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

2024-05-07

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精选6篇)

篇1: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

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

高一政治《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

《劳

合 同

度》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⑴识记:劳动合同制度的含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程序及基本内容。⑵理解: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签订劳动合同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

结合学生实际,谈谈对签订劳动合同的认识。

3.觉悟方面

自觉树立守法意识,明确劳动合同制度的实行是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法律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教学难点】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小品表演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案例一:

江西赣州虔诚大酒店的管理层与酒店内的100余名职工长期以来一直未签订劳动合同,两者相安无事。但近年,虔诚大酒店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对酒店内部机构进行了调整,撤掉了酒店内的两个部门,童先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下岗了。下岗后,失去了生活的。

问:童先生当初怎样做就能防止今天的不利局面?

[讲授新课]

二、劳动合同制度

出示一份劳动合同的样本,如下:

南开大学引进人才协议书

南开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周某

(以下简称乙方)。经甲、乙双方协商,就甲方聘用乙方来甲方工作事宜签订如下协议:

一、甲方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乙方来甲方工作,乙方自愿接受甲方聘用。

二、甲方聘用乙方服务期限为五年,自

****年**月**日起至

****年**月**日止。

三、在协议期内乙方应履行如下义务: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2、服从甲方工作安排,努力完成所承担的各项工作。

3、接受甲方的领导、聘任、考核与管理。

4、服从甲方其他应当履行的义务。

四、在协议期内乙方享有如下权利:

、依据国家及甲方规定享受相应的国家工资及有关补贴。

2、根据贡献,经甲方评定,享受相应的校内津贴和奖励。

3、依照甲方有关规定享受医疗及其他公益待遇。

4、依照《南开大学引进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暂行办法》(南发字[XX]13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参加职务晋升。

5、享受《南开大学关于引进杰出人才来校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南发字[XX]10号文件)、《南开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南发字[XX]11号文件)、《南开大学关于引进杰出人才和接收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或具有博士学位来校工作人员住房补贴的有关规定》(南发字[XX]12号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待遇。

6、对甲方工作有权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批评意见。

7、享有其他应享受的合法权益。

五、在协议期间的前两年内,乙方不能调动工作或辞职、对满两年不满五年,因特殊情况提出调动或辞职,经学校批准,可办理调动、辞职手续。同时,退还学校提供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及所分配的住房或学校提供的住房补贴,并取消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六、在协议期内,甲方本着鼓励所引进的人才扩大海外学术交流的精神,支持乙方短期出国(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学术访问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乙方连续在海外时间不得超过半年(经批准者除外),否则甲方有权取消乙方的职务、职称、工资及其他相关待遇。

七、甲、乙双方必须严格遵守此协议,任何一方自行违约,甲、乙双方均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协议,必要时可向甲方上级主管部门申述。

八、在协议期内,如遇到本协议未列事项,双方应本着工作第一的原则协商解决。

九、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对甲、乙双方具有约束力。

甲方:

乙方:

法定代表人:

(签字)

(或委托代理人)

****年**月**日

****年**月**日

附本协议一式三份

甲方:人事处、用人单位各存一份

乙方:一份

在学生浏览后,问:①你认为什么是劳动合同?②劳动合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③劳动合同的双方只要按照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内容去做就可以了吗?

㈠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内容

⑴含义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

⑵内容

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

具体包括:

那么,应该怎样订立劳动合同呢?订立劳动合同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案例二:

某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淡经营,想尝试转产,又囊中羞涩。万般无奈当中,企业决定从本单位的职工中筹集资金。遭到一部分职工反对后,企业决定停止现行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并把必须交纳5000元现金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

问:企业的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㈡劳动合同的订立

.应遵守的原则

⑴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原则)

平等,即签订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依附于对方;自愿,即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当事人双方自己的意愿,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也不允许第三方进行非法干预。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

⑵协商一致原则〔平等自愿的延伸和结果〕(不能强加或欺骗)

协商一致,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合同各项条款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的协商,特别是在出现意见分歧时,要通过协商办法解决,使双方的意见达到一致,而不能使用强加于人的和欺骗等手段。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是密切相关和不可分割的,平等是自愿的基础,自愿是平等的体现,协商一致则是平等自愿的唯一表达形式。可见,协商一致原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

案例三:

湖北青年朱某到某公司应聘时,为使自己符合招聘要求,故意隐瞒高中毕业学历,购买假造大学本科文凭并编造工作经历而被公司录用与之签订劳支合同,后来事情败露,被公司辞退,解除了劳动合同。

问:朱某违反了订立合同需遵守的什么原则?

