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背景和现状

2023-01-04

第一篇:家校合作的背景和现状

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对策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一个在全面竞争的同时也要求相互合作的时代,教育面对这种纷繁变化,已无法局限于学校之内,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在社会参与教育的力量中,家庭教育的参与对中小学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家校双方是否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努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家长会的的目就是来共同研讨当前家校合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伴随着家校合作的不断深入,结合家校合作的工作实际,也参照我本人的一些经验,对当前家校合作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谈几点思考:

一、学校教育的局限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家校合作成为必然

㈠学校难以单独承担教育的全部重任,这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局限。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和正规化,一方面显示了教育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实践中有着诸多的局限。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可以对影响学生的校内环境进行控制,但却难以对校外环境进行控制。当前的情况是学生早晨8:00到校,下午4:00放学,除去吃饭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也就是说,一天当中学生有3/4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的,这段时间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补充,学生在这段时间的教育将成为真空,单单依靠在学校的教育,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从这点来看,面对着教育需要完成的所有任务学校“孤掌难鸣”。

2.一个完备的人应该是由各方面合格素质构成的社会人。即使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所能够给予学生的主要还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传承,而学生要成为一个健康成长、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生活磨炼、社会锻炼,也就是说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必须要在生活当中、在社会大课堂当中进行锤炼。只有这样,一个人的情感、意志、品格、能力等多方面非智力因素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要全面落实因材施教还有一定的困难。在学校里,一个老师往往需要面对数十名学生,在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研究表明,对于完全陌生的一名学生和老师来说,他们要彼此了解、彼此熟悉、建立起成熟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生活大概需要6周的时间。一个老师,即使他非常努力,一般也很难做到透彻地了解每一位学生。这样一来,再加上教育资源本身的限制,就对老师很好地落实因材施教、实施个别教育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教育是学校的事,教育是社会的事,更是每位家长的事,面对问题,我们不能紧张,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积极构建家校合作的联合优势。

㈡家庭是实施个性教育的主战场,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大优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展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奠基性、血缘性、灵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和功能,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将给孩子打上深深的烙印。

小学生正处在大脑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也是潜意识学习的最佳时期和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力就越强,强化作用就越大。反之,感情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因此,父母和子女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绪、态度、思维,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这种情感的共鸣,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另外,父母不仅和孩子接触最早,而且和孩子接触时间长,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亲子关系,使父母能够深刻而系统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从而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此,个别教育、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优势,这是其它教育都难以具备的。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在纪念他母亲的时候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的确,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可以说是“生命的教育”,这种影响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

从学生自身看,在小学阶段,他们幼稚,不成熟,对学校生活在充满兴奋、激动和期望之余,还会伴随着一些困惑不安和紧张,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去处理和解决在学校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他们非常需要并依赖于父母的帮助,此时家庭的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因此说,家庭是实施个性教育的主战场,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大优势。

㈢国家和社会对家校合作越来越重视。

早在八十年代末,家校合作的问题就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88 年 12月25日 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才的舆论和风气”。 1989 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实践中探索三结合的形式和方法。”九十年代,我国政府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要“使90%儿童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要“发展社会教育,建立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家校合作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2月,江泽民同志就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支持教育。”2009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深情的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我是永远忘记不了的……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国家。”这也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育部发出了通知,要求全社会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争取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这些都说明家校合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偏差

虽然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早就受到政府、学校和大部分家长的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 ㈠认识不到位、观念比较陈旧。

从家庭方面看,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孩子的读书学习和品德养成由老师管,自己只要管好吃、喝、拉、撒、睡就行了。有的家长只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上,在其它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

从老师的角度看,有些老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学校教育工作无所补益。当家长走进校园,坐上课堂时,老师们又往往倾向于自我保护,甚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仿佛他们的职业权威和高大形象受到了某种威胁和挑战。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家长介入学校事务,是在监督、是挑毛病,这些都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

㈡活动没有秩序,合作没有依据。

1.形式单一,缺乏计划性。目前来看,家校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仅限于家长会,形式还比较单一。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日程,往往是有了事情、有了需要、有了问题才想起找家长,才召开家长会,而且由于缺乏计划性,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随意性较强等原因,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交流单项,缺乏互动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但在实际活动中,老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老师讲家长听,单向交流过多、双向交流不够。比如说在家长会上,即便我们选择部分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但多数家长还是在被动地听。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预期的效果恐怕也难以达到。

3.过于随意,缺乏连贯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规范的依据、固定的场所和常设的机构,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而是想起来了或是有事了就去做一做,或者仅固定在一个学期的开头,或者是选择在毕业班复习考试的前夕等。这样一来,就使家校合作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是零零碎碎,不够系统,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家校合作应有的目的。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加强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与途径

育人是一项多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工程,在当今变化纷繁的社会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会使青少年学生在各个方面应该受到的正常教育出现割裂,无法有机地衔接和统一起来。因此,深化家校合作的实践在当前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是建立起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

上面讲到的这些家校合作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家校合作要怎么推进?我们应该怎么办?国家、社会和学校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近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17号)。这个文件的颁布表明国家、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家校合作的建设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二是要充分认识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家长委员会是代表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家长的桥梁和纽带。设置家长委员会,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家长委员会要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得力助手,为学校实施“减负增效”的办学思路献计献策,带领全校家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以深入细微的沟通协调,真正形成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2.家长委员会要为全校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要以咨询电话、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日为平台,以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为主要内容,为全体家长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3.家长委员会要积极挖掘家庭和地区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发丰富高效的校本课程服务,还要鼓励有能力的家长走上讲台,为学生提供鲜活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等课程。

4.家长委员会还要积极努力,加强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使社会各界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共同努力,尽己所能为学校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创造条件,为学校克服困难增加助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优化和改善周边环境做出贡献。

5.除此以外,家长委员会还要充分发挥对学校的评价功能,课堂要向家长开放,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老师上课,直接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对教师的教学、对教师的师德、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办学的成效建言献策。通过以上功能,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性作用。

