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错误的传统观念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人错误的传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利弊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包括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进,法家的循名就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味一体的基本要素,渗透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在推行文化政策的时候,一般都是打着儒家的旗号,而实际上确实以儒为主,兼取道法,或儒道“互补”,或外儒内法,或儒道法兼收并蓄,然而以官学的形态,授受于痒序,流布于民间的,却基本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线贯穿的精神主宰。因此要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不特别注意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政治伦理学说。即谓仁爱,仁义,仁政等;“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也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信条,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则发展成为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和极端苛刻的纲常名教;“中庸”是一种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用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节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惯性极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道德心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审美观念都深深的烙上了痕迹,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今天,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进现代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而要经过辨证综合,实现创造性转换,因为就象任何事物一样,有利就有弊,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同样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本着扬弃精神,分清其利弊,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古为今用。

-一,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有利影响方面

1、 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只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礼仁》)。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汉书·董仲舒传》)。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儒家反复告诫人们“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这种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对我们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

贱买贵卖,获取利润是商人的基本目标或经营手法。中国古代商人不乏有唯利是图的奸商,但是廉贾也不少。“诚”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德目,也是中国交换伦理德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他们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

2、 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企业伦理道德。

传统的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价实,是说的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的美德;货真这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计量,这里不仅是说商品绝对数量的足量,还指计量单位的统一;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

一种企业风尚。中国传统道德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企业文化浸润了传统文化思想。

3、 富好行德,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企业传统行为。

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行为不应当是无序的,必须有一整套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进行制约。我国商业伦理产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勤”、“俭”、“察”。《尚书·大鬲漠》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顾炎武在《肇城志》曾经说道:“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察”即精明,也是商人、商业企业必须具备的企业文化素质,故有“贾以察尽财”之说,商人必须以聪明智慧而赢得财富。中国古代商人经商致富后,大都能周济贫困农民,处理好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史记·货殖列传》曾经记载,西汉商人卜式曾捐款二十万,赈济徙民。明代倭寇入侵,在抗倭斗争中,商人颇多尽力。《倭寇考略》记载:“商人文士有资者,捐金助饷以备倭,如陆镌,上海人,捐金十万助倭饷”。我国古代商业企业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商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乐施于民成为商人的美德。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正是这种传统美德为我国后来的企业树立了榜样,也使我们看到传统企业文化的价值。

4、 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观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这一点在中国近现代体现尤为强烈。近代中国的经济及历史现状,决定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企业文化的主导意识。爱国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实业救国论”、“主人翁精神”,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中,不是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而是观念文化即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民族资本家兴办企业其经营往往不单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如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二,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影响不利方面

1.“义”“利”分离的企业价值观

在义利关系上,儒家文化片面肯定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是“罕言利”的,孟子则公开宣布“何必言利”,至于秦汉以后的新儒学所倡导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更是这一思想的典型口号。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那么力量的培养,知识的追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企业员工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至阻塞了探索知识,进行企业扩张的雄心和锐气,所以导致企业容易小富即安,没有长远目标,难以做大做强。

2.在致思趋向上,重视“形而上”的研究,而忽视“形而下”的探求,造成“重道轻艺”的不良倾向。

在儒家主导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一个极其有害的观念:崇尚“义理”,鄙薄“技艺”,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们历来重视“学道”。“谋道”,认为道的研究可以著之竹帛,传诸天下,而“形名度数之学”则不可登大雅之堂。这种观念又进一步助长了国人偏狭的价值观念,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这种观念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容易导致企业只是空谈道德,没有实质的技术追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忽视技术创新是致命的,必须避免这种狭隘的传统文化。

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尊经”,“征圣”,“法古”,而忽视个性的培植,创造性的发挥和多样性的追求,造成死板僵化的文化格局。

人们信奉的格言是“述而不作,言而好古”,“祖宗之法不可嬗变”。书以经典为尊,言论以圣人为贵,经验以古人为信,这种情形表现在科学著作上形成了人们总是热衷于推出各种注本,而不是致力于总结经验,撰写新编。虽然这样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补缀若干新的知识,但总的来看绝对不能超越前人规定的范围,很难使学术得到突破性进展。。这种陈陈

相因的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到头来成为阻滞学术文化进步的羁绊。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如果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必然会导致企业员工创新不足,因循守旧,没有个性,最终导致企业没有活力,没有开拓精神,企业的发展就显得委靡了。

总体来说,作为绵亘于亚洲大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两面体。从积极方面讲,它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继续前进的基础;从消极方面讲,它也会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形成阻碍,是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极方面,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为现代企业文化塑造服务。

第二篇:规模猪场十大错误观念

1、养猪很容易,不需要什么技术?

