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方向

2024-04-10

金融行业方向(精选8篇)

篇1:金融行业方向

1.货币银行学。

主要研究的是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等。

热度分析:2006年以来,借助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效应,各家银行纷纷推出本、外币理财新产。之前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点。

人才培养: 货币银行学方向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多在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进入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成为许多金融人才的就业方向。

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具体研究马克思、凯恩斯和斯密及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所阐述的金融学原理;研究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关联与影响;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金融政策的期限结构和动态反馈机制,以及各国银行制度与法规比较等。

热度分析:截至2007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15.6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85.74亿美元,增长2.65%。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相关工作。

3.投资学。

投资学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

热度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其范围极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都离不开投资。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毕业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4.保险学。保监会将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财模式”、“武大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而保险业的“黄埔军校”则是位于湖南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

热度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第三,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保监会《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讨论稿)》预计,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今年来许多险种受到关注:银行保险、航意险、交强险、健康险、体育保险、房贷险、农业保险、高管责任险。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其核心课程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精算、再保险等。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就业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它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还有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代理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FIA)等等。

5.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一般来说,公司金融学会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管理公司的财务,例如使用贴现法(DCF)来为投资计划总值作出评估,使用决策树分析来了解投资及营运的弹性。

热度分析:公司理财近年创下多个之最:贷款之最(E.On)、并购之最(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证券化之最(Lloyds TSB Arkle)以及全球第一大IPO交易(中国工商银行)。公司理财相比其他方向是历史较短但发展很迅猛。

人才培养:学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的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学生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也可以在金融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篇2:金融行业方向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行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免费开通CFA前导课程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九类金融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急缺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特许财富管理师、基金经理、精算师、副总裁级高管、稽查监管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九大类人才。

金融分析师(CFA):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CFA资格几乎是进入投资领域从业的必要条件,全球至今仅有3.55万人通过考试,而我国大陆,目前约50人拥有此资格,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将超过5000人。

金融风险管理师: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风险也随之迸发,在管理层的施压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各金融行业内企业及各大型国企纷纷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衡量与管理,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在此情况下,掌握风险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热捧。作为全球最权威的金融风险管理认证,FRM证书具备基于全球标准客观度量风险的能力,也成为企业衡量应聘者是否具有强大风险管理能力的标准。不少人因此报考FRM,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为了在金融圈中更好发展。

特许财富管理师:5年以上金融机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和至少精通两个投资领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过。 投资管理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投资管理人才,这些投资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人才、融资租赁人才、金融业务代表、个人投资顾问等。 稽查监管人员:有能力胜任者,只有在薪水能高于原先30%到40%才愿意跳槽。《CFA考试报名详情还有不清楚的点我咨询 目前行业里急需的三大类人才分别为技术人员、金融人员和运营人员。

如果你是技术党,最好要懂得PC端研发、移动端研发、产品研发等; 如果你是金融派最好懂得金融产品设计,懂得金融建模、风控,最好还要知道如何进行大数据分析。当然对于一些开展线下业务的平台而言,具有当地人脉和有经验的客户经理也是急缺的;

如果你是运营狗,那么除了懂得热点跟风外,还要对金融略懂一二,也要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类似于雷军、雕爷这种会玩概念会包装的人,能够成功吸引眼球的人。

金融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95%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4%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6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 、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1.金融行业就业前景方向分析

2.园林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3.武术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4.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5.cfa就业前景

6.cfa 就业前景

7.经济学各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分析

8.20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9.有关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分析

篇3:金融行业方向

一、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 让国际社会对这次的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总结了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 并根据具体的原因制定了新的创新动向。

(一)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

在危机爆发之前, 金融创新缺乏市场规范, 创新过度的现象十分严重, 而且透明度过低, 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国际社会在对这次的金融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之后, 决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 规范金融创新市场, 逐步引导金融创新走向规范化的时代。

危机后建立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适用于所有经销商和衍生产品, 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外汇互换、商品互换、股权互换、信用掉期违约, 金融监管体制能够有效的规避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减小了金融市场风险的发生率。

(二) 简单、透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呈现快速的增长

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以其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创新发展十分的迅速, 层层衍生的金融工具创新更是一时风光无限。然而,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大大的损害了证券市场的信心, 而且先前衍生出来的复杂金融产品的市场发行量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然而, 一些单级证劵化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保持着发行量, 甚至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也说明简单、透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这些简单的金融衍生品在帮助美国化解金风险、避免大规模的长期经济衰退中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创新服务

