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2024-05-02

压强和浮力测试题(通用9篇)

篇1: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初中物理试卷《压强和浮力》单元测试题试卷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选对的得3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

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②海绵③砝码④木板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3.“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体征。下列动物体征中,能达到增大压强效果的是( )

A.骆驼有宽大的脚掌 B.鱼有流线型的身材

C.啄木鸟有尖细的嘴 D.泥鳅体表有光滑的粘液

4.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两种不同液体中,根据如图所示提供的信息能够探究的是( )

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

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5.如图所示,一个装水的密封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图甲)若将杯子倒过来(图乙),则( )

A.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B.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大;

C.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D.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小;

6.如图所示的四个容器,不是连通器的是( )

7.对下图中有关物理学家和物理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最早是由托里拆利做的

B.托里拆利通过计算(a)图中马拉力的大小,最早测出大气压的数值

C.托里拆利通过(b)图,最早测出大气压的数值

D.马德堡市长通过(b)图,最早测出大气压的数值

8.下列实例中,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热气球升空 B.高压锅煮饭 C.用嘴吹胀气球 D.抽水机抽水

9.如图所示,是小强同学自制的气压计,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当外界大气压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管内液柱高度上升。 B.细管内液柱高度不变

C.细管内液柱高度下降 D.瓶子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10.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测得玻璃管内水银面比槽内水银面高出76cm,可以使这个高度差改变的做法是( )

A.往槽内加入少许水银 B.使玻璃管稍微倾斜一点

C.把玻璃管稍微往上提一提 D.把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11.小杰同学在游玩海底世界时,观察到鱼嘴里吐出的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对气泡上升时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压强分析正确的是( )

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D.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12.小晴在清洗苹果和梨子时,发现苹果漂浮在水面,而梨子却沉到水底。对此,她做出了如下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

A.梨子所受的浮力一定比梨子所受的重力大

B.梨子所受的浮力一定比梨子所受的重力小

C.苹果所受的浮力一定比苹果所受的重力大

D.苹果所受的浮力一定比苹果所受的重力小

13.如图所示,一把太阳伞固定在地面上,一阵大风吹来,伞面被“吸”,严重变形。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B.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D.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14.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B.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飘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15.一物体轻放入盛满煤油的烧杯中,溢出重为0.2N的煤油,如果把这物体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煤油的密度ρ=0.8×103kg/m3)( )

A.等于0.2N B.大于0.2N C.小于0.2N D.不小于0.2N

二、填空题(本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6.用久的菜刀变钝了,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菜刀磨完后会更锋利的原因是 。

17.如图所示,手指用4N的力压铅笔尖,铅笔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是N(铅笔受到的重力忽略不计)。手指与铅笔尖的接触面积是0.5mm2,笔尾端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0.4cm2,手指受到的`压强是Pa,桌面受到的压强是Pa。

18.小华同学测得保温瓶瓶胆最大深度为30cm,装满水后,水对瓶底的最大压强是________________Pa,若将水全部倒入脸盆中,则水对盆底的最大压强________________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取g=10N/kg)

19.如图所示茶叶经销的广告图中,有一处科学性错误,请你找出错误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

错误是:

违背的物理原理和规律是:

20.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做的一个实验,其中甲:瓶铺层砂子;乙:放入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丙: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可看到鸡蛋将____________。这个实验也证实了__________________。

21.在用注射器吸药水前,先将活塞向里推,将针头插入药液内,再向外拉活塞,这样管内气压比管外气压_______ (选填“高”或“低”),______________使药水进入针管。

22.一艘轮船从贵港驶往香港,当它从珠江口驶入大海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排水深度______(选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23.小华将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示数为9.8N,如将该物体全部浸没在某种液体中,称量时示数为7.8N,此时该物体所受浮力是________N。若该物体放入此液体中,松手后,物体将_______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24.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_______(均选填“大”或“小”),飞机的机翼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5.参加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工作的队员发现,在当地烧水,水在80℃左右就沸腾了,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压较________(填“高”或“低”);若继续加热,则水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三、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6.按题目要求作答:(2)如下图所示,请画出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

27.有一小球漂浮在水面上,如图所示。作出小球所受的重力G和浮力F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与设计题(第28小题6分,第29小题8分,共14分)

28.小李同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五个选项是他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片段:

A.空气的压强与空气的流速有关系吗?

