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利用教案

2024-05-20

浮力的利用教案(共14篇)

篇1:浮力的利用教案

浮力的利用教案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由一名学生板演。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悬浮,F浮=G物。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F浮=G物。

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2-9。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吨。”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追问: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轮船将浮起一些。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三、总结本节学到的重点知识。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4、5题。

篇2:浮力的利用教案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篇3:利用密度知识巧解浮力问题

例1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有的部分浸在水中, 如图1所示, 则该木块的密度是多少? (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解:假设该木块的体积是V, 浸入水的体积是V1, 则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G

木块受到的重力为G=F浮=ρ木g V排

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 V排=ρ水g V

因为F浮=G, 则ρ木gV=ρ水gV排=ρ水g V

解得ρ木==0.6×103kg/m3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木块的密度、木块的总体积和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如下的关系:

例2某物体放入酒精中, 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 则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 (ρ酒=0.8×103kg/m3)

解:该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 浸入酒精中的体积占总体积的, 则

例3如图2所示.两个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实心球A和B放入水中, 平衡后露出水面的体积是各自体积的则A、B两球的密度之比是多少?

解:A物体的密度是

B物体的密度是

则=3∶2

例4一个密度均匀的长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如图3所示, 若现在把木块的下部分截去, 则剩下的木块将如何变化?

分析:因为物体是均匀的, 则木块各处的密度相等, 木块的密度和水的密度都是不变的, 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在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变的.因此, 截去一部分后, 浸在水中的体积在剩余体积中所占的比例和未截之前是相等的, 所以截去一部分后木块会下沉一些.

例5已知冰的密度是0.9×103kg/m3, 将边长为0.1m的立方体实心冰块放入水中, 静止后冰块露出水面的部分是多少?

解:假设该冰块的总体积是V, 浸在水中的体积是V2, 则露出水面的体积V1=V—V2.而V2=ρ冰/ρ水×V, 则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方法的优点, 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物体必须是实心的且是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

篇4:浮力的利用教案

1在学习液体压强时,采用“对比演示法”

教学中经常遇到如下习题:当把装有半瓶矿泉水的瓶子倾斜或倒置后,水对瓶底的压强有无变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TP1CW38.TIF,X,BP#]笔者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教具,并采用“对比演示法”.取两个相同的饮料瓶,装入等量的水(用红墨水染色).当把其中的一个瓶子倾斜(或倒置)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底的深度变小(或变大)了,从而容易得出“压强变小(或变大)”的正确结论.

在“液体的压强”新授课上,笔者还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根两端开口、长30 cm、直径4 cm的玻璃管,在一端蒙上橡皮膜,倒入适量水.当把它从倾斜变为竖直时,学生看到橡皮膜明显凸出来了,最后竟然变成球形,似乎“吹弹即破”,令人不由担心.而“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道理却被学生牢记在心.

2在学习大气压时,做“打吊针”实验

学生在作业中遇到了“打吊针”问题.为什么它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为什么要在瓶口处插一根“导气管”?怎样防止“回血现象”?虽然学生多半打过吊针,但是对上述问题还是不理解.笔者于是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TP1CW39.TIF,X,BP#]带领学生观察气泡从导气管“咕咕”流入,一直上升到瓶中液面的上方,而“药水”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着细管涓涓流出.因为瓶口处的压强为定值[HJ1.45mm](即外界大气压),这就保证了药液能以不变的速度注入人体,不会出现先快后慢的情况.若发生“回血”现象,只需把瓶子举高,增大药水在针孔处的压强即可.这套教具结构简单,现象清楚,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从而消除疑惑.

3在初学浮力时,强化“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践表明,学生们很难想到浮力的大小会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或者不能把生活体验与物理本质联系起来.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这方面的体验.笔者发动学生自制“下沉物体”做实验,效果很好.[TP1CW40.TIF,Y#]如图3,“下沉物”是在口香糖瓶中装入石块和水制成,具有易封口、不漏水、体积大等优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当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由于物体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测力计示数变化明显.学生在亲自实验后,普遍加深了认识.笔者还增加了一个学生体验项目——把空饮料瓶压入水中.学生体验到阻力逐渐变大,进而领悟到,这是由于瓶子排水体积增大,引起浮力增大,从而引起这种感觉.

