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2024-04-28

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共6篇)

篇1: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以科技促进监管防范能力,提升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监狱,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监狱发生的任何闪失,都会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严重的后果。监狱,是关押管理犯罪人员的场所,近年来在押人员构成日趋复杂,暴力型犯、惯累犯、外省籍犯比例不断增大,精神病犯、艾滋病犯、职务犯、邪教类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狱内犯罪、违法乱纪行为更具突发性、隐蔽性、智能性、欺骗性;在国内国际新形式下,社会对监狱安全和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狱监管和改造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因此,监狱要弥补警力不足,确保监狱监管安全,就必须重视监狱安全技术防范建设,把技防工作作为监狱监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监狱监管安全打、防、控一体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监狱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一大举措。下面重点谈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在监狱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监狱都建设完成了图像监控系统、报警系统、一卡通系统、网络系统及其它应用子系统,同时各子系统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监控联网建设。监控联网是监狱局数字化A类标准的要求,是未来监狱安防系统发展的方向,更是进行有效监狱监管的重要途径。

监狱安防系统的建设、监控联网功能的实现要充分考虑监狱监管工作的特殊性,依据监狱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功能实现,针对监狱监管场所的特异性,一般安防系统需满足以下需求:

第一、数据传送实时性:通过安装在各监区的摄像机,对监区内犯人的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将图像、声音、告警等信息通过数据网络,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和上级监狱管理部门。

第二、报警触发多样性:多样触发报警模式,可采用红外、烟感、门磁,以后要发展采用人脸识别、动态位移侦测等方式,对突发事件进行报警触发,并随时按照自定义规则启动录像。

第三、监控方式灵活性:不仅能对监舍、禁闭室、劳动区等犯人活动场所进行监看,同时要能对监狱的出入口的物流、人流进行记录和监控,并对监狱警卫人员的工作进行监控和监督。

第四、数据信息共享性:将监控信息的管理并入狱管部门统一的办公平台中,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远程调度,便于增强对狱警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监管形势,为了坚决遏制和有效预防狱内重特大案件的发生,不断提升监狱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全面监管工作的水平,需要建立以完善数字视频监控、红外报警、对讲监听、门禁、安检、移动定位报警等系统的综合配套建设,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的立体防范新格局。以下几点是监狱安防系统在日常监管工作的应用:

第 1 页

一是多点监控。监狱监控最大的特点就是布控区域相对密集,监控前端多。按照监狱局数字化A类标准的要求,目前监狱所有周界、监舍楼道、监舍通道、严管、警闭、一大门、二大门、AB门、中封门、操场、枪械库、监控机房等部位都安装了监控摄像机,为了减少监控盲区,监狱每年都新增和更换一定数量的摄像机,在监控中心则采用中心视频矩阵的方式,电视墙实际可监看到的高质量、全运动、全色彩的活动视频图像数目得到明显扩大。

二是立体防护。监控中心建有功能强大的安防平台,集中控制所有摄像机、硬盘录像机,察看报警信息、门禁一卡通信息,并对多个分控点进行分级分组式监控管理。可通过连接在监狱局域网上的监控管理软件,随时调用在其监区范围内需要观看的图像,实时设置相关配置参数,遥控云台。并能通过监仓对讲系统,双向对讲,现场指挥。通过设置动态侦测规则,对人员活动所引起的动态画面,实现动态感知录像,对于值班干警来说,更加容易察觉到犯人的活动情况,大大的提高了预警能力。报警立体联动,当进行移动侦测报警、视频丢失触发等报警触发时,前端监控点自动向管理中心传输图像、弹出电子地图、真人语音提示或在中心端联动输出。监控集成平台还提供多种接口,与其他系统相连,如门磁、红外、烟感等侦测系统,组成大型立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三是隐私保护。为了有效保护犯人的隐私,对监控联网系统实现严格的权限控制。尤其是监舍,须由专人专管。视频图像联网以后,对隐秘区域屏蔽。同时,对隐秘监控区域制定严密的报警规则。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和管理,并且,系统的每个重要的操作和事件都有详细的日志记录。用户操作日志中记录了所有用户对系统做的任何操作,包括正常登录,登录不正确,退出系统,各项配置变更等等事件。系统管理员可以执行所有操作;一般操作员不可以进行日志管理及用户管理;

四是证据保留。现在大部分监狱都已经实现全监全录,每一路视频数据录像参数独立设定,不会相互干扰。硬盘纪录满时,系统自动覆盖最早的存盘文件。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查询条件,搜索匹配条件的录像文件,选中要备份的文件及目标磁盘,进行手动备份操作。录像文件使用特殊格式,可以防止人为的破坏和修改。

五是出入管制。监狱二大门属于高危出入口,既要防止来自外部的非法冲击或非法尾随潜入,又要防止内部关押人员的非法潜逃,因此对其安全性和智能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监狱局数字化A类标准对门禁系统的要求是每个监舍出入口设立门禁点,每个中封门门口设立门禁点,二大门实现AB门管理,采用AB门方式提高了车行和人行通道安全性,可有效避免因值班干警工作疏忽而同时打开两道门区引发事故的情况出现。AB门的多种开门触发申请的方式促进二大门的管理智能化,每次进出开门的事件都有联动抓拍的图片和录像与其绑定,一旦出现事故,便于迅速准确的查证

建设一套高效能的安防系统,对监狱的监管工作来说,是一个科技强警、构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监狱领导到普通干警都要认识到技防建设的必要性,高度重视安防系统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狱安防系统会成为未来监狱监管工作的一种主要手段。安防技术也会在监管工作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不断提高。

