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2024-05-15

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挺忐忑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六年级的教室执教科学,担心没有指导老师会控制不好课堂,担心学生不听我讲课,担心自己上不好等等,但是之后走进去了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第一节课是六(8)班,学生跟我就像朋友一样,我也变得不紧张变得胸有成竹了,本来这节课就简单嘛!

首先我以认识树木导入,给学生放一些图片,这是什么树,你在哪里见过?接着就从不同的角度看认识大树。然后,拿出教具,校园中的一颗树,让学生猜猜老这棵树有多少岁了,学生很活跃。然后再贴出大树年轮的图片,让一个学生上来数一数,得知大树年龄。再打开书本科学家把树干横切面称做记载大树生长的史册。下面是一组树干的横切面,根据这些图找出一些规律写在表格里。这个环节是归纳推理、演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知道了树年龄的计算还知道怎么利用年轮看南北方。接着,再一次利用年轮,先猜一猜书上另一颗大树在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写在表格里。再根据科学家的判断看看我们的推断是否合理,进行纠正,同时老师也说一说自己的推理。之后,拓展有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树木的年轮(如,邵雪梅)。接着介绍一种不伤害树木的新型钻具。最后进行拓展,针对六年级学生往往比较自信,爱探究的心理,我PPT出示了一张乌龟的图片。你们知道怎么了解乌龟的年龄(有两种方法,看腹斑或背部甲壳)吗?学生们纷纷热烈讨论,举手向我报告,最后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结束课堂。

在六(7)、六(6)班的教学环节也基本相同。下面是我对自己上课的反思总结。

一、首先我觉得课堂流程比较顺利,过渡衔接流畅,所以学生也会跟着我的教学设计学习知识。但是在很多细节方面我处理的并不好,比如评价学生,有时总觉得自己措辞不当,想说什么却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等等。

二、要鼓励学生敢说,敢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要给与适当评价。

三、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以及活动后的讨论、汇报、总结,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为课堂保障。要做到,自主探究有秩序,自由发言却不乱。尤其是学生在汇报研究结果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听,认真想。

四、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要多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他们才会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虽然《科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怎么导入教学内容呢?首先要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才能学好。而且,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

一学期已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现对本学期工作反思如下: 一一一一、、、、教学总目标的达标情况教学总目标的达标情况教学总目标的达标情况教学总目标的达标情况::::

1、能运用访调查、查询等方法搜集校园生物,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能大胆进行设想和推测、敢于发展自己的观点。

3、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形状与结构特点、作用。

4、建立能量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二二二二、、、、学期初学生基本情况学期初学生基本情况学期初学生基本情况学期初学生基本情况::::

1、科学知识较广泛与四年的学习积累有关。(环境保护意识强)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较强。(学生科学思维)

3、交流与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倾听他人的意见)。三三三三、、、、采取的措施采取的措施采取的措施采取的措施::::

1、强化调查、收集、记录、整理综合能力训练。(校园生物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

2、归纳、梳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1)在实验操作教学中强化实验探究基本程序训练。(2)归纳对比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强化规范操作训练。(3)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现象、事物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的解释,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能量的转换》是六年级科学的一节观察实验课,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两次用视频资料,一次用自制的ppt课件),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达到的效果。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5.教学的生成性体现的很好。不足不足不足不足:::: 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有2个小组做的很慢,总也点不着花生米,就让他们接着做直到成功,因为我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耽误了时间。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进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 本课指导学生用能量和能量转换的观点,来重组自己原有的知识,初步建立能量和能量转换的概念。学生头脑里原先对“能量”的理解比较狭隘,知道的种类也非常有限。

