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

2024-05-23

古诗《春望》(共14篇)

篇1:古诗《春望》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 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篇2:古诗《春望》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韵译: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现代文译文 :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赏析:

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3、“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4、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篇3:古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一、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初步掌握思想情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 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 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 因此, 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加以了解, 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 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全面而具体, 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 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鄜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 由此可以初步探知杜甫写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凄苦的。

二、由意象切入意境, 把握情境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把握情境, 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具体方法是, 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 通过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 再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 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 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 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 进入意境, 把握情境。

如: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抓关键字) , 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关键字是“破”、“深”字。

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之说, 又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美谈, 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而这些字所蕴含的意却是十分丰富的。由“破”字我们可以联想到“破裂、四分五裂、战乱、兵荒马乱”等词, 使人触目惊心;由“深”字我们可以联想到杂草丛生, 一片荒芜, 令人满目凄凉。

国破, 山河依旧;城春, 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 使人满目凄然。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中的形象为花、鸟, 关键字为“溅”、“惊”, 如何理解这两字?我们可以将它们与“落”、“伤”等字比较, 水滴落下来只有很有力时才会“溅”起来, 而“惊”心也比“伤”心程度更深, 可见悲的程度之深, 这一情感通过本无情感的花鸟来表现则又加深了悲的情感。

而这一情感缘于感时伤别。

诗的前四句, 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 又由远而近, 视野从城到山河, 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 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 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 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 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 “烽火苦教多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 战火仍连续不断。人们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 这是人们心中所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 家信不通, 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 不觉于极无聊之际, 搔首踌躇, 顿觉稀疏短发, 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 又叹息衰老, 则更增一层悲哀。

三、古诗的抒情方法

(一) 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诗中的“感时”、“恨别”直接抒发了作者感伤时事, 痛恨离别之情。

(二) 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 通过描写景物 (声光色态、动静虚实) 来抒发。如首联和颔联通过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乱草遍地, 花溅泪, 鸟惊心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山河破碎, 与亲人离别的无限悲痛之情。这里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所描绘的景已经和作者的情感完全相融了。

(三) 叙事抒情。

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如诗中描写诗人搔首这一细节, 满头白发因搔而更觉稀疏变短, 几不胜簪, 于忧国忧民之愁之外又添一层衰老之悲。

(四)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含的真理, 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杜牧用“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 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六)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讽刺时事, 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借用向秀与嵇康的友情来抒发对已故朋友的悼念之情, 借王质的故事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 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涵义十分丰富。

最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白居易的《夜雪》, 此诗写于白居易贬谪江州之时, 但在试卷题目中并无说明, 撇开这一点不说, 可以通过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 再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 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 进入意境的方法把握情境。写“衾枕冷”, 可以想象在寒冷的深夜中连衾枕都是寒冷的, 怎会不使人痛苦?“雪重”不仅写出雪的大, 下的时间久, 而且暗含有心情的沉重, 而“时闻”更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他为何无眠?只有有忧愁烦恼之事才会如此吧。因此, 我们可以推想诗人此时的心境应该是孤寂的。在试卷中, 很多同学都写成了诗人看见雪的喜悦之情, 这一点在文中哪里得到体现了呢?可能是以自己见雪的心情来猜测诗人的心情而离开了文本解读。

摘要: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 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 加强自身修养, 而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作者结合古诗《春望》的教学实践, 探讨较准确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情感的方法, 如从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入手, 初步掌握思想情感, 由意象切入意境, 把握情境;了解一些古诗抒情方法来理解诗人情感, 等等。

篇4:《春望》品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悲哀满怀。以“望”起笔,写春城败象,高度概括,以少总多,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山河在”与“国破”两意相反。惟山河完整,实说城池残破不堪;惟山河还在,寓意无它余物;惟山还站立,河水在流,隐言都城了无生机。“国”,国都,大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破”,概其总貌,可感怵目惊心,大有王朝倾覆之沉痛。“城春”与“草木深”先后相悖。城春,本当景色明媚,却更见杂草狼藉;理应游人不绝(游春乃唐都风俗),就更显一片死寂。“深”状草木,则说久无人迹。“国破”、“城春”,乃以大笔勾勒,则全城遭遇劫难,而无一隅幸免,意在其中。一“破”一“深”,则叛军入城,疯狂洗劫、肆意焚毁、奸淫屠戮的种种罪恶,悉皆包含。