第 2 页

篇2: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课题小组:向鹏、张荣红、汪晓玲

浅析监狱文化的发展

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监狱特色,展示监狱功能,反映监狱执法特点的有关监狱管理理念、价值判断、制度设施、行为模式以及相应附属物的总称。监狱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行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行刑结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监狱发展的动力源泉。监狱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首先带有民族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监狱以外的社会所没有的鲜明特征。

我认为,监狱文化的发展和轨迹必须遵循两个方面:

1、符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

2、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要求;因此国家对监狱行刑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和改变监狱的文化和内涵。对于监狱文化的概念和框架理论,专家学者都各抒己见,因站的角度不同,看的位置不一,所表达涵义也各不相同,我以为,监狱文化,不管是从那条业务上来说,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精髓,有队伍文化、行刑文化、廉政文化等等,但归根结底,监狱的工作是监狱人完成的,监狱的发展也靠监狱人来抒写,广大监狱民警职工和罪犯就是这监狱文化的框架和主体。

一、监狱民警是监狱文化的主体。

(一)、监狱民警按照法律要求,执行刑罚,是监狱文化的奠基者。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每个群体不同阶段在生活的沉淀中都会形成独有的文化内涵。监狱人民警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融合社会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监狱文化。从民警的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从队伍的组织架构到制度形成,都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监狱文化是监狱民警在长期工作生活中积累总结的精神财富,范围非常广,既包括民警的团队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艺活动,也包括执法理念、教育改造、生产管理、基础规范等在内的统一范畴。这种文化要反映监狱民警对监狱工作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的平衡、有序、协调的文化生长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正由于监狱警察在监狱工作中的管理地位,主导作用,就决定了监狱文化的主体构建者是监狱的民警。

二、服刑人员是监狱文化的从体。

1、服刑人员在监狱文化中的地位。

建国以来,监狱工作方针经过几次变更,行刑理念的变化对监狱文化产生了变革性的改变,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也是特殊的学校,“首要标准”的提出,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狱在行刑理念上,在教育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思路调整。但监狱有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在服刑人员眼里监狱文化没有表面的温情脉脉,而是以强力维持的威严不可撼动的事先设计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即监狱以特有的强制性和全程控制性的监狱文化强制罪犯适应规范、接受改造

2、服刑人员在监狱文化中的作用。

三、监狱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五十余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及其运行体系,不仅有效地改造了大批的罪犯,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国家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的任务,而且创造了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监狱文化。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监狱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我国监狱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实际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弊端日益突显。改革创新滞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监狱文化建设的落后,即监狱观念文化、监狱制度文化、监狱物质文化没有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毋庸讳言,我国的监狱文化中也包含有明显的因循守旧、依赖等待、缺乏进取精神等消极因素,理性的批判精神、法制观念、人权观念、科学观念相对淡薄。监狱长期封闭,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因而监狱人民警察工作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为基本要义,缺乏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由于封闭,接受外界信息既少又慢,且工作繁重、紧张,既无暇也无力充实知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如果说我们的监狱在过去投入极少,条件很差的时代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的话,那么,在今天监狱虽然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更多的挑战,监狱越来越难达到高度发展的社会对监狱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说我国的监狱人民警察在过去比较落后的经济社会中能够出色地完成管理监狱和改造罪犯的任务的话,那么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监狱人民警察的素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管理今天的监狱,改造当今的罪犯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监狱加快改革发展速度,形势逼迫我们的监狱文化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提升,这种创新与提升包括监狱建筑、罪犯服刑环境等监狱物质文化;监狱管理、罪犯改造的各项法规制度等监狱制度文化;监狱行刑理念更新、罪犯教育改造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罪犯合法权利的有效保护等监狱观念文化的全面创新与提升。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的需要,以应对罪犯难改性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目标的需要。监狱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必须从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两个方面作出巨大努力才有可能迅速取得成效。而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改革创新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则可能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监狱文化的发展和作用。

监狱文化的化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剥夺依赖功能。强制罪犯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在监狱特设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剥夺罪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依赖,改变他们的社会存在,从而调整其扭曲的社会关系和生存方式,在新的社会存在中产生新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意识,达到破旧立新、重新融入社会的改造目标。

(二)限制参与功能。对罪犯服刑生活进行全程控制,剥夺其自主性,罪犯只能按照监狱规定的行为规范来说话办事,强制罪犯按照监狱设定的方式去学习、生活与实践,从而破坏其旧的心理定势,走上健康的生活道路。

(三)强化适应功能。强制罪犯适应社会所接受的各项规范要求,从思想上认同并接纳这些规范要求,行动上适应这些要求,强化行为养成,培养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回归社会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目的。

(四)权益保护功能。监狱不仅要对依照法律规定对罪犯实施刑罚、进行改造负责,而且要对服刑罪犯的生命健康、合法权利维护负责。监狱依法保护服刑罪犯的各项合法权利,确保罪犯受到公正对待,监狱保护罪犯权利不仅是对罪犯生命健康负责,而且是培育罪犯依法保护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题目,笔者认为:起码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实现以下目标:

(一)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监狱由于封闭,学习和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因而,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行业的公务员信息不对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专业需要信息不对称;与自己的工作对象即罪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赢不了经济竞争,打不赢战争,同样也做不好监狱工作。

