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

2024-04-27

《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精选9篇)

篇1:《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

有一种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一种爱,感天动地,润物无声„„

灾难来临,您用生命,诠释教师高尚的情操。

灾难过去,您的大爱,正在释放永恒的力量。

谭千秋、张米亚、瞿万容、张辉兵、何智霞、吴忠红、袁文婷„„当地震毁掉了教室,您在灰尘中铸就师魂,用生命诠释师德的风碑。师德在危难时刻迸射出夺人心魄的灿烂光芒!这种光芒,也许平时像天幕上微弱的星光被我们忽略,但关键时刻却迸发出比太阳还要强烈还要耀眼的亮度!

在德阳东汽中学,您张开双臂,护着课桌下4个学生,自己的后脑却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在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紧邻楼梯口的您跪在地上,紧紧搂住两个学生;在绵竹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您用后背挡住了倒向学生的水泥板;角落里发现熟悉无私的背影,黑暗中有你为我指引方向,孤单有你陪在身边,苦难有你陪我前行,你张开宽广的臂膀为我撑起废墟瓦砾,把肉躯掩埋,将生命延续。残戈里只有红旗在高高飘扬,安静的没有孩子的读书声,灾难让我们哭泣,勇气让我们雄起,我们接过你的承诺为你祈祷为他祈福,幸福在身边,爱心在洒播。你就是雨中的伞;在德阳什邡市红白镇小学,您用双手撑开被挤压变形的房门,您倒下后,双手还指着学生们逃生的方向„„

大难突至双臂张,肉体充当隔离墙。四朵鲜花赤血护,一代名师万古扬。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许迟疑和犹豫。但是,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不仅感染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着无数的教师和国人。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爱,什么是荣耀!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撑起了整个世界!灾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伤痛。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为政治老师的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场思想政治课,当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

看到这些感人事迹,使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藏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地震中逝去的英雄教师们,你们虽然死了,但你们的事迹永远留在活着的人的心里,激励你的同行们把崇高的师爱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而被你们所救的每一个学生也将您铭刻在心里,记一辈子。通过学习我要把英雄教师的崇高精神融在心里,体现到工作中去。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伟大得人民,我们伟大的党,灾难面前我们更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团结互助,爱国,坚韧不屈的伟大品质和光辉传统!

篇2:《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

合理科学的教师和孩子成长关系非常重要,当前很多关系导致教师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上,小班的孩子在老师的组织下用面团制作汤圆,当孩子们开始动手的时候,三位不同的家长参与的三个画面让人颇有感触:

场景一:奶奶看着孙子不会做汤圆,干脆自己卷起袖子,做起汤圆来。

场景二:孩子不会拿面团搓小汤圆,妈妈拿着孩子的手去揪了一块面团(基本上是妈妈揪下来的),妈妈把面团放在孩子手心,妈妈把手掌贴在孩子两手的手背上,夹着面团把它搓圆,过了一会,妈妈双手离开宝宝的手,但是不停地孩子耳边唠叨,要这样搓,要那样搓。

场景三:爸爸双手抱在胸口,站在孩子后面,看着女儿使劲也揪不下来面团,好不容易面团拉出长长尾巴后被扯下来,但是好大的一块,爸爸也就一直看着女儿,直到孩子由于面团太大,双手无法拿握的时候,才说:“看看你的面团和老师的比比看”。

这三幅画面虽然没有出现老师,但是体现出三种方式。场景一是“跑到孩子前面”的“奶奶教育”,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六个甚至更多个大人守着一个或者两个小皇帝或者小公主,其娇惯程度可想而知呀!包办替代的比比皆是,以致于大学生不会剥鸡蛋、大学生把穿脏的衣服打包寄回家、小学生家长替做值日生等等不再是奇闻奇事;场景二是“旁边扶着孩子走”的“妈妈教育”,就怕孩子摔跤,能多扶一会儿是一会儿;第三个场景是“走在孩子后面”的“爸爸教育”,不遇到问题不开口。

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新纲要的教师“支持者”的涵义,将其作为指导我们教育的方向。我们将在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让我们的教育适宜孩子。

(1)走在孩子前面——直接传授知识。这无疑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就像老师告诉你电池负极装在有弹簧的一头一样,不需要反复探索,直接获得,但是孩子探究的经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就缺乏了。

(2)走在孩子身边:常规——不停的唠叨。这一招在常规培养的时候常常用到,洗手的时候,把袖子卷起来,手心搓、手背搓,老师常常像妈妈一样唠叨,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被养成的,但是有时候会出现老师不唠叨,孩子就不做,或者常常忘记做。