三是要创新和丰富家校合作的内涵

一要确立家校合作的目标

既然是合作,首先应确立合作的目标,我认为加校合作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建立家长与学校之间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着眼于合力塑造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同时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技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要确定合作内容的主要方面

1.合作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家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创设健康、文明、乐观、向上的德育育人环境,以高尚的师德形象和正直的父母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始终受到正面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及时发现思想错位的苗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成长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孩子思想道德水平。最近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市、区教育局正在发起和倡导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进我家”活动,我觉得家长们在这一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学校所发的倡议书中有明确的表述,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2.合作建设学习型家庭

社会倡导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可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其中包括完成学校所提倡的“自主阅读工程”,每个家庭每天固定有一段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读书沙龙、故事会、演讲会等活动。

3.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下的一门全新的活动课程,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内容诸如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和实践、社区服务等都是在校外完成的,如果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无疑会事半功倍。

4.合作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

家校合作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学校可以指导家长制订家庭锻炼计划,可以组织一些亲子、师生趣味运动会,让家长及孩子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可以组织一些如“祝您健康”知识竞赛等。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引起家校的关注,学校可以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教育的讲座,用板报、手抄报、宣传单等形式组织家长们学习。

5.合作进行劳技和家政教育

在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技术依然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特别是一些家政服务、自我服务技能等,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培养。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一些如“巧手小厨师”、“妙手小裁缝”、“家庭才艺大展示”、“我的钮扣钉得棒”、“我的衣服穿得快”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情操并能够充满热情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练习这些劳动技能。

6.合作进行安全自护教育

孩子年龄小,抵抗外界灾难的能力差,所以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安全救护教育活动。如怎样面对陌生人?遇到歹徒怎么办?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失火了怎么办?溺水了如何自救?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这些情境看似智者多虑,杞人忧天,但一万次的生存教育只是为了万分之一的那种可能。有备而无患,学校和家长都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

7.合作进行审美教育

人生的童年时代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所以家校合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及美好事物、事情的熏陶和感染,让孩子们从小就努力做一个心灵美的人,永远带给别人美好的东西。

当然家校合作的范畴远远不止这些,我所列举的只是其中一些方面,生活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合作当中,不断去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不断去发现新的合作内容。

三要注重合作方式多样化,突出实效

1.变“家长学校”为“家校合作研讨班”

学校作为组织方,可以邀请专家、有经验的教师、有丰富育子经验的学生家长等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动式、主题化、系列化的研究、讨论。

2.变“家长会”为“家校联谊会”

建议在开学初举行一次家长会,将本学期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等向家长汇报并征求家长的意见,让学期之初家校合作就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在学期的过程中,也可就一些共性的问题分批地开一些小型的家校联系会,或许更富有实效。

3.变“家长会”为“学校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参与活动,让学校、教师参与家庭活动、社区活动,在参与中共同发展。在开放的课堂、家庭生活与社区活动中,让孩子的身心更加愉快,让家校双方得到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4.设立家长园地

在学校或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设立一个家长园地,可张贴一些家教方面的资料、图片等。也可以介绍一些家长与孩子共同看的节目,刊登一些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报道一些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活动、生活等。

以上是我对家校合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探索,还很不深入,很不完善。愿学校与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心灵世界,加强联系、沟通与合作。

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合作,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愿我们真心诚意建立起高效、融洽、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愿我们的家校合作一路走好,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谢谢大家!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和难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社会各界都应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研究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雪灾、藏独、地震、奥运和金融危机先后发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直至今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其强烈冲击下,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步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在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如何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l、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于去年11月20日表示,2009年将有61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与2008年相比,大学毕业生数净增5l万名。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

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2008年65%左右的就业率基本稳定,要想使大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进行综合治理。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金融危机的冲击。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恶化为经济危机,蔓延到整个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事实证明中国已经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明显放缓,GDP“保八”的目标十分严峻,扩内需、保增长已经成为我们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往年金融、地产、消费类和流通类的知名企业往往是从校园中选拔大量应届毕业生人才的中流砥柱,但是今年却不见这类企业的身影。一些已经公开公布校园招聘计划的企业竟然宣布取消招聘计划。

2.2供求错位。“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一职难求”和用人单位的“一人难求”的尴尬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问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3就业理念滞后。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传统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己创业”的就业顺序的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只愿意到大企业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中小和民营企业就业。三是对创业充满恐惧,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主动创业谋发展。四是传统的就业地域观念长期存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目标主要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的单位和岗位却无人问津。

2.4高校教学和管理问题多多。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很多学校只重视科研,却忽视了教学或对教学重视不够,领导和教师责任心不强,很多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只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一些高校以经济效益为最大目标,高校产业化倾向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设置进一步失衡;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重叠和“一窝蜂”现象严重;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致使文科生就业更加困难;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和做人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就不能自我调节,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2.5用人单位责无旁贷。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甚至一些单位用高学历装点门面。第二,存在性别歧视。一些单位不愿招或少招女大学生。第三,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为节约成本和急功近利不愿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之一。第四,人际关系抹杀就业公平。

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政府是主导。政府要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一是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的大力支持,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二是出台具体措施力保大学生就业。教育部和各地政府应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取消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限制;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切实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登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暂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学校是基础。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高等院校课程改革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其次,专业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低年级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而在高年级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第三,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此外,应开设一些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选修课程,特别是让那些非经济类的大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及心理学常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技能、抗风险能力等,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二要丰富实践经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由“学生”向“社会人”和“经济人”的角色转换做良好的铺垫。三要完善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在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做出科学调整,使其适应市场需求。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聘请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第三,高校需要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跟踪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在教学环节中做出适当调整。最后,高校还应重视宣传积极就业、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积极就业、自主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用人单位是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的用人数量和观念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一影响因素。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用人单位要克服“近视眼”现象,要从长远出发,让应届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的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发展后继有人。

