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案件办理

2024-04-09

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共6篇)

篇1:行政处罚案件办理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与案件办理

主讲内容

第一讲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一、简易程序 二、一般程序

三、听证程序

 首先介绍一宗行政程序不当引发行政复议的案例  案情:  某市某化工厂因向江河排污,造成水污染事件,法定代表人为此被当地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在停产停业期间,该厂又偷偷生产,并向江河排污,当地安全监管局接到举报后,马上派出执法人员,前往现场,在下《整改指令书》同时,暂扣了该厂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 思考:  该市安全监管局的行政行为为什么会引发行政复议?  分析:  显而易见,该安全监管局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因为,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属行政处罚,仅下《整改指令书》是不能实现这一目的,而必须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走立案、调查取证、告知等法定程序。

 行政处罚程序——由行政处罚的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所构成,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必须遵守这些程序制度。

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依法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行为。

简易程序

 即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对案情简单清楚,处罚较轻的安全生产行政违法行为当场给予处罚所采用的程序。

一、适用条件

(一)符合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1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二)违法事实确凿。即违法事实简单、清楚,执法人员无需进一步调查取证即可当场确认违法行为存在;

(三)法律依据明确、具体。即该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的行政处罚是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明确规定的;

实施简易程序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要件 

二、实施步骤 

(一)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  1.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 2.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制作《现场检查记录》,记明时间、地点、违法事实、情节、后果,由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

 3.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根据;

4.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 5.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 6.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文书送达回执》,并当场交付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押印的,应当注明情况,并由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签名或者押印。

(二)收缴罚款 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当场收缴罚款,同时向当事人出具收据,并于二日内交本部门财务机构,财务机构应于收到罚款二日内缴付指定银行:

(1)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的; (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2.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 3.依法不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告知被处罚人在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三)告知当事人如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四)执法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并在5日内报所属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一般程序

 适用于依据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案件。

二、实施步骤 

(一)立案

1.立案应符合下列条件:

有违法行为的初步证据;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

属于安全监管部门主管范围;

属于本安全监管部门地域管辖范围; 

有明确的当事人;  2.办理立案手续

填写《立案审批表》,载明下列事项: 

案由;

当事人基本情况; 

案件的基本情况; 

承办人意见,应签署两名承办人的姓名和申请立案的时间,同时附上相关材料;

由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送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部门分管领导审批。

经批准之日为案件办理起始时间。 3.指定调查人员

指定两名或者两名以上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办案件的人员应当回避:

(1)本人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与本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派出其进行调查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决定。

进行调查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人的回避,由该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回避决定作出之前,承办案件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二)调查取证

1.调查取证应当查明以下事实: 

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

违法事实是否存在;

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

当事人有无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处罚的情形; 

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

调查人员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并对收集的证据予以审查、核实,确保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 2.调查取证的程序

(1)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名

(2)向当事人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3)遵循回避的规定

(4)制作询问笔录、检查记录

(5)全面客观收集证据

 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计算机数据;视听资料;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检验、检测、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检查记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作为证据的其他资料。

(6)证据保存---登记保存,查封、扣押,复制  3.调查取证的方法

(1)调查询问

(2)现场检查

(3)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

复制原始凭证,应当注明“经核对与原件无异” 和原始凭证存放的单位及其处所,并由出具证据的人员签名或者单位盖章。

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还应符合下列要求---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制作对象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4)抽样取证

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收集证据时,要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抽样取证凭证》,当场交付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

 《抽样取证凭证》要送达当事人; 

必要时,请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5)查封、扣押

前提---适用登记保存不足以防止当事人销毁或转移证据的。

程序---经领导批准;通知物品持有人查点确认被查封、扣押物品;开列被查封、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物品持有人、物品保管人,一份附卷备查。

(6)先行登记保存证据

前提---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程序---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当场交付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并送达当事人;

对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违法事实成立依法应当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予以没收;依法应当扣留或者封存的,予以扣留或者封存;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依法不应当予以没收、扣留、封存的,解除登记保存。

(7)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场所进行勘验检查 

程序---通知当事人到场; 

制作勘验笔录;

当事人拒绝在勘验笔录上签名或者押印确认的,可由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签名或者押印予以确认,确保证据的效力。

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有关物品、场所的情况后,再进行勘验检查。

(三)案件审理

1.案审基本程序 (1)主持人宣布案由; (2)执法监察机构介绍案情及提出拟处理意见; (3)法制机构介绍听证情况及提出拟处理意见; (4)案审委(办)成员审议案情,形成案件处理意见; (5)主持人宣布集体审议意见; (6)各案审委(办)成员审核《行政处罚集体讨论记录》无误后,分别在《行政处罚集体讨论记录》上签字或者盖章。