B.在两张纸之间吹气,两张纸相互靠近。

C.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D.用手握住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之间吹气。

E.如果空气的压强与空气的流速有关系,在两张纸之间吹气,两张纸将相互靠近。

用以上片断的序号将小李同学的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小李同学首先提出了问题,并给出了猜想或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设计的实验是,进行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最后,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到的结论是。

29.在探究有关浮力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小明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水桶中装多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依据这个小实验,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你做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比较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实验过程图,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两个步骤测出了浮力(选填代号即可)。

(4)小明同学利用上面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进一步探究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但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与上图不同,这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代号即可)。

五、计算题(第(1)小题3分,第(2)小题4分,第(3)小题6分,共13分)

30.上周学校购买了一批水龙头,据商家说其材料铜质的,实验室的老师组织九年级的一些同学通过实验来验证商家的说法。他们把一个水龙头用轻质细线捆好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测得它的重力为1.6N,再把这个水龙头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4N(ρ铜=8.9×103kg/m3, g=10N/kg)。求:

(1)每个水龙头的质量是多少?

(2)这个水龙头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3)这批水龙头的密度是多少?商家的说法是否正确?

篇2: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 压强 浮力 单元试题

10.两指用力按住铅笔的两端,发现两指的凹陷程度 ,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效果与・ 有关。两指受到铅笔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是・ 。 11.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轮胎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 ,减小对路面的・ 。 12.拉萨市的海拔远高于南昌市的海拔,则两地地面附近的大气压强相比较,南昌市的较・ ; 两地的市民在家里用敞口锅烧同样的水,水沸腾时的`温度南昌市的较・ 。(填低或高) 13.据报道,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水土的流失,江水变浑浊,致使江水的 增大,故相同深度的江水对堤坝的・ 会增大,从而使堤坝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了 文件大小: 109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3: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 (或《物理》) 教材中, 一般在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公式p=ρgh后, 通过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压强, 而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 存在压力差”, 从而推导出浮力的存在及阿基米德原理。教材这样设置的“优势”就在于它非常符合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 似乎浮力的出现和阿基米德原理可以从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推导出来, 也正因为这一点, 从“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到浮力”的整个知识构成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从而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但我们深入分析, 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许多问题, 也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 浙教版的教材编写者们和《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制定者们才采取了措施,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删节, 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探究学习, 更加符合科学知识在学生知识体系上的重构。

问题一:特殊的实例难以使学生信服

通过“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去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的教材设计中, 一般都会有如左图的推导过程:左图中的物体在液体中, 其中左、右、前、后四个面都能找到两两对应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液体对物体的压力 (压强) , 所以它们的合力为零, 而由于上下表面处液体的不同深度, 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强也不同, 则压力也不同 (上下表面积相同) , 所以存在着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即浮力。

以上的分析, 要让初中学生能完全理解, 就必须基于一个如上图的特殊的实例, 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 而如果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不规则的, 则初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压强方向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更不要说计算了。

现实就是如此, 初中学生往往在教师举了如上图的特殊实例后, 会提出“一般的”、“更常见的”不规则物体在液体中各个表面受到的压强的情况, 此时要想如上例一样去推导, 则有很大的困难, 这对于广大初中学生来说, 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过难的要求加重了学生负担

