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年度的教学的反思

2024-04-12

生物年度的教学的反思(精选6篇)

篇1:生物年度的教学的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 “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在设计本课其它的教学环节时,我也是始终围绕着处理以上几种关系为主线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篇2:生物年度的教学的反思

20XX—20XX学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可以用“繁忙而紧张”来形容。本学年我担任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的苦与乐只有自己能说清楚,下面简单总结以下:

开学初,我与同组老师多次在一起共同研究高一考试的有关问题,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讲课方法和练习计划

及时参加进校组织和市里各种关于考试的培训活动,认真听取进校教研员的讲解与指导,吃透考试精神和规则、办法,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做到“正确指导,不走弯路”提高课堂练习效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层次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良好发展。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渗透到教学之中,注重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勇于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注重课堂设计,巧妙突破重点难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注重兴趣和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首先做到了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大纲、考纲及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其次是认真上课 ,精心设计和安排每一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录像、计算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使教法灵活多样,提高课堂效益。同时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地理学科的特色,主要侧重于图象系统知识的学法指导。如:图文配合法,图文转换法,模式图解法,读图比较法,读图归纳法,图象巩固法等。指导学生改错,一抓到底,养成好的改错习惯,采取多检查、少批评,并坚持改错本与笔记本同时使用,这个方法在教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通过以上做法,使地理课生动风趣、感染力强,我所教的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地理课,课下也不断的提出问题。教学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美伊战争、沙尘暴、海水赤潮、西部开发等。地理课使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因此,我所教班的地理成绩优异。做到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

篇3:生物概念教学的点滴反思

一、剖析内涵和外延, 深化概念的认识

任何一个完整的概念, 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具有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避免死记硬背, 才能牢记它, 应用它。

如对基因概念的理解, 其内涵是: (1) 从功能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 (2) 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 从结构上看: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 (4) 从位置上看: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并呈线性排列。所以,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结构单位。其外延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等。

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 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很多教师经常会罗列并发散出一系列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 增强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二、紧抓关键字词, 把握概念的精准

从概念的基本构成上看,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 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 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 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 要理解概念的本质, 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素, 在生物概念题的解答中, 当然就不可避免的“误入歧途”。

例如“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中我们找出了几个限制条件, 即“同一时间”、“一定区域”, 最关键的还要落实到“生物种群的集合”上, 换言之就是“全部生物”。教师讲课时也要用特殊符号标识出来, 给予醒目提示。学生在判断是否为群落时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依据。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一般来说, 一个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K值) ,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B)

A.总是相同的B.总是不同的

C.总是波动D.总是上升或下降的

本题旨在考察对“环境容纳量”这一概念的理解。环境容纳量 (又称K值) 指的是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关键词, 找漏了及时补充, 并适当点拨:如果这个环境受到破坏了, 该种群K值就会发生变化。结合书上高斯所做的大草履虫的实验数据: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的环境前提下, 大草履虫的K值为375个;如果换成10mL的培养液, 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大草履虫的K值肯定不会是375个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概念中的“一定空间”是关键词。此时出现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注重概念字表的诠释, 审慎的识记概念的名称, 对概念名称中关键字、词的严格区分与准确把握是防止此类题目错解的要领。

三、构建概念图形, 系统概念知识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 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 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 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 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 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 能促使自己进行有意义学习, 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 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题错误率,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例:构建内环境相关的概念图

通过构建的概念图, 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以及内环境稳态的物理特性等。教师进行概念教学也因此找到了突破点。读图分析、自我构建都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 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 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还可以反馈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甚至能通过教师引导构建出概念图, 那么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已经得到逐步深入和提高, 生物概念图的绘制到一定学习阶段, 学生已经达到轻车熟路了, 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设计。每个学生的设计可能是不同的, 可以通过张贴、幻灯展示等的方式展示交流、互补完善, 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化。

四、创设比较情境, 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法就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 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 启发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属性, 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比较法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明确其本质特征, 克服混淆不清的毛病。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 有些概念进行比较, 要找出共同性和相关性。如对染色体、DNA、基因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比较。