目前,我国养猪仍以散户为主,许多规模猪场是从散户或专业户发展而来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规模猪场老板认为:养猪很容易,谁都会,不需要什么技术。等到他们搞了一段时间后,或遇到一些问题后,他们就会体会到:原来规模养猪这么难啊!

2、只要做过畜牧兽医工作的即可当生产场长?

现在很多规模猪场老板明白了:猪场生产场长要用内行。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内行呢?真正懂得正规化规模化猪场管理的全能型养猪人才才是内行。去哪里找这样的人才呢?只有在管理正规的规模化猪场中去找。畜牧局、兽医站等做过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切记:一个好的规模化猪场生产场长是从规模化猪场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3、饲养员没文化也行?

很多规模猪场老板为了省钱,招些没文化的甚至于老弱病残的人做饲养员,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人连培训都培训不了。一个素质差的饲养员和一个素质好的饲养员相比,其生产成绩差距显著。再说,现在招一个畜牧兽医中专毕业生比招一个普通工月薪也就多200元左右。我就一直主张(我所管理过的场也是这样做的):生产线用畜牧兽医中专生、大学生,其中大学生占四分之一,班组长、生产主管、生产场长多数要用大学生。

4、有地方就可以建场?

很多人有钱了想办猪场,随便找个地方就建场。很多猪场离村镇、畜牧场、养殖户、集市、公路等太近,防疫没法搞,猪病不断。

5、硬件条件很差也能养好猪?

有些猪场还是地面产仔-无产床、保温用垫草-无保温箱保温灯、大群妊娠-无定位栏、消毒用背式喷雾器……这样的规模猪场还是规模越小越好,或者干脆不办的好!

6、先建场后设计生产流程?

最可笑的是,有些猪场建好投入生产了,老板、场长还不知道能养多少母猪?生产流程如何?往往是投入生产后才发现:不是产房不够,就是育肥舍不够……只好改这改那,拿钱打水漂玩。

7、不搞全进全出也可以?

我认为:基母超过300头的猪场必须设计成产房、保育舍全进全出,不能全进全出的旧场必须改造。这是重中之重!全进全出是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的前提条件,否则生产流程无法进行、疫病无法控制。

8、成本越低越赚钱?

受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规模猪场老板为了省钱,买最便宜的饲料、最便宜的疫苗兽药……用最便宜的劳动力,觉得成本越低越赚钱。其实不然,与传统散养猪相比,规模养猪要讲究高投入高产出。当然,我也不提倡如猪场建设、设备太洋化等,要考虑中国国情,中国养猪业终归是一个微利行业。

9、有病用药,无病不用药?

规模化养猪必须重视动物保健,在目前疫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保健预防用药必不可少。有病用药,无病也要用药。有病用药,是治疗;无病用药是预防。“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谁都懂。

10、猪病比饲养管理重要?

由于近些年猪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许多猪场因此而亏损、倒闭,这在养猪界客观上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氛围:重病不重管理。看看许多养猪会议、培训班的内容吧!几乎都是猪病!猪病!其实,猪病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尤其是饲养管理问题。我虽然也是学兽医毕业的,但我报告、讲课、培训的内容始终坚持以饲养管理为主。饲养管理搞好了,猪养好了,许多猪病自然就离你。

