域性的差异,但是总体上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提升各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对高职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刻不容缓,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当前经济社会中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应对市场竞争增强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干部队伍人才建设已经初具效果,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偏低,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

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关键一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活力。高职院校的干部人才对高职院校日常的管理、正常的运行、教育工作的监督、学生的培养、教育资源的分配和院校未来的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基于上述的论述可知,高职院校的干部人才对高职院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干部队伍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高职院校干部队伍人才建设,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干部人才的能力与水平。但是纵观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可知,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人员办学为日常工作的中心内容,而对干部队伍建设这些一直处于从属的事务,建设的速度和效率较低,重视程度不够。长期的偏颇,导致教学科研和干部队伍建设呈现“长短腿”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

(二)干部队伍配备不足,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近年来,就业形势的转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倾向,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使得在传统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尖锐,高职院校中干部人才数量与院校学生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更加突出。当前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干部数量严重缺乏,多数的干部人才主要由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管理人员来兼职替代,这种临时的替代性措施,一方面使原本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任务更加繁重,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由于是临时的兼职人员代替专业的干部人才,导致在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上存在一定欠缺,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困难,这直接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干部人才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上述的论述可知,高职院校中人才队伍中,一部分的干部人员主要是由教师和辅导员充当的,这使得干部人才的业务水平较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干部人才专业知识欠缺,导致高职院校在具体的选拔环节自行放低了选拔标准,使得一些低学历、专业背景较差的人进入干部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正常管理工作。素质低的干部人员长期在岗,对岗位缺乏应有的热情,研究和科研成果较少,使高职院校的干部队伍建设进入死胡同,进一步造成院校整体干部建设水平较差,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四)政策措施不够健全,干部人才培养的实效有待加强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大多数的院校已经认识到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提升本院校的干部人才素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多数高职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力度和培训效果等堪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培训人员采取能过且过的态度进行培训工作,干部人才认为培训的知识理论太虚,培训课混个脸熟就可以了,人在心不在的态度使得培训的质量较差。其次,培训课程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没有针对干部队伍进行多层级、多专业的针对性培养,“一锅端”的教育模式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在培训内容上出现单一滞后的问题,导致学员缺乏兴趣,无法调动干部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较差的培养效果也不难想象。

二、高职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高职院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意识形态和管理层面入手。而这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提高院校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作为高职校管理实务的主要实施者,干部人才承担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仅是教育工作的贯彻者,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改革和发展的推动者。基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到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程度和当前建设的紧迫程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的方向一致性,为高职院校的干部队伍建设多创造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工作生活帮助,提升干部人才的薪资和待遇标准,提升干部人才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有效调动干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高职院校近几年来扩张式的发展模式,使其自身的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干部人才的选拔标准,严把入口。加强预备干部的培养,以极大提升高职院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具体的选拔环节,将作风良好、思想先进、专业技能完备、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培养和发展的对象。要积极落实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整体拔高干部人才的素质。

其次,要加强干部人才的培养教育。转变传统培养模式,从单一培养、一次培养转变为多元培养、多次培养等模式,这是为了应对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在培训模式上,制订多种形式的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不同阶段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关于科技、管理、计算机软件应用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培训工作,促进干部人才的全面发展。

最后,为了提升培养效果,高职院校要积极创建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专门的教育平台,借助培训班、在职深造、访学等模式为干部人才提供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学习培养平台,进而有效提升干部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三)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为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环境

为了进一步消除干部人才具体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放手去干,大刀阔斧地实施工作,同时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需要在高职院校建立完备的干部激励保障的体制机制,这也是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整体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需要加强对干部个人的关怀、激励,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支持。首先,需要做到政策上的重视,要重视干部的培养和才能的施展,要积极考核干部人才,对自身能力过硬、德才皆优的干部要积极提拔和重用,使其价值得以发挥。其次,进行院校的评优活动中,给干部队伍也预留一些名额,以激励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再次,要在工作上重视干部人才,积极给予干部人员锻炼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和条件,使其不断完善自我,并积极加强干部之间的交流,努力听取群体的声音。最后,加强生活上对干部人员的关心。积极解决干部人员生活中的困难,对住房、薪资等方面的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使干部人员在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6: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后,普遍选择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从教学角度看,到酒店实习是一种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而酒店出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前进行人才储备、使用与管理方便等方面的原因乐于接受实习生。但是实习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酒店、学院以及学生各方的利益,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各方目的,值得认真探讨,切实执行。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慧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7-28

[2]费寅.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问题的若干思考[J].职教与成教,2006(3):117-118