上课开始我先指着教室里的电风扇,提问要使电风扇工作,必须要怎么样?通过学生回答通电,简单介绍用电器的概念,并引出电能够用来做什么工作,从而建立“电能”的知识。随后,我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能量呢?太阳能、水能、风能„„但是,当提问这些能量可以用来做什么工作时,学生的回答比较狭窄。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出示课件,介绍各种能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对于能量有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书本60页下的四幅图片,找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能量来工作的?对于蒸汽火车的火能、风车的风能、激光的光能,学生一般都能顺利回答。但是对于用声能来控制作为灯的开关,引出声能的概念,学生往往表现出惊奇的表情。介绍化学能时,我出示一幅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图片,让学生思考:运动员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哪里呢?——食物。简单介绍食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储存在我们人体,形成化学能。随后,出示加油站、煤炭等图片,从而引出化学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进行能量转化这一环节时,学生往往会自己凭空想象出很多能量的新名词。例如,放鞭炮,他们理所当然的创设出“爆炸能”,木材燃烧就是“火能”。这可能是我之前能量的介绍不够清楚,导致学生理解的偏颇。在小组填写用电器能量输入输出形式记录单时,学生出现的争论也不少。特别是对于电风扇这类的电器,到底是由电能转化为风能、热能还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分为了两大阵营。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电风扇之所以能吹出风来,主要是由于扇叶的不断扇动,带动周围空气运动。这样一说,学生们也就自然明白了。针对六年级学生往往比较自信,爱挑战的心理,我PPT出示课本最后一幅图片。强调这里蕴藏着很多的能量转化,如果哪个小组能够全部说出,挑战成功,那是非常厉害了。此话一出,各小组学生纷纷热烈讨论,争论不断。一有结果,马上举手向我报告,课堂氛围很热烈。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课堂里的小争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加以理解,同时也能迸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六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徐家井小学 濮四淑

这个学期我第一次教科学,刚开始对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上课时自己都讲解不清。面对这种情况,平时不喜欢上网的我,必须要上网查资料,认真备课,经过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对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爱科学,学科学。以下我就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科学课中则表现为学生先提出问题与猜想,然后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领略科学的人文精神。所以,科学的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对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与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二、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却不是个旁观者。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与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并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要鼓励学生敢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要给与适当评价。这个评价其实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下轻抚。切忌语言单调,一味的“你真棒”学生就会听之无味了。除此以外,评价的语言还要简单得体,不可啰嗦。像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发言,总喜欢把学生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再给与评价,这样就十分啰嗦。不但其他学生的听课效率降低,还浪费了课堂时间,而有效的评价却没有做到位。注意到这一点,就使我整个课堂的评价体系完善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要注意引导学生会问,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以及活动后的讨论、汇报、总结,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为课堂保障。要做到,自主探究有秩序,自由发言却不乱。尤其是学生在汇报研究结果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听,认真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课堂纪律调控,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气氛活跃而不乱。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为一个刚教科学的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应该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王丽丽

阅读(17)评论(1)分类:默认分类

发表于07:12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

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发布者:雷立华 发布时间: 2012-12-21 11:11:30 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谋则穷,穷而不战则亡”必须改变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

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4、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 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

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4、备课和教研再扎实深入、细致全面些,发挥集体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作好教学工作。

篇2: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为进一步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和同桌交流自己做过的事情。教学时,我将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相结合,通过活动、故事感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论感知和肢体感知,为学生创设独立感悟和互动感悟的机会,以达到深入理解新知的目的,也能更快的调动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在上课时我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启发他们主动思考,总的看来,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在思想深处对自立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也认识到许多不足:

1.交流的模式过于死板。

学生在交流时,我总要求学生按照我给出的句式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交流,有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交流,但大体意思是对的。后来经过反思,交流的本意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更好地和他人交往,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和他人交往,没有必要一再强调句式。

2.提问时,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但在实际操作时仍做得不够。3.对学生评价太过僵硬。

即使在备课时,我已经做好了很多准备,在真正面对学生的回答时。评价不够灵活自如,总想着把对学生的评价往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上去。

4.有时候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到位,还没有深刻挖掘到教材的精华。

考虑到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女,而且入学较早,很多事情都是家长代劳,因此,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感受,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提高自理能力。

