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24-04-29

浅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用6篇)

篇1:浅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导游业务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通过教学,希望学生全面了解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导游服务程序与规范、导游带团、讲解、心理服务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及应变能力。

关键词:导游业务

导游业务课是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及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笔试和面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业务以导游服务为核心,全面介绍与之相关的业务知识,并重点研究导游服务程序,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服务过程中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学习导游业务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树立现代导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一、导游业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影响。若导游业务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以下结果:

(一)被动学习,效果差。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境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没有反馈性,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缺乏实践性。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也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需要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才能获取,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有人曾经研究并得出结论:“个人感受到的对方仪表的魅力同希望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要远远高于个性、兴趣。”其次,较好的导言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导游职业有关的顺口溜。

(二)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常规内容时介绍尽可能的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教师从报刊、电视、互联网中收集真实的导游服务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亲身所见、所感,将导游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案例给导游人员带来的益处,分析失败案例给导游人员带来的教训,从而加深学生对导游职业的认识,使学生间接地积累一些经验。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目前,大多数学校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占教学时间的大数,甚至有些学校几乎全部都是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严重缺乏,直接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太弱。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户外教学”环节。在导游业务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现场训练,是封闭式“室内教学”的一大弊端,使得学生的动口能力与接待水平都较差。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讲解,进行导游服务全过程的规范训练。

(四)将有经验的导游请进课堂。作为一直在教室学习的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学生,最缺乏的莫过于实践经验,而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在弥补自身及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方面,最快捷的方式则是请教于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可以请一些优秀的导游员到校来做主题演讲甚至直接进行实践性授课,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

(五)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联系,扩大教学和学生实训空间是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旅游专业不仅应该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可积极邀请业界人士和优秀导游来学校讲学、介绍经验,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可加强与企业的结合,走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的路子。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尤其是共同设计学生实习教学内容,既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六)构建模拟导游教学系统,拓展教学空间。导游专业课的教学体系,必须是一个扩大的、开放的、包容的立体教学空间体系,构建模拟导游教学系统是培育这一教学空间体系的最佳方式。这里面主要包括:建立模拟实验室、建立实训基地、专家座谈或访谈、案例研讨、主题辩论、景点采线、现场讲解、考评大赛等多项内容。导游业务应用模拟导游教学系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导游综合业务能力,也有利地推进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应实行精讲多练,理论讲授侧重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导游职业素养的训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启发式教学,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性,使教师从独创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做到教与学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它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灵活性大、应用性强的导游业务的课堂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介绍常规内容时要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教师从专业报刊、互联网中收集真实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亲身所见、所感,将导游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分析失败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从而加深学生对导游业务及导游工作的认识,使学生间接地积累一些经验。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情景模拟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角色,以现实生活中类似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优化,并通过反复演练,以求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具体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模拟情景教学是通过教师设计导游活动实际的场景、游客、景点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进入导游角色,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地对导游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进而完成个性化的对知识、经验、能力的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实现导游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情境

第一,选择合适的题材创设情境。教师根据导游业务课程中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主动创设情景,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必须精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趣味性,能够反应理论要点,并且要符合导游工作的实际需要,起到帮助、启发、提高的实效,同时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动形象。情景创设可以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导游交际语言技巧、常用导游实地讲解方法等章节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第二,借助教学设备再现实际工作环境。导游业务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设备模板、多媒体平台等创设导游现场工作的鲜明情景,最直观和直接的方法如把教室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或旅游车,屏幕上的图画帮助营造现场场景或具体景观,讲台作为导游讲解的工作区,其他同学作为导游工作的对象游客,教师可作为导游工作中与之配合的领队,这样创设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导游业务学习的兴趣,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导游业务知识和技能。

第三,借助实物展现实际工作环境。教师还可准备一些实物,如:借助上课用的话筒、导游旗、导游证等导游工作中工作必不可缺少的物品,把这些实物工具充分利用到情境中来,可以适当增强仿真效果,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第四,借助辅助性工具渲染情境。导游业务课程教学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辅之生动优美的语言,并借助景观、图画、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现场导游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能够把教师讲解的知识要领、实际模拟、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旅游专业学生不能及时地对所学技能自检的难题,增强了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仿真程度。

2.模拟教学

第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模拟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模拟教学方案,事先指导学生准备模拟导游的课题与背景资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如:司机、地陪、全陪、领队、不同类型的游客等角色,明确各个角色的工作程序,然后模拟导游实施、模拟效果验证、教师点评、组织撰写模拟导游心得体会等教学环节。