(二)更新落后观念。由于封闭,与外界社会缺乏沟通联系,长期从事相对单调的工作,造成视野狭窄,观念落后,法制意识不强,保护罪犯合法权利的意识不够,人文关怀精神不足等。

(三)倡导和贯彻科学精神。多年来监狱只是将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作为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按着惯性去做,而缺乏将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作为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去对待的意识,对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既要充分和发挥当今社会各种现代传媒的作用,又要根据条件和可能开发和建设我们自己的现代化传媒体系。我们应当加速全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为监狱系统人民警察广泛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搭建良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建设和开发自己的现代传媒体系,利用社会各种传媒推进监狱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的发挥:

(一)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开发功能。

通过我们的努力,监狱杂获取信息的物质条件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以后,关键是引导监狱人民警察利用这些现代媒体积极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广泛吸收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观念,以此来充实我们的头脑,解惑化愚,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培育创新意识。创新起始于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总是从个人开始的,然后才逐步转化为群体的知识。只有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才能更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克服依赖和惰性,增加竞争意识,从而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更新落后观念,以科学的精神推动监狱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监狱工作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要求。

(二)利用现代传媒向全社会宣介监狱,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监狱的社会形象靠我们自己去塑造,监狱工作的社会化靠我们自己去实现。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自我封闭的结果只能是自我束缚,使我们的工作既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前社会公众对监狱工作知之甚少,有限的宣传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宣传居多,如大连监狱、邵东监狱、罗城监狱等。监狱工作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监狱工作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深刻理解,监狱的社会公众形象比较差。因此,充分利用社会的现代传媒和监狱系统自己的现代传媒体系广泛宣传监狱工作的社会作用、社会价值、工作成就以及监狱工作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正面宣传我们的监狱工作,使监狱工作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可,树立新中国监狱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这是我们监狱工作者,特别是监狱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宣传、媒体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光荣职责。

(三)利用现代传媒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为监狱工作服务

所谓监狱工作社会化不能机械理解,在现实中无论是监狱走出去,还是将社会人员请进来都难免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作到心想事成。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则可以有效地拓展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实现领域。因为,通过传媒特别是网络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狱的联系互动。如:罪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根据需要选取最适宜的内容、最高水平的教师、最适宜的时机等等;罪犯心理矫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家为我们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罪犯的社会帮教、亲情教育、就业指导也可以通过现代传媒及时实现;罪犯的图书阅览、技术教育、专业教育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实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搭建监狱工作科学化的基础平台。

监管改造罪犯工作是一门科学,监狱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一是法制化,二是科学化。监狱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是需要诸多条件的,而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是为监狱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数据与信息汇集与传输,既能满足监狱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又能符合内外有别、科学保密要求的信息平台,这是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旦奠定了这个基础,监狱理论研究与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整体性的跨越。

(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收集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开展网上对外交流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刑事司法以及监狱工作的交流亦将逐步扩大和深入,对此,监狱工作者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从对外交流的角度讲,我们监狱系统相当落后,水平很低。我们对国外的监狱法规制度,工作运行状态,工作方式及经验所知甚少,信息了解近乎空白,同时我国的监狱工作的对外宣传介绍也十分有限,在外国同行眼里十分神秘,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公众从传媒上了解到中国监狱状况多为负面的介绍,对我们充满偏见和诬蔑不实之词,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基本上没有对外宣传介绍我国监狱的正规窗口和渠道,在媒体上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只好任人泼脏水。所以,更新观念,重视对外交流,重视利用现代传媒正面宣传介绍我们监狱,深入全面了解各国监狱,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和急需。

对外交流的实现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最缺乏的是外语人才和计算机技术人才,最落后的是我们的媒体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物质设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后的封闭的传统观念,在我们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是否有必要,保密保守一点总没错”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它说明我们整体上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观念体系。

克服困难,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必将对监狱文化和监狱工作科学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监狱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应当明确这样一种认识,于其被动地被客观形势推着走,不如自己主动地适应挑战,与时俱进。

(六)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选择与净化机制。

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这一宗旨的有效实现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有别于社会的监狱特殊环境,利用现代传媒为监狱工作服务并不等于监狱对所有传播的信息全面放开,而必须加以严格的筛选和净化。即使是面向监狱人民警察的信息传输也应该是有重点有选择的,这不仅因为传媒信息海量,而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与观念不仅需要广泛性,更需要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因为现代传媒的信息泥沙俱下、垃圾信息、与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格格不入的信息随时可见。我们对现代传媒信息的利用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我所需,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传媒信息选择与净化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监狱工作者应当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有责任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需要,使监狱工作成为促进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而不是阻碍和迟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适时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发展,带动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全面发展,我们就能再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建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监狱制度。

按照社会主流文化模式对监狱监狱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这个过程是痛苦矛盾和令人振奋的过程。一方面,民警生活在监狱这个小社会中,必须受制于习惯势力(中性概念)的约束,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被监狱集体所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个体独特性又要求民警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有所突破,必须将独特受到社会熏染的个性外化为监狱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对其中不科学、非法治的因素进行改造,推进监狱的改革创新。

拓宽民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民警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他人,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自觉接受新的适合于个体社会角色的社会知识和文化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的善于改造监狱文化的社会人,并将独特的监狱文化外化为社会文化的过程。

在成熟运用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将被民警改造创新过的监狱文化推向社会,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并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至此,监狱民警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与监狱文化相融合同化,而且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同化,从而完成了社会塑造个人,个人改造发展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这四个过程并非孤立存在,也并非单向流动,而是个循环往复、环环相扣的过程。