篇3:自己做教学视频分析

一、了解相关知识

对教学视频的量化分析研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学者弗兰德 (N e d.F l a n d e r s) 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 为分析课堂语言互动行为制定了一套编码系统。把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为十类, 每三秒钟做一次记录, 形成一堂课的时间序列, 再转换成矩阵。通过矩阵的运算统计出各种课堂语言行为频率及其之间的关系, 最终得出对课堂教学语言互动情况的分析结果。获取编码序列和矩阵运算过程比较复杂, 需借助专业的统计计算软件, 对于普通教师实现比较困难[1]。台湾学者将弗兰德的分析系统做成的简单易操作的软件, 方便普通教师使用弗兰德系统分析自己的课堂[2]。但与此同时对于弗兰德的编码系统的批评也不绝于耳, 有些学者认为弗兰德的编码系统只强调外部语言行为, 忽略学生内部认知活动, 1970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迪尔茨 (R.Dilts) 参考了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提出了匹兹堡认知动词表 (Pittsburgh cognitive verb list) , 他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分为从高到低的9个层次, 强调了学生认知活动的记录。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王炜对弗兰德的互动系统做出了改进, 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如表1[3]。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介思想, 较在弗兰德的编码系统基础上做出了细化和补充。将教师的提问细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注重分析教师在高级思维培养上的现状。同时又将弗兰德系统中沉寂的编码进行了细化, 分为无助于教学的混乱、思考问题、做练习, 便于准确记录课堂的真实情形。在语言互动记录的同时加入了学生行为的记录, 融入了学生主动提问和学生讨论等编码, 更重视学生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增加了技术类别, 具体为教师操作技术、学生操作技术和技术作用于学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技术类别的增加对全面记录分析教学课堂过程有很重大的意义。最后还强调了量化与质性评介相结合, 深入分析课堂实际内容、情景等, 全面综合的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介。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是目前比较全面的课堂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并由曾国平制开发出分析软件。我的老师推荐给我这个智能的教学视频分析软件, 只需要简单操作, 就可以获得自己教学的评价结果。

二、使用分析软件

我做了软件使用的尝试, 分析了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不确定现象的视频[4]。

打开视频分析软件, 导入视频, 点击“播放”开始记录。见图1。

课程结束后点击“图标分析”就可得到分析结果:见图2。

点击“特征曲线”——“绘制曲线”可得到分别得到教师和学生各自言语比率的特征曲线图:见图3。

三、分析与总结

输入记录后迅速统计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各种行为的比率以及教师和学生动态特征曲线图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疑惑和想法。

1. 关于编码系统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是针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 但是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如教师写板书时该归为哪一类是不确定的。对学生主动或被动应答的内容说明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学生主动举手后教师点名回答是主动还是被动?符合被动反应的内容描述, 但学生确实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但是归为主动回答的话又没有满足主动回答的超出问题答案的范围。主动与被动的区分不是以学生的主观意念而是以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区分的。另一方面, 补充一些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相关说明会帮助使用者更好的区分这两类提问。尽可能详细的列举每一类编码的相关典型课堂行为, 避免理解上的误差影响分析效果。

2. 关于统计结果分析

对于教师语言比率和学生的语言比率而言, 不能说学生的比率大就说明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具体分析, 本节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不确定现象, 数学理论本身是很抽象的, 需要教师明确、清晰的讲解, 本节课内容与很多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老师在解释理论的同时, 引导学生从生活或游戏中发现、总结规律。综上分析, 教师与学生言语比例55.93%对41.9%是比较合理的。

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为102.68%, 教师间接影响略大于直接影响。教师的提问、采纳意见以及对学生的接受情感和鼓励表扬的等间接影响略多于讲授、指示、批评等直接影响。本堂课的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 而基本没有出现对学生的批评。

学生自主学习比率为7.04%,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敢于质疑老师观点的学生应该鼓励, 老师要尽量提供学生个达质疑的机会。量化统计的数据表明, 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倾向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批判的问题还是可以再进一步提高的。

提问中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比率为24.19%对54.81%。对于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主要是用来体现老师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能力还是基于分析、评价的高级思维能力。国外有关研究指出, 当课堂内容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复杂性层次较高时, 两者的最佳比例是6:4。在这节课中开放性问题的比例与最佳比例有一定的距离, 以后教学的方向应该是尽量多提开放性问题。

技术使用比率为2.59%。整堂课程视频中教师运用技术媒体不是很多, 但是很每次运用都恰当。这里要避免一个误区, 即技术运用越多越复杂越好。技术是做为支持教学的手段来辅助教学, 适度最好, 过犹不及。花哨的图片、搞笑动漫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随之而来的学生们的讨论可能会超越预设目标, 甚至会引起暂时的课堂混乱, 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课堂中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运用技术的机会, 如果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一下多媒体可能对该知识的记忆会更深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每次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

