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

2024-04-10

初一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初一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

伴随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开展,刚刚步入生物教学的我也尝试着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打造点课堂的高效。只是初不尝试,敬请各位生物教学的前辈们批评指正。

第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主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因为我们这里的学生七年级的各个班教学情况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复习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要注重学生对以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为我们这里的学生七年级的各个班教学情况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准备好各种资料。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

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上好复习课,强化作业落实

1.每节课要有精彩的引言;不同问题之间要设计好简明扼要、准确而富有生命活力的过渡性语言。

2.教师事先设计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提纲,将学生自学的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自学提纲既有教材基础知识的提取,也有学生自学过程中应思考的某些问题。

3.设计一定量的检测题目通过印发、小黑板、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尽量在课堂上将检测结果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4.教师上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要学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并学会进行总结,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不同看法。可让学生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因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的原因,因不能联系太广而给学生以零散的感觉。复习时,可以将分散了的有关知识集中起来,经过比较来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各类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复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各类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并加深对这些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也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复习时,把这些名词、概念放在一起经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错,在复习时,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并加以比较,学生一般能弄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其所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样的;而细胞分化并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而是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变化,形成各种组织。

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项目: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5.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注意变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多列举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不要翻来覆去一味地讲。教师能熟练的从网上查找下载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6.每节课前课后有一个小小的测验,以检验学生上一届可所复习内容,当堂反馈,讲评时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归类讲评,并在方法、技巧、规律和规范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有必要的拓展训练。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实现从生物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会用生物学知识与社会活动。

篇2:初一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

————怎样学习和复习生物

灵台二中王成录

经过高中三年的积极准备,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导向是以稳为核心、稳中有变,立足基础、突出主干,能力立意、锐意创新。单从试卷生物部分来看,总体感觉看起来内容比较熟悉,难度不大,比平时模拟训练略易,但试题在熟悉中有新颖、灵活中有变化。因此针对今年高考,我们也不敢松懈,要紧跟高考,贴近高考,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自己美好的心愿。可是在现实中可能是生物科目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最少,很多高三学生不太重视生物学习,经常有学生在生物课上突击其他课程的作业,生物成绩成为很多学生的“短腿”学科。其实高考中每科的成绩都非常重要,每增加一分就可能改变命运,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弱势科目的成绩提高得更快。我所知道的一些学习中的例子是,有些考生的生物成绩从一模时的十几分,快速增加至二模时的五六十分,这在别的科目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握高考,改变命运。通过近年来自己对高考的感受,现将生物复习过程作如下反思:

1.增加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量

①根据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掌握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复习的效率。

②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我们理解性记忆和回顾。

③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除了有效的利用好教学资料中的“知识清单”“知识梳理”“考点突破”以外,还要学会主动对各章节内容或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并积极思考加强理解以便发现和体会其中的联系,再合理配以各章节习题和综合练习题,这样有助于将死的知识学活,将局部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进而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系统地理解基础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同时也能起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作用 ━━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得最牢固。

④从生物复习总体要求看,无论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或三轮复习不断地“回归”教材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控制练习题的数量,留出时间对练习进行必要的反思

复习过程中,进行适度的习题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高三时选择并使用好

一、两本生物教辅书足以应对高考,庞杂的复习资料往往大同小异,重复使用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控制练习题的数量和选择有质量的练习题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复习效率问题。

3.学会使用生物复习资料

①选择好的复习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资料中有最常见的经典试题,有最新的高考真题,有对高考未来命题方向的预测,有对考点重难点的把握,达到精炼精析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要重视每一章节中的【例题选讲】典型例题有举一反三之功效,题后的精辟分析会使人茅塞顿开。

②用好资料,把资料的价值发挥到最佳

先看知识清单:从常考点清单把握知识网络,了解复习的内容;从易错题清单了解考试中的难点。

再看规律方法:从命题趋势确定主攻方向,从突破方法中各种图形、表格、基础知识解析中寻找灵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使相关知识系统化。

最后做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高考题的优点是科学性强,错误率极低。缺点是一些外地试题有偏、难之嫌。做北京高考题可以提高你的自信心,做外地高考题可以开阔你的视野。