(3)走在孩子后面——容易兴奋过头。走在孩子后面,但是尺寸难以把握,或者说不是说什么都要顺着孩子,有的集体活动,孩子很兴奋,可以用群魔乱舞来形容,老师喊破喉咙,但是丝毫不起作用,这时候的孩子收获的经验也相对少了,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

2“走在孩子后面”的意义

2.1 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

老师往往认为自己的经验比孩子多,为了减少孩子走弯路,告诉孩子算了,其实未必。请看以下两个场景:

场景一:中班娃娃家,小宝和娃娃都喜欢一个手机玩具,两人都拿着手机不肯放,一会儿小宝抢到手机,娃娃生气地哭了起来,这时老师走了过去,对小宝说:把手机给娃娃玩一会儿,大家要互相谦让!说着,就拉着小宝的手,来到娃娃面前。小宝一脸不愿意,把手机给娃娃,老师又对娃娃说:不要哭,大家轮流玩嘛!不哭,呶!给你玩了!

场景二:中班娃娃家,小宝又和佳佳抢手机玩具了,这回老师没有上前,佳佳扑向小宝,两个人还你挤我,我挤你的来了几下,拿了几次没拿到后,佳佳开始向小宝说教:玩具大家玩,小宝不理他,佳佳生气地走开,但是他看上去还是很想玩,一会儿又回头,对小宝说,要么你打一个电话,我打一个电话。小宝同意了,开始的时候,还听见小宝说:快点,我了,我来,一会儿佳佳说“你怎么打这么长的时间”,过了一会,看见两人有节奏地轮流打电话,又过了一会,听见佳佳说:喂,我是佳佳,你找谁,噢,你找小宝啊,佳佳回头大叫:小宝你的电话……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似乎从老师的直接教育中学会了分享,但是从小宝的表情和第二次小宝又和人家的争抢中发现,小宝虽然学了,但是没学会。第二个场景,老师没有出面,只是在旁边看孩子,给予安全的保护(如果大打出手,就要上前啦!)孩子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又很想玩玩具,他会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我们看到佳佳使用了三种方法,抢、说教、轮流玩,最后一种方法发生作用了,还有值得我们惊喜的是,两个孩子不但学会协商轮流玩手机,还将游戏的情节丰富一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多了——找你的电话。这些经验和有些情节,如果我们老师过早过多地介入,孩子就失去了获得的机会。

2.2 让孩子更加独立

我们回忆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如何尽心尽力地教育我们总会用五个字概括:“手把手地教”,这是体现成人爱心的一种表现,但是手把手也会让孩子丧失很多成长的机会。

场景一:大班的孩子在学习走高跷,小明不会走,老师一手扶着小明,一手拿着小明的脚套到高跷上,小明站起来没走几步就摔倒了,老师依然孜孜不倦地帮助小明,但是老师忙得满头大汗,这几个不会走的孩子依旧不会走。

场景二:今天请了家长志愿者来助教,爸爸教孩子走高跷,小明依旧向这位爸爸老师求助,爸爸老师,指指小明的脚,让他自己套,小明的高跷绳子绕起来了,爸爸就静静等他想办法把绳子松开,后来小明拿着高跷绳子不动,高跷自己转动把绳子绕开了,爸爸还是等着小明自己把脚放到高跷上,由于位置不对,爸爸只说:脚怎么踩才舒服?你一只脚走走看,小明把教放到后面一点,再试了试,当第二只脚要放上去的时候,小明开始站不稳了,爸爸老师蹲在地上,说:我可以帮助你一下,然后就没有任何动作了,之后小明伸出手扶着爸爸老师的头,好不容易踩上去,但是又没有找准位置,所以掉下来,但是小明很快地用一只脚试试位置后,又一次扶着爸爸老师的头,站到高跷上……

我们看到整个过程,爸爸、老师始终没有伸手扶过孩子一把,小明在这个过程学会了绕开绳子方法,找准高跷着力点的方法,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也就增强了独立性。

2.3 让孩子学会质疑和接纳,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疑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真正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敢于尝试,学会质疑,如果老师走在孩子后面,让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更重要的学习能力。