4、大学生自身是观念问题。

一、克服盲目从众,找准职业定位。目前,一些大学生有从众倾向,对心目中的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具有盲目性,有的缺乏自信。甚至对求职具有一种恐慌倾向。因此,要求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积极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其次要从自我努力做起,相信岗位总是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准备的。再者要努力找准自己的职业的契合性,即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个性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更新择业观念,多元就业。大学毕业生应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小企业到民营企业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三、注重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提前注重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专业知识要过硬,须知用人单位就是“用”你的,要你为单位创造价值,而不是只看你的学历。二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良好,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三是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把理论的技能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教学实习、就业实习、社会活动、勤工助学等各种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力和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四、调整就业心态,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问。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求职中至关重要,要努力克服自卑、紧张、怯场等心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建立自信、主动的就业意识。另外,要尽量了解要应聘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的行业情况以及欲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有备而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C].2007.10.1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 人民出版社,1993.

【3】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M].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第三篇:电子政务背景分析和网络建设现状

一、电子政务背景分析

1.1 电子政务的含义

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办公自动化开始,逐步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各行政单位之间的电子化、网络化和集中化,通过不断的发展,确定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化工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实现各部门和协作单位的信息互通,为社会提供信息化的服务手段,最终以实现信息化设备为目标。

电子政务:用信息化手段履行政务,用信息化手段依法行政。

电子政务的实施,为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设备与技术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使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

1.2 电子政务主要功能

1.监督电子化:通过政府公务的电子化,将政府办公事务流程向社会公开,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2.资料电子化:服务于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也应上网。政府部门的许多资料档案对公众是很有用处的,要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为社会服务。公开政府部门的各项活动,可以使政府受到公众的监督,这对于发扬民主,搞好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有很大意义。

3.沟通电子化: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并为公众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提供方便,公众可直接从网上行使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

4.办公电子化:网上办公是政府上网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办公电子化,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公众同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对于塑造政府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市场规范电子化:政府上网,除了其相关职能和内容上网以外,应建立起各个部门相应的专业交易市场,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企业的资金、技术有限,需要政府为其建立起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这对于搞活经济,繁荣市场非常重要。

1.3 电子政务服务对象

政府的服务型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职能、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职能、政府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对公务员的服务职能。

图1 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内容

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职能

中国政府是中国人民的政府,体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对公众的服务,包括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办事指南查询、新闻快报的收看、法律法规的查询、相关表格的下载等,使公众通过网络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相关资料,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缴纳保险金、补办身份证等业务,大大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缩小公众办事的周期,广大公众能够切实的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 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职能

企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提高对企业的办事效率,缩减中间环节,减少认为因素的干扰,是政府对企业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包括通知发布、网上缴税纳税、年度审核、联合审批等,通过这些业务的开展,可以优化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统一窗口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的快速发展。 政府对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各部门之间是互相协调的关系,增强相互之间的服务意识与职能对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有关键作用。例如,各部门之间的公文发布、视频会议、IP电话、数据共享等均能起到增强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提高政府整体对外服务能力的作用。 政府对公务员的服务职能

电子政务网络的建立也要考虑到对公务员的服务,为广大公务员提供便利的资料查询、邮件服务、网上会议学习、远程培训等业务,使他们通过电子政务网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对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有重大推动作用。

1.4 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按照对《2006-2020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理解,我国“十一五”至2020年信息化战略大体将实现三大阶段跨越式发展。

第一阶段(2005——2020年),信息化夯实基础。到2020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与国外中等发展国家的差距从目前十几年缩短到6至7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信息化指数)排序从目前50至60名进入全球30名、亚州前5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二阶段(2020——2035年),信息化全面推进。到2035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跨越式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缩短到2至3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20名、亚州前3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我国开始全面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三阶段(2035——2050年),信息化高度发展。到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总体水平赶上和超过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信息能力总体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10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开始进入中高级信息化社会。

二、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情况

2.1 电子政务网络结构

1、从横向、纵向角度来看:

横向角度: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基层单位5个层面的网络;

纵向角度:由1级网、2级网、3级网、4级网连接横向网络。

所以,横向网络用来连接本地资源,纵向网络用来连接横向网络,形成全面的网络连接,达到各级资源共享。

2、政务信息网在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公众网。核心内网主要运行副省级以上党委、政府、机要等各类涉密办公业务;政务外网主要运行政务各部门非涉密的内部办公业务;政务公众网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

3、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通过物理隔离器实现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政务公众网之间通过防火墙逻辑隔离。如下图所示:

图2 电子政务逻辑结构

2.2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现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分为三种,即:

1、国家电子政务专网(原机要网),由中央办公厅负责建设,从中央到省止,不向下延伸;

2、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电子政务内网与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物理隔离,传输政府办公业务中不能在外网和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

3、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属的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建设。电子政务外网与电子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电子政务外网是连接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网络,主要运行政府部门不需在内网上传输的业务和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

图3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设架构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针对当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17号文件)中提出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为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对于副省级以上单位,18号文明确指出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建国家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统筹规划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网络地址和域名,组织研究起草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2007年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由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构成。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介绍:

国家政务外网承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务部门业务协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满足中央和各级地方对口政务部门之间信息纵向传输、汇聚及各级政务部门之间、政务部门与公众、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求,与互联网安全连接,支持各级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门户网站。

图4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拓扑图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作为电子政务外网国干,负责连接各省电子政务外网,整网包括中央城域网、广域骨干网、互联网出口、中央网络管理中心、省市接入网、中央部委局署接入网等几个重要部分。

其中,中央城域网的规划:核心以路由器组网为主,传输带宽采用2.5G,为加快核心层数据转发和保护关键数据,大都采用环网技术,即租用电信运营商的SDH设备和传输线路,将核心设备进行环形连接;也可以只租用裸光纤线路,采用环网技术进行环形组网。