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选做一部分三年模拟题,以选择题为主。

③建立知识网络

复习资料每一单元开篇的知识网络不可不看,它可以帮助你纵览全书,提纲挈领。作为第一轮复习资料书应复习内容与教材的章节、课时同步,脉络清晰,层层递进,每一章节的每一课时都有知识梳理和要点精析,其中要点精析是最实用的部分。要点精析首先对复习的主要知识点解析,然后再用例题说明,最后取【变式】题强化巩固。

4.学会整理“生物错题集”

每次考试中,同学们都会有不少做错的题,在这些做错题的背后,往往是知识学习时所产生的知识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整理“错题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措施。常见的“错题集”有三种类型:

一是订正型: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

二是汇总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的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

三是纠错型: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

①分类整理━━将所有的错题分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

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数学思想类等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

这种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以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

②记录方法

老师试卷评讲时,要注意老师对错题的分析讲解,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并在该错题的旁边添加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③必要的补充

对于每一道错题,还应该查找资料或课本,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再行解答。如果解题顺利,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如果还有困难,则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学习还需要再深入。因为在下一次测试中,你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④错题改编

这一工作的难度较大,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比较顺利。因为每道试题都是老师编出来的,既然老师能编,作为学生当然可以学会如何去改,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

一本好的“错题集”就是自己知识漏洞的题典,平时要注意及时整理与总结,在生物复习时“错题集”就是你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最初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多回顾,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加长回顾的范围,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

虽然每位同学的“错题集”不尽相同,但其他同学的“错题集”也是可以借鉴的,故同学们平时也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整理“错题集”,可以学会如何发现出题者设下的“陷阱”,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5.建立大局观,最大限度地提高总成绩

① 分清轻重,全力补弱

无论还是期中、期末、模拟考试乃至高考,一般都是先看总分,再看单科成绩。所以若有一两个科目考得很差,就会严重影响总成绩。许多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复习时不会均衡使用力量,往往在一两门课程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复习,结果致使潜力得不到正常发挥。

从学习规律上讲,一门课程学会比较容易,但学好则很难。当一门课程复习到一定程

度时,若想再上一个台阶,除非在思维上有所突破(这在短时期内很难做到)。因此,此时分出一部分精力,顾及一下其他课程,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多数同学都会有自己的“强势科目”和“弱势科目”,相对来说,将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强、弱科目上,“弱势科目”提高的幅度和效果通常都更大(生物科目是不是也正处在“弱势科目”状态?)。

当然,均衡补习要适可而止,补到中等水平即可,以免耗费过多的精力。只有扬长补短,兼顾各门课程,形成齐头并进,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②学会利用时间巧做题

熟才能生巧,所以要多做题。但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要盲目被动做题。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发现这部分知识点掌握得不好,就需要多做题。如果掌握得不错(自测就可得到结果),就做别的部分。

二是感觉时间紧张的时候,要大量看题。有一些题目比较容易,就不要再花费时间。有一些题目比较难,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实在解不出来,就看参考答案。如果能看明白参考答案并记住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也算过关。不要把时间停滞在某一道题目上,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篇3:如何写好高中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课后,反思,提高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 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 提高教学水平。

一、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 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

一般的思考, 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等方面的因素, 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层次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 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 并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 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 写反思的时候, 因为要落笔, 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 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

2. 促进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而写, 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 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被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 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能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 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 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3. 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是一般的思考, 则往往是教师的独立思考, 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 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 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 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 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 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后的反思形式

1.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就要总结思考, 写好上课心得或教学日记, 认真分析研究, 以便找到好的办法促进自己的教学。这对新教师尤为重要。

2. 周后反思或单元反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结束后反思,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月考后反思:根据考试成绩,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4. 期中、期末反思:即在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 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期末考试, 召开学生座谈会, 听取家长意见, 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年或一届的教学进行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注重内容, 做到及时反思, 及时总结, 及时记录。这样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快速上升。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2. 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如讲授“S型肺炎双球菌”和“R型肺炎双球菌”时, 学生经常混淆“S型和R型哪个有荚膜”, 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mooth”的意思是“光滑”, 可与“S型无荚膜”联系, “rough”的意思是“粗糙”, 可与“R型有荚膜”联系。这样学生能够记得深刻, 不易混淆。

3.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以求达到光辉顶点。

4.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例如讲授“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个知识时, 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 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病毒、元素化合物属于生命系统”。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它们没有生命, 细胞才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对这些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5. 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写出“再教设计”。