一个人要认识社会,非要亲自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不可。尽管一个人不可能与社会各个领域都直接发生联系,但是这里面仍然有一个量的问题,过去我们往往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我们曾经将监狱民警看作机器,可以不知疲劳地转个不停,并将此作为“奉献”的代名词。但随着监狱物防技防水平的明显提高,监狱民警具备了从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自由支配业余时间的条件。保证民警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也成为从优待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人的特色被所谓的“集体”力量所淹没,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只能局限在监狱小圈子里。事实上,法治的社会里,作为警察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过分政治化,而应该以职业者的形象活跃在社会活动中。

现在,全国监狱都在不同程度实施或考虑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问题。农村监狱民警的住房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民警的生活与社会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物质的形态的突破,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突破。受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的影响,监狱民警一定要走出“大门”,个人思维方式和能力发展也不允许再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和相对孤立的地点。

其次,监狱职能发生变化,要求监狱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监狱曾一度是专政机关,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工具。而现时期,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这不仅是简单的表述方式上的变化,更反映出了监狱机关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专政”主要强调阶级斗争思想,阶级之间界限分明,监狱具有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刑罚执行”则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法治,是法律社会化的具体表现。而法律的社会化,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甚至在某些领域里与公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监狱民警必然要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上彻底摒弃陈旧的不符时宜的框架,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再次,监狱民警的人员构成变化,也促使监狱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清一色的军转人员、干部子女、警校毕业生组成了过去监狱民警队伍。为了监狱事业,献了自身献子孙的事迹,曾令人感动过。然而,近亲繁殖、素质不高等种种弊端也接踵而至。这种状况直到实行国家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后才有所改变。人员组成结构的变化,给监狱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包括监狱领导层都已认识到这其中的变化。从社会院校中招录的人普遍思想比较活跃,不喜欢安于现状,不断对监狱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提出置疑。这也着实让一些人担忧,于是叱之为“不安分守己”,并称“还是警校中专生适应性强,还是干部子女更爱岗敬业”。但是,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深化,总有一天,“不安分”者会成为监狱民警的主体部分,要求冲破监狱旧 的管理模式,改变监狱固有文化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因而,民警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重视,而且要切实行动起来。最后,罪犯的构成情况变化,也决定了我们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的犯罪问题。从监狱近几年收押的罪犯类型看,涉黑涉毒涉枪罪犯增多,职务犯罪级别增高,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突出等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已经对监狱民警固有的知识结构,固有的思维模式构成了很大挑战。加之罪犯的法治观念、人权观念不断提高,监狱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使许多民警感到自己与社会大环境的距离在拉大,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民警进行再社会化。

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20世纪监狱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也是当前监狱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现代文化也表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现代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探讨监狱文化的特质、功能及发展战略,成为监狱学者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有几位学者围绕这个问题撰写论文,展开讨论。司法部燕城监狱张发昌认为: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群体意识、环境风格、行为规范等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现代监狱文化具有先进性、系统性、法制性、融合性、动态性五大特征,因而在发挥指导作用时有导向熏陶功能、激励鼓励功能、团结凝聚功能、管理约束功能、辐射互动功能。

现代监狱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监狱工作的重点。发展先进的监狱制度文化,是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为推动监狱工作快速、协调、全面发展,与会专家对这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政法大学王平《恢复性司法研究对预防与矫正犯罪的意义》一文认为,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方兴未艾,深刻影响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走向以及预防和矫正罪犯的方向,被称为恢复性司法运动。目前,使用恢复性司法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广泛提倡,西方各国对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论有一些研究,对预防和矫正罪犯有重要意义,应重视对恢复性司法的研究。刘邦惠《罪犯心理与监狱警察》一文在回顾罪犯心理矫治理论的提出及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定位问题、角色问题、甄别问题、协作问题、评价问题等很多现实问题,认为罪犯心理矫治是传统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成为改造罪犯的第四种手段。当前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有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如矫治效果难于评价,由谁来承担矫治工作更为合适等。,新形势下监狱工作要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教育改造罪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把监狱文化建设与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监狱文化建设,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有效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省监狱管理局于保忠局长表示,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在广东召开,为广东省监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对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与监狱研究,探讨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监狱建设,促进罪犯改造,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佛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南指出,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在佛山监狱召开,各位从事监狱实践工作、理论研究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文化与监狱的关系、作用等,对推动监狱工作新一轮大发展,促进监狱工作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2012年全省监狱工作会对“大安全、大执法、大教育、大建设、大保障”早工作理念、格局、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阶段总结和规划。二是先进性。它反映了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符合警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民警队伍建设的协调共进、民警之间的团结和睦以及民警自身的心理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警察文化建设普遍而持久的价值。三是人本性。它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尊重人、肯定人、满足人,注重合乎狱警规范、合乎狱警角色的认知的形成、情感的导引、意志的砥砺、道德的教化、心理的调适、行为的取舍等“化人”之举,以促进民警的进步和发展。四是战斗性。监狱警察文化其本身不仅是战斗力的生成要素,而且是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动力与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狱警察文化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战斗力”。

篇3: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管理心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 最终实现组织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这一理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第二,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第三,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 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监狱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刑罚执行机关来讲, 它代表国家权力机关, 执行刑罚;作为管理来讲, 它是国家的一级行政管理机关, 由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狱政管理等组成。笔者从一九九六年参加监狱工作至今, 已有十七年了。在这期间, 笔者见证了监狱管理工作的变化和发展。下面就管理心理学理论在监狱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作些肤浅的阐述。