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的初中《科学》, 在对知识点的选择上是“慎之又慎”的, 一些知识点往往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后才被选入了教材, 所以对一般初中学生有些难度的知识点的取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 (物理) 教师都明白, 初中学生更注重通过对实际例子、情境的体验来建构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规律。所以, 舍去了较复杂的定量计算及具有较高抽象思维的知识内容。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 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仅作定性的理解, 而不要求作定量的计算应用。同样, 也就不要求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这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念。

问题三:抽象的推导阻碍了学生探究

我们知道, 在科学史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比压强概念的形成要早很多, 也就是说, 在有关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形成之时, 科学上根本没有压强的概念, 也就无从说起“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从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推导来的”。

科学史上人们对浮力存在的认识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是立足于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的, 这与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征是相吻合的。我们知道, 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概念、规律, 几乎都是立足于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理解和利用科学实验进行的。

而如果教材通过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来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 则此学习过程与科学史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是相背的, 更阻碍了学生探究式建构阿基米德原理。

篇4:“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2.在冬天,载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A.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C.瓶塞遇冷收缩

D.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3.汽车经长途行驶后,车窗上往往沾满灰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车轮旋转时扬起的灰尘溅到了车窗上

B.在途中遇到了沙尘暴天气

C.车窗附近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灰尘被远处的大气压向车窗

D.车窗附近空气流速小,压强小,灰尘被远处的大气压向车窗

4.关于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5.小明从游泳池的深水区走向浅水区时感觉身体变重了,其原因是( ).

A.人的重力增加了

B.人受到的浮力变小

C.人的重力减小了

D.人受到的浮力变大

6.一本八年级物理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的中央,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约为500cm2,静止时它对桌面的压强约为( ).

A.6Pa B.60Pa C.200Pa D.600Pa

7.潜水员完全进入水中后,下潜的过程中,他所受到的( ).

A.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增大

B.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减小

C.浮力不变,压强逐渐增大

D.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8.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

A.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与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9.在以下情况中,能使物体所受浮力增大的是( ).

A.大河中的木筏漂流入海(ρ海>ρ河)

B.大江中的石块被冲入大海

C.海面下的潜水艇正在上升

D.给停泊在海港内的油轮卸载原油

10.某同学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同一深度,并将金属盒朝向不同方向,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21.(6分)通常情况下,物体压在同样的泥地上,如果压强相同则压痕深度相同.野生动物调查员在野外泥地上发现黑熊刚留下的足印.为了估算黑熊的质量,他把一个底面积是10cm2的容器放在足印附近的泥地上,再慢慢往容器中倒入沙子,直到容器在泥地上留下与黑熊足印深度相同的痕迹,测出此时装了沙的容器总质量为1.25kg.(g取10N/kg)问:

篇5:密度、压强和浮力复习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学生更加熟悉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能熟练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难点: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转变常规的复习教学方式,采用问题解决式,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师生合作探究老来完成这三节的复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一元硬币,量筒,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讲述故事,设置情境:有一天我坐无人售票的公交车,突然我投进去的硬币又滚出来了——说我的是假币……我纳闷了,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我鉴定一下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复习主题:密度、压强和浮力的复习】。

(二)展开交流,探究揭秘

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寻找方法。4人为小组单位展开讨论,设计探究方案。(预设学生的回答有用磁铁吸,测密度,与真的硬币做对比等。)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并说出原理

评价交流: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总评(设计意图:人人参与的同时,找出最佳方案)

方案实施:(出示幻灯片图片)我把硬币带到学校实验室,称一下发现硬币的质量为10克,体积如图所示 ,试问:

(1)读一读硬币的体积是多少?

(2)算一算硬币的密度是多少?

(3)说一说硬币是真是假制?

( 已知一元硬币材料是以钢成分为主,ρ钢=7.9×103千克/米3)

引导学生计算,写出计算公式。强调:单位的统一,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三)知识巧渡,继续深究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硬币它沉在水中的?请你思考:沉下去了,那么水对它有力的作用吗?产生的是什么力?方向如何?大小多少?(g=10牛/千克)

由学生个别回答。

过渡:我还有一个疑惑,10克硬币在下沉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呢?