第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要准确定位。在运用模拟导游手段组织导游业务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导游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编写模拟方案、运用背景影音资料时,要努力创造具有显着仿真特色的现场演练环境,以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独立地思考、判断是非、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更好地把握模拟导游教学内容的精髓。

第三,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充分周密地进行教学准备,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可能遇见的问题及应当具有的能力。通常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前要对器材进行检查调试,以确保开课后模拟导游演练能不间断地实施。

第四,严格控制教学过程。情景模拟教学法虽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到有章可循,这就要求教师严格控制好教学过程,把握情景模拟的内容和时机。模拟教学除了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语言模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模拟过程,发现问题,透过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从心理上更好地进入角色。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说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设计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已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任务设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的学习。任务的提出首先要具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具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再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作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分组,自主、协作学习

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学生分组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自由组合的基础上依据能力互补的原则对各小组成员进行小幅度调整。每组选举出组长,组长不仅负责小组内的分工,而且可以依照组员贡献大小确定组员的成绩级差,教师按照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小组给出公正得到评价分值,再依据组内成绩级差确定相应学生的成绩。这种先“任务驱动”,后“项目导向”的构成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导游业务改革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考核来验证,当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时,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已显示出它的不足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考核方式是笔试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质疑、发言、讨论等评定,占20%。主要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专业处理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实际能力考核显现出它的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本文认为导游业务的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笔试与面试(口试)两种方式进行,以两个成绩来考核学生对导游业务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这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形式一样。笔试满分100分,卷面成绩占笔试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面试满分100分,导游词讲解占面试总成绩的60%,处理问题能力占30%,礼仪与着装占10%。笔试部分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难易适度、知识点覆盖面广、紧扣教学大纲并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试卷接轨。面试考核借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场导游考核的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导游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秉政,《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6月;

盛亚男,《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与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4月;

张俐俐,《中外旅游业经营管理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密、赵西萍,《旅游专业情景教学及效果评价》,《旅游学刊》,2003年1月。

篇2:浅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数值分析;教学方法;实践

作者简介:黄文芝(1978-),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张蕾(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201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9-02

“数值分析”也称计算方法,它与计算工具发展密切相关。计算方法是数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方法都与当时的数学家名字相联系,如牛顿插值公式,方程求根的牛顿法,解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去法,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计算积分的辛普森公式等,这表明计算方法就是数学的一部分,它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分支。而计算机出现以后,计算方法迅速发展并形成数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计算数学。这说明了计算方法与计算机的密切联系,以及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并且数值分析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在数学建模中,在图像处理中,在信号处理中等都会用到数值分析中相关的一些知识。这些都说明“数值分析”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插值拟合,一部分是方程和方程组求解,另外一部分是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而数值积分也是在插值的基础进行,故笔者把它归为插值拟合部分。这些内容看上去都是以前学过的知识,积分是在高等数学里学过的,而方程和方程组求解更是中学就重点讲解过的知识,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会和以前所学的纯数学学习的思想结合起来。通过“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后续阶段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笔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老师,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的李庆扬等编的《数值分析》,本文就当前“数值分析”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讨论,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理论强,公式繁多冗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数值分析”是数学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数学课程一样的理论性强的特点,但“数值分析”又还有一些和以往学生所学各类数学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数值分析”研究的是计算算法,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以前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大都是从理论学习到作业联系,涉及的知识逻辑推理的特性比较强,并且以往研究的大多数都是连续的,这种研究对象的差异使得学生不能很快接受,思想不能很快转变过来。其次,“数值分析”比以往所学的数学课程的公式更加繁多,更加冗长,比如解线性方程组,如果用以前的知识,学生都会解,但现在解线性方程组不仅仅是要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及它的实现,这就涉及到至少4个公式,而我们要弄清楚了这些公式的来历才能通过编程实现这个算法,这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学生对数学课程以及对数学公式的害怕,对“数值分析”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学习。虽然“数值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大多数课程的基础,但学生还不能理会到“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对以后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现在所学的课程还没能很好地得到应用,而对他们比较实际的用处――找工作也没有显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因而学生会在潜意识里无视这门课,在课程学习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学习。

2.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掌握困难

这门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对于理学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学时比较多,但笔者承担的“数值分析”课程的学时是48学时,并且完全是讲授部分,然而相对于课程所包含的大量内容,这些学时数远远不够,比如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它涉及到范数,赋范线性空间,欧氏空间,三角插值等许多概念,想让学生在规定的学时数内真正掌握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理学院的学生学过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所以理解这些概念就略显容易些。