场景一: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孩子讲述图片内容,原图的涵义是小鸟快乐地在枝头唱歌,树叶说:小鸟你唱歌唱得真好听!孩子们看到图片展示出来的时候激动地说:小鸟,小鸟的衣服真漂亮,老师忙说:你们再看看小鸟在干什么,孩子们一脸茫然,老师快乐地做起唱歌的动作来,一直做了三遍,才有孩子说:小鸟在唱歌。于是活动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走。

场景二:依旧是这幅图片,我们将问题设计好,只问“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小鸟衣服真漂亮,有的说小鸟唱歌唱得很好听,老师说:你们觉得小树叶会怎么问呢?有的孩子说:小鸟,你的歌唱得真好听。有的孩子说,小鸟你的衣服真好看,有的孩子说不是衣服,是羽毛,应该说:小鸟,你的羽毛真漂亮。

孩子在第二个场景中学会了接纳别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让自己的经验更加丰富。

3 怎么样走在孩子后面:为孩子量身定做的距离

3.1 模型——如何走

在孩子亲历的探究过程中,他们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挑战,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正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基础。那极少数坚持自己观点,不苟同不被大家的集体观点吓到的孩子能如实、认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诚实做人的体现,相信有了这种务实的探究精神,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看着孩子是否能将这车泥土推到顶端,有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调节车里的泥土数量,有时后可以帮助调节土坡的高度或斜度,帮助孩子到达终点,而不是去帮他推车。

3.2 高结构和低结构要穿插进行

有一位家长在看完我们安排的“完美”的开放日活动后反馈说“不满意”,原因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这么忙啊”!在幼儿园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整天围着老师转,都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了。事情过去好多年了,但是家长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有的老师认为一些低结构活动时上级领导会说自己不组织孩子活动,更害怕在观摩活动中组织区角或创造性游戏,认为指导很难。以前的教材教法课教给我们很多指导方法,角色扮演、旅行团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等待”法,就在旁边看着孩子,等孩子来给你提问。

画面一:小班娃娃家,“妈妈”在阁楼烫衣服,老师上前,带“妈妈”去买菜、或是去小吃店,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

画面二:小班娃娃家,“妈妈”在阁楼烫衣服,老师采用的是看着“妈妈”能烫多久的衣服,在烫衣结束之后,妈妈开始向爸爸喊话:去把开水冲一下,把衣服拿去干洗,好烧饭啦!爸爸不知道是一下子不能接受这么多指令,还是注意力没集中,一样事情都没有做,妈妈放下手中的熨斗开始和爸爸理论。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孩子主动动用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经验来参与游戏,使游戏丰富有趣,而且我们还从游戏中看到孩子家庭的构成模式,十分有趣。

除了一些集体教学和创游、区角游戏以外,我们还安排一些聊天活动。聊天就是自己找一个或几个朋友去讲讲话,开始的时候,有个小主题,后来就让孩子自由地聊天,仔细倾听,孩子说得还真不错,有情节、有提问、有回应、有呼应、有争议,孩子在其中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发展了交往能力。

别看高结构的活动效率高,低结构的活动对于发展孩子的能力,丰富孩子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在一位老师的故事《永远会有两个答案》中它对不同的孩子时常说出两个不同的答案,这绝对不是一种不负责任,恰恰相反,这正是一种负责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的千差万别,才促使老师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绝对是成功的,这样的老师绝对是合格的,这样的教育环境绝对是和谐的。老师不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他们是在修剪孩子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心田里栽种下美好的种子。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称呼,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而心灵的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

其实任何教育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只是希望给孩子一个适宜的教育,在看懂孩子的情况下,有时走到孩子前面引引路、有时走到身边扶一把,有时在孩子身后默默地关注。当我们走在孩子后面的时候,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多给孩子一些思维的空间、多等等孩子、多倾听、多让孩子操作等等,教育可能把孩子教好,也可能把孩子教坏,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发展,让老师和孩子的成长都能够并驾齐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裴小倩,朱家雄.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幼儿教育,2003.

[2]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3]丘洁.对方案教学中师幼互动行为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2(2).

[4]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2003.

[5]蒋俊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指导语策略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6]程建容.创设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J].江西教育,2007(2).

篇3:浅谈教师如何在细节中以身立教

一、言行一致,在细节中做表率。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接触频繁,往往把教师当作偶像,作为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己所处的特殊身份,认清自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使命。“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学生讲卫生,教师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教育学生不要沉迷网络,教师自己就不能在办公时间玩游戏……。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形象是无言的教化,自古以来代代相承,作为现代教育的教师更是如此。

如果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带早餐在学校吃,教师却在学生面前若无其事地吃,还边吃边讨论谁的早餐丰富、味道好;如果要求学生认真做广播操,教师却在队伍后面窃语嬉笑;如果要求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教师不仅不动手还叫学生来帮助打扫的办公室……这样一些“人前浇花,人后偷瓜”、嘴上说得好听行动却是另一回事的行为,怎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的道德威望,学生又怎能接受这样老师的教育呢?