篇7: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效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高职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潮流,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批接班人和技术人员,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更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我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热潮,并在学习中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双元” 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企业则负责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培训。据权威数据统计,德国大学生占同龄人比例仅占二成,将近八成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种成功的严谨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也成为国家竞争力密码。

二、我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遍推广以及高新技术的出现,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国内大批职业院校直接或间接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很多学生“就业难”问题,试点单位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政府和大众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普及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对自身“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推进了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加速。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重学术、轻技术

现今,“重学术、轻技术”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真正领会到“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放羊式”实习仍占据相当比例,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实习乱象一直受人诟病。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校热企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实习质量有关,职业院校无法为企业发展输入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与成功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办学经费不足

企业是职业经费来源的主体,也是主要培训机构、国家主要资助的对象。我国虽然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有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职业教育支出更是无法有效保障。且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时经费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了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

(三)产教结合一头热

我国经济整处于转型关键时点,产业转型升级预期将持续升温,对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激增,产教结合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力。从当前中国经济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有的校企合作,广泛地表现为运行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双挂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来进行:即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地”,不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产教结合一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聘用学徒需要付出同样的薪酬,在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留住人才,而政府发布的相关激励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强强联合,更需要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和企业均无法提供。在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师来源主要是从普通高校招录,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且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基本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力强、素质高、有意愿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引入。这无疑对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重要引擎造成巨大的挑战。

(五)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领先于世界水平,与法律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我国在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导致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国虽出台了相关职业教育法律,如《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主要以政策性为主,缺乏完善而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和政策间相互不衔接,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涉及高等职业“双元制”职业教育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法律中没有明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企业各方的责任,这使得企业保护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无法提升企业的积极性。

三、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德国,大学文凭不是进入企业唯一的敲门砖已成为社会共识。相反,拥有职业教育经历和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受企业青睐。政府应该创建职业院校高教研究所,增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更好地监督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政府在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时,可以利用舆论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企业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层次,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企业要用长远眼光看待职业教育问题,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校企合作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发挥企业自身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经费不足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一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费上加码。二是在“教育平等”前提下,研究制定关于高职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公用经费标准。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企业实训基地的支持,按照“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模式。四是重点鼓励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积极性,完善农村家庭贫困生面学费政策。

(三)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政府密切合作,保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们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实践经验,通过国内外进修等多种途径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生产线进行调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教学实施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完善法律体系

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双元制”的精髓。我国“产教结合一头热”原因之一是法律和政策保障的缺乏。只有建立明确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协调好校企、学生、教育机构和行业组织各方关系,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政府应设立“双元制”管理和协调机构,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从国家层次上明确划分培训标准,加强考核和监管力度,保证培训水平和质量。

(五)建立适应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现代职业人

篇8: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职数学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即应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首先应用数学思想、概念和方法消化吸收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最后是培养学生解数学模型的能力。从数学智力因素出发, 还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意识: (1) 数学思想及概念。 (2) 数学化。 (3) 算法。从数学非智力角度出发还应培养学生现代数学头脑, 即精细严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断设问的好奇心。

从高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看, 高职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型的数学教育, 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为专业和后继学习服务, 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精神品质。它的特点是: (1) 更注重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特别是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注重从生活中找出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 (2) 适当降低“硬数学”的要求, 提高对“软数学”的要求。 (3) 降低形式化的要求, 注重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数学的严谨性又不能太过;既要重视应用性又要强调数学文化的渗透。

高职数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陈旧, 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1) 从指导思想上看, 单纯地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 割断了文化的人为性、传统性、团体性、历史性, 从而使得教材本身缺乏丰满的血肉和丰富的表情。

(2) 从教材内容上看, “硬数学”和“软数学”是处于分裂状态的, 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应试教育”时期的教材只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定理公式的证明, 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出, 人们开始重视数学文化史、数学美学等所谓的“软数学”教育, 但在教材内容上没有把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得高职数学素质教育出现“皮是皮, 肉是肉”的现象。从而使“软数学”教育仅仅成了一种点缀, 讲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等数学的实质内容时无法深入, 造成高职数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3) 从横向联系看, 教材缺乏与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由于传统的数学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 对经典内容面面俱到, 从而造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从而忽视专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 使之缺乏生气, 面目可憎, 令学生望而生厌, 在学生看来, 教材只不过是一本习题集罢了。

2.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趋淡薄

(1) 由于高职院校数学课时少, 任务重, 再加上整齐划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师为了赶进度, 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被动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缺乏启发式教育。

(2) 学校缺乏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 由于评职称只要求学术性论文, 影响了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积极性。