案例四:

赵某,男35岁,是北京市某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1992年该公司与其签订承包合同。合同规定,赵某每年向单位上缴承包年利润后,本人的病、伤、残、亡等企业均不负责。

问: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这样一份劳动合同,你会签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企业单位在“承包合同”中将伤、残、亡风险推给职工个人,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因此该企业与职工签订的“生死合同”是无效的,企业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支付职工的一切有关伤残待遇费用。

通过这一案例引出第三点原则:

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问:你还能列举一些属于无效合同的事例吗?(学生讨论,深化认识)

小品表演:

两个学生构成劳动合同的双方,一个代表用人一方,另一个代表求职者。两个人经过一番有问有答的谈论后,以口头的形式互相承诺,算是订立了劳动合同。

问: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订立劳动合同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讲清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

2.程序

⑴签订:①必须是书面形式;②必须有双方签字

⑵鉴证:①审查合同的真实性;②审查合同的合法性

所谓鉴证,就是审察的意思。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要送交劳动行政部门进行鉴证。鉴证的目的是证明劳动合同是否真实与合法,对劳动合

同依法进行审察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认真履行。经过鉴证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就具有了法律约束力,双方均不能毁约。如一方有毁约行为,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课堂讨论:

过去是国家包分配,我们的前辈们对于国家分配的工作,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做,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为国家默默奉献着。现在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年轻人对待就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喜欢的工作不干、没意思的工作不干、干惯了的工作不干……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喜欢的、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在家暂时待业,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止。

问:你更欣赏哪种就业观?(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比较:

固定工制度与劳动合同制度

固定工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

用人单位没有录用职工的自主权。

用人单位真正行使录用职工的自主权。

劳动者在就业上无任何压力。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选择通过竞争实现

就业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经济责任不发生直接关系。

劳动者劳动岗位的延续,也须通过竞争实现。

问:你认为实行劳动合同制有什么意义?

答:通过第一点的对比,可以看到劳动合同制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人尽其才。通过第二点的对比,劳动合同制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第三点的对比,劳动合同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想一想:有人认为订立劳动合同只是用人单位的事情,与劳动者无关,这种说法对不对?

通过讨论,得出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可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障。

总之,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最后对劳动合同制度下年轻人的择业态度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堂总结](即板书设计)

二、劳动合同制度

㈠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内容

㈡劳动合同的订立

.应遵守的原则

⑴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原则)

⑵协商一致原则〔平等自愿的延伸和结果〕(不能强加或欺骗)

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2.程序

⑴签订

⑵鉴证

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可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障。

[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

()

A、平等自愿原则

B、协商一致原则

c、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D、诚实守信原则

2、某乡镇企业从事煤矿开采,曾与工人签订一份合同,公然规定:“劳动者在本企业劳动,发生一切工伤事故,死伤一切由工人本人负责,企业一概不负责任。”这属于无效劳动合同,其原因是

()

A、没有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B、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c、违反了协商一致原则

D、违反了平等自愿原则

3、从根本上说,在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

()

A、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需要

B、维护用人单位利益的需要

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D、是彻底打破铁饭碗的需要

答案:1.c

2.B

3.c

篇2: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国有企业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员工的思想、业务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摇摆和畏惧,只会是贻误发展时机,给企业带来无穷后患。改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公司决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不仅符合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符合党和国家搞活国有企业的大政方针,也符合了公司全体员工的要求和愿望。我们要通过深化三项制度的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步伐,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把湘维做大做强,为公司在新世纪实现跨跃式大发展奠定基础。