(1)如有,重力是多少?(g=10牛/千克)

(2)那么,戒指为什么会下沉呢?

(3)你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吗?能举例说明沉浮条件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计算,再讨论。

再次过渡:当我正在实验室做这个探究实验时,实验室管理员的孩子小君突然跑了过来,看到我的硬币说要变戏法给我看,(出示照片:手心“变出”硬币——印出硬币的模样)。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玩过?

思考:(1)要是用同样的力气往桌面上按有这样明显的现象吗?这是为什么?

(2)如何定量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你能举例说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吗?

(4)如果小君用了100牛的力压硬币,硬币的半径为1厘米,则硬币对手心的压强有多大?

(5)把硬币放入量筒的水中后,则量筒对桌面的压强将如何变化?

(6)如果把量筒的水换成同样多的食盐水,则对底部的压强有变化吗?说明理由。

(7)你能说说液体压强的特点吗?

篇6:《压强和浮力》的教学设计

否相等呢?

④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问:那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是否

相等,同一深度的不同液体压强

又是否相等?

⑤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

课前例子。

⑥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讲解例题。

⑦介绍生活中承载液体的容器各式

各样,视频介绍连通器。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压强知识的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由于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水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前后呼应,加深学生认识。

让学生将液体压强特点总结并得出公式

了解生活中液体压强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知识点利用小结本节课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认真思考,完成练习。复习、巩固知识。

五、教学后记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刚开始利用游泳和带鱼两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之前,请同学运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其中的道理,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因为时间和自己经验不足的关系,我想配套的巩固练习要在第二课时进行。

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

1、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由于流动性,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

2、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篇7: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应先确定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和内容。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过度反思。我觉得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 1.我觉得设问导入做得不好;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五.再教设计:

对于第五节《浮力》,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标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要想使学生顺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课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浮力的现象或事例,如:鸭子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风筝为什么会在天空中飞翔,轮船为什么会在水里航行而下沉入水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的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关浮力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设计实验等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注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等,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较好的条件。

篇8: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1在学习液体压强时,采用“对比演示法”

教学中经常遇到如下习题:当把装有半瓶矿泉水的瓶子倾斜或倒置后,水对瓶底的压强有无变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TP1CW38.TIF,X,BP#]笔者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教具,并采用“对比演示法”.取两个相同的饮料瓶,装入等量的水(用红墨水染色).当把其中的一个瓶子倾斜(或倒置)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底的深度变小(或变大)了,从而容易得出“压强变小(或变大)”的正确结论.

在“液体的压强”新授课上,笔者还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根两端开口、长30 cm、直径4 cm的玻璃管,在一端蒙上橡皮膜,倒入适量水.当把它从倾斜变为竖直时,学生看到橡皮膜明显凸出来了,最后竟然变成球形,似乎“吹弹即破”,令人不由担心.而“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道理却被学生牢记在心.

2在学习大气压时,做“打吊针”实验

学生在作业中遇到了“打吊针”问题.为什么它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为什么要在瓶口处插一根“导气管”?怎样防止“回血现象”?虽然学生多半打过吊针,但是对上述问题还是不理解.笔者于是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TP1CW39.TIF,X,BP#]带领学生观察气泡从导气管“咕咕”流入,一直上升到瓶中液面的上方,而“药水”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着细管涓涓流出.因为瓶口处的压强为定值[HJ1.45mm](即外界大气压),这就保证了药液能以不变的速度注入人体,不会出现先快后慢的情况.若发生“回血”现象,只需把瓶子举高,增大药水在针孔处的压强即可.这套教具结构简单,现象清楚,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从而消除疑惑.