(3) 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缺乏教学方法的交流, 而学校每周的教研活动又常被政治学习等临时性安排所占, 使得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3.考试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1) 考试内容不合理, 重知识轻能力。

(2) 考试方式单一, 一考定结论。而这样的考试只能导致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 而轻视数学本质的学习。

高职数学素质教育应对策略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是为专业服务, 要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 而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是教育本身的职责。

勿庸置疑, 强调数学的实用性教育是高职数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它是应用于所学专业的, 为专业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它是“万能”的工具, 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高职数学素质教育中数学文化的教育与数学的实用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不可或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两者兼顾, 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地巧妙结合。

1.首先要以实用性教育为主线, 以数学文化渗透为次线, 把数学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时, 联系它的团体性、人为性、传统性和历史性。

2. 把实用性教育结合到实际例子中,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3. 教学内容上我们不求严密性和面面俱到, 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4. 考试模式既要反映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要体现数学的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措施, 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力图阐述高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及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制约了高职数学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宗旨在于抛砖引玉, 引起同行的共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数学,素质教育,教材改革,数学文化

参考文献

篇9: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1-02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扩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各异。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生、中职生。中职生在校接受了少量的非计算机课程,而高中生虽然也接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但由于高中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比中职生要差不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来自城市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水平。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学生受条件制约,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要比城市学生差。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会上网的人数逐年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个别学生已经获得了计算机操作员等级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考试一级证书。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可喜的是这部分人数在逐年下降。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是计算机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但近年来这部分人数也在快速下降。然而,由上述问题带来的另一影响是,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另一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本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感到深奥难懂。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好方法。

(二)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作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但是一些老教师和部分新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方法授课,即“黑板+粉笔”或教师“一站到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有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甚至比计算机教师高,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由于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针对以上现象,计算机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逐年增多,教学时数逐年减少,学生操作能力不一。操作系统从2003年的Windows XP到现在的Windows 7,办公软件也从Office 2003改到了2010版本,其他方面如网络等更新较快。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相反的是课时量则越来越少,广西区内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90~100学时降到了现在只有50~70学时(含上机实践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无形中变大不少。压缩课时、减少学习时间,使得高职学生在课时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四)教材内容滞后,实践性不强,缺少高职特色。软件版本的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变动大,想要找到相对稳定教材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尽快改革教材,旧教材就会滞后于社会对计算机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多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点编写的高职普遍适用教材,通用性较强,专业性不足,实用性较差,缺乏与专业相近的具体的实例,更是缺少高职特色。

(五)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判。多年来,国家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都是统一参加全区甚至全国统考,有很多学校仍然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率先采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评判,但由于所使用的考试系统自身设计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或者说很难在其他院校进行推广与普及。另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做法不一,配置差异较大,学生学习的资源分配不均匀。

二、对策

目前,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改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它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有不足之处,如各校财力所限,教师思想观念的滞后与学生的差异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本文以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等改革与实践,力求在同行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有更进一步的深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知的两次大飞跃,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应用工具,它的价值在于实践性,它的特点就是应用性、操作性、实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时就将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联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精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实践型人才。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近年来,广西通过“职教攻坚”,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教学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各院校的计算机实训水平和软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增加实践性操作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需做到几点:一是课堂教学应多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达到深入、直观、易懂的效果;二是利用计算机实训教学开展互动式的网络教学;三是通过实践性、案例性课程教授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功能;四是经常性地实施开展学生软件操作竞赛,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分层式教学,使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均有提高。根据学生入学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同等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将学生分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班不同学”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分层的能力测试、培养以及教师有侧重的辅导,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三)顺应时代要求,促进本学科与专业的整合。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有效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内容增多、课时数减少、教材滞后等问题,老师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加强本学科与其他专业整合的力度,以适应行业的需求。首先,计算机教师根据本校其他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原教材进行修订,制定出适合其他专业使用的校本教材。其次,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作为其他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不再以单独一门课来计算课时。最后,通过学科与专业整合,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行业需求、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参加技能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通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兴趣、开阔计算机领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大赛,让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从而在学生的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能力和特点的竞赛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系统原理与功能、软件操作及应用、理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大的帮助,不失视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同时,参加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情景教学”的今天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践性教学为引线,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阐述,为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养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袁良凤.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

[3]张雪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湖南农机,2011(7)

[4]袁良凤.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2(5)

【作者简介】卢 滔(1981- ),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助教。

上一篇:灯塔大课堂第八课党员观后感学习心得800字下一篇:花安社区2011春季灭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