一、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公司自一九八八年以来,对三项制度进行过一些改革,有过成功的经验,对推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改革的步伐还跟不上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改革缺乏力度,未能从三项制度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企业在运行机制上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许多痕迹,员工思想上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员工基本上还是“进了企业的门,就是企业的人”,工作缺乏危机感,积极性难以发挥。管理缺乏层次,管理渠道不顺畅,管理人员缺乏动力和压力。由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责利不对应,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员不愿管、不善管、不敢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有效激励手段,人员进出渠道不通畅,加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考核制度不落实,专业技术职务未能实现“评聘分开”,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员工思想观念陈旧,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格格不入,“大锅饭”、“铁交椅”、“无过便是德”等观念难以破除,不求“我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只求“企业要为我做些什么”,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对员工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认识水平上,劳动效率不高;三是工资分配制度还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干好干坏一个样”、“技能高低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最终体现在单位吃公司大锅饭,员工吃单位的大锅饭;四是员工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由于三项制度改革的滞后,员工工作没有压力、缺乏动力,学技术、钻业务、提高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下降,员工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许多单位反映,员工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无论是工作责任心还是劳动技能,许多青工都难以独挡一面。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只能被动地跟着市场转,难以做到主动驾驭市场,企业工作疲于应付、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员工也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面对企业严峻的生存发展问题,面对员工关切的生存发展问题,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彻底转变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旧观念,彻底改革与市场经济不相应的旧机制,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湘维员工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逼迫我们改革,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我们改革,湘维上万名员工家属今后的生活来源,生存保障问题,也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既顺应了历史潮流,又符合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更重要是改革是顺应了湘维广大员工的意愿。因此,深化三项制度的改革,归根到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的生存发展才有保障;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安居乐业才能长久。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改革实质上也是利益关系的大调整。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发挥我们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入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改革打破一切禁锢企业发展的桎梏,使企业充满朝气与活力,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只有这样,企业的稳定才有保障,员工的生存才有保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员工的发展都没有了保障,稳定又从何谈起?企业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企业的发展只有靠改革来保障,企业的稳定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因此,我们教育广大员工在改革中积极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确保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湘维的生存发展也必将为员工生存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

二、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政策依据与工作原则

我们深化三项制度的改革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发展规划的建议》精神,落实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及《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把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加透明度;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公司特点的改革方式和办法,务求实效;涉及员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要认真听取职代会意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确保公司稳定和生产经营(工作)正常运行。

三、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国企改革政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稳妥全面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断提高湘维员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湘维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二)、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形成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湘维特色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

1、进一步理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党委、工会、职代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与监督层各自的职责,建立层次分明、责权明确、信息通畅,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精减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理顺管理职能、压缩管理人员,建立起责权明确、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3、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选拔聘用工作。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各类管理岗位;打破“干部”和“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将管理人员工作业绩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机制。

4、进一步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严把企业员工录用质量数量关;规范劳动合同的运作管理;积极推行员工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

5、进一步改革工资分配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管理,采取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对员工工资的分配逐步实行动态管理,使员工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6、进一步探索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途径,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1、调整公司组织机构,改革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流程。调整、合并、精简部分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做到权责明确、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在机构精减、部门职能明确的基础上,根据职能,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科学设定管理岗位与管理人员职数。

2、创新组织人事管理制度。

(1)、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在坚持“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下,根据需要在尽可能大范围内提前公布竞聘岗位和条件,规范竞聘的程序和择优竞聘的办法,对应聘人员严格考试或测试,公开答辩,公正评价,公示测评结果,提交党委扩大会议讨论,由总经理予以聘任。加大竞聘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实行领导人员亲属回避制度。把公开竞聘与试用期、公示制结合起来;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竞争机制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与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企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形成中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2)、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对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试行模拟年薪制度,把年薪收入与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目标、工作业绩挂起钩来。

(3)、建立完善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一,试行党政领导职务交叉任职制度,试行管理人员定期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建立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定期述职报告制度,并建立考评档案。第二,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形成员工参政议政、决定重大问题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体系。第三,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第四,加大党风党纪检查力度,实行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4)、建立后备中层管理人员培养和选拔制度。为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做好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储备工作,形成制度。

3、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

(1)、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任期目标制、考评制和按比例淘汰制。聘任上岗的中层管理人员(正职)与公司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任期目标制。任期届满职务自行解聘,可以和符合条件的其他竞聘者公开竞争,岗变薪变,薪随岗变。任期内,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根据考核结果,每年按2%比例施行淘汰,对接近淘汰线的3%施行警告诫勉。