2.3 电子政务网络需求分析

结合这几年国家颁发的标准和规范,未来几年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主要会集中几点展开:

1、安全性。各政府部门均有保密信息,网络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严格保证各部门的安全隔离,同时具有对内部安全的保护措施;其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也对各政府部门必须建设合规性的安全网络提出了要求。

2、“三网合一”的承载能力。网络要有足够的链路带宽、数据处理能力和相关机制来保证数据、视频、话音的有效承载,并能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运行效率。

3、全程的QoS保障。对话音、视频等重要业务进行有效的服务质量保护;

4、完善的管理。能够对全网设备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保证网络投入运行后的稳定运行。

第四篇: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合作的基础

总的来说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和家庭之间都想把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因此交流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把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日常活动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生活情况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校鼓励家长对学校提出要求,把家长所了解的情况、关心的问题和心中的想法告诉学校,学校也不断地通过交流渠道对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过程不断地指导,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所以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没有学校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发的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备健康的教育。 在当今时代,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庭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国城市人寿保险公司所进行的年度调查,大部分教师认为,缺乏家长参与对学校教育是个“严重的威胁”[2],家校合作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一)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1.家长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学校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利和义务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希望知道学校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子女,希望了解学校的政策和计划,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是否受到侵犯,是否被体罚了等等。例如:苏州昆山市某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家长们为了更好的使子女健康成长,要求学校每星期让家长到学校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家长还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定期到学校办公,参与教育过程,督查校方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孩子的三餐营养,活动和上课的时间搭配,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接车问题,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等等。 2.家长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参与学校教育。 从理论上说,家庭教育是个体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最关键时期的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正处在大脑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也是潜意识学习的最佳时期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把握家庭社会化方向的人自然是家长。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关键。家长和儿童的特殊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子女和家长的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树立起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家长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参与学校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总是有教育宗旨的,最根本的便是德智体美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升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其他的概不参与。其实,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读好书,更要让孩子做好人。做好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缺一节课可以补回来,但思想上有一个盲区,恐怕要纠正过来不容易。因此,学校的课程和活动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做家长的不合作,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的活动,或没有重要事情也让孩子缺席的化,这就影响到学校对课程的实施,从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例如:昆山市某中学要举行歌咏比赛。初三年级的一位女生,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主持人要求。为此,学校专门聘请了一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为她辅导、包装,到临近比赛时她父亲知道了,极力反对,到比赛时还是缺席了。家长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和不负责任的行为,给这位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让她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更失去诚信。事实上许多学校活动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种支持可能是精神上的,也有可能是物质上的,也有可能是责任上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和家庭的相互支持、交流和需要,才有家校合作的基础。

三、家校合作关系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凡事绝不能以谁为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一)家校合作中学校领导的角色定位

学校领导首先是鼓励士气的组织者,他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大力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划人,他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的学校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最后是家校活动的实施者,合作中有和谐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学校领导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总之,学校领导有责任激励教师加强与家长的参与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协调、管理、资金支持以及对家长参与活动表示赞赏等方式来帮助学校[3]。

(二)家校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必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严,去影响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长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教师也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随时随地因人而宜,许多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例如:一个学生数学竞赛得了奖,如何告知家长,是打电话?发短信?带口信?如果把喜报寄给社区或单位领导再转交给家长,或许效果会更好。教师用真诚去对待家校合作,一定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

(三)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分为三类[4]:

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有关研究发现,当家长的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

2、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

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只是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分成上述三种角色的。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家长应该承担的角色是:

1、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2、学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观察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用真诚来支持教育,很多家长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参与者,成了一名观察员。

3、学校教育的鼓励者而不是批评家。学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宣传,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的积极参与,友情配合。

四、家校合作关系建立的关键

在学校管理者、家长、教师这三者中,他们之间的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可以彼此谅解,达成共识。

关键之二是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营造合作气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积极的态度,学校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教职员工度量要大,要能接纳家长,有时教师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责怪,威胁。和家长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们还是要把家长看作是我们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阂,要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成为合作伙伴,那么一定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实际的行动,能够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中来。 关键之三是与家长合作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老师要有诚心和富有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下列几种方式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1、认真听对方讲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2、全神贯注于对方,与对方进行视力接触,通过相应的身体语言(如身体前倾,面露微笑,点头,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对方所讲的内容上。

3、用开放式的陈述句对对方所表达的意见和情感作反应。

4、尊重对方,承认对方的意见对解决问题的至关重要。

五、家校合作的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一)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内教师对每位学生要家访一次,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面对面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埋怨、不指责、不批评,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家访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员结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不能告状式家访,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二)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级组长主持,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同时把行为规范极差的学生交给社区,形成一个三结合教育合力。

(三)家长参与教育。请家长进校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以了解学校,认识学校与学校保持一致。每个年级都要建立家长理事会,作为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参与学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让家长进教室听课,家长与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学更透明。

(四)密切亲子关系,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安排学生做“三个一”即:帮家长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说一句悄悄话。家长安排子女为教师也做“三个一”即:帮教师做一张贺卡、打扫一次办公室、提一条意见,通过学生这个纽带把家长和学校联系起来。

(五)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及时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健康、获奖处分、重大活动、调整作息时间、临时加班或放假等信息反映给家长,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一个深刻、全面和真实的教育,必须是教师要了解家庭,作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家长要承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本着对教育的负责,用积极的态度成为学校的智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探究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的探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找寻一条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我们试图从学校与家长、班级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三个层面着手,从家长教育、家长访校、家庭访问、书面沟通、家长委员会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家校关系的现状

前几年,我校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区级课题《家庭教育与学生发展的探究》的研究与结题,使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家长与学校合作教育的意识较差。家长认为教育的事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家长对子女往往是过分地娇惯;或是教育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或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或是家庭对孩子有不良言行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与我无关。再加上学校缺乏系统完整的家校合作教育实施方案,所以家校合作教育的途径不畅,方法单一而零乱,甚至带有应付的痕迹。