安史之乱,灾难惨重,疮痍满目。据《后唐书·郭子仪传》载:“井邑楱荆,豺狼所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一片荒凉。联系史实,细品该联,就更能深切体会诗人忧心如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拟人,情怀悲怆。诗人春望,由远而近。花鸟乃娱人之物,诗人观之,反而“溅泪”“惊心”,竟然觉得花也流泪,鸟也心惊。哀情生哀景,哀景更生哀情。“溅”,状泪流之涌,“惊”,摹震撼之巨,深切的悲痛蕴含其中。只因国家多难,日益衰败,面对怡人春色,诗人总是哀情更深。且看,“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763年《送路六侍御入朝》)桃红絮白,春色明媚,而诗人却有“不分”、“生憎”之感,怨其“无赖”、“触忤”。“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764年《登楼》)面对近楼繁花,反而黯然悲伤。

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个沉溺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不起什么作用。”(法国哲学家库申《论美》)该联以美景与悲情的审美矛盾,创造了巨大的艺术空白,发人深味。诗人素怀伟大抱负,而今却国破家亡,孑然一身,困在一隅,壮志难酬。春色明媚,春光如画,然而却只能徒增伤悲,苦闷寄托其中;花开鸟鸣,物竞自由,而人事不预,只能更觉身心困顿、亲人离散,哀伤蕴于言外;万物争春,欣欣向荣,这又反而深感山河破碎,国势飘摇,人生衰老,悲怆生于弦外。以乐景写哀愁,哀愁倍增;抒深哀巨痛,而蕴藉含蓄,余味无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叙事以抒望中之感,概括天下乱离的悲哀、千万离人的伤痛,历经千年考验而传诵不衰。以“烽火”借代战争,令人想象见硝烟弥漫、撕杀残酷、流血殷地的惨象。“三月”,意为战乱旷日持久;“连”,是说一日未休。兵燹为害,自古而然;而战火长年不熄,则愈显灾难深重,愈见悲伤不已。“家书抵万金”,可见思亲欲断肠。稍前一点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长安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家人生死未卜,诗人被困长安,设想妻子忧愁难眠,孤独凄凉;儿女还小,又不解离人之恨,就更显其孤独。这样,把自己的愁苦寂寞,表达得委婉有致,韵味深长。“双照泪痕干”的理想与乱离现实的矛盾,深蕴着哀愁无奈、倍受煎熬的痛苦。

《文心雕龙·夸饰》说:“并意深褒赞,故以成夸饰。”矫饰夸大客观实际,主要是为了表现主观上的褒贬之意,为了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深刻。安史叛乱,“烽火苦教乡音断”;兵荒马乱,岁月饥馑,“幼子饿已卒”。诗人以“万金”给“家书”作价,用夸张极言其珍贵,实在是担忧亲人安危,孤独无助,而忧心如焚。思归之情,煎断肝肠。所谓夸不失真,信语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自摹肖像,蕴含春望之层层哀愁。白发为愁所致,“更短”,意含原已稀少,隐言忧愁已久。叛乱未生,诗人已经目睹,“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杨国忠兄妹等统治集团人物的荒淫豪奢,也看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人民苦难,而他只能“独立苍茫自咏诗”,对时局充满着无限隐忧,一层。明言叛乱以来,越发稀少,实说如今忧愁更重,二层。“浑”,简直,言难以置信之感,衬托脱落太快,则意含忧愁越发加重,三层。“不胜簪”,以夸张手法说极其稀疏,实为忧愁深重至极,几不堪承受,四层。“搔”,典型化动作,其坐卧不宁、辗转反侧、徘徊不已的种种情景概括其中;“搔更短”,只因以搔解愁愁更愁,令人感到国破家亡的哀痛,贮满心头,五层。该联自摹肖象,其形体消瘦,白发苍苍,面容憔悴,令人想见,其中又饱含着志未酬、人已老的悲切,更可感哀愁无以复加,六层。

而更令人哀其不幸的是,这种哀愁在整个离乱飘泊之中,总是充溢着诗人的心灵,直至潦倒而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65年《旅夜书怀》),因情生景,以飘飘“一沙鸥”自况江湖转徙,蕴含飘泊无依的悲苦,可谓一字一泪,动人心扉。“老病南征日,君恩望北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769年,病终前一年《南征》)壮志难酬,而又无奈南征;北望之心,乃仍希冀报效朝廷,理想终未放弃。然而,一生苦吟,无人理会。悲情哀绪,深厚积郁,令人怆然泣涕。