(2)、建立健全管理人员量化考核与动态管理制度。单位对管理人员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根据工作(任务)目标和岗位特点,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考评结果的确定,以工作业绩为主,参考民主评议意见。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管理人员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考核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管理人员给予警示和处罚;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3)、建立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合理设置各单位中、高级职称职数。通过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每年择优聘任,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以低职高聘,真正形成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4、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相应配套的培训制度,加强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大力推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鼓励管理人员岗位成才;对重要、关键岗位和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采取奖励的方式,通过送外培训深造等途径进行继续教育。同时积极探索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二)、建立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

1、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参照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设置员工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重新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降低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单位可根据工艺流程、设备运转等特点,灵活选择四班三运转制、运转轮班制等多种生产组织管理形式,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2、规范劳动合同的运作管理。进一步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做好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终止、解除等有关工作;加强劳动合同的动态管理,实行岗位聘约制,即员工除与公司法人代表签订劳动合同外,上岗前还必须同基层单位签订岗位聘约,作为劳动合同的约定事项。聘约应明确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工作要求、劳动定额等,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权力和义务。对于违反劳动合同、岗位聘约的,视其情节轻重,转入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待岗,直至解除劳动关系。对于劳动合同期满的员工,单位要认真进行考核,公司择优续签劳动合同,逐步规范劳动合同的运作。

3、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从严控制入企员工数量和质量。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给符合就业准入条件的员工子女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择优录用。

4、推行员工竞争上岗制度。要建立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凡具备竞争条件的岗位都应实行竞争上岗。对在岗员工实行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制,对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及未竞争上岗的人员,进入单位内部劳务市场进行转岗培训;对不服从转岗分配或者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5、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建立健全公司内部劳动管理的配套规章制度,把加强劳动纪律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公司的三制五规的教育相结合,与职工奖惩相结合,严肃劳动纪律。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的员工,应视其情节轻重按规定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6、推行生产岗位的主操作工制度。生产单位要在对产品产量、质量、成本、消耗等经济技术指标影响较大的重要生产岗位或工序设置主操作工,明确职责、聘任条件及相关待遇。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上岗,即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的动态管理。

7、建立完善技师考聘制度。根据公司生产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技师职数,按照技师任职条件要求,通过严格考试考评,择优聘用,享受相关待遇。

8、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第一,公司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生产,消化富余人员。第二,对从事过特殊工种,达到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条件的所有人员,一律办理退休手续;第三,实行内部离岗退养制度;第四,清退临时工,退出的岗位,安置富余人员;第五,组织富余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劳务输出或兴办第三产业;第六,允许员工自谋生计;第七,鼓励员工自谋职业,解除劳动合同;第八,依法实行经济性裁员。若单位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实行经济性裁员,被裁减员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进入社会待业。

9、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开展转岗培训;加强员工的岗位培训,突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三)、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合理拉开分配的档次和差距,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改革工资分配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质量、成本、效益”等责任目标,公司按照经济责任制,宏观调控、考核各二级单位的工资总额。由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选择确定内部分配模式,制订考核发放办法。各二级单位应依法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

3、完善公司内部分配办法。改革公司岗位技能工资制度,调整员工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起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要在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岗位测评和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制定各岗位的工资标准,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要与各单位经济效益相联系,随之上下浮动。允许各单位采取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多种分配形式。无论采取哪一种分配形式,都应该坚持与员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4、建立完善班组经济核算制度。班组经济核算制度是单位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也是二次分配的依据。通过班组经济核算,科学量化考核各班组、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报酬。

5、试行中层管理人员模拟年薪制。中层管理人员的年薪要同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绩、难度、风险等紧密挂钩,体现收入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加大生产经营效益、管理费用的考核和成本否决的力度。模拟年薪由基本年薪和奖励年薪构成。

6、建立适合企业科技人员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科技成果)定酬的分配办法。合理拉开科技人员与一般员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合理拉开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与普通科技人员的差距。对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成果奖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商品化的新增净利润提成,技术转让以及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所得净收入提成等分配办法和奖励形式。公司采取特殊的工资福利措施,引进和稳定少数关键专业技术人才。对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奖或享受企业特殊津贴。

