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反思参考

2024-05-07

生物教学反思参考(共10篇)

篇1:生物教学反思参考

佘家三中教师教学反思制度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极为重要。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为此,学校制定此项教师反思制度:

1、教师要加强对平时工作的反思,采取“回忆式反思”和“撰写式反思”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必须从课堂教学、育人、管理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出2-3个案例进行详实反思,并认真及时做好反思记录。,也可记教育故事,教学案例可长可短。要写清反思时间,学校定时进行检查。期末学校将组织一次教学反思的案例评选,并将优秀的案例结集成册。

2、学校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在每月底,由教研组长收齐后交到级部负责人,以级部为单位组织交流。

3、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反思集”,有条件的老师要把反思情况上传到校园网上,每学年学校将对优秀的教学反思分类装订成册,实现资源共享。

4、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开动脑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提炼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水平。

5、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反思的类型,如:“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等。

6、坚持教学前、中、后反思,教学前反思重在教学预测,教学中反思重在随机应变,教学后反思重在教学批判。

7、教师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8、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会教师“学教学”统一起来。教师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20xx-09-11

篇2:生物教学反思参考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反思是校本教研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谓的教学反思即回头思考教学过程,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审思,总结亮点和问题,决定改进教学的策略,因为它是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教学反思在教师中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要求每位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二、“教学反思”的手段

1、要求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及时反应;

2、开展教师间的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听课的教师认真记录本节课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每月各教研组进行一次个人、组内或校内研究课,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反思为架桥,校内反思为导向的教学中反思机制,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意识的加强。

三、撰写教学反思录的程序一般是:

(1) 收集、整理本周的教学问题;

(2) 选取一个教学流程;

(3) 选取一个精彩片断;

(4) 确定反思的内容(经验或问题);

(5) 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撰写。

四、教学反思撰写类型多样,形式不一,可灵活使用

1、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小结,也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篇幅可长可短。要求教师没课必有。

2、反思文本。它是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性反思,篇幅与一篇文章相同。

3、教学随笔。即教师记录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抒写自己的心思、体验与感悟。

五、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写1个文本式的教学反思,在学期末把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反思上交3—4篇;每学期还要至少撰写1篇教学案例或论文。

篇3:对“教学参考书”的思考

我并没有忘记在我初为人师时,“数学教学参考书”给予我的帮助,那时年轻的我,捧着“数学教学参考书”如同捧着《圣经》,它确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我也知道,今日仍然有许多如那时的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是多么渴望有一本乃至数本能够给自己莫大助力的优秀“数学教学参考书”,帮助自己度过教师生涯的断乳期.仅此而言,“数学教学参考书”实在有其生存的权利的,而且,在今天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底气不足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参考书”有助于培育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功德无量之事.然而,也曾经多次提到不少同行,甚至是颇有造诣的资深教师不无激情的说道:没有“数学教学参考书”误事,有了“数学教学参考书”坏事.

所谓的数学教学参考书是指提供给教师教学使用的参考书,它可以是教材内容的解读,可以是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是解题分析与方法的归类,可以是教案,也可以是一些有价值背景的备课资料等等.这些东西,能够给教师正确地进入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导引作用和参考作用,给教师提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性支持,就此而言,“数学教学参考书”确实是有价值的.也正是“数学教学参考书”的这种参考价值,几乎每个教师案头都有一本或几本数学教学参考书,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更把数学教学参考书当成了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布置作业的重要依据.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今年漏订了数学教学参考书,许多教师因为没有了用惯的“数学教学参考书”而感到“捉襟见肘”.可见没有“数学教学参考书”确实会误事.我们实在无法拒绝“数学教学参考书”.