二、文明礼貌,在细节中做典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的礼貌用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教师应以礼对待学生,常说声“谢谢”或“对不起”。

有一位学者对小学生做过调查,其中有这一内容:你听过老师对学生说过“谢谢”和“对不起”吗?结果只有20%的学生听过“谢谢”。几乎所有学生都没听过老师说“对不起”,难道教师就不能放下尊严的架子,多对学生说些“谢谢”或“对不起”吗?“辛苦啦!”“好吗?”“你能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用这些文明有礼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良知,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文明用语、以礼待人的素质。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尊重是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前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文明用语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以尊重的语言、朋友的口气真诚表述,切不可以居高临下态度随意训斥,诸如:“这么简单你也不会,比猪还笨。”“上课又不听,你的脑袋是不是有问题呀”等等。这些粗暴、讥讽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有损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文明形象,在文明用语和教育效果方面都会带来负面效应。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典范作用。

教师作为传递文明的使者,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文明举止。如:当教师走进校门,学校门口两边值日学生向来校教师敬礼问好时,教师应微笑地点头致意、致好。可有的教师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连点头这一基本礼貌也没有。这一细节虽小,却反映出一名教师的修养,也许这只是老师一个不经意间的忽略,而对学生而言,却不仅是冷漠,也许还有内心的伤害。

三、倾注爱心,在细节中见真情。爱,是人类情感中最美的表现形式。教师的爱、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而这种爱又浸透于教育教学的细节之中。细微之处见真情,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首先要爱学生,并将这种爱化作春天的细雨,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洒在学生的心中。当学生生病时,教师一句关心的询问,一个及时的电话,都会让学生备感欣慰;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点头赞许,一个微笑鼓励,都传达了一种关爱。爱的细节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将爱的触角伸延到最需要帮助、最渴望得到爱的角落。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教师更应该将爱心倾注在那些成绩较差或一时犯错的学生身上,用爱叩开他们心灵的光点,开启他们学习的潜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楷模。只要我们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在细节中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就一定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东涌小学)

篇4:《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

一、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师德制度安排

用“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理念来推进师德建设的制度安排, 其核心要求是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 以人的全面自主发展, 以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怀教师, 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为目标来进行教师制度安排。要以人为本, 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生活价值和价值的生成、完善和发展。

“以人为本”进行师德建设, 就要关爱生命, 以“生命价值”为核心, 让教师具有崇高的生命价值、真切的生命感动、美满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饱满的生命激情、真挚的生命期待和追求。用制度来推进师德建设, 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崇高道德提供保障和关怀, 推动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推动生命健康成长。师德建设的生活关照, 就是从教学和生活两个纬度, 从生命和道德两个层面, 让教师从教学生活中得到价值的体现, 得到认同, 各项权益受到保障。各项制度安排要围绕教学、围绕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把教师和学生视为真实的具有认识需求和道德需求的个体, 满足教师基本物质保障的同时要努力实现教师的精神、道德纬度的需求, 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和生活中的道德人。要让制度规定等各项内容人性化、科学化、道德化, 在评价活动中要关注教师的道德需求, 体现教师的伦理层面的价值和功能, 使教师的教学、生活人性化、伦理化。伦理融入教学和生活, 使伦理生活化, 生活伦理化。

同时, 从师德建设的生成视角来看, 则要求师德制度安排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以保障和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因此, 如何为教师的师德生成提供服务和保障则成为了制度安排的重点。要在各项制度安排中, 充分激发和体现教师的伦理道德地位, 激发教师的各项积极性, 从物质、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层面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和育人工作, 形成良好的教师评价机制, 让教师的教学、伦理活动获得应有的认同, 促进教师师德伦理的进一步提升, 实现一种自发的伦理追求。

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推进师德的规范化和法律化

为了保障良好的师德, 必须把有关教师的道德规范形成制度化甚至是法律化, 使其既具有软约束力, 又具有强制性, 并且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 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就目前的实践而言,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几部相关的法律法规, 师德建设法制化已经是在初步走上了轨道, 并在部署落实和推进之中。