7、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一是根据产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点,确定营销人员的责任、任务和具体的分配办法;二是加大对营销人员的考核,按月兑现,其收入与实际销售量、货款回收量、市场开发、三项资金占用挂钩;三是对推销新产品、库存一年以上积压产品或回收逾期一年以上货款效果显著的人员给予奖励。

(四)、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1、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一要逐步分离生产厂辅助职能,实行专业归口管理,壮大辅助生产单位规模,优化资产结构,使生产辅助单位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二要对公司辅助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分灶吃饭、独立核算,逐步与公司生产经营主体分离。

2、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对企业的后勤服务单位,公司逐年递减补贴,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创收增资、自找工资,变公益型、福利型为生产经营型,条件成熟时脱离企业,减轻企业负担。

(1)、企业公安按照国务院国发(1994)19号文件规定,已转为地方公安机构并录用为人民警察的,要解除与公司的劳动关系,逐步移交地方政府。

(2)、公司自办的中小学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做好移交当地政府的各种准备工作。在未移交前,学校通过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各种办学模式,在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可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优化教学资源。公司鼓励其创收并逐年减少对学校的各种补贴,最终实现走向市场,脱离企业的目的。

(3)、公司自办医院的分离要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结合,把公司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医院的主要业务,积极满足社会医疗需求。医院应在坚持企业化经营方向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医,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终实现走向市场、脱离企业的目的。

(4)、公司自办的福利型后勤服务机构,要由福利型转为经营型,由无偿服务转为有偿服务,由单纯为企业服务转为面向社会服务,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五、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施计划

三项制度改革采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宣传发动,确定方案阶段(2001年10月—2001年11月)。

公司成立三项制度改革调研小组,制定宣传教育计划,营造改革氛围。在充分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听取有关单位和员工意见后,制定公司三项制度改革方案,交公司办公会和公司职代会讨论通过。

2、三项制度改革实施阶段(2001年12月—2002年12月)。

完成公司机构调整和中层管理人员职数设置,中层管理人员上岗到位;实施新的经济责任制,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试点工作;设置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数,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试点工作;完成新的岗位定编定额工作;加大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试行模拟年薪制。

3、三项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3年1月——2003年12月)。

全面推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制度;实行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要求与措施

1、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公司成立三项制度改革调研小组,负责三项制度改革的宣传教育、方案制定、方案的组织实施和有关协调工作。各单位要成立三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针,统揽改革工作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要把贯彻落实本方案作为当前及今后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要把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工作效率的一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要把三项制度改革的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和成效作为对单位中层管理人员任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证改革到位,务求取得实效。

2、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也是一场深刻的经营管理革命。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团组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员工要以公司大局为重,说有利于改革的话,做有利于改革的事,使员工理解改革、认同改革、参与改革、服从服务改革、支持改革、顺利推进改革,使大家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转到适应市场要求上来。同时要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对改革中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审慎对待,认真解决。要关心员工生活,特别要关心困难员工、下岗员工的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维护企业稳定。

3、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这次改革是立体式全方位伤筋动骨的改革,决心要大、信心要足、步子要稳,不搞生搬硬套,不搞形式主义。改革成败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是一个探索总结、创新提高、制度规范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充满矛盾甚至风险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用三年时间,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自上而下、抓住重点、分步推进。

篇3: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

一、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障碍性分析

1、立法上的空白

我国立法暂时对劳动公益诉讼没有规定, 只是在一些法条中做了概括性的规定。但是该制度的建立, 缺少现实的法律规定, 从书面的法律条文到理论的法律基础, 劳动公益诉讼一一缺少。因此, 立法上的空白造成了该制度框架的难以建立。

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氛围以及历史环境的影响, 新的诉讼制度的建立必然不是一件易事, 再加上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挠, 立法上的空白不易填充。而很多公益诉讼的案件均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不予受理, 这成为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障碍之一。

2、与现行司法的不统一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运行困难, 其中障碍之一就是法院方面的原因。因为该制度的建立, 不仅需要社会团体或组织的配合, 更需要法官独特的判断力, 找出确实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类似于西方判例国家中的“法官造法”现象。但现如今, 我国司法过于保守, 与劳动公益诉讼所需要的法官能动性存在矛盾和冲突, 法官的个人独立, 与我国现行司法背道而驰, 从根本上形成了一种不统一。