四、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 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 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2. 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 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找准“反思”的落脚点。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 “反思”才能实事求是, 才能因地制宜。

3.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更新, 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 反思后的再学习, 学习后的再反思。

4.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 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 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 说到底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

篇4:初一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生物

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到 2010年部分发达地区如上海、广州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相对高速期,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电子书包”。福建省的“电子书包”还处于零星状态,多数集中在小学阶段。我校作为第一所在中学阶段开展电子书包教学的学校,在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后开展了本校特色的电子书包教学实践。本文是笔者在接触电子书包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两节生物课的电子书包教学,总结了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讨论。

一、两节课的教学设计

1.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北师大版20章第3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下简称20.3)是一节关于遗传规律的课。为了突破“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这个教学难度我利用电子书包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①课前预习,学生调查家人耳垂的情况并将调查结果上传网络,所有同学能对各种家庭耳垂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思考讨论,引起学生对原本枯燥的遗传规律的兴趣。②课堂中展示学生的调查情况,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组家庭展示并讲解③在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完成5道代表性的耳垂遗传图解,检测学生对显隐性的判断和“亲代推理子代,子代推理亲代”的逻辑推理能力。④最后利用分组研讨功能让学生使用遗传图解表达右利手夫妇所生子女情况,学生可以看到并讨论其他同学的表达方法,由此来形成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来主导的互动高效课堂。

2.生命的起源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的第1个节生命的起源(以下简称21.1),是一节难度较低的科学史的课,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与其灌输某种生命起源学说的知识要点,不如让学生走进科学史,从中领悟科学是如何战胜神话、科学自身又是如何前进的。所以我使用大量视频和图片将其设计成自学性较强的一节课:①课前发布预习,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的视频、课件、练习,让学生完成。②课堂上展示学生预习作业,对相关错误请全部同学一起讨论。③进行投票“你支持哪种生命起源的假说,请说出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进行判定只进行讨论和引导。4.由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进行游戏类练习,巩固加深知识的理解。

二、暴露的问题

1.备课、上课难度相对较大

教师对电子书包这种新教学方法需要熟悉,内化,转化,刚开始备课时需要电子书包技术员从旁协助。比如20.3花了2礼拜的时间磨课。而21.1只需要5天,相信以后越熟练备课周期会越短;

2.电子书包中生物的学科资源少,几乎每节课都要重新备课整理

课本资源以电子书形式存在,但其他资源很少。很多教师常用的资源都需要自己上传,如图片、习题、音频等。特别是习题,如果要使用电子书包的实时批改功能需要一题一题手打,并且形成的试卷题目的箭头或图片的位置会有误差,需要不断输入,调整,修改。这也是备课量大的原因之一。

3.教师对电子书包授课平台使用不够熟练

电子书包这种新的程序,跟原有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教师除了面对学生、黑板,还要同时面对教师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屏幕,并掌握学生平板的变化,有目不暇接、手忙脚乱的感觉。我在初次授课进行屏幕切换时,课堂内容会停顿,上课节奏会被打断。第二次上课就比较熟练。我认为教师也需像学生一样进行专门的平板操作培训才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对功能的不熟悉,我在授课时只使用了电子书包的部分特色功能,还有很多功能待掌握使用。

4.学生对电子书包使用情况参差不齐

正式上课前有专门进行学生电子书包的使用培训,但第一次上课学生仍对平板充满好奇而注意力分散,部分学生操作仍不熟练,个别学生会使用平板的无关教学的功能如拍照等而忽视教师的讲授。这提示教师要善用锁屏功能,并且在给学生发送资料前就应说清楚注意事项,否则学生只专注资料接受而忽视教师的讲话。

5.课堂容量不大,两节课都没有完成预定任务

整节课都使用电子书包的功能会让课堂无法在45分钟内完成,这与学生教师的操作不熟练,网络的速度都有关系。这提示我们不要整节课都使用电子书包,会导致“华而不实”,而是使用几项有教学意义的功能即可,如课堂练习的实时反馈;分组研讨很好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投票、抢答功能简单有趣提高了学生兴趣等。厦门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在实行了2年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在基于教学的要求和对学生视力的保护上提出,一节课使用电子书包10分钟左右即可。我也认为课堂中使用电子书包要有意义,功能贵精不贵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三、体现的优势