3在初学浮力时,强化“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践表明,学生们很难想到浮力的大小会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或者不能把生活体验与物理本质联系起来.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这方面的体验.笔者发动学生自制“下沉物体”做实验,效果很好.[TP1CW40.TIF,Y#]如图3,“下沉物”是在口香糖瓶中装入石块和水制成,具有易封口、不漏水、体积大等优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当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由于物体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测力计示数变化明显.学生在亲自实验后,普遍加深了认识.笔者还增加了一个学生体验项目——把空饮料瓶压入水中.学生体验到阻力逐渐变大,进而领悟到,这是由于瓶子排水体积增大,引起浮力增大,从而引起这种感觉.

4 纠正“扁平形状物体受到浮力大”的错误观点

不少学生认为,如果把铁块做成薄片形状,就能使浮力增大而漂浮在水面.也许学生是错误地把“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知识迁移到此.为了澄清认识,笔者在课堂上做了对比实验.如图4,铁皮做的盒盖可以漂浮在水面,而被踩成铁皮后就无法漂浮了.可见,把铁块做成薄片形状并不能使浮力增大.而原先铁皮盒盖之所以能漂浮,是因为它类似于“轮船”,和薄片相比增大了排水体积——虽然这种“增大”不易察觉.

5解决“水面升降问题”

液面升降问题常常让许多学生困惑:实心橡皮泥原来在水中下沉,把它做成船形便可漂浮在水面,那么浮力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排水体积怎么变?容器内的水面将上升还是下降?因为用肉眼不易看出排水体积的变化,而理论推导又太复杂,所以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实验事实,再用理论推导跟进.[TP1CW42.TIF,Y#]如图5所示,取一个厚底玻璃杯,使它漂浮在透明盛液桶内的水面上,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再把玻璃杯推入水底,让学生观察水位是否有变化.学生看到水位明显下降了,这说明玻璃杯的排水体积变小了.紧接着,教师借助实验情景和学生展开思维的对话.

师:怎样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

生:可以采用“状态法”来比较.原来浮力等于重力,后来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浮力变小了.

师:玻璃杯的排水体积怎样变化?

生:从实验现象来看,是变小了.

师:能否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排水体积变小?

生:因为浮力与排液体积成正比,从浮力变小必然能推出排水体积变小,从而引起了水面下降.

师:讲得好.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轮船的原理”吗?如果是实心的铁块,即使做成铁皮,也会沉入水底,但是做成空心状,通过增大排水体积就可以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大家不妨把这个玻璃杯想象成轮船,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利用自制教具和辅助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6改进“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是浮沉条件的一个重要应用.笔者在以往自制潜水艇模型的基础上又做了改进.如图6所示,取一个无色透明硬质塑料小瓶,在底部中央钻一个孔,再在瓶子底部绑一个钩码.取一个塑料针筒,用软管把针筒和小瓶连接起来,于是一个可以在水中直立并自由沉浮的潜艇模型就做好了.它有以下优点:(1)开口朝上,可以直立在水中且升降自如;(2)瓶子体积较大,其内部水量的变化清晰可见;(3)用针筒打气、抽气代替人用嘴吹气、吸气,更卫生,而且可以把“吹气”、“吸气”步骤交代得很清楚.

7改进“浮沉子”实验

“浮沉子”是一个有趣的实验,笔者对此实验也进行了改进.如图7,用胶头滴管代替棕色口服液小瓶.当用力捏塑料瓶时,滴管中水位的变化清晰可见.笔者在调试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滴管内的水面上升导致看不见水面”;二是欲使滴管下沉需要用很大力气捏塑料瓶.解决它们的办法很简单:把胶头下移,让其仅仅充当玻璃管的“封盖”.建议选用质量优良的绿色雪碧瓶做这个实验.只需用手稍稍用力一捏、一放,就可以让滴管“听话地”下沉、上浮.实验简单,魅力无穷.学生乐此不疲,脸上写满惊讶和喜悦.