3、执法不严

执法不严是劳动公益诉讼制度进入审判后阶段遇到的阻碍。当劳动公益诉讼的审判结果出来时, 执法机关执法不严, 也会使整个诉讼功亏一篑。执法不严不仅是我国的法律难题, 美国劳工部长邓洛普也曾说过:“法律是不会被完全执行的, 因为国会从来没有足够的金钱和人员来执行法律。”所以, 执法不严一直是困惑诉讼制度的难题之一。

二、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可行性方案

1、确定当事人制度

在诉讼过程中, 首先应明确的是当事人双方。而原告的确定, 也就标志着当事人双方的确定。

法谚云:没有原告, 就没有法官。原告资格的确定, 是一起案件首先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在劳动公益诉讼中, 也即先确定谁具有起诉权。

但是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关闭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救济之门, 也因此受到了新型诉讼模式的挑战, 劳动公益诉讼就是对传统的“直接利害关系”学说的变动, 主张原告不仅仅局限在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因为“倘若限制公民只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才能起诉, 不仅混淆公法关系和私法关系的性质, 而且过分束缚法院对公共机构违法行为的监督, 不符合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据此, 在新型劳动公益诉讼当中, 扩大原告的范围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之势。

2、突破一般劳动诉讼的程序制度

(1) 仲裁前置程序将不适用于劳动公益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存在受案范围过于狭窄、仲裁时效之法律规定不一致、仲裁时效并未作中止、中断规定、仲裁缺乏监督机制等缺陷, 且仲裁前置程序违背了仲裁自愿原则。

由于劳动争议要经过如此漫长的程序, 除了调解之外还需要仲裁, 消耗的时间之久、财力之大, 本来就会使劳动者的诉讼积极性受损。再加上, 仲裁前置原则也违背了劳动公益诉讼的目的, 不利于及时有效的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因此, 一般劳动诉讼的仲裁前置原则已经从根本上不适应劳动公益诉讼的发展。为确保劳动公益诉讼顺利的确立和发展, 应该从诉讼程序上改变这种“仲裁前置”的历史, 开辟新局面, 充分发挥劳动公益诉讼的作用, 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益。

(2) 执行程序方面, 采取直接移交执行的制度。繁琐的执行程序与众多的诉讼费用极大的影响了劳动公益诉讼案件的诉讼积极性。社会政策虽然做到了有法可依, 但是具体到地方法院执行却得不到全面的执行, 因此, 对于此类新型的诉讼制度, 也应采取一些特别的执行措施。

在劳动公益诉讼案件中, 可以直接省去当事人申请的环节, 直接将案件移交给相关的执行部门执行, 这样不仅降低了诉讼成本, 提高了诉讼效率, 激发了维护劳动者公共利益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

3、适当发挥法院的能动作用

(1) 客观上, 建立一系列的公益诉讼法庭。构建相关理论的同时, 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客观设备与设施。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需要实践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公益诉讼法庭, 这样理论与实践就可以融为一体。

(2) 主观上, 充分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司法机关的消极态度是造成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我国法院强调遵守大陆法系的司法习俗, 法官要依法办案, 再加上我国宪政体制的约束, 使得我国法官主观上就对此类公益诉讼案件缺乏积极性, 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态度。不同的国家, 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一样, 因此也不能完全要求我国的法官像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官那样“法官造法”。

但是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法官消极办案的局面, 当劳动公益诉讼这类社会危害性严重的案件发生时, 即便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依然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精神及一些基本性的原则为劳动公益诉讼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法官在具体案件或者是具体制度当中能够采取灵活多变的司法能动性。

4、根据审判结果, 分别采取相应的诉讼费用机制

(1) 有利于原告的费用承担机制应创建。应当建立有利于原告的诉讼费用机制, 立案时, 先不交纳诉讼费用, 特别是当原告败诉以后,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是原告的申请对诉讼费用予以减免。虽然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费数目较小, 但是此种处理办法替原告消除了承担诉讼费用的风险性, 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免除了“后顾之忧”, 更能促进劳动公益诉讼的发展。

(2) 相应的奖励机制也应同步建立。如果说建立有利于原告的诉讼费用机制主要是针对劳动公益诉讼败诉的结果, 那么相应的奖励机制就是原告取得胜诉之后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劳动公益诉讼存在着种种障碍, 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展和外国现实经验的不断丰富,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解决劳动纠纷的有效途径之一。树立劳动公益诉讼的理念, 建立劳动保障公益诉讼的机制, 克服了我国传统救济模式的狭隘性方面的缺陷, 比较符合我国劳动公益保护的内在需求, 是目前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劳工问题的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青格勒图.劳动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5 (2) .