4 纠正“扁平形状物体受到浮力大”的错误观点

不少学生认为,如果把铁块做成薄片形状,就能使浮力增大而漂浮在水面.也许学生是错误地把“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知识迁移到此.为了澄清认识,笔者在课堂上做了对比实验.如图4,铁皮做的盒盖可以漂浮在水面,而被踩成铁皮后就无法漂浮了.可见,把铁块做成薄片形状并不能使浮力增大.而原先铁皮盒盖之所以能漂浮,是因为它类似于“轮船”,和薄片相比增大了排水体积——虽然这种“增大”不易察觉.

5解决“水面升降问题”

液面升降问题常常让许多学生困惑:实心橡皮泥原来在水中下沉,把它做成船形便可漂浮在水面,那么浮力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排水体积怎么变?容器内的水面将上升还是下降?因为用肉眼不易看出排水体积的变化,而理论推导又太复杂,所以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实验事实,再用理论推导跟进.[TP1CW42.TIF,Y#]如图5所示,取一个厚底玻璃杯,使它漂浮在透明盛液桶内的水面上,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再把玻璃杯推入水底,让学生观察水位是否有变化.学生看到水位明显下降了,这说明玻璃杯的排水体积变小了.紧接着,教师借助实验情景和学生展开思维的对话.

师:怎样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

生:可以采用“状态法”来比较.原来浮力等于重力,后来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浮力变小了.

师:玻璃杯的排水体积怎样变化?

生:从实验现象来看,是变小了.

师:能否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排水体积变小?

生:因为浮力与排液体积成正比,从浮力变小必然能推出排水体积变小,从而引起了水面下降.

师:讲得好.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轮船的原理”吗?如果是实心的铁块,即使做成铁皮,也会沉入水底,但是做成空心状,通过增大排水体积就可以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大家不妨把这个玻璃杯想象成轮船,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利用自制教具和辅助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6改进“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是浮沉条件的一个重要应用.笔者在以往自制潜水艇模型的基础上又做了改进.如图6所示,取一个无色透明硬质塑料小瓶,在底部中央钻一个孔,再在瓶子底部绑一个钩码.取一个塑料针筒,用软管把针筒和小瓶连接起来,于是一个可以在水中直立并自由沉浮的潜艇模型就做好了.它有以下优点:(1)开口朝上,可以直立在水中且升降自如;(2)瓶子体积较大,其内部水量的变化清晰可见;(3)用针筒打气、抽气代替人用嘴吹气、吸气,更卫生,而且可以把“吹气”、“吸气”步骤交代得很清楚.

7改进“浮沉子”实验

“浮沉子”是一个有趣的实验,笔者对此实验也进行了改进.如图7,用胶头滴管代替棕色口服液小瓶.当用力捏塑料瓶时,滴管中水位的变化清晰可见.笔者在调试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滴管内的水面上升导致看不见水面”;二是欲使滴管下沉需要用很大力气捏塑料瓶.解决它们的办法很简单:把胶头下移,让其仅仅充当玻璃管的“封盖”.建议选用质量优良的绿色雪碧瓶做这个实验.只需用手稍稍用力一捏、一放,就可以让滴管“听话地”下沉、上浮.实验简单,魅力无穷.学生乐此不疲,脸上写满惊讶和喜悦.

8自制演示密度计

“密度计”是浮力知识的重要应用,也是浮力部分的难点之一.学生总认为同一密度计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大,而不去考虑它在不同液体中排液体积是否有变化.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排液体积已改变”.[TP1CW45.TIF,Y#]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笔者先展示了如图8的自制演示密度计.(选用大号油性笔,在下端缠绕几圈粗铜丝制成.)当把它分别漂浮在水和盐水中时,升降对比超过1 cm.因其色彩鲜艳、笔身粗大,两次对比明显.依托实验现象,教师就容易和学生展开交流从而突破这个难点了.

篇5:浮力的利用教案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ρ;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篇6:浮力的教案

1.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演示塑料瓶飘在水面上,为什么?谁能描述一下什么叫浮力?浮力是什么方向?

叫浮力,方向。

问题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通过想想做做3,说说可以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问题4: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呢?