(2) 有些概念进行比较, 要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如列表比较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 注意概念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找出它们的对立和统一面。如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概念, 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就很容易认识两者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关系。

(4) 把某些具有层次关系的概念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在组成结构上的联系。如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比较。

不同的概念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类同, 但就其本质而言肯定是迥异的。因此, 细致而准确的察查概念间的差异, 合理的联想类比、迁移求异应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良策。正如“孪生兄弟的不同, 是在他们距离最近的时候才易辨识”。通过对概念关键属性的对比及去同求异, 应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从而使两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五、善于不断追问, 矫正概念的错误领会

对一个概念的正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在讲述一个概念时, 我们有时大可不必一本正经的用“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外延是什么?”这些深奥的专业术语或视角来分析, 其实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个概念, 可以换一种比较自然贴切的方式, 结合以往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认识, 及时设置问题进行追问, 通过具体事例反驳或论证, 追问质疑, 挖掘他们的思考潜力, 以提前阻止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 把错误抑制在出现以前。以下举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理解错误的概念的例子说明。

(1) 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概念中表明了酶的来源、功能、本质)

错误认识:酶都来自活细胞

追问:①由此是否能断定, 所有的酶都来自活细胞? (判断:不是)

举例:人工合成酶、加酶洗衣粉

②所有的酶只能在活细胞作用吗? (判断:不是)

举例:肝脏研磨提取研磨液, 目的是破坏细胞, 释放出酶, 与底物充分接触。

(2) 有性生殖的概念: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也叫做配子) , 经两性生殖 (如卵细胞和精子) 的结合, 成为合子 (如受精卵) , 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错误认识:有性生殖生物都需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追问:有性生殖生物一定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吗? (判断:不是)

举例: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单倍体。属于有性生殖

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也是由花粉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也属于有性生殖。

举例:男性体内的性染色体XY, 大小形态不同, 但却是同源染色体。

所谓“吃一堑, 长一智”, 学习中学生不完美的、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答案可以从反方向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使他们对疑难的知识获得更深刻、更完整、更理性的认识, 以利于学生对知识不断地咀嚼, 消化和吸收, 并自然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知识中。通过课堂上不断的追问与矫正, 以错纠错的师生互动为学生带来更精准的知识记忆和更宽广的学习思考空间!

篇4:生物教学的反思教学引导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自主性学习,探讨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产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反思性学习是一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不断提高的途径。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原认知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在解题活动中总是要涉及一些已获得的具体的生物知识,那么要反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方面建立联系的程度,通过亲身经历这一活动过程,反思自己对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有些什么欠缺之处,如何进行补救。

例1 下面图示中能正确表示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的是:()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总是在增长率和增长速度这两个概念问题上容易混淆而做错,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其实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则区分如下:

首先由数学公式得:增长率=(Nt-Nt-1)/Nt-1

增长速率=(Nt-Nt-1)/t

(Nt代表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代表第T-1年的种群数量,t代表经历一年的时间)

(1).由“S”型增长曲线

则根据公式和“S”型增长曲线分析:起初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相对恒定,即Nt-Nt-1先不断增大,后不断减小最终趋于零(与斜率一致),然而,对于增长率来说,分母上Nt-1是不断增大的,结果是导致种群增长率先稍有增大(可以忽略),后不断减小最终趋于零(如图),而对于增长速率来说,分母上是t,单位时间不变,因此最终结果也是先不断增大,后不断减小最终趋于零(如图)。

(2)、由“J”型增长曲线:

“J”型增长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增长情况,即种群每年的增长率不变,这是教材中明文规定的,不过,老教材中提到的λ是指后一年种群数量始终是前一年的λ倍,仍能推出:增长率=(Nt-Nt-1)/Nt-1=(λNt-1-Nt-1)/Nt-1=λ-1仍为定值(如图)。而增长速率根据以上描述一直在不断上升(如图)。

(3)、进一步分析“S”型增长的开始部分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吗?