3.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数值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虽然这门课实践比较重要,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大多数教师只能按书本知识来讲,学生听,学生没理解理论的用处,没能立刻就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不知道它的作用,考完就还给老师。这样他们也只获得了知识的皮毛,而没有抓住知识的精髓和实质。

二、“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1.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正确对待这门课,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值分析”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介绍经验(这样学生更好理解,更容易相信,更实际),联系具体的研究方向,给出简单的例子,论述“数值分析”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中的应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值分析”课程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应用比较广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联系实际,在课程中穿插一些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比如现在很多数学建模就用到“数值分析”的内容,可以就里面简单的例子引用一个。这样让学生了解到“数值分析”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值分析”比较有用,应该学好“数值分析”课程的观念。

然而仅有应该学好该课程的观念还不够,还应该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真正自主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为了考试而学习。如何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讲解,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等方法,另外也可以编一些小程序,演示计算机解题的过程,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虽然计算机的功能比较强大,还是需要人脑来控制,灵魂还是人。这样能使学生在整个课题中能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收。

2.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数值分析”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现在课时有限,因此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应该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比较重要的理论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可以将主要的教学时间安排在讲解误差分析,插值,数值积分,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上面。在矩阵特征值计算方面,有时间的条件下可以简单介绍思想方法,而对于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可以舍去,因为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学常微分方程,所以对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会无法理解。

3.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对数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了解教师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然而鉴于“数值分析”的特点,又不能完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数值分析”课程中有大量的矩阵和公式,如果单纯使用“黑板+粉笔”,黑板无法板书完整,如果擦掉原先板书的内容又无法把前后联系起来讲解,而使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上课安排到有投影的机房,在讲解算法时教师可以演示一些程序,学生学起来就不会觉得完全是在听数学课了。因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样和他们的联系更紧密些,他们也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算法。

4.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值分析”这门课重点讲授的是算法,而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实践,对这些算法的应用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这不是学习的目的。本来计算机专业也应该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对讲授的每个算法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编程来实现,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门课不是单纯的数学课,而是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课。当然要实现每个算法都编程,在所授课的学时内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就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编程,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比如对编程完成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等。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篇3:浅谈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1.1“灌输式”模式

高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高等服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企业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 它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但长期以来其职业教育属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高职变成了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或中职的扩展型, 这在会计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

1.2 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

特别是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设置滞后, 把所有的课程分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 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 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 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分, 内容重叠, 如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既开设工业企业会计, 又开设财务会计, 有的高职会计专业同时开设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内容繁杂, 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确认存在的问题

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导向, 对其的探讨一直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非常关注的问题。高校会计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它制约教学活动, 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同时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目前我国需要的是专业技能较强的具有应用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企业界现阶段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表明:有9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 现有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 人们对此虽有认识, 但由于培养模式没有配合, 所以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

2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教师讨论, 本人积累了一些课程改革意见。

2.1 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 专业实践性强, 岗位要求操作性和技术性强, 因此,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会计实务人才, 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胜任企业的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 具备会计专业处理能力、人际沟通协作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精神,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时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此, 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时都不能偏离培养目标。

2.2 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 而主要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针对高职会计专业,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专业特点,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实行“双证制”, 即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以外, 还需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用友财务软件资格证等。此外还应取得全国英语应用能力合格证、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等综合技能资格证书。

2.3 按职业技能模块组织教学

职业技能模块的思路是, 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

2.4 以实践为导向, 采用“任务推动式”课程模式

为了体现高职会计应用性的特点, 要增加实践性课时比例, 争取在40%以上, 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 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我们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为指导思想, 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

在校期间可开设《基础会计实训》, 使学生对抽象的会计理论有初步了解。所有实训课均可穿插在日常教学中, 为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会计各岗位职责, 将每门实训课分为若干个任务, 分小组、分角色进行, 通过“任务推动式”完成实训的每个单元, 使学生足不出户, 就可体验到会计实际操作的各种角色,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未来的会计工作环境。在学生毕业前还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并写出实习报告, 在此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5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至少要达到相关专业岗位的中级职称人员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水平, 或应具有相关的等级证书, 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同时, 教师要定期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 进行业务实习, 从而掌握会计一线岗位的实际, 在专业能力上保持了与会计一线岗位的零距离, 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建立一支以研究生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为此, 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到企业锻炼, 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最后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要选择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 作为学校的专业, 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老师, 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会计公司,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锻炼场所。

2.6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为此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始终。

总之, 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 对高职会计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在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要加强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适应市场需要, 全面提高会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对高职会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不断完善, 以为高职会计专业的示范性教学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9) .