一、监狱管理工作概述

事物是不断的向前发展的, 其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并非按照直线上升的不变的方式来发展, 而是螺旋式的前进着,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监狱的发展也必然、必将遵照这一规律去发展前进。

1、监狱管理工作的历史回顾

我国监狱管理工作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 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武装夺取政权, 期间有战俘, 有破坏革命成果的反革命分子, 有侵犯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民红色政权, 一方面要继续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 巩固政权, 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 中国共产党为了使这些人不坐吃闲饭, 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劳动, 即劳动改造。这就是我国监狱工作最初的形式。既在劳动中改造了罪犯, 又通过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减轻了红色政权的财政压力。新中国建国初期, 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 监狱继续发扬革命传统, 组织罪犯进行生产劳动, 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政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时期, 监狱贯彻的改造方针基本上遵循的是“关得住, 跑不掉”, “改造第一, 生产第二”的方针。因此, 监狱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 对罪犯的管理, 对监狱自身的管理也是以此为核心来进行的, 基本上属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 监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同样加快了适应新形势的改革步伐。特别是一九九五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监狱法》的诞生, 使监狱、监狱工作、监狱管理者等有了明确的法律术语的界定, 并且各种经费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从而真正实现了监狱本身固有的一些功能。

2、监狱管理工作的转轨

由于建国初期, 我国的国情相当复杂, 这就决定了我国监狱的布局, 其许多监狱都建设在“老少边远”的地方, 大都经济、文化、交通等落后。一九九五年《监狱法》颁布实施以后, 党的监狱工作方针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形成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同时, 党和国家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作出了将监狱迁建至大中城市, 交通沿线的英明决策。至此, 拉开了监狱大迁建、大建设的新篇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成熟, 监狱同样进行了自身的改革和完善。初步完成了监狱的整体迁建, 初步实现了监狱生产经营的转变, 初步实现了监狱人民警察的观念转变, 监狱管理工作也更加公开和透明了。

3、监狱管理工作的构成

监狱作为国家的一级行政管理机关, 它的管理模式是垂直管理, 同级地方政府进行指导。即司法部设有监狱管理局, 对全国监狱进行统一管理, 省、直辖市、自治区设有监狱管理局,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狱进行统一管理, 然后是监狱自身这一级的内部管理。监狱管理工作主要有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狱政管理、财务管理等。

(1) 监狱管理工作中的人事管理

监狱内部的人事组织结构由下至上依次是监狱最基层、监狱科监区级、监狱领导层三个层次。监狱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监狱人民警察的招录, 日常考核, 到监狱人民警察的退休的管理, 都是环环相扣的。监狱人民警察的招录除了要以国家公务员法为准外, 还要参照人民警察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还要结合监狱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招录。监狱人民警察的日常考核也必须依法进行, 主要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法, 人民警察法和单位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主要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 重点是勤。监狱民警的退休管理主要是一种服务性质的管理, 要使退休人员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用, 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

(2) 监狱管理工作中的生产经营管理

监狱生产经营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 监狱作为以改造罪犯为主要任务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暴力机器, 它又有别于单纯的社会生产经营部门, 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目前, 监狱的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件加工等。监狱只提供单一的劳动力和生产厂房等, 而合作方提供生产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等, 监狱收取相应的劳务费, 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3) 监狱管理工作中的狱政管理

监狱的狱政管理, 主要是针对服刑罪犯的管理。从罪犯的收监关押, 到罪犯的刑罚执行, 再到罪犯的刑满释放, 监狱的狱政管理都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监狱在对罪犯收监关押时, 必须验明四种执法文书, 缺一不可, 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时, 必须依法进行, 同时必须贯彻好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和路线。

(4) 监狱管理工作中的财务管理

监狱的财务管理构成相当复杂, 主要由涉及罪犯的财务管理, 涉及民警职工的财务管理, 涉及监狱生产经营的财务管理, 涉及监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管理等。

4、监狱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 监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也有一个生产、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当国家消失后, 监狱也会随之而消失。

就目前来讲, 监狱处于发展阶段, 而且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当前存在着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将是必然的、长期的, 而且是尖锐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监狱的发展正处于较复杂的阶段, 这是从国际上来讲的。从国内来讲,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时期, 这也决定了监狱也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阶段。最后从监狱自身来讲, 我国监狱正处于大迁建、大转轨时期, 监狱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这也说明监狱自身也处于一种较为复杂的发展阶段。正因为如此, 当前我国监狱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在对外交往中, 导致许多监狱机密外泄, 给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又如我国社会凸显出来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 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监狱的不稳定,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等冲击着监狱人民警察, 导致诸多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严重损害了监狱的形象, 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再有, 监狱在日常管理中,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 基本失去了制约, 失去了监督, 从而导致许多监狱一把手知法犯法, 由此也导致了许多“上梁不正, 下梁歪”的连锁反应, 从监狱一把手到科监区一把手, 甚至到一般民警察都铤而走险, 以身试法, 其结果是让国家受到损害, 让监狱受到损害, 公正文明执法失去了公正, 失去了文明。

二、监狱必须依法管理罪犯, 有效地促进罪犯的改造, 从而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服刑罪犯,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自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被交付监狱执行之日起到刑满被释放之日止, 这就决定了服刑罪犯将失去人身自由, 并将在监狱这个相对封闭的改造环境中度过自己的刑期。实质上, 罪犯在监狱服刑的整个阶段, 也是监狱执行刑罚, 管理监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罪犯的自身改造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体现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和水平。在这个阶段中, 罪犯作为监狱管理的承受者, 监狱作为管理的施动者, 二者实质上也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互动关系。