从图中看出,“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增长曲线,是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迁入后种群数量以指数形式增长,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阶段,其增长率是从零开始的。

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对此过程是否深刻理解?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和生理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补救、自我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就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以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思考过程,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走弯路;我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归纳出的方法等等。

例2 某同学在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发现一个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两两配对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细胞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单体

B.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与母细胞保持一致

C.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是体细胞的一倍

D.这种组织可能来自肝脏

本题错选的原因:一是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没有真正掌握;二是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发生的场所搞不清;三是没有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四是对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变化没有理解其内在原因。

透析本题,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A对),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B错);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DNA分子数是体细胞的两倍(C错);能发生减数分裂的组织来自动物的睾丸或卵巢,肝脏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错)。

通过这个题目,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着此类问题上的知识缺陷,从而认真的回顾、反思、比较、总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差异,及其在染色体数目、形态、染色单体、DNA数目的不同变化,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3.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学习源于模仿,旨在学会创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训练中,提倡解完题后认真回顾解题过程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反思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从中归纳、总结出形成简捷思维结构的经验和规律。

例3 在完全显性情况下,让AaBbcc与aaBbCC杂交(3对基因独立遗传),问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几率________.

思路一:从两个亲本所产生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可用棋盘式写出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然后逐一核对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

思路二:逐对基因考虑,写出每对基因杂交后代得到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然后对子代各对基因型再组合,从中再找出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即AaBBCc(1/8)+AaBbCc(2/8)+AabbCc(1/8)+aabbCc(1/8)=5/8=62.5%

思路三:逐对基因考虑,写出每对基因杂交后代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然后对子代各对表现型再组合,从中再找出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即:A____B____C____(3/16)+A____bbC____(1/16)+aabbC____(3/16)+A____bbcc(3/16)=5/8=62.5%

思路四:逐对基因考虑,先找出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几率,再用整体1减去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几率。即:1- A____B____cc-aaBC=1-1/2×3/4×0-1/2×3/4×1=5/8=62.5%

4种解题思路中,第二种比第一种简单,第三种比第二种简单,第四种又比第三种简单。从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简捷的思维方法:即在子代中个别表现型所占的比例为该个别表现型中每对基因表现型所占比例的乘积。从而提高学生用简捷的思维结构进行思考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特别是生产、生活问题进行反思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最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物的解题活动中必然会与一些实际问题有所联系,因而活动结束后就应反思:曾经与哪些问题联系,为什么会产生联系,具体产生了什么联系;是问题情境的联系、问题方法的联系,还是问题结论的联系。经过这样的联系,对原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例4 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人说:“冬天天气冷,人体散热少;夏天天气热,人体出汗散热多。”而且好多同学都认同这句话,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是看出汗多少这方面来衡量的,实际上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物理上的热的传导方式和生物学知识来推理就不难推知:冬天天气冷,体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比较大,向外通过热传导散失的热量比较多,尽管汗液蒸发带走的热量少,但总的散热是多的,而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体温要不变,则产热也要多一些,即:产热=散热(多);夏天天气热,体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比较小,向外通过热传导散失的热量比较少,尽管汗液蒸发带走的热量多,但总的散热是少的,而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体温要不变,则产热也要少一些,即:产热=散热(少);

学生如能及时就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当然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时,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敏感的心灵去体会,用准确的语言去描述。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汇集感知。

结果,把它提高到理性高度,这对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反思性学习的形成要靠教师正确地引导和培养,才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并在学习中自觉地、积极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资源网; 高中专题教研诊断

篇5: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但是在实验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出现偷吃花生的现象,并且这种偷吃我没有看到,直到实验结束才发现。虽然我考虑到这一点,谎称花生上打了药,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八年级一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班学生是最安分,也是最听话的。

篇6:生物教育的教学反思

本学期是我带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学期,作为新任课教师刚开始不论是在生物课的教学模式还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把握的可能都不是很准确,所以在这半年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不过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下是对此做出的一些反思。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我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了解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

另一方面,生物课堂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他本身就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所以要求生物老师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有时也可以画简笔画来进行知识的讲解。

另外,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和摸索发现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

(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对于学生的这些特点在生物课堂中,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任务,即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

(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上一篇:创业初期10种现实情况下一篇:单身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