但目前的“数学教学参考书”,似乎成事者少,败事者多.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实验教材为例,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数学教学参考书有苏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的是教辅资料改编的教学用书如不少教师(还有学生)手里有的王后雄主编的《教材完全解读》、薛金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任志鸿主编的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等等,确实良莠不齐,较为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是整个教学构想往往只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思想,缺少理念,没有思考的分量,难以给教师真正的启迪,而本来“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编者在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方面个性思考;第二,是基本思路、教学手法的雷同,缺乏个性;第三,缺少课堂结构的指导,一堂好课既需要有整体性,做到浑然一体,不要有层次性,做到行云流水,这就需要“数学教学参考书”给予有效的指导,除了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外,还需要有过程的指导,如通过设计“问题链(串)”等形式给教师提供支持,但现在很多“数学教学参考书”在这方面几乎都是空白的;第四,部分“数学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理解有问题,这是最不能容忍的;此外,还有教学目标的模糊现象,表达的准确性问题,甚至有的“数学教学参考书”还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科学性的错误,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数学教学参考书”的价值和作用的发挥.

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参考书”,又增添了“网络病”.在当今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年代,我们数学教学借助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如果过分依赖网络,就大有问题了,因为网络提供了资料搜索的便利,所以现今不少“数学教学参考书”都增设了“相关链接”模块,这也是合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是这一板块往往由于缺少自己的整理筛选以及充分的思考与组织,缺少自己的思想成分而成了资料的堆砌.这对解读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帮助并不大.在信息获取非常方便的今天,这样的“相关链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实,我们还是需要“数学教学参考书”,只是我们需要有真正价值的优秀“数学教学参考书”.

我想,优秀的“数学教学参考书”首先是科学的.优质“数学教学参考书”应该是尊重数学学科特点、把握教育规律的,应该体现符合当前数学教学实践的具有先导性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数学教学参考书”要准确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它还能够导引教师更深入地解读教材;优质“数学教学参考书”还要注重课堂结构的设计,注重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统一;“数学教学参考书”还要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比如想象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哪些反应,鼓励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火花”,设计一些预案,调整教学环节,而不是让生成“屈从”于预设,压抑学生听课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等等.

其次,优质“数学教学参考书”应该是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参考书”忌讳千篇一律,但现今的“数学教学参考书”却往往千篇一律,因为这种“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最省事也最省力,正好符合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但是,“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缺乏个性,带来的是课堂的千人一面.现在有些公开课,缺乏鲜明的个性,教学框架、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缺乏新意,教师在这些课上展现出来的是匠化而不是创新,“家常课”就更是如此,这与教师长期受那些缺乏个性的“数学教学参考书”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因此,如果“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者本身对教材的分析、解读、关照和赏析缺乏个性感悟和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怎么可能从中得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悟,怎么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没有个性的“数学教学参考书”必将带来没有个性的课堂.

再次,优质的“数学教学参考书”应该是有丰富的思想内蕴的.今天这个时代,资料的获取已不是件难事,任何一节内容(一个知识点、一个数学概念)或一道数学题,在搜索网站一查与之相关的分析材料乃至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解题方法应有尽有,比“数学教学参考书”有限篇幅所能够提供的要多得多,如果“数学教学参考书”依然是主要或者仅仅做一些整理编辑工作,那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数学教学参考书”,需要的是思想,是深入的思考,是智者的灵光闪现,是思想者的智慧结晶.因此,“数学教学参考书”不应该就事论事按部就班地指导教师,而应该有思想的丰富性,有开拓的广度和挖掘的深度.

最后,优质“数学教学参考书”还应该是具有广阔思维空间的.“数学教学参考书”只是教学参考,而不是代替教师去思考,更不能代替教师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甚至成为教师现成的教案,这样的结果不是帮助了教师,而是害了教师.“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教师更应该是,因而优质“数学教学参考书”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如通过设计问题链(串)等,提供支持性框架,构建思考的平台,给予教师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帮助教师与课程对话,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多层次互动,使教师真正成为思想者,成为“师”而不是“匠”,这样的“数学教学参考书”才是“善莫大焉”.

我希望,我们的“数学教学参考书”,不再是网络资料的堆砌,不再充斥着人云亦云的学舌,不再是不同观点、不同理解莫衷一是的杂烩.

我希望,我们的“数学教学参考书”,有更多深入的精辟的教材解读,有更多独到见解的个性化课堂教学设计,有更多的课程意识,有更多的思考与思想的含量,有更鲜明的自我色彩.

我还希望,我们的“数学教学参考书”能真正起到教材解读的导引作用,课堂教学的参谋作用,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专业.