[2]陈金花.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9) .

[3]龚云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4)

[4]黄麟.市场定位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5]魏立寰, 孟坤.从就业形势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J].投资与理财, 2008, 6.

[6]王希旗.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86.

[7]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J].中华会计网校, 2009, 9.

篇4:浅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课程

为了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增大实践教学力度,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

1.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根据市场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教学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都已不能。经过对我省的几个大型企业如三精制药、正大集团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的指示精神,市场营销专业要想在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就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教学改革。其目的是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使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对接,教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实践相融合,达到高职院校培养毕业的目的,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

2.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两个班进行了项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内涵的认识还处在探索、总结阶段。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工作胜任力为目的,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2.1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课程中的知识不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而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组织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技能与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与学科课程相比,项目课程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紧密对接。项目课程彻底打破了学科界限,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为根据来组织课程内容,将学习过程设计为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以实际项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其职业素养。

2.2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

2.2.1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我门在对课程改革时将推销技巧、会计、税法融入到一个项目中,将销售过程的整个活动融入到项目课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技能的提高。基于项目课程的完成要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教学中,从尝试社会调查实践入手,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调查中必然遇到问题与困难,这时就会产生学习相关知识以解决问题的需求,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为了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而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

(2)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是为具体的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接受了职业教育,就应该能够有效完成某类工作任务。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行动与任务导向,将学生导向工作过程体系,使其在完成实际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增长实践技能。

2.2.2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学生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和所学过的课程,对实训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将推销技巧、会计、税法融入到一个项目中,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围绕学生市场调查、分析、销售、会计核算、税款申报为能力的培养目标,选取销售市场,对学生进行推销技巧、会计、税法知识培训,突出行动特色,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以学生为教学团队,完成限定的产品销售任务,在此项目下设置了产品销售、会计核算、税款申报三项具体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推销技巧、会计、税法的理论知识与市场产品销售技能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做、学、用”一体化。

2.3教学方法及过程设计

推销技巧、会计、税法三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另外如上所述,职业教育是为具体的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本课程采取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当然,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扮演法和小组工作法等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基于推销技巧、会计、税法三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分组并各自完成该项目,让学生对整个调查过程有一个完整地把握,并能把通过任务教学获得的知识、技能整合成一个整体。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知识附着于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基于项目课程的推销技巧、会计、税法三门课程的教学,以完成具体的调查、销售为核心来训练学生设计、实施市场调查方案,提高产品销售和会计核算能力。

2.4考核方式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相应的必然带来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是以学生完成的实际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采取过程考核方式,总分100分。

(1)每位同学保证出勤,这项考核由指导教师与各小组长联合考核 ,考核分数5分。

(2)市场调查、完成调查项目的内容,并指明调查的时间、地点,认真履行职责,无舞弊行为,由指导教师与各小组长联合考核,考核分数30分。

(3)认真完成产品设计方案,并提出销售方案, 20分,指导教师考核。

(4)进行账务处理、税款申报,40分。指导教师考核。

(5)较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5分,由学生自己相互评定。

3.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

项目课程推销技巧、会计、税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最后的实施,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首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项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实施。例如:我们对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采用了按推销技巧、会计、税法整合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为了增强实施效果和便于管理,我们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做了3个项的工作。小组选择学院所在地——哈尔滨利民开发区大学城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罐头食品的需求情况,在校内外大学生和教师中进行罐头产品销售,锻炼学生的实际营销能力和对推销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进行专业课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5: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大柳河中学李微微

摘要: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性自助性学习效率

目前正在全面铺开的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改变“生产标准件”的统一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初中《世界历史》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在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七、八年级《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课改到了九年级《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成目前“七八年级轰轰烈烈搞课改,九年级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用。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界历史》是九年级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不可取的。

《世界历史》教材的整合应该是在新课改和中考二者兼顾的原则下进行。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初

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比如将《世界历史》第二册第3课的最后一框题内容“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加剧”并入第2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作两课时完成,使学生对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对《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2课—第15课作顺序和内容调整为:“二战后的美国霸权政策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强调现实意义的主次关系。

二、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现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达成有效教学:教学要提高师生的互动从而增加学习机会,教学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大胆开放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达成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等课改目标的主要途径。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讨论,明确知识要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找课外资料以作补充。比如,在学习《近代的科学和文化