金融危机之后, 欧美银行业更加注重发挥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将自身的业务重点纷纷的进行转移, 传统企业银行、贸易融资、中小企业业务已成为现在欧美银行的业务重点, 甚至一些国际性的大银行加大了对新兴市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拓展力度。

(四) 更加的重视综合化经营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 一些金融商因为过度的风险偏好、过高的杠杆比率以及监管体系的缺失, 遭受了危机的重创, 但是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帮助金融商们分散了风险的冲击力,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商们的损失, 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在金融危机之后, 综合化经营越来越受到了国际性大银行的重视, 国际性大银行利用综合化经营有效地控制了金融风险, 保持了盈利的稳定性。

二、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本部分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 大型跨国银行全球化经营趋势明显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大跨国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全球化的金融网络和管理体制, 银行的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逐渐的出现合理的分工。各国的金融机构为了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脚步, 也正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国际业务, 增加了投资银行业务, 减少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

(二) 金融产品创新与证券融资化

国际金融市场上证券融资化的特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从初期, 证券融资化是指利用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来筹措和积累资金。证券融资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不断出现。

(三) 金融工具的组合性与业务的综合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国际金融体系经历了利率和汇率的剧烈变化, 现有的金融创新工具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也符合人们对规避风险和投资的要求。因此, 未来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是在现有的金融创新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分散和组合。而在金融业务方面, 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与混业经营的趋势。

在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逐渐的蔓延到全球智慧, 西方国家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尤其是对监管理念提出了挑战。对于风险的监管一直监管的盲点, 而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逐渐的增大, 更进一步暴漏了监管的弱点。

三、中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制度基础

中国的银行业可以说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成功的实践和结果, 而且已经逐渐的探索出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制度框架, 在金融危机之后, 金融创新成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目标, 那么, 中国所特有的金融制度将成为金融创新的制度基础。

(一) 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十分的迅速, 现如今也已经开始实行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推进了我国银行业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 加强了对我国金融制度的监管工作, 随着金融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 最终将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中, 还要实施农村金融改革, 重点是改革农村信用社, 充分发挥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 金融体制的改革还逐步的完善了金融衍生品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体系, 将金融结构进一步的优化。

(二) 逐步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制度

中国银行的监管部门为保监会、证监会和银监会三大机构, 这三大机构已经与中国审计署、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状态进行监管。过去, 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呈现一种合规性的、单纯性的稽核督查, 而现在经国完善之后, 监管内容已经转变为审慎监管, 主要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 在完善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机制之后, 中国的银行业逐步的走了国际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轨道。

(三) 完善了中国银行业金融立法, 并且有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列全新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规则、规章制度。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新的规则、规章制度与原有的法律法规相结合, 相互依赖和支撑, 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法规基础。

四、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方向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然而对于我国来讲, 金融创新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增长还没有形成对创新的依赖。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大小, 与欧美国家相比, 在国际上我国银行的竞争力明显偏低。为了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 我国利用这次机会积极地发展金融创新, 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我国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一) 推动金融监管理念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的核心就是金融监管理念, 进行金融监管理念的创新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近几年来,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 这让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增加, 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内部运行环境带来了冲击。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多中国的冲击不大, 但是还是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管理机制, 将金融创新市场规范化, 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 二 ) 加强中小企业业务创新

根据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 据工商管理部门有效地登记注册显示, 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千万, 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 具有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中小企业除了在数量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外, 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规模扩张过程中对银行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 我国银行业应加强中小企业业务的创新, 建立与中小企业信贷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模式, 增加小企业的需求, 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 发展跨境金融业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动下, 中国经济将加速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步伐, 国内企业纷纷展开了跨国合作的业务, 居民境外旅游、探亲、留学也逐渐的增多, 这些现象都促进了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 我国银行业应积极的利用这样的机会, 通过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

(四) 积极探索移动终端金融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 我国银行业可以探索发展出一条新的银行渠道——移动终端金融, 这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显示, 我国的手机使用用户正在逐年的增加, 随着智能系统的大力普及, 银行业开发移动终端金融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客户, 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带动金融创新的进行。因此, 我国银行应该大力的开发移动终端金融, 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逐步构建成一个有竞争力的手机银行产品体系。

(五) 推进综合化经营进程

综合化经营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 有效地减小了金融商的经济损失, 这也逐渐的显现除了综合化经营的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要求的提高, 对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也提出了要求。因此, 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积极地探索综合化经营的道路,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结论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中国银行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的客观要求。在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 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经济及金融行业发展的特点, 借鉴外国成功的金融创新的经验, 确定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军, 姜磊.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 2011 (1) :19-23.