 2.案件审理内容

(1)是否属于本部门管辖 (2)违法主体是否准确——是否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正职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正职负责人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职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设有董事会的法人,以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长的法人,经董事会授权的负责人可作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 其他组织——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

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

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

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其他组织。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以其主要负责人为代表人。(3)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4)证据是否确凿充分,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客观,证据之间能否互相印证,形成证据链,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唯一性;

(5)定性和适用法律是否准确; (6)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7)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8)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9)执法文书的填写是否正确; (10)有无遗漏的违法行为和当事人是否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11)案审委(办)认为应当进行审理的其他事项。 3.审理决定

案审委(办)对案件进行审查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1)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2)调查证据不足或违法事实不成立的不予行政处罚; (3)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4)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

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的,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裁量,合并处罚。 对同一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人员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处罚;

 应从重处罚的——危及公共安全或者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的,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一年内因同一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其违法行为呈持续状态的;拒绝、阻碍或者以暴力威胁执法人员的。

 应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的;配合安监部门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其他依法应给予应从轻或减轻处罚的。

(四)处罚告知

1.行政处罚告知

2.听证告知

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许可证、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对公民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的,还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3.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 (1)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2)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

(五)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

(六)处罚决定送达

送达---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交当事人的行为。

1、送达方式: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公告送达

向当事人送达其他执法文书的,也适用上述的送达原则。

2、送达的方法

(1)行政处罚文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在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他的法定受送达人:

(2)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收;

(3)受送达人是个人的,本人不在时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并在行政

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的备注栏内注明与受送达人的关系;

(4)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5)受送达人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并注明受当事人委托的情况;

(6)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挂号邮寄送达,也可委托当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代为送达;

(7)当事人拒绝接收的,可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有关人员到场,注明情况,在送达回执上注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文书留在当事人的收发部门或者住所,即视为送达;

(8)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注明原因和经过。

(七)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1.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2)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拍卖所得价款抵缴罚款;

(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销毁物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没有规定的,须经县级以上安监部门负责人批准,由两名以上安监执法人员监督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

 4.将查封、扣押的物品拍卖抵缴罚款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并应当制作清单。

5.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6.执法人员应当将当场收缴的罚款,在2天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在2天内交至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7.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

(八)备案

1.县(区)局处以2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停产停业整顿、撤销有关资格、岗位证书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的,10日内报市局备案。

2.市局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停产停业整顿、撤销有关资格、岗位证书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的,10日内报省局备案。

3.省局处以10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生产的煤炭产品或者采掘设备价值10万元以上、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停产停业整顿、撤销有关资格、岗位证书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的,10日内报国家总局备案。

4.对上级安监局交办的案件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决定行政处罚的安监局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10日内报上级安监局备案。

(九)结案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办理完毕;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完成 的,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90日;特殊情况需进一步延长的,应当经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延长至180日。

 案件执行完毕后,填写《结案审批表》交案件承办机构负责人审核,审核后报主管领导,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结案归档。

听证程序

一、适用条件

1.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2.责令停产停业;

3.吊销有关许可证;

4.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

5.较大数额罚款。

二、实施步骤

1.听证会组成人员和参加人员

2.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3.听证会程序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听证会举行前,书记员应查明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是否到会,宣布听证纪律。

(2)听证会开始时,由听证主持人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听证会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3)在听证会调查阶段,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案件调查人员可以向当事人提问。当事人可以向案件调查人员提问。

(4)在听证会辩论阶段,于听证主持人的组织下,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和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辩论。

(5)听证主持人在宣布申辩终结后,当事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6)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4.听证报告

5.中止听证、终止听证和听证期限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告知送达后3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除延期听证、中止听证外,听证应当在当事人提出听证之日起30日内结束。

第二讲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办理

一、案件受理

(一)案件来源

1.举报投诉

2.日常监管

3.交办移送报请

4.其他来源 二)受理登记

在受理案件线索时,要详细记录被举报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住址等基本情况,被举报企业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固定电话)、企业地点、规模及主要违法违规事实等有关情况。如实登记举报投诉情况,并将案件线索按年、月、日编排序 7

号登记清楚。

(三)梳理甄别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确认案情是否清楚,是否需要举报人补充材料;