篇4:生物教学反思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 潜在功能 参考性

教材不仅是从事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体现着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起着明确导向和积极引领的作用。就高中生物学科而言,现行教材内容均以插图形式为导引,不仅如此,文本中还安排了为数不少的如“想一想”“课外读”“小资料”等小栏目。正常说来,这些并非在教学要求之内,而是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然而认真审视这些所谓的“参考性内容”,它在许多方面往往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功能,为课程教学尤其主体学习活动发挥承接、拓展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这些参考性内容的功能和作用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发挥“参考性内容”的导入承接功能

新版《生物》教材在每章开头都编排了插图内容,而且带有相应的简要说明,其意义何在?一是作为知识背景来介绍有关概念,二是有助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学科概念,三是为了说明某些概念与社会生活的相辅相成的现象。这些内容在整体上具有开宗明义的新课导入作用。此外,在教材中间编排的诸如“插图”“想一想”内容,能够起着上下过渡的桥梁连接作用。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作用”中的插图,从已学知识“水分代谢”入手,描绘了土壤溶液水分向导管实现移动的两种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问题现象。再如,在“植物的矿物质营养”中教材设计的“想一想”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以“矿质营养对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内容为铺路石,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重要作用,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性知识。如此推陈出新的形式,让这些参考性内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发挥“参考性内容”的消化促进功能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绪论”中,教材首先安排了“想一想”,内容如下:“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这是帮助学生唤起对“应激性”概念已学知识的回忆,也是起着重新检阅的作用。再如,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教材同样设计了“想一想”内容——“同一植物胚和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吗?”教材做如此安排,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于有丝分裂以及双受精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细胞分裂”部分中的“想一想”,则是帮助学生再次学习和巩固细胞周期的知识。从诸如此类的参考性内容中不难发现,教材文本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辅导性材料”,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并善于利用,都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实现温故知新、促进消化的课时目标,从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参考性内容”的有效拓展功能

与旧版教材不同,在许多章节内容后面,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增加了“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内容,这是对正文的有效拓展和适当补充,在激发学习情趣、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过程结构、发展学生智能、拓展活动视野和促进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如“红螺菌”“细胞识别的原理”“同位素标记研究法”等小资料,教材中特别设计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和科技性活动内容。不仅如此,它们当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良好素材。有鉴于此,执教者既要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它的存在价值,又要在拓展主体知识中让它能够充分显现潜在功效。

四、发挥“参考性内容”的引申探究功能

新课程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出了强烈的呼唤,素质教育本着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的原则也提出了相应的较高要求。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强烈感召下,教学大纲本着“生本化、学本化”的根本目的,还在新版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专题性和综合性之类的许多参考性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超越学科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行统一的应用实践能力。比如,在光合作用中的恩吉尔曼实验旁提出了:“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在植物的其他激素(功能)中提出了:“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就成熟了。这是为什么?”在讲到“利用生长素能获得无子番茄、黄瓜等”时则提出了“能否用其他方法培育无子果实?”另外还安排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等。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形体较小,却能发挥有效调动和积极引领的良好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既可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五、发挥“参考性内容”的激励启示功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参考性内容”,除了上述功能之外,在培育学生能力素养方面还能发挥不容忽视的激励启示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对比的激励启示。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中的鲸,它们的组成化学元素是否基本相同呢?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究竟有没有差别?”这是相同知识在异质结构方面的对比。

2.应用意识的激励启示。如:“医生临床时经常提议病人输入葡萄糖,这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此是应用意识上给人以激励性的启发。

3.解题方法的激励启示。如:“把一粒石子投进水里出现了波纹现象,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解题思路上的有效前移。

4.记忆方法的激励启示。如:“在人的一生中,体内蛋白质在什么时期合成大于分解?在什么时期分解大于合成?”这有利于激励和启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强化记忆。