第三篇:纠正错误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

市财政局纪检组许慧明

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使广大党员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加强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改造。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在“学党章、践行荣辱观、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更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和善于与时俱进地纠正自身在学习、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符合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标准的观念,为广大党员干部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一、纠正“自我满足、浅尝辄止”的学习观,做自觉学习、深钻细研的模范当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学习意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系统性,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在平常研究问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到,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甚至连本部门的业务政策都不认真学、弄不大懂,处理问题或答复基层提出的问题时不知所云,有的甚至与现行的政策规定相悖;有的领导干部对理论和知识的学习认识不足,自我满足,靠经验主义过日子;有的领导干部忙于事务,忙于应酬,自学的时间很少,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导致我们部分干部政治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业务水平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客观要求,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执政素质,在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下功夫,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要加强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锻炼,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防止思想

滑坡、信念动摇;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学用脱节的问题。学习应该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握规律,解放思想,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理论水平转化为执政能力,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在学习方面带好头,以掌握先进文化、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自觉学习,终生学习,带动广大干部学习。要深钻细研本职工作要求的政策理论、专业知识,广泛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坚持“专”与“博”的统一,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的统一,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使自身的思想认识紧跟时代步伐。

二、纠正“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权力观,做爱岗敬业、执政为民的模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做官”与“做事”的关系。要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薄,只有当官之心,却无干事之意,时时刻刻想着官当得越大越好,工作干得越少越好。只顾自己的既得利益,却置人民的安危冷暖于不顾,表现出十足的官僚主义作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加强党性教育,使其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淡化“官念”,强化公仆意识,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自己人生最高的追求,把本职岗位当作为党建功立业的阵地,把心思用到事业上,而不是用在跑官要官上。要有一股不把工作做好、做出成效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劲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三、纠正“只想潇洒、不想尽责”的人生观,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

当前,因为受到社会上灯红酒绿、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把无所事事当作“潇洒”,还有的把吃喝玩乐当作“潇洒”,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为群众办事,甚至不惜侵害群众的利益,不是用权为民,而是以权谋私。这样的“潇洒”观反映出我们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好。党员领导干部不是不能追求潇洒,但他所追求的潇洒应该是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少贪图享乐,多想想职责,少一点“官”心,多几分干劲。要时刻把 “两个务必” 牢记心头,保持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思想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工作上高标准,吃苦在前;生活上低标准,享受在后,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四、纠正“只想出名、不想务实”的名利观,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模范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首先从根本上端正工作态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争做群众的贴心人。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只求“纸上”过硬,不求工作落实,把劲使在写汇报材料和经验材料上;一心想着出名,被领导看重,不求群众满意,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只求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不注重根本性、长远性建设;有的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既败坏了风气,又贻误了党的事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工作中不违背客观规律搞“拍脑袋决策”,做到形式主义的做法坚决不搞;表面文章不作;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提;落实不了的指标不定;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不开,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对事业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五、纠正“只想应付、不想争先”的价值观,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模范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要有一股“劲呀、气呀”,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敢于开拓进取,勇与改革创新。但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却是精神不够振作,思想不思进取,工作浮皮潦草,遇到难题绕道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具体表现在工作标准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不注意调研探索,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等待观望,等领导指示,靠领导发话才行。本职工作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总是在低层次徘徊。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摒弃这种“看摊子”、混日子的思想。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敢挑重担,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才能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才能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贴心人、领路人。

第四篇: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面对质疑,接受媒体采访的故宫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

故宫博物院6日通过微博就其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出现错字一事,向公众道歉。故宫在这份声明中说,此次赠送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故宫失窃案可以说是震惊全国,之后的这出闹剧却又不得不让人哭笑不得。简简单单的一个错别字,却折射出来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在错别字被指出来时,故宫觉得会很丢面子,于是牵强解释,没曾想欲盖弥彰,不得不出来道歉,但依旧为了保全早就无存的面子包责任推到了“保卫部门”身上。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发生在中国的同样事件中的一个,足以看出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国人到底如何重视面子的:

有人这么样说道:“人人皆说面子好,面子太多亦烦恼;世人皆被面子累,抛开面子方为高。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了一把泥。人没脸了,也就没活头了:树没皮了,也就活不成了:墙上没泥了,也就不光滑了。”人生就是一场戏,“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生活中演戏和戏里演生活都不能脱离面子这个脚本,每个人每天都在演戏,谁都戴着面具。所以,面子在每个人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维护其他人的面子,如果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很难进行。中国人注重面子的特点早已为人所熟知,办事找面子,受人之托靠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风花雪月看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面子”的含义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它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同时折射出的人文心理是人情法则的替换,是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彼此之间的最大满足,是交际手段的维持和衔接。从古到今,面子是中国人一直非常在意的。某人不惜耗时耗资打官司,只为被告者的一声道歉,这种争“面子”的事,吃点苦头也心甘。由此可见,人这种动物最讲究脸面,有时甚至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断地“奋斗”.着,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也打肿脸极力去撑足自己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人不惜血本“包装”自己,让自己顺利挤

入所谓的“贵族社会”,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脸面指向了人的一种道德底线,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平衡。

现在我们一谈到面子问题,其实多是看到社会中许多因面子引发的不合理甚至荒谬的事情而进行批判,其实也不能简简单单这样一锤子定音,既然它能够在五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必然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看待它。

面子功夫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还经久不衰日益强势,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规范有关的。“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在耻感取向的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

1.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巩固,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比较规范的社会制度,而且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人们又不得不遵守的社会规矩,也即是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正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和社会上人们的不断纵容,面子才会潜滋暗长越来越肆意猖狂。

儒家传统是中国人“面子”意识的文化本源:(1)儒家文化基于“礼”勾画的人伦社会尊卑有别、各尽本分,从而使“面子”大小有别,发生“面子行为”的双方经常出现地位、义务、态度等方面的不对称。一个人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就应该唱什么戏,做什么面子行为,一般人们是不敢超越这个位置也不能超越,否则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什么被社会所不能容忍;“官本位”的思想又使“面子”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游戏,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例子数不胜数,小小的芝麻官也会不断维护自己的地位,借官职大捞一把。(2)儒家注重通过礼治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故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面子”整合社会关系,而人伦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家庭本位,因此,个体的“面子”依附于团体。历史上往往家族之间的恩怨就是为了挣那些微妙的面子,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亦是如此。(3)儒家要求人人成为“君子”的道德主张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只能通过表面无违地恪守礼节来获取“面子”,这就造成了形式主义和虚伪的“面子功夫”。 儒家传统中缺少民主、平等、法治、个体意识等现代精神,而这些现代精神正是组织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正式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社会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仍然不够强烈,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2.从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看,中国人推崇是一种“家庭”形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说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倒不如说是个人主义的本位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往往后果就以权谋私、谋权篡位。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届朝代的更迭已经多次证明,哪一次朝代的更换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呢,他们无非就是想当能够控制他人的君主吗?而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可以延伸为个人的权利,因此西方社会的人权、民主权利发展得很好,形成了一系列大家比较认可的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中国人的家庭只是一种小家为不是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大家,中国人传统思想的骨子里就十分注重个人的得失,强调个人、家族的私利,而缺乏一种公共地带的公共精神和真正的集体精神。所以中国人为了自己的脸面、家族的颜面好面子、挣面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3.人们之所以会如此的推崇面子,如果面子不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人们会这么为它卖命吗?作为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是很少有人去做的,往往少数人做了还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挖苦、嘲笑。人们挣面子是因为他们知道挣“面子”有不少的好处。一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大大提高,人家看的起你、尊重你、让人觉得你对他有价值。同时自己在向周围的人似乎在传达“我有一定的能力,这次你要帮我办事,下次你也会有求我的时候了”的信息,也即面子是礼尚往来的。二是人们知道社会尊严和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本。的确,在现代社会人的膨胀欲望使得对金钱看得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很多东西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金钱不仅能够衡量有形的物质,也可以衡量无形的文化、地位、权力,更何况,“面子”和名望呢。

4.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人们追求面子:当人处于温饱线以下时,人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去像怎么挣面子,而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吃饱穿暖;但是当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人们再也闲不住了,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挣面子、去给其他人作秀,寻求社会的尊重并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受社会人的敬仰。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所以有些时候面子功夫不得不做的,但是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但说到底做面子功夫还是为了个人私利,真正为他人而去努力挣面子作秀的少之又少。这也不能简单的说世态炎凉,因为人不是利他型动物,人本性自私,只会为自己利益而不断奋斗甚至不择手段;人没有那么高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完全不顾个人得失。