1.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作为新型教学工具,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新奇的功能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无师自通”掌握了电子书包的其它功能。这有利也有弊,当学生对平板的兴趣超过了对课堂的兴趣时教学就处在不利地位了。

2.互动交流强

特别体现在分组研讨中。分组研讨以发帖的形式开展,教师发布一个帖子,内容是教学的某项任务,学生以文字、图片、甚至录音的形式来展示小组的研讨成果,也就是“跟帖”。教师可以展示所有帖子并拿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学生能看到所有的“跟帖”,除了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能参与评价别组的成果,通过相互比较、互相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好胜心),提高了课堂效率。同学也能将自己的疑问以帖子形式发布,教师和其他同学都能及时回应各抒己见,形成“头脑风暴”。弊端是可能会“歪楼”,需要教师及时干预。

3.数据统计,批量修改功能强大

传统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样的信息一样的题目。弊端很明显,一部分聪明的学生超出了教学进度,对课堂感到无聊;一部分后进的学生没赶上教学进度,对课堂感觉困难甚至厌烦。电子书包的课前预习、投票、课堂练习等很多功能都实现了统计功能,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做完作业提交后教师马上就掌握了全部学生的正误率和具体错误内容。对于无错误的聪明学生提高难度提升能力,对于错误多的后进学生降低难度巩固基础,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和调整教学策略,做到传统课堂中难以做到的个性化教学。

4.课堂小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初中生物教学重视概念的掌握,经常需要在书本上划线,而部分学生总是没法找到需要划线的部分。使用电子书包的画笔功能,在屏幕中将重要字词画出,学生一目了然。教师提问时使用抢答功能,可看到第一个到第N个抢答的同学顺序,有公平性兼具趣味性,学生对此乐此不彼。学生还乐于参与投票功能。当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讲而玩平板时可以“锁屏”,学生平板即锁定无法操作,等需要时再“解锁”。还有许多小功能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四、未来的努力方向

篇5:初一生物优秀教学反思

1、学生看书的习惯没有养成,存在以下的问题: (1)看书慢,大部分学生平时不爱看书,阅读的能力较差。(2)很容易走神,因为没有定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3)看书时没有作记号,划重点的习惯。

2、教学进度慢。预习导学部分放在课堂上,有弊也有利,好处是慢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可以杜绝抄袭的现象,暴露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等。但课堂预习起码要用15-20分钟,导致后面的基础题、延伸题完成不了,把尾巴留到下一节,结果下节课又完成不了,造成恶性循环。

3、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比较浮躁,静不下心来听老师讲课。

4、部分学生还没养成思考的习惯,不管你如何调动,他就是不动。

5、相当一部分优生表面上懂了老师的讲课,但还没真正深入去理解书本内容,知其一不其二。4周过去了,才完成了5节课的内容。

篇6:初一生物下册《心脏》教学反思

2、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比如学生看到的心脏模式图和实物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动脉和肺动脉容易混淆;对于心脏的结构名称和所连通的血管,学生可能会找到一些错误的规律:心室连通静脉,心房连通动脉。学生在比较了心室和心房的壁以后,不知道壁的厚薄的意义,教师应该给两点提示:A、壁越厚,说明肌肉越发达;B、与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因为心房的血液只流向与它相通的心室;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一些,左心室只有收缩有力,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右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它很近的肺。从而使学生明白壁的厚薄与输送的距离有关系。

3、借助课件,化解难点 用实物观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4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但对于血液流向,瓣膜作用这样的问题就有些困难。此时用适当的课件展示,既可以化解难点又避免单纯的说教,在教学工作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A、学生对于“心脏──输送血液的泵”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得不很深刻,此时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再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血液在流动,心脏是动力。B、学生在探究两种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适时地展示瓣膜工作的动画,动画清晰地显示出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学生根据动画内容进行归纳,从而化解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4、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平静状态下和800 m赛跑结束后的心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同时选派几名学生向医生请教“心脏为什么会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功能。另外,在习题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7:初一生物《开花与结果》教学反思

从教17年来,第一次给自己的课堂来了一次实录。迫不及待地从头到尾细细的看了一遍,心中也可谓感慨万千,现将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作,失败之笔”做一反思性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

一、成功之作

1、授课之前,我与本组成员就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集备,使得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了胸有成竹,所以这节课也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感谢组内老师们的诚恳帮助,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团结力量大!