二是分析案件线索的内容,审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确定是否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三是分析被举报人(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情节,确定属于哪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四是分析了解被举报人有没有逃逸、逃避执法的可能,被举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及其紧急程度,以便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防止危害社会和妨碍办案的情况发生。

(四)拟办建议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要根据对案件的梳理甄别情况,按照管辖范围和权限以及分级负责、归口处理的原则,对该案件提出是否进行明查暗访或移送有关部门或交办下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相关拟办建议,及时办理和分流案件。

(五)建档立卷

在受理案件过程中,要及时对案件相关资料进行建档立卷、登记造册,并做好统计工作。归档内容包括举报原件、拟办意见及领导批示、查处情况、回复情况等。

二、案件调查

(一)准备工作

1、了解被执法监察对象,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选定执法人员和专家,备齐执法证件、执法文书、执法设备、仪器

2、制定现场执法查处实施方案

(1)对案情的初步分析和判断

(2)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和范围(3)现场执法检查的组织和人员分工:

行动指挥员:统筹组织、指挥、协调现场执法行动。

取证组:现场检查;照相、摄像;财务、仓库帐目检查等。

调查询问组:对有关人员做调查询问笔录,可在现场检查取证完成后开始工作。

现场警戒、控制组:巡视执法现场和周边环境,防范突发事件发生。

后勤保障组:负责车辆、执法物品、饮料、食品等。(4)现场控制措施要点:

对被查处企业的现场最高职务负责人的控制:主要控制其不能布置企业其他人串供,转移、毁灭证据,不能召集企业内部和外面的人员干扰执法。

对厂区环境的控制: 要求企业门卫配合,不让无关人员进入执法现场;掌握执法企业内人员动态;厂外附近人员动态。

控制电源:总电源、化工设备动力开关等。

(5)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环节和衔接方式

(6)执法人员和现场协助人员应当遵守的纪律

保密、令行禁止、文明执法、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执法现场、除指定人员,其他人不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等

(7)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遇到暴力抗法时的情况处置,受到围攻时的情况处置,联系当地政府、公安部门支援的渠道和方法,迅速撤离现场的组织、方式和步骤等。

(二)现场取证

1.拍照、摄像、录音; 

2.做现场检查记录;

3.抽样取证、勘验;

4.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于取得的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5.查阅资料:对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文件、资料予以复制。

(三)调查询问

主要对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投资人)、生产经营负责人、生产车间负责人、操作工人、财务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问题处置---发出《责令改正指令书》或《强制措施决定书》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排除;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的。

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扣押。

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要求限期改正。

三、现场调查取证要注意的环节

(一)进入检查场地时首先要示证,表明意图。

(二)进入生产车间摄像、照相取证和财务室取证的人员行动要迅速,取证要准确。

(三)要控制住法人或现场最高负责人,不能任其串联活动;根据情况控制电源

(四)《调查询问笔录》要围绕违法违规的事实来进行,要当事人确认违法违规事实,表述要清楚,不能有诱供、逼供的行为体现在笔录内,涂改部分要由当事人盖手印确认。

(五)做好《现场检查记录》

记载的内容包括:

1、被检查单位(人)的基本情况:

2、检查情况:

(1)检查活动参加主体的情况

(2)检查的缘由

(3)检查的重点

(4)检查场地环境

(5)检查涉案物品的生产、销售和存放情况:现场物品的品名、数量、型号、标价、标识内容、包装方式等

(6)检查活动的组织形式

(7)抽样情况

(8)对有关证据予以登记保存(封存、扣押)等情况

(9)检查时进行拍照、摄像、录音的,应在笔录上注明

3、被检查单位(人)对检查的意见

(六)需要将有关资料、账目复印作为证据的,必须在每张复印件上签注“经核对与原件无异”以及注明原始凭证存放的单位及住所,并由当事人签名或按手印确认。

对现场拍摄的照片,交当事人在每张照片上面签注“与现场情况相符”及日期,并签名或按手印确认。

(七)需要对设备、生产场所进行现场勘验的,将勘验情况登记在《勘验检查笔录》上,并由相关人员签名。

(八)需要对有关产品、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的,按规定填写《抽样取证凭证》。

(九)当事人拒绝在《勘验检查笔录》《抽样取证凭证》《现场检查记录》《调查询问笔录》等执法文书和复印、照片等现场取证资料上签认的,注明记录在执法 9

文书上,并由在场的无厉害关系的人2人以上签注证明。

(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执法人员自身安全

1、查处危险化学品时要注重防爆燃:

2、查处剧毒品及挥发性的化学品时要防中毒:

3、在井巷开采的矿山执法时,进入井巷调查要慎重,要做好安全措施,由矿山主要负责人带领进入,井巷外面要有人监控。

4、执法人员进入执法现场后,在非特殊区域均要将对讲机、手机打开,保持通讯畅通;未经批准不能擅自离开;撤离时要清点人数。

5、注重交通安全,尤其查处矿山时要注意在复杂、危险路段的行车安全,重点防滑、防坠落。

6、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十一)注重询问当事人的技巧

1、全面熟悉和掌握案件情况: 

了解基本案情; 

确定被询问人:

了解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

熟悉现有证据情况 ;

2、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的心理状态:

3、制订询问计划

明确调查询问内容---当事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成本、经营额、销售额、违法所得等;

询问的步骤、重点和突破口;

询问的策略、方法及当事人可能采取的反询问手段等。

4、选择适合询问的地点---有利于被询问人陈述和保密;不要有人围观;询问同案的其他当事人,应当单独进行。

5、注重询问说话的艺术

对不同的被询问人使用不同的询问方式,一般情况下,说话要热情和蔼,体现出询问人的善意,不可用简单生硬的告诫口吻或威胁性的言语吓唬被询问人,使其产生逆反情绪而不配合调查。

6、询问要迅速、及时,客观、全面,深入、细致,符合法律程序。

7、询问结束后,要对笔录内容作全面审查:重点是看有无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地方,有无自我矛盾的地方,有无未问到的地方,有无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补问补记。

(十二)证据收集要合法和充足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报告,勘验检查笔录等。

上述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于取得的情况下,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但要填写《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并在15天内对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下列证据材料无效

 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材料;

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材料;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

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证据的证明效力排序

1、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

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原物、原件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

4、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

5、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

6、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7、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三讲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中常见的法律时限

时限是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中规定得比较多的一项行政程序,他体现了行政效率的要求。

一、层级冲突一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规则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他法律规范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凡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规范都没有法律效力。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规章制定的依据是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地方性法规只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有效。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上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下级政府规章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自治地方内优先适用

7.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优先适用

二、同级冲突一一报请有权机关决定的规则

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实施。

同位阶的法律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是相同的,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同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之间、自治条例之间、单行条例之间、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它们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

国务院部门规章之间发生冲突,应根据该事项属谁权限范围内来确定适用那个规章。

如:关于治安管理事务,属公安部门的权限范围,凡治安管理方面的规定,如其它部门的规定与公安部的规定不一致,应按公安部的规定执行。

如果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则应根据该事项是属中央管理的事项还是属地方管理的事项如何来确定。如属地方管理的事项,则应适用地方政府规章。

三、属性冲突一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

也称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特别规定:就是根据某种特殊情况和需要规定的调整某种特殊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一般规定:就是为调整某类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特别规定是在考虑具体社会关系的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制定的,更符合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所以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四、时际冲突一一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

修改更新后的法律规范,更加符合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体现了立法机关面对新情况所作的新的调整,理所当然应当优先适用。

第五讲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原则

“法定”的内容是指:处罚设定权法定;处罚主体法定;被处罚行为法定;处罚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等。

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公开、公正原则

公开:

(一)行政处罚的依据要公布;

(二)行政处罚的决定过程要公开:告知理由和权利;陈述和申辩权;听证权;处罚决定书的制作与送达。

公正:

(一)程序上的公正:职能分离(调查人员和决定人员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听证主持人由非本案的调查人员担任)

(二)实体上的公正(符合立法目的;适当考虑相关因素;过罚相当(第4条第2款: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四、一事不再罚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24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五、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包括以下权力: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复议权、行政诉讼权、要求赔偿权。

篇2:行政处罚案件办理

环监发〔2009〕42号

环境监察局各处室:

《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暂行规定》已经2009年11月13日召开的环境监察局第九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各处室遵照执行。

附件:

1.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暂行规定 2.环监局处罚案件办理流程图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环保行政处罚办理程序通知

抄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各督查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环境监察机构。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 2009年11月24日印发

附件一:

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保护部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以下简称“处罚案件”,不含核与辐射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依据《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和《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工作规则》等规定,结合处罚工作实际,制定本程序规定。

第二条 环境监察局办理处罚案件的内部工作程序,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环境监察局行政执法处罚处(以下简称“处罚处”)负责组织处罚案件的办理。包括具体承担立案、审查、告知、听取陈述申辩、复核、结案工作,组织调查取证、听证、文书送达和处罚决定的执行监督工作。