1、根据罪犯个体差异, 严格对罪犯进行分押、分管、分教

监狱法中对罪犯的分押、分管、分教均做了具体的规定。因此, 监狱在收押罪犯时, 必须依据监狱法中的相关规定, 并结合管理心理学理论, 分析收押罪犯个性心理, 进行科学的分押、分管、分教。从罪犯的犯罪心理、犯罪情节、犯罪手段、犯罪所造成的后果, 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等因素, 可以分析出罪犯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 然后对罪犯进行科学的分押、分管、分教。

(1) 罪犯的分押。罪犯的分押实质上是按罪犯的性别、刑种、刑期等因素进行分开关押。如果在分押中再运用个性心理理论, 全面、系统的分析罪犯的个性、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 更有利于罪犯的分押管理工作。

(2) 罪犯的分管。罪犯的分管是建立在罪犯分押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分押罪犯, 以及罪犯在服刑各个阶段的改造表现,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目前, 监狱对罪犯的分管大体上有:重刑犯的管理、一般刑事犯的管理、少数民族犯的管理、外籍犯的管理等。就同一种管理方式, 又大体有严管、普管、宽管, 而每一种具体的分管又分为若干级, 在罪犯的现实改造表现发生变化时, 它们之间又可以互相转换。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监狱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改造、生活、学习, 基本与社会脱节。因此, 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 深入研究罪犯在监狱中的改造心理与行为, 会更好的促进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特别是根据群体的心理效应来研究罪犯的从众行为、服从行为, 可以更好的矫正罪犯的行为偏差, 减少违规抗改和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

(3) 罪犯的分教。罪犯的分教, 即根据罪犯的实际情况, 对罪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罪犯犯罪前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投入到监狱这个相对平衡的群体中改造, 由于各自成长的经历不尽相同, 各自受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等, 他们在改造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偏差, 以及需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以此促使整个服刑罪犯在监狱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大体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特征, 以稳定和巩固罪犯在改造中所形成的正面的, 积极上进的改造、生活和文化氛围。

2、监狱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必须对罪犯进行科学管理, 有效地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实现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监狱执行刑罚, 对罪犯进行依法管理, 严格管理, 一方面是罪犯自身改造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震慑社会上那些想铤而走险, 或者正准备犯罪, 或者正在实施犯罪的人, 从而使其放弃犯罪的念头, 或者停止犯罪的行为。同时, 监狱组织罪犯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 使罪犯在劳动中学会一门生产技能, 在劳动中学会谋生的本领, 在劳动中养成热爱劳动,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遵规守纪的好习惯, 这不仅让罪犯为社会, 为国家创造了一定的财富, 也为其自己刑满回归社会、自谋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前者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法律效应, 后者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社会效应, 二者相辅相承, 相互促进。这不仅实现了刑罚执行的法律效应, 也实现了刑罚执行的社会效应。

三、在监狱管理工作中应有效地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 依法管理好监狱, 促进监狱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前面分析了监狱管理工作的历史回顾、转轨和构成,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 监狱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有效地运用好管理心理学理论, 把心理学理论和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监狱, 有效地促进监狱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笔者认为, 在监狱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好以下一些管理心理学的理论。

1、在日常的监狱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好冰山理论

管理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阐述了人作为个体来讲, 存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 就像大海中的一座冰山, 海平面属于自我, 海平面以上属于超我, 海平面以下属于本我。要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 就必须挖掘个体在海平面以下的本我, 这属于个体潜在的能量, 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监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也必须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监狱, 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同步。因此, 监狱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必须自觉、主动的去运用好冰山理论, 充分尊重每一个人, 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 才能使这个群体在最大范围内为监狱奉献最大的潜能, 只有这样, 监狱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2、在日常的监狱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管理心理学中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 人的需要必须是从最低级开始的, 只有满足了最低级的需要, 才会有更高一级的需要, 以此类推, 层层推进。并指出人的迫切需要才是激励人的手段。

监狱管理工作尽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归根到底, 它主要是一项做人的工作。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只要我们自觉的运作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合理的去满足他人的需求, 在管理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认真的去分析每个人的合理需要, 我们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动的位置, 把人的思想状况、需求状况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这对我们开展好各项工作, 激发各个成员去完成好监狱整体工作任务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另外, 根据各个成员的不同需求, 可以把各个成员有效的放到合理的岗位上, 以达到人尽其才, 人才齐用的最佳用人效果, 把每个人的工作能量都发挥到极致, 这对我们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也是不可低估的。

3、在日常的监狱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好群体心理与行为理论

群体心理与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群体的心理效应和群体动力。而群体的心理效应又包括从众行为、服从行为、社会助长、社会惰性、去个性化。群体动力存在着这样一个函数关系B=F (P·E) , R指个人行为, P指个人, 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

前面指出监狱工作主要是一项做人的工作, 尽管阐述了如何发挥个人的潜能, 如何用人, 但就监狱整体工作来讲, 这还远远不够, 要推进监狱整体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就必须发挥监狱这个团队的工作动力。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必须树立起监狱群体的文化氛围, 使监狱所有的成员都能投入到其中, 并把这个奋斗目标当成个人的奋斗目标, 这就形成了一股合力, 对监狱整体工作的推进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4、在日常的监狱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好权变理论