(二)家校合作途径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单方面力量是难以克服的。然而,我们发挥家庭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相互利用、相互补正、相互促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家校合作的意义所在。如何对学校以往积累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延伸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家校合作的方法多元化,为探究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育人环境,优化家校双方的教育并使之形成合力,避免家校教育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二、家校合作的途径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从学校与家庭、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庭的三个层面,从家长教育、家庭访校、家庭访问、书面沟通、家长委员会的五个方面进行探究,提高了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教育的意识,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而随意性很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局面,拓宽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渠道,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家长教育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更好地协助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可借此机会向家长传递学校的相关信息。

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我们设立家长学校领导班子,组织一支有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及校外人士参与管理的领导机构。 其次,根据家庭、家长的实际,合理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如学校概况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创造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及家庭急救;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

再次,制订相关的制度、规章。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制订了《临溪小学家长学校规程》、《临溪小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临溪小学家长学校学员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这样,使家长学校的办学具有制度化、规范化。

2、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家长教育不只局限于讲座形式,只给家长讲几堂课,更应根据家长的需求和兴趣,以他们亲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鲜活的教材,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知识。我们在实践中,以班级为基础进行交流,对突出的在年级段组织的家长会上交流,并以此评出好家长,对其进行表彰。

3、印发家相关的家庭教育资料,动员家长订阅家庭教育书刊

(二)家长访校途径 家长访校不仅可以使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的教育环境,熟悉孩子的老师和同学,而且也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1、举办家长会

家长会可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掌握孩子发展情况,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能够及时沟通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思想感情,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可以有计划设计组织内容、形式各异的家长会。如报告式家长会、交流式家长会、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会诊式家长会等等。

2、设立学校开放日活动 家长们久违了学校的生活,他们对学校的一切变得陌生了。孩子在学校干些什么?吃的怎么样?学习怎么样?这些都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设立开放日活动,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体验久违的学校生活。我们在实际操作中, 安排家长参加升国旗仪式,进食堂参观,进课堂听课,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与教师、学校领导交流,填写意见建议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观看学生演出、学生体育比赛,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

对学校来说,展示教育成果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孩子或学校技能教育的状况,同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可信度。

(三)书面沟通途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便条、喜讯单、家校联系卡、家长意见表、告家长书、学生品行表现联评单、学生素质报告单等。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密切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此举也是学校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正学校工作的一种好方式。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书是每学期期末班主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一学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综合情况,其中不仅有教师的评语,还有家长的反馈意见,这是极其重要的家校交流途径。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评语的撰写,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其中的做法要求去写好评语,对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公正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及家长看了都比较舒心。

(四)教师家访途径

家访是教师同家长加强联系,谋求共同教育孩子的途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1、家访形式

面访,就是教师到学生家里同家长面对面交流思想。

电访,就是教师打电话给家长,在电话里向家长反映情况,交换意见。电访弥补了面访的不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家访形式。学校在班级里建立学生通讯录,就随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比较方便。

书访。就是教师不能与家长本人取得联系时,写便条或书信给家长。

2、家访内容

了解性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个性特点,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的文化素养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等。

鼓励性家访。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进步时,在家访中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作恰如其分的报告,及时给学生与家长以鼓励和警示。

探望性家访。学生如病休在家,或者其家庭发生变故,教师可及时登门探视、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对于教师联络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很为有利。 开导性家访。学生犯了错误或与父母发生矛盾,以致害怕家长打骂而不肯回家等等,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一方面要耐心开导教育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一方面要向家长交流看法,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防治性家访。教师发现学生有异常的思想“苗头”或轻微的过错行为时,及时进行家访,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及其孩子委婉说理,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学生进游戏厅打游戏,私自下河游泳、拿同学钱、与同学打架等。

3、家访时机

通过实践研究,家访时机的选择适当的时机,一般地,下列时机进行家访是比较适宜的:一是学生思想或学业有进步时。孩子的进步,作为家长都会感到高兴。此时去家访,一方面带给他们喜讯,另一方面可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信心。二是学生思想或学习下降时。学生某方面退步,并靠学校老师教育还不够,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共同教育。三是学生获得某种荣誉和表扬时。四是学生病休在家时。五是学生家庭发生意外事故或遭灾难,此时去家访,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同家长间的感情,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五)家长委员会途径

组建家长委员会,目的在进一步密切家校关系,沟通教育信息,提高育人水平。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支持、参与和监督作用。

1、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通过工作实践,我校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模式确定为:“学校家长委员会 ——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家长委员会的条件:必须是在校学生的家长,热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乐于义务承担学校或其他家长委托的工作。同时还应考虑到组成人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2、家长委员会职责

协助学校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师、领导一起探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家长委员会成员要经常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反映学生校外表现情况和思想动向,沟通和协调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家长委员会成员应注意搜集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信息,定期以口头的或者书面等形式,反映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学校教育出谋献策。

3、家长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每学期初,家长委员会总会均按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研究并制定全学期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并予以层层落实;

(2)班级家长委员会根据学校家长总会的工作计划,在年级段家委会的牵头下,召集全体成员讨论,制定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工作计划,并召开家长会,予以分头落实;

(3)每逢学校举行重大庆典和演出活动,各级家长委会要召集家长,协助学校维持秩序,做好场务及学生化妆等事项,并协助学校做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工作;

(4)每学期期末,由班级家长委会主持召开家长会,评选出“优秀家长”和“好儿童”,经年级段家长委会初审,报学校家长委员总会审查批准,召开表彰会予以表彰;