2、结合生物学科正在推广的“活动—感悟”教学模式,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我改变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游览桃花国,让学生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参观花之城堡”、“观赏花国盛事”。看得出,整节课学生很兴奋、很积极,参与度很高。

在讲“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我布置学生自己回家准备鲜花、果实、种子,课堂上学生四人一小组,解剖花、分解果实,通过学生的亲自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悟,在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从而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相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会记忆的更深刻、更长远。

由此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师课前对自己的每节课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找准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大部分学还是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的。

二、失败之笔

1、老师的普通话相当不标准,自己都感觉难以忍受,多亏学生有一颗强大的包容心。当然这也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时半会是难以改变的,但平时确实应该加练习,努力改正。

2、课题容量过大,一些环节设计的不够精炼,比如“连连看”这一环节课后我就认为可以删掉。再就是老师语言过于啰嗦,不够条理、简练,也浪费了一些时间。

3、在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突破上,我忽视了学生动手画图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用眼看、用口说,没有让他们动笔写一写、画一画,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篇8:初一生物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想方设法创建模块的开设条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高中生物新课标》) 的课程设计思路是:“‘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 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主要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在本次选修教学实践过程中, 由于“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有部分实验, 如“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植物的组织培养”、“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等实验的硬件条件要求高、实验准备麻烦、教师本身素质限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很多学校在本轮IB选修开设过程中就舍弃了“生物技术实践”, 只给学生限定选修“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笔者认为, 这样的选课导向一是违背了省教育厅原先高考方案设计的初衷, 使很多对生物感兴趣的理科学生失去了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二是缺失这个模块, 老师也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 在与同行交流的时候, 这个模块方面就没有话语权;三是目前高中教育仍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若一门课程人为地降低难度、宽度, 将会影响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 也会波及本课程的地位。“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原先在课程设计中是为偏文学生而设的, 知识难度低, 教学要求基本上都属于“识记”层次, 仅开设“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 将会使生物学科对广大学生的教育作用的地位大大降低。因此笔者认为各个学校应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保证本模块的正常开设, 尤其是省重点中学更应做好课程开设方面的表率作用, 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前提下, 选修更多的模块, 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开设本模块时, 我校一方面做到及早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把能开设的实验开齐开足, 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做好实验的变通, 把暂时没条件开设的实验尽可能开出。如在“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实验中, 由于目前市场上已经几乎买不到不加酶的洗衣粉了, 我们实验老师就用加适量碱的方法破坏酶的活性, 使之与加酶洗衣粉的洗衣效果进行对比;又如在“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实验中, 由于买不到醋化醋杆菌, 我们就想办法用醋曲代替;等等。

二、联系实际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

在讲述了实验的理论知识和进行学生实验操作之后, 如果能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分析该实验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使知识“学以致用”, 则不仅能使我们的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 而且也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实验结束后, 我曾结合实际与学生谈了细菌的培养和分离的实际意义。如医院里要分析某些疾病的病理、病因, 找出病原体及其种类, 就会用到细菌的培养和分离的方法;在处理生活有机垃圾的时候, 我们可以试图从下水道等处分离得到一些特殊的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动物肠道内存在着一些对动物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 可以通过培养筛选得到这些有益细菌;等等。学生了解了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的这些应用后, 非常感兴趣, 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如:“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分离得到的腐生性细菌迅速分解农作物秸秆, 让秸秆充分还田, 增加土壤肥力?”“有益细菌是否可以制成细菌药物用于促进家畜的生长?”等。

在“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实验后, 我就结合葡萄酒的制作技术、制作历史和葡萄酒的风味, 以及当地米酒的制作技巧等等内容进行了STS教育。这节课后学生就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 如:家庭酿酒需要哪些条件?如何控制酿酒时的温度?什么样的温度是最适宜的?如何调节所酿酒的风味?等等。