杜甫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杜甫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诗人春望,疮痍满目;国难家愁,交织一体。作者的沉郁之风,也就在这首诗中有了典型体现。“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其中丰厚的意蕴,蕴藉的哀愁,只有知人论世,细致品读,方能深切体会。

篇5:古诗春望改写作文

我站在一座城楼之上,眺望着此刻的长安城,处处充满硝烟,一股股呛鼻的烟味也随之而来,大街上也静悄悄的,仿佛长安城里只有我一人。遍地的`荒草,看起来就知道许久未有人来修整。而那荒草之上,却又是那堆积如山的尸体,可想而知,现在已经是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全城静悄悄的,多多少少有一些阴森。

见此景,我便想起了曾今的长安城如果是从我站立之处往下看,应该是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充满欢歌笑语,充满人间幸福的。

许是因为风吹雨打,有些花儿已经经受不住了,虽然还有艳色,可也早早腰折了,几支坚强的花儿,花瓣上也有许些雨滴,也略显悲伤。一声鸟鸣,原来是一只立在树枝上的孤独的鸟儿,它掉了好些羽毛,想必它也经历了这场乱战。手一摸脸,自己也不禁泪潸潸了。

战火已经持续了是正月、二月、三月共三个月了。因交通不利,不能把家信传出,妻儿至今也生死未卜,心里也不禁会有一些慌张。或许,这一封家书,要发出去,不知要多久,就好比一块黄金有多难得一样。

篇6:中考语文古诗复习春望

1.一个“ ”,统领诗歌的前四句。

2.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首联中的“破”“深”二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作简要评析。

6.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是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运用等任一方面进行赏析)。

答:思想内容: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艺术特色:首联:反衬或以景衬情。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将主观感情拟人化到花鸟上,更显得悲伤。尾联:细节描写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3.诗的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推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5.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高山了吗?

答:不是。最后两句是写作者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的愿望。

《石壕吏》

1.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答:这首诗是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诗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3.全诗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是什么?

答:表达了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中考语文古诗复习春望]

★ 古诗春望

★ 改写古诗《望庐山瀑布》250字作文

★ 春望 范文

★ 望岳改写

★ 中考语文古诗复习春望

★ 改写《望洞庭》小学作文

★ 汉寿城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 杜甫春望

★ 春望教案

篇7:《春望》古诗词鉴赏答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篇8:古诗《春望》

目前, 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 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 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 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 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 让其自己去分析, 又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 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 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 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 诱“题”深入 (以《望岳》为例)

首先, 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 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 前为动词, 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 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 运用想象和积累, 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 横亘齐鲁的苍翠, 郁郁葱葱, 神奇秀丽, 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 它高的遮天蔽日, 阴阳分明, 那茫茫不尽的云海, 激荡着内心, 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 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 面对此场景, 一时涌起无限豪情, 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 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 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 (归鸟) 、俯瞰 (一览众山小) 。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 结合注释, 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 便知此“望”为虚写, 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 知人论事 (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 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 进京赶考, 落榜归家, 途经泰山, 写下此诗, 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 如此从题目入手, 分析下来, 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 意为“春天望”, 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 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 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 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 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外, 单个的去分析意象, 容易肢解诗歌内容, 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 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 一根藤蔓顺下去, 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 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 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 “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 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 整首诗的悲凉之味, 就更加凸现出来,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 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面对一首诗歌, 便不再盲目和畏惧, 快速找到突破点, 通过“质疑”题目, 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 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 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 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 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 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 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篇9:踏雪听春望日升

震撼我心的留学路

1997年,受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联合委派,我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进修与科研工作。在那里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当听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清醒地意识到,离开祖国,就意味着撤去了生命的支撑。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挺起腰杆来。

在德期间,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流浪汉。他不仅英语流利,而且大谈国际形势,谈亚洲的中国、日本,甚至还知道中国的台湾问题……更让我震惊的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些流浪汉都很不一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见地,有观点,有信仰。反观国内,我感到了教育的责任之重。我深深地感到,民族之间或者国家之间的差距,重要的不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本身,最重要的是“人”本身!归根结底,“人”是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物。因此,中国不仅要让“经济”富起来,更得让教育“富”起来!教育强则国强民尊。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名校最为宝贵的不是她们有怎样多的权威专家,也不是她们拥有怎样一流的图书和各种设备,而是她们对学生“完整人格”的熏陶和培养。这种“完整人格”是健康人生的保证和前提。现代大学应该鼓励多元化发展,不能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教育的质量。因为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文化积淀、所处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所以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在办学定位时必须全面考虑深入分析,以特色发展为原则,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