六、发挥“参考性内容”的寓徳于教功能

生物学新课标大纲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学生素养的发展主要分为“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类。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翻开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从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生物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他们上下求索、呕心沥血、前赴后继,无不为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仅令人敬佩和仰视,而且到了可歌可泣的境地。如在教材绪论部分对达尔文、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的推崇,在“新陈代谢”中介绍了斯巴兰让尼的发现等均是如此。此外,还有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时思考如何保护臭氧层等,所有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人文道德素养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性资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参考性内容”充分而合理性地融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最大化的“参考”价值。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实践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黎杏新.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设计的若干心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2]何锋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改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

篇5:教学反思制度参考

工农中心学校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

1、教师要加强对平时工作的反思,采取“回忆式反思”和“撰写式反思”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必须从课堂教学、育人、管理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出2---3个案例进行详实反思,并认真及时做好反思记录。

2、学校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三下班前,由教务处检查后返至教师个人手中,自己保存。

3、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反思集”,每学年学校将对优秀的教学反思分类装订成册,实现资源共享。

4、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开动脑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提炼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水平。

5、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反思的类型,如:“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期中思”、“期末思”等。

6、坚持教学前、中、后反思,教学前反思重在教学预测,教学中反思重在随机应变,教学后反思重在教学评判。

7、教师要用审视的和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

善和提高。

篇6:斜面教学反思参考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同时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实验后,我发现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低越省力,越高越不省力。描述不恰当,估计可能对斜面各个部分不了解。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越低”、“越高”是指哪里?是指坡高吗?接着介绍斜面各个部分:坡长、坡度、坡高。然后提出如果在同一高度,放三块不同长度的板,你认为那一个更省力?并让学生上台验证。然后再指导学生用坡度来描述斜面省力规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再巩固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就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结合

篇7:《心愿》教学反思参考

《心愿》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巴黎街道公园里同一位法国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友好亲切的谈话,表现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教育孩子们爱好和平,做和平合使者。

文中维勒尼克的一家人都是“中国迷”,她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广东凉席、福建纸伞、苏州刺绣……我巧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物品图片,配上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此时,我利用了文中“有的艺术品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让孩子们去发挥充分的想象,父亲带回的这些艺术品还会是什么呢?孩子们的答案非常多,有北京糖人、中国字画、京剧脸谱、中国唐装……在增补了想象空白之时,孩子们更加体会出小女孩的父亲是个“中国迷”,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出祖国灿烂文化的具大魅力。

在文章结尾处的处理上,在课后延伸时给孩子们播放了中法建交的录像,看了录像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法之间的文化、经济各方面都在扩大交流,修建一座友谊的桥梁,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了学生做友好使者的强烈愿望。整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更大提高!

篇8:关于高中英语教学实务参考分析

关键词:教学模式,英语化,英语素材

英语学习是语言学习, 而任何一种语言学习的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 但是学习本质愿望是相同的, 那就是讲求实效性、高效性。如何使英语的学习更为有效, 本文站在新课标的角度提出高中英语教学实务问题, 只有解决好英语教学实务问题, 才能谈得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使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体系的熟悉程度, 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的素养, 课堂设计优化是教师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 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如何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那就是适合人 (教学对象) 、时 (特定的年龄) 、地 (特定的情境) 的教学方法, 就是好方法。如何才能寻找到更优化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 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 必须做到:一是研究学情, 因材施教;二是吃透教材, 弄清重、难点之所在, 找准难点突破口;三是研究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 (知识与智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价值世界观) 目标,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最终确定教学方法, 才能谈得上教学方法的优化。比如同一篇课文的解读或同一个问题解析, 由不同的人去讲授, 有的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的上升, 相反, 有的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这实际上是一个方法问题。

2. 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

传统教学程序的优化, 主要是指一节课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优化问题;在这里指的是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教学层次, 构成教学坡度。传统的教学过程大都是孤立地研究一节课、一篇文章的教学, 不去研究整体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按照一节课、一篇文章、一个语法现象的孤立方式来组织教学, 对学生掌握一项知识, 虽然也经过由不知到知, 由知到用的过程, 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 但这对整体来说只是一个小系统、小范围。而一个小系统、小范围很难反映出事实的全貌, 因此, 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整体来研究, 才能看清造成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化的重要原因, 从而对症下药。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目标确立与情境创造并重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总结学习方法, 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交流情境, 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真实与互动的情境中, 教材是脚本,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频繁交流, 形成主动参与, 探究合作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同时, 活化了教学内容, 激活了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意学习。

2. 善于甄别、筛选合理的教学内容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给予学生明确的任务, 同时, 教师要从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功能性三个方面保证任务的可行性, 并且确保学生领会并全面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为基点, 设计难度适中, 切实可行的活动或任务, 使学生敢于去尝试用不同难度的任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被关注到, 并都能解决问题。

根据现行新课标要求, 采取高中英语新课程教材, 建立合理的教学任务, 按照学期、学年计划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了解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对于可行性的英语活动要进行调研, 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教学任务的接受程度及实效性。因此, 甄别筛、选合理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任务的必要和前提。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英语化

教学过程的英语化, 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英语运用的把握和掌控上。目前, 要形成纯粹英语化的教学环境, 是不可能的。但在教学实践中, 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了解高中英语特点, 归纳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过程英语化带来的困难。一般而言, 如果能科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可以实现英语化的, 但如果脱离了课堂的有限空间, 就很难实现课堂英语化。诚然, 一味强调全面英语化是不太现实的, 在当前我国高中英语的教学环境下, 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实现自我英语化的学习, 实现对英语的控制域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在学生之间能够组织起英语学习的交流团队, 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必要的交流。这也是高中英语新课程学习的要求, 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更多的信息掌控英语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起着绝对的导向作用。

另外, 课堂教学用语的表达方式很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需要尽量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意识地让学生吸收语言的信息。教师在运用这些语言的同时, 事实上已经使学生处于了真实的交际语境中, 这是实现教学过程英语化细节之一。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的情感动机因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一个对英语毫无兴趣的学生是无法学好英语的。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尽可能改变传统落后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 多渠道地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亮点和潜力, 从单调、枯燥的背单词中解放出来, 形成英语兴趣学习小组, 并使之互相督促、帮助,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 这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举措。此外, 坚持自我的学习策略, 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加强计划学习之外, 需要对课堂学习新课程的目标有所定位, 加强英语的对话交流, 将英语学习尽量融入到更多的情景中去。在现实中, 全方位加强英语素材的摄取, 这有利于将英语的运用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对报纸、文摘、网络的学习, 深化阅读, 在更多的现实素材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英语学习情景, 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 开展更多的英语角的活动,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英语学习中去, 为不同水平的同学创造更多有利的语言环境。在新课程指引下, 要求学生能够完善自我学习氛围, 更多地利用已有的学习环境, 加强对词汇、语法、句子、阅读、听力、写作等内容的强化型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罗毅.英语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3]黄勇民.翻译教学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篇9: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及其发挥

要求,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教参,但不能依赖教参。发挥教参的有效作用,首先

要对教材独立钻研,其次对教参提供的资料合理吸收、积极加工和大胆舍弃,最终备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

的教案。

关键词:教学参考书 备课 教师 教案

教学参考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在备课活

动中,不少教师对教学参考书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

的误区。有的教师唯教参是从,离开了教参就不能

备课,有的又完全放弃教参,出现了对教材内容理

解不正确的现象。在备课活动中,教学参考书有什

么作用?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一、教学参考书的作用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参泛指教学中可以参考的一切资料。它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材出版部门按教科书各分

册为各科教师编写的教学用书;二是字典、词典等

工具书及相关报纸、期刊、著作等;三是教育网站提

供的供各科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等。狭义的教参

专指第一类,它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专家、学者

依据各科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学

实际而编写的,供教师备课时使用的参考书。教学

参考书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料,对教师的备课及专业

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帮助教师领会教材的编写理念

教材是由学科专家和少数一线优秀教师根据

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程提倡“一纲多本”,即同一

课程标准允许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如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课程有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冀教版等多套

教材。这些不同的教材在体系、结构、内容的选择与

组织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为

了帮助教师领会教材的编写理念,每个版本的教材

都编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在备课时只有认真阅

读教师用书等相关资料,才能领会教材的编写理

念、意图、特点,从而少走弯路。如小学语文汉语拼

音部分,每课都配有精美的情境图,有教师教学时

利用这些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效果不佳。其

实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想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为认识、读写拼音服务,而不是用来引导学生

看图说话,进行口语交际等。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

图,教师教学时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

2.帮助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解读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有的教师课

上不好,往往就出在“对教材的认识太肤浅”。他们上

起课来,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眼光被教材所牵制,

思想被教材所禁锢,成为教材的俘虏。更有甚者,有

些教师对教材理解出现错误,教给学生错误的知

识。一位教参编写者说:“所有的课文解析,都是我

们大家坐下来三番五次讨论的。课文的解析抛弃了

过去陈旧的观念,很注重求真的一种解读,比较能

体现作者的本意,能够突出文本的特点。”因此,教

参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3.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师整个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

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

目标的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学的

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宿。倘若教学目标的制定

偏离了课程标准,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

误。如有教师把《我与地坛》一文的德育目标制定为

“体悟珍爱生命,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这项教学目标大而空,无法操作,不如改为“找出最

能表明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精神世界的句子,作一点

评价”。

4.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

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前

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有着全新的理念。能否把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转化为教师的教学

行为,是这场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的

历史看,—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教师教学理念的改进和提高有多种途径,阅读

相关的报纸、期刊、著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如

2013年第3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有一篇文章

谈到课堂教学追求“有效”容易导致五个问题:“(1)

导致简单化的快节奏和大容量;(2)助长了片面追

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不良之风;(3)使课堂取向更加

功力、浮躁;(4)使课堂评价失于虚无;(5)使课堂评

价过于复杂。”这给当前基础教育界正在追求的“有

效”教学泼了一瓢凉水,让教师更加理性地思考语

文教学该追求什么样的教学。

二、教师备课需要教学参考书

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的媒介,在教材和教师

之间架起了一座联通的桥梁。有些教师认为,备课endprint

时参考不参考教参无所谓,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讲给

学生就行了。实则不然,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教材掌

握具体的知识点,但要想领会教材的编写理念,理

解知识点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制定科学有效的教

学目标,促进教学理念的改进提高,就一定要充分

利用教学参考书。尤其是青年教师和语文教师,备

课时更需要教参的帮助。

1.青年教师需要教参的帮助

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充

满了热情和希望。然而,热情不代表能力,希望不等

同风格。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可能都向其他教师

求助,这时就需要求助于教参这位不会说话的师

傅。教参是教师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

要依据。一位优秀教师谈到初为人师时教参对自己

的帮助:“每晚忙定之后,我都会平心静气地在灯下

熬夜苦读它、研究它,犹如基督徒研究《圣经》一般

虔诚。在教参的引领下,我虽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但无论是教材重点的把握,还是难点的突破,都能