权变, 即随具体情况而变。这一理论中主要讲了费德勤模型, 首先是以工作为主, 以人为主两种情况;其次是说明上级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第三可以得出八种不同情境或模型;最后是得出签案。

运用这一理论, 得出提高监狱领导者有效性的方式有:可以替换领导者和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监狱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十分突出的工作, 其指导思想是“举旗帜, 抓班子, 带队伍”, 这实质上就是这理论的形象诠释。无论举旗帜, 还是抓班子, 或者是带队伍, 都强调了一个领导权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 正确运用好手中的权力, 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根据环境的改变, 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 带领全体人员向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同时, 领导者要自觉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使权力在阳光下得到行使,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避免权力不会被领导者滥用。

摘要:文章从监狱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监狱管理工作的双重特殊性。文章概述了监狱管理工作的历史回顾、转轨、构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监狱必须依法管理罪犯, 有效地促进罪犯的改造, 从而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理论, 提出笔者的观点。文章指出, 在日常的监狱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好管理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群体心理与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监狱,管理工作,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1994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

篇4:谈监狱系统法律援助工作

一、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

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保障公民实现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权利,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我国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监狱安全稳定的内在需求

通过援助,可以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解开服刑人员心中由于监管、改造、劳动、生活、学习或法律知识相对薄弱而造成的心理桎梏,使他们端正改造态度,重新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生活中,对于促进监管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咨询,可以引导服刑人员正确处理与警察、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使狱内的一些矛盾得到消除,对狱内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3.加强服刑人员法制观念的重要方式

通过监狱警察和专业律师的解释和帮助,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更加信奉法律权威,明白法律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强制性,提高守法意识并自觉遵守法律。当其他服刑人员目睹了这些法律援助实践和变化,也会从中受到教育。这一切就能以点带面构建监狱法治大环境,对加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监狱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法律援助的参与度不够

服刑人员入狱前许多都是“三盲”(文盲、法盲、流氓),不知道监狱有一个免费帮助服刑人员解疑释惑打官司的法律援助站,对法律援助站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更是知之甚少,对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主动参与性不够。

2.法律援助的受益群不宽

由于监狱法律援助站的协议机构都是本地机构,加之受费用等问题的制约,受益于法律援助的人群基本是本地人,不够广泛。受路途遥远、经费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外地特别是外省籍的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很难开展。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异常突出。

3.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不广

目前法律援助站接受的案件主要是刑事案件,而有关服刑人员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纠纷、子女监护等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因人员、资金、时间等原因,使得援助工作难度大,涉及则较少。

4.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

因组织形式不健全、相关制度不配套、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原因,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不能使更多的服刑人员得到援助。

三、完善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思考

1.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

服刑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差,应当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法律援助的范围、法律援助的程序、法律援助的条件及法律援助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都要让服刑人员了解清楚。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运用墙报、板报、巡回图片展、标语、开辟法律援助专栏等形式宣传《法律援助条例》,营造监狱法律援助氛围,为监狱的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二是编印《监狱法律援助手册》,将法律援助在解答咨询中发现的监狱服刑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附上有关法律条文编写成册,分发给服刑人员,成为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工具书”。

2.设立援助基金,加大监狱法律援助保障力度

虽然法律援助是免费的,但目前监狱法律援助大多仅局限于法律宣传与咨询,而大量的刑、民案件因为需要取证,需要时间,所以需要支付律师办案补贴,由于经费保障问题而难以办理,经费不足问题已成为监狱法律援助受益面不宽的重要因素。因此,呼吁设立监狱法律援助基金,为监狱开展法律援助提供有效的保障。法律援助基金由监狱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筹资,每年可从行政办公费上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法律援助,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义演、义卖、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辅助法律援助事业。对援助基金实行专门列项、专人监督、专款专用制度,确保有限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益。

3.规范运作,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真正要使监狱法律援助工作常态化,就必须有健全的工作网络,确保法律援助的有序展开。一是建立组织,在监狱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使其成为法律援助中心和监狱之间的纽带;二是建立队伍,在监狱各级管理层中明确法律援助工作负责人和联络员,针对服刑人员中需要法律援助对象进行摸底,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有计划地给予安排法律援助;三是规范运作。应当制定服刑人员法律援助申请审核程序等制度,为服刑人员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制度保障。

4.整合资源,确保法律援助的顺利开展

服刑人员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可能随时自主咨询或申请法律援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的现有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向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一是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咨询电话。一方面,服刑人员提出的问题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从监狱对服刑人员思想的掌握考虑,可以将一对一的咨询扩大到多对一的咨询,利用免提或电话系统,一个人的咨询,相当于所有人的法律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律师重复劳动,也有助于监狱方随时掌握动态,及时处理不利局面。二是建立监狱法律援助“直通车”。有些服刑人员的问题涉及隐私,不愿在公众面前提出,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进行咨询。问题复杂难以在复信中讲清时,法律援助中心可以指派律师上门服务,与服刑人员单独面谈,了解情况。

【责编 周春晓】

篇5: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近年来,心理学在监管工作中逐步得到了重视和应用,有效推动了监管工作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掌握住在押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用遏制危害思想产生的方法杜绝危害行为的发生,对于确保监所安全,高效完成监管使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心理干预的背景和成因

心理干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亦称为情绪急救。具体而言,就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通过适当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其学会新的技巧,使其心理恢复平衡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看守所的在押人员由普通工作生活状态进入到被羁押状态,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往往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如果不适时引导,可能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创建心理干预机构,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要创建心理干预机构,具体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治疗室和多功能会议厅。