例题:通过例题的学习,说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目标检测:

1.铁块浸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2.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重5N,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3N,则受到的浮力是N

3.一石块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后,增加石块浸入的深度,弹簧秤的示数()。

4...把一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所受重力为12N,木块受到的浮力()

A.大于12N B.小于12N C.等于12N D.等于10N

5.下面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液体的密度大,则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一定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一定大;

C、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及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D、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沉没在液体内部物体所受的浮力。

6.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铁块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

四、学习小结:

1.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的方向()

(1)二次称重法:

4.浮力的大小(2)压力差法

(3)公式法

五、配餐作业:

A组:

1.将重力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的浮力()

A.相等B.铜球最大C.铝球最大D.铁球最大

2.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同一种液体中,两弹簧测力计减小的数值相同,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

A.密度B.体积C.质量D.形状

3.潜水艇潜在水下航行,当它下潜的深度增加时,比较它所受到的水的压力和浮力关系是( )

A.压力越大,浮力越大B.压力越大,浮力不变

C.压力不变,浮力越大D.压力不变,浮力不变

4.有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得重3.8N,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水从溢水杯流入量筒,求:

⑴金属球的体积

⑵金属球所受浮力

⑶金属球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B组;

1.金属块重10N,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它全部放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xxxxxN.如金属块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应该xxxxxN.如果把金属块全部浸没在酒精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xN.

2.有一个木块,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从杯中溢出10g水,若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会从杯中溢出xxxxxxg酒精(酒精密度是0.8×103kg/m3,水的密度是1.0×l03kg/m3,木块的密度是0.5×103kg/m3).

3.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一杯水,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篇7:《水的浮力》的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 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篇8:幼儿园大班教案《水的浮力》

1、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3、联系生活,节约用水,养成正确的用水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

难点:理解水的浮力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每桌一大盆水、纸杯、封闭的纸盒、铁片、木块、苹果、纸制小船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水的图片,幼儿观察。

有大海、小河、下雨、温泉、海啸、洪水、冰川、海难、等。

2、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些图片,不喜欢哪些图片?

要求幼儿自由选择来分类,将图片放入相应的圆圈中。

喜欢

不喜欢

4、根据分类提问:你喜欢它的哪方面,为什么?

幼儿回答:对于幼儿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从科学的方面进行解释,如:有的幼儿喜欢海啸,教师应从自然灾害和水力资源两方面谈它的利弊。

二、提出问题,展开探索

1、教师讲述:小朋友们从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即使它看起来很安静,但它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现在你们面前有一盆水,我们来试试它的力量。

2、幼儿自由选择测试物品,放在水中进行探索。(提醒幼儿注意有水溅出时,用抹布擦掉)

教师提问:你发现水的力量了吗?它有多大?

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幼儿的疑问很多,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发现而不代替幼儿讲述。)于此点出“浮力”一词,并归纳定义

三、针对疑问,进行相对力量的探索

1、请发现相对特点的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引起多数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找找原因?

幼儿探索、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因。

2、引导幼儿归纳:物体大、轻——水的浮力大。

物体小、重——水的浮力小。

物体大小相同轻的浮力大。

重的浮力小。

3、播放音乐幼儿自由测试。

四、播放关于全球水资源缺少、恶化的图片

1、教师讲述图片来源,幼儿讨论解决方法。

2、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不向水里扔垃圾,不向水里倒污水。

用洗手的水冲厕所。

用雨水浇花。

多种树、草。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

篇9:浮力教案设计

五、浮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松岭区第二中学

郑纯清

五、浮力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鸭子、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第五节浮力问题。板书:“第五节浮力” 进行新课

一、浮力的大小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乒乓球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乒乓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乒乓球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并画图说明:

教师总结:乒乓球除了受重力的作用外,还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这个实验由学生完成,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板书:F浮=G—F/=F拉—F/拉

继续实验验证铁块浸没于水中越深是否受到的浮力越大?大小与深度有关吗? 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演示书中图14。5-2用易拉罐做实验,将易拉罐按入盛有水的水槽中,逐渐向下按,感受所用压力的变化,得到初步结论:排开的水越多所受到的浮力越大。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师演示书中图14。5-3中的1、2、3图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就是:

F浮=G排

三、例题:如图14。5-4甲,边长为L的一个立方体铜块,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内,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如果立方体处于图乙的位置。浮力又是多少?如果把这个铜块压扁再让它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解:根据阿基米德,铜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问题中,铜块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等于铜块本身的体积。

铜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即铜块的体积V铜=L

3V排=V铜=L3 排开液体的质量m排

m排=ρL3 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G排=m排g=ρgL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以得到

F浮=G排=ρgL3

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ρgL3

如果铜块处于图14。5-4乙的位置,由于它仍然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以排开液体的多少与图甲相同,所以它所受的活力仍为

F浮=G排=ρgL3

如果把铜块压扁,它的体积,不会变化,排开液体的多少也不变,所以受到的浮力也不会变化。

四、反馈检测

浮力的大小跟下面哪些因素有关?()

A、跟物体所处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C、跟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D、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E、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F、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G、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五、课堂小结

1、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3、4;课堂练习2、5、6

七、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浮力的大小

乒乓球除了受重力的作用外,还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板书:F浮=G—F/=F拉—F/拉

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篇10: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篇11:初三物理浮力教案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篇12:浮力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王建宜 班级:初三年4班 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④能较为系统的运用浮力。【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论,快速过关浮力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浮力相关知识。

1、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A、称重法(受力分析)

B、阿基米德原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C、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受力分析:浮力与重力(2)密度分析

二、浮力计算思路。

浮力的直接计算与受力分析的组合。

三、例题讲解。(见附件)

四、小结

五、作业

篇13:浮力教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四、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五、课堂小结:

(1)浮力;

(2)物体的浮沉条件;

(3)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课堂练习:

篇14:浮力的利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在水桶中装满水,让学生把饮料瓶向下慢慢压入水桶中,体会浮力大小的变化,注意观察现象。

[讨论]:将饮料瓶下按过程中,饮料瓶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排开的水越来越多。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多少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阿基米德原理

1、猜想与假设

[教师点拨学生猜想]:由前面实验我们知道,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也就是说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是有关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参考课本第89页图9-9,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评价。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实验]:(1)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溢水杯、烧杯、水、食盐、细线等。

(2)各实验小组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水或盐水做实验,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课文第89页图9-9中。

(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F,铁块排开的水重G排=G总-G杯,将计算结果填在课文第89页。

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

4、分析与论证

[学生交流与讨论]:把实验结果中物体所受浮力F浮与被物体排开水的重量G排进行比较。

[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讲述]:上述结论是阿基米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发现,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对气体同样适用。例如空气对气球的浮力大小就等于被气球排开的空气所受到的重力。

[阅读]:P90。浮力的应用

(二)浮力大小的计算

[例题讲解]:在图9-4所示的实验中,物体的体积V=50cm3,g取10N/kg,试问:

(1)把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水的重量为多少?它受到的浮力

多大?

(2)把物体完全浸没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中,它排开盐水的重量为多少?它受到的浮力多大?

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应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1)浸没在水中时,被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V排=V=50cm3=50×10-6m3.排开水的重量G10N/kg=0.5N, 所以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G排=0.5N。

(2)浸没在盐水中时,被物体排开的盐水的体积V排=V=50×10-6m3,排开盐水的重量G’排=m10N/kg=0.55N 所以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G’排=0.55N 答:(1)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0.5N,;(2)物体完全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0.55N [学生练习]:

1、体积是50 m3的氢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是

N。(ρ空气=1.29 kg/m3,ρ氢气=0.09 kg/m3,g取10N/kg)

2、把重为38N、体积为5×10-4m3的实心金属球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内,溢出的水重为

N,金属球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

(g取10N/kg)

[阅读]:课文第91页“STS”,讨论:悬浮隧道是用钢材、水泥等材料制成,在海水中不但没有下沉,而且受到“巨大”的浮力?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对浮力的大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浮力的计算你还有疑惑吗?

四、作业:

盐水排

=m

g=ρ

V

g=1×103kg/m3×50×10-6m3×

g=ρ

盐水

V

g=1.1×103kg/m3×50×10-6m3×

上一篇:学校班子分工安排下一篇:控制雾霾县卫生局控烟工作自查自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