[2]赵军.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与发展措施[J].时代金融, 2011 (11) :98.

[3]杜婷, 王胜.危机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创新方向[J].南方金融, 2012, (2) :43-45.

[4]许洪瑞.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15) :13.

篇4:看清金融改革新方向

金融的使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关于今后几年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含义是我国经济将从过去的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高能耗的方式转变重视增长质量、强调内需、重视民生和改善环境的增长方式。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许多经济学家预测。在2020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6%~7%。其次是要经历很长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第二,央行的货币政策将继续遵循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宏观经济政策。总的趋势是继续实行谨慎稳健的经济政策,继续灵活运用已有的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调整经济结构,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创新。

第三,着力推进普惠金融。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落实公告精神,从金融政策上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待遇,在金融市场准入方面要允许设立民营银行和其他民营金融机构。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为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开拓广阔的空间,并将为进一步活跃金融市场、推动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开放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上,主要通过B股、QFII和RQFII,最近又增加了沪港通。资本市场的开放将会对中国经济注入巨大的活力,也会给资产管理带来新的机会。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做资产管理需要打开视野,不要将人民币仅作为本币来考虑,人民币将向国际化货币转变,要用国际化的方法来经营管理它。自2009年推出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无特殊情况的话,未来五年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很有可能赶上英镑与日元。

篇5: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向稳居在报考专业的前5名,可谓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金融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到达75%,是毕业三年内就业最稳定的行业之一,也是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据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金融学专业普通院校的就业区间处于B+,就业率85%;211院校就业区间处于A-;就业率;90%。

在这些数据面前我们暂时先不要盲目的相信数据,我们来说一下金融业就业率高的原因。众所周知,销售类专业的就业率一向就很高,其次是专业技能类的专业,最后是管理类专业。这是贴合客观事实的。就拿金融类专业来说,我们明白,金融市场是需要业务人员来跑的,而这些大部分的业务人员一般都来自于金融专业,因为他们大学中学的就是这个,所以他们跑市场更加专业,这也才是金融专业就业率普遍很高的原因所在。

篇6: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首先进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选取。因为具备必须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专业背景,再到股份制商行或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同学起初就是投身于国有四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纷纷跳槽,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的中坚力量,很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成为高层领导。城市商行、股份制商行的灵活务实、不论资排辈的干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为其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至今这种状况仍在延续。另外,虽然国有四大行有一些遗留的官僚积习,但其稳定的收入,较轻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还是有必须吸引力的,尤其对于女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取。推荐对四大国有商行感兴趣的朋友把专业方向集中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货币政策等方向上。

二、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对于金融研究生而言应是首选。首先,中国金融学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基于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专业应用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较到位;其次,在行业管理部门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实践机构至少能给个中层以上的职位。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可能还需要背景依托,本科生想进较难,除非本人确实十分优秀。

三、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

证券、信托、基金这三家均是靠风险管理吃饭的,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但一旺俱旺,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风险亦大),且按真正的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一行业做是极佳选取,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难点是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潜力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些行业有兴趣,能够选取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财务管理、法律硕士专业(本科是金融经济)的,这也是不错的选取。最近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金融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又添一新的选取,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员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线,在投行业有一句话是“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是不到百分之五的员工所创造的”。上述三家当下用人思路是用心挖角,在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当属这三家。有志于风险管理、终日奔波、常年胃痛、居无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选取这个行业。当然,不能否认,这个行业给你的回报与投入相比还是成正比的。推荐男同学选取此行业,就应更有发展。

四、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如开发行、农发行亦是较佳选取,但其工作性质类似公务员,金融业务并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饭的地方,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益处相对于行业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来说还是较弱的,若想在金融领域成一时气候最好不要选取这样的单位。但是目前这类单位的工资水平待遇等比商业银行好,而这也成为吸引毕业生眼球的亮点所在。