同时我们还经常会有将面子和尊严混淆的现象,这其实并不合理。中国人往往认为没面子就是没有尊严。实际上,尊严比面子内涵大。一切人类皆有尊严,面子只是尊严的一种具体民族文化,是尊严作为普遍人性在中国礼教中的投射。“有面子”不与“有尊严”呈正比。最有尊严,不一定最有面子;最有面子,也不一定最有尊严。面子这东西总是以一种假冒的“尊严”陶醉自己,自己跟自己做秀,明知道一切是假的,但是却很满足。这种“掩耳盗铃”的症状,经常导致面子与尊严决裂。观中国人日常生活,应酬、做人情、走过场和逢场作戏,假面子多于真面子。很多农村家庭甚至由于应酬情礼而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其实自明清以来,面子背后的尊严内涵日趋空壳化、形式主义化,反而工具和功利精神愈演愈烈。只要大张旗鼓地逢场作戏,将面子做疯做活了,反而不愁换钱财、得便宜。给别人捧面子,别人给酬劳、给赏银,可以坐收回报。劳作一日,未必比捣鼓一日来钱。一旦面子与事实脱节,虚伪欺骗之风蔓延,骗术在中国就成了家常便饭。

面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它的存在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原因,同时作为约束它也在历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更要看清楚面子文化所带来的形式主义、缺乏诚信、缺乏内在约束、形成两极人格等社会缺陷。敢于正视文化才能正确认知自我,也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优秀。

第五篇: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屯脚小学 李兰

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轰轰烈

烈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不难发现这场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

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

的大变革,既力求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又在已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和

创新,从而实现课程的现代化。我们小学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责无旁

贷, 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新要求。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

学观念,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就要求教师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学生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

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

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材,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

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精心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1.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

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

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

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

构。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活动,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

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

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漠视学生

做人的尊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要正确对待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听话

的学生,要做到不体罚,不当众批评,乃至打击报复。顾明远教授讲过一句话:

“中小学生个个是嫩芽。嫩芽就要进行保护,嫩芽就来不得半点伤害,一旦伤害

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不同发展水平

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争取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

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

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

德育等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是有用的付出,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树立教学本质观。以往的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

交流和互动,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

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

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

缺乏生命力。

第三,树立教学开放观。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

封闭保守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其次还应加强教学双方、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环境的交流,以各种生物兴趣

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

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

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第四,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往的课程只是教学计划、教

材、教参等文本,而现代的课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

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这一切皆由教师来把握并

加以整合,从而形成现实的课程,即教学过程。可见,教师起主导和桥梁作用,

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学生起主体和参与作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

第五,树立轻教重学观。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而新的课程方案强调

重学轻教,要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为从根本上转变

重教轻学的倾向,新课程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而加以提倡。纷繁

复杂的生物世界,有着太多的神奇和奥秘。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发

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

第六,摈斥棍棒教育,树立人文教育。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棍棒教育

根深蒂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发人深思。难怪大教育家陶行知说: “棍棒之下

出孝子,但你的棍棒可能打掉一个爱迪生,可能打掉一个瓦特,打掉一个牛顿!”我

们应该树立新的人文观念,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争取把每

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三、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

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至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主宰人类发展的领头科

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科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生物基础

知识是生物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

及生物科学素养更是新世纪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多维课堂教学

模式,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师。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

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

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

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

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

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

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

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

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

例如,同样在教学路程应用题这一块内容时,在编排应用题的内容上,我适

当地编一些有关学生(或小组)干活、开车、走路、做练习题比赛等等内容,把

自己完全进入到应用题实际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帮助学生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2.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听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喜获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3.要不断地改变教学形式,使其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会很不情愿。学习也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四、总结

教师的本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隨着科学涉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及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上一篇:中国皮具行业现状分析下一篇:中国梦主题演讲稿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