环境监察局其他处(室)可以承担处罚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第四条 环境监察局其他处(室)通过群众举报、执法检查等途径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并认为环境保护部有权实施处罚的,将有关案件线索材料移送处罚处办理。

环境保护部各司(办)及应急调查中心、各督查中心等单位移送环境监察局并建议由环境保护部实施处罚的,经环境监察局领导批示后由处罚处办理。

地方环保部门移送环境保护部并建议由环境保护部实施处罚的,经环境监察局领导批示后由处罚处办理。

第五条 处罚处指定两名工作人员具体承办处罚案件。符合回避条件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回避。第六条 案件承办人员按照立案条件对案件线索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分类提出处理建议,并按程序报环境监察局局长批准实施:

1、符合立案条件的,填写统一编号的《环境违法行为立案登记表》并提出调查取证和案件办理的建议;

2、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不予立案,并将不予立案的理由反馈移送单位。其中,对属于其他机关管辖的案件,起草《案件移送函》移送有权机关;

3、案件线索材料已附相关证据材料且证据充分、违法事实清楚、调查程序合法的,补办立案手续后进入审查程序。

立案审查工作一般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七条 委托部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或者地方环保部门调查取证的,案件承办人员起草《委托调查函》(环境监察局文件),由分管局领导审核后报局长签发。《委托调查函》应当明确调查取证的具体要求和时限。

环境监察局可以委派处罚处以外的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案件承办人员可以赴现场实地了解案情,但不得取证。

第八条 案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持有中国环境监察执法证等有效执法证件。

案件调查人员应当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危害后果、违法情节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调取当事人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证代码复印件,制作调查询问笔录,并可以视具体案情制作现场检查(勘察)笔录,收集照片、录相、证人证言等其他相关证据。

视具体案情,案件调查人员可以依法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查封、暂扣等措施,并可以组织取样、监测。

调查取证工作一般在立案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九条 调查完毕,案件调查人员应当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查明的主要违法事实、初步处罚建议,并附上证据材料(如当事人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证代码复印件、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勘察)笔录、监测报告、照片、视听资料等)。

第十条 案件承办人员按照案件审查内容负责对调查报告及所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分类提出处理建议,按程序报环境监察局局长批准后实施:

1、发现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撤销立案;

2、违法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充分,或者调查程序不合法的,退回案件调查人员补充调查取证或者重新调查取证;

3、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调查程序合法的,进入告知程序。

第十一条 案件承办人员起草《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按程序报请分管局领导审查后报局长审核,会签相关业务司(办)和政策法规司后,报分管部领导签发。

第十二条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组织听证。

案件承办人员可以接受当事人的书面陈述、申辩材料。当事人要求当面陈述、申辩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约定当事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听取,并制作笔录。

当事人申请听证的,案件承办人员提出听证方案,按程序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听证的具体程序按照环境保护部有关规定执行。

听证主持人一般由局长或分管局领导担任,也可委派处罚处负责人担任。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担任听证主持人。听证会记录员由案件承办人员担任,可以聘请速录人员协助。

听证地点的选择可以考虑方便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员,并有助于了解案情。

第十三条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包括书面材料和听证会意见)进行复核,并对采纳情况及理由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四条 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调查人员提出的初步处罚意见、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包括书面材料和听证会意见)及采纳情况,案件承办人员提出处罚建议。

必要时,可以请有关专家出具法律意见。

第十五条 案件承办人员将处罚建议按程序报分管局领导审核,并建议提请局务会(案件审查委员会)审议。

局务会议对处罚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当事人意见等问题进行全面审查,形成审议意见记入局务会会议纪要。

第十六条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落实局务会议审议意见。决定予以处罚的,案件承办人员按程序报分管部领导批准后起草行政处罚决定书。第十七条 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的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如《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等),采用“环境保护部行政处罚与复议文件”文种,由分管局领导审查后报局长审核,会签相关业务司局和政策法规司后,报分管部领导签发。

程序性法律文书(如《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等)采用“环境保护部行政处罚与复议函”文种,由分管局领导审查后报局长审核,会签相关业务司局和政策法规司后,报办公厅领导签发。

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可以标注为“内部急件”,但不在印发的正式文书中显示。

第十八条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将行政处罚文书送达当事人,抄送相关督查中心、所在地省级和市级环保部门,并送相关业务司(办)和政策法规司。

行政处罚文书送达当事人应当使用送达回证。

委托地方环保部门代为送达行政处罚文书的,应当办理书面委托手续。

第十九条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信息公开的跟踪和配合工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在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并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其他行政处罚文书部内公开。