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目前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渐消退。金融租赁、担保这个行业发展迅速,能够思考进入,当然,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就应更有作为。

六、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在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经历亦可,先天横跨证券产业两行,再要发展有立脚点。如果全程做过IPO筹备工作,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有益,它对财务、产业分析潜力要求较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七、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保险公司能够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保险精算专业是十分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是养老的地方,稳定有余,灵动不足,当然,期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作为一个选取来思考。

八、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高校、研究所是有志于做学术的同学的首选,这显而易见就不多说了。

金融学专业需要冷静思考就业前景

据海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金融学从报名人数上来看,一向都是全国位居前五位的热门专业。无庸置疑,这其中就业形势整体良好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也正是因为从就业形势来思考,海文教育研究专家提醒大家:如今报考金融学必须要冷静思考。

一、冷静思考其专业方向及院校选取

立志报考金融学的同学还要冷静思考你要选取什么方向和选取什么院校。海文教研中心的专家提醒大家,在选取的时候能够遵循下面三个原则:就近原则,专业优势原则、发展预期原则。

就近原则,即你要思考在国内(外)哪些地区更能够让你一展所长,明确未来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区,你所要报考的院校,就应在你未来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区或附近,在该地区有必须的影响力的,这样在你毕业之后会方便你到该地区择业。

专业优势原则,即你所报考的院校,在传统上要具有优良的金融学教育积淀,最好是财经类专业院校,或是金融经济类传统较好的综合类大学,这样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经济界有必须的校友资源,人际遍及你未来可能就业的领域,在专业优势方面有独到之处,在金融业内具有必须的影响,对于未来就业好处颇多。

发展预期原则,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是你选取专业方向首先应当思考的。从目前金融业内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是服务专业化、业务多样化。金融混业是个大趋势,因此,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潜力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对于数量分析、微观金融前景看好,宏观方向如果有志于做研究工作也是不错的选取。

选取一门热的专业不必须能让自己的人生也跟着灿烂起来,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对专业的冷静思考,对自己未来的完美战略规划,再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就等于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

二、冷静思考其就业前景

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此刻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始已经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超多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超多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超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据说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等。

篇7: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

未来就业有,保险,银行,证券,基金,四大方向。年薪要看个人能力水平来说,附一下我在职业生涯规划找到的一些金融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这个回答满意吗?反正我在读金融,我是觉得日子过得很好。

金融学一直稳居在学生报考专业的前五名,这是和其就业行业的高收入是分不开的。海文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对金融学的就业方向进行了盘点,归结出了八大就业方向,并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希望能给报考金融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1.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对于金融研究生而言应是首选。首先,中国金融学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基于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专业应用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较到位;其次,在行业管理部门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实践机构至少能给个中层以上的职位。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可能还需要背景依托,本科生想进较难,除非本人确实非常优秀。

2.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首先进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具备一定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专业背景,再到股份制商行或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同学起初就是投身于国有四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纷纷跳槽,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的中坚力量,很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成为高层领导。城市商行、股份制商行的灵活务实、不论资排辈的干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为其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至今这种情况仍在延续。另外,虽然国有四大行有一些遗留的官僚积习,但其稳定的收入,较轻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对于女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对四大国有商行感兴趣的朋友把专业方向集中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货币政策等方向上。

3.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如开发行、农发行亦是较佳选择,但其工作性质类似公务员,金融业务并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饭的地方,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益处相对于行业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来说还是较弱的,若想在金融领域成一时气候最好不要选择这样的单位。不过目前这类单位的工资水平待遇等比商业银行好,而这也成为吸引毕业生眼球的亮点所在。

4.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证券、信托、基金这三家均是靠风险管理吃饭的,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但一旺俱旺,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风险亦大),且按真正的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一行业做是极佳选择,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难点是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选择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财务管理、法律硕士专业(本科是金融经济)的,这也是不错的选择。最近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金融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又添一新的选择,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员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线,在投行业有一句话是“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是不到百分之五的员工所创造的”。上述三家当下用人思路是积极挖角,在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当属这三家。有志于风险管理、终日奔波、常年胃痛、居无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选择这个行业。当然,不能否认,这个行业给你的回报与投入相比还是成正比的。建议男同学选择此行业,应该更有发展。