8自制演示密度计

“密度计”是浮力知识的重要应用,也是浮力部分的难点之一.学生总认为同一密度计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大,而不去考虑它在不同液体中排液体积是否有变化.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排液体积已改变”.[TP1CW45.TIF,Y#]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笔者先展示了如图8的自制演示密度计.(选用大号油性笔,在下端缠绕几圈粗铜丝制成.)当把它分别漂浮在水和盐水中时,升降对比超过1 cm.因其色彩鲜艳、笔身粗大,两次对比明显.依托实验现象,教师就容易和学生展开交流从而突破这个难点了.

篇9:压强和浮力测试题

九年级物理组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 压 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简单计算。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

4.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压强的计算。难点:压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教学方法:观察、科学探究式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沙子、质量为200克的砝码1个(以上器材四人一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钉钉子)

这个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压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种常见的力――压力,什么是压力?“压”── 即“挤压”的意思, 在实际中,那些现象属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作用呢?

根据以上实例,参照板图,师生共同分析压力的特点.并给出压力的定义.压力: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叫做压力.说明:只有在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猜想:我们看一个动画,请仔细观察并做好比较。(牛和拖拉机)

牛车和拖拉机对地面都有一个压力,这两个压力的效果相同吗?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比牛车重的多的拖拉机反而陷不到泥里呢?)对此你有何猜想?

学生猜想:压力效果可能与可能与受力面积、压力大小有关。学生举例 :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等

3.探究: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现在就让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来探究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吧。

1)介绍器材: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压力(填大小或相等)

受力面积(填大小或相等)压力效果 3)学生交流

分析归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4.猜一猜

在这个问题中,能否因为A的压力大于B, 就认为A比B压痕深呢? 你能判断出哪种情况下的压痕深吗?(学生说明判断方法)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即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二).压强:(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是比较压力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 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也就是压强越大.根据压强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计算压强的公式.(2)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 S表示受力面积.Fp

S

(3)单位: 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在国际单位制中叫做“帕斯卡” 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21帕=1牛/米

2例如: p=300牛/米=300帕.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300牛。教师拿出一张纸放在桌面上,说明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并指出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常用单位还有:百帕(hPa)和千帕(kPa)等。

-22例题: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m,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学生练习)三)应用.(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学生讨论)

可见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小压强的例子?(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骆驼、钢轨等此处应多举一些例子)

读图:13.1-4,13.1-6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2)增大压强的方法:

一)学生随堂实验:

学生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拿一支削尖了的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顶住铝笔的两端进行实验,然后找同学利用pFS来解释此现象.35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子?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1.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3.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教学反思: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二节 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峡大坝中的有关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具:演示: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学生: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4.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臵(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臵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2.渗透等效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1)桌面上实验器材清单:吸管、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保温杯(内装热水)、纸杯、缝衣针、硬纸片、塑料吸盘、气球各一个。

(2)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罐头一瓶、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热水瓶各一个、有色水少量、马德堡实验装臵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同学们,今天罗老师先要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两个魔术。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臵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会不会掉?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注意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学生回答: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再来一个: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看我变变变,瞧,进去了!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不是的,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