这一切的思考在我的身体里慢慢沉淀,并徐徐变得明晰起来,映现成“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育人理念,我带着这一理念回到了国内,也更坚定了我投身教育的信念。

留学的“硕果”助我前行

2008年1月11日,我与刚刚成立的荆楚理工学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为此,我更加坚定了“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明确了“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人才办学”的发展思路。而我面对的是学校资金困难、运行治理不规范、思想观念不适应本科院校建设……每一个问题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为心中翻滚着思潮和春天,面对困难和压力,我没有怨天尤人,我坚信,只要用责任心去思考,用责任心来实践,方法总比问题多,“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最前面”。我深入到学院、部门座谈调研,走进教室、寝室,到老师、学生中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主动去友好单位拜访,找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克服困难中,我又领会到:对于我校来讲,要正视我们的校情,避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在发展模式上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从目前处于市场冷门但又迎合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图异军突起,占据学科制高点;要“立足历史看发展,立足发展看不足,立足现实看优势”,用思想引领和创新发展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规范”,学校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脱困爬坡和可持续发展。

有“创新的思维基因”就会裂变出“催化剂”一般的活力。在传统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之理论体系化。“基层型大学”要把握住经济发展脉搏和社会发展潮流,主动融入社会,以“大协同创新”的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坚定不移地培养“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所谓“立足基层、志在高远”,就是通过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使之真正把经济社会基层当做自己就业创业的人生舞台和志在高远的人生起点。这一办学理念,在“中德论坛”上亮彩,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等一批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的积极评价:“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战略重点突出,只要坚持‘基层型大学’特色就很有发展前途……”

有了思想的创新“闪亮”,就会有特色办学的“光芒”。“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已经在校内成为共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这一框架下构建。我们探索创建的“新农村科技学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等特色学院相继挂牌,成为“亮源”背后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

新农村科技学院把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成果转化推广的“孵化器”。学校与所在地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北白鹿春股份有限公司、汇澄茶油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农业研发实训基地。与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王坪村等7个村签订校村合作协议,并以相关研发成果为依托,形成了多个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老龄事业科学学院是从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层面,面向社会特色办学的一种新探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致力于在老龄事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培养本科层次的老龄事业的高级护理服务者、社会研究者、产业开拓者、社会管理者,为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社会化人才。

教育部启动实施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大力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中国农谷”战略,并在我校所在地荆门实施,这些都是我校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给我校特色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作为荆楚理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我时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千斤重担,但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心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面新形势,荆楚理工学院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走出一条新、奇、特的发展之路。

荆楚理工学院:冉冉上升的特色基层型大学

荆楚理工学院初步发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学校设有12个普通教学学院、2个教学部,并设有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理、工、医、文、教、经、管、艺等8大学科门类。

在“专升本”之后的短短5年内,已建设有一级学科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建有各级各类实训中心230余个,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择优推荐至教育部遴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产学研用结合,密切与地方、与企业的合作,把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基层型大学“大协同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组建有“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省级科研基地6个。学校参与研发的“谷之初”谷物胚芽乳饮料投放市场,在国内首创素营养饮料全新品类,进一步延伸了湖北“一袋米”工程产业链,共同合作发展的公司已成功上市。

篇10:卢纶长安春望古诗带拼音版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chuān yuán liáo rào fú yún wài , gōng què cēn cī luò zhào jiān 。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shuí niàn wéi rú féng shì nán , dú jiāng shuāi bìn kè qín guān 。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长安春望翻译

译文

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注释

“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

草色:一作“柳色”。

春生:一作“春归”,一作“春来”。

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逢世难:一作“多失意”,意即遭逢乱世。

篇11:古诗《春望》

春望,春望林滋,春望的意思,春望赏析 -诗词大全

春望

作者:林滋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春海镜长天,青郊丽上年。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

气暖禽声变,风恬草色鲜。散襟披石磴,韶景自深怜。

篇12:古诗《春望》

田家春望,田家春望高适,田家春望的意思,田家春望赏析 -诗词大全

田家春望

作者:高适朝代:唐体裁:五绝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篇13:古诗《春望》

一、比较写作背景的差异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杜甫的青年时期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 年轻的杜甫离开了长安, 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 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春望》写于天宝十四年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鄜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比较描写景象的差异