5.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目前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渐消退。金融租赁、担保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可以考虑进入,当然,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6.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保险公司可以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保险精算专业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是养老的地方,稳定有余,灵动不足,当然,希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作为一个选择来考虑。

7.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在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经历亦可,先天横跨证券产业两行,再要发展有立脚点。如果全程做过IPO筹备工作,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有益,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8.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四、职业选择以及选择理由

1.商业银行

进入商业银行,一般来说,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进入商业银行工作的时候,首先,银行会要求我们拉很多的存款,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拉一些客户。而自身的人际关系还不错的我,同时对于金融抱有兴趣的我,更能够投入更大的激情,这样也能为未来推销各种产品打下结实的基础。

2.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现在金融业的青铜产业,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在证券公司做,需要的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拉人来自己的证券公司开户,当然需要的是有效户,这样也需要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将产品的好处表达得恰到好处。现作为沙盘协会的培训讲师,正是具备这样的能力。

3.基金公司

虽然现在的基金公司在我过的发展并不像那些银行、证券公司那样发达,但是这个产业一定

篇8:金融行业方向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表现形式,银行业,发展方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 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 金融全球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使银行业人士不得不思考本国金融行业在世界金融全球化中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动向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特点及表现形式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 使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 也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讲, 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纵观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路径,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 货币体系全球化, 金融市场全球化,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全球化和金融监管全球化。

1. 资本流动全球化。

在二战后建立并维持到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制下, 国际资本流动是受严格控制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于70年代初瓦解时, 较富裕的国家开始解除对资本的控制,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开放其资本账户及相应的资本市场。进入80年代后, 国际资本流动呈现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 在经历了80年代末短暂的调整之后, 进入90年代以来, 国际资本流动再次表现出异常强劲的势头。

目前, 所有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已取消了对资本交易支付的限制, 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 促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了对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 推动资本在产业上进行大规模流动乃至跨国界转移。

2. 货币体系全球化。

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需要全球货币体系即国际货币体系。从历史发展看,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从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牙买加体系成立的过程。目前,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净额、国际银行存款、发展中国家债务和官方外汇储备中比例占近半数。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启用代表着以欧元共同货币为纽带的一个地区集团的形成。当今世界有能力与美元抗衡的货币只有欧元。日本也在加速日元国际化步伐, 拉美、东盟、东亚、东非等, 都纷纷提出要加强地区货币合作, 推动地区货币一体化。今后仍有可能形成美元、欧元、日元三足鼎立, 或者美元、欧元加日元的“二加一”的货币体系。

3. 金融市场全球化。

为了满足各类投资者的多种需求, 以避免和减少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利用汇率的差价和波动赚取利润,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创新活动接连不断, 有力地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当代通讯技术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仅大大简化了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程序, 而且各个金融市场通过电报、电话、电传、网络等方式进行电子交易的不断发展, 使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拨和融通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巨额资金的交叉流动完全超越了时间限制, 世界各主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正在形成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一体化金融市场。

4.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全球化。

早在50年代, 美国银行为了逃避本国管制, 就到欧洲设立跨国机构, 开展跨国业务。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准出限制, 由此, 各国银行纷纷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 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 于是便出现了全球性银行业合并和兼并的浪潮, 使得超巨型跨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断涌现。1997年底, 世界贸易组织102个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 将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 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 银行并购再掀高潮。这种银行并购风潮, 无论业务规模或是地理空间都有重大突破, 可以说, 如今世界各国的金融业早已是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了。

5. 金融监管全球化。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一国的金融监管当局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就金融监管的对象———金融机构而言, 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金融机构不再受地域的局限, 业务活动领域不断扩展, 必然造成金融机构业务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这无疑会增加监管的难度。同时, 一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在实施监管措施时, 涉及到不同国家的金融活动主体的利益, 需要进行各国金融监管的合作和协调, 这也增加了各国金融监管的难度, 从而降低了一国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因此, 一国对跨国银行的单独监管难以奏效, 金融监管的全球化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

二、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 风险与机遇始终相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 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 带来了众多的利益, 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 改善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产生更多金融业务需求。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 国外企业来华建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其资金实力和地缘优势, 会赢得更多外资企业的青睐, 这为商业银行选择优良信贷客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 为拓展海外金融业务, 实现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