心理咨询室,可以帮助咨询师营造出相对宽松、豁达、真实、合作的心理氛围。

心理治疗室,从改善人体心率变异性入手,教授在押人员日常生活中应对压力和调控情绪的技巧,从而缓解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负面情绪。要配备箱庭,创造从无意识到意识,从内心世界到外在世界,从精神到物质,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桥梁,让在押人员退回到过去的体验,促进康复和整合。

多功能会议厅,主要用于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在押人员的团体心理辅导,真正做到心理咨询与法律教育相结合,个别咨询与集体咨询相结合,面谈咨询与健康讲座相结合。

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如《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守则》、《来访者须知》、《心理咨询简介》等等,以此来保证心理干预的有序开展。

在押人员通过科学的治疗、合理的宣泄,摆脱负面情绪和压力,身心得到放松,才能发自内心的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坦然面对接下来的各种刑事诉讼活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看守所应该每季度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在押人员的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大体方向上应该以心理健康、情绪管理、情感培养、自我认知为主。让在押人员认真记录、撰写心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积极处理心理冲突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以接纳自我,重塑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四、运用心理测评技术,建立在押人员心理档案

与在押人员进行摄入性会谈后,要进行调查问卷和心理测评,以此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咨询方案、实施心理干预。测评时,根据在押人员特殊的个性心理和心理状况,建议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心理卫生评定量表(SCL-90)。

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押人员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在押人员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建立在押人员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在押人员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进而为咨询师科学制定方案提供心理学依据。

对在押人员的心里咨询情况汇总和量表评估应该每月进行一次,坚持一人一档,专人管理。

五、实施定期心理咨询,疏导情绪矫治行为

每周用一天时间全天候开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治疗室,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在押人员进行个案咨询,可以达到疏导情绪,矫治行为的目的。以我所的在押人员刘某为例,刘某几年前患有白血病,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欠下巨额债务,某日因琐事与邻居争吵起来,因邻居指责他是家里的累赘,刘某大打出手,最终将邻居打死,后投案自首,属激情犯罪。入所后,刘某心理异常复杂,觉得父母为了给他治病付出了太多,自己还没报答,却犯下如此滔天大罪,若判死刑,就再也见不到父母,即使被判死缓,刑满出狱后父母也可能都不在了,无法尽孝。过度的自责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心因性精神障碍。生理方面:头昏耳鸣,睡眠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理方面:情绪低落,自卑孤僻;意志行为方面: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有自杀倾向。量表测试结果:敏感,感情用事;忧虑抑郁,烦恼;知识面窄,依附性较强。这是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咨询师通过五次咨询完成了五个步骤:(1)快速收集有关信息,倾听、安慰、共情、支持;(2)采用行为训练方法:用深呼吸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3)“正常化”技术使当事人慢慢恢复理性;(4)回忆事发当天的情景,帮助宣泄负性情绪。(5)采用催眠技术,通过父母的来信使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押人员由于外部生活方式的单一,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于自我的内心体验,会因为一封家信而产生强烈的内心感受,这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是在社会上不太容易出现的。当他心情激动走出了抑郁状态时,此次心理危机干预也取得了成功。

六、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寓教于乐

在押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对监管民警存有不同程度的阻抗心理,采取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如何能够更好的对在押人员实施心理干预,这就要求咨询师掌握科学的方法。有人建议将团体咨询中的游戏概念引入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寓教于乐”。 心理游戏由于其趣味性强、灵活性高、个性化突出、形象化逼真等特征,起到了辅助和弥补心理咨询中不足的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意想效果,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在押人员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管理自己的情绪,拥有积极、阳光、向善的心态,宽容、谦让、关怀的人格,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结

篇6:谈安防系统在监狱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确保监管安全,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年初以来,“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已在全局上下达成共识,成为全局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的重心,但是,我们在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时候,绝不能因为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而疏于对监管安全重视的程度和管理的力度。要始终把监管安全作为监狱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确保监管安全稳定。古时有一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年不闻倾覆人;倒是平流无石处,常常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说,水流湍急时,过河人谨慎小心,能够平稳渡过,而在水流平缓处,由于麻痹大意,反而翻船落水。它告诉我们,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越要有忧患意识,因为任何一点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都会将已有成绩毁于一旦,特别是对于监狱机关来说,最大的隐患就是思想的麻痹、盲目地乐观和忧患意识的淡漠。因此,我们要坚决防止干警队伍中产生麻痹思想,滋生侥幸心理。要把确保监管安全和生产安全稳定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行刑理念,根深蒂固的植根于每名干警头脑深处。

确保监管安全,必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安全规章制度。监管安全规章制度是工作经验的结晶,也是多年来全国、全局血的教训的总结,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血的教训,不能忽视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居安思危,是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起码的素质和能力。各单位主要领导要时刻绷紧监管安全这根弦,根除监管安全制度落实的死角和隐患。每名干警在每项执法行为每个执法环节上,都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于查找出和已发生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查找漏洞,看一看我们是否对重点罪犯排查分析、掌控防范不力;是否劳动现场干警值班岗位形同虚设;是否真正落实安检及干警搜身检查制度;清监工作是否流于形式;干警思想是否麻痹,对罪犯生活现场管理是否失职。只有善于从个别问题中找出普遍意义的问题,汲取教训,改进工作,我们的监管安全工作防线才能真正筑牢。

上一篇:物流园信息化下一篇:初中政治教师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