课堂混乱比率为0%。这个结果可以与输入记录的主观因素有关系, 整堂课我都没有按下“无助于教学的混乱”这个按键。从我个人给小学生上了一年课的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 小学生课堂上, 视频中各个环节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无助于教学的混乱的。当然0%的数据可能太绝对了, 但至少这个数据结果反馈给我的事实是在课堂组织上, 这位老师没有什么需要太改进的地方。

教师与学生语言比率的动态特征曲线清晰的显示了整堂课每个阶段师生的言语活动情形。由曲线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开始的前5分钟里, 教师的的言语活动是占据绝对分量的, 可能的结论是教师在尝试各种言语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学生行为以被动的听众为主。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课程设置应该尽量渗透入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后的课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导入策略, 让学生根据题目举例子, 讲故事等方法由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境。课程5到26分钟的曲线情况可以看出, 教师和学生言语行为都非常活跃, 可以说整堂课的节奏是稳步增强的。从26分钟到课程结束又恢复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以后的课堂可以尝试把这一学习总结的时间段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主动总结汇报今天都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些新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以后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等等。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本身没有提供对结果数据的分析的导向, 笔者认为对量化的结果划分成一些典型类型, 更有助于教师科学理解分析结果, 明确今后提高教学的努力方向。

3. 关于软件技术支持

操作前要熟悉各种教学行为的按钮位置, 如果对教学行为判断不确定时及可按“暂停”按钮, 确定了课堂行为后按“播放”再进行输入操作。很难做到3秒钟进行一次记录, 有时3秒内发生多个行为, 需要全部记录。

(1) 对视频格式的支持问题, 支持.wmv、.rmvb格式。有些视频如 (.rmvb格式) 只能部分显示视频画面, 不支持.avi和.flv等格式。如果能扩展视频兼容的格式就免除了使用者再自行转换格式的麻烦了。

(2) 一但输入错误无法后退, 只能重新开始。十八个按钮, 每三秒钟按下其中的一个或多个, 出现勿操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但输入有误要全部重新开始这点非常不方便。

(3) 使用者在观察视频的同时还要注意每3秒钟输入一次记录, 结果会手忙脚乱、错误频出。最好是每当教学行为发生改变时输入一次记录, 如果时间间隔超过3秒钟由系统自动填充前一个记录编码。这样的预设置会大大缓解使用者的压力。

四、结束语

本人使用的软件与顾小清老师文章中显示的统计数据结果略有出入, “学生自主学习”替换了“沉寂比例”和“沉寂中学生思考”两项。以上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拙见, 存在不少问题和错误, 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摘要:介绍教学视频量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软件, 并用软件做了一个案例分析, 对分析结果和使用情况进行反思, 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视频分析,软件

参考文献

[1]Flanders, N.Analyzing teacher behavior.[M].MA:Addison-Westley, 1970

[2]肖峰, 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11

[3]顾小清, 王炜,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4.7

篇4: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一、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郝京华教授也说过一句话: “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正与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谋而合。所以在某种层面上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科学态度不是光靠老师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从学生的各种科学探究过程中感悟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上好科学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态度。

比如我在教《冷水与热水》这一课时,让学生小杯(热水)置于大杯(冷水)中,让学生测量10分钟内两杯水的水温变化。结果,有些学生会说:“我测的大杯中的水温,有时是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的。”出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不应乱改数据。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课最后有一个拓展部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找一个小瓶,瓶颈上系一条线,往小瓶内倒热水,将热水染上红色,然后让小瓶悬于冷水中,我们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红色有热水向冷水上方跑去。这一实验可以向学生明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发现在同一时间段内温度计液柱会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教育学生:要相信事实,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事实,这才是真正的搞科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尝到科学实践中的甘与苦。

二、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了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插上翅膀,自由遨游在思维的领空。在探索、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学生创造力,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善思考,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想的切入口,以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譬如在教授《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的时候,我问:“空气都存在于我们周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向他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们立即炸开了锅,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我的问题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些学生说吹肥皂泡,泡泡飞起来可以证明;有些学生说放飞气球,气球飞起来可以证明周围有空气;还有些学生说自己折纸飞机或者摇扇子都可以证明周围存在空气……学生在“问题——思考——想象——结论”这一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的处理,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形式加以变革,以及教师自身的各种“反常规”的教学活动都会激发、影响、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在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身边事物,获取必要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搞好科学课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核心,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又说:“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被其所掌握并为其所运用,所谓“人唯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