从几千年的教育史和伦理思想史中, 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和教师对师德的关注和要求已经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 这些认识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都普遍被接受和推广, 如热爱祖国, 献身教育;热爱学生, 甘为人梯;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等等。因而, 就当前的师德法制化建设而言, 学校的师德制度化设计也要以这些基本的师德要求和规范为基本内容, 将其凝练、上升为师德法律规范, 用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基本的师德规范得到来自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的认同和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师德制度安排的内在伦理机制

首先, 学校师德建设的导向要正确。要明确师德建设制度化这一导向, 并且把教师道德状况与其教学和职务、职称等方面的考核、评聘真正结合起来。提高师德, 就具体的建设而言, 学校层面的要求和规范以及相关考核标在其中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如果各项考核评聘对师德的要求都是敷衍了事, 那可以遇见的是教师对其也不会重视。因此, 正确的制度引导, 可以把教师的德与勤结合起来, 甚至是以德为首, 一票否决制。从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师德的内在修炼和外在形象, 坚守道德规范, 推进师德不断发展。

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 使其科学化, 并给道德以重要地位。有了规章制度, 并不代表就能够起到好的效果。因此, 首要的前提是制度要合理、要科学, 在对教师评价过程中, 要德勤兼备, 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各项指标和分值的量化要科学合理, 对教师总体和个体都要具有标杆意义。并且,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不足, 引导教师在师德层面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境界和水平, 并激发形成良好师德的热情和动力。

再次, 要使奖惩机制合理化。就师德建设而言, 长期以来, 我们都相对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的制度保障和奖惩措施, 应该强化师德方面的奖励与惩罚机制, 对师德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奖励, 并在评聘过程中优先, 而对于师德失范的个体则要追究其责任, 惩前毖后。

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环境

师德建设有赖于社会风气的良性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护佑。如果社会层面和教师工作环境中普遍存在可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而获利, 并且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 也不会被追求很难要求师德高尚。只有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的小环境都充分彰显道德, 污浊的东西自然就无处藏身。离开社会的正义和道德风尚, 师德建设是十分艰难的, 成效也是十分有限并不能保持长久。

最后补充说明, 强调师德制度伦理纬度的建设, 并不否定和削弱传统的教师道德建设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性和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和功效, 也不否认教师自身修养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必须把传统方法和师德制度伦理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 从而有力推进师德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建构良好的教师制度伦理体系能有效推进师德建设,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教师制度伦理: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师德制度安排;利用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推进师德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和完善师德制度安排的内在伦理机制;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环境。

关键词:师德建设,制度伦理,构建路径

参考文献

[1]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篇5:诠释精彩时尚细节

当一件服饰的品质、光泽或手感令人难忘的时候,你就会注意到它。或像金属一样散发着光泽,或者有着凹凸有趣的表面图案,又或仅仅是毛皮、圈圈绒,都能给服装加分许多。每一季潮流都会有新的时尚语言,那么这个冬季呢答案是:虽然多元,但依然高贵典雅。Fashion这个词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此吧

★黑色重来

在顶级品牌设计师的秋冬发布会上,黑色作为流行元素又卷土重来,让人们从艳丽的色彩世界中回归,成为最安全同时也是最性感的服饰元素。

在流行一片彩色世界时,就有著名设计师预言说:黑色一定会回归s?台,成为时装的主导色系。果不其然,2001年的秋冬,黑色重新在各个品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然,每一季的黑色还是有不同特色的,比如面料的差异、色调的变化、肌理的不同,都会在黑色的一统天下中彰显出自己的亮点。

★套装新风

告别时尚界多年的套装在今季的各大天桥上又大放异彩,成为潮流一族的宠儿。

可能有人会惊呼:套装这么保守的款式,居然也会成为潮流

有一种说法:时装潮流10年一循环。继多个季度的褶边、贴身、绣花蕾丝、薄质料及小巧优雅的服装之后,时装设计师的花招可能都用完了,于是决定来个大回归,回到80年代曾经风行过的传统、典雅套裙或套裤之上。

所以,这个冬季的时装主流,是YSL的收腰细条纹贴身套装及金属感丝质的衣服,chanel的60年代款式及Jil Sander的潮流外套与直筒长裙。

★灵动配色

红与绿的对比从来都是十分强烈的,可是有一种混合色却体现出格外优雅的风情,它就是带有荧光色的桃红与草绿相间的条格,将欧陆风情的时装带出了一些超时空的灵动之气。这种优雅的搭配色似乎有着远方异域的气息,走在时尚的街头,无比亮丽出位