[2]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篇4:劳动合同制度教学方案

1.教学观念的落后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一味地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才是王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导致教师对学生劳动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够重视劳动技术课程,不能够真正了解教学的目的,另外,也会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地压制,形成错误劳动的观念,未来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其日常用途,加深对其了解。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学生人数多等,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老的插花技艺时,除了要了解一些关于插花的常识外,并不能去真正参观到一些优秀的插花作品,无法感受到插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插花艺术的热爱。

二、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

1.革新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教学生如何用彩纸制作康乃馨,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此花的技术,也能够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2.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离不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只有让学生大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学校要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技术知识提供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逐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内设立一些专门的实践场所,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案展开探究,提出了当前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两点不足,分别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并就这两点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分别是革新教学方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完善教学基础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丽丽.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8(08).

篇5: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生活所迫 第一次挑煤 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决定挑煤

旧社会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穷孩子也被迫从事艰苦劳动的悲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宝藏()(cang zang)

挑()战 挑()脚(tiao tiao)

半夜得()动身 得()了吧(de de dei)

降落()落()在后头(luo la)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篇6:《合同法》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甘肃电大 王赫

《合同法》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中的合同法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法学学科,也是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一门专业课。合同法的学习重点是实际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法律思维、动手和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即运用合同法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合同法后,可以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审视各种实际问题,用法律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合同问题。因此,合同法的实践教学是合同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上,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探索和研究一套多环节多方法的合同法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人根据多年的合同法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对合同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设计。

一、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合同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具体合同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各具体合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法律职业对从事法律工作人才的要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合同实务问题;训练学生就具体的合同提出法律意见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检查具体合同法律漏洞的能力;训练学生起草合同文本的能力等;使他们能够掌握合同法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够处理具体的合同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按照解决各种合同实务问题进行分解,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的合同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具体实践之前首先要讲解清楚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以 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 为主线,理论教学以 “ 必须、够用 ” 为原则,围绕核心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总体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种具体合同的 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是有关具体合同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的司法解释。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从 理论上和法律规定方面掌握各种合同的基本内容和特殊性。这一环节之后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即要求学生归纳出各种合同的一些具体规定,结合具体的合同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草拟一份具体的合同;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即由教师提供案例分析的解题思路,提供一份合同范文,要求学生根据解题思路与自己提出解决办法进行比较,根据范文来比较自己草拟的合同,找出自己写的有什么问题和错误,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后掌握不同合同之间的异同,知道在实践中应注意各种合同有哪些特殊性。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先由教师对具体合同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讲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个人或分组按照具体合同特点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或者到实际部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具体合同的内容和写作技巧,选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或 草拟出一份合同。对这一教学要求的评价是通过具体内容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合同的相关知识,其实质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具体合同案例的分析、合同的练习写作,在具体实践和写作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合同的实践教学任务,然后运用在实践中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同法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具体要求是: .以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为实习基地,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课程实践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具体的合同,看教材和听老师讲解,或通过网络学习后,从理论上和法律规定方面掌握该合同的基本内容。.针对所选具体合同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或者经过必要的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或独立撰写一份合同。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实践后的学到的知识点。.由教师针对学生完成实践内容的情况,结合理论和法律规定做出总结分析。

三、实践教学方式

合同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按以下四个模块来实施:

学习主题设计: 根据每一次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兴趣,设计出的一个实践教学的“主题”。学习主题的内容可以设计为:“某一具体合同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 , “法律对这一具体合同的规定和最新的司法解释”,“这一具体合同主要涉及实务问题”,“根据这一实务内容应完成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学习。例如:在合同法第十三章租赁合同的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学习主题设计:

(一)从理论上和法律规定方面掌握租赁合同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对理论和法律规定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草拟一份租赁合同,对写租赁合同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

(三)提供一份租赁合同范文,要求学生根据范文来比较自己草拟的合同,找出自己写的合同有什么问题和错误;

(四)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后,由教师概括总结出租赁合同与其相关合同的异同,并提炼出在实践中应注意租赁合同有哪些特殊性。

学习情境设计: 主要以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为实习基地,并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学习情境。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实践内容。合同法课程实践教学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情境:由辅导教师选择一个有关合同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结合实际工作,撰写一篇案例分析,写出解决的办法,文章题目自拟,字数 1000 字左右。案例分析的主要环节包括: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学生撰写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在讲到每一具体合同时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案例一方面要应用于基本知识点的解释,另一方面还要应用于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察。如合同订立的过程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承诺是同学在实际中很少接触的专业术语,在讲授过程中将其还原为学生经常使用的场景来解释: “ 甲:这件衣服多少钱?乙:这件衣服很适合你,200 元一件。甲: 150 元一件,我就买。乙:好吧。” 在这个场景中,要引导学生来具体的分析每一句话,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作用,哪一个是要约?哪一个是承诺?合同何时成立?这样做可以让学生马上将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挂钩,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授格式条款这一部分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凡购买 50 元以上的商品,均可参加抽奖,甲购买了商品后进行抽奖,刮开一看,奖品是 “ 一台电视机 ”,售货员将奖品交给甲,甲发现是一台黑白 20 寸电视机,表示不满,要求举办方交付彩色 25 英寸 以上的电视机。举办方辩称:我们的奖品就是黑白 20 寸电视机,而且奖券上清楚地写明有关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某某公司所有。在这个案例中就结合了目前有奖销售的一个普遍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讲解案例。这样,学生会比较自己的观点 和 老师的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由教师提供各种合同的书面形式。这些书面形式包括普通形式和特殊形式,普通形式就是直接用文字记载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合同,特殊形式就是格式合同(表格合同)、车票、保险单合同凭证、合同确认书、定式合同等。并提供各种合同范文,给学生讲解清楚,合同文本的结构一般由:(1)首部(由标题、当事人基本情况及合同签订时间、地点构成);(2)正文(合同的主要条款);(3)尾部(包括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等内容);(4)附件(主要是对合同标的条款或有关条款的说明性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组成;合同的内容要素即主要条款包括:(1)标的;(2)数量和质量;(3)价款或报酬;(4)合同的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5)违约责任;(6)其他等。引导学生在练习写合同时要符合这些基本的要求。

自主学习设计: 要求学生两个一组或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或个人兴趣,选择一个合同来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在实践之前,先通过面授辅导、网上阅览、下载辅导资料、向教师发 E — mail 寻求指导,或通过实时非实时交互形式学习、网络课程学习、观看 VCD 等视频资料,从 理论上和法律规定方面掌握各种合同的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采取“实际演练”,即通过学生的实践方式,让学生“进入”到课程实践中,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尝试实训项目的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后,让学生撰写一篇案例分析的小论文、起草合同,使学生能真实地体会合同的签订过程。例如:在进行合同法第十三章租赁合同的教学时,由教师提供一份租赁合同范文,要求学生根据范文来比较自己草拟的合同,在课堂上由学生解释合同条款,其他同学针对合同的条款进行讨论,找出合同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合同的建议,并找出自己写的合同有什么问题和错误。

信息反馈设计: 学生应将所完成的课程实践内容采用某种形式反馈给辅导教师,由辅导教师对其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后掌握的知识和辅导教师分析总结的内容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合同法第十三章租赁合同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后知道租赁合同与其相关合同的异同、在实践中应注意租赁合同有哪些特殊性,即通过这章的学习要理解和掌握租赁合同与其他相关合同的共同点、租赁合同的特殊性和租赁合同的应包括的主要条款,并会分析和判断所签订的租赁合同是否正确?学会起草租赁合同。

四、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

按照合同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在合同法课程实践过程中应掌握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实践和提交成果等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合同法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上一篇:五年级压岁钱作文优秀下一篇:初中雪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