如教《声音的传播》这一课,当学生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介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之分。三种状态里声音传播效果一样吗?口说无凭,让学生动手实验:准备装沙子、水、空气三个塑料袋封好口进行听音实验,看看哪种物体传音效果好,听音响亮,然后让他们汇报老师。学生们忙了有序进行着实验,学习非常上劲,课堂顿时形成人人动手,个个忙碌的活跃气氛。十分钟过去了,汇报开始了:老师沙子传音效果好,其次是水,最后是空气……有学生问为什么?老师指点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气体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所以听音的清晰程度的介质以次为固体、液体、气体。动手操作解决了声音在不同状态介质里传播快慢的疑难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大胆的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讲演时间,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

正如有句名言所说的“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亲历知识的发现、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感悟和内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当然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面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实践的方式方法也不只在于这些。只要我们教师用“以育人为本”的教学观, 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深挖其内涵 ,与学生一起走近课堂,走进课堂,透视课堂,一起思辨分析,一起批判、探究、创新,我们相信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在我们的面前。

篇5: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每天都等着老师去给他们穿衣服,穿鞋子,我班的老师给他们穿好衣服都是满头大汗,我就结合社会领域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设计的这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3.学习词语:小宝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穿衣服

难点:能分清鞋子的左右

活动准备

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

人物:小宝(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宝),小不点在干什么?(解扣子)谁给小宝脱衣服、脱鞋子?!来自快思老师教案.!幼儿答:小宝。问:衣服脱下来怎么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这时放起床音乐。问:谁给小宝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幼儿答:小宝自己穿。老师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宝真能干。

2、老师问小宝: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做呀?小宝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像我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宝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穿鞋、脱鞋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进行表演,老师给予帮助。

5、送小宝回班,(练习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班的幼儿85%的幼儿都会穿脱衣服和裤子及鞋子,只有个别幼儿还是分不清鞋子的左右,总是穿错。我相信在练习中他们总会分清的。

篇6: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目的要求: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2、学习词:自己;短句:小不点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教学准备:

地点:中班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小屏风)

人物:小不点,(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道具:录音机(放起床音乐)

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不点来了),小不点在干什么?(解钮扣),谁给小不点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不点自己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问:“衣服脱下怎样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起床时提问:谁给小不点穿衣穿鞋?(小不点自己穿衣、穿鞋。)老师小结:自己的事自己做,小不点真能干。

2、老师问小不点: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呀?小不点回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要象我一样,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不点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解钮后,扣钮扣一边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表演,小不点指示帮助。

5、送小不点哥哥回班,(练习运用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教学反思

从那以后,我不再帮幼儿穿衣服,而是限制时间让他们自己穿,并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的,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幼儿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找机会锻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他们经受住挫折,也有益于今后的成长。

篇7: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2.体验自我服务带来的快乐。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绘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拉链马甲一人一件。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游戏,引入主题说说自己能做那些事情。

提问:你们自己都能做些什么事情?

小结:原来宝宝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分享交流,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

播放课件说说哪些事情小熊是自己做。

提问: 哪些事情小熊是自己做?

小结: 搭积木、收玩具、洗手、吃饭、刷牙、铺被子、脱裤子。

3、体验表达,进一步升华:

游戏--穿衣小能手。

比赛规则:听到口哨声开始穿衣服,不能穿反,拉好拉链,先完成者为胜。

如有小朋友不会穿,教师进行教授: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左钻钻,右钻钻,吱吱吱吱上房子。

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太棒了,自己的事情都会自己做。今天又学了穿马甲的新本领,我们回班上把这个本领告诉没有学过的小朋友吧。

教学反思

从那以后,我不再帮幼儿穿衣服,而是限制时间让他们自己穿,并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的,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幼儿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找机会锻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他们经受住挫折,也有益于今后的成长。

篇8: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根据各个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能力方面的不同要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教育活动能力和专业技能两大方面。

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职业学校对幼师专业学生的教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大致主要有以下十种:

1.生活指导能力。

2.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

3.教育教学监控能力。

4.创设和利用环境能力。

5.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

6.情商能力。

7.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8.语言沟通能力。

9.科研能力。

10.创新能力。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弹、唱、跳、画、讲、编、制等方面的实操能力。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基本技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使昏昏欲睡的教学活跃化,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育活动能力和专业技能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结构系统。

但是,纵观目前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教育现状,第一,理论知识讲授太多(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而且重难点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好多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是根本用不上的;第二,技能训练没有和岗位需求很好地结合。由于师生去幼儿园实践的机会较少,所以,教学中技能训练的重点往往与幼儿园的工作重点相差甚远;或是好多技能训练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需要,到学生学满三年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多数已经过时了;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的评价及考核目标、方式和重点的要求不够完善。没有一个细化的标准,学生就会缺乏自我约束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也就无法练就一身扎实的专业技能。

针对本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必须围绕职业教育目标,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做”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做”为学生示范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要求,通过“做”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的操作训练,通过“做”检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程度。学生在“做中学”固然十分重要,但仅仅靠学生自主地做而没有教师适时的指导,也是盲目的。正确的指导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规律,这是教学艺术的升华。要充分认识学生在职业方面的潜在能力,又要注意学生的不成熟性。指导是必需的,但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当启发学生的专业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做中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与所学专业直接接触,能够对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就知道自己在“做”的过程中缺乏什么技能和知识,从而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对职业素养、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密切课堂教学与幼儿园幼儿需求的关系;把课堂延伸出去,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统一,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新方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最终,我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以社会评价为主,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

篇9: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一、在做中教: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更新教学观念

目前科学学科教学还存在传统的“教”的现象,大家都在呼吁回归生活教育,这是因为现在的教育离生活教育越来越遥远。现在处于新课改阶段,教育教学方法都在创新,都在追求素质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科学课教学方式正由原来的“传授知识型”转变为“科学探究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问题为向导的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则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要积极地上好探究型的科学课,必须组织丰富的科学活动,如观看科教影片、参观科技馆所。又如让学生设计科技板报,举办故事会、演讲,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为了丰富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课的教具,如科技模型、标本、实物展示等。总之,老师示范,坚持“在做中教”,通过多样的科技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科学的世界。在实践考察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深化素质教育。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学习方式为讲授法,殊不知,这样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都消磨殆尽。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就是这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及现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的那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那么学生的兴趣该如何培养呢?利用科学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和操作演示科学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1.在“玩”中激发培养兴趣。我们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探究,让学生乐学、好学。例如在学习磁铁这一内容时,以学生喜爱的磁铁游戏导入课题。通过让学生在收集和玩这种各样的磁铁玩具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共鸣与疑问:为什么两块磁铁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会躲开?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这样学生对探究和发现磁铁的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做”中激发培养兴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这是学生科学兴趣形成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做中学”的实际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实际活动,例如在学习沉浮现象时,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重量及质料的关系。最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打捞沉船”,有的学生用塑料饮料瓶添加在船体下;有的在船体上增加了气球等,感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了一定的问题时,他们已经把认识过程从感性推向理性,由感知过程上升到思维阶段。

通过游戏和实践,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发现问题后又能通过自己动手做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动手解决难题的喜悦。有了这种喜悦,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有了这种信心,就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能将学生过去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学习方式改变成为“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方式。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应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由是:教学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获取“自得”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自己哪些知识是理解的,哪些知识还不理解,通过动手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动手解决了问题,也就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学到知识,学到方法,以后再有这种问题发生,自己也可以举一反三地把它解决。另外,因为多了一个“做”,并且“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所以,学生在学起来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解放”。

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理解,我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准备实验材料,学生查找资料,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科学课堂。上课时让学生把感兴趣的科学资料、科学知识与本课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这样既能使课堂充满乐趣,又让老师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既让学生的学习有兴趣的知识,又满足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在科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动手做”,进行一些小制作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进行“创意盆栽”的制作,学生可以用废旧塑料瓶、吸管、冰棍棒、易拉罐等进行制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制作形态万千、多姿多彩的“校园盆栽”,还让学生自己布置别具特色的创意盆栽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收货成功的喜悦。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其应当不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科学课堂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在科学的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唐迅.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J].教育研究,1999,11.

篇10:科学自己做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教学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上一篇:小学生二年级寒假总结下一篇:县文明办2009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