★呢料之恋

非常经典的带着浪漫气息的欧洲风格的格子呢,在今年有逐渐升温之势。是想重温《罗马假日》式的浪漫,还是用中性素材演释新女性的素洁与清新

新世纪的第一个冬季主要有以下几款主打造型:颇有些男性化意味的宽松式大衣,大翻领、宽腰带;衬衣+中裙+大衣的职业搭配;尖领衣+针织背心+半截裙+短靴,极具贵族气息又清纯可人。

★针织情调

针织向来是冬季的必然之选,而别具质感的茄士樽领毛衫更是潮流新宠。Michael kors的紧身毛衣、calvin klein织洞疏密不一的毛衣、ralph lauren色彩鲜艳的毛衣、anna sui富有60年代的民谣歌手味道的毛衣、夏奈尔的针织套装,甚至是celine推出的针织连帽外套等,均为严冬添上一份融融暖意。而米色、咖啡色、墨绿、金色更是时尚的大热门。

★皮革之旅

皮革不再是自命cool一族的专利,而是主流时尚产品。皮褛、皮衫、皮裙、皮裤,由头到脚都可以穿起一身亮丽的皮衣裳。是的,今季的皮革是既平滑又光亮的,绝对的都市味道。

黑色、红色和咖啡色是皮革的首选色彩,而其他犹如金属般质感的金和银,也在潮流之内。还有,半皮革半针织的拼缝装饰更是好看

★层层错落

在女性化的主题下,最新的设计正让各种材料亮相于时装上,毛皮、皮革,甚至金属都可以。参加合奏的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几何图案和跳跃的色彩,一时之间目光迷失了方向,才明白这就是时装今年的时尚焦点有些不羁的味道,却又很都市化。

★牛仔不衰

自波西米亚风吹来,牛仔布及牛仔裤便长热不衰。今季最酷的牛仔主要有四大类,浅色牛仔、黑色牛仔、灰色牛仔和金色牛仔。其中黑色的简练和牛仔的休闲,使黑色牛仔不但可以演绎出传统牛仔的硬朗,还可以表现出质朴的简约风格。

而金色牛仔是牛仔装里的disco一族,那份华丽又休闲的感觉可是别处找不到的哟

★军服、制服秀

每一季的时装潮流总有主流和异军并驾齐驱,这季节的主流不用说了,无非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些,而异军又是什么呢非制服莫属。

不知怎么,中外时装界的设计师纷纷在主流之外大玩制服秀,于是各种各样的制服就在时尚舞台上亮相了

军装在本季大热不足为奇,只是一身军服未免太过严肃和夸张,于是才有了纷纷出炉的变种版童军制服。当然,纯色领带、花花襟章和帅帅的黑色漆皮靴是制服秀不可缺少的三件元素。没错,时尚的面孔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

篇6:《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

当前,高职院校广大教师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思想出现偏差,只看到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腐败现象,而看不到多数党员还是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持怀疑态度,甚至在网络上和学生中传播政治谣言及其他歪曲、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拈轻怕重,不负责任,得过且过。有的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大多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没有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

二是育人意识不强。教育包括教书和育人两部分,教书比较容易做到,育人难一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大多也不用坐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也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再加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有的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单纯的职业来对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因此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少应有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以教学科研为主,侧重于业务素养,忽视教师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的考核,这无形中助长了教师热衷于申报科研课题,努力晋升职称,却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有师德考核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内容比较空泛,操作性不强,而且重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奖励,做不到赏罚分明,起不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

2 教师党支部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

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也是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基本职责就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指示精神,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保证和促进教研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3 教师党支部促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措施

3.1 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要主动参与学院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政治主导作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6页)水平和觉悟,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的培训学习,使他们及时了解师德的具体要求,牢固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从严要求自己,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3.2 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师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组织师德专题培训,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教师党支部要客观分析校情,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师德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将目前高职院校普通存在的生源困境转化为磨砺师资队伍的磨刀石,采用更为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二是组织策划各类活动,营造师德建设氛围。活动是很好的育人途径。教师党支部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七个一”活动:即“一对一”帮扶活动,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次师生谈心,一次主题班队活动,一次教师承诺活动,一次师德师风建设献言献策活动和一次评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研讨环境和互相尊重的团队环境。