讲授新课:同学回忆一下上一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同理,空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有同学可能会讲,空气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我倒是可以通过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风来知道它的存在,这大气压我怎么知道有没有呢?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介绍半球构造,再请同学抽气后拉半球。大气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不管抽没抽气,半球外部始终受大气压作用。只不过,抽气前,内外气压值一样,所以显现不出来;抽气后,外界大气压远大于瓶内气压,因而表现出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际上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同学利用桌面上给你的器材,动手做几个实验吧。要记得哦,只有内外有气压差,大气压才能显露出来。找找看,你能设计出几个跟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协作,看哪一组想得最多。完成一个记录一个。表格也在桌上。开始。(几分钟后,有代表性地请学生宣读实验记录,并请同学分析实验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通过刚刚的实验同学发现有的小组用小试管装满水后从水槽中倒提出来水一滴不洒,有的小组用大试管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那是不是说大气压能无限制地支持任意高度的水柱呢?早在 1640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城,塔斯坎宁大公爵在家里的花园中修建了一座十分精美的喷水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给,就在园中挖了一口井,井口离地面足有十多米,并且装上了强有力的抽水机。大公爵和设计师想,在晨曦中喷泉与园内景色相映一定美极了。工程完成后,大公爵选择了吉日邀请了亲朋好友,正式揭幕喷泉。可是十分扫兴,尽管抽水机不停地工作,喷水池却喷不出一滴水来。在实际上,在当时的生产实践中,这类问题不止出现一次。矿工们早就发现无论费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把矿井里的水吸到离地面10米以上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的地方。喷水池**虽然结束了,但问题却留给了科学家。到底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三年之后,一位青年学者找到了答案,他就是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

因为水银有毒,所以现在在课堂上不做托里拆利实验了。托里拆利也在实验后4年39岁就辞世了,又是一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科学家。这个实验我们可通过视频录像来了解全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大气压能支持76厘米的水银柱,而水银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也就是说能支持水柱的高度应为13.6×0.76m,约为10m,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则无论用多强劲的抽水机都白搭,而且如果违背了科学,再选良辰吉日都是无稽之谈。

再问同学一个问题:我们人体周围会不会有大气压?有,那为什么没把我们压瘪?同学们都看过电影、电视里的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都要穿着厚厚的宇航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不穿,会怎么样?同学们再开动脑筋,找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联想:注射器吸取药液过程、钢笔吸水过程、塑料挂衣钩挂书包。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主要认识了大气压的存在,并知道了大气压的大小。回到开始我给同学演示的两个小实验,同学能解释原因吗?同学再想想有没有办法把蛋再完整的给吐出来?启发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完实验后,告诉学生:大气压虽然可以简称气压,但大气压和气压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起来,大气压只是气压的一种,是外部空气产生的压强;而气压还包括封闭空气产生的压强、水蒸气或其他各种气体产生的压强等。当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鹌鹑蛋就被压出来了。

教学反思: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通过参与从生活走向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观察物理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探索问题时的喜悦,领略它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教学用具】 1.教师用具

教师自制的如图(1)所示的演示器、漏斗、乒乓球、自制的CAI课件 2.学生用具

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学习方法:从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根据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图1

师: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

学生回答。

师: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师: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图2 学生回答。

师: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那么你们认为与气体的流动有关,是吧? 学生回答。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猜想这种关系无非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另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科学探究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习方法:明确探究目的,给定一些器材,由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方案,经历实验的过程,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流体的流动速度与压强的关系。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等器材。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

这里提示你们,我们可以用嘴吹气产生气流,用注射器喷射水产生水流,通过一些物体的运动状况来分析判断压强大小的变化。

这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臵,请看大屏幕,如图3所示。同学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方案。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图3 科学探究要素: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有关实验现象。

师:现在我们的研究活动以小组进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科学探究要素:分析与论证

学习方法:分析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断,归纳出科学的规律。师:你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就按顺序来进行,好不好?声音要大些,那么,第一组开始吧。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

师:好,非常好!还有没有不按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方案,而设计其他实验方案呢?

师:好,因气流具有不可见性,并且流体不容易任意控制,我们结合同学分析的现象,采用CAI课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操作CAI课件)

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科学探究要素:评估、交流

师:我们一起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

第一、看看实验方法是否存在缺陷,是否需要改进; 第二、是否还有其他实验方案也可以实现实验目的;

第三、利用其他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是否也能说明问题等。并作为同学们的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五节 浮 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2.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方向)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3)求浮力

2.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演示实验:

图1(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板书: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

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1)当(2)当(3)当板书: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上一篇:走进初三8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单细胞蛋白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