三、适当总结体会, 提高科学素质

本次“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注重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等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验过程的教学, 同时还关注学生实验后的体会。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我们加设了实验体会栏目, 每个实验结束后, 都试着让学生谈谈对本实验的体会和感受, 从收回的实验报告中我发现学生的感触颇多, 学生得到的知识已经不仅是书上的陈述性知识, 而且还有实验技能等程序性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如在“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实验后, 学生的体会就有:“原来生活之中也有许多奥秘隐藏其中”;“在控制变量实验中, 必须对无关变量严格控制”;“这个实验比较简单, 但在实验过程中, 我自作聪明地把用量为100mL减为60mL, 刚放入恒温水浴箱就翻个底朝天, 真的有点失败, 幸亏不是细菌培养, 不然细菌蔓延得到处都是, 那可怎么办?可见小心操作有多重要”;“恰当运用生物知识, 正确选择洗衣粉, 能大大提高洗衣效率, 因此要善于学以致用”;“在找不到无酶洗衣粉时, 可使酶失活作为替代品, 启示我们在做实验遇到难题时, 要懂得另辟蹊径”。

又如在完成“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实验后, 学生说:“在实验之前, 应该努力理清思路, 明确步骤, 不再出现实验做到一半去翻书的情况”;“实验考察了我们是否具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许多地方要把握好细节”;“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些繁琐, 耗时较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完成“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实验后, 就有学生谈到:“通过对比, 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 感受科学, 通过思考, 拓展视野”;“此次实验做得不好, 估计是有些条件没有控制好, 也可能是匀浆的原料———苹果中含有其他杂质”;“以后自己制作果汁时, 可以加入果胶酶, 使果汁变得澄清”;等等。

实验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让学生在实验课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对实验情况进行小结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实验课后写实验体会和小结, 既帮助学生总结了实验的成败与得失, 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并接受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的教育, 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

篇9:论教改后的高中生物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改 新教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我的理解:

一、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1、创造师生心理相容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2、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1、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

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3、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

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一)动力源于兴趣。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二)兴趣基于活跃的课堂氛围。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如,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讲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润滑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篇10:初一期中考试家长会后的反思刘勇

刘勇

一、基本概况:

在学校教务处和政教处的统一安排和组织下,我们召开了自本学期开学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

本次家长会会上语文、数学及英语教师分别针对本学科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还有部分同学的创新考试成绩,详细分析了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主要针对学校的安排和班级的管理情况,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学生在校时间、班级常规、安全以及学生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向家长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原定一个半小时的家长会,开了足足有两个小时。会后,还有很多家长主动留下来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

二、学生情况

针对考试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科老师总结了考试背后的问题所在:

1.偏科严重 主要是对副科不够重视,希望家长们能帮助孩子纠正这样的错误思想。

2.上课不专心,写作业马虎,出错率高,个别同学还有抄作业的现象。

3.考试心里素质差有的孩子一听说考试,就紧张,总担心自己考不好,结果是越怕越考不好。

4.放松学习有的孩子临考才匆忙去复习,行为懒散,根本没有进入中学的学习状态。

5.基础太差有的孩子是在小学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基础的知识没有掌握好,以至于现在成了学习的负担。

6.自觉性很差,老师在与不在不一样特别是自习课,有的孩子老师在的时候表现很积极,很认真。但老师不在的时候,就管不住自己,而且还打扰别的同学。

三、意见建议

在召开家长会的过程中,部分家长还向学校和老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现在简要总结如下:

1、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在学校周边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2、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更全面的成长。同时希望不要因为太多的活动耽误过多的孩子学习的时间。

3、教师应该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多下功夫,加强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的联系。

4、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5、部分家长反映学生的家庭作业过于单调,很多重复性的简单劳动,量也较多。

6、大部分参加报告会的家长对周天教授的报告给与了精彩的评价,认为不虚此行,同时希望学校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来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总结反思:

从会后与家长的交流和周一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本次家长会开得相当成功,有效地加强了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家长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加强和老师之间的联系,共同配合,教育好每一名学生。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有更好的提升,我们科任教师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养成好习惯,上课要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心里的疑惑,脑子时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聪明,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篇11:初一生物半期考后反思

--------初一生物集备组 郭青榕 2010.11

这次期中考试下来,初一各同类班级的及格率、优秀率差别不是很大,在普通班中3班会比较突出些,可能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学生比较重视。

经过我和学生的谈话和自己的反思,发现平时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的问题。平时自己上课时没有照顾到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的需求,要求太高,虽然我自己也知道这些学生的情况,但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总是想多讲一些,深怕漏掉什么,但结果学生却掌握不了这么多,对知识点一知半解,无法及时消化吸收,日积月累就会出现问题。