三是开展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干部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效果好差对党建工作,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具有极强的牵拉作用。教师党支部要树立“以党风带干风、干风带教风、教风带学风,团结奋进,养成良好的校风”的意识,开展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强化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廉洁自律意识,鼓励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践行师德规范,共同为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学风、考风、校风的形成而努力。

3.3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宣传教育

常言道: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每一个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分子,教师党员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师党支部的素质,也影响了学校师德建设。具备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党员最起码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

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根据党员的自身特点,结合具体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在本支部党员中开展师德先进的评选表彰,树立教书育人典范,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对被表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挂钩。师德先进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晋级。通过树立典型,达到以点带面、以典型促进步的效果,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德教育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3.4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人观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人数很多,他们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支生力军。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学院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党支部要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重点抓紧抓好,要从思想上、情感上、工作上和和生活上关心他们,想他们所想,急教他们急,处处为青年教师提供方便。要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帮助,认真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为青年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创造良好的政策保障、工作平台和团队合作氛围。要充分发挥团教师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发展的指导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总之,教师党支部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带动学校师德建设,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5.

[2]李静.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59.

[3]钟得英.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提高教师师德水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1-12.

篇7:用爱诠释师德

师德之爱。在于爱岗敬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应忠于职守。如果我们不去恭敬地做好它。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虽然每一节课也许只是为学生讲解了一个知识点,演算了一道习题、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但也就是在这—个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培养和造就了祖国的栋梁之材。继承和发展了祖国悠久的文化!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地恭恭敬敬地去做好它吗?

从我们选择教师职业的那天起,我们就选择了奉献。教师就要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是的,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是最为艰巨和艰难的。难道我们就不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吗?

篇8:论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要诠释的角色

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若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教学当做一种幸福的享受, 乐此不疲, 那么我们的教研应当是卓有成效的。其实, 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有资本参与教学研究了, 专业的研究人员缺失了最可宝贵的实践经验。当教师完成一堂课的备课、上课、反思等诸环节以后, 如能将每一次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 随着经验的积累, 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处理方式得失、教学中的所感和所悟, 总结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这样的源于实际的理论极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新时代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感悟、反思、研究、生成和创造, 这不仅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更是将教师打造成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 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第一手研究素材,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这是深化新课程改革之所需。例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是先让学生读文章, 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 把重点与难点做好讲析, 学生除了回答几个问题外则完全像个听众。当我们提倡自主学习以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 让他们自己在读中去感悟人物的语言、心理, 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之后笔者采用新的教学法, 用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来讲这一课。经过实践发现, 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有优、有劣, 优者为学生们学习兴趣大增,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然而,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人物的把握仅限于演员本人, 其他同学更多是看外在的热闹。最后, 笔者把课本剧的排演当作教学的方法, 在指导演员表演时, 请大家对人物的出演出谋划策, 这样更多的同学因“导演欲”强烈暴发, 积极思考人物的语言动作, 如何去反映人物的内心, 进而诠释出文章的主题。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从无知到有学识, 从小学童到大学生, 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实践着,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知识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体验中进行, 知识的获得过程才是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习得学习知识的方法, 并且不断地让他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 要改变过去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全盘接受的局面, 教师不再单方面的一味灌输知识, 而是要引领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筛选资料、总结归纳……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来不断给予他们科学的指导, 努力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探究环境, 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当好领路人。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去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情境,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组织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中开展学习。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 努力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欲望, 自愿自觉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 科学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 还要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以表扬激励为主, 让学生在成就感中继续前进。例如, 在教学《风筝》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可以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学习:首先,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语段, 然后自己朗读, 并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说出“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时, 这就表明他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了,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放在文首的环境描写与全文有着一定的关系, 学生慢慢悟出这为全文奠基了凄凉悲伤的基调;语文学习还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以致学, 并达到能力的迁移,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一个内容、换一种心情去练习环境描写并体现出其作用。这样, 在循序渐进中, 教师引导学生由书本知识的学习化作了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与学生合作, 是一种启发, 一种帮助, 一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角色, 从一个教人者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探究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 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上。在传授知识上,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 教师不独占讲堂, 学生也不唯“师命”是从;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教师可与同学生一起来合作探讨, 作者是如何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体现出来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 学生可能从小弗郎士的前后变化中看出来, 能从韩麦尔先生衣着的变化中找出来, 其他的就有些茫然, 此时,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帮助, 可以给予点拨, 也可以加以提示, 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一起去克服探索路上的疑难。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首先表现在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获取知识, 更应学会学习的方法, 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改中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 把教学重点由学生“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师还要力争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教师的角色呈现出多重性, 如教师还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等, 教师角色的多重性中最主要的是饰演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 在明确了这一目的后,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唐寿春.语文教学呼唤“以生为本”[J].四川教育, 2011, (06) .