(5)每学期,班级家长委会根据家长和社会上的反馈意见,填写“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意见表”,递交学校办公室,以供学校及时改进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途径的探究是开拓家校合作教育的主渠道。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从学校与家庭、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庭的三个层面;从家长教育、家长访校、家庭访问、书面沟通、家长委员会的五种途径进行探究,提高了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教育的意识,改变了过去单一而随意性很大的家校合作的局面,拓宽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渠道。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采用多样的家校合作方式 实现家校互补双赢 婺城区白龙桥小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白龙桥小学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沟通比较少。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在校表现的好坏等等;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

第二阶段,呈现“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的方式。学校定期将家长请进校园,为家长传授教育理论,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但这仅是一种单向的传输活动,以传统的家长会形式可见一斑: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家长拿着小本子埋头记录,交流的内容通常用“你要怎样”,“你应该怎样”的句式贯通。学校、教师很难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站在家庭、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金华市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及金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金华市中小学家校合作行动年的通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一种良性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学校教育更健康地融入家庭、走向社会?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进了家校合作的第三个阶段„„

一、以理念为先导,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

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深感家庭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中国100%的家长都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忙忙上岗了,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结果常常是吃力不讨好,自己每天弄得筋疲力尽,家长还有怨言,甚至不理解。为此,我们首先从转变我们的教师的家庭教育观念入手,先改变我们的教师,再改变家长。具体做法是:8月28—30日每天抽半天的时间,由家校合作指导员对全校80位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培训;九月中旬我们又先后邀请了金华市教育局蒋相忠主席、浙师大李伟健教授为教师作专题讲座,不仅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以及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而且还初步学会了家校合作的一些技巧。 然后是家长的上岗培训。我们是两条线双管齐下:一条线是由班主任对其班里的家长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班里孩子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培训形式既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校讯通金点子的发布及班级QQ群的论坛。一学期,每个班都至少有两次(8个课时)全部家长参与的面对面交流,校讯通金点子的发布及90%家长参与的班级QQ群论坛几乎是每周一次。另一条线是借助家长学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培训。学校自编了《白龙桥小学家长学校教材》,按教学计划双周周六晚上6:00—8:30由家校合作指导员上课,并多次邀请特、高级教师方方、团中央“知心姐姐”来校为家长作讲座,就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如何解决网瘾、批评与表扬的艺术、消除代沟、心理健康等话题与家长进行探讨,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邀请优秀家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教子经。到目前为止,已给家长上了7次课,共记21个课时,全校有1000名家长通过培训,取得了合格证。

二、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家校合作活动 在家校合作工作中,我们倡导“三边互动”,即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都应有不断的对话,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 1.召开家长会

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期中都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我们组织了有妈妈参加的“妈妈家长会”、爸爸参加的“爸爸家长会”,使家长会更有针对性。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解决目前学生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介绍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必要性,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设立家长开放日

为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学校将每周五确定为“家长开放日”, 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老师亲密接触,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听课活动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安排,听完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观摩教学反馈表》,政教处收集整理后反馈给相关教师。 3.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给最亲的逝者写一封感恩信等,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我们也要求家长给子女回一封信,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化解相互间的矛盾,也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后,我们征得家长同意,把部分书信刊登在《家长报》上,分发给全校的家长阅读。在阅读中,通过了解同龄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许多家长懂得了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 4.进行家访

家访,在家校联系工作中是一项传统但又极为有效的举措。学校在教师中提出“诚心家访”,努力做到六个必访:学生生病必访、学生行为不良必访、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学生家庭有变故必访、家校联系有障碍必访、贫困家庭必访,本学期教师家访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发放家校联系单,一方面了解家长对家访情况的反馈,如:三年级的一个家长在联系单中写到:此次家访对我们家长和孩子收获都比较大,因为我们作为家长平时比较忙,很少和老师、孩子三方面对面交谈,通过倪老师对我孩子在学校里的优点和缺点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通过与倪老师的交谈,使我们提高了如何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和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家长对学校持续发展提出的金点子。如:六年级的家长提出:希望学校篮球场的篮筐更新一下,并装上新的篮网,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还有家长提出:学校前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大家拍手称好,但不能随课题结束而结束,应该继续,同时加强故经诵读,陶冶孩子的情趣„„家访工作的有序推进,化解了许多矛盾,解决了办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家庭教育力量在教育空间中的背离“‘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一特殊性就在于他是一个双重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由身心两个方面构成的。‘身’,即身体,是‘人’的生命的物质载体; ‘心’,即意识,是‘人’的生命的精神载体。”[2]从深层次来看,家庭和学校都充当着学生个体品德、心智和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角色。但从现状看,许多家长认为:家庭只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保证,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教师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和住。“我们平时都忙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就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对他(她)严厉些,我们家长没有意见。 ”“我们经常管教孩子,可孩子现在大了,不听话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还请老师多费心。”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家长一般不热心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即使参与也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于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则缺乏关注,并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为学校教育带来诸多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二)学校与家庭的地位不平等

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担任不同的角色。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单向度的“沟通”只能挫伤家庭或学校的积极性。目前“家校合作”的现实是,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一些教师认为,家长一般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故对家长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 ,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肖川认为,目前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的一贯作风再次实施于家长身上,家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教师的‘学生’。缺乏民主氛围的沟通造成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反感和参与的消极,在沟通中家长的声音的消失和教师声嘶力竭的呼喊只能让双方僵持于合作的边缘”[3]。家庭在教育合作中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在合作中的发言权,也就失去了主动进行合作的动机。

(三)家校沟通的方式狭窄和活动低效家校合作应该是以学校为主导,家长积极热心参与其中的有计划的活动。目前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在即时的阶段上,属于‘救火’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即兴而定,很少有学校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制度、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这种很强的随意性,极易导致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组织不力的状况”[4]。在合作方式上,也仅局限于每学期召开一次的“家长会”以及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违纪问题进行的临时交流,只有在孩子犯错或退步时,双方才会在孩子的品德方面寻求合作,被俗称为“叫家长”。从整体上看,学校、年级和班级层面上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经常表现为班主任的“单枪匹马”和“单兵作战”。虽然现在许多学校也有“家长学校” 、“家长接待日”或“学校开放日”,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学校的关注不够或