2、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不想学习的学生有一部分,他们基本上对学习失去信心了,基本已放弃,不想学了。即使是那些想学的学生,平时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也不是很重视,课堂上都有学生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更不要说课后去花时间了。还有就是学生的作业质量很差,没有认真去做,很多学生做了一半就交上来了,有的都是抄别人或抄答案的,所以就没有起到课后及时巩固的作用。

从卷面分析,还发现了几个问题:

1.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相当严重。比如:繁殖的“殖”写成植树的“植”,显微镜的“微”写成“徽”等等。

2.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待提高。

3.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比如:有一知识点“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这一知识点,利用这一知识点,我们提出“如果所成的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如何把它移到视野的正当中”,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明白,因为这种题目做过很多遍了,但是题目稍微变一点,变成“所成的物像在视野的左方,下方,如何移到正当中呢”,就有相当一部分傻了。

篇12:《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1

《雨后的森林》是新课标语文S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是刚学习课文,孩子们对于课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还没掌握的特别扎实,对朗读课文也没有太多的方法和心得,我选择了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够通顺流利的读课文,初步了解雨后森林的美丽。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层次的教学,先从带拼音的词语入手,让孩子能够借助拼音拼读,在拼读的过程中采用小老师领读,自己单独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让孩子记住这个词语;在去掉拼音读一读,一方面验证孩子是不是记住了这些字,另一方面让孩子通过这个词进一步了解和记忆这个字,最后单独出示生字宝宝,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完成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在写生字时,采取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个字你怎么写才能漂亮,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字的入门知识,能会说,会观察,才能够写的漂亮、美观。挑选一个带有新笔画的字和两个笔画较多的字进行示范写,剩余两个简单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最后自己写。逐步做到先扶后放。

对于一些小细节,做的不够认真不够仔细,教师没有范读,而选择放录音,且录音声音太小,没达到示范的作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示范写字的过程中挡住黑板,学生没能够观察到,对学生的具体回答问题,没有给与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内容而言,处理的有些也不够得当,对于会写字没有侧重点,整堂课全是围绕会认字去简单讲解,会写字没做扩展和强调,显得课堂过程特别拖沓,教师个人语言太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容易缺失语文味,还要多加努力改正。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2

《雨后的森林》是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图文并茂,意境极美。学生们学得很积极、快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得学习,收效较好!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体现在复习生字,导入新课中: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乐园一样的学校中游览了一番,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中去参观!只有读准这些汉字宝宝,我们才能走进森林,相机出示苹果形状的的字卡,采取了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男女生赛读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我们就一起走大森林吧!

其次,体现在理解课文时,我出示了挂图,带学生走进一副美丽的图画中,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乐学。

接着,体现在指导朗读时,如“雨停了,雨停了!”我让孩子先听范读,再练习,通过朗读体会雨过天晴,看到美景的欣喜的心情。朗读诗中描写的四种事物的四句话时,让孩子观察,想象,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很自然地读出对大森林的赞美。

最后,体现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演课文,学生们兴致高涨,个个兴奋不已,完全沉浸在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不过这堂课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我没能大胆放开,如果我能再放开些,让学生学,就会更完美!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3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5.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树爷爷”:小明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大树爷爷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哦,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森林图片),引出课题。读题。

大树爷爷告诉我们,它已经把图片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大家快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认生字词。

1.提出要求,轻声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

2.有没有不识的字宝宝呢?(课件出示字宝宝,: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朋友吗?)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给谁带采了惊喜。(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课件出示字宝宝:谁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习“伞、红、果、叶、图、画、祖、国、木、开、水、耳、雨”等字。

(请手执生字卡的小朋友到台前来介绍:我的朋友是……)

教师将生字逐一贴到黑板上。

引:调皮的生字宝宝一个一个地跳到黑板上来了。它们站在一块,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

随机指读生字。

男女同学轮流读。

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两个字宝宝。(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学习“小伞、红果、绿叶、图画、祖国、木耳、下雨、撑开、水珠”等词读词(带拼音)

去掉拼音读词。

齐读。

开火车读。

(你们的火车开得可真快,把字宝宝全给拽跑了,它们躲到哪去了。原来它们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课件出示带课丈的图片。

三、细读课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都行、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

2.个别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雨后的森林里有什么漂亮的景色?