篇9:《在细节中诠释》师德教师节演讲稿

关键词:师德建设;制度伦理;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24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64

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往的师德建设,主要是从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着手的,忽视了具有制度性、机制性纬度的伦理制度规范建设和实施。所以,师德常常只表现为一种软约束,缺乏社会强制力。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教师制度这一外在的规范进行约束,师德很容易失范。因此,师德建设需要用系统的规范制度来推进和维护,从而把师德建设推进到新的伦理高度。

一、按照 “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师德制度安排

用“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理念来推进师德建设的制度安排,其核心要求是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人的全面自主发展,以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怀教师,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为目标来进行教师制度安排。要以人为本,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生活价值和价值的生成、完善和发展。

“以人为本”进行师德建设,就要关爱生命,以“生命价值”为核心,让教师具有崇高的生命价值、真切的生命感动、美满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饱满的生命激情、真挚的生命期待和追求。用制度来推进师德建设,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崇高道德提供保障和关怀,推动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推动生命健康成长。师德建设的生活关照,就是从教学和生活两个纬度,从生命和道德两个层面,让教师从教学生活中得到价值的体现,得到认同,各项权益受到保障。各项制度安排要围绕教学、围绕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教师和学生视为真实的具有认识需求和道德需求的个体,满足教师基本物质保障的同时要努力实现教师的精神、道德纬度的需求,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和生活中的道德人。要让制度规定等各项内容人性化、科学化、道德化,在评价活动中要关注教师的道德需求,体现教师的伦理层面的价值和功能,使教师的教学、生活人性化、伦理化。伦理融入教学和生活,使伦理生活化,生活伦理化。

同时,从师德建设的生成视角来看,则要求师德制度安排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以保障和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为教师的师德生成提供服务和保障则成为了制度安排的重点。要在各项制度安排中,充分激发和体现教师的伦理道德地位,激发教师的各项积极性,从物质、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层面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和育人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师评价机制,让教师的教学、伦理活动获得应有的认同,促进教师师德伦理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一种自发的伦理追求。

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推进师德的规范化和法律化

为了保障良好的师德,必须把有关教师的道德规范形成制度化甚至是法律化,使其既具有软约束力,又具有强制性,并且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就目前的实践而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几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师德建设法制化已经是在初步走上了轨道,并在部署落实和推进之中。

从几千年的教育史和伦理思想史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和教师对师德的关注和要求已经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都普遍被接受和推广,如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等等。因而,就当前的师德法制化建设而言,学校的师德制度化设计也要以这些基本的师德要求和规范为基本内容,将其凝练、上升为师德法律规范,用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基本的师德规范得到来自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的认同和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师德制度安排的内在伦理机制

首先,学校师德建设的导向要正确。要明确师德建设制度化这一导向,并且把教师道德状况与其教学和职务、职称等方面的考核、评聘真正结合起来。提高师德,就具体的建设而言,学校层面的要求和规范以及相关考核标在其中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如果各项考核评聘对师德的要求都是敷衍了事,那可以遇见的是教师对其也不会重视。因此,正确的制度引导,可以把教师的德与勤结合起来,甚至是以德为首,一票否决制。从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师德的内在修炼和外在形象,坚守道德规范,推进师德不断发展。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使其科学化,并给道德以重要地位。有了规章制度,并不代表就能够起到好的效果。因此,首要的前提是制度要合理、要科学,在对教师评价过程中,要德勤兼备,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各项指标和分值的量化要科学合理,对教师总体和个体都要具有标杆意义。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引导教师在师德层面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境界和水平,并激发形成良好师德的热情和动力。

再次,要使奖惩机制合理化。就师德建设而言,长期以来,我们都相对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的制度保障和奖惩措施,应该强化师德方面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师德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奖励,并在评聘过程中优先,而对于师德失范的个体则要追究其责任,惩前毖后。

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环境

师德建设有赖于社会风气的良性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护佑。如果社会层面和教师工作环境中普遍存在可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而获利,并且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也不会被追求很难要求师德高尚。只有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的小环境都充分彰显道德,污浊的东西自然就无处藏身。离开社会的正义和道德风尚,师德建设是十分艰难的,成效也是十分有限并不能保持长久。

上一篇: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社会课故事教案《输了也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