第二十条 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承办人员负责提出初步答辩意见,提交作出处罚决定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并配合政策法规司办理。第二十一条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监督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执行。必要时,环境监察局可以组织后督察。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案件承办人员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建议,按程序报分管部领导审批。

部领导审批同意的,案件承办人员起草《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由分管局领导审查后报局长审核,会签相关业务司局和政策法规司后,报分管部领导签发。

案件承办人员负责办理书面委托手续,将《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及《行政处罚决定书》、有关证据等材料送达人民法院,并配合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工作。

案件承办人员还应将《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抄送相关督查中心、所在地省级和市级环保部门,并送相关业务司(办)和政策法规司。

第二十二条 符合结案条件的,案件承办人员予以结案,并填写《行政处罚案件结案登记表》。

篇3:种子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据收集

1 证据的特征、种类

1.1 证据的特征

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证据必须是与案件有关联的事实材料;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要求的形式、按法定程序收集的事实材料。

1.2 证据的种类

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现场检查 (勘验) 笔录等证据为法定证据。

2 种子行政处罚各证据种类的具体要求

2.1 物证

指以其存在、外形、质量、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它以客观存在来证明案件事实, 必须妥善保管, 保持原有的形态。如果不能保持原来形态或者物证有可能灭失的, 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全。物证主要来自依法检查, 形成于现场检查 (勘验) 笔录和有关行政文书对实物相互对应的准确、详细、如实记录。物证须相对人签名, 不能签名的须有佐证, 证明物证是真实的, 获取是合法的。物证是在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中产生的。通常单一物证不起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 必须与其他证据综合证明, 互为依存条件, 互为证明关系, 才能体现物证的证明力。

2.2 书证

指能够根据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书面材料。程序性文书就是这方面最重要的证据, 其特点是:

一是来自行政主体制作。内容有执法证件的亮明、执法人员数、来由、目的等的记载;通知书和告知书等的送达, 调查笔录的制作等。送达文书如果拒签, 则须有证人证明送达。对于内部的程序性要求, 虽不影响案件的实体, 但如果没有按要求去做, 则影响到书证的证明力。另外还有执法中拍的照片要附有文字说明材料。传真件可以直接作为书证使用, 如产品确认的回复等。

二是相对人提供。相对人提供的书证应注明提供时间和与原件核对无误。对相对人不提供的则要证明“依法定程序要求过”, 体现在相关书证中。

三是复制。行政主体在现场检查时, 对有关书证必须复制, 甚至有的可以登记保存。

四是查询。对有关专业技术资料, 审定公告可以查询并在案卷中附有说明材料。

2.3 视听资料

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 将可以重现案件原始声响形象的录音录象资料和储存于电子计算机的有关资料及其他科技设备提供的信息, 用来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是一种被固定、被保全的证据。应保存原始载体, 注明制作方法、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以及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2.4 证人证言

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对案情的描绘与陈述。应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要有证人的签名, 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注明出具日期;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2.5 当事人陈述

是指当事人向执法人员所作的关于案件真实情况的叙述和承认。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 行政机关必须认真听取, 并制作《询问笔录》。同时, 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陈述不能单独使用, 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 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2.6 鉴定结论

是鉴定人接受委托或聘请, 运用自己专门知识或技能, 对种子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意见, 它是一种独立的证据。针对种子的行政处罚案, 此类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检验报告, 鉴定报告, 鉴定证明 (与产品确认书的“非其产品”相同) 。运用这一证据时必须审查报告本身的合法性。如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报告, 就必须符合农业部2003年28号的规定。

2.7 现场检查 (勘验) 笔录

是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 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进行检查时所做的文字记载, 并由检查人员和现场见证人员签名的一种证据形式。如种子执法中, 对于经营者未依法制作种子经营档案的现场记明其违法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将其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

关于勘验检查与现场检查在具体检查中往往勘验检查的情况记入现场检查笔录, 所以只有现场检查笔录这一种形式, 《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此证据是一种固定、保全证据的方法和手段, 使其与案件事实产生关联性。并且它最主要的作用还在于其记录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对于种子案件的很多违法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对未审定品种是“经营”还是“存放”的界定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对这种证据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客观、全面、准确地加以固定, 不能有任何疏漏。

2.8 拒绝、阻碍执法检查的证据

篇4:行政处罚案件办理

关键词消防;行政处罚;调查笔录

中图分类号 D6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080-01

制作消防行政处罚调查笔录是消防监督部门查办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案件取证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消防行政处罚重要程序之一,是消防监督人员依法向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的单位(个人)、见证人、知情人、受害人等调查核实问题,询问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情节所做的文字记录。调查笔录制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办案效率,而且关系到办案质量。笔者通过日常消防监督工作实践认为,制作消防行政处罚调查笔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调查询问前的准备工作