四、导读课文,读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浯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3.指导朗读中间四句话。

(根据学生的描述川页序,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特写图,相机板书与贴图)

让学生根据“撑开、挂满、枕着、滴着”这四个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的画面,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能把森林读得更美。愿不愿意把这四句美美地读一遍。(课件重新出现带有四句话的画面。)

全班齐读。

4.理解课丈的最后两句。

朗读最后两句话。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是祖国的宝库?

相机板书

宝库里还会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

森林那么美,那么可爱,我们应该怎样读?谁能把森林的美和可爱读出来?(强调读出“彩色及宝库”二词)

5.朗读全文。(课件回到首页)你们愿意把整首诗朗读表演给大树爷爷欣赏欣赏吗?

五、拓展延伸,想像积累。

引:大树爷爷看得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森林宝库中的一些宝贝们来呢?瞧;

(课件出示小鸟,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树爷爷想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当小诗人,为这首诗歌补写上几句,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现空行诗句)

生看图编诗句。(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方面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图外的诗句。

弹性预设

把握生成——《雨后的森林》教后反思

张琼秀

1.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都应是“教大于学”,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出现了“教等于学”、“教大于学”的情况。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受限,师生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

2.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堂课后,心中存了不少尴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课,暴露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学况掌握情况等多方面缺乏及时应对预案的问题。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情境及导语的设置,课件、教具的准备,教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却由于疏忽没有给任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一个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之多媒体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懵懵懂懂而又松懈等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后,在生成的实际中,教者又发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阅读课文,这是他们从汉语拼音到阅读课转换的第一篇,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字词方面掌握不大熟练。阅读、朗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达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点拨朗读方面中颇费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讲”之嫌。在课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够,想放开让学生在同桌中、小组中去读,或让他们自读自悟,但上课初始时他们同桌互读的状态就不容乐观,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书方法,教者在担心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于是便出现了“收得太紧”的现象。只受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够。换言之,“预设”的弹性不够,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与讨论。

教学前的设计是生成的一般指导,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结果要靠教师进行调控。它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它需要教师冷静地分析、灵活地运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点。它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备课,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整体发展情况。如果在课前就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学的实际生成就有了一个充分的估计。针对学生读的状况就会有一个应对的措施。如自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触阅读课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地读书,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过多的讲,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说也不能使学生进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应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强加于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

在预设缺乏弹性的课堂中,生成的动力不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面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它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学生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时向他人发出信息量较少。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现无法进八状态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在预设中对这些生成性情况都应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及时进行调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4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生动的诗歌,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的重、难点是: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让阅读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享受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雨后的森林》全文只有30多个字,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只有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浓浓的环保意识。老师要善于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去欣赏,去体验文章中的无穷内涵。

我发觉自己在备一年级的课的时候,对孩子的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的不够清楚,还是像高年级那样做剔骨剖肉的分析,没有抓住课文要旨,以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渐仔细领悟,向学生渗透的是应该爱护树木,保护植物。虽然我已经改变了语言风格,表情也是微笑的,和蔼可亲的,但是,在内心却没有和这些小娃娃贴近。所以,整节课分析太多,既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没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文学作品借以形象说话。阅读者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解读、体验和阐解作品的意义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文学的精彩之处,也是文学的诱人之处,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阅读的规律的。教师既不能以参考书对作品的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作为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的惟一尺度,也不能过分引导、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差异,忽略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对作品的认识更全面、细致和深刻。阅读中个体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碰撞、砥砺,是阅读中自由精神的闪烁。惟此才能领略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说话训练,森林里还有什么?森林里的东西有什么用?前一个问题学生说得很好,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所以学生根本答不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试图用漂亮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世界的美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但课上完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

当前教育倡导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朗读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这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如果再上一次,我应该组织学生游戏、阅读,学生或读、或划、或思、或问、或议。由于是一年级,重在识字,识字与阅读的相结合。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读的形式多,读的时间长,对文章的主旨也就领悟透了。一节简单的课,可能会把环保教育讲得空洞;而当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融入到作品的意象之中,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艺术的熏染。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真正魅力。

我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各异,主体性的体现就是要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放手给他们自己研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讨论,遇到分歧也可以让他们争论。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并不是听众,也不应该是裁判,不应该怕说话,在是整个课堂掌舵的船长。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追究,引导、启发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立足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上一篇:林萧:有诗陪伴的日子是一种幸福下一篇:赞科夫论文(外国教育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