《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 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 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 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 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 但他却能“一览”, 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春望》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 山河依旧, 城春, 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 使人满目凄然。

三、比较“望”的角度

《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春望》前四句是诗人直视国都沦陷, 山河破碎景象, 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 叹息衰老, 又多了一层悲哀。这些都是写情的。

四、比较作者形象塑造的差异

《望岳》展示了青年时期的杜甫,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 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诗人形象。而《春望》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头白发如冰雪, 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忧国忧民的诗人。

五、比较名句蕴涵意味的不同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 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春望》“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 这是人人心中共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此外, 在写作表现手法方面, 《望岳》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 言有尽而意无穷。《春望》全诗触景伤怀, 移情于物, 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 情境交融, 感人肺腑。在写作风格方面, 《望岳》形象高大, 境界壮阔, 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 景象凄清, 风格沉郁, 具有悲怆美。

篇14:《春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

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鉴赏诗的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国、深、溅、短、浑”等字词的意思,感受诗的语言美。

2、学习“拟人、对偶、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感悟、鉴赏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人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和刻画的形象。

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

(一)激兴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文字)

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快十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最近,由法国挑头,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约”,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他们用战争换来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袭击年年不断,反而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恐怖;“北约”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非但没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災难,反而给非洲带来了更多的难民。战争永远只会给发生战争的国家的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认识战争的本质吧。)

(二)真情朗读

1、正音朗读学生先听一遍录音,校准字音后自由朗读两遍。

2、感知朗读学生参看注解后自由朗读,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举手提出。

3、悟情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看看有没有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参看注脚的写作背景)

4、示范朗读教师范读,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提示:通过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出诗的意味(内容意思)、韵味(韵律节奏)、情味(思想感情)和趣味(艺术境界)。

(三)细心鉴赏

1、检查预习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所喜欢诗句的赏析文字,其他同学对赏析进行评价。

2、逐联鉴赏 (1)首联描写长安春景,你能举出一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吗?你所举的与本联所写的有没有不同之处?

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几出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以上两处借助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莺、燕、花、草、雨,写出了充满活力的早春景象。而《春望》首联则勾勒出了长安城被战火蹂躏后草木丛生、一片荒芜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首联诗人直接写远望春景,颔联则间接写远望春景,对本联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②以花、鸟拟人,感时连花都要落泪,恨别连鸟都会惊心。你赞同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开放性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诗可以有多种理解,欣赏时能进入境界。)学生充分发言之后,教师展示预设答案:

赞同①,“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这是诗人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这是诗人感伤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之物,但诗人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用反衬手法突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赞同②,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花、鸟本是自然物,诗人把自己的特殊心境移加到它们身上,连它们都为“国破”、“城春”感到悲伤,这样比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伤,效果更强烈。

(3)颔联运用的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颈联则用了对偶、借代和对比,看看本联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预设答案:用敌军来犯时报警的“烽烟”指代战争。灾难来临,会令人惶恐不安,“烽火连三月”,警报频响,战争还未打响,人们已经深陷恐惧之中,这更能突出战争的罪恶。把“家书”与“万金”对比,同样突出了战争已造成诗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烽烟”是写国事,“家书”是写家事,诗人用对偶巧妙地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把“感时”与“恨别”融为一体,深化了忧国思家之情。

(4)尾联通过“白发”写忧国思家之“愁”。你能举出一两个以“白发”抒写爱国之“愁”的例子吗?你能举出一两个用某修辞手法写“愁”的佳句吗?请赏析它们和本联写“愁”的精彩之处。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秋思》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写“愁”的佳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白用夸张手法把“愁”写得有长度;李清照用夸张把“愁”写得有重量。在本联中,杜甫也用夸张,把“愁”写得有数量。三个人都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手法,都通过这种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愁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读着本联,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好像就在读者眼前。(四)主题探究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五)拓展延伸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告要和平崛起,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请你用学习《春望》得到的启示谈谈你对中国提出这样的政治理念的认识。

预设答案:安史之乱使强盛的唐皇朝走向衰亡,使唐朝社会民不聊生。八年抗战,四年内战,使中国积贫积弱,使中国人民走进水深火热之中。战争永远只会使社会倒退,使人民痛苦。只有和平,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维护和平。和平发展,才能建设和谐世界。

上一篇:名言警句的启示下一篇:军训日记400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