认识上的偏差,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成为学校宣传自己、展示自身“实力”的窗口。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应使双方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投身于学生的教育中,但这种缺乏实质性作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很难引起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使合作徒具形式。

(四)教育主体实质性缺席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互动应为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创造最有利的环境,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必须指向学生这一目标主体。在对待学生(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与家长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策略,因此,双方需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借助协商予以解决,并非将教育学生的败笔归咎于对方。学生(

孩子)不应该成为学校和家庭“博弈”的工具和手段。“你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回事,成绩老是上不去” ,“你的孩子我实在没有办法管了,老是给我惹事”,“老师,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我们对他没办法了”。这样的家校合作表现出,家长和教师往往更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孩子(学生)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就相互指责、推诿责任,把注意力放在对谁该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追究上,而不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有另一种做法,即学校教师和家长联袂,双方互通“情报” 、相互支持,对学生施行“双管齐下”

,力求把学生的所谓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叫家长”和“告老师”成为教师和家长“对付”学生的“杀手锏”,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使得许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持恐惧、反对甚至是敌视态度。这种目标主体实际缺席的合作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当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愿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和手段,但互动和沟通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交流,而是要走向新的阶段———合作。我国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初级阶段,面对的问题还很多。从家校沟通走向家校合作需要双方沟通、切磋和磨合,在沟通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在此学校更应该有所作为一)提升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近年来,家校合作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5] 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从沟通走向合作,不仅是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改变,它首先是认识的转变。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在建立家校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担当主导责任,以更包容的环境和更融洽的气氛为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要能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双方都以更开阔的眼光、更谦虚的态度和更诚挚的感情融入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中,双方的沟通也将进入更高的层次。

(二)建立家校“搭档关系” 有效家校合作的形成,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有效互动,互动的基础是家庭对教育子女的重视,学校和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爱与责任的双重交织中,促使家校共同谋求孩子(学生)更好的发展。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了“分开责任”和“共同责任”两个概念。“分开责任”是指家长与学校不相往来,各自努力,双方不重视沟通、缺少讨论,更谈不上制定共同目标和配合工作;“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向对方利益的承诺,为了认真承担责任,家长与教师愿意保持紧密联系和互相支援。 “共同责任”确认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家长和教师互相协助以履行教育儿童的责任。[6]海克·威廉斯在《教师角色》一书中提出教师和家长应该建立一种“搭档关系”,他认为虽然遗传可能会影响智力的高低,但家庭与学校关系所建立的环境,却影响每位学生潜能的发展范围。当这种“搭档关系”形成时,学生便能得到绝佳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潜能。当家长与教师共同承担了孩子(学生)的特殊需求、兴趣及目标时,家庭及学校经验便可以被履行、被强化以及被

扩充。当家长与教师在教育中扮演搭档关系时,他们便提供了互惠的支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尊敬与聆听,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利于帮助孩子(学生)成长的资讯。由于学生是家长与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便有了一个理想架构,并在其中共享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意识过程中所经历的欢乐、沮丧以及视界”[7]。这种“搭档关系”不是为了共同“对付”学生(孩子),而是为了“会诊”他们在成长悸动中的问题,提出健康良方。

(三)扩展交流沟通途径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随意性大、沟通途径狭窄和合作程度差的局面,要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还需要创建更好的学校沟通平台,使家庭与学校能够更平和、更容易和更有效地进入沟通领域,达到双方期待的结果。家校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还需要发挥家长各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对学校教育予以支持,让家长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教导之中。我们惯常采用的是固定的家长会和临时的家长约谈,形式机械、内容单一,并且由于受到教师的认识和能力、家长水平和无暇等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出比较低效的特点。美国在家校合作方面设立了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种,常用有效的方式有:介绍信、班级通讯、便条、每周家校交流文件夹、网络,学校开放日、教学参观日、家长学校、教师家长联谊会以及家长手册等。在学年伊始,教师会写给家长一封介绍信,有益于让家长认识了解教师、明确自己对孩子成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美国许多学校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家长手册,免费发放给家长,以便家长能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有效地参与学校工作。手册上一般有这样一些内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焦虑的症状及其消除,测验工具的使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导致少年自杀、逃学及辍学的原因及对策,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如何帮助孩子学得更多,如何为孩子制订看电视、上网的规则以及计算机使用及网络知识等等。[8]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方面,美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用艺术的沟通走向合作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中,教师对沟通的把握,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家校关系的进展。“当家庭和学校取得完全的沟通互动和配合时,便提供了互惠的支持,家长和教师为搭档关系,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发展他们的潜能,其表现会最符合期望。[9]教师如何使家庭与学校取得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呢?这需要教师具有更专业、更艺术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沟通中以理解、尊重和智慧为原则。理解是沟通的基本前提,它包括对学生家庭的了解、对家长和学生处境的了解,感同身受他人的处境,从内心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真正理解他人才能得到心的交流和信任。尊重是人存在的基本需求,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平等,没有尊重的沟通也难以持久。尊重要求教师对待家长要有诚恳的人性化的态度、以得体的举止和合乎人情的行为方式对待或富或贫、或有权或无权的所有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情感上的认同。沟通还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智慧,理性地引导家长。因为善意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和反馈。在家校沟通中,涉及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诸多复杂问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智慧,审时度势,把握教育时机,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引导。但这种智慧不是简单的能够从书本上学到,它是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是教师深厚的教育教学内涵的显露。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研究。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具有显著的启智、育德和培养兴趣爱好的功能。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社会义务和责任感,体系最完整、涉及面最广泛、结构最稳定,在培养人的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学校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家庭对参与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良好推动作用。学校和家庭从沟通走向合作,才能更好地塑造和完善学生(孩子)的个体生命,才能关注生命成长的不同姿态,引导他们向着健康和积极的人生道路迈进。