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在规定时间内不折不扣地完成

教学任务。”对于教学新人而言,阅读教学参考书,

是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参考名师教学设计,

是最便捷的成长路径。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结构的相继

完善,青年教师备课的能力、授课的能力不断增强,

这时在备课中要逐渐摆脱对教参的依赖,形成自己

的教学风格。当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是简单的

事情,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教学,还

需要不断借鉴、汲取众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

2.语文教师需要教参的帮助

语文教师备课时需要教参,这是语文教师的工

作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语文教师的备课量很大。首先,语文教师给学

生讲授的是一篇篇风格不同、体裁迥异的文章。教

师有时需要阅读三到四遍才可能理解一篇文章的

要旨,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彻,还需查阅大量资料。

语文教师认真讲一节课,常常需要花费三到五倍的

讲课时间来准备。其次,语文教师不像有的教师备

一个教案可以在不同的班讲多次,他们几乎每天都

要备新教案。同时,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兼任班主任

工作,上完课,还要处理不少学生问题。语文教师的

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备课时需要教参。

语文课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教学

中,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东西都是含糊的。

一篇文章,在初中能讲,放在小学也能讲。每一个阶

段到底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语文教师很难把握。

其次,语文教材常处于变动中,即使是在稳定的情

况下,也可能有局部的变化。新的单元、新的课文要

认真备,传统的课文在新的形势下往往需要加入新

的理解、新的解说,亦须认真备。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备课时需要教参。

这里强调语文教师备课时需要教参,并不排斥

其他学科教师备课也需要教参。对于教师而言,教

参是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是成长路上顺利前行的

拐杖。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和

专家、名师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更

好地借鉴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

一些弯路。

三、使用教学参考书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教参,但对教参不要盲目崇

拜,不可照抄照搬。首先,教参的编写者对文本的解

读、对教学的设计虽大多独到精妙,但也不排除少

数内容粗疏朴拙。其次,教参是面对所有教师编写

的一套资料,其规范性、标准性较强,但对教师的差

异性缺乏关注。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参时应遵循以

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教参,顾名思义,其作用仅限于为教师的教学

提供一种参考和指引。备课时,教师要研读文本,对

教参提供的资料须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别人的教

案,无论再优秀,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不符

合所教学生的学情,那也绝不能成为自己上课的依

据。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位优秀教师设计了《草船借

箭》一课的教案,在城市一所小学讲课的时候,孩子

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样的

教案,另一位教师到了农村小学讲,孩子们的反应

完全不同,老师问“三国人物有哪些”这样一个简单

的问题,遇到的却是学生可怕的冷场。

2.选择性原则

教参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教学资料,也

提供了不同时期人们与文本对话的结果,其分析、

鉴赏、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用教参时,教

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有所选择。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内容的,教师拿来所用;而太晦涩、深奥,超出学生

认知水平的,教师少用或干脆不用。如一位教师教

学四年级上册课文《虎门销烟》,教参上有对林则徐endprint

介绍的资料,他就将教参上对林则徐的生平事迹一

字不落地抄录下来,还指明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到

“历任江南道察御使、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

总督”等关于古代职官的字句时结结巴巴,其他学

生也一头雾水。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

因为这段文字艰深晦涩,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3.整体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教参时必须着眼于整体,从“知识

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

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如

使用语文教参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学生语文知识的

积累,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还要着眼于学生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育,以达到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

特级教师吉春娅在回忆自己从教经历时,写到:“年

轻的我曾教过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文章,让学生读

了课文后,便汇报悟出了什么,让学生挖思想根源,

说深、说透。‘悟了一节课,学生不会读这首意境优

美的抒情诗,不会品其中精美的诗句,更不用说尝

试用精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使用教

参时违背了整体性原则,只着眼于思想教育这一

方面。

四、使用教学参考书的方法

1.合理吸收

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与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

可遵循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

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参的资料要合理

地吸收,吸收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发

展、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内容。著名教师于漪说:

“备课要看参考书,是为了吸取营养,变为自己的血

肉,而不是照搬不是贩卖,要拿来为我所用。”教师

面对教材,应反复研读,认真思考。在对教材研读思

考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本节课的重

点、难点,梳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再翻阅教

参,与教参比较、对照,结合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

况,合理地吸收。

2.积极加工

教参中有不少资料,教师不能直接讲给学生,

但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在备课时需要对这些资料

积极地加工。如一教师讲朱自清的《春》,在分析其

写作特点时.教参提到此文“诗情画意融合,交融

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很明显,这样讲学生听了

会不知所云,这位教师就把此句转化为“这篇文章

的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具体

的可以感知的画面”。这样的语言属于教学语言,通

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容易接受。

3.大胆舍弃

在深入研读教材后,不少教师发现自己对文本

的解读与教参有时存在差异,甚至完全对立。怎么

办?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教参?此时,需要教师具有向

权威挑战的胆识和才气,运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

参。如果发现教参的观点表述得不够合理,名师设

计的教案根本不适合自己,教师就要大胆地舍弃。

不可否认,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有些出版社纯

粹是以盈利为目的,编写的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内

容陈旧,错误百出。即使权威部门编写的教参,也仅

仅是一家之言,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教参,但不能依赖教

参。在使用教参前,对文本要独立钻研,然后对教参

提供的资料合理地吸收、积极地加工和大胆地舍

弃,最终备出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教师

只有对教参采取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才能发

篇10:《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参考一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参考二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两节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个重点。

上一篇:感人鬼故事:夜里站起来的衣服下一篇:幕墙防火制作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