1.1 熟悉案件情况,询问目的明确

制作调查笔录是在消防监督检查或者火灾原因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询问人与记录人如果没有参加前期的监督检查或者调查工作,询问人与记录人应认真细致地阅读案件的相关材料,如:单位或场所的档案;建筑设计防火审核、验收档案、日常消防监督业务档案以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等等,明白当事人在案件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证明作用。询问人与记录人即使参加了前期的检查或调查工作,对案情比较了解,也应当对案件和当事人有一个全面熟悉和梳理的过程,搞清楚询问的目的,以便有目的、有重点地提问和记录。

1.2 询问条理清晰,列出调查提纲

在调查的过程中,针对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多、情况复杂的情况,要视情况拟定调查提纲,确定出调查的范围、内容、询问方式和方法。提纲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力争询问一次成功。如果准备不足,就不要仓促上阵,草率从事,更不能对同一问题向被调查人多次询问,避免重复发问引起被调查人反感,造成调查工作不能深入进行。

2 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把握调查询问技巧

调查询问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对象有些是违法当事人,有些是知情者、见证人,他们都抱着不同的态度面对调查人员,有些违法者为逃避法律制裁,对于违法行为避而不谈,见证人、知情者因为与违法者有特殊关系而不愿谈,他们或是大事化小,或是避重就轻,给调查取证造成很大困难。所以询问时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询问时目的必须明确清楚,不能含糊,大脑里要形成清晰的线索,使询问对象没有后退理由;第二,当回答的问题含糊不清、答非所问时,必须做到牢记在心,然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问完后,再重复被询问人回答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其想尽力回避的问题,趁其在思想麻痹时再问可能会找到突破口;第三,如果被询问人提供的情况前后矛盾或含糊不清时,要交代政策,解除他们的顾虑,不能急躁,掌握火候,婉转地纠正到调查情节内容上来;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禁逼供笔录。在调查的过程中切忌先入为主或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证明材料,更不能引导、暗示陈述方向。对于询问所取得的证言,要认真分析,综合评断,在这些证言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故意编造的,所以要坚持客观的态度。第五,询问人要照顾笔录人的记录速度。对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和案件的关键问题,可以适当归纳或重复提示,笔录人要集中精力,快速记录,跟上询问的进度。询问结束后,询问人可以和被询问人谈一些题外话,给笔录人留一点校阅的时间,笔录人要抓紧时间校阅。

2.2 精力高度集中,记录完整准确

制作询问笔录是一项十分紧张的工作,记录人员往往不能够赶上问答双方的语言交流速度。因此,记录人员要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反应敏捷,听准问答原话。同时,记录人员应当有一定的语言文字水平,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询问笔录在行文上要语句通顺,字迹清晰,防止出现错别字和用词不当的错误,更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语句。对于记录中涉及到的隐语行话、人名、地名、俗称等要一一问明记清,有的还要适当加以说明,以免发生歧义。若接受询问者说得不清楚必须马上追问,特别是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情节要一一落实,笔录用语必须平实、简练,不能丝毫的夸张,不能用形容词,从而做到准确、完整、清楚。

询问笔录要求尽可能详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机械地逐字逐句记录问答双方所说的一切,事实上也不可能、不必要。因此,记录时既要力求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做到繁简适度,主次分明。

在询问过程中,有些谈话者的速度较快,为节省记录时间,记录人要掌握省略的技巧,如: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可以缩写成“建审”,室内装饰装修可以用“装修”等,笔录的数字可写成阿拉伯数字。有些字一时写不出来,可空个格,事后再补上。熟悉的地名、人名等可以只写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简称,如吉林省写成“吉”等等。调查笔录要用标准字,不能用生僻字,更不能用方言土语,以防止用字不准,影响案件的定性处理。

3 调查询问笔录的制作要求

询问笔录属于陈述型文书,由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在制作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3.1 注明基本情况

笔录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即文书的“首部”,是指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如:询问的时间、地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文化程度、文书中告知程序等。首部无论从信息化管理要求,还是从消防监督执法的客观要求方面均应做到内容填写详实、清楚。

3.2 法律手续完备

制作笔录应当与询问活动同步进行,一般不能采取事后追记、补记得办法制作。询问结束时,应将笔录交被询问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如果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应允许被询问人员提出补充或更正,办案人员应当要求被询问人员在笔录所有涂改处按捺指印。被询问人员确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在末页注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已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此注明与笔录的记录文字之间不能留有空白,并在笔录上除最后一页外的每一页右下角处签名或按捺指印。拒绝签名或者按捺指印的,询问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同时在笔录上签名。

3.3便于长期保存

制作调查笔录,必须用公安部规定格式的询问笔录专用纸。书写应当用钢笔或其他能够长期保存字迹的书写工具。

参考文献

[1]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06.8.24.