在我国商业银行直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 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的同时, 中国的跨国企业也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后, 也需要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为它们服务, 这必将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双行道”日益拓宽。

3. 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

近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经营机制转型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但我国现有银行体系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经营机制和业务创新等方面, 与现代化、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国外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 发挥“后发优势”,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营水平。

三、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金融全球化, 扩大了金融的作用, 也扩大了金融的风险。2007年以来, 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消散, 有必要正视和警惕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1. 金融全球化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 中资银行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具有潜在风险。

金融全球化使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 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 往往造成各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而一国的金融动荡又极易“传染”给其他国家, 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以后, 世界经济格局在一定层次上实现了重新排位。金融动荡为中资银行“走出去”提供了较多机会, 随着外资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损失, 中国银行业在海外逐步显示出优势, 海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海外并购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主要形式。但作为一把“双刃剑”, 这种途径又存在极大风险。一方面, 海外扩展必然会受到来自当地银行业的猛烈冲击, 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国家保护主义、地区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下, 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另一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法律制度下, 管理思维、管理理念融合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合过程。

2. 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的加深, 信用风险日益加剧。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益水平占银行总收入较高, 信用风险仍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贷款违约风险, 也包括借款人违约可行性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长期以来,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这些不良贷款给中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同时,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影响, 行业风险日益凸显, 特别是以房地产、出口型企业等为代表的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加大, 也使得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日益增加。

3. 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国家金融监管的难度, 操作风险凸显。

当前, 我国银行业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距离“流程银行”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从近年来部分国内银行相继发生的一些违规操作和重大的操作风险案件来看, 无论是大型银行, 还是中小银行,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 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内控仍然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短板,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金融混业经营向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金融监管难以适应金融业务的发展, 而且跨国界金融监管更加难以实施。操作风险凸显。

4. 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统一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导权, 按发达国家水平制定的标准必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使其难以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 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金融全球化下国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 应对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行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配合, 更需要作为微观主体的银行业自身做大做强。

1. 完善商业银行业结构, 实现商业银行的均衡发展。

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 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必须实行“改革主体, 发展两翼”战略。“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同时, 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 实现减员增效。“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 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 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2. 大力发展标准化和个性化业务, 推进业务综合化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扩大业务规模、创新金融品种、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开拓其盈利空间。依托自身业务优势, 大力发展个性化、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理财服务, 推进业务综合化发展。要在做好传统存、贷、汇业务的同时, 努力拓展业务领域, 大力发展基金托管等新型银行业务, 重点发展中间业务, 力争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0%以上, 改善收入结构和盈利水平。

在个人业务方面重点为大户开展以下服务:设计综合理财账户, 并受托开展账户管理;提供理财咨询和建议;代客进行股票、债券以及外汇交易, 并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

在对公业务方面要着力开展以下服务;发挥外汇业务传统优势和电子化技术优势, 实现国际结算和国内结算的双重突破;依托货币市场, 开展现金管理业务;利用利率逐步自由化带来的政策空间, 为企业设计账户, 提高企业综合收益;与券商广泛合作, 并积极争取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根据客户类别,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组织, 目的在于减少客户应对部门的数量, 提高客户办理各项金融业务的效率。应根据客户价值贡献大小、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处理程序是否灵活、多样等原则, 重新思考和设计业务流程。

3. 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在与外资银行同台竞技的今天, 国内银行要认真研究外资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差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按照规模经济、资源最优配置和经营管理与市场相适应的原则, 对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对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重新进行设计, 改革过去管理体制的弊端, 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业务经营需要,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创新经营方式, 将商业银行逐渐建成经营与管理并重的内部监督中心。

4.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服务市场的扩大和全方位国际竞争已经开始, 根据我国政府承诺的开放顺序, 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经营性机构将依次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向内地扩散, 经营范围也将扩大至人民币、债券、国内结算等。此时, 竞争的需要呼唤着金融法律体系改革必须适应这种发展形势, 金融监管部门首先应迅速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规章进行清理, 按照法制统一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对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定, 该修订的修订, 该废止的废止, 使金融法律和金融监管手段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要引进国际通行的制度, 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 填补金融立法中的空白, 做到监管的各环节均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 .刘逖.中国银行业:外资的冲击[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康县县长离任讲话稿下一篇:创选评活动工作实施方案