内容提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来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给学校德育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困惑。因此如何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是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富有挑战的新课题。本文从探索认识家庭教育重要性开始,探索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增强家校合作效能;引导家长协同构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创新多种家庭参与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等新思路、新策略的实践,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主题词

家校合作 德育实效

创新家校合作途径 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思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现在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与呵护,让部分孩子形成任信、不爱劳动、心胸狭隘、缺乏宽容、不懂感恩、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不良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再婚、违法犯罪等问题型家庭的增多,又造成许多孩子心理的不健康、不愿与人交流,自卑情绪严重,甚至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就推向了学校,构成了学校德育的特殊群体。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学习很棒,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有的孩子在学校是个乖娃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来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给学校德育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困惑。因此如何切实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是当前德育面临的富有挑战的新课题。

一、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切实增强家校合作效能

有效的德育肯定是植根于学校与家长双方对家庭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教育责任的看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性格、言语、行为、价值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如何使家长认识自己的德育责任,认识家庭德育生活化,渗透性的特点,把家庭作为对孩子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把握时机鼓励家长学会采用必要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而学校往往缺乏能够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使得家校合作变得艰难。

1.了解家庭,认识家庭教育的多样性。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经历着同样的学校教育,有的孩子会学坏,有的却没有?关键在于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从小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孩子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家庭教育起到很大制约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带着他们在家庭的经历的烙印,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为了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们的家庭。如果了解家庭,认识家庭的多样性,我们就有可能遇到各种障碍。了解家庭,认识家庭的多样性,是学校和家庭建立建设性关系的核心。

我校每学年初都会对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调查,通过家庭的文化背景、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养育风格与追求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与看法四个层面,收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涉及的情感交流、学习兴趣、环境营造、交往与健康等16项内容,考察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情况,阅读和熟悉不同的家庭文化,了解每个家庭教育的个性特征。而其中关注父母对学校的看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还影响孩子在班上的表现。其次父母对学校表示支持的态度时,将对教师产生有利的影响。

2.转变观念,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存在是以学生为纽带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时,关键在于看这种关系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教师把家长叫到学校,因为孩子的原因,对家长进行风暴式的批评教育,而我们的家长像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学生,洗耳恭听,或者是当老师的面将孩子一顿训斥或暴打以示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负责,或是以后不愿意再来学校。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所经受的教育,主观选择的倾向显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单向的、传授式的、高高在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已经不适应家长的需要,缺乏交流,许多教育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来欣赏父母所做的努力,我们还要记得绝大多数父母多爱他们的孩子,并且希望孩子们做得最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多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从而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而这一定也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作、相互依靠。

3.有效辅导,关注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学校经常以家长学校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专家、学者的家庭教育报告。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家访的有利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个体指导,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二、协同构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时,家长必须成为团队的一员。一个真正的团队,必定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否则团队就没有力量。家长如果没有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学习些什么,他们可能就不是很清楚如何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围绕着德育的核心价值观,我校在搭建德育校本课程初步框架的基础上,邀请家长一起研讨、制定并完善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整体策划,让德育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设计由情感篇、礼仪篇、礼仪篇、学习篇、健康篇、自理篇五个层面搭建德育课程结构,并且建立了五爱经贸娃、文明经贸娃、敏学经贸娃、阳光经贸娃、巧手经贸娃的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德育渗透力。力争形成一种德育文化,让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品牌。

针对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平时有着蜜一般的生活,在家里他们都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弱、学习依赖性很强,在班集体生活中自我为中心,行为较自私、缺乏责任感的共性问题。我们创造性地实施“小主人活动”,引导学生在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班级小主人、做家庭小主人、做社会小主人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人意识,逐步掌握做主人的本领,体验和发展做主人的情感,培养生动活泼、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小主人。在没有和家长沟通认同价值前,我们推进德育活动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有的家长认为大冬天让学生在校门值日缺乏人性化;有的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在家参与劳动只是家庭优越性条件不同而已等等。但在德育校本课程研讨推进过程中,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和价值认同,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了解活动的意义,所以即使孩子怕苦、怕累、怕脏,家长也肯定会鼓励孩子、积极支持孩子,有的家长还协同孩子一起完成参与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不仅逐步养成孩子工作的责任心,还培养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集体观念、自信心和责任感得以形成的好机会。

协同构建德育校本课程,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德育的认识与支持,加强了德育的渗透力,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三、创新多种家庭参与途径,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等都是常见的家校联系方式。创新多种家庭参与途径,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健康成长,增强德育实践性。

1.大方的的支持者。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例如在一次科技节“博览会”主题活动中,学校引导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富有科技创新价值的物品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有的提供收藏品、有的全家老少一起制作科技小创作,一个星期后学校的科技创新室汇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创新作品,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物品中学会了分享,也为小小博览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2.快乐的参与者。

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以家长、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创新亲子教育载体,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例如在“亲子共读”活动中,我校学生小王与父亲在亲子共读中深深地体会到阅读给人带来的快乐,体会到家长给学生做榜样的重要作用。最后捐赠班级1000本图书和书架,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书籍给人带来的知识与快乐,并且要求老师不要表扬,只要默默做好事。

3.成功的志愿者。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聆听窗外声音活动,为学生教育服务,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邀请医务工作者的妈妈来给同学们做爱牙讲座,讲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模仿正确的刷牙动作与方法。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小伙伴妈妈的讲课似乎比老师更为亲切,育人的效果更佳。

3.公正的评价者。

学校要让家长参与到德育评价中,让家长经常注意发现和抓住孩子道德品质与言行表现的闪光点,加以支持、赞许、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家庭评价卡及时反映孩子在家庭里的点滴成长,并促进学生形成学校、家庭的行为表现如一。

总之,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校德育势在必行,也是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应重视并加强对教师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帮助家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锻炼的机会;鼓励家长为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积极地与孩子一起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实例下一篇:军训会操总结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