篇5: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

听证工作规则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障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行使听证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则新称听证,是指本局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且属于听证范围的案件,根据行政相对人申请,以听证会的形式,听取行政相对人、案件承办人对案件的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等进行的陈述和质证活动。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本局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案件。

第四条听证的具体组织工作,由本局法制宣传科负责。

第五条听证遵遁公正、公开、便民和效率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听证应当以公开的方式进行。举行听证应在听证的3日前,以公告形式,将听的案由、时间、地点、方式公开。

第六条对适用听证程序处罚的行政案件,应当在作出

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听证告知书的送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向本局提交申请听证的书面材料;逾期不提交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明确提出放弃听证权利的或提出听证申请后又撤回听证请求的,不得对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

第八条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超过期间或者不符合听证条件的,本局应当在收到听证要求之日起3日内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听证。

第九条本局法制宣传科在接到当事人申请听证书面材料后,决定听证的,应当在5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方式,并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向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和其他听证参与人送达听证通知书。

第十条听证参与人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案件调查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

第十一条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听证,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在本局举行听证前向本局提交书面委托书。

第十二条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为下列人员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本案的调查人员;

(二)当事人或者本案调查人员的近亲属;

(三)与本案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听持主持人是否回避,由本局负责人决定;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是否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十三条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事由和会场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核对当事人身份;

(三)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宣布听证组成人员,交代听证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主持人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宣布暂停听证,报请局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申请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当场决定。

(四)案件调查人提出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行政罚建议及法律依据;

(五)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六)听证主持人就案件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依据进行询问;

(七)案件调查人、当事人作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十四条听证主持人负责维护听证秩序,保障听证参加人依法行使陈述;有询问听证参加人和决定中止、终止、延期、结束听证程序的权利。

第十五条对当事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或者放弃申辩和质证权退出听证会,听证主持人可以宣布听证取消或听证终止,且不影响对本案的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六条听证笔录应当经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核对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有关证人证言部分,由证人核对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录上记明情况。

第十七条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写出听证意见书,将听证组成人员的集中意见和案件有关材料提交局行政处罚审议小组讨论决定。

第十八条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的15日内报上级环境保护局法制部门和本级政府法制部门。

第十九条本工作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未尽事宜按法律规定执行。

篇6:行政处罚案件查办程序规定

为进一步贯彻XX分局行政处罚按键查办程序规定的通知精神,严格执法程序,强化办案力度,及时有效地查处经济违法案件,提高办案质量,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案件评审组:案件评审小组组长xxx,组员:xx、xx等6人组成对所里查办的重大疑难案件(拟处罚没款3000元以上或低于法定处罚额度的)要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确保公平、公正、廉洁执法,“一把尺办案”。

第二条:工商所在本所辖区内查办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

第三条:办案单位案件主办人在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经主管局长批准可以延长至1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四条:采取或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需经分局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特殊情况需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必须口头向本所长请示由所长向分局主管局长请示,经同意后在24小时内办理书式审批手续。如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扣留、封存财务等行政强制措施必须填写《行政处罚有关各项审批表》,以分局名义实施。

第五条: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到送有关部门鉴定。

(三)、违法事实成立,应当予以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违法物品。

(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可以查封扣押的由分管局长批准决定查封、扣押。

(五)、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予以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的,由分管局长决定解除先行等级保存措施。

(六)、逾期未做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第六条:查封、扣押当事人的财务,应当当场点清,开具清单,一式五份,由当事人和办案(两人以上)人员签名或盖章,交当事人一份,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财务通知书。

第七条: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办案人员应当制作抽样记录,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办案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八条: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时,一般应当着工商制服,并出示行政执法证。

第九条:各网格监管干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案源应当及时向所领导汇报,并当场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包括:

(一)、制作现场笔录,勘查笔录;

(二)、物证(票据、实物等);

(三)、证人证言;

(四)、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案。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第十条:证据收集齐全后及时交由案件主办人,并积极配合案件主办人进入立案程序。

上一篇:法安科XX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方案下一篇:儿童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