(一)——自然科学革命》一课内容前,我只是布置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抽签决定)介绍,形式不限。没想到同学们准备的非常认真、充分,不仅从广度上概括了教材中内容,又用翔实的补充资料作了深度上的拓展——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居里夫人成功的启示等,有一个小组竟然用小品的形式形象的反映了生物进化论前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微生物学创立前后战场上救助伤员措施的变化,整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当然,这种开放的课堂需要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更灵活的评价机制,而且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及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调整;特别在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辅助和补救措施,比如老师要加强引导和知识总结、强化单元测试和知识反馈等。

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

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因为西方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组织有序呈网络状结构的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长时记忆。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反思的习惯。

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利于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目标计划地制定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整体的学习总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记忆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知识的识记。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三、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如此。

1、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中国历史一样,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清晰的线索、脉络,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因果等关系,也就准确牵起了世界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

2、不同地域的横向联系。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有共性的,但各国、各地历史还是都有自己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经常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对比联系,有利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有利于强化对发展共性的认识。世界历史学习中,最常想到的就是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如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对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对比等,当然世界史内部可供横向联系对比的课题也比比皆是,如四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日俄改革的对比、德意统一的联系对比等等。

3、与现实的联系。增强现实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考改革的方向之一,有一年中考历史题中就有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革命影响的题目。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我尤其注重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因为世界近现代史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等人们关心、熟悉的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也常有这类“现实中的历史问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在世界

历史学习中找到答案;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又能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四、世界历史的学习,要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提升。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的重要基地,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教育。世界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人文的历史、一部科学技术彰显伟大力量的历史,因此,世界历史的学习——特别是文艺复兴、近代文化和三次科技革命等等内容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提升教育的良好机会,不可错过。

参考文献:

篇6:浅谈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学

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曹帮明

(通讯地址: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联系电话:***,邮编:404511)[摘要]:课程改革后,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方案要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数学活动,尊重学生的差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创新兴趣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教学活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才使其生命之树常青。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革,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以下是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1.观察生活,学习新知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

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以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引入。故事讲的是:猴妈妈分了一个桃给弟弟;分了五个桃给哥哥。弟弟忙着说:“不公平。”猴妈妈问:“为什么?”。猴弟弟说;“要再分给我两个才公平。”我抓住时机问:“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拿出你们的桃子平均分给你的同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好吗?看看谁分得公平,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这样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探究新知识,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老师问:“关于平均分,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近平均分东西,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平均分。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回答,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张扬个性,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知识。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充分提问,每次学生提完都问:“谁还有不一样的?”这样做,让每一位学生都想大胆地举手说。这样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4.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

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有一道练习题问“三个人排列有几种排法?”我就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室中排,看哪个小组排的方法最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在游玩中自然地理解了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二、关注数学课堂、研究学生课堂兴趣

1.该怎样体现数学课堂效益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1)“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让他们了解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用数学知识和各种有效的方法探索和解决周围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探索数学问题的不同方式。

(2)“关注学生的发展”,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富于智慧,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所以“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在一次教学中,我故意问学生:“这道题老师不明白要怎样做,谁能教教我?”我刚问完好多学生都纷纷举起了小手想当我的小老师。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如何营造数学课堂氛围?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应坚决摈弃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坚决反对重纪律、轻情感、重知识、轻思维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情感与态度”是核心的部分。如果学生厌学,其他自然免谈。“情感与态度”的问题是考试考不出来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是仅通过考试就可以评估和衡量的。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由于考试的压力,课程改革步履艰难,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这些问题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科学史也表明,人的美感可以转化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地展示数学美,并运用数学去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就会很愿意去学数学。

3.合理的评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教几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检测、实践活动、知识小结、自我评价、提问以及观察思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数学思维过程。

(4)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等级)+评语(激励性语言)+成长记录袋。

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客观的、公正的。

4.教学准备

(1)备好课。首先应认真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其次要备教学过程、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景,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是备课时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不同,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各地区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每一个班的学生。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深入钻研新课标,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认真研究课堂活动。这堂课有哪些数学活动可以安排?怎样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互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哪些活动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哪些活动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进行?另外,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引导和评价?这些问题也应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和思考。

总之“教无定法”,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的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就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坚信只要不懈地努力,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上册)主编张行涛、周卫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校本课程开发》(上)《校本课程开发》编委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学科部分

上一篇:质量管理员总结范文下一篇: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张仲素,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