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婚姻文化

婚姻,词义为嫁娶的事。嫁和娶都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婚姻文化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民间婚姻形式多种多样,多到不好分类的地步。有人总结,到明清时期,中国民间的婚姻式足有15种之多。

首先是婚姻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出发点,包办婚姻基本上是所有家庭的必需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中共所控制的解放区内,婚姻自由被作为规范家庭关系的合法性原则予以推行。然而,婚姻自由原则的推行与生存是需要合适土壤和条件的,其中的经济因素是婚姻自由生存与推广的要素之一。解放区绝大多数是地域偏僻、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生存与生活是这些地区民众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婚姻自由原则在这些地区的推行过程中曾遭遇到强大的经济阻力,尽管有来自中共政权的强力支持,但婚姻自由原则在这些地区仍无法完全实现,各种形式的不自由的婚姻形式依然存在。

其次,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婚姻文化对整个中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红色是中华人民最喜爱的色彩之一,它使人联想到鲜血,太阳和朝霞,在中国民间传统中,大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人们用红色表达祝福和喜悦,红色还有辟邪消灾的作用。而白色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祥的颜色,由于在古代,只有丧服才是白色的。所以,新人结婚普遍都穿红色的礼服,而且,婚庆习俗多遵循清朝流传下来的程序。到了20年代初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出现,从海外归来的许多年轻人,都开始选择在教堂进行婚礼,由神父进行见证,参加婚礼的人数也增加了许多。 到了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婚姻文化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个家庭的婚姻生活都较之从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春节给红包的习俗典故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说梦话并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现在,我明白了,大人在过年时给孩子发压岁钱,是大人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岁岁平安,不单单是我们小孩子,还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春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红红活活过春节,热热闹闹团圆饭,哈!再过两三个月又要过年了,别的不说,就拿放鞭炮、舞狮子等等的一切风俗,就让我们兴奋不已。

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放鞭炮是最过瘾了。我特意查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是因为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院的瑞气,喜气洋洋。

鞭炮,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古时没有火药和纸张制成的鞭炮,人们用火烧竹子,竹子发出的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可以吓跑鬼祟,古人以此避不详取吉利,现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庆娱乐的活动。而且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重大典礼,以至建房、开张,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表示喜庆。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世界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和热爱它的人们。今天,我给大家说说中国书法吧!让我们从书法中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它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过程,每一种字体的演变都是文化的变迁,每一种字体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楷书,它方方正正的,好像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处事要公正。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字体呢?

从古至今,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米芾、怀素、张旭……王羲之就是我国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人称“书圣”,他的行书《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我练习楷书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刚开始写时,字写得不整齐,还歪歪扭扭的,难看极了。妈妈说:“用心练习就能写好了,天道酬勤啊。”我听了以后,认真地练习,果然,练了一段时间后,字写得工整了,而且越写越好看了。

都说“字如其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写字,把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

填空

1. 文化按逻辑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华民族),开端是(炎黄时代)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是(内陆河谷型),(农业宗法型),(伦理政治性)

4. 塔是一种以(精神功能)为主的佛教建筑,其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而造。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

5.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五台山佛光寺),(五台山南禅寺)。从塔的形式上看大雁塔属于(楼阁式),小雁塔属于(密檐式) 6. 我国古代第一部建筑专著是(《营造法式》) 7. 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是(应县木塔) 8. 我国现存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妙应寺白塔)

9. 我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包括(都城),(民居)(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园林),(寺庙) 10. 天坛是我国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

11. 中国园林的类型包括(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 12. 中国的园林建筑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3. 佛教的主要节日为(佛诞节),(盂兰盆会节)和(成道节)

14. 东晋高僧法显著有(《佛国记》),唐代高僧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创建了日本律宗的传法基地(唐朝提寺) 15. 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16. 礼为五礼(吉),(凶),(军),(宾),(嘉)

17.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8. 三孔包括(孔府),(孔庙),(孔林) 19.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20. 三不朽包括(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21.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

22. 玉握,形状为(猪形)代表(人不可空手而去,象征着权利与财富) 23. 春水秋山玉,源于(辽契丹的捺钵活动)

24. 《周易》的阴阳二支为(阴爻)和(阳爻),前者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是静态的,代表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后者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动态的,代表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

25. 《周易》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统观的思维方式),(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知行统和的思维方式) 26.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是(《周易》)

名词

1. 文化: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把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3. 园林:是在一定领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亭台楼阁,庭院)和布置园路(回廊。小桥,曲径,诗文字画)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4.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世人称其为释迦摩尼。佛教将通过修行摆脱人间痛苦烦恼和生死轮回最后达到涅槃的境界作为终极追求。基本教义为四谛,十二因缘等。。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使教徒证悟真理,真正解脱。主要节日为(佛诞节),(盂兰盆会节),(成道节)。

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民族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创始人为张道陵(五斗米道)和于吉。以《道德经》和《太平经》为教经。认为一切教义教理由道而生。以长生不老为最高信仰。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修行而长生成仙。信奉的神多而杂,有三清,四御,日月之星和四方置身等。 6. 三礼:周礼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官制来改变治国思想,记录五礼及周代职官。

仪礼主要内容是具体的礼仪记载。现存最早关于礼仪的典籍,共十七篇。

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人的道德修养进行指导。

三礼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

7. 五礼:吉为五礼之首。主要是对天神,地秖,人鬼的祭祀典礼。

凶指丧礼及对天灾人祸的吊唁之礼。

军指师旅演练,征伐之礼。

宾指天子与诸侯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接待宾客之礼。 嘉指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婚礼)

8. 三孔:孔府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主要职责是祭祀孔子,护卫孔子林庙,宋以后陆续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儒后裔等职责

孔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以其故居之间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

简答

1. 对自然精神的理解及对会通精神的理解是什么?

书P4-P7 2. 五大古都分别是哪里?

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开封。 3. 四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 4. 什么是巫?

巫是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是指原始宗教中的非专业神职人员。男女两性都有,具有交通神灵和要求神灵为人类服务的能力。如占卜,治病,祈诵等。 5. 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以舞降神。

2. 巫是彼岸世界的神鬼代表。 3. 巫是世上与神灵之间的媒介。 6. 龙的精神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4. 龙的起源贯穿了协和万邦的整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 5. 龙的威严与神通寄托了战胜一切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 6. 龙惩恶扬善的传说蕴含着爱憎分明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7. 龙与龙的文化的创造以寄托先人们的良好愿望和追求并能传承久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7.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

8. 历时最久。时间跨度大且参与中外佛教交流的僧侣求法,传法经历时间长。 9. 影响最深。文化输出范围广。

10. 化得最好。佛教中国化,尤其是禅宗的出现和发展 8. 道佛二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11. 道佛二教对中国的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最大。尤其是对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3.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极大,主要是炼丹术对医学,药物学,化学等。 14.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文化的发展。 9. 中国节日的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10. 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哪些?

个人,社会,人际关系,国家集体,文化价值 11. 什么是仁以及如何实现仁?(结合自身实际)

a) 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该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人处世的最高规范。仁的实质是爱人(对生命的尊重),始要是亲亲(爱亲人,爱所有人,爱天地万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根本是孝,目的是复礼。 b) 实现仁要做到忠恕。第一方面为修己,即要把自己放在正确位置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结果。第二方面为治人。积极方面是己所欲施之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方面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实现仁要做到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慧。实现仁的最高境界是杀身成仁。

12.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春秋地区鲁国。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血统高贵,商汤为其先祖。出身卑贱),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无冕皇帝” 13.

传统孝道的内涵是什么以及评价

a) 传统孝道分为肉体,精神,五要,三戒四方面。

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 传宗接代。

(2) 精神方面:养志(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情感)

葬祭以礼,慎终追远

扬名显亲

(3) 五要: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4) 三戒:戒骄傲;戒作乱;戒纷争 2. 传统孝道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糟粕为守孝三年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 道是本原: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2. 道是规律: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道的规律不可抗拒不能违反。

3. 道是过程:道不是一种静态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循环往复

4. 道是境界: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

15. 三才理论是什么?

三才是指天,地,人。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德习兼备,是人素质最为完美的表现状态。自强不息,是儒家积极用世精神,厚德载物,是道家涵容的心态。 16. 中和观是什么?

1.“中”者正也。中正,适度,正确,得当。“执两用中”在实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14. 道的内涵是什么? (1) 肉体方面:要养父母身体。 使事物保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才平衡,才和谐有序。

2.“和”-“和谐”的最佳状态。和:万物昌盛,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据,是相异要素的统一 3.“中”与“和”兼容-中和之美。 17.

什么是整体统观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人长于辩证思维,习惯于把对象世界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整体内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例如五行说,八卦说,老子的福祸说等。

论述

1. 2. 儒家文化

价值观:重德轻名,重义轻利,崇尚中和 如何有选择性的对待传统孝道 取精华去糟粕,批判继承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

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

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

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

明清以来“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

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益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

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统一,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一直被斥为现代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其真理越历史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文明的积累,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历史前提